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68篇文章
< 1 2 20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汶川强震区震裂山体分布特征与成灾模式研究
1
作者 刘波 胡卸文 何坤 《灾害学》 CSCD 2024年第1期177-187,共11页
为研究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强震区震裂山体灾害的分布特征及其成灾模式,首先基于植被退化趋势法和全球地表类型覆盖图等多源数据融合方法对研究区震裂山体进行识别,建立了124处典型震裂山体灾害点数据集。分析表明:震裂山体分布特征与... 为研究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强震区震裂山体灾害的分布特征及其成灾模式,首先基于植被退化趋势法和全球地表类型覆盖图等多源数据融合方法对研究区震裂山体进行识别,建立了124处典型震裂山体灾害点数据集。分析表明:震裂山体分布特征与地震的峰值加速度(PGA)等值线和断层距呈现高度正相关性,受高程放大效应和地形影响,85.48%的灾害点发育于泥石流沟域内,同时94.35%的震裂山体来源于同震滑坡后缘的持续变形;震裂山体主要成灾模式包括高位震裂山体高速崩滑碎屑流、高位震裂山体崩滑铲刮侵蚀型泥石流和高位震裂山体多点崩滑堵溃型泥石流三种灾害链。研究结果对强震区震裂山体灾害的全面识别和综合防治及强震区工程规划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8.0级地震 震裂山体 多源数据融合 趋势分析法 分布特征 成灾模式
下载PDF
青川断裂及邻区现今地震活动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吴微微 梁明剑 +2 位作者 龙锋 苏金蓉 陈学芬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8-203,共16页
近年来,青川断裂及邻区多次发生4.0级以上地震,为进一步研究该区现今地震活动性,结合现场地震地质调查和无人机摄影方法测绘构造地貌,揭示青川断裂的构造变形信息;采用CAP方法反演2008年5月17日至2021年12月31日研究区32次M_(W)≥4.0地... 近年来,青川断裂及邻区多次发生4.0级以上地震,为进一步研究该区现今地震活动性,结合现场地震地质调查和无人机摄影方法测绘构造地貌,揭示青川断裂的构造变形信息;采用CAP方法反演2008年5月17日至2021年12月31日研究区32次M_(W)≥4.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进一步讨论断裂的构造变形特征;使用ω^(2)模型拟合震源谱方法获得研究区十年尺度的应力降动态演化,分析3次强震前后研究区的应力调整过程;通过三维P波速度结构反演,探讨研究区深部孕震背景;最后综合地质学和地震学研究结果分析青川断裂及邻区的现今活动性。结果表明:①地震地质调查和震源机制解的结果均反映青川断裂的运动性质为走滑兼挤压。②2008年汶川8.0级和2013年芦山7.0级强震前、后,研究区的应力水平在一段时间内呈现出升高-回落的调整过程。③体波层析成像的结果显示研究区的地壳浅层高低速异常表现以龙门山断裂带为分界线的空间分布特征。④青川断裂具有潜在地震发生的构造背景与能力,但目前该断裂及邻区的地震活动正处于强震序列衰减阶段,M 4.0以上地震活动呈逐渐减弱的趋势,高应力降地震事件明显减少,区域整体应力水平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川断裂及邻区 汶川地震 震源机制解 应力降 速度结构 地震活动性
下载PDF
丽江-小金河断裂盐源段断裂带规模、断裂带结构及其历史活动性
3
作者 龚正 李海兵 +2 位作者 唐方头 吴羿锋 王磊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111-2125,共15页
2008年汶川地震促使人们思考青藏高原东南缘走向和规模与龙门山断裂带相近的丽江-小金河断裂的活动历史,但受限于地质条件制约断裂尤其是其北段相关研究极其薄弱。基岩断裂带的物质组成与结构特征是断层长期活动的产物,蕴含丰富的历史... 2008年汶川地震促使人们思考青藏高原东南缘走向和规模与龙门山断裂带相近的丽江-小金河断裂的活动历史,但受限于地质条件制约断裂尤其是其北段相关研究极其薄弱。基岩断裂带的物质组成与结构特征是断层长期活动的产物,蕴含丰富的历史活动信息。本文以丽江-小金河断裂盐源段多个天然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断裂带宏观结构调查、断层岩显微构造及XRD分析发现:(1)断层破碎带以一套厚度>20 m的破裂面密集带为特征,优势破裂面走向为NE20°~30°,推测为丽江-小金河断裂长期活动形成的张剪性破裂;(2)断层带核部以断层角砾岩和断层泥为主,灰岩角砾岩黏土矿物含量~2%,以伊利石和伊蒙混层为主,粉砂岩断层泥黏土矿物含量~52%,以坡缕石和绿泥石为主,石英含量36%,缺失长石类矿物。断裂带宏观结构和断层岩微观结构特征均表现为角砾呈棱角状,砾径差异极大且呈零散状分布,符合快速滑动特征,指示断层滑移方式为黏滑。此外,核部断层岩带统计厚5~8 m,这一规模相对于龙门山映秀-北川断裂带核部180~280 m和安县-灌县断裂带核部40~50 m显著偏小,表明前者自形成以来的活动性远低于后者,两者的地震行为并不能简单类比。结合断裂在宏观结构特征、断层岩成分与种类以及所反映的滑动方式与隆升剥蚀量的差异,认为丽江-小金河断裂更可能是鲜水河断裂切断锦屏山-龙门山构造带之后形成的,晚新生代与龙门山断裂带具有不同的活动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江-小金河断裂 断裂带规模 断裂带结构 断层破裂带 断层岩
下载PDF
台湾地区强震活动特征分析
4
作者 卢显 刘杰 +5 位作者 薛艳 晏锐 姜祥华 李祖宁 邓世广 苑争一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96-1010,共15页
基于定性分析和Morlet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台湾地区的主要构造带和强震分布特征。1900年以来台湾地区M_(S)≥7.0地震存在三个活跃时段:第一个活跃时段为1902—1925年,长达近23年;第二个活跃时段为1935—1978年,约43年;第三个活跃时... 基于定性分析和Morlet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台湾地区的主要构造带和强震分布特征。1900年以来台湾地区M_(S)≥7.0地震存在三个活跃时段:第一个活跃时段为1902—1925年,长达近23年;第二个活跃时段为1935—1978年,约43年;第三个活跃时段为1986—2006年,时长20年。台湾地区自2006年12月26日恒春海域发生M_(S)7.2地震之后,M_(S)≥7.0地震平静已近16年,为历史最长平静时段,存在开始新的活跃时段的可能。从区域分布看,台东地震带M_(S)≥6.9地震具有六个活动周期,大部分活动周期平均约为16年,每个活动周期均包含活跃和平静时段,所有M_(S)≥6.9地震均发生在活跃时段,统计显示台东地震带的活动强度自2002年进入第六个活动周期后逐渐减弱,直到2022年9月份台湾东带才再次发生M_(S)6.9地震,可能进入了新一轮活跃时段。台湾西带M_(S)≥6.0地震存在92年左右和14年左右的周期,1901—1993年为一个活跃-平静大周期(92年左右),1994年开始新一轮的大周期活动,同时,大周期又包含平均周期为14年左右的小周期。临近预报(nowcasting)方法计算的小震积累水平显示,台湾东带M_(S)≥7.0地震和台湾西带MS≥6.0地震具有较高的发震背景概率,台湾地区强震在年尺度上与华南地区中强地震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地区 强震活动特征 活动周期 临近预报方法
下载PDF
基于自动检测方法的福建地区断裂带地震活动性研究
5
作者 刘芳 孙冬军 +3 位作者 周一剑 朱艾斓 魏薇 朴健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38-549,共12页
利用福建地震台网88个地震台站于2015年记录的10个月的连续波形数据,基于台网约束下的长短窗特征触发式震相检测的模板事件识别方法和匹配滤波自动检测方法,识别出模板事件919个,匹配滤波后重新识别和定位了共计2243个地震事件,其中ML1.... 利用福建地震台网88个地震台站于2015年记录的10个月的连续波形数据,基于台网约束下的长短窗特征触发式震相检测的模板事件识别方法和匹配滤波自动检测方法,识别出模板事件919个,匹配滤波后重新识别和定位了共计2243个地震事件,其中ML1.0以上地震1991次,主要集中在ML1.0—1.5之间,这极大扩充了该震级范围内的福建地震台网目录。重新定位的地震震源深度分布在0—20 km之间,多数发生在10 km内的上地壳。沿长乐—诏安断裂带和永安—晋江断裂带,地震分布集中且表现出明显的分段活动性。在长乐—诏安断裂带上检测到较福建台网目录更多的地震,且地震活动性表现为西南段较强、东北段较弱,沿断裂带的震源深度分布由南向北逐渐变浅,与莫霍面深度的变化相一致;在与之共轭的永安—晋江断裂带上则北西段地震活动更为集中,而东南段地震活动稍显分散。重新识别与精定位后的地震与福建地区地壳水平形变南强北弱、东强西弱的特点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地震检测方法 长乐—诏安断裂带 永安—晋江断裂带 地震活动性
下载PDF
基于Welch谱分析的全球M_(S)≥7.0地震活动应变能周期特征
6
作者 王利兵 郭骄 +1 位作者 郭建芳 于春颂 《华北地震科学》 2023年第1期59-65,共7页
利用Welch平均法周期图谱对1700—2019年全球M_(S)≥7.0地震的活动周期进行提取,结果显示:M_(S)7.0~7.9地震的周期约为8 a、10 a、51 a、11 a、17 a、12 a、19 a、39 a;M_(S)≥8.0地震的周期约为10 a、46 a、22 a、8 a、20 a。为了与太... 利用Welch平均法周期图谱对1700—2019年全球M_(S)≥7.0地震的活动周期进行提取,结果显示:M_(S)7.0~7.9地震的周期约为8 a、10 a、51 a、11 a、17 a、12 a、19 a、39 a;M_(S)≥8.0地震的周期约为10 a、46 a、22 a、8 a、20 a。为了与太阳活动周期对比,利用傅里叶去多周期方法提取1749—2019年太阳黑子周期,显著性最高的周期约为10~11 a(平均10.9 a),其次约为90 a、67 a、8~9 a、54 a。对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与M_(S)7.0~7.9、M_(S)≥8.0地震周期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分2种情况:其一为10个显著周期相关计算,其二为8~22 a 7个显著周期相关计算,均显示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均在0.95以上,但在7级水平地震中,前者相关系数高于后者约0.03,8级水平地震相关性基本一致。将本文提取的活动周期与前人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认为不同计算方法、研究对象(强震周期、太阳黑子周期、地磁主磁场周期)得到的约8 a、11 a、50 a周期是一致的,更长的周期(约80~100 a)在强震活动方面显著性不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lch谱分析 全球M_(S)≥7.0地震 应变能周期
下载PDF
东汉时期地震与社会科学文化的关系——张衡地动仪发明的背景研究
7
作者 卢双苓 于庆民 +3 位作者 钟普浴 王合乾 石晓辉 邹春红 《山西地震》 2023年第1期45-52,共8页
以张衡发明地动仪为切入点,通过对《后汉书》所载东汉历史地震资料的汇总分析,探讨东汉时期地震的频度、影响程度和破坏程度。针对地震发生后,朝廷制定的救灾策略和震后救灾实效,研究东汉时期地震对社会的影响,分析张衡发明地动仪的社... 以张衡发明地动仪为切入点,通过对《后汉书》所载东汉历史地震资料的汇总分析,探讨东汉时期地震的频度、影响程度和破坏程度。针对地震发生后,朝廷制定的救灾策略和震后救灾实效,研究东汉时期地震对社会的影响,分析张衡发明地动仪的社会文化科学背景,探讨张衡发明地动仪的基础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地震 东汉 地动仪发明 地震救灾措施
下载PDF
2022年地震活动综述
8
作者 杜方 《四川地震》 2023年第2期1-11,共11页
归纳性综述了2022年全球到局部尺度的地震活动,讨论了全球、中国内地及其邻区、四川及其邻区地震活动的概况和特征;记叙了四川区域内发生的突出地震事件;追踪了近年四川区域内已发强震的几个余震区余震衰减活动情况。结果显示:(1)全球... 归纳性综述了2022年全球到局部尺度的地震活动,讨论了全球、中国内地及其邻区、四川及其邻区地震活动的概况和特征;记叙了四川区域内发生的突出地震事件;追踪了近年四川区域内已发强震的几个余震区余震衰减活动情况。结果显示:(1)全球大震活动分布不均,呈现北半球弱、南半球强的活动差异,欧亚地震带异常平静、频次和强度均弱的特征。(2)中国内地及邻区地震活动分布集中、频次高、强度弱,M_(S)≥5.0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青藏地块,其次分布在西域地块。(3)四川及邻区地震活动受块体活动调整控制,尤其受巴颜喀拉地块的调整活动控制,呈现频次和强度均高于上一年度的特点。(4)四川境内突出地震有4次,兴文M_(S)5.1地震发生在长宁—珙县—筠连—兴文区域,位于川东南地震重点监视跟踪工作区;芦山M_(S)6.1地震是一次紧邻2013年芦山M_(S)7.0地震的新强震破裂,与芦山M_(S)7.0地震分属不同破裂面;马尔康M_(S)6.0震群属多断层面触发性震群;泸定M_(S)6.8地震属于发生在鲜水河断裂东南段的磨西断层段的左旋走滑破裂事件。历史余震区余震活动显示:2008年汶川M_(S)8.0地震整个余震区余震仍持续活动,强度衰减明显;2019年长宁M_(S)6.0地震余震区余震仍持续活动,强度减弱而频次依然较高;2013年芦山M_(S)7.0和2017年九寨沟M_(S)7.0两地震余震区的余震强度和频次均明显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 突出地震 震群 余震
下载PDF
潮汕盆地断裂构造特征及其晚第四纪活动性初探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攀 刘华国 +4 位作者 李峰 何萍 贾启超 龚飞 李冰非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2-95,共14页
潮汕盆地主要受控于北东向和北西向2组断裂构造,盆地及周缘曾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因此,厘定相关断裂的构造特征和第四纪活动性,对合理评估区域地震危险性至关重要。在系统总结和分析已有第四系钻孔年代学的基础上,采用野外地质调查... 潮汕盆地主要受控于北东向和北西向2组断裂构造,盆地及周缘曾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因此,厘定相关断裂的构造特征和第四纪活动性,对合理评估区域地震危险性至关重要。在系统总结和分析已有第四系钻孔年代学的基础上,采用野外地质调查与地球物理勘探相结合的方法,对潮汕盆地及周缘断裂构造开展详细的研究工作。盆地周缘基岩区断裂构造野外解析表明,北西向断裂具有正断层性质,兼具左行走滑特征,北东向断裂以逆冲变形为主。结合盆地第四系覆盖区浅层人工地震探测和已有地层年代学分析结果,进一步厘定了榕江断裂、韩江断裂、饶平-汕头断裂和普宁-潮州断裂在潮汕盆地内的几何学展布和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汕盆地 断裂构造 几何展布 晚第四纪活动
下载PDF
2016年唐山开平M_(L)4.7地震活动性分析
10
作者 张盛中 王同利 +2 位作者 崔博闻 乔永军 马胜男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68-575,共8页
2016年8月至2016年10月唐山余震区小震活动增强,尤其是8月21日至9月22日期间,其中9月10日发生震级最大地震为唐山开平M_(L)4.7地震。为了解中强地震发震特征及地震序列变化,基于模板匹配定位识别技术,利用2016年8月1日至2016年10月31日... 2016年8月至2016年10月唐山余震区小震活动增强,尤其是8月21日至9月22日期间,其中9月10日发生震级最大地震为唐山开平M_(L)4.7地震。为了解中强地震发震特征及地震序列变化,基于模板匹配定位识别技术,利用2016年8月1日至2016年10月31日连续波形进行唐山开平地震前后微震检测和定位。从研究区域内中国地震台网目录中选择283个地震事件作为模板事件,基于连续波形共检测识别出878个地震事件,其数量约为模板事件的3倍,约为中国地震台网目录的1.4倍,检测后的地震目录完备震级由原来的M_(L)0.2提升至M_(L)-0.1。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847个地震事件进行重定位,结果显示震中附近小震活动频繁,且在唐山开平地震震中周边分布较集中。分析震群分布特征认为唐山开平地震属于唐山老震区正常地震活动,发震断层为唐山-古冶断裂的可能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 模板匹配 检测 定位 完备震级
下载PDF
川南威远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应力场特征
11
作者 余梦雪 吴庆举 +1 位作者 强正阳 白兰淑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25-1039,共15页
基于四川省威远地区密集流动台站从2019年12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期间收集到的42个M_(L)3.0—4.5中小地震事件,采用Hypo2000定位法进行精定位,并利用HASH(Hardebeck&Shearer)法反演得到其中31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之后利用阻尼区域... 基于四川省威远地区密集流动台站从2019年12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期间收集到的42个M_(L)3.0—4.5中小地震事件,采用Hypo2000定位法进行精定位,并利用HASH(Hardebeck&Shearer)法反演得到其中31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之后利用阻尼区域应力反演方法计算了研究区的应力场参数。结果表明:中小地震主要分布在威远背斜南翼SSE向墨林场断层的两侧,震源深度集中在10 km以内,均为浅源地震;震源机制解类型以逆冲型为主,断层错动类型较为复杂,根据震源机制解结果,推测墨林场断层两侧存在一系列盲冲断层及正断型断层,同时研究区浅层地层中还可能存在其它小的隐伏断层或破裂;区域应力场为逆冲兼走滑型,其最大主应力轴σ1方位为103°,倾角为1°,最小主应力轴σ3方位为192°,倾角为51°,与震源机制解主要类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南威远地区 地震精定位 震源机制解 HASH 区域应力场
下载PDF
川滇藏交界地区M≥7地震记载的起始年代与资料完整性分析
12
作者 周介元 周庆 冉洪流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14-935,共22页
地震资料是地震活动性分析、地震危险性分析及地震预测等研究的基础数据。川滇藏交界地区是中国地震活动强烈的地区之一,分析该地区地震资料的完整性有助于进行相关断层的危险性评价及区域地震活动趋势分析。文中通过查阅川滇藏交界地... 地震资料是地震活动性分析、地震危险性分析及地震预测等研究的基础数据。川滇藏交界地区是中国地震活动强烈的地区之一,分析该地区地震资料的完整性有助于进行相关断层的危险性评价及区域地震活动趋势分析。文中通过查阅川滇藏交界地区44个县的地方志,了解各县的建制沿革,由川滇进藏通道的演化明确了川滇藏交界地区的关键交通枢纽与节点,结合历史地震目录、地震史料及前人对该地区地震资料完整性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了鲜水河地区与三江并流区7级以上强震不会被漏记的可靠年代及6级以上地震应被记载的起始年代。同时,根据历史地震等烈度线长、短轴数据拟合得到的川滇菱形块体烈度衰减关系,在空间上分析6、7级地震的影响范围。结果表明,1719-1736年为鲜水河地区M_(S)≥7地震资料完整的起始年代,1719-1728年为三江并流区M_(S)≥7地震资料完整的可能起始年代,上述年代同样可以作为2个地区6级以上地震应记载的起始年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资料 完整性分析 川滇藏交界地区
下载PDF
紫坪铺水库及邻区的微震检测与定位
13
作者 杜苛 李红谊 +1 位作者 李炎臻 黄雅芬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70-984,共15页
首先对四川省地震局提供的1017次地震进行重定位,并将重定位后的578次高信噪比地震作为模板,利用基于图像处理器加速的匹配定位技术(GPU-M&L)对紫坪铺水库地震台网7个台站2005—2008年记录的连续波形数据进行扫描;然后利用基于深度... 首先对四川省地震局提供的1017次地震进行重定位,并将重定位后的578次高信噪比地震作为模板,利用基于图像处理器加速的匹配定位技术(GPU-M&L)对紫坪铺水库地震台网7个台站2005—2008年记录的连续波形数据进行扫描;然后利用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去噪技术(DeepDenoiser)设计出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来进一步验证这些新检测到的地震事件;最后利用双差定位法对检测到的地震事件进行精定位。最终识别到的地震事件多达1万6836个,约为四川省地震局目录事件的13倍,地震目录的完备震级由M_(L)1.4降为M_(L)−0.1。定位结果显示,研究区的地震事件呈北东向线性分布,优势震源深度指示区域地壳内的滑脱层位置,结合b值和震源深度分析结果推测,研究区蓄水后的地震主要是构造应力积累导致的天然地震活动,并伴随水库触发地震混杂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坪铺水库 GPU 加速的匹配定位技术 双差定位 深度学习
下载PDF
四川稻城地区温泉流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地震活动性分析
14
作者 王昱文 周晓成 +8 位作者 何苗 天娇 李静超 董金元 颜玉聪 刘峰立 姚炳宇 曾召君 陈曲菲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73-387,共15页
稻城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滇地块北部,为揭示该区域温泉流体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其和地震活动性之间的关系,本次研究采集了稻城地区6个温泉的水样以及逸出气体样品。对温泉水中离子组分和浓度,温泉逸出气体组分及气体同位素进行了测... 稻城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滇地块北部,为揭示该区域温泉流体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其和地震活动性之间的关系,本次研究采集了稻城地区6个温泉的水样以及逸出气体样品。对温泉水中离子组分和浓度,温泉逸出气体组分及气体同位素进行了测试,得到以下认识。研究区温泉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_(3)-Na和HCO_(3)-Na·Ca型,通过阳离子温标估算热储温度在74℃~159℃之间,循环深度在2.2 km~5.0 km之间。温泉气体中CO_(2)主要是由储层中的碳酸盐岩受热分解或溶解产生的,氦来自幔源组分的比例较低,在0.4%~2.4%之间,研究区的温泉是由沿断裂带渗入的大气降水经地壳深部的热源加热形成的。在稻城地区,循环深度以及幔源气体贡献率等不同的温泉流体地球化学特征与地震活动性之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并且研究区地震活动性要弱于周缘鲜水河断裂地区等深部流体上涌地区。同时在区域尺度上,未来位于断裂交汇部位的稻城仲堆温泉一带的地震活动性最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泉 水文地球化学 同位素 地震活动性 稻城
下载PDF
广西某铝矿排泥库工程场地发震构造及地震危险性评价研究
15
作者 刘路 张海娟 +2 位作者 王康 彭三曦 高栋 《世界有色金属》 2023年第15期145-147,共3页
针对广西平果那荣排泥库加高扩容项目,通过地震地质调查等方法,并结合地震活动性,研究其工程场地发震构造及地震危险性。通过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可得右江断裂是排泥库地震的主要发震构造,右江断裂的活动容易导致排泥库发生泥浆... 针对广西平果那荣排泥库加高扩容项目,通过地震地质调查等方法,并结合地震活动性,研究其工程场地发震构造及地震危险性。通过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可得右江断裂是排泥库地震的主要发震构造,右江断裂的活动容易导致排泥库发生泥浆泄漏事故;通过采用时间相依的地震潜势评估方法结合消逝比分析,未来50年,右江断裂带有可能发生中强震;未来百年内,排泥库附近可能发生5级左右地震。研究可为类似尾矿库加高扩容工程及抗震设计提供参考,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泥库 发震构造 地震危险性 右江断裂
下载PDF
多层钢筋混凝土平面框架拟动力抗震性能有限元分析
16
作者 吕辉 肖冲 罗靓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3-70,共8页
利用ABAQUS软件对3层2跨钢筋混凝土平面框架拟动力试验进行建模分析,建模时充分考虑了混凝土与纵筋、箍筋及型钢的约束关系、合理的地震波输入机制及平面框架的结构阻尼。通过对比有限元中的位移、加速度时程结果与试验结果,两者差异较... 利用ABAQUS软件对3层2跨钢筋混凝土平面框架拟动力试验进行建模分析,建模时充分考虑了混凝土与纵筋、箍筋及型钢的约束关系、合理的地震波输入机制及平面框架的结构阻尼。通过对比有限元中的位移、加速度时程结果与试验结果,两者差异较小,表明建模方法的合理性,并进一步深入分析了该平面框架震后梁柱混凝土的结构损伤、各部件的应力-应变关系、梁柱控制点处的弹塑性状态以及塑性耗能机理与塑性耗能分配机制。结果表明:7种幅值El Centro波作用下,框架梁、柱混凝土均已开裂,柱底混凝土被压碎,纵筋、箍筋、型钢都进入塑性状态;按构件区分,框架梁的塑性耗能占比大于框架柱;按材料区分,梁、柱钢筋是平面框架的主要耗能部件,混凝土次之,型钢耗能占比较小;采用的建模方法可高效准确地模拟平面框架的拟动力性能,可为后续的实际工程作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平面框架 拟动力 抗震性能 结构损伤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喜马拉雅地震带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
17
作者 王继 高战武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5-81,共7页
GB 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发布距今已有十多年,期间,地震资料(尤其是青藏地震区地震资料)发生了较大变化,及时开展相关地震带地震活动性参数研究对重大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补充了600余条地震目录,... GB 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发布距今已有十多年,期间,地震资料(尤其是青藏地震区地震资料)发生了较大变化,及时开展相关地震带地震活动性参数研究对重大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补充了600余条地震目录,其中8.0~8.9级地震7次,7.0~7.9级地震35次,并分析了地震资料的完整性:由于历史、地理、人文的原因,喜马拉雅地震带地震遗漏较严重,7级地震直至1897年才基本完整,6级地震直至1950年才基本完整,5级地震直至1980年才基本完整;本文根据8级以上地震密集活动时段划分了地震活动周期,公元1803年以来可以划分出2个活动周期,并对未来地震活动进行了预测;采用多种方案拟合了喜马拉雅地震带的b值和4级以上地震年发生率:b=0.90,v4=162,并与前人的计算结果进行了简单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地震带 地震活动性参数 b
下载PDF
利用岷江阶地的变形估算龙门山断裂带中段晚第四纪滑动速率 被引量:116
18
作者 马保起 苏刚 +1 位作者 侯治华 舒赛兵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4-242,共9页
用岷江都江堰—汶川段晚第四纪阶地面的变形量估算了龙门山断裂带中段的滑动速率。岷江及其支流发育3级晚第四纪河流阶地,阶地面的年龄分别约为10,20,50kaBP。阶地纵剖面在茂汶-汶川断裂、北川-映秀断裂和江油-灌县断裂处有明显的垂直... 用岷江都江堰—汶川段晚第四纪阶地面的变形量估算了龙门山断裂带中段的滑动速率。岷江及其支流发育3级晚第四纪河流阶地,阶地面的年龄分别约为10,20,50kaBP。阶地纵剖面在茂汶-汶川断裂、北川-映秀断裂和江油-灌县断裂处有明显的垂直变形。断裂活动具有间歇性特点,晚第四纪以来有过3期活动,其起始时间分别为50,20,10kaBP。依据各级阶地面年龄和变形量估算的茂汶-汶川断裂、北川-映秀断裂和江油-灌县断裂晚第四纪逆冲滑动速率分别为0.5,0.6~0.3,0.2mm/a;据阶地走滑位错估算的茂汶-汶川断裂和北川-映秀断裂的晚第四纪右旋走滑速率均约为1mm/a。现代河床之下发育很厚的河流堆积物表明,龙门山的构造抬升经历了较为复杂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带 晚第四纪 滑动速率 估算 岷江 中段 河流阶地 垂直变形 断裂活动 起始时间 走滑速率 构造抬升 变形量 地面 都江堰 纵剖面 间歇性 堆积物 发育 年龄 逆冲
下载PDF
川滇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研究 被引量:230
19
作者 王椿镛 W.D.Mooney +3 位作者 王溪莉 吴建平 楼海 王飞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16,共16页
根据云南和四川地震台网 1 74个台站记录的 4 62 5个区域地震初至 P波和 S波走时资料 ,并结合其它深部地球物理资料 ,确定了川滇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 .在上地壳速度异常分布中 ,四川盆地为正异常 ,川西高原为负异常 ,龙门山断裂... 根据云南和四川地震台网 1 74个台站记录的 4 62 5个区域地震初至 P波和 S波走时资料 ,并结合其它深部地球物理资料 ,确定了川滇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 .在上地壳速度异常分布中 ,四川盆地为正异常 ,川西高原为负异常 ,龙门山断裂带为正、负异常的边界 .龙门山断裂、鲜水河断裂以及红河断裂等 ,在下地壳和上地幔的速度异常中仍显示出构造分界特征 ,说明它们可能穿透了莫霍界面 .腾冲火山区和攀西构造带在 50 km深度上呈现负速度异常 ,与上地幔温度和物质组成的差异相联系 .川滇地区地壳结构的总体特征是 :地壳和上地幔的低平均速度 ,地壳厚度变化剧烈 ,地壳和 (或 )上地幔存在高导层、高热流值 .这些同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构造背景有关 .川滇菱形块体在地壳内总体上为正常或正异常速度 ,而其边界的深大走滑断裂存在负速度异常 ,它有助于地壳块体沿断裂的侧向挤出 .在主要的地震带上 ,中下地壳的负速度异常与地震活动性相关 .多数强烈地震发生在具有正速度异常或正常速度分布的上中地壳深度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地震 莫霍界面 三维速度结构 网格方法 板块碰撞 地震活动性 川滇地区
下载PDF
赣南及邻区地震活动特征分析
20
作者 赖智华 邓月圆 +2 位作者 罗叶美 钟智东 余志成 《地震科学进展》 2023年第12期567-575,共9页
通过江西赣南及邻区(23.66°N~27.20°N,113.50°E~118.84°E)中等地震时、空、强和地震活动频度、b值、应变能释放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具有中强地震活动背景,现代小地震呈现密集成带分布特点。中强以上地震序列... 通过江西赣南及邻区(23.66°N~27.20°N,113.50°E~118.84°E)中等地震时、空、强和地震活动频度、b值、应变能释放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具有中强地震活动背景,现代小地震呈现密集成带分布特点。中强以上地震序列以主余震型和震群型地震为主。1971年以来地震活动持续活跃,ML≥4.0地震呈现明显的群聚性质,主要表现为地震活动的空间和时间集中现象;ML≥3.5地震活动具有周期性特征,包括高活跃期、平静期和发生破坏性地震事件;b值一直低于年平均值时,中强以上地震活跃;在中强地震活跃之前,应变能释放曲线的速率呈现出加速变化的趋势。本研究结果为该地区预测地震的时、空、强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参考信息,有助于对该地区的地震活动情况进行密切观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性 平静时段 活跃时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