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5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卫城地热资源热储地质条件分析
1
作者 杨晓飞 苏翠兰 +1 位作者 锁瑞强 张学东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57,共7页
贵州卫城地热资源温度高、水量大,富含对人体有益的锶、锂、氟、铁、钡、碘等微量元素及偏硅酸,通过对区域地质背景、地热区地质特征、井温数据、δD-δ^(18)O关系、 Na-K-Mg关系调查,分析其热储地质条件。研究认为:地热水补给来源主要... 贵州卫城地热资源温度高、水量大,富含对人体有益的锶、锂、氟、铁、钡、碘等微量元素及偏硅酸,通过对区域地质背景、地热区地质特征、井温数据、δD-δ^(18)O关系、 Na-K-Mg关系调查,分析其热储地质条件。研究认为:地热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深循环加热,循环深度2 344.40 m,热储温度74.06℃;大气降水沿构造裂隙下渗,受区域大地热流加热,导致温度压力变化,形成地下冷热水循环运移环境,循环过程中水起到热传导介质作用,同时汲取围岩中的矿物质,形成富含人体有益微量元素的地热水;区内构造既具有导热导水性又具储热储水性,断裂与碳酸盐岩岩溶热储单元贯通,形成碳酸盐岩岩溶热储+带状热储环境,由于运移环境不封闭,水岩作用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资源 热储地质条件 卫城 贵州
下载PDF
连续涡轮流量测井技术在商河地区的应用
2
作者 高小荣 任小庆 +5 位作者 董文斌 井阳阳 路学明 许勇 刘小育 卫聪聪 《化工管理》 2024年第6期99-101,共3页
目前,地热井的产水段通常为500~2 000 m,产能测试通常采取常规的抽水试验来测试地下产能,该产能为井下总产能,无法获知各产层的产水能力,地热开采方式较为粗放。因此,文章提出了采用连续涡轮流量测井方法进行井下产能测试,明确各产层出... 目前,地热井的产水段通常为500~2 000 m,产能测试通常采取常规的抽水试验来测试地下产能,该产能为井下总产能,无法获知各产层的产水能力,地热开采方式较为粗放。因此,文章提出了采用连续涡轮流量测井方法进行井下产能测试,明确各产层出水能力,由此确定合理的地热井井身结构和合理的产能,进而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对下一步地热井合理开发具有相应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涡轮流量 产液剖面 地热测井 地热开发
下载PDF
考虑渗流影响的水热型地热田地温预测 被引量:1
3
作者 张通 张延军 白林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0-146,共7页
依托浅层地温、岩土热物性等数据,建立基于一维稳态热传导的地温预测模型.通过TOUGH2数值模拟,研究渗流速度、渗流层厚度、地下水与流经区域的温差对模型地温预测结果的影响规律,并建立渗流层等效热导率与各影响因子的回归关系.以厦门... 依托浅层地温、岩土热物性等数据,建立基于一维稳态热传导的地温预测模型.通过TOUGH2数值模拟,研究渗流速度、渗流层厚度、地下水与流经区域的温差对模型地温预测结果的影响规律,并建立渗流层等效热导率与各影响因子的回归关系.以厦门后埔地热田作为试验场地,验证地温预测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表明:3种影响因子与模型预测误差呈强相关关系,其中温差起主导作用;应用渗流层等效热导率可使地温预测模型误差明显减小;后埔地热田20 m深度预测地温与实测地温平均相对误差为4.2%,有渗流影响的点位平均相对误差为5.2%,相较于2 m深度地温和浅层热流密度,恒温层以下的预测地温更能反映地热异常的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型地热资源 地温预测模型 渗流 等效热导率 厦门后埔地热田
下载PDF
冀中坳陷地区地下热水氟分布特征及其风险评估和开发利用建议
4
作者 李曼 邢林啸 +3 位作者 王贵玲 张薇 赵佳怡 靳孟贵 《中国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57-1870,共14页
【研究目的】冀中坳陷地区地热资源丰富,地下热水中氟分布特征及其风险评估对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手段】本文以冀中坳陷地区地下热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砂岩热储层和碳酸盐岩热储层地热流体水化学数据,研究地热流体... 【研究目的】冀中坳陷地区地热资源丰富,地下热水中氟分布特征及其风险评估对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手段】本文以冀中坳陷地区地下热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砂岩热储层和碳酸盐岩热储层地热流体水化学数据,研究地热流体中氟的分布特征和富集规律,评价地热流体质量,提出地热流体开发利用相关建议。【研究结果】研究区地热流体以Na-Cl和Na-Cl-HCO_(3)型水为主,基本为碱性水,优势阳离子为钠离子,氟含量较高,尤其碳酸盐岩热储地热流体氟离子含量集中分布在7.5~9.5 mg/L,最高达13.9 mg/L;弱碱性环境、水温和水岩作用是影响研究区氟离子富集的主要因素,砂岩热储中氟离子浓度与Ca^(2+)、Mg^(2+)浓度呈显著负相关,而碳酸盐岩热储中其相关性并不显著。氟的富集受到萤石等含氟矿物的控制,砂岩热储地热流体萤石饱和指数全部小于零,而氟离子浓度较高的碳酸盐岩储层地热流体萤石饱和指数普遍分布在零附近。【结论】研究区高氟地热流体不能直接用于生活饮用水、农田灌溉和渔业用水,在进行地热资源综合梯级利用时解决地热尾水除氟问题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地热尾水除氟 碳酸盐储层 地热流体质量评价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冀中坳陷 河北省
下载PDF
内蒙古自治区商都县七台-小海子地区地热资源预可行性勘查报告
5
作者 孙薇 霍涛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4年第1期110-112,116,共4页
文章以野外施工及收集资料为依据,通过对野外施工数据及勘查区以往资料进行分析,基本查明了勘查区地热地质条件,圈定了地热有利范围,选定了地热井勘探位置。
关键词 地热资源 预可行性勘查 商都县七台-小海子地区 可控源大地音频电磁测深
下载PDF
广域电磁法在苏北盆地厚覆盖区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崔健 邓荻 +3 位作者 张海东 阮娟 岑超 宋涛 《地质与资源》 CAS 2023年第1期70-78,共9页
为了解决强干扰地区电磁数据采集质量差和厚覆盖区目标热储层埋深大的难题,丰富沉积盆地型地热资源勘探的技术手段,在江苏苏北盆地厚覆盖区开展了广域电磁法地热勘查工作.经过野外资料采集和数据处理,获得了地下3.5 km以浅的电性结构,... 为了解决强干扰地区电磁数据采集质量差和厚覆盖区目标热储层埋深大的难题,丰富沉积盆地型地热资源勘探的技术手段,在江苏苏北盆地厚覆盖区开展了广域电磁法地热勘查工作.经过野外资料采集和数据处理,获得了地下3.5 km以浅的电性结构,划分出7套电性层,结合地层物性特征识别出7套地层,查明了主要热储层的埋深及厚度,部署了DR1地热井,完井井深2535 m,并于1634~2535 m钻遇三垛组一段和戴南组二段热储层,涌水量432 m3/d,出水水温63.0℃.钻探结果表明广域电磁法在地热勘探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为类似地区开展地热勘查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域电磁法 地热勘查 厚覆盖区 苏北盆地
下载PDF
基于多种估算方法的湖南省现今地温梯度综合确定 被引量:1
7
作者 欧健 皮建高 +9 位作者 张保建 唐显春 周华 高俊 白华青 王思琪 欧任文 黄郁淇 皮景 文娟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43-557,共15页
湖南省目前地热井多为深度较小(多在500 m以浅)的热对流型,用地热井测温数据求取的地温梯度一般偏大很多。为解决对流型地热测得的地温梯度偏大问题,本文采用地热温标、管道模型及基于生热率的深部地温反推法等地温梯度估算方法,综合确... 湖南省目前地热井多为深度较小(多在500 m以浅)的热对流型,用地热井测温数据求取的地温梯度一般偏大很多。为解决对流型地热测得的地温梯度偏大问题,本文采用地热温标、管道模型及基于生热率的深部地温反推法等地温梯度估算方法,综合确定了湖南省现今的地温梯度。结果显示,湖南省高地温场大致沿中部的白马山岩体、沩山岩体、幕阜山—黄龙山岩体一线和湖南省东南部分布,地温梯度大于3.0℃/100 m;5000 m深度、6000 m深度沩山岩体、热水圩一带的最高温度分别达到了218.69℃、216.70℃和258.99℃、256.60℃。深大断裂与多块体接合部位的构造形态相配合,使湖南省中部构造交汇带处于张开性的构造环境,有利于大气降水的深循环与深部热物质的上侵,是形成湖南省中部高地温场的主要原因。湖南省东南部是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与回撤的前缘,处于江南造山带与华夏板块的接合带,有利于大气降水的深循环与深部热物质的上侵;同时高放射性生热率的铀矿床、矿点也提供了较高的地壳热量,是形成湖南省东南部高地温场的主要原因。地温梯度及地温场的科学界定,为湖南省下一步寻找高温地热资源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生热 地温梯度 地温场 湖南省
下载PDF
淮南煤田刘庄矿区A组煤底板灰岩地热资源特征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帅 李静 +1 位作者 张克松 高志强 《上海国土资源》 2023年第3期68-73,共6页
对淮南煤田刘庄矿区A组煤底板灰岩地热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建立了地热概念模型。研究区煤层底板灰岩具有典型的热传导型层状热储特征,通过钻探与测井取得热储层顶底板温度,估算其地热资源储量为171.17×10^(16) J,折合标准煤58.48&#... 对淮南煤田刘庄矿区A组煤底板灰岩地热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建立了地热概念模型。研究区煤层底板灰岩具有典型的热传导型层状热储特征,通过钻探与测井取得热储层顶底板温度,估算其地热资源储量为171.17×10^(16) J,折合标准煤58.48×106 t;抽水试验结果表明热储层富水性弱,涌水量小且热损失大致出水温度低。提出进一步详查及煤热共采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资源 热储层 煤层底板灰岩 煤热共采
下载PDF
天津市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回灌能力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柴成繁 李泰 王亚斌 《地下水》 2023年第5期89-91,共3页
通过对天津市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回灌过程中的地下水位动态特征,稳定回灌水位下的地下水回灌量的变化分析,建立回灌率、单位灌采比、单井回灌能力表征指标,并对南开大学综合楼与医科大第二医院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回灌能力评估。结果表明:回... 通过对天津市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回灌过程中的地下水位动态特征,稳定回灌水位下的地下水回灌量的变化分析,建立回灌率、单位灌采比、单井回灌能力表征指标,并对南开大学综合楼与医科大第二医院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回灌能力评估。结果表明:回灌井单位回灌量一般在0.6~1.60 m3/h·m之间,单位灌采比在0.3~0.6之间,单井回灌能力与地下水源热泵井单位回灌量、稳定水位埋深具有线性相关。含水层水文地质条件、成井工艺、回灌方式及地下水源热泵系统运行管理对回灌效果有很大的影响。该研究结果可为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建设与科学运行管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水源热泵系统 回灌能力 表征指标 天津市
下载PDF
西北省会城市地热中深层地埋管供热系统发展潜力及环境效益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文辉 董英 +1 位作者 张新社 王涛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86-195,共10页
笔者回顾并对比分析了西北省会城市供热现状及环境空气质量,指出传统采暖方式是影响该区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地热清洁能源的使用将有助于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传统热水井取热方式受地质条件制约较大,近年来一种取热不取水的新... 笔者回顾并对比分析了西北省会城市供热现状及环境空气质量,指出传统采暖方式是影响该区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地热清洁能源的使用将有助于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传统热水井取热方式受地质条件制约较大,近年来一种取热不取水的新型地热开发利用技术——中深层地埋管供热系统应运而生,发展迅速。但是,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地面供热系统及管井换热能力的研究,对于地热资源储量及承载力的研究较少。在分析该技术适用范围的基础上,总结西北五省省会城市的地热资源条件,采用适当的方法结合城市建设范围估算地热可采资源量,分析在城市中推广使用中深层地埋管供热系统的前景及环境效益,并提出后续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资源 中深层地埋管供热系统 环境空气质量 西北省会城市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区地热开发潜力及前景探讨
11
作者 杨金龙 梅启亮 +3 位作者 崔军平 范立勇 夏岩 孟张勇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23年第11期112-115,共4页
地热资源是安全、稳定、高效的可再生能源,且相对于其他可再生能源具有更深远的发展潜力。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区地热资源属于中低温地热资源类型,特点为分布面积较广,蕴藏的地热资源量较大。立足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区地热资源赋存现状,分析... 地热资源是安全、稳定、高效的可再生能源,且相对于其他可再生能源具有更深远的发展潜力。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区地热资源属于中低温地热资源类型,特点为分布面积较广,蕴藏的地热资源量较大。立足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区地热资源赋存现状,分析其油气区地热资源开发潜力及技术方向。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地质、钻井、测井及物化探资料,为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而且废弃井改造为地热井,可以降低地热开发风险,节约成本。并结合目前油气区地热资源赋存现状及开发潜力,提出油气区地热资源开发的工作建议。以期为油气田开发过程中热能的综合利用提供借鉴与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田 地热资源 可再生能源 开发潜力
下载PDF
MT法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地热资源勘查中的应用
12
作者 郭宝东 孙中任 +4 位作者 石玉学 郭嘉婧 郭跃 赵晓恕 孙钢 《地质与资源》 CAS 2023年第1期64-69,共6页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地热资源埋藏深、温度高、储量大、开发潜力大,合理地选择物探方法可以很好地确定靶区,圈定热储构造,更精准地为钻探提供依据.由于MT法探测深度的优势,其反演电阻率特征能很清晰地反映出地热田导水导热构造的分布、产...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地热资源埋藏深、温度高、储量大、开发潜力大,合理地选择物探方法可以很好地确定靶区,圈定热储构造,更精准地为钻探提供依据.由于MT法探测深度的优势,其反演电阻率特征能很清晰地反映出地热田导水导热构造的分布、产状等特征.本研究利用前期ER01、ER02地热井测井成果,重新标定ER03地热井物探解释参数,划分出4000 m深度范围内的热储层在水平和纵向上的分布规律,圈定地热异常范围和空间分布特点,确定地下热水的富水部位及有利的勘探井位,提出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T法 地热勘查 热储层 标定物探参数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广州近郊地热勘查中音频大地电磁干扰特点的分析及处理 被引量:1
13
作者 郑军 刘文雅 田必林 《能源与环保》 2023年第2期14-19,共6页
音频大地电磁法是目前地热勘查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由于其采集的为天然交变电磁场信号,极易受到电磁噪声干扰。以广州市郊地热勘查项目采集的音频大地电磁数据为例,对该地区的人文噪声进行了分析,认为研究区内干扰复杂,主要包括尖峰噪声... 音频大地电磁法是目前地热勘查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由于其采集的为天然交变电磁场信号,极易受到电磁噪声干扰。以广州市郊地热勘查项目采集的音频大地电磁数据为例,对该地区的人文噪声进行了分析,认为研究区内干扰复杂,主要包括尖峰噪声、方波噪声、脉冲噪声、三角噪声以及阶跃噪声,以上形式的噪声组成了研究区内的近场源干扰;基于MTsoft^(2D)处理软件,认为近场源干扰对剖面的影响由浅至深逐渐增大,造成反演电阻率纵向拉伸,异常呈近直立状,在数据处理及反演之前剔除近场源干扰,可以避免干扰数据参与反演计算,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反演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频大地电磁 电磁干扰 人文噪声 近场源干扰
下载PDF
中国沉积盆地型地热资源特征 被引量:66
14
作者 张薇 王贵玲 +2 位作者 刘峰 邢林啸 李曼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55-268,共14页
地热资源作为一种可再生清洁能源,对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中国沉积盆地型地热资源特点,对主要热储层分布进行了论述,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热储的水化学特征进行了总结,评价了我国主要沉积盆地型地热资源潜力。沉积盆地... 地热资源作为一种可再生清洁能源,对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中国沉积盆地型地热资源特点,对主要热储层分布进行了论述,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热储的水化学特征进行了总结,评价了我国主要沉积盆地型地热资源潜力。沉积盆地型地热资源主要为中低温地热资源,是中国水热型地热资源的主要类型,约占水热型地热资源总量的89%,具有储集空间广、厚度大,地热资源热储类型多、储量大,赋存中低温地热水,资源可利用程度高等特点。沉积盆地型地下热水水化学类型一般由补给区HCO_3-Na型、HCO_3·Cl-Na型等低矿化水,逐渐过渡为Cl·HCO_3-Na型,最终到排泄区或封闭状态下变为Cl-Na型等高矿化水。沉积盆地中热盆地热资源储存量较大,占到主要沉积盆地总储存量的54%,地热资源可开采量占到主要沉积盆地总可开采量的59%,温盆地热资源储存量占到42%,可开采量占到40%,冷盆地热资源储存量仅占到4%,可开采量占到1%。应进一步加强地热资源勘查工作;积极开展地热资源回灌,保证可持续开发利用;推进地热资源梯级综合利用;建立地热资源监测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资源 地温场 水化学 资源潜力
下载PDF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主孔地区岩石圈热结构 被引量:21
15
作者 吴耀 金振民 +2 位作者 欧新功 徐海军 王璐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39-450,共12页
岩石圈热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热量在壳幔的配分比例、温度以及热导率和生热率等热学参数在岩石圈中的分布特征。岩石圈的热结构直接影响着岩石的物理性质和流变学性质,同时还控制了化学反应的类型和速度,从而制约着岩石圈的发展和演化。本... 岩石圈热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热量在壳幔的配分比例、温度以及热导率和生热率等热学参数在岩石圈中的分布特征。岩石圈的热结构直接影响着岩石的物理性质和流变学性质,同时还控制了化学反应的类型和速度,从而制约着岩石圈的发展和演化。本文在前人CCSD主孔岩石主、微量元素研究基础上,利用Rybach生热率公式计算了钻孔岩石的放射性生热率,并结合岩石热导率的测定研究了CCSD主孔100-2000m岩石的热结构和主孔榴辉岩在不同退变质程度下生热率、热导率的变化:钻孔中岩石的平均生热率为0.95μWm-3,平均热导率为2.96mWm-1K-1。,其中片麻岩生热率高迭1.01-1.7μWm-3,热导率为2.76-2.96mWm-1K-1;基性超基性岩石生热率最低(<0.21μWm-3),热导率则高达3.20mWm-1K-1以上;新鲜榴辉岩生热率、热导率居中,分剐为0.16-0.44μWm-3和3.31-3.85mWm-1K-1。钻孔中榴辉岩生热率、热导率变化主要受岩性控制:从新鲜榴辉岩到完全退变榴辉岩,热导率总体上降低,但从强退变榴辉岩到完全退变榴辉岩,岩石热导率升高;而在此过程中岩石生热率总体上升高,仅当从中等退变质榴辉岩退变为强退变质榴辉岩时,岩石生热率出现降低趋势。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预测CCSD主孔5000m深度处温度为139℃,温度范围为131-151℃。根据区域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成果对CCSD主孔地区岩石圈热结构进行了研究:上地壳底部温度为256℃,中地壳底部温度为492℃,Moho面温度为683℃,岩石圈底部温度为1185℃,来自地幔的热流为44.1mWm-2,对地表热流的贡献率为58%。研究结果表明,由岩石物理方法获得的CCSD主孔地区岩石圈地温曲线与石榴石-二辉橄榄岩包体推断的中国东部地温曲线十分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岩石 生热率 热导率 温度预测 岩石圈热结构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 东海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缘热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8
16
作者 施小斌 于传海 +2 位作者 陈梅 杨小秋 赵俊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6-64,共9页
热流调查和构造热演化数值模拟是油气地热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沉积盆地在其演化过程中往往叠加了特殊构造事件。通过热流调查和构造热演化数值计算可以更好地约束这些特殊过程,重建更为真实的构造热演化历史。该文通过对南海北部... 热流调查和构造热演化数值模拟是油气地热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沉积盆地在其演化过程中往往叠加了特殊构造事件。通过热流调查和构造热演化数值计算可以更好地约束这些特殊过程,重建更为真实的构造热演化历史。该文通过对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和珠江口盆地中段热流变化特征分析和构造热演化数值模拟,探讨了影响其热流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琼东南盆地可分3个热流分区:北部陆架与上陆坡区(50~70mW/m^2)、中央坳陷带深水区(70~85mW/m^2)和盆地东部深水区高热流带(>85mW/m^2);珠江口盆地中段从陆架往海盆方向热流呈阶梯式抬高,西江凹陷平均热流为55mW/m^2,番禺低隆起为58mW/m^2,白云凹陷为70mW/m^2,下陆坡区为85mW/m^2;陆坡区高热流不仅与岩石圈强烈减薄相关,而且还受到岩石圈破裂时引起的深部热物质上涌的影响,后者对现今陆坡区还有约20mW/m^2的热流贡献;琼东南盆地东部高热流值则主要受到晚中新世以来的岩体侵位热事件的影响,岩体侵入热事件对现今热流值贡献可达10~25mW/m^2。分析表明,在南海深水盆地开展构造热演化数值计算时,需要考虑沉积过程、海底扩张以及岩浆活动等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热演化 数值模拟 白云凹陷 琼东南盆地 热流
下载PDF
流体包裹体在建立四川盆地古地温剖面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55
17
作者 王一刚 余晓锋 +1 位作者 杨雨 张静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85-288,共4页
根据四川盆地沉积-埋藏史、主要地热事件、井下Ro剖面及钻井测温资料的综合分析,应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资料推算了四川盆地中部各地质时期地层的古地温,并建立了古地温梯度表,用此表可计算四川盆地各时期地层古地温.根据包裹体... 根据四川盆地沉积-埋藏史、主要地热事件、井下Ro剖面及钻井测温资料的综合分析,应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资料推算了四川盆地中部各地质时期地层的古地温,并建立了古地温梯度表,用此表可计算四川盆地各时期地层古地温.根据包裹体均一温度确定的古地温表明:四川盆地地层地温梯度由古至今逐渐降低,现今地温状况对古地温状况有明显的继承性.东吴运动(地裂运动)峨嵋山玄武岩大规模喷溢时期是盆地地温梯度最高时期,推算其地温梯度可达6.5℃/100m.盆地内各区块的地温梯度与盆地的构造背景有关.靠近康滇裂谷的川西南古地温梯度最高,随着距康滇裂谷的距离增加,古地温梯度和今地温梯度也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温 四川盆地 流体包裹体 地下热流
下载PDF
天津市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动态监测网建设 被引量:14
18
作者 田光辉 林黎 +6 位作者 程万庆 曾梅香 刘东林 宋美钰 蔡芸 王平 宗振海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660-1666,共7页
天津是中国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试点城市之一,目前已顺利完成试点工作,形成了"调查先行、规划跟进、工程示范、监测到位、政策保障"的"天津模式",动态监测作为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首先,结合天津... 天津是中国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试点城市之一,目前已顺利完成试点工作,形成了"调查先行、规划跟进、工程示范、监测到位、政策保障"的"天津模式",动态监测作为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首先,结合天津浅层地热能地质条件和开发利用现状,制定了动态监测网的原则和技术要求;建设了地层温度监测站、运行系统监测站及两者皆有的监测站共11个,同时建立了天津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试验基地及动态监测中心,采用GPRS网络实现了监测数据的无线传输;产学研相结合,研制了"分布串列式地层精细温度测量和传输采集系统"等监测设备、仪器及软件,共申报国家专利14项;在总结和分析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起草了《天津市地埋管地源热泵动态监测规程》。笔者认为,天津的工作成果,必将为其他省市开展浅层地热能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地热能 动态监测网 监测中心 专利 规程
下载PDF
芦山地震前康定地温变化现象 被引量:21
19
作者 陈顺云 刘培洵 +1 位作者 刘力强 马瑾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34-640,共7页
近年来,中国大陆强震主要发生在巴颜喀拉地块周边,该地块成为近期中国大陆强震主体地区。在一些关键构造部位,开展地壳活动信息监测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作者所在研究组专门研发了适于野外观测的无线地温遥测设备,在鲜水河断裂带建立了... 近年来,中国大陆强震主要发生在巴颜喀拉地块周边,该地块成为近期中国大陆强震主体地区。在一些关键构造部位,开展地壳活动信息监测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作者所在研究组专门研发了适于野外观测的无线地温遥测设备,在鲜水河断裂带建立了无线地温遥测台网。在2013年4月20日的芦山地震前后,观测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从2013年1月31日开始,康定地温出现持续变化,并与台站周围小震活动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根据温度与力之间的关系,基岩温度突变的内在本质是应力调整。从构造角度看,龙门山断裂带和鲜水河断裂带同属于巴颜喀拉地块的不同边界,康定测点与芦山地震之间存在关联性,上述温度变化可能与芦山地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定地温 小震活动 芦山地震 地应力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新生界生油岩系底界面温度分布 被引量:9
20
作者 龚育龄 王良书 +4 位作者 刘绍文 李成 韩用兵 李华 蔡进功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1,共11页
依据渤海湾盆地2000余口测温井的地温梯度数据、地层岩性描述、分层数据以及钻井资料,计算了该盆地各生油岩系底界面的温度。统计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沙河街组大部分凹陷区地层底界面温度介于90℃至150℃,目前仍具有大量生油的温度条件... 依据渤海湾盆地2000余口测温井的地温梯度数据、地层岩性描述、分层数据以及钻井资料,计算了该盆地各生油岩系底界面的温度。统计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沙河街组大部分凹陷区地层底界面温度介于90℃至150℃,目前仍具有大量生油的温度条件,而在隆起或一些凸起地区,该地层组段温度普遍小于90℃,未能达到生油的温度指标。东营组和孔店组地层也仍具有一定的生油温度条件。研究还表明:地层温度与地层界面埋深密切相关,温度随界面埋深的增大而升高,沉积厚度大的凹陷区地层界面温度大于沉积厚度小的凸起区或斜坡地带,说明地层界面埋深是决定地温高低的主要控制因素,而地温梯度对地层界面温度的影响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温梯度 地层底界面 油气液态窗 生油岩系 新生界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