期刊文献+
共找到451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iOI负载MIL-101(Fe)@BiOI衍生BiFeO_(3)@Fe_(2)O_(3)及其增强光催化性能
1
作者 朱禹 罗伟奇 +5 位作者 候冬梅 李楚文 段正周 许沁芸 高贵成 汤继俊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415-1428,共14页
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MIL-101(Fe)@BiOI复合材料,然后将其煅烧制备光催化性能增强的BiFeO_(3)@Fe_(2)O_(3)@BiOI三元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等测试手段表征复合材料的组成、结构、形貌。将复合材料用... 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MIL-101(Fe)@BiOI复合材料,然后将其煅烧制备光催化性能增强的BiFeO_(3)@Fe_(2)O_(3)@BiOI三元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等测试手段表征复合材料的组成、结构、形貌。将复合材料用于可见光照射下光催化降解四环素,研究复合比例(质量比)、pH和浓度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电化学阻抗谱、光电流响应和莫特-肖特基曲线测试分析表明三元复合材料BiFeO_(3)@Fe_(2)O_(3)@BiOI表现出更强的光电流响应和更低的电荷转移电阻。当BiFeO_(3)、Fe_(2)O_(3)和BiOI三者理论质量比为1:1:1时,中性条件下降解活性最高,四环素去除率为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骨架 煅烧 光催化 抗生素
下载PDF
一种超强分散性能铋玻璃粉体及其玻璃墨水制备方法
2
作者 姚有智 徐世前 《广州化工》 CAS 2023年第17期33-35,共3页
以干粉为主要原料,TC-1酯类为助剂制备了玻璃墨水专用的铋玻璃粉体。其中,以重量份计,所述干粉包括:硅酸铋80~85份,氧化硼5~6份,氧化锂3~4份,氧化钠4~6份,氧化钙4~6份,磷钨酸0.2~0.8份;TC-1酯类助剂为脂肪族酰胺类化合物和脂类化合物以(... 以干粉为主要原料,TC-1酯类为助剂制备了玻璃墨水专用的铋玻璃粉体。其中,以重量份计,所述干粉包括:硅酸铋80~85份,氧化硼5~6份,氧化锂3~4份,氧化钠4~6份,氧化钙4~6份,磷钨酸0.2~0.8份;TC-1酯类助剂为脂肪族酰胺类化合物和脂类化合物以(1∶0.8)~1.2比例的混合物。通过烧熔,粉碎,球磨及砂磨等过程,制备了一种超强分散性能玻璃墨水专用的铋玻璃粉体。该粉体制备的玻璃墨水,存储3个月后,依然能够保持初始制备的分散状态,仍具有良好的应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墨水 分散性 硅酸铋 玻璃粉体
下载PDF
工艺参数对熔盐法制备钛酸铋粉体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2
3
作者 阚艳梅 王佩玲 +1 位作者 李永祥 程一兵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063-1067,共5页
研究了工艺参数对熔盐法制备钛酸铋粉体晶粒形貌和尺寸的影响.发现温度、盐的种类和盐的用量能够较显著地影响晶粒的形貌和尺寸.在氯盐中,晶粒尺寸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晶粒最终发育为较规则的圆片状,晶粒生长按照Ostwald液相生长... 研究了工艺参数对熔盐法制备钛酸铋粉体晶粒形貌和尺寸的影响.发现温度、盐的种类和盐的用量能够较显著地影响晶粒的形貌和尺寸.在氯盐中,晶粒尺寸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晶粒最终发育为较规则的圆片状,晶粒生长按照Ostwald液相生长机理来进行.在硫酸盐中,晶粒尺寸明显大于相同条件下在氯盐中的尺寸,且晶粒形貌呈不规则片状.当原料与盐的比例<1时,随着盐用量的增加,晶粒尺寸减小,形貌更加不规则.通过调整工艺参数能够控制颗粒的尺寸和形貌,制备具有各向异性生长的钛酸铋片状粉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盐法 制备 钛酸铋粉体 BI4TI3O12 工艺参数 显微形貌 晶粒 尺寸
下载PDF
BiOCl纳米片微球的制备及其形成机理 被引量:29
4
作者 刘红旗 顾晓娜 +1 位作者 陈锋 张金龙 《催化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9-134,共6页
以乙二醇为溶剂,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BiOCl纳米片微球.BiOCl纳米片交织在一起,形成开放的微孔结构.不同条件下合成的BiOCl形貌分析表明,纳米片微球的形成是乙二醇辅助生长的过程:乙二醇的2个氧原子与1个或2个铋离子配位生成含铋多聚络合... 以乙二醇为溶剂,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BiOCl纳米片微球.BiOCl纳米片交织在一起,形成开放的微孔结构.不同条件下合成的BiOCl形貌分析表明,纳米片微球的形成是乙二醇辅助生长的过程:乙二醇的2个氧原子与1个或2个铋离子配位生成含铋多聚络合物.在溶剂热过程中,Bi3+离子催化乙二醇聚合脱水,生成的水分子反过来原位促进金属醇盐的水解,进而缩聚形成Bi–O–Bi结构.Bi–O–Bi单元利用乙二醇的配位交联作用逐步从溶液相汲取流离的铋离子,生长形成更大的BiOCl组装结构.这些BiOCl纳米片单元以晶核为中心呈辐射状生长,最终形成纳米片微球结构.该微球表面微孔结构有利于其对染料的吸附和传质,因而表现出较好的染料敏化可见光光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氧化铋 纳米片 溶剂热 微球 光催化 甲基橙降解
下载PDF
纳米Bi_2O_3微粒的固相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43
5
作者 李清文 李娟 +1 位作者 夏熙 曹雅丽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491-495,共5页
用室温和低温固相反应法,采用两种反应途径合成了纳米Bi_2O_3微粒,并用XRD,TEM,CV及恒流充放实验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三氧化二铋 纳米微粒 固相合成 电化学性质 合成
下载PDF
新显色剂2-(5-羧基-1,3,4-三氮唑偶氮)-5-二乙氨基酚的合成及其与铋的显色反应 被引量:31
6
作者 潘富友 梁华定 张孙玮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43-446,共4页
首次合成了新显色剂2-(5-羧基-1,3,4-三氮唑偶氮)-5-二乙氨基酚(简称CTZAPN),研究了它的性质及其与铋显色反应的条件。结果表明:试剂的分子式C13H16N6O3分子量304.32,m.p. 252℃,... 首次合成了新显色剂2-(5-羧基-1,3,4-三氮唑偶氮)-5-二乙氨基酚(简称CTZAPN),研究了它的性质及其与铋显色反应的条件。结果表明:试剂的分子式C13H16N6O3分子量304.32,m.p. 252℃,各级酸离解常数为PKa1=3.1,PKa2=7.5,PKa=9.6;在PH 7的 NH4Ac介质中,试剂与铋形成紫红色络合物,λmax为 540 nm,对比度△λ为 120 nm,络合比Bi3+:R=1:2,摩尔吸光系数5.13 ×104L·mol-1·cm-1,Bi3+在0~1.8 mg/L范围内遵守比耳定律,在掩蔽剂的作用下,可不经分离直接测定合金样品及合成工业废水中微量铋,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ZAPN 合成 分光光度法 显色剂 测定
下载PDF
p 型赝三元温差电材料的研制 被引量:13
7
作者 荣剑英 赵秀平 +2 位作者 李将录 董兴才 赵洪安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1993年第1期15-20,共6页
通过研究组分、掺杂和晶体生长条件对材料温差电性能的影响,采用熔炼—区熔法研制出较均匀的高性能赝三元 p 型温差电材料 Te:(Sb_2Te_3)_0.75(1-x)(Bi_2Te_3)_(0.25(1-x))(Sb_2Se_3)(?)生长出的晶锭的85%的部分,温差电优值 z=2.9~3.3&... 通过研究组分、掺杂和晶体生长条件对材料温差电性能的影响,采用熔炼—区熔法研制出较均匀的高性能赝三元 p 型温差电材料 Te:(Sb_2Te_3)_0.75(1-x)(Bi_2Te_3)_(0.25(1-x))(Sb_2Se_3)(?)生长出的晶锭的85%的部分,温差电优值 z=2.9~3.3×10^(-3)/K。其性能高于目前国内的赝二元材料,达到了国外的较高水平,用这种材料制作的温差电致冷器件获得了很好的致冷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溶体 温差电材料
下载PDF
液相分散法制备硬脂酸修饰铋纳米微粒 被引量:8
8
作者 赵彦保 张治军 +1 位作者 吴志申 党鸿辛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997-1000,共4页
In this paper, we reported, for the first time, a novel and simple solution me thod for preparing stearic acid (SA) modified Bi nanoparticles from bulk bismuth granules. The SA-Bi nanoparticles with an average size of... In this paper, we reported, for the first time, a novel and simple solution me thod for preparing stearic acid (SA) modified Bi nanoparticles from bulk bismuth granules. The SA-Bi nanoparticles with an average size of 60nm were characteri zed by TEM, XRD and other techniqu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SA-Bi nanoparticles have the same crystalline structure as that of bulk bismuth and exhibit good oi l solubility. The tribological properties of SA-Bi nanoparticles as a additive in oil were evaluated on a four-ball tester. The tribolog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SA-Bi nanoparticles have good antiwear performance. In addition, the mecha nism for formation of SA-Bi nanoparticles was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铋纳米微粒 硬脂酸修饰 液相分散法 制备 金属纳米微粒 反应机理 结构表征 热分析 摩擦学性能
下载PDF
层级纳米花环状Bi_2O_3/(BiO)_2CO_3复合材料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 被引量:10
9
作者 宋强 李莉 +2 位作者 罗鸿祥 刘越 杨长龙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161-1171,共11页
通过程序升温水热法制备了层级纳米花状结构Bi_2O_3/(BiO)_2CO_3复合材料(简称BO/BCO)。采用X射线衍射(XRD)、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UV-Vis/DR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氮气吸附-脱附... 通过程序升温水热法制备了层级纳米花状结构Bi_2O_3/(BiO)_2CO_3复合材料(简称BO/BCO)。采用X射线衍射(XRD)、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UV-Vis/DR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氮气吸附-脱附测定等方法对上述合成材料的晶型结构、组成、光吸收性质、形貌和表面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中(BiO)_2CO_3的晶型为四方相,Bi_2O_3的晶型为单斜相,复合后的材料同时具有两者晶型结构。并且,合成时随着OH-的引入与反应时间的增加,复合材料中(BiO)_2CO_3的特征衍射峰强度逐渐降低,Bi_2O_3的特征衍射峰强度逐渐增加,证明了Bi_2O_3在样品中所占比例的增加。从UV-Vis/DRS吸收光谱分析结果显示,与单体(BiO)_2CO_3和单体Bi_2O_3相比,合成的BO/BCO复合材料的吸收边带发生偏移,且Bi_2O_3的引入有效增加其可见光区吸收。同时,样品由片状(BiO)_2CO_3生长为层级纳米花环状结构的BO/BCO-0.5,而层级结构的形成导致BO/BCO-0.5的带隙能变窄,且对于光电子的反射与散射发生改变,从而有利于光生电荷的转移与光的吸收效率。另外,以罗丹明B为模型分子,通过不同光源照射下的光催化活性实验,循环实验以及捕获实验对复合材料BO/BCO的光催化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其他体系(单体Bi_2O_3和P25)相比,BO/BCO-0.5活性有明显提高,并且在多次循环实验后依然保持良好的稳定性。此外,根据捕获实验结果推测了BO/BCO复合材料可能的光催化反应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升温水热法 氧化铋 碳酸氧铋 层级纳米花环状结构 光催化降解 罗丹明B
下载PDF
异质型BiOI/NaBiO_3光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光催化性能 被引量:7
10
作者 姬磊 王浩人 +2 位作者 于瑞敏 姜震 汪怀远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21-528,共8页
根据表面化学蚀刻原理采用加热冷凝回流的方法制备了一系列组成的异质结构BiOI/NaBiO3光催化剂。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DRS)等技术对其晶相结构、微观形貌和光吸收性能进行了表征... 根据表面化学蚀刻原理采用加热冷凝回流的方法制备了一系列组成的异质结构BiOI/NaBiO3光催化剂。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DRS)等技术对其晶相结构、微观形貌和光吸收性能进行了表征。光催化实验表明,BiOI/NaBiO3在可见光下可以有效降解罗丹明B(RhB),当BiOI与NaBiO3的物质的量分数为一定值时,异质结构的光催化剂明显优于单一组分的光催化活性。通过加入不同的牺牲剂及荧光实验结果推测了该异质结构材料的光催化机理,并且分析了其光生载流子的传输方向及光催化过程的活性物种。研究表明,BiOI/NaBiO3的催化活性增强主要归结为两者之间形成了有效的异质结构,其内建电场能够促进光生载流子的分离,同时光生空穴h+在光催化降解过程中是主要的活性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BiOI NaBiO3 异质结 机理
下载PDF
悬浮液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化探样品中痕量铋 被引量:13
11
作者 刘汉东 汤志勇 +2 位作者 张惰成 金泽祥 秦红 《光谱实验室》 CAS CSCD 1996年第2期12-15,共4页
本文提出了一种把悬浮液技术与氢化物发生法相结合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化探样品中痕量铋的分析方法。试验了悬浮液粒度、酸介质、悬浮液浓度等因素对铋氢化物发生效率的影响。采用水溶液标准校正,方法简便,结果准确可靠。
关键词 悬浮液 原子荧光光谱法 化探样品
下载PDF
BGO 大单晶宏观缺陷的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殷之文 薛志麟 +5 位作者 胡关钦 谢幼玉 苏伟堂 王效仙 古佩新 张仲猷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391-398,共8页
应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电子探针、X 光衍射分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对 BGO 大单晶生长中最常出现并严重影响晶体光学质量的宏观缺陷进行了研究。观察表明,晶体生长过程中,随生长条件的变化,这些宏观缺陷的形貌特征是不同的。... 应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电子探针、X 光衍射分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对 BGO 大单晶生长中最常出现并严重影响晶体光学质量的宏观缺陷进行了研究。观察表明,晶体生长过程中,随生长条件的变化,这些宏观缺陷的形貌特征是不同的。本文对这些宏观缺陷的形成机理和克服方法进行了探讨,并在实践中得到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锗酸铋 晶体 缺陷 晶体生长 BGO
下载PDF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高纯金属铋中痕量杂质元素 被引量:14
13
作者 易永 章新泉 +3 位作者 苏亚勤 姜玉梅 李翔 刘永林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1期90-92,共3页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了高纯金属铋中14种痕量杂质元素。考察了基体效应对测定元素的干扰影响,通过铋基体元素的分离和以Sc、In、Eu作为内标,有效克服了干扰现象。方法的检出限在0.1~4.7ng/mL;精密度在1.4%~5.0%;加标回收率...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了高纯金属铋中14种痕量杂质元素。考察了基体效应对测定元素的干扰影响,通过铋基体元素的分离和以Sc、In、Eu作为内标,有效克服了干扰现象。方法的检出限在0.1~4.7ng/mL;精密度在1.4%~5.0%;加标回收率在89%~114%范围。本法可满足99.999%以上金属铋中痕量杂质测定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金属铋 痕量杂质
下载PDF
水热法可控制备铋铁系化合物材料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波 孙华君 +5 位作者 陈文 张成勇 王一擘 沈杰 周静 刘晓芳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848-1852,共5页
本文以Fe(NO3)3·9H2O和Bi(NO3)3·5H2O为反应原料,以NaOH为矿化剂, 利用水热方法制备出几种纯相的铋铁系化合物材料,通过调节NaOH的浓度范围可以很容易的控制铋铁系化合物的物相。在NaOH浓度为0.1-0.4 mol·L-1区间... 本文以Fe(NO3)3·9H2O和Bi(NO3)3·5H2O为反应原料,以NaOH为矿化剂, 利用水热方法制备出几种纯相的铋铁系化合物材料,通过调节NaOH的浓度范围可以很容易的控制铋铁系化合物的物相。在NaOH浓度为0.1-0.4 mol·L-1区间,可以得到立方相的软铋矿Bi25FeO40,当NaOH浓度提高到0.8-2.0 mol·L-1区间,可以得到六方钙钛矿结构的BiFeO3,再提高NaOH浓度至8.0 mol·L-1以上可以得到正交相的Bi2Fe4O9,在NaOH浓度为12.0 mol·L-1时可以获得纳米片状Bi2Fe4O9。同时探讨了铋铁系化合物的生长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铋铁系化合物 可控水热合成 矿化剂 生长机理
下载PDF
对羧基偶氮氯膦与铋β型显色反应的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6
15
作者 杨茹 卢燕 +3 位作者 李秀玲 周长利 吴文源 潘教麦 《分析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2期1578-1578,共1页
关键词 对羧基偶氮氢膦 显色反应 β型 测定
下载PDF
放电等离子烧结TiB_2过程中Pa第二峰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东明 逄婷婷 +1 位作者 唐田 傅正义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872-876,共5页
放电等离子烧结TiB2过程中真空室气压Pa有二个峰值,本文对Pa第二峰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Pa第二峰是烧结过程中化学反应导致的气相沉积所致.原始粉末和烧结工艺对Pa第二峰有影响,而Pa第二峰也影响烧结材料的微观... 放电等离子烧结TiB2过程中真空室气压Pa有二个峰值,本文对Pa第二峰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Pa第二峰是烧结过程中化学反应导致的气相沉积所致.原始粉末和烧结工艺对Pa第二峰有影响,而Pa第二峰也影响烧结材料的微观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第二峰 化学反应 影响因素 二硼化铋 气相沉积 放电等离子烧结 结构 微观组织
下载PDF
新显色剂间碘偶氮氯膦与铋的显色反应 被引量:9
17
作者 仇佩虹 张华山 +1 位作者 王红 程介克 《分析试验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37-39,共3页
本文较系统地研究了新显色剂2-(4-氯-2-膦酸基苯偶氮)-7-(3-碘苯偶氮)-1,8-二羟基-3,6-萘二磺酸(间碘偶氮氯膦)与铋的显色反应分光光度法测定铋。在硝酸和磷酸的混酸介质中,间碘偶氮氯膦与铋形成2:1的... 本文较系统地研究了新显色剂2-(4-氯-2-膦酸基苯偶氮)-7-(3-碘苯偶氮)-1,8-二羟基-3,6-萘二磺酸(间碘偶氮氯膦)与铋的显色反应分光光度法测定铋。在硝酸和磷酸的混酸介质中,间碘偶氮氯膦与铋形成2:1的深色配合物:最大吸收波长在680nm,摩尔吸光系数为1.48×10 ̄5L·mol ̄(-1)·cm ̄(-1),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Bi(Ⅲ)在0~18μg/25m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用拟定的方法测定了可锻铸铁中的微量铋,结果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碘偶氮氯膦 分光光度法 铸铁
下载PDF
粉煤灰漂珠负载Bi_2WO_6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英文) 被引量:13
18
作者 张进 崔皓 翟建平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857-2862,共6页
以工业固体废弃物粉煤灰漂珠(fly ash cenospheres,FACs)为载体,采用水热法制备了新颖的漂珠负载Bi2WO6复合材料(Bi2WO6/FACs),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DRS)技术对其进行... 以工业固体废弃物粉煤灰漂珠(fly ash cenospheres,FACs)为载体,采用水热法制备了新颖的漂珠负载Bi2WO6复合材料(Bi2WO6/FACs),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DRS)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XRD数据显示了正交相Bi2WO6的特征衍射峰。DRS结果证实了引入FACs后Bi2WO6对可见光的吸收增强。在可见光的照射下,以亚甲基蓝溶液的光催化降解评价了Bi2WO6/FACs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Bi2WO6/FACs的光催化性能优于纯Bi2WO6的,其一级反应速率常数(k)为后者的2.4倍。尤其是由于漂珠质轻中空的特性,Bi2WO6/FACS复合光催化剂可长时间漂浮于水面,既能充分吸收光能,又有利于催化剂的回收和重复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Bi2WO6 粉煤灰漂珠 可见光
下载PDF
氧化铋系超细粉体制备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9
作者 何伟明 潘庆谊 +1 位作者 刘建强 甄强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2003年第F09期46-49,共4页
对氧化鉍系超细粉体的制备方法和原理进行了综述,内容包括化学沉淀法、溶胶凝胶法、自燃烧合成法、固相反应法、液雾燃烧法等,其中对化学沉淀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相关改进意见。
关键词 纳米氧化铋材料 制备工艺 化学沉淀法 溶胶凝胶法 自燃烧合成法 固相反应法 液雾燃烧法
下载PDF
新试剂3-对氟苯基-5-(2′-胂酸基苯偶氮)绕丹宁的合成及荧光法测定铋的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于京华 欧庆瑜 +2 位作者 卢燕 王来国 李涛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093-1095,共3页
合成了新型荧光试剂 3 对氟苯基 5 (2′ 胂酸基苯偶氮 )绕丹宁 ,并并经元素分析、IR确证了其结构。研究了其荧光性质 ,发现在 pH 5 4时试剂与痕量铋 (Ⅲ )形成的螯合物可使试剂的荧光强度大大减弱 ,在λex/λem =30 5 / 4 0 7nm处有... 合成了新型荧光试剂 3 对氟苯基 5 (2′ 胂酸基苯偶氮 )绕丹宁 ,并并经元素分析、IR确证了其结构。研究了其荧光性质 ,发现在 pH 5 4时试剂与痕量铋 (Ⅲ )形成的螯合物可使试剂的荧光强度大大减弱 ,在λex/λem =30 5 / 4 0 7nm处有最大峰 ,其荧光猝灭值与铋的浓度在 0~ 0 0 2 5 μg·m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 ,检出限达 1 2× 10 -10 g·m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对氟苯基-5-(2′-胂酸基苯偶氮)绕丹宁 合成 荧光性质 含量测定 荧光试剂 荧光光度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