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67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地区6级以上地震前Benioff应变比特征研究
1
作者 杨文 余怀忠 张小涛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4-271,共8页
强震发生前,震中附近地区普遍存在应变能加速释放现象,预示孕震区接近或进入临界状态。以Benioff应变作为响应量,计算不同时段的Benioff应变比,可作为表征应变能释放快慢的参数,其异常演化反映了地震成核过程中介质的高应力状态。利用... 强震发生前,震中附近地区普遍存在应变能加速释放现象,预示孕震区接近或进入临界状态。以Benioff应变作为响应量,计算不同时段的Benioff应变比,可作为表征应变能释放快慢的参数,其异常演化反映了地震成核过程中介质的高应力状态。利用中国地震台网地震目录,首先对新疆地区最小完备性震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计算2000—2023年新疆地区6级以上地震前1年内每月前后90天的Benioff应变比,并以2016年阿克陶6.7级地震和呼图壁6.2级地震为例,对两次地震前的Benioff应变比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8组6级地震中有14组地震在震前1年内在震中附近出现高值异常,通过预测效果检验,表明Benioff应变比高值异常对新疆地区6级地震具有一定中短期预测意义。在2016年阿克陶6.7级地震和呼图壁6.2级地震前1年内孕震区应变比均表现为“逐渐升高—快速降低—稳定波动”的特征,可能与断层失稳成核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nioff应变比 新疆地区 最小完备性震级 地震预测
下载PDF
中国CSEP检验中心的软件系统建设
2
作者 余怀忠 于晨 +5 位作者 张小涛 苑争一 钟骏 解孟雨 李泽平 张靖雪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7-187,共11页
为提升地震预测方法评价的标准化和应用的规范化,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尝试把CSEP(Collaboratory for the Study of Earthquake Predictability)移植到中国,建立中国CSEP检验中心。自主研发了加卸载响应比(LURR)、地壳振动、态矢量和地... 为提升地震预测方法评价的标准化和应用的规范化,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尝试把CSEP(Collaboratory for the Study of Earthquake Predictability)移植到中国,建立中国CSEP检验中心。自主研发了加卸载响应比(LURR)、地壳振动、态矢量和地震综合概率预测模块;引进了国外的图像信息(PI)、相对强度(RI)、传染型余震序列(ETAS)预测模型并完成模块研发;遴选出Molchan检验、R值评分、N值检验和ROC检验等国际认可的地震预报效能评价方法,以集成方式搭建运行平台。作为开放性检验中心,通过不断纳入新的算法,着力提升地震预测能力、推进地震预测实践,将地震预报业务中常用的地震发生率指数、小震调制比、b值等预测方法纳入到中心运行。中心的软件系统既能够完成回顾性预测检验,又能够实现前瞻性预测分析,可为现有预测方法提供运行环境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EP检验中心 预测模块 检验模块 集成功能 开放性
下载PDF
华北地区地震风险概率预测及预报效能检验
3
作者 李冬梅 郑建常 苑争一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1-288,共8页
基于中国地震台网记录到的地震目录,应用时间相依的地震复发间隔混合概率模型,开展华北地区中小地震的中、短期概率预测研究,计算并绘制未来3个月、半年、1年内华北地区发生3、4级以上中小地震的概率分布云图。检验结果显示,3、4级以上... 基于中国地震台网记录到的地震目录,应用时间相依的地震复发间隔混合概率模型,开展华北地区中小地震的中、短期概率预测研究,计算并绘制未来3个月、半年、1年内华北地区发生3、4级以上中小地震的概率分布云图。检验结果显示,3、4级以上中小地震基本都发生在此前给出的地震风险概率相对高的区域。研究认为,该方法在日常地震分析工作中应用效果较好,可为震情趋势分析判定提供强有力支撑依据。基于2021年和2022年华北地区地震风险概率预测结果,应用Molchan图表法检验该预测模型的预报效能,显示其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可以合理有效地估算地震的发生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概率模型 地震预报 Molchan检验 效能评价 华北地区
下载PDF
黄石市地震台背景噪声特征分析
4
作者 吴丽慧 廖武林 +1 位作者 黎金玲 包萨日娜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159,共8页
利用2018年1月—2020年3月湖北省黄石市三个地震台的垂直分量连续地震波形数据,计算新冠肺炎疫情前(2018年1月—2019年12月)和疫情防控期间(2020年1—3月)三个地震台的噪声加速度功率谱密度和概率密度函数,重点分析高频段(1~10 Hz)地震... 利用2018年1月—2020年3月湖北省黄石市三个地震台的垂直分量连续地震波形数据,计算新冠肺炎疫情前(2018年1月—2019年12月)和疫情防控期间(2020年1—3月)三个地震台的噪声加速度功率谱密度和概率密度函数,重点分析高频段(1~10 Hz)地震背景噪声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疫情防控期间,高频噪声加速度功率谱密度整体明显下降,特别是在春节期间。2018年和2019年春节期间短周期(~1 s)噪声幅值下降明显,而在假期结束后迅速恢复;2020年春节正值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噪声幅值大幅下降,并且持续保持在较低水平。(2)日变化模式改变。疫情前,地震背景噪声在白天(6:00—20:00)的功率谱密度明显高于晚上(20:00—次日6:00),中午12:00左右功率谱密度出现短时下降,夜间2:00左右出现最低值,这种变化特征与人类的作息规律一致;而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噪声幅值下降且日变化不明显,表明人类活动减弱,高频噪声幅值相应变化。(3)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噪声水平。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噪声水平偏高,这表明城市的人类活动和经济状况与地震背景噪声存在关联。这些研究结果对城市规划、公共管理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为城市人类活动监测和公共治理提供有用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背景噪声 黄石市 功率谱密度 概率密度函数 人类活动
下载PDF
丽江极低频观测背景变化及基于视电阻率的地震异常回溯分析
5
作者 范晔 韩盈 +2 位作者 韩冰 王立凤 汤吉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5年第1期1-12,共12页
为获取地震发生更全面的电磁异常信息,我国建设了多参量、宽频带信号的极低频地震电磁观测台网。因其数据格式复杂,数据量庞大,之前多年监测数据未能在地震预报工作中得到持续使用。本文以云南省丽江地震台为例,介绍极低频台站观测数据... 为获取地震发生更全面的电磁异常信息,我国建设了多参量、宽频带信号的极低频地震电磁观测台网。因其数据格式复杂,数据量庞大,之前多年监测数据未能在地震预报工作中得到持续使用。本文以云南省丽江地震台为例,介绍极低频台站观测数据产出及背景变化特征,并利用视电阻率形态法对台站周边中强震进行回溯性分析,有以下几点发现:①由丽江地震台电磁场功率谱随频率的变化可知,5个分量变化形态相似,水平电场在同一数量级发生变化,水平磁场亦是如此,但垂直磁场强度较低;②由丽江台电磁场功率谱随时间的变化可知,5个分量同步显示出“夏高冬低”的一年周期性;③由丽江地震台视电阻率和相位随频率的变化可知,丽江地下介质电性结构复杂,低频(深部)电阻率值偏低,视电阻率和相位在0.1—100 Hz频段较为稳定;④由丽江地震台视电阻率随时间的变化可知,视电阻率呈“夏低冬高”的年变化形态,且随着频率增大,年变特征越明显;⑤在中强震前或发生过程中,丽江地震台视电阻率大多有脉冲式增大、加速下降/上升、年变畸变等异常现象出现,且中高频段异常现象显著。极低频台网的建设实现了对地下介质电性结构和电磁场的动态观测,提高了与地震活动有关的电磁异常识别和捕捉能力。本文针对丽江地震台基础数据的分析和对历史震例的回溯,总结了不同地震事件中视电阻率在不同频段的变化特点,有利于有效识别与地震有关的电磁异常,可为极低频数据在震情跟踪会商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低频电磁 丽江地震台 背景变化 震例回溯 异常识别
下载PDF
2017年四川九寨沟M_(S)7.0地震前地电场优势方位角与小震震源机制解异常一致性分析
6
作者 鲍海英 夏忠 +1 位作者 杨云 李锋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5年第1期78-84,共7页
地电场优势方位角和小震震源机制解均可反映区域应力场方向变化,本文以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M_(S)7.0地震为例,采用大地电场潮汐波岩体裂隙水(电荷)渗流(移动)模型,选取2017年震中300 km范围内5个地电场台站记录数据,计算其优势方位角... 地电场优势方位角和小震震源机制解均可反映区域应力场方向变化,本文以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M_(S)7.0地震为例,采用大地电场潮汐波岩体裂隙水(电荷)渗流(移动)模型,选取2017年震中300 km范围内5个地电场台站记录数据,计算其优势方位角,并收集研究区2010—2018年发生的1294个M≥3.0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通过区域应力张量阻尼反演方法进行区域应力场反演,对比分析地电场优势方位角异常和区域应力场时空变化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此次M_(S)7.0地震发生前,汉王、玛曲、成都和天水地震台大地电场优势方位角均具有变化范围明显变小、增大及阶变等现象;该区域小震震源机制解在震前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而震后则一致性较差,即小震震源机制一致性异常在时间上与地电场优势方位角异常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该研究结果对于提升地电场优势方位角异常判断的可靠性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场 优势方位角 可靠性 震源机制异常 九寨沟M_(S)7.0地震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壳地震波速的三维图像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杨文采 刘晓宇 +1 位作者 瞿辰 石战结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3,共9页
地震波速度的三维层析成像,是研究地壳上地幔三维结构和动力学作用的重要方法。笔者等研究中国西北部地震波速度的三维层析成像,表明研究区的岩石圈波速结构反映了显生宙多个老陆块拼合形成的构造模式。这些老陆块,包括塔里木、准噶尔... 地震波速度的三维层析成像,是研究地壳上地幔三维结构和动力学作用的重要方法。笔者等研究中国西北部地震波速度的三维层析成像,表明研究区的岩石圈波速结构反映了显生宙多个老陆块拼合形成的构造模式。这些老陆块,包括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吐哈、银根、腾格里和鄂尔多斯等,在岩石圈地幔上层都具有高速特征。三维层析成像还表明,印度次大陆对亚欧大陆碰撞的远程效应影响到天山山脉,塔里木盆地西部和土哈盆地抬升,但是形成的激烈变形主要作用在上—中地壳。结合地面重力和航磁的高精度数据综合研究,还可以对研究区拼合作用的特征和拼合早期的洋—陆转换带的遗存,提供准确的动力学作用类型的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速度 三维层析成像 中国西北部 动力学作用 陆块拼合
下载PDF
2024年新疆乌什7.1级地震和中国台湾花莲7.3级地震前的大震长期平静及中国内地强震危险性研究
8
作者 赵小艳 苏有锦 +1 位作者 孟令媛 臧阳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40,共9页
对2024年新疆乌什7.1级地震和中国台湾花莲7.3级地震前出现的长期地震平静现象及其平静结束后的地震趋势进行了分析,进而对中国内地当前仍存在的2个大震长期地震平静区域及其危险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①乌什7.1级地震结束了天... 对2024年新疆乌什7.1级地震和中国台湾花莲7.3级地震前出现的长期地震平静现象及其平静结束后的地震趋势进行了分析,进而对中国内地当前仍存在的2个大震长期地震平静区域及其危险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①乌什7.1级地震结束了天山地震带长达31年的7级以上地震长期平静状态,可能预示着天山地震带将进入一个新的7级以上地震活跃时段;花莲7.3级地震结束了中国台湾地区长达17年的7级以上地震长期平静状态,可能预示着中国台湾地区将进入一个新的7级以上地震活跃时段。②南北地震带南段的云南地区自1996年丽江7.0级地震以来地震平静时间超过28年,南北地震带北段的甘肃-宁夏地区自1954年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7.0级地震以来地震平静时间已超过70年,这2个区域当前或未来一个时期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风险较高,尤其是云南地震地区,应引起特别的关注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什7.1级地震 花莲7.3级地震 地震长期平静 南北地震带
下载PDF
2021年老挝M_(S)6.0地震序列研究
9
作者 孙楠 贺素歌 +1 位作者 刘自凤 李利波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共9页
云南地震活动与周边强震存在“构造相连,动力同源”的特征,研究周边强震的序列演化特征及发震构造,对云南地区地震研究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12月24日老挝M_(S)6.0地震发生在滇西南地区的NW向整董断裂附近,震源机制解显示,此次地震是一... 云南地震活动与周边强震存在“构造相连,动力同源”的特征,研究周边强震的序列演化特征及发震构造,对云南地区地震研究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12月24日老挝M_(S)6.0地震发生在滇西南地区的NW向整董断裂附近,震源机制解显示,此次地震是一次走滑型破裂事件,破裂方向与区域构造特征一致。老挝M_(S)6.0地震序列属于前震-主震-余震型序列,主震前震中附近出现3~4级地震非常活跃的现象,前震序列参数计算显示b值波动相对幅度较大,h值出现“上翘”形态,而余震序列b值和h值变化均相对平稳,主震的同震库伦应力结果表明老挝地震可能对云南地区有应力加载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挝M_(S)6.0地震 前震序列 余震序列 序列参数
下载PDF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工程南段地应力特征与工程稳定性分析
10
作者 乔二伟 马秀敏 +2 位作者 郭华林 孙尧 姜景捷 《地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7-210,共14页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工程是连接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重要的海上交通主线工程,沿线地应力状态是工程设计和施工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为了准确获得工程南段地区现今地应力特征及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在烟台市蓬莱区西南北沟镇实施了300m以浅的...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工程是连接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重要的海上交通主线工程,沿线地应力状态是工程设计和施工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为了准确获得工程南段地区现今地应力特征及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在烟台市蓬莱区西南北沟镇实施了300m以浅的水压致裂法地应力测量。结果表明:测区主导应力为水平构造应力,与东北—华北应力区其他地区相比,应力值处于中等;随测量深度增加,最大水平主应力(S_(H))、最小水平主应力(S_(h))和垂向主应力(S_(v))均呈线性增大趋势;在测量深度范围内地壳浅表层应力结构以逆断型为主,即S_(H)>S_(h)>S_(v);实测S_(H)平均方位角为N75.3°E,与华北应力区的应力场方向一致,也与其震源机制解和GPS测量揭示的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基本一致。应用库仑摩擦滑动准则和此次测量数据,初步评估了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工程南段地区现今地应力积累水平及其对工程稳定性的影响,认为σ_(θ_(max))区域内应力积累总体水平相对较低,工程区域地壳相对稳定。依据岩爆危险程度综合判别准则/R_(c)讨论了通道区域地下隧道工程围岩岩爆的可能性,认为该工程地下隧道发生岩爆可能性很低,隧道围岩总体稳定。研究结果为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工程的设计、施工等方案的优选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可为区域活动断裂、地震地质、区域动力学等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峡 跨海通道工程 水压致裂法 地应力 围岩稳定性 构造应力场
下载PDF
华南地区震群活动的中短期时空特征研究
11
作者 黎明晓 余怀忠 +2 位作者 薛艳 闫伟 姜祥华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9-299,共11页
研究了2010—2023年华南地区M_(L)≥2.0震群在不同时间窗的频次与中强地震的关系;在预测效能评价的基础上,分析了华南地区震群活动的中短期时空特征;结合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观测异常,讨论了中强地震的孕震过程。结果表明:(1)华南地区M_... 研究了2010—2023年华南地区M_(L)≥2.0震群在不同时间窗的频次与中强地震的关系;在预测效能评价的基础上,分析了华南地区震群活动的中短期时空特征;结合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观测异常,讨论了中强地震的孕震过程。结果表明:(1)华南地区M_(L)≥2.0震群2个月频次N≥4,是M_(S)≥5.0地震的最优中短期预测指标,优势预测时间为200 d,同时R=0.48,R_(0)=0.40;(2)华南地区震群3个月频次N≥4,是M_(S)≥5.0地震较好的短期预测指标,优势预测时间为20 d,同时R=0.43,R_(0)=0.34;(3)活跃时段的震群空间分布对M_(S)≥5.0地震的发震地点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但震群空间分布范围较大,在开展地震预测工作时还需结合其它预测方法确定危险区域;(4) 2019年广西北流5.2级和靖西5.2级地震前约8个月(中期),地球物理观测异常增加,地震前约6个月(中短期),M_(L)≥2.0震群活跃,地震前约3个月(短期),M_(L)≥3.0小震活跃度增强。地震活动与地球物理观测异常准同步活动,反映了震前区域应力场的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震群 中短期 时空特征 效能检验
下载PDF
福建地区温泉对中国台湾6级以上地震映震能力分析
12
作者 廖丽霞 陈伟 周跃勇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2-325,共14页
为监测预测闽台地震,沿福建地区主要构造部位布设了16个温泉点,构建了构造地球化学观测网,观测温泉气体中的氦氖碳同位素、氢气浓度及体积占比、气体流速、水化学离子等用于短临地震预测研究。基于2021年1月—2023年6月这16个温泉点的... 为监测预测闽台地震,沿福建地区主要构造部位布设了16个温泉点,构建了构造地球化学观测网,观测温泉气体中的氦氖碳同位素、氢气浓度及体积占比、气体流速、水化学离子等用于短临地震预测研究。基于2021年1月—2023年6月这16个温泉点的地球化学参数观测结果,探讨了其对研究时段内以2022年中国台湾花莲ML6.8震群为代表的中国台湾地区发生的芮氏6级以上地震的映震能力。结果表明:(1) 6级以上地震发生前福建地区温泉地球化学出现群体性异常且具重现性。温泉气体表现突出,以高值异常为主;水化学离子主要呈趋势上升、持续高值、震荡等异常形态;这些异常对强震发震时间具有较好的短临和短期预测意义。(2)福建地区的构造背景与中国台湾地区6级以上地震的关联性较强。台湾地震多为板块碰撞俯冲引起,其应力能通过深大断裂的深部动力传导引起福建温泉的响应,导致温泉气体及水化学离子产生异常;福建地区特有的中酸性岩浆岩地球化学背景也是水化学离子映震灵敏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台湾6级以上地震 预测指标 福建地区温泉 构造地球化学观测网 温泉气 水化学离子
下载PDF
2022年青海门源M_(S)6.9和四川泸定M_(S)6.8地震震中的精准判定及思考
13
作者 祝意青 赵云峰 +2 位作者 隗寿春 张国庆 刘芳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5-245,共11页
2022年中国南北地震带先后发生青海门源M_(S)6.9和四川泸定M_(S)6.8地震,2次地震均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后者还造成100多人伤亡与失联。这2次地震前,中国地震局在南北地震带开展过多期地表重力观测,观测到震中区域地表重力正、负变化交... 2022年中国南北地震带先后发生青海门源M_(S)6.9和四川泸定M_(S)6.8地震,2次地震均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后者还造成100多人伤亡与失联。这2次地震前,中国地震局在南北地震带开展过多期地表重力观测,观测到震中区域地表重力正、负变化交替出现,呈现出的显著重力异常变化具有四象限分布特征。文中回顾了对这2次地震成功的中期预测和预测依据,2次地震的实际震中与2022年度的预测地震危险区中心距离均≤56km,尤其是2021年度对震中位置的精准判定,实际震中与预测震中距离均≤10km。流动重力测量是探索地震预测的主要观测手段,建立高密度的原子重力仪绝对重力观测网络或具有良好绝对重力控制的相对重力观测网络,开展密集的强化监测,有可能揭示高风险区震中附近的地下结构分布特征,提取强震、大地震孕育过程中震源变化伴随的绝对重力变化信号,发展其地震短临预测应用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地震 泸定地震 重力变化 构造活动 中期预测
下载PDF
云南地区GNSS应变率场异常识别方法及地震预测效能评估
14
作者 王伶俐 洪敏 +3 位作者 牛甜 李芹 杨薪俊 喻世贤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60,共12页
利用1999-2020年云南及邻区近300个GNSS测站的观测数据解算获取的速度场为约束,采用克里金插值方法分时段估计了1999-2007年,2009-2014年,2015-2020年三期区域应变率场;通过回溯各个观测时段之后3年内M_(S)≥5.0地震事件,分析区域地壳... 利用1999-2020年云南及邻区近300个GNSS测站的观测数据解算获取的速度场为约束,采用克里金插值方法分时段估计了1999-2007年,2009-2014年,2015-2020年三期区域应变率场;通过回溯各个观测时段之后3年内M_(S)≥5.0地震事件,分析区域地壳形变特征与地震事件发生地点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地震都发生在面应变高梯度带的张压转换区和最大剪应变率沿断层方向的高值区或其边缘。基于上述应变率场异常特征,提出格网地震危险因子算法,建立地震危险区识别模型,通过估计格网最大剪应变率和面应变率风险区划因子,定量提取异常区地震危险指标,结果显示采用数值模型识别出的异常区与地震事件具有较好地对应关系;进一步采用R值评分的方式对应变率场异常区模型识别方法进行地震预测效能量化评估与分析,结果显示3期应变率场预测结果均通过R值评分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NSS 应变率场 地震预测 R值评分 异常指标 云南地区
下载PDF
地应变加卸载响应比方法在天津地区的应用
15
作者 张磊 岳冲 +1 位作者 宋程 余怀忠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9-236,共8页
从岩石的应力和应变的本构关系出发,利用基于库仑应力触发模型的加卸载响应比计算方法,计算了天津蓟县洞体应变和小辛庄洞体应变的加卸载响应比值,并依据孕震尺度与震级关系选取震例,结合伸缩应变原始观测数据的趋势性变化特征和天津及... 从岩石的应力和应变的本构关系出发,利用基于库仑应力触发模型的加卸载响应比计算方法,计算了天津蓟县洞体应变和小辛庄洞体应变的加卸载响应比值,并依据孕震尺度与震级关系选取震例,结合伸缩应变原始观测数据的趋势性变化特征和天津及周边地区b值扫描结果开展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 2020年河北古冶MS5.1地震前小辛庄洞体应变两分量出现了明显的拉张应变加速、震后减弱现象,加卸载响应比值在该时段内同样出现了先增大后减小的异常变化;(2)2018—2019年天津小辛庄周边区域出现了明显的低b值异常区,且上述结果在时、空上呈现出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体应变 加卸载响应比 B值 天津
下载PDF
川滇地区强震短临综合预测研究
16
作者 薛艳 洪敏 +1 位作者 余怀忠 姜祥华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2-280,共9页
梳理了2013年以来川滇地区11次(10组)强震前短临阶段测震学和地球物理观测异常,在对这些异常进行预测效能检验的基础上,依据权重赋值规则,对异常进行权重赋值。在此基础上,使用权重集成法计算这些强震前的综合权重集成P_(z)值,得到了川... 梳理了2013年以来川滇地区11次(10组)强震前短临阶段测震学和地球物理观测异常,在对这些异常进行预测效能检验的基础上,依据权重赋值规则,对异常进行权重赋值。在此基础上,使用权重集成法计算这些强震前的综合权重集成P_(z)值,得到了川滇地区3个重点区域(川滇交界东部、云南西北和云南西南地区)6级左右和7级左右地震的权重集成临界值,可作为短临预测的参考依据。根据宏、微观异常报告,计算20202023年3个重点区域每个月的P_(z)值。结果显示,6级以上地震主要发生在P_(z)值的峰值点或快速增加的过程中,少数地震发生在高值后的降低过程中。权重集成P_(z)值可以对群体异常进行定量描述,有助于短临预测决策由定性向定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临综合预测 权重集成法 强震 川滇地区
下载PDF
2022年青海门源6.9级地震前态矢量异常研究
17
作者 张小涛 余怀忠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7-252,共6页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6.9级地震前存在多项地震活动性和地球物理异常,利用态矢量方法回溯性研究其震前异常,通过遍历3°×3°至12°×12°的研究区域发现,选取8°×8°的研究范围能更好地反映震前...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6.9级地震前存在多项地震活动性和地球物理异常,利用态矢量方法回溯性研究其震前异常,通过遍历3°×3°至12°×12°的研究区域发现,选取8°×8°的研究范围能更好地反映震前异常;震前门源地震存在态矢量的模(M)、态矢量增量的模(ΔM)、态矢量之间的夹角变化(φ)和态矢量与单位矢量的转角变化(φ_(c))4个参量的异常;4个参量中的M和ΔM映震效果要优于φ和φ_(c)。总体来看,门源地震前态矢量异常变化平稳,震前异常突出,属于中短期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态矢量 门源地震 回溯性研究 地震异常
下载PDF
麦积山石窟近场活动断裂潜在地震变形研究
18
作者 亓绚薇 赖天文 +1 位作者 石玉成 梁庆国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90-699,共10页
麦积山石窟近场范围内发育有多条断裂,历史上尤以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对麦积山石窟影响最大。为探究近场发震断层对麦积山石窟的影响,在分析西秦岭北缘地区地震地质条件及其潜在地震危险性的基础上,结合断层的弹性位错理论与三维有限元数... 麦积山石窟近场范围内发育有多条断裂,历史上尤以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对麦积山石窟影响最大。为探究近场发震断层对麦积山石窟的影响,在分析西秦岭北缘地区地震地质条件及其潜在地震危险性的基础上,结合断层的弹性位错理论与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以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天水—宝鸡段为研究对象,研究7级和7.5级地震下断层左旋走滑活动时,麦积山石窟地区地表的位移与应变分布规律,分析麦积山石窟的潜在地震变形,讨论断裂尺度对地表变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天水—宝鸡断裂地震变形以水平剪切为主,垂直形变次要且局部化,高震级使位移和应变量值、范围显著提升。麦积山石窟地区的地震位移、正应变和剪应变随震级的增大而增加,未来地震时石窟的东南方向位移最不利,剪应变为主要风险,可能导致岩体错动或局部剪切破坏。此外,断裂面尺度会影响计算结果,当断裂面深度达到15 km时,地表变形量趋于稳定,这一断裂面深度可作为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天水—宝鸡断裂地震模拟参考值。研究结果对麦积山石窟的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及防治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积山石窟 西秦岭北缘断裂 形变场特征 地震变形
下载PDF
基于混合神经网络的高速铁路地震预警方法
19
作者 朱景宝 孙文韬 +3 位作者 周学影 姚鹍鹏 李山有 宋晋东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8-190,共13页
破坏性地震对高速铁路安全会造成严重的影响。为使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系统快速获得可靠的Ⅰ级地震警报,基于日本K-NET台网记录的强震动数据,提出一种基于震级阈值(M=5.5)和峰值地震加速度阈值(PGA=40 cm/s^(2))的深度学习高速铁路现地阈... 破坏性地震对高速铁路安全会造成严重的影响。为使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系统快速获得可靠的Ⅰ级地震警报,基于日本K-NET台网记录的强震动数据,提出一种基于震级阈值(M=5.5)和峰值地震加速度阈值(PGA=40 cm/s^(2))的深度学习高速铁路现地阈值地震预警方法。设计一种结合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和注意力机制的混合神经网络架构,并在该网络架构的基础上,训练两个独立的模型,分别用于预测震级和峰值地震加速度是否超过阈值。同时,根据震级阈值和峰值地震加速度阈值设置4个警报预测级别。基于混合神经网络模型对震级和峰值地震加速度的预测,每个台站将发布相应的警报预测级别。警报预测级别4表示台站附近有高震级事件且存在潜在破坏。在P波到达后3 s,对于相同的测试数据集,和基线模型相比,混合神经网络模型对于震级预测和峰值地震加速度预测有更好的性能,且震级预测的准确率达到97.26%,PGA预测的准确率达到98.89%,警报预测级别的准确率到达96.31%。将该方法应用于2021年2月13日发生于日本福岛的7.3级地震,结果表明,在P波到达后10 s内,警报预测级别的准确率达到90%,平均预警时间超过19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地震预警 神经网络 震级 峰值地震加速度
下载PDF
2022年5月山东青州地震序列自动处理结果分析与研究
20
作者 陈婷婷 张玲 +3 位作者 蒋其峰 王宇 张正帅 管贻亮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6-333,共8页
采用基于深度学习的实时智能地震处理系统(RISP)检测2022年5月1—14日山东青州地震序列,构建自动检测目录,评估RISP系统在山东的适用性。RISP系统检测的地震数量多于人工编目的地震数量,匹配率达90.14%;其中系统多检测的地震事件都含有... 采用基于深度学习的实时智能地震处理系统(RISP)检测2022年5月1—14日山东青州地震序列,构建自动检测目录,评估RISP系统在山东的适用性。RISP系统检测的地震数量多于人工编目的地震数量,匹配率达90.14%;其中系统多检测的地震事件都含有地震信号,漏检测的事件由于不满足系统自动检测的触发条件,没有自动处理结果。此系统的定位精度也与人工处理结果相当,在发震时刻、震中位置、震源深度等方面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自动检测目录的地震震级的人工目录测量震级略大。根据自动检测的地震序列分布和震源机制反演推测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为张店—仁河断裂。检测结果表明:RISP系统检测的微震、小震多,定位精度准确,分析速度快,且不依赖于个人经验,可提供更加完整的地震目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州地震 深度学习 自动检测 RISP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