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1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玫瑰果油神经酰胺(NP)的合成方法及其用途研究
1
作者 王蕾 刘晓君 +3 位作者 余浩铨 赵平 杨超文 叶柳 《生物化工》 CAS 2024年第1期120-122,共3页
以天然来源的玫瑰果油作为原料,合成复合的神经酰胺。通过HaCat细胞MMP-1表达量实验、B16细胞黑色素含量实验和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对玫瑰果油神经酰胺(NP)进行功效评价。实验结果表明,玫瑰果油神经酰胺(NP)具备抗衰老、抗氧化、美白的功... 以天然来源的玫瑰果油作为原料,合成复合的神经酰胺。通过HaCat细胞MMP-1表达量实验、B16细胞黑色素含量实验和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对玫瑰果油神经酰胺(NP)进行功效评价。实验结果表明,玫瑰果油神经酰胺(NP)具备抗衰老、抗氧化、美白的功效,未来在化妆品领域将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果油 神经酰胺 性能评价
下载PDF
酿酒酵母代谢工程改造高效合成齐墩果酸
2
作者 段丽娜 曾伟主 +1 位作者 孙旸 周景文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67-74,共8页
齐墩果酸因其在保肝、抗炎和抗肿瘤等方面具有突出的生物活性,已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领域。目前,齐墩果酸植物提取法效率低,微生物合成法受途径中异源细胞色素P450酶表达水平低和电子传递不平衡等限制,导致齐墩果酸生产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齐墩果酸因其在保肝、抗炎和抗肿瘤等方面具有突出的生物活性,已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领域。目前,齐墩果酸植物提取法效率低,微生物合成法受途径中异源细胞色素P450酶表达水平低和电子传递不平衡等限制,导致齐墩果酸生产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该研究以实验室保存的一株敲除GAL 80的酿酒酵母菌株出发,构建了齐墩果酸前体物质β-香树脂醇的合成路径,并通过对甲羟戊酸途径及角鲨烯合成途径关键基因进行过量表达,得到一株β-香树脂醇产量为125.8 mg/L的菌株。以该菌株为底盘,导入适配性较高的产齐墩果酸的CYP716A12和ATR1基因,成功构建了齐墩果酸合成途径。通过平衡途径中CYP716A12和ATR1的表达,发现高的CYP716A12∶ATR1表达比率有利于提高齐墩果酸产量。结合增强乙酰辅酶A供应和NADPH再生,齐墩果酸摇瓶水平和5 L-发酵罐水平产量分别达到304.0 mg/L和680.8 mg/L,为目前报道最高产量。该研究为利用酿酒酵母合成齐墩果酸和下游产物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酒酵母 齐墩果酸 P450酶 乙酰辅酶A NADPH
下载PDF
刺梨叶中三萜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3
作者 刘沿浩 王建栋 付玉杰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22-831,共10页
该研究选用多种分离方法对刺梨(Rosa roxburghii)叶中的多种三萜类化合物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鉴定化学结构,以期从刺梨叶中分离出新的化合物。该研究以刺梨叶为研究对象,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半制备液相等方法系统性... 该研究选用多种分离方法对刺梨(Rosa roxburghii)叶中的多种三萜类化合物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鉴定化学结构,以期从刺梨叶中分离出新的化合物。该研究以刺梨叶为研究对象,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半制备液相等方法系统性地对其叶中的三萜类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核磁共振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共分离鉴定出13个化合物。其中四环三萜类化合物2个,五环三萜糖苷类化合物3个,五环三萜羧酸类化合物8个,包括一个全新的化合物单体。13个化合物分别为(1)β-谷甾醇、(2)胡萝卜苷、(3)2α,3α,19α-三羟基齐墩果烷-12-烯-28-O-β-D-吡喃葡萄糖苷、(4)刺梨苷、(5)野蔷薇苷、(6)野蔷薇酸、(7)新化合物、(8)山香二烯酸、(9)野鸦椿酸、(10)委陵菜酸、(11)克罗索酸、(12)白桦脂酸和(13)山楂酸,其中化合物2、6、7、8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该研究明晰了刺梨叶中三萜类成分,为刺梨叶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梨叶 三萜类化合物 分离 结构鉴定
下载PDF
去氢枞酸固液溶解度及其反应-结晶耦合单离方法
4
作者 任宝光 杨和见 +4 位作者 陈小鹏 侯文彪 张众尧 李前 黄卫 《生物质化学工程》 CAS 2024年第3期39-47,共9页
采用激光监视技术判断平衡终点,由动态法测定了282~325 K去氢枞酸在甲醇、无水乙醇、正丙醇、正丁醇中的固液溶解度;应用λh模型、Wilson模型、简化模型分别对溶解度数据进行关联;采用超/亚临界CO_(2)强化胺化反应-结晶耦合方法单离去... 采用激光监视技术判断平衡终点,由动态法测定了282~325 K去氢枞酸在甲醇、无水乙醇、正丙醇、正丁醇中的固液溶解度;应用λh模型、Wilson模型、简化模型分别对溶解度数据进行关联;采用超/亚临界CO_(2)强化胺化反应-结晶耦合方法单离去氢枞酸,以GC分析、熔点和旋光率检测去氢枞酸纯度。结果表明:去氢枞酸在4种醇类溶剂中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其溶解度大小在不同溶剂中顺序为:正丁醇>正丙醇>无水乙醇>甲醇;去氢枞酸在4种醇类溶剂中的溶解度数据用λh模型、Wilson模型和简化模型关联的平均相对误差最大值分别为1.23%、2.15%和0.87%;通过正交试验得到超/亚临界CO_(2)强化胺化反应-结晶耦合单离去氢枞酸的最优反应条件为:反应时间50 min,反应温度308 K,CO_(2)压强7.5 MPa,溶剂乙醇体积分数50%,搅拌转速400 r/min,所得去氢枞酸的收率为81.85%,纯度为99.62%;去氢枞酸熔点为446.0~446.5 K,旋光率[α]^(20) _(D)为+6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氢枞酸 溶解度 超/亚临界CO_(2) 胺化反应-结晶 单离
下载PDF
秦岭龙胆中马钱苷酸提取工艺优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李梦含 党琳洁 +2 位作者 卫智斌 冯苗苗 许海燕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01-808,共8页
对秦岭龙胆中马钱苷酸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利用单因素试验选取最佳因素水平,采用响应面法考察料液比、提取时间、超声频率对秦岭龙胆中马钱苷酸提取率影响。利用清除DPPH及ABTS自由基测定马钱苷酸的抗氧化活性... 对秦岭龙胆中马钱苷酸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利用单因素试验选取最佳因素水平,采用响应面法考察料液比、提取时间、超声频率对秦岭龙胆中马钱苷酸提取率影响。利用清除DPPH及ABTS自由基测定马钱苷酸的抗氧化活性。在分析各个因素的显著性和交互作用后,得到秦岭龙胆中马钱苷酸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22、提取时间27 min、超声频率50 kHz,此工艺下的提取率达到0.352%,与预测值0.360%接近。马钱苷酸对DPPH及ABTS自由基均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其抗氧化活性高于对照品BHT,且与浓度之间存在量效关系。本研究建立的模型可对秦岭龙胆中马前苷酸提取率进行分析和预测,可为秦岭龙胆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龙胆 响应面法 马钱苷酸 提取工艺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13种芳香植物挥发性萜类化合物比较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胡玫 黄艳波 +3 位作者 孔羽 杨蕾 周翔宇 苏涛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4-170,共7页
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连用(GC-MS)技术,使用正己烷萃取法对唇形科、菊科、芸香科和伞形科中选取的13种芳香植物的萜类组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利用统计学比较不同科中挥发性萜类的组成多样性以及成分差异。结果表明:13种植物材料中共有56... 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连用(GC-MS)技术,使用正己烷萃取法对唇形科、菊科、芸香科和伞形科中选取的13种芳香植物的萜类组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利用统计学比较不同科中挥发性萜类的组成多样性以及成分差异。结果表明:13种植物材料中共有56种挥发性萜类化合物,其中唇形科最多(40种),菊科其次(35种),伞形科和芸香科含量较少。唇形科中鉴定到挥发性萜类的含量最高,其中倍半萜类组分显著低于单萜类组分;菊科中检测到的倍半萜氧化物含量相对较高,1-石竹烯是唇形科和菊科芳香植物所共有的成分;芳香植物所含的挥发性萜类化合物成分不同,种类也因物种而异。唇形科芳香植物最适宜作为提取挥发性萜类的材料,菊科芳香植物适宜作为倍半萜氧化物成分的提取材料。本研究可为相异植物材料活性组分的有效使用和科学开发及植物萜类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形科 菊科 芸香科 伞形科 芳香植物 挥发性萜类 GC-MS
下载PDF
海洋真菌来源丁内酯I的单胺氧化酶抑制活性及结构类似物虚拟筛选
7
作者 杨煜 周龙建 +2 位作者 刘亚月 王远 张翼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9-128,共10页
【目的】为研究海洋土曲霉(Aspergillus terreus)C23-3的次级代谢产物中的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及其抑制作用类型,借助计算机模拟方法探讨同类型化合物对单胺氧化酶的潜在抑制活性及构效关系,以开发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方法】采用活性引导... 【目的】为研究海洋土曲霉(Aspergillus terreus)C23-3的次级代谢产物中的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及其抑制作用类型,借助计算机模拟方法探讨同类型化合物对单胺氧化酶的潜在抑制活性及构效关系,以开发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方法】采用活性引导下的色谱方法分离纯化得到活性化合物,采用核磁共振、质谱、圆二色谱分析鉴定其结构,采用酶标比色法评价化合物对单胺氧化酶抑制作用。使用Autodock vina对其结构类似物进行抑制单胺氧化酶活性虚拟筛选。【结果】1)分离鉴定得到一个具有单胺氧化酶抑制活性的化合物丁内酯I;2)丁内酯I对单胺氧化酶A和单胺氧化酶B的抑制作用为可逆非竞争性抑制,对单胺氧化酶A的半抑制浓度(IC50)为21.45μmol/L,抑制常数Ki=6.27μmol/L;对单胺氧化酶B的IC50为24.16μmol/L,Ki=12.61μmol/L;3)分子对接显示丁内酯I可与单胺氧化酶形成多个氢键,五元内酯环为α,γ‒二芳基取代、含有苯并吡喃或苯并呋喃基团的aspvinone类丁内酯化合物在虚拟筛选中对单胺氧化酶最小结合亲和力得分更低(即结合力更强)。【结论】丁内酯I是可逆的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对单胺氧化酶的抑制为非竞争性抑制。真菌来源丁内酯类化合物可作为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的新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真菌 次级代谢产物 单胺氧化酶 抑制类型 虚拟筛选
下载PDF
茶多酚抗氧化机理研究现状 被引量:114
8
作者 胡秀芳 沈生荣 +1 位作者 朴宰日 杨贤强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9年第2期93-103,共11页
茶多酚是茶叶中的一种主要活性成份, 有着独特的抗氧化效果。其抗氧化机理表现在6个方面: 作用于自由基有关的酶, 直接作用于自由基, 络合金属离子, 再生体内高效抗氧化剂,与其他成份协同增效和调节机体免疫力。文中对此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茶多酚 抗氧化 机理 研究
下载PDF
大亚湾海洋细菌Pseudomonas sp.中的红色素 被引量:23
9
作者 李厚金 蔡创华 +1 位作者 周毅频 林永成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02-104,共3页
海洋细菌Pseudomonassp .,采集于大亚湾 ,从该菌的菌体提取物分离得到 2个红色素 :灵菌红素A和新的衍生物二甲基灵菌红素B。它们的结构通过NMR ,LC_MS等确定 ,并得出灵菌红素是具有强烈抗微生物和细胞毒性的化合物 ,同时研究了它的培养... 海洋细菌Pseudomonassp .,采集于大亚湾 ,从该菌的菌体提取物分离得到 2个红色素 :灵菌红素A和新的衍生物二甲基灵菌红素B。它们的结构通过NMR ,LC_MS等确定 ,并得出灵菌红素是具有强烈抗微生物和细胞毒性的化合物 ,同时研究了它的培养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细菌 PSEUDOMONAS sp. 灵菌红素 二甲基灵菌红素
下载PDF
红树林内生真菌2524号中分离的新神经酰胺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厚金 姚骏骅 +2 位作者 陈意光 林永成 L.L.P.Vrijmoed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32-133,共2页
红树林内生真菌2524号,采自香港红树Avicenniamarina的种子中。从该菌的培养液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两个新的神经酰胺:[2′,3′_dihydroxytetracosanolyamino]_1,3_dihydroxy_octadecane和[2′,3′_dihydroxydocosanoylami_no]_1,3_... 红树林内生真菌2524号,采自香港红树Avicenniamarina的种子中。从该菌的培养液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两个新的神经酰胺:[2′,3′_dihydroxytetracosanolyamino]_1,3_dihydroxy_octadecane和[2′,3′_dihydroxydocosanoylami_no]_1,3_dihydroxy_octadecane,化合物的结构通过IR,1D和2DNMR,FAB_MS,ESI_MSn等实验确定。这两个化合物对肿瘤细胞系Bel_7402,NCI_4460和人体正常细胞系L_02不显示有意义的细胞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内生真菌2524号 分离 代谢产物 神经酰胺
下载PDF
沥青质分散剂对沥青质的稳定及缔合的影响 被引量:24
11
作者 周迎梅 王继乾 +1 位作者 张龙力 阙国和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5-69,共5页
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了沥青质分散剂对甲苯-正庚烷-沥青质体系中沥青质的稳定作用,通过黏度法考察了沥青质分散剂对沥青质溶液中胶束缔合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十二醇(DAL)、十二烷基苯磺酸(DBSA)、十二烷基苯酚(DP)对沥青质都有一定... 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了沥青质分散剂对甲苯-正庚烷-沥青质体系中沥青质的稳定作用,通过黏度法考察了沥青质分散剂对沥青质溶液中胶束缔合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十二醇(DAL)、十二烷基苯磺酸(DBSA)、十二烷基苯酚(DP)对沥青质都有一定的稳定作用。三种沥青质分散剂的稳定作用顺序为DBSA>DP>DAL。DAL、DP及DBSA浓度较低时(1%)对沥青质甲苯溶液黏度的影响规律相似,推迟了黏度迅速增加的拐点,即可以抑制沥青质胶束的缔合。DBSA浓度较大时,沥青质胶束没有明显的聚并,同时使得沥青质溶液的相对黏度增加明显。三种沥青质分散剂都能显著降低胶束的聚集数;三种沥青质分散剂抑制沥青质胶团聚并强弱顺序为:DBSA>DP>DAL。这与其头部官能团的酸性顺序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质分散剂 沥青质 黏度
下载PDF
分子蒸馏纯化八角精油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15
12
作者 王琴 蒋林 +1 位作者 温其标 黄海滨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2007年第3期77-80,共4页
研究分子蒸馏技术纯化八角精油的工艺条件,利用GC-MS对精油及分离纯化的馏分进行化学组成分析。重点考察分子蒸馏工艺过程的蒸馏温度、操作压力和进料速率等对八角精油馏出物得率的影响,其中蒸馏温度和操作压力是影响得率的重要因素... 研究分子蒸馏技术纯化八角精油的工艺条件,利用GC-MS对精油及分离纯化的馏分进行化学组成分析。重点考察分子蒸馏工艺过程的蒸馏温度、操作压力和进料速率等对八角精油馏出物得率的影响,其中蒸馏温度和操作压力是影响得率的重要因素。结果表明适宜的分离工艺是:第一次蒸馏温度58℃、压力4000Pa;第二次蒸馏温度50℃、压力60Pa,其他条件均为进料流速1滴/s、刮膜转速305~315r/min、冷凝温度20℃。经两次蒸馏得到的最终产品得率为79%,反式一茴香醚含量由原来的79.58%提高至90.73%,八角精油的颜色由原来的棕黄色变为浅黄色,气味纯正,具有八角茴香特有的浓郁香味,口感甘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蒸馏 八角精油 纯化 分离工艺
下载PDF
气质联用法分析澳洲坚果壳的挥发性成分 被引量:16
13
作者 芦燕玲 李亮星 +1 位作者 魏杰 李忠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33-436,共4页
分别建立了微波萃取和顶空直接进样GC/MS法对澳洲坚果壳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从澳洲坚果壳共分离鉴定了37个挥发性成分,包含烯烃、酸类、醛类、酮类、内酯类等,且澳洲坚果壳乙醇提取物具有令人愉悦的香味,其香气风格与原样迥异,具... 分别建立了微波萃取和顶空直接进样GC/MS法对澳洲坚果壳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从澳洲坚果壳共分离鉴定了37个挥发性成分,包含烯烃、酸类、醛类、酮类、内酯类等,且澳洲坚果壳乙醇提取物具有令人愉悦的香味,其香气风格与原样迥异,具有成为香精香料来源的潜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洲坚果壳 挥发性成分 顶空 微波萃取 气质联用
下载PDF
蒜头果挥发油提取及化学成分分析 被引量:14
14
作者 刘雄民 李伟光 +1 位作者 李飘英 周永红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968-970,共3页
以植物资源蒜头果为原料,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果实和枝叶挥发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定性定量分析了其化学成分。结果表明,蒜头果果实中的果肉和果皮精油得率为1.3%,共检测出10个色谱组分,鉴定了6种化合物,占总离子流... 以植物资源蒜头果为原料,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果实和枝叶挥发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定性定量分析了其化学成分。结果表明,蒜头果果实中的果肉和果皮精油得率为1.3%,共检测出10个色谱组分,鉴定了6种化合物,占总离子流出峰面积的99.37%,其中,苯甲醛78.79%,苯甲醇14.69%,扁桃腈4.74%,苯甲酸0.15%,苯甲酸苯甲酯0.12%,苯甲酸扁桃酯0.88%。蒜头果枝叶精油得率为0.3%,共检测出6个色谱组分,鉴定了4种化合物,占总离子流出峰面积的99.6%,其中,苯甲醛61.88%,苯甲醇1.51%,扁桃腈24.80%,苯甲酸11.32%。采用N2气保护下减压精馏得到纯度98%的苯甲醛,收率8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蒜头果 挥发油 苯甲醛 化学成分 GC-MS
下载PDF
酸改性膨润土负载ZnCl_2催化松节油直接异构-歧化反应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陈小鹏 翟卢琼 +3 位作者 王琳琳 韦小杰 梁杰珍 母艳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7-72,共6页
以自制酸改性膨润土负载ZnCl2为催化剂,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松节油直接催化异构-歧化液相反应进行研究。FT-IR分析表明,在反应产物谱图中蒎烯吸收峰3023 cm-1、1653 cm-1和3067 cm-1消失,苯环的... 以自制酸改性膨润土负载ZnCl2为催化剂,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松节油直接催化异构-歧化液相反应进行研究。FT-IR分析表明,在反应产物谱图中蒎烯吸收峰3023 cm-1、1653 cm-1和3067 cm-1消失,苯环的骨架吸收峰1645 cm-1和1456 cm-1、异丙基的特征峰1384 cm-1和1364 cm-1及对位双取代苯的吸收峰814 cm-1强度增大,说明松节油中蒎烯已完全反应,主要产物为对伞花烃;GC-MS分析共分离出42个峰,鉴定出38个化合物,其中主要产物为对伞花烃、3-对孟烯和1-对孟烯,其质量分数分别为60.35%、10.28%和6.59%,蒎烯的转化率为100%,对伞花烃收率为68.10%;对酸改性膨润土负载ZnCl2催化松节油直接异构-歧化液相反应过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原料中双环单萜烯发生了开环异构、重排和歧化主反应,同时倍半萜烯和双环单萜烯存在水合、脱氢、脱水和裂解等副反应,获得了酸改性膨润土负载ZnCl2催化松节油异构-歧化复杂反应网络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改性膨润土负载ZnCl2 松节油 异构-歧化 对伞花烃 对孟烯 莰烷 葑烷
下载PDF
桉叶精油包埋前后抑菌性能及成分比较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岳淑丽 任小玲 +4 位作者 陈霞 向红 孙远明 凌舒琦 刘荟雅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55-160,共6页
以包埋前后的桉叶精油为研究对象,采用平板打孔法和气相扩散法分别测定其对供试菌的抑菌活性和气相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气相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探讨桉叶精油包埋... 以包埋前后的桉叶精油为研究对象,采用平板打孔法和气相扩散法分别测定其对供试菌的抑菌活性和气相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气相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探讨桉叶精油包埋前后抑菌性能差异。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比分析桉叶精油包埋前后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桉叶精油包埋前后对供试细菌、酵母菌和霉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酵母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其次为细菌,对霉菌的抑制效果稍差。桉叶精油包埋前后对供试菌的气相MIC和MBC未有太大差异。桉叶精油包埋前后主要成分大体相同,均以萜烯类和醇类化合物为主。包埋后桉叶精油中部分萜烯类化合物的消失或相对含量的减少导致抑菌性能稍有下降,但气相MIC不变,仅对酿酒酵母和桔青霉的气相MBC稍有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叶精油 包埋 抑菌性能 气相扩散 化学成分
下载PDF
3,6-二胍基-1,2,4,5-四嗪二硝基胍盐的合成及性能预估 被引量:6
17
作者 金兴辉 胡炳成 +1 位作者 刘祖亮 吕春绪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22,共5页
以水合肼、硝酸胍以及硝基胍为原料,制备了3,6-二胍基-1,2,4,5-四嗪二硝基胍盐并优化了反应条件。用DSC和TG-DTG研究了其热分解行为,运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在B3LYP/6-31+G**理论水平下预估了其爆轰性能。结果表明,在反应时间为4h,反应... 以水合肼、硝酸胍以及硝基胍为原料,制备了3,6-二胍基-1,2,4,5-四嗪二硝基胍盐并优化了反应条件。用DSC和TG-DTG研究了其热分解行为,运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在B3LYP/6-31+G**理论水平下预估了其爆轰性能。结果表明,在反应时间为4h,反应温度为50℃的优化合成条件下,目标化合物产率最高为82.2%。该化合物在260℃左右剧烈分解,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用Born-Haber循环求得该化合物的生成热为294.9kJ/mol。用Monte-Carlo方法预估该化合物的理论密度为1.69g/cm3。用Kamlet-Jacobs公式计算出该化合物的爆速为7.67km/s,爆压为25.04GPa,表明3,6-二胍基-1,2,4,5-四嗪二硝基胍盐具有优越的爆轰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化学 密度泛函理论 3 6-二胍基-1 2 4 5-四嗪二硝基胍盐 热行为 爆轰性能
下载PDF
SPME-GC-MS分析黄绿蜜环菌子实体挥发性成分 被引量:7
18
作者 魏永生 杨振 +1 位作者 郑敏燕 高鹏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1-75,共5页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PME-GC-MS)研究黄绿蜜环菌子实体的挥发性成分,探讨了不同纤维头取样、不同温度、不同吸附时间等条件对分析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80℃条件下吸附35 min,二乙烯苯/碳分子筛/聚二甲基硅氧...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PME-GC-MS)研究黄绿蜜环菌子实体的挥发性成分,探讨了不同纤维头取样、不同温度、不同吸附时间等条件对分析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80℃条件下吸附35 min,二乙烯苯/碳分子筛/聚二甲基硅氧烷(DVB/CAR/PDMS)纤维头能够有效地吸附黄绿蜜环菌子实体的挥发性成分;其主要挥发性成分为3,7-二甲基癸烷(13.89%)、姜烯(9.10%)、2,3-二甲基十二烷(8.76%)、佛手柑油烯(4.62%)、十八烷(3.65%)、2-壬酮(3.41%)、2,3,5,8-四甲基癸烷(2.89%)、姜黄烯(2.83%)、6-辛烯-2-酮(2.80%)以及β-红没药烯(2.42%)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绿蜜环菌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法 挥发性成分
下载PDF
南沙参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淑萍 许飞扬 +1 位作者 张桂珍 张学伟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73-377,383,共6页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南沙参(Radix adenophore)中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提取的挥发油进行了分离鉴定,鉴定出烃类(11种)、醇类(9种)、酮类(11种)、酯类(9种)、酸类(2种)、呋喃类(1种)、醛类(16种)、醚类(6种)和元素...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南沙参(Radix adenophore)中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提取的挥发油进行了分离鉴定,鉴定出烃类(11种)、醇类(9种)、酮类(11种)、酯类(9种)、酸类(2种)、呋喃类(1种)、醛类(16种)、醚类(6种)和元素有机化合物(2种)9类67种化合物,其中10种化合物(质量分数为48.937%)为已知药用成分,这些数据为进一步评价其质量和开发新药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沙参 挥发油 GC/MS 水蒸气蒸馏
下载PDF
2,10-环氧蒎烷重排催化剂的设计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谦和 冯真真 +1 位作者 李雪辉 王乐夫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9-53,共5页
从2,10-环氧蒎烷重排反应机理出发,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含氮碱性化合物的硝酸盐,考察其在2,10-环氧蒎烷液相重排合成紫苏醇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催化剂活性位的Bronsted酸强度和空间结构与催化活性密切相关,其活性顺序为:伯胺... 从2,10-环氧蒎烷重排反应机理出发,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含氮碱性化合物的硝酸盐,考察其在2,10-环氧蒎烷液相重排合成紫苏醇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催化剂活性位的Bronsted酸强度和空间结构与催化活性密切相关,其活性顺序为:伯胺硝酸盐>仲胺硝酸盐>叔胺硝酸盐,不同伯胺硝酸盐催化剂的活性顺序为:2,4-二硝基苯胺<尿素<对硝基苯胺<甲胺~乙二胺~乙胺<丙胺<环己胺<苯胺;具有适宜酸强度的[R1R2R3NH]NO3(R1,R2,R3可为氢、烃基、环状烃基、芳基、羰基等)型硝酸盐催化剂呈现出良好到优异的活性和选择性,证明该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是可行并富有成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设计 2 10-环氧蒎烷 液相重排 紫苏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