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05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碳量子点修饰g-C_(3)N_(4)缓解二苯醚类除草剂污染
1
作者 梁栋 魏志娜 +5 位作者 王磊 郝静 巩玉 朱娜 李广科 桑楠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34-1243,共10页
为加速二苯醚类除草剂在可见光环境的降解,以玉米芯制碳量子点修饰石墨相氮化碳,合成一种非金属型光催化剂.考察在该催化剂作用下,氟磺胺草醚、三氟羧草醚和乙氧氟草醚等的光解行为及光解前后毒性.结果表明,氟磺胺草醚在可见光照射下的... 为加速二苯醚类除草剂在可见光环境的降解,以玉米芯制碳量子点修饰石墨相氮化碳,合成一种非金属型光催化剂.考察在该催化剂作用下,氟磺胺草醚、三氟羧草醚和乙氧氟草醚等的光解行为及光解前后毒性.结果表明,氟磺胺草醚在可见光照射下的光解速率最大、其次为乙氧氟草醚,光照3 h的降解率即达99%和91%,而三氟羧草醚的光解速率最低、须光照至8 h才能达到90%的降解率.由高斯软件计算NPA(Natural Population Analysis)电荷分布得福井函数和双描述符,预测反应位点并结合液质联用分析降解产物,推测除草剂的降解过程应包括裂解、水解、脱卤、还原和羟基化等,证明了空穴和羟基自由基在其中的作用.观察玉米种子的生长实验,发现氟磺胺草醚的毒性略高于乙氧氟草醚,但二者经光照处理后毒性均显著下降,三氟羧草醚及其光解产物显示为低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量子点 氮化碳 除草剂 氟磺胺草醚 光催化
原文传递
FOX-7/HMX混合体系热性能研究
2
作者 谢虓 于谦 +1 位作者 祝青 黄辉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7-222,共6页
为研究FOX-7及其与HMX混合体系的热性能,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热常数分析仪等手段,对HMX与FOX-7等质量比共混物、以及具有不同HMX与FOX-7比例的炸药配方的热分解行为、导热性质等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在FOX-7/HMX混合体系中,HMX与... 为研究FOX-7及其与HMX混合体系的热性能,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热常数分析仪等手段,对HMX与FOX-7等质量比共混物、以及具有不同HMX与FOX-7比例的炸药配方的热分解行为、导热性质等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在FOX-7/HMX混合体系中,HMX与FOX-7的分解放热以及晶型转变吸热过程可相互影响:HMX在247.3℃处已有部分分解,282.5℃出现的放热峰对应于HMX的分解放热峰和FOX-7的第2步分解峰的叠加;而FOX-7的β到γ晶型转变以及HMX的β到δ晶型转变吸热峰相较于单质颗粒,分别延迟了8.5℃、9.5℃。配方中HMX与FOX-7的相对含量决定了两者的分解峰温,这可能与两者热效应的相互影响及粘结剂对炸药颗粒包覆完整度有关:随着配方中HMX含量由25%增加至60%,其熔融吸热峰由276.6℃提前至252.5℃;随着配方中FOX-7含量由25%增加至60%,其第1步分解峰和HMX的熔融分解过程相互影响,导致只出现一个分解放热峰,FOX-7第1步分解反应放热将导致其更早发生熔融分解。FOX-7颗粒的热导率、热扩散系数、比热容都高于HMX。在总含量不变的情况下,随着FOX-7含量的提高、HMX含量的降低,混合炸药配方的热导率、热扩散系数、比热容都随之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1-二氨基-2 2-二硝基乙烯(FOX-7) 奥克托今(HMX) 热分解 晶型转变 热导率
下载PDF
优化物理化学学科资助布局,提升科学基金资助效能
3
作者 高飞雪 赵璐 +2 位作者 沈祥建 杨俊林 陈拥军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3-86,共14页
本文总结了物理化学学科代码的设立和调整变化情况,结合近十年物理化学学科研究发展趋势,论述了自2018年物理化学学科代码优化调整为催化与表界面化学和化学理论与机制以来,优化学科布局对于促进学科前沿基础研究和提升科学基金资助效... 本文总结了物理化学学科代码的设立和调整变化情况,结合近十年物理化学学科研究发展趋势,论述了自2018年物理化学学科代码优化调整为催化与表界面化学和化学理论与机制以来,优化学科布局对于促进学科前沿基础研究和提升科学基金资助效能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提出了在优化学科布局方面的思考和建议,为后续学科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学科布局 前沿研究进展 科学基金 资助效能
下载PDF
Cu(110)晶面催化还原CO_(2)制备甲酸机理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4
作者 张旭昀 汤静 +2 位作者 常庆 王勇 谭秀娟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02-4110,共9页
铜基催化剂是一种高效还原CO_(2)为甲酸的绿色催化剂,明确不同晶面的还原机理对催化剂的设计及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Cu(110)晶面的催化机理尚不明确。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对Cu(110)表面的还原机理进行了研究,系统... 铜基催化剂是一种高效还原CO_(2)为甲酸的绿色催化剂,明确不同晶面的还原机理对催化剂的设计及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Cu(110)晶面的催化机理尚不明确。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对Cu(110)表面的还原机理进行了研究,系统研究了不同中间产物的吸附相关性质并探讨了相关的吸附机理。吸附能结果表明,CO_(2)在Cu(110)表面无法发生化学吸附,而^(*)COOH、^(*)HCOO、HCOOH分子和H原子的最稳定吸附位点分别为长桥位点、短桥位点、顶位点和HCP位点。布居数结果表明,^(*)HCOO和HCOOH分子在吸附过程中与Cu(110)表面的Cu原子形成离子键,H原子和Cu原子之间存在氢键作用,^(*)COOH分子中的C和Cu原子形成共价键。此外,电子态密度结果表明^(*)HCOO基团和Cu原子之间形成O—Cu键,^(*)COOH基团中的C和Cu原子形成C—Cu键,HCOOH分子中的O和Cu原子形成O—Cu键。相比于^(*)COOH/Cu(110)体系,^(*)HCOO/Cu(110)吸附体系的电荷密度、电荷转移量和成键能力均较强,说明CO_(2)在Cu(110)还原过程中中间体^(*)HCOO更稳定,合成路径属于更加高效的:CO_(2)→^(*)HCOO→HCOOH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催化 二氧化碳还原 甲酸 第一性原理 铜基催化剂
下载PDF
基于疏水仿生学提升超细高氯酸铵热分解、安全及防吸湿性能的研究
5
作者 王茜 黄欣阳 +3 位作者 李玥其 刘洋 张行泉 郭长平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0-187,I0004,共9页
为了研制出兼具高燃速和高安全性能的固体推进剂,以改善高氯酸铵的性能为目标,采用液相沉积法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超细高氯酸铵@硬脂酸锌(UF-AP@ZnSA)复合物;使用扫描电镜(SEM)、热重-差示扫描量热法(TG-DSC)、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 为了研制出兼具高燃速和高安全性能的固体推进剂,以改善高氯酸铵的性能为目标,采用液相沉积法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超细高氯酸铵@硬脂酸锌(UF-AP@ZnSA)复合物;使用扫描电镜(SEM)、热重-差示扫描量热法(TG-DSC)、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对样品的形貌、结构和热分解性能进行了表征;并测量了样品的撞击感度、摩擦感度、吸湿率和接触角等参数;采用热分析-红外联用技术分析并解释了硬脂酸锌(ZnSA)催化UF-AP的热分解机理。结果表明,UF-AP表面生成了ZnSA壳层;不同壳层含量的复合物中UF-AP高温分解峰从424.3℃降至370~385℃,相较于原料UF-AP,放热区间更加集中,放热量更大;UF-AP@ZnSA复合物特性落高(H_(50))相较于原料增加了27.6 cm,摩擦感度的爆炸概率减小了76%,安全性能大幅度提升;壳层质量分数为5%的UF-AP@ZnSA复合物72 h的吸湿率为0.05%,较原料UF-AP的吸湿率降低约90%,防吸湿性能得到明显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高氯酸铵(AP) 固体推进剂 硬脂酸锌 吸湿 疏水仿生学 热分解性能
下载PDF
Cu_(2)O@C复合纳米材料的光诱导合成制备及其光催化产氢性能
6
作者 李娜 毛树红 +1 位作者 严文君 张静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98-706,共9页
Cu_(2)O具有禁带窄、环境友好和储量丰富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可见光催化剂,然而其光生载流子复合率高和稳定性差等问题限制了Cu_(2)O在光催化领域的实际应用。为此,本文采用光诱导原位技术,以甲醇为碳源、硫酸铜为铜源,一步成功制备了... Cu_(2)O具有禁带窄、环境友好和储量丰富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可见光催化剂,然而其光生载流子复合率高和稳定性差等问题限制了Cu_(2)O在光催化领域的实际应用。为此,本文采用光诱导原位技术,以甲醇为碳源、硫酸铜为铜源,一步成功制备了超薄炭壳层包覆的Cu_(2)O复合纳米材料(Cu_(2)O@C)。结果显示,与常规炭包覆方法相比,光诱导原位技术避免了苛刻的反应条件及繁琐的合成步骤对Cu_(2)O半导体结构的破坏,有效保留了Cu_(2)O本征电子结构,使其具有优异的光催化活性及稳定性。同时,Cu_(2)O@C的核壳结构不仅可以钝化半导体表面缺陷和促进光生载流子的分离,而且炭壳层的包覆还可以避免Cu_(2)O纳米颗粒与溶液的直接接触,有效抑制高活性反应中间体对催化剂结构的破坏。与单独的Cu_(2)O纳米颗粒相比,Cu_(2)O@C复合纳米材料在可见光下的光解水产氢活性和稳定性得到显著提高,产氢速率可达1.28 mmol/(g·h),且在连续五次循环稳定性测试中,氢气生成速率无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包覆氧化亚铜 光诱导原位合成 光催化产氢
下载PDF
PVDF/TiO_(2)@MoS_(2)纤维复合膜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
7
作者 李成才 刘劲杨 +2 位作者 刘世雪 罗杰 朱海霖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30,共5页
含大量有机染料的废水对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光催化分离膜的研究备受关注。本研究先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了PVDF/PEMA膜,后进行酸处理制备出富羧基PVDF纤维复合膜,最后通过水热反应在膜表面原位沉积TiO_(2)@MoS_(2)微纳米颗粒,制备出在太... 含大量有机染料的废水对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光催化分离膜的研究备受关注。本研究先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了PVDF/PEMA膜,后进行酸处理制备出富羧基PVDF纤维复合膜,最后通过水热反应在膜表面原位沉积TiO_(2)@MoS_(2)微纳米颗粒,制备出在太阳光下具有较高催化活性的PVDF/TiO_(2)@MoS_(2)纤维复合膜。结果表明MoS_(2)的加入可以有效降低纤维复合膜禁带带隙能量,从而提高纤维复合膜的光催化活性;在光照4 h后对RhB的降解率达到97.1%;连续5次吸附-降解实验,纤维复合膜对RhB的降解率仍达到95%以上,表明该纤维复合膜具有优异的可重复使用性。因此,该膜在染料降解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DF/TiO_(2)@MoS_(2)纤维复合膜 光催化 染料降解
原文传递
极化促进光催化剂电荷分离的最新进展
8
作者 马明广 魏云霞 +1 位作者 魏慧娟 刘芳 《化学工程与技术》 2024年第1期54-63,共10页
近年来,极化已被证明是一种促进光催化材料电荷分离的有效策略。本文介绍了不同的极化类型促进光催化剂体相和表面电荷分离的最新进展,总结了相关极化机制及应用,并对极化的产生和加强进行了讨论。该综述旨在深入认识极化促进光催化材... 近年来,极化已被证明是一种促进光催化材料电荷分离的有效策略。本文介绍了不同的极化类型促进光催化剂体相和表面电荷分离的最新进展,总结了相关极化机制及应用,并对极化的产生和加强进行了讨论。该综述旨在深入认识极化促进光催化材料电荷运用的行为机制,进而为高性能光催化材料的开发提供新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荷分离 光催化 表面化学
下载PDF
单原子改性氮化碳光催化制氢研究进展
9
作者 韩卓 王冠超 +3 位作者 岩征 张卫东 刘晓 李刚柱 《山东化工》 CAS 2024年第6期93-95,98,共4页
富含地球元素碳和氮的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因结构稳定、价格低廉,在光解水析氢反应中具有优异的应用前景。金属单原子为提高g-C_(3)N_(4)析氢反应活性提供了新的思路,主要总结了单原子修饰g-C_(3)N_(4)的改性策略,并扼要分析单... 富含地球元素碳和氮的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因结构稳定、价格低廉,在光解水析氢反应中具有优异的应用前景。金属单原子为提高g-C_(3)N_(4)析氢反应活性提供了新的思路,主要总结了单原子修饰g-C_(3)N_(4)的改性策略,并扼要分析单原子在g-C_(3)N_(4)基光催化剂析氢反应中的作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相氮化碳 单原子 光解水制氢
下载PDF
TiO2/g-C3N4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可见光降解有机染料的研究
10
作者 李岩 许哲峰 徐红颖 《材料化学前沿》 CAS 2024年第2期80-86,共7页
本文利用静电纺丝技术、溶剂热合成技术、高温焙烧技术、气相沉积法等制备方法,对复合催化材料TiO2/g-C3N4进行制备,并研究复合催化材料TiO2/g-C3N4在不同条件下对有机染料碱性亚甲基蓝的降解能力。
关键词 复合光催化剂 制备 性能研究
下载PDF
C_(4)烯烃转化制丙烯工艺及催化剂研究
11
作者 饶维 刘晨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46,共8页
目的开发C_(4)烯烃催化裂解制丙烯工艺和催化剂制备工艺技术,完成小试和工业侧线试验。方法采用固定床评价装置考查了催化剂配方、改性及工业条件对催化剂活性、选择性、稳定性能的影响。结果以ZSM-5分子筛为活性组分的催化剂在C_(4)烯... 目的开发C_(4)烯烃催化裂解制丙烯工艺和催化剂制备工艺技术,完成小试和工业侧线试验。方法采用固定床评价装置考查了催化剂配方、改性及工业条件对催化剂活性、选择性、稳定性能的影响。结果以ZSM-5分子筛为活性组分的催化剂在C_(4)烯烃转化制丙烯反应中具有较好的活性、选择性、稳定性和再生性,磷的引入未改变催化剂的晶型结构,但降低了催化剂酸性位点数量,并调节了催化剂的n(B酸)/n(L酸),随着磷负载量增加到5%(w),分子筛中磷与铝的相互作用逐渐增强,磷可以和骨架铝和非骨架铝相互作用。结论C_(4)烯烃的转化率达到80%以上,丙烯的选择性达到35%~45%,催化剂的单程寿命达到一个月以上,且经再生后,再生恢复率达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_(4)烯烃 催化裂解 ZSM-5分子筛 催化剂活性 丙烯
下载PDF
金属有机框架荧光传感器在食品中抗生素类兽药残留检测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谢三磊 陶晓奇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34-342,355,共10页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是一类由金属离子或者是次级构筑单元与有机配体通过配位键自组装形成的材料,是近年快速发展的一种新型功能性检测材料。MOFs具有比表面积大、孔道尺寸可调和结构可控等优势,在构建...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是一类由金属离子或者是次级构筑单元与有机配体通过配位键自组装形成的材料,是近年快速发展的一种新型功能性检测材料。MOFs具有比表面积大、孔道尺寸可调和结构可控等优势,在构建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的发光传感器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文对发光MOFs的不同荧光发光机理进行阐明和详细分类,总结了发光MOFs作为荧光传感器在抗生素类兽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实例,最后就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并对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荧光传感器 荧光发光机理 抗生素类兽药
下载PDF
印染废水处理用MOFs基光催化分离膜的制备及改性
13
作者 王辉 冯吉正 +3 位作者 曾艳 谢艳新 陈恒 周航月 《印染》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9-95,共7页
MOFs基光催化分离膜综合了膜分离和光催化技术的优点,能够高效处理染料废水,降低膜污染,在印染废水处理领域中具有独特优势。介绍了MOFs光催化材料的类型和特点,概述了MOFs基光催化分离膜的制备方法,包括相转化法、界面聚合法、真空过... MOFs基光催化分离膜综合了膜分离和光催化技术的优点,能够高效处理染料废水,降低膜污染,在印染废水处理领域中具有独特优势。介绍了MOFs光催化材料的类型和特点,概述了MOFs基光催化分离膜的制备方法,包括相转化法、界面聚合法、真空过滤法、静电纺丝法和原位生长法等,重点分析了光催化分离膜的改性方法,包括配体修饰、贵金属沉积、助催化剂修饰、固定聚氧金属酸盐和构筑异质结等。指出了MOsF基光催化分离膜目前实际应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Fs光催化 分离膜 制备方法 改性 印染废水
下载PDF
为我国能源安全保驾护航的催化化学
14
作者 贺鹤勇 《化学世界》 2024年第1期1-6,共6页
为了保证我国的能源安全,需要致力于石油的深度转化、煤炭的清洁转化和天然气的转化,在逐步降低化石能源占比的同时,加强可再生的生物质能及太阳能、风能、氢能等多类型能源的开发。这些技术的发展,均与催化化学和新型催化材料密切相关... 为了保证我国的能源安全,需要致力于石油的深度转化、煤炭的清洁转化和天然气的转化,在逐步降低化石能源占比的同时,加强可再生的生物质能及太阳能、风能、氢能等多类型能源的开发。这些技术的发展,均与催化化学和新型催化材料密切相关。催化化学将为我国能源安全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深度转化 煤炭清洁转化 天然气转化 生物质资源的利用 催化
原文传递
卤氧化铋在光催化降解有机废水中的应用及其改性研究
15
作者 朱春山 王明锐 +1 位作者 孙万鹏 张宾朋 《河南科技》 2024年第5期77-81,共5页
【目的】卤氧化铋BiOX(X=Cl、Br、I)因其独特的层状结构和禁带宽度在光催化反应中表现出优异的活性与稳定性,已成为光催化材料领域极具前景的材料。因此,对卤氧化铋进行改性,使其拥有更高的光催化性能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方法】概... 【目的】卤氧化铋BiOX(X=Cl、Br、I)因其独特的层状结构和禁带宽度在光催化反应中表现出优异的活性与稳定性,已成为光催化材料领域极具前景的材料。因此,对卤氧化铋进行改性,使其拥有更高的光催化性能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方法】概述了有机废水的污染现状及主要处理方式,特别是光催化降解技术的研究现状。综述了BiOX(X=Cl、Br、I)光催化材料在有机污染物降解方面的应用及改性措施,改性措施主要包括金属掺杂、异质结构筑和碳材料复合改性。【结果】关于金属掺杂改性和异质结构筑改性的方法研究得最多,光催化降解污染物的效率高,但存在掺杂的金属离子难回收,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构建异质结中存在逆反应、光屏蔽、副反应等问题。相较于以上两种改性方法,采用碳材料复合改性的方法通过吸附与光催化耦合提高光催化降解效率,可以降低催化剂的成本。【结论】通过对三种改性方法的比较,为卤氧化铋BiOX(X=Cl、Br、I)材料进行改性提供了参考与借鉴。生物碳是一种低成本、环境友好且可持续的含碳材料,采用生物碳对催化剂进行改性,可为解决目前迫在眉睫的环境有机染料污染和抗生素污染问题提供新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卤氧化铋 光催化 改性 碳材料 负载
下载PDF
化学工业的“加速器”——催化机理
16
作者 姜国庆 《高中数理化》 2024年第8期68-71,共4页
根据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1981年的定义:催化剂是一种改变反应速率,但不改变反应总标准吉布斯自由能的物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固体催化剂在工业上也称为触媒.通常所说的催化剂指正催化剂,即能够增大化... 根据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1981年的定义:催化剂是一种改变反应速率,但不改变反应总标准吉布斯自由能的物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固体催化剂在工业上也称为触媒.通常所说的催化剂指正催化剂,即能够增大化学反应速率,所以说催化剂是化学工业的“加速器”,催化机理已经成为高考命题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机理 化学反应速率 固体催化剂 IUPAC 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 标准吉布斯自由能 化学工业 催化作用
下载PDF
物相调控对铌酸钠纳米棒压电-弱可见光协同催化的优化作用
17
作者 刘洋 张淑乐 +4 位作者 李欣玥 刘嫣然 卢佳杉 卢相扬 许柘宓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3期34-41,共8页
半导体材料能够吸收光能产生电子空穴对,利用光催化实现环境废物降解,然而其催化效率受环境光条件和天气等因素严重制约。因此,有必要研发能够利用环境中的水波能和光能协同作用的催化剂,以有效提升水相环境的污染物降解效率。无铅钙钛... 半导体材料能够吸收光能产生电子空穴对,利用光催化实现环境废物降解,然而其催化效率受环境光条件和天气等因素严重制约。因此,有必要研发能够利用环境中的水波能和光能协同作用的催化剂,以有效提升水相环境的污染物降解效率。无铅钙钛矿结构的铌酸钠具有适宜的能隙和压电性能,因此具备实现光-压电协同催化的潜力。通过水热法合成并调控了铌酸钠纳米棒的物相结构,探究了其对光-压电协同催化中的性能增强机制。虽然两种物相的铌酸钠光催化效率差异较小,但相较NaNbO_(3),Na_(7)(H_(3)O)Nb_(6)O_(19)14(H_(2)O)表现出更高的压电性能,因此在压电光催化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促进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从而大幅提升了水中四环素的降解效率。进一步对材料物相调控方法、催化机理等开展研究,揭示了空穴和羟基自由基在催化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研究结果能够为高效光-压电协同催化剂的设计、开发和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铌酸钠 压电-光催化 载流子分离 压电效应
下载PDF
汽车涂层样本单颗粒冲击破坏仿真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红 陈力 +1 位作者 邹晨祺 臧孟炎 《汽车工程学报》 2024年第1期116-124,共9页
研究汽车涂层在冲击载荷下的破坏现象,对于预测涂层抗石击性能以及指导涂层结构设计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建立了汽车涂层样本单颗粒冲击破坏有限元模型,使用自主开发的显式有限元求解器模拟汽车涂层冲击破坏过程。涂层层内破坏、基底与... 研究汽车涂层在冲击载荷下的破坏现象,对于预测涂层抗石击性能以及指导涂层结构设计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建立了汽车涂层样本单颗粒冲击破坏有限元模型,使用自主开发的显式有限元求解器模拟汽车涂层冲击破坏过程。涂层层内破坏、基底与涂层界面分离破坏模式的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的良好一致性,验证了仿真分析方法的有效性,揭示了涂层在冲击载荷下的层内破坏与界面分离破坏的失效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涂层 冲击载荷 损伤模型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水液相下羟自由基与谷氨酸分子反应机理的量子化学研究
19
作者 牛鹤丽 杨应 +5 位作者 徐岩 孙艳雨 郝成欣 王佐成 姜春旭 赵丽红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3-154,共12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M06-2X和MN15方法,结合自洽反应场理论的SMD模型方法,研究了水液相下羟自由基(OH)与谷氨酸分子(Glu)反应的机理。研究发现:Glu的损伤可通过OH抽取其不同位置的H原子、OH加成到羧基和去质子羧基C以及单电子从Glu分子...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M06-2X和MN15方法,结合自洽反应场理论的SMD模型方法,研究了水液相下羟自由基(OH)与谷氨酸分子(Glu)反应的机理。研究发现:Glu的损伤可通过OH抽取其不同位置的H原子、OH加成到羧基和去质子羧基C以及单电子从Glu分子向OH转移3个途径实现。势能面计算表明:OH加成到羧基和去质子羧基C的反应通道最具优势,反应无势垒;OH抽取质子化氨基H、α-H、β-H、γ-H和羧基H的最低能垒分别是28.7、17.6、8.0、18.3和29.0 kJ/mol;电子从Glu分子向OH转移为劣势通道,反应能垒是255.2 kJ/mol。结果表明,水液相下OH加成和抽H均可诱导Glu分子损伤,损伤的Glu绝大多数难以修复,Glu具有清除羟自由基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酸 羟自由基 密度泛函理论 过渡态 电子转移 能垒 损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