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9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银杏叶总黄酮绿色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1
作者 付佳乐 耿直 +1 位作者 郭亚敏 阳京津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0-45,共6页
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了低共熔溶剂种类、液料比、提取温度、n(氯化胆碱)∶n(尿素)、低共熔溶剂含水量、提取时间对银杏叶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通过响应面法进一步优化了银杏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并通过测定银杏叶总黄酮对DPPH自由基、ABTS... 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了低共熔溶剂种类、液料比、提取温度、n(氯化胆碱)∶n(尿素)、低共熔溶剂含水量、提取时间对银杏叶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通过响应面法进一步优化了银杏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并通过测定银杏叶总黄酮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OH、·O_(2)^(-)的清除能力,金属离子螯合能力及总还原能力综合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最优提取工艺为:液料比30∶1(mL∶g)、提取温度57℃、n(氯化胆碱)∶n(尿素)为1∶1.6、低共熔溶剂含水量40%、提取时间60 min,在此条件下,银杏叶总黄酮提取率为1.062%,且其抗氧化活性显著优于传统乙醇提取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 总黄酮 低共熔溶剂 响应面法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科普实验——荧抚波澜,旖旎的化学发光
2
作者 赵萌 商淑悦 +5 位作者 高琛烨 朱心愿 顾雪松 杨云 阮海华 王倩 《云南化工》 CAS 2024年第2期224-228,共5页
化学发光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因其具有无需激发光源、背景干扰小、灵敏度高等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食品检验、环境监测等领域。鲁米诺是一种最常用的液相化学发光试剂,以鲁米诺和维生素B_(2)为载体,分别在实验室和居家条... 化学发光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因其具有无需激发光源、背景干扰小、灵敏度高等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食品检验、环境监测等领域。鲁米诺是一种最常用的液相化学发光试剂,以鲁米诺和维生素B_(2)为载体,分别在实验室和居家条件下开展了科普实验,利用铜丝、过氧化氢溶液、荧光素等简单原料,设计出“魔法召唤术”“化学之触手可及”“点亮中国”“动态地球”等多种展示方案。在展示过程中,从现象观察到发光机制阐释,再以动画形式推介相关生活小百科,循序渐进,在传递化学之美的同时传递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该科普方案将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绿色安全、简便易行、现象诱人,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体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发光 鲁米诺 维生素B_(2) 化学与生活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一株中华稻蝗内生真菌Fusarium lateritium ZMT01的代谢产物
3
作者 房豪东 黄子辉 +4 位作者 李苏柠 黎杨倩 佘志刚 熊亚红 李春远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77,共7页
研究一株中华稻蝗内生真菌Fusarium lateritium ZMT01的代谢产物,采用大米培养基发酵真菌,色谱技术分离纯化单体,波谱分析鉴定结构,共从发酵物中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fusopoltide A(1)、fusopoltide B(2)、fusopoltide D(3)、solaniol... 研究一株中华稻蝗内生真菌Fusarium lateritium ZMT01的代谢产物,采用大米培养基发酵真菌,色谱技术分离纯化单体,波谱分析鉴定结构,共从发酵物中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fusopoltide A(1)、fusopoltide B(2)、fusopoltide D(3)、solaniol(4)、javanicin(5)、(1S,4S,10S)-3,4-dihydro-6,9-dihydroxy-8-methoxy-10(-2-oxopropyl)-1,4-methano-2-benzoxepin-5(1H)-one(6)、2,2′‐methylenebis(4‐methyl‐6‐tert‐butylphenol)(7)、2-hydroxymethyl-5-isopropoxy-4-methoxynaphthalen(8)、β-sitosterol(9)和walterolactone A(10)。其中化合物8、10为首次从Fusarium属中得到,除化合物9外,其他化合物为首次从Fusarium lateritium中分离到。采用二倍稀释法测试抗菌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4和5对O6血清型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有强抑制活性,MIC为6.25μg/mL,化合物4对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显示中等抑菌活性,MIC为200μ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真菌 砖红镰刀菌 代谢产物 抗菌活性
下载PDF
黄蜀葵花提取物中总黄酮与总多酚含量测定及体外抑菌与抗氧化活性研究
4
作者 孙增红 张莎 +2 位作者 王丽娃 宫海燕 田树革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32,共7页
采用比色法测定了不同产地黄蜀葵花提取物(Abelmoschi corolla extracts,ACE)中的总黄酮和总多酚含量,通过琼脂打孔法和微量稀释法研究了ACE的体外抑菌活性,并通过DPPH法、ABTS法和FRAP法评价了ACE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不同产地ACE... 采用比色法测定了不同产地黄蜀葵花提取物(Abelmoschi corolla extracts,ACE)中的总黄酮和总多酚含量,通过琼脂打孔法和微量稀释法研究了ACE的体外抑菌活性,并通过DPPH法、ABTS法和FRAP法评价了ACE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不同产地ACE中总黄酮和总多酚含量差别不大,安徽ACE中的总黄酮含量最高,为(4.68±0.37)mg·g^(-1),陕西ACE中的总多酚含量最高,为(1.48±0.11)mg·g^(-1);ACE具有一定的体外抑菌活性,能显著抑制变异链球菌的生长,且呈浓度依赖性,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分别为3 mg·mL^(-1)和6 mg·mL^(-1);ACE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能够清除DPPH、ABTS等自由基,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量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蜀葵花 总黄酮 总多酚 变异链球菌 体外抑菌活性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共轭亚麻酸的生理功能及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5
作者 鲍雅婷 赵瑶瑶 +1 位作者 郑洲 缪锦来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61,共8页
旨在为共轭亚麻酸(CLNA)在功能食品、保健品和药品等领域的应用提供科学的理论参考,综述了CLNA的生理功能和制备方法。CLNA具有抗癌、调节脂质代谢、抗炎、抗氧化、抗糖尿病等多种生理功能,在预防和治疗许多常见疾病中具有较大的研究潜... 旨在为共轭亚麻酸(CLNA)在功能食品、保健品和药品等领域的应用提供科学的理论参考,综述了CLNA的生理功能和制备方法。CLNA具有抗癌、调节脂质代谢、抗炎、抗氧化、抗糖尿病等多种生理功能,在预防和治疗许多常见疾病中具有较大的研究潜力,特别是糖尿病、肥胖症以及乳腺癌、结肠癌等常见癌症。物理提取法制备CLNA时提取率较低,不适用于工业上大规模生产,化学合成法制备CLNA因需要底物和催化剂,后续纯化步骤烦琐,生物合成法和基因工程法可得到较高含量的CLNA,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轭亚麻酸 生理功能 制备方法 保健品
下载PDF
玉兰叶多酚物质提取及特性研究
6
作者 张顺 惠哲哲 +8 位作者 王宏亮 杨瑞 梁犇 杨骏鹏 邱莹 宋凤敏 刘存芳 高艳红 史娟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188,共7页
利用超声波提取法,以乙醇为溶剂对玉兰叶多酚进行提取。选择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超声温度和超声时间作为影响因素。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对玉兰多酚的提取条件进行优化,经紫外光照、添加剂、氧化剂、还原剂、金属离子... 利用超声波提取法,以乙醇为溶剂对玉兰叶多酚进行提取。选择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超声温度和超声时间作为影响因素。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对玉兰多酚的提取条件进行优化,经紫外光照、添加剂、氧化剂、还原剂、金属离子和热处理后,研究了玉兰叶多酚的抗氧化稳定性。同时研究玉兰叶多酚对油脂基质的抗氧化性质。结果表明:以乙醇为提取溶剂时,玉兰多酚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为80%,料液比1∶16,超声温度80℃,超声时间40 min。玉兰叶多酚对自由基清除作用试验表明,多酚对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均具有清除作用,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较好。多酚提取物可以有效地延缓植物油及动物油的氧化,抗氧化能力随着玉兰叶多酚提取物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兰叶多酚 超声波提取 抗氧化
下载PDF
响应型荧光探针检测神经递质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付信悦 张良伟 +2 位作者 刘姝菂 李金花 陈令新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7-117,共11页
神经递质是一类在神经系统中起重要作用的化学物质,其异常表达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相关。荧光探针因高选择、高灵敏和可视化特性在众多神经递质检测方法中具有突出优势。该文主要综述了2019年以来响应型荧光探针在神经递质检测方面的新进... 神经递质是一类在神经系统中起重要作用的化学物质,其异常表达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相关。荧光探针因高选择、高灵敏和可视化特性在众多神经递质检测方法中具有突出优势。该文主要综述了2019年以来响应型荧光探针在神经递质检测方面的新进展,介绍了6类神经递质,包括胆碱类、生物胺类、氨基酸类、神经肽类、嘌呤类以及气体信号分子。在分析各类神经递质结构和反应特点的基础上,介绍了相应探针的设计思路和反应机理。这些研究为神经递质的精确检测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理论支持,有望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中发挥关键作用。最后展望了响应型荧光探针未来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探针 神经递质 胆碱 生物胺 氨基酸 神经肽 嘌呤 气体
下载PDF
电裂解芯片及其在细菌核酸分析中的应用
8
作者 程洁 蔡霜霜 +2 位作者 王其友 陈缵光 童艳丽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3-381,共9页
近年来,由于各种细菌引起的疾病不断爆发,细菌核酸检测已成为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细菌核酸提取是细菌分类和鉴定的关键步骤,也是医学诊断、药物筛选的重要技术之一。目前的细菌核酸提取以化学裂解方法为主,其存在明显的缺点,如样品... 近年来,由于各种细菌引起的疾病不断爆发,细菌核酸检测已成为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细菌核酸提取是细菌分类和鉴定的关键步骤,也是医学诊断、药物筛选的重要技术之一。目前的细菌核酸提取以化学裂解方法为主,其存在明显的缺点,如样品量大、化学试剂污染等。因此,研究快速、简单、无化学污染的检测装置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设计了一种微流控芯片在直流电场下裂解各种细菌并提取核酸。研究了电场强度、电极间距、裂解时间、氧化铟锡电极方阻及电极宽度对核酸提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0 kV/mm的电场强度下,该芯片可在3 s内裂解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多种细菌,并释放出核酸。提取的核酸无需纯化,可直接用于PCR检测。该芯片与实时荧光定量PCR联用检测细菌DNA的线性范围为10-18~10^(-10)mol/L,检出限低至4.2×10^(-18)mol/L。不同类型的细菌需根据其性质适当调整最佳裂解条件。该研究为病原体分析和细菌感染的医学诊断提供了一种简单、快速、高效且无化学试剂污染的核酸提取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芯片 电裂解 核酸提取 直流电场 多种细菌
下载PDF
基于薯蓣皂苷元催化合成N-甲基吲哚孕烯醇酮化合物及其抗肿瘤活性
9
作者 董远 马养民 +1 位作者 马思悦 孙任伟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61,共8页
利用N-甲基吲哚对类固醇药物的前驱体16-脱氢孕烯醇酮乙酸酯(16-DPA)的D环C16位进行修饰,采用ZrCl_4-乙酸乙酯廉价催化体系,合成了16个3β-乙酰氧基-16α-3'-吲哚孕烯醇酮化合物和6个3β-羟基-16α-3'-吲哚孕烯醇酮衍生物.该方... 利用N-甲基吲哚对类固醇药物的前驱体16-脱氢孕烯醇酮乙酸酯(16-DPA)的D环C16位进行修饰,采用ZrCl_4-乙酸乙酯廉价催化体系,合成了16个3β-乙酰氧基-16α-3'-吲哚孕烯醇酮化合物和6个3β-羟基-16α-3'-吲哚孕烯醇酮衍生物.该方法具有收率高、立体选择性好和底物适应性强等优点.通过噻唑蓝(MTT)比色法测试了22个化合物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抗肿瘤活性.初步测试结果表明, 3β-乙酰氧基-16α-3'-吲哚孕烯醇酮化合物6h和6i对MDA-MB-231癌细胞有较好的抑制活性,其半数抑制浓度(IC_(50))分别为18.07和23.22μmol/L;而化合物7a~7f均对MDA-MB-231癌细胞有较好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7e的抗肿瘤活性最好,其IC_(50)为12.50μmol/L.目标化合物为药物筛选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脱氢孕烯醇酮乙酸酯 孕烯醇酮 N-甲基吲哚 抗肿瘤活性
下载PDF
金属离子对二甲亚砜依赖的RNA切割型脱氧核酶催化活性的影响
10
作者 崔力 李素慧 +2 位作者 郑星 常天俊 邴涛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5-42,共8页
在高浓度有机溶剂中工作的RNA切割型脱氧核酶(RNA-cleaving DNAzyme,RCD)及其构筑的分子器件不仅拓展了DNA作为酶的能力,还可将功能核酸推进新的应用领域.本文研究了一个需要二甲亚砜才能工作的RCD(命名为E3)对金属离子的需求,发现二价... 在高浓度有机溶剂中工作的RNA切割型脱氧核酶(RNA-cleaving DNAzyme,RCD)及其构筑的分子器件不仅拓展了DNA作为酶的能力,还可将功能核酸推进新的应用领域.本文研究了一个需要二甲亚砜才能工作的RCD(命名为E3)对金属离子的需求,发现二价金属离子对其催化活性至关重要,活性顺序为Zn^(2+),Mg^(2+)>Fe^(2+)>Pb^(2+)>Mn^(2+)>Co^(2+).以Mg^(2+)或Zn^(2+)为辅因子,表征了E3的速率-pH值关系及其与二者的结合比例.E3的催化速率-pH曲线在Mg^(2+)存在下为“钟形”,高速率的pH值范围为7.0~9.0;Zn^(2+)存在下为“尖峰”,速率最高时pH=7.0;E3与Mg^(2+)和Zn^(2+)的数量结合比例均为1∶1.另外,E3以Fe^(2+)为辅因子时易失活,Fe^(2+)被氧化成Fe^(3+)是失活的关键,加入还原剂可使其复活.进一步研究发现,Cu^(2+),Fe^(3+)和Ni^(2+)等金属离子可抑制Mg^(2+)或Zn^(2+)的作用,使E3的催化活性急剧降低.本文研究结果为理解E3的性质及催化机制提供了有用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切割型脱氧核酶 功能核酸 有机溶剂 金属离子
下载PDF
不同脱色方法对三七多糖物理性质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11
作者 夏谍 李铭 +5 位作者 丁俞珍 邓萌玥 位盼盼 晏子俊 张磊 陈彤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9-521,共13页
本文考察了活性炭脱色法和树脂脱色法对三七多糖(Panax notoginseng polysaccharide,PNP)的脱色效果、物理性质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以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活性炭用量、温度、时间,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正交... 本文考察了活性炭脱色法和树脂脱色法对三七多糖(Panax notoginseng polysaccharide,PNP)的脱色效果、物理性质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以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活性炭用量、温度、时间,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优化脱色条件;通过静态吸附实验,从6种树脂中筛选最佳脱色树脂,随后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其上样量、脱色时间、转速对综合评分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优化脱色条件。通过溶解度、粒径、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pH值、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大小分析比较未脱色的三七多糖(Unbleached Panax notoginseng polysaccharide,UPNP)、活性炭脱色法制备的PNP(Panax notoginseng polysaccharide prepared by activated carbon decolorization,PNPC)及D285树脂脱色法制备的PNP(Panax notoginseng polysaccharide prepared by D285 resin decolorization,PNPD)的物理性质;并比较三者对DPPH、ABTS^(+)自由基清除率、金属离子螯合能力。结果表明活性炭脱色的综合评分为78.00%;D285为最佳脱色树脂,综合评分为71.00%。与UPNP、PNPC相比较,PNPD溶解度低,在水溶液中粒径分布不均匀、稳定性较差,pH值增大、相对分子质量较大,体外抗氧化活性低。推测由于D285树脂离子交换过程中产生的强碱性环境,导致PNP糖苷键水解所致。不同脱色方法会对PNP物理性质、体外抗氧化活性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多糖 活性炭脱色法 树脂脱色法 物理特性 体外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虾青素的功能及其微生物工程菌构建研究进展
12
作者 黄广文 黄明珠 +1 位作者 刘斌 陈雪岚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31-337,共7页
虾青素是一种抗氧化能力超强的类胡萝卜素,在保健品、食品添加剂、化妆品、医药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微生物生长速度快,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相对于虾青素来说非常便宜,因此科研工作者采用代谢工程手段构建工程菌来生产虾青素。该... 虾青素是一种抗氧化能力超强的类胡萝卜素,在保健品、食品添加剂、化妆品、医药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微生物生长速度快,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相对于虾青素来说非常便宜,因此科研工作者采用代谢工程手段构建工程菌来生产虾青素。该文综述虾青素的功能及其应用、虾青素来源、虾青素合成途径及利用合成生物学提高微生物积累虾青素的方法,以期为相关科研人员进一步高效合成虾青素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青素 微生物 代谢工程
下载PDF
超声波辅助提取美人蕉叶总黄酮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文娟 陈建福 +1 位作者 张铭霞 庄远红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2期147-155,共9页
为开发利用美人蕉资源,探究超声波对美人蕉叶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提取工艺,并评价了总黄酮的抗氧化活性。先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超声时间、超声温度、液料比和乙醇体积分数对美人蕉叶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确定4个单因... 为开发利用美人蕉资源,探究超声波对美人蕉叶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提取工艺,并评价了总黄酮的抗氧化活性。先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超声时间、超声温度、液料比和乙醇体积分数对美人蕉叶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确定4个单因素的参数范围,再通过Design Expert 8.0.6进行4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设计及优化,最后通过美人蕉叶总黄酮对O_(2)^(-)、OH、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确定了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当超声时间为48 min、超声温度为66℃、液料比为61 mL/g和乙醇体积分数为75%时,美人蕉叶总黄酮的提取率最高,为37.53 mg/g,与预测值的相对误差为0.79%,表明该实验模型合理,适合于美人蕉叶总黄酮提取工艺的优化。美人蕉叶总黄酮对O_(2)^(-)、OH、DPPH自由基均表现出较强的清除能力,其IC_(50)值分别为423.90、203.40、78.28 mg/L。该研究为具生物活性的美人蕉叶总黄酮的开发与利用提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辅助提取 总黄酮 美人蕉叶 响应面法 优化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孕烯醇酮D环结构修饰的合成方法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4
作者 董远 马养民 马思悦 《广州化学》 CAS 2024年第2期16-23,I0002,共9页
简单介绍了甾体的结构以及在医药方面的广泛应用;阐述了16-脱氢孕烯醇酮醋酸酯(16-DPA)作为合成甾体药物的关键中间体在甾体合成中占有重要地位;随后详细综述了以不同基团修饰16-DPA的D环得到甾体衍生物的合成方法,其中包括N杂环(噁唑... 简单介绍了甾体的结构以及在医药方面的广泛应用;阐述了16-脱氢孕烯醇酮醋酸酯(16-DPA)作为合成甾体药物的关键中间体在甾体合成中占有重要地位;随后详细综述了以不同基团修饰16-DPA的D环得到甾体衍生物的合成方法,其中包括N杂环(噁唑环、吡唑环、嘧啶环、咪唑环)、O杂环、碳环等修饰;以及其显示的抗肿瘤抗炎等生物活性进行分析;最后进行总结并对其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DPA 孕烯醇酮 位点修饰 甾体 抗肿瘤活性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血糯米花青素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15
作者 龙弟梅 张月琴 +3 位作者 叶雨欣 项慧灵 喻颖 叶文峰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期7-12,24,共7页
以血糯米为原料,利用醇提法提取血糯米花青素,并用pH示差法测定其含量,先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对血糯米花青素提取的影响,再通过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条件,得最优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51%、料液比... 以血糯米为原料,利用醇提法提取血糯米花青素,并用pH示差法测定其含量,先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对血糯米花青素提取的影响,再通过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条件,得最优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51%、料液比1 g∶25 mL、提取温度67℃、提取时间45 min,血糯米花青素的含量为0.216 mg/g。用提取得到的花青素通过羟自由基清除率、ABTS自由基清除率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实验表明,血糯米花青素具有对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其中对ABTS+清除率达到71.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糯米 花青素 响应面 PH示差法 抗氧化性
下载PDF
基于核酸适体的电化学生物传感研究
16
作者 李诗琪 骆怡琳 +3 位作者 万建文 胡琼 韩冬雪 牛利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8-337,共10页
核酸适体是一类经由指数富集的配体系统进化(SELEX)技术在体外筛选获得的单链寡核苷酸片段,由于具有可人工批量合成、价格低廉、易于功能化修饰、特异性强、亲和力高、免疫原性低、批间差异小、热稳定性好等优良特性,在分析化学、疾病... 核酸适体是一类经由指数富集的配体系统进化(SELEX)技术在体外筛选获得的单链寡核苷酸片段,由于具有可人工批量合成、价格低廉、易于功能化修饰、特异性强、亲和力高、免疫原性低、批间差异小、热稳定性好等优良特性,在分析化学、疾病治疗以及生物医学研究等诸多领域备受关注。结合代表性案例,该文综述了核酸适体在电化学生物传感领域的应用。首先简要概述了核酸适体及电化学适体传感器的特点,分类阐述了电化学适体传感器在小分子化合物、蛋白质、外泌体、循环肿瘤细胞(CTCs)以及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并重点介绍了相关检测方法的原理、分析特性以及所应用的信号放大策略,最后对电化学适体传感器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生物传感 适体传感器 生物标志物 外泌体 循环肿瘤细胞 病原微生物 信号放大
下载PDF
异丁香酚-β-D-葡萄糖苷的合成及热裂解转移率
17
作者 张改红 徐月莹 +3 位作者 石栋栋 杨鹏飞 黄申 毛多斌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0-426,457,共8页
以乙酰溴-α-D-葡萄糖(Ⅰ)作为糖基供体与异丁香酚(Ⅱ)进行反应,通过相转移催化法和离子液体催化法合成了异丁香酚-2,3,4,6-四-O-乙酰基-β-D-葡萄糖苷(Ⅲ),然后在甲醇钠中脱乙酰化得到异丁香酚-β-D-葡萄糖苷(Ⅳ)。将化合物Ⅳ加入卷烟... 以乙酰溴-α-D-葡萄糖(Ⅰ)作为糖基供体与异丁香酚(Ⅱ)进行反应,通过相转移催化法和离子液体催化法合成了异丁香酚-2,3,4,6-四-O-乙酰基-β-D-葡萄糖苷(Ⅲ),然后在甲醇钠中脱乙酰化得到异丁香酚-β-D-葡萄糖苷(Ⅳ)。将化合物Ⅳ加入卷烟中,测试了其在卷烟主流烟气粒相中的转移率。结果表明,合成Ⅲ采用离子液体催化法(收率56.8%)优于相转移催化法(收率43.5%)。离子液体催化法反应条件为:1-丁基-3-甲基-溴化咪唑为催化剂、氯仿为溶剂、氢氧化钠水溶液为缚酸剂、n(Ⅰ)∶n(Ⅱ)=0.8∶1,n(Ⅰ)∶n(1-丁基-3-甲基-溴化咪唑)=1∶1、室温、反应时间8 h。在上述条件下,化合物Ⅲ的收率为56.8%。化合物Ⅲ在甲醇钠/甲醇溶液中反应脱去四乙酰基,得到化合物Ⅳ,收率87.6%。卷烟燃吸过程中,化合物Ⅳ热裂解为异丁香酚,异丁香酚向主流烟气粒相中的转移率为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相转移催化 糖苷化 异丁香酚-β-D-葡萄糖苷 热裂解转移率 香料与香精
原文传递
10种有机酸对电子烟中陶瓷雾化芯的重金属迁移影响
18
作者 杨文武 王晶 +5 位作者 张倩 余忠瑾 韦健 孙小彤 韦惠静 况利平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3-420,共8页
为研究10种有机酸对电子烟中陶瓷雾化芯的重金属迁移影响,配制不同含量有机酸的电子烟烟液,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对陶瓷雾化芯在加速老化条件下迁移至烟液及气溶胶中的金属元素进行测定,评估重金属在该陶瓷芯中的雾化效... 为研究10种有机酸对电子烟中陶瓷雾化芯的重金属迁移影响,配制不同含量有机酸的电子烟烟液,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对陶瓷雾化芯在加速老化条件下迁移至烟液及气溶胶中的金属元素进行测定,评估重金属在该陶瓷芯中的雾化效率及有机酸的影响。结果表明:烟液、气溶胶方法中各元素的检出限分别均<10µg/kg、≤0.055µg/100口;不同类型和含量的有机酸对重金属的迁移影响不一,柠檬酸、乳酸、苹果酸、乙酸对金属元素的迁移影响相对较大。各元素在气溶胶中的雾化效率为21.2%~45.9%。与未添加有机酸的空白对照组相比,柠檬酸、乳酸、乙酸、苯甲酸、苹果酸对气溶胶中Ni含量提升有显著影响(P<0.05),柠檬酸对气溶胶中Cu含量提升有显著影响,5种酸对其他元素无显著性差异(P>0.05)。该方法准确可靠,适用于评估电子烟烟液及气溶胶中有机酸对陶瓷芯的重金属迁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雾化芯 电子烟 烟液 气溶胶 重金属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
下载PDF
荧光探针在蛋白磷酸化和糖基化检测中的应用
19
作者 常永新 李军荣 +2 位作者 邵娟 杨新迪 卿光焱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7-165,共9页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在细胞内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对细胞的功能和代谢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荧光探针在研究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中的应用不断发展。该文重点介绍了荧光探针在蛋白磷酸化和糖基化等修饰中的应用,包括其原理、设计策略以及在细...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在细胞内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对细胞的功能和代谢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荧光探针在研究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中的应用不断发展。该文重点介绍了荧光探针在蛋白磷酸化和糖基化等修饰中的应用,包括其原理、设计策略以及在细胞和生物体内的应用。荧光探针的发展为研究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有望深化对这些修饰过程的理解,并为药物研发和疾病诊断提供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探针 蛋白质 翻译后修饰 磷酸化 糖基化
下载PDF
红树植物桐花树内生真菌Talaromyces amestolkiae 30的次生代谢产物
20
作者 刘洪亮 赵飞 +5 位作者 唐凤婷 李锦俊 张轩 杜志云 黄华容 佘志刚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0-167,共8页
对红树植物桐花树内生真菌Talaromyces amestolkiae 30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研究。采用大米固体发酵培养,色谱分离技术纯化单体,ESIMS和NMR等波谱数据分析,鉴定了12个异香豆素单体化合物:aspergillumarin A(1)、aspergillumarin B(2)、5... 对红树植物桐花树内生真菌Talaromyces amestolkiae 30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研究。采用大米固体发酵培养,色谱分离技术纯化单体,ESIMS和NMR等波谱数据分析,鉴定了12个异香豆素单体化合物:aspergillumarin A(1)、aspergillumarin B(2)、5,6-dihydroxy-3-(4-hydroxypentyl)-isochroman-1-one(3)、mucorisocoumarin A(4)、peniisocoumarin H(5)、peniisocoumarin E(6)、dichlorodiaportin(7)、mucorisocoumarin C(8)、peniisocoumarin G(9)、talumarin A(10)、5,6,8-trihydroxy-4-(1'-hydroxyethyl)-isocoumarin(11)和sescandelin(12),其中化合物4、6、7首次从篮状属真菌中分离得到。二倍稀释法抑菌活性测试显示,化合物4、6、7有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MTT法测试细胞毒活性,表明化合物7对前列腺癌PC-3细胞和VCaP细胞有细胞毒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真菌 篮状菌 次级代谢产物 异香豆素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