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东胶莱盆地五莲地区早白垩世红层古地磁研究及其构造意义
1
作者 鲍晶 胡羽 +4 位作者 栗兵帅 颜茂都 柳永清 许克民 崔明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1-396,共16页
胶东半岛中生代以来的旋转变形对限定郯庐断裂的剪切走滑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对胶莱盆地中生代旋转变形与否及其幅度仍存在很大争议。本文选择胶莱盆地南部五莲地区早白垩世莱阳群龙旺庄组红层开展系统古地磁学研究,共采集11个采... 胶东半岛中生代以来的旋转变形对限定郯庐断裂的剪切走滑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对胶莱盆地中生代旋转变形与否及其幅度仍存在很大争议。本文选择胶莱盆地南部五莲地区早白垩世莱阳群龙旺庄组红层开展系统古地磁学研究,共采集11个采点82个定向古地磁岩芯样品。岩石磁学实验结果表明,样品的载磁矿物主要为赤铁矿,部分样品同时含有少量磁黄铁矿和磁铁矿;系统热退磁实验共分离出8个采点58个样品的稳定特征剩磁方向,并认为其可能代表岩石沉积时期的原生剩磁方向。8个采点的特征剩磁方向平均值为Ds=169.5°、Is=33.2°、ks=40.9、α_(95)=8.8。相对于稳定东亚极,五莲地区发生了显著的(22.8°±8.8°)逆时针旋转变形。结合前人在胶莱盆地白垩纪沉积岩中获得的古地磁结果,指示胶莱盆地晚白垩世以来可能经历了整体的逆时针(10°~20°)旋转变形,而沿五莲断裂带向南西方向的逆时针旋转变形幅度增大,表明受郯庐断裂带左行走滑的影响增强。此外,沿郯庐断裂带不同部位在不同时期发生了不同方式和幅度的旋转变形,其不仅受郯庐断裂带左行剪切活动影响,还与断裂带周缘不同地体的性质及其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莱盆地 早白垩世 五莲 郯庐断裂 古地磁旋转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东北缘改造:来自吉林辉南地区构造热事件的古地磁记录
2
作者 金继浩 任收麦 +4 位作者 王胜建 刘永江 侯啓东 刘一珉 王浩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9-301,共13页
华北克拉通东北缘处于构造运动活跃地区,古地磁研究可为构造演化和岩浆热事件提供依据。笔者在吉林辉南地区中寒武统32个采点共采集246块样品进行了岩石学、岩石磁学及系统热退磁实验。古地磁实验表明,徐庄组砂质泥岩主要磁性矿物是赤... 华北克拉通东北缘处于构造运动活跃地区,古地磁研究可为构造演化和岩浆热事件提供依据。笔者在吉林辉南地区中寒武统32个采点共采集246块样品进行了岩石学、岩石磁学及系统热退磁实验。古地磁实验表明,徐庄组砂质泥岩主要磁性矿物是赤铁矿和磁铁矿,张夏组灰岩主要磁性矿物是颗粒较小的磁铁矿和黄铁矿,且均发生了重磁化,并记录了稳定的中温分量,前者中温分量地理坐标平均方向为D/I=10.9°/50.8°,α_(95)=11.7°,对应的极位置为76°N,264.6°E,A_(95)=13°,与早白垩世岩浆活动记录的古地磁极位置一致;后者中温分量地理坐标平均方向为D/I=29.1°/59.0°,α_(95)=6.5°,对应的极位置为68°N,213.7°E,A_(95)=8.4°,与第四纪火山岩记录的古地磁极位置一致。综合区域地质背景分析,早白垩世—第四纪,吉林辉南及邻区古地磁记录的2次较为强烈的构造热事件,以及因敦化-密山断裂带左旋走滑运动造成的北向运移形成的古纬度差,一定程度上对华北克拉通东北缘起到双重改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东北缘 中寒武世 重磁化 构造热事件
下载PDF
利用古地磁学方法恢复钻孔岩心原始方位可靠性的探讨:以塔里木盆地钻井为例
3
作者 谌微微 杨风丽 +2 位作者 庄圆 徐铭辰 胡虞杨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66-280,共15页
针对非定向钻孔岩心原始方位难以确定的科学问题,利用塔里木盆地5口钻井(TKQ101井、SHUN9井、TAT19井、TZ18井和TS108井)志留纪无定向砂岩样品,对典型样品进行了岩石磁学、扫描电镜(SEM)和能谱分析(EDS)等实验,明确了样品的主要载磁矿物... 针对非定向钻孔岩心原始方位难以确定的科学问题,利用塔里木盆地5口钻井(TKQ101井、SHUN9井、TAT19井、TZ18井和TS108井)志留纪无定向砂岩样品,对典型样品进行了岩石磁学、扫描电镜(SEM)和能谱分析(EDS)等实验,明确了样品的主要载磁矿物,之后对43块样品进行了退磁处理,并分析了校正后的磁化率各向异性(AMS)最大轴(K_(max)轴)指示的古水流方向,探讨了利用剩磁恢复岩心原始方位的可靠性。AMS结果揭示的沉积组构支持整个钻孔回次地层近似水平;岩石磁学、SEM和EDS实验结果表明TKQ101井样品主要载磁矿物为磁铁矿、含有少量针铁矿和赤铁矿,其他钻井样品主要载磁矿物为磁黄铁矿和磁铁矿。43块样品的系统退磁实验结果显示,TKQ101井岩心样品可分离出可靠的现代场黏滞剩磁方向(VRM)和志留纪地层原生剩磁方向(ChRM),经VRM和ChRM各自计算获得岩心原始方位旋转量(R,R′,其中R,R′分别为利用VRM和ChRM磁偏角获得的岩心原始方位旋转量)一致,校正后的K_(max)指示的古水流方向也与地质证据相吻合,支持TKQ101井岩心原始标志线方位需逆时针旋转258.0°~262.0°;其他4口钻井岩心退磁结果呈现单分量特征,综合分析明确其经历了由喜山期油气运移、聚集等流体活动导致的化学重磁化,携带的剩磁为现代地磁场的黏滞剩磁和喜山期重磁化成分叠加结果。通过校正后K_(max)轴指示的古水流方向和地质证据验证后,揭示利用VRM获得的恢复岩心原始方位旋转量R较为可靠。综上,钻井岩心原始方位恢复需要旋转的角度如下:TKQ101井岩心在逆时针旋转258.0°~262.0°后即可获得可靠的原始标志线方位;SHUN9井第4,5,6回次岩心标志线的方位需分别逆时针旋转148.1°,221.2°和318.2°;TAT19钻井第3,5回次岩心标志线的方位需分别逆时针旋转269.8°,155.9°;TS108井和TZ18井岩心标志线的方位需分别逆时针旋转239.3°,25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钻井岩心 黏滞剩磁 重磁化 古水流 原始方位恢复 古地磁学
下载PDF
Paleomagnetism of late Cretaceous dykes in the Gangdese belt: New constraints on the position and structure of the southern margin of Asia prior to the India-Asia collision
4
作者 Zhi-yu Yi Si-lin Yang +1 位作者 Joseph G.Meert Xu-xuan Ma 《China Geology》 CAS CSCD 2023年第2期269-284,I0001-I0003,共19页
This paper report paleomagnetic data from late Cretaceous diorite dykes that sub-vertically intrude granodiorites in the eastern Gangdese belt near the city of Lhasa.Our research goals are to provide further constrain... This paper report paleomagnetic data from late Cretaceous diorite dykes that sub-vertically intrude granodiorites in the eastern Gangdese belt near the city of Lhasa.Our research goals are to provide further constraints on pre-collisional structure of the southern margin of Asia and the onset of the India-Asia collision.Magnetite is identified as the main magnetic carrier in our study.The magnetite shows no evidence of metamorphism or alteration as determined from optical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observations.A strong mineral orientation is revealed by anisotropy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nalysis both for the intruded dykes and the country rocks.The authors interpret this AMS fabric to have formed during intrusion rather than deformation.Fifteen of 23 sites yield acceptable site mean characteristic remanences with dual polarities.A scatter analysis of the virtual geomagnetic poles suggests that the mean result adequately averaged paleosecular variation.The paleomagnetic pole from the Gangdese dykes yields a paleolatitude of 14.3°N±5.8°N for the southern margin of Asia near Lhasa.The paleolatitude corresponds to an in-between position of the Lhasa terrane during about 130‒60 Ma.Furthermore,the mean declin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 remanent magnetization reveals a significant counterclockwise rotation of 18°±9°for the sampling location since about 83 Ma.In the light of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dykes,the strike of the southern margin of Asia near Lhasa is restored to trend approximately about 310°,which is compatible with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southern margin of Eurasia had a quasi-linear structure prior to its collision with Ind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LEOMAGNETISM Diorite dyke Granodiorite India-Asia collision Southern Tibet Geological survey engineering Lhasa Terrane
下载PDF
拉萨-羌塘地体碰撞时间新认识-来自羌塘盆地古地磁年代学的证据
5
作者 曾永耀 郭东宝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23年第4期572-591,673,共21页
青藏高原从北到南由松潘甘孜可可西里地体、羌塘地体和拉萨地体组成,上述地体的碰撞过程涉及到特提斯洋的开合演化和陆陆碰撞等科学问题。例如,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的闭合以及青藏高原从洋盆抬升为陆地等的时间和过程,其中拉萨-羌塘地... 青藏高原从北到南由松潘甘孜可可西里地体、羌塘地体和拉萨地体组成,上述地体的碰撞过程涉及到特提斯洋的开合演化和陆陆碰撞等科学问题。例如,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的闭合以及青藏高原从洋盆抬升为陆地等的时间和过程,其中拉萨-羌塘地体的碰撞时间和过程尤为关键。在羌塘盆地北部,拉萨-羌塘地体的碰撞过程被雁石坪群上段的夏里组和索瓦组地层所记录,此前虽然我们建立了羌塘盆地雁石坪剖面夏里组和索瓦组的磁性地层,由于在上述两组地层中没有发现标准化石,故而不能通过古生物年代来约束其古地磁年代,这就限制了对上述科学问题的理解。最近,Yin(2016)根据菊石化石,给出了索瓦组较为可靠的古生物年代,也结束了索瓦组古生物年代的长期争议。这一成果,为我们给出夏里组和索瓦组的古地磁年代,提供了重要的古生物年代约束。鉴于此,本次研究重新梳理了夏里组和索瓦组的菊石、双壳、孢粉等古生物地层,重新厘定了夏里组和索瓦组的古生物年代,在此基础上约束出夏里组和索瓦组的古地磁年代,其年代分别为~164.0-160.2 Ma和160.2-156.8 Ma。除此之外,结合前人对上覆地层的U-Pb定年,揭示拉萨地体与羌塘地体的碰撞时间约为~156.8-154.9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磁年代 古生物地层 羌塘盆地 拉萨-羌塘地体 碰撞
下载PDF
湖南茶陵盆地上白垩统戴家坪组红层的古地磁研究
6
作者 金登奎 李永祥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97-309,共13页
由于红层能够携带稳定的天然剩磁,因此在古地磁研究中被广泛采用。以往对于红层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河湖相,对风成相红层的研究较少,尤其是风成沉积过程及沉积环境对剩磁记录的影响仍缺乏清晰的认识。对湘东南茶陵盆地上白垩统戴家坪组红... 由于红层能够携带稳定的天然剩磁,因此在古地磁研究中被广泛采用。以往对于红层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河湖相,对风成相红层的研究较少,尤其是风成沉积过程及沉积环境对剩磁记录的影响仍缺乏清晰的认识。对湘东南茶陵盆地上白垩统戴家坪组红层开展了古地磁研究,通过对比分析研究了风成相和河湖相红层携带剩磁的稳定性及其剩磁记录的可靠性。岩石磁学结果显示载磁矿物为磁铁矿、磁赤铁矿、赤铁矿。退磁结果显示,仅有约1/6的样品能够分离出特征剩磁(ChRM)。虽然两者的ChRM平均方向总体一致(风成相样品磁偏角Ds=222.7°,磁倾角Is=-43.3°,Fish统计精度参数κ=5.9,95%置信区间的半顶角角度α_(95)=20.6°,数据量n=11;河湖相样品D_(s)=204.6°,I_(s)=-47.8°,κ=2.4,α_(95)=23.1°,n=28),但两者单个样品ChRM方向的分布均较为分散。岩石薄片分析表明,相较于河湖相红层而言,风成相样品以细颗粒为主,部分粒度较粗,几乎无填隙物,易于受到物理扰动和后期化学作用影响,使得其剩磁记录的稳定性变差。对取自同一前积纹层不同部位风成相红层样品的退磁结果分析表明,当前积纹层与层系界面夹角大于20°时,其剩磁记录受到沉积过程的影响显著。对华南白垩纪红层样品古地磁结果的统计分析表明,华南白垩纪风成相红层剩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总体较弱,可能是由于其结构松散且赤铁矿含量少,既不利于原生剩磁的稳定获得,也易于受到后期化学作用的改造而影响其可靠性。研究结果为风成相红层剩磁记录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研究及其在古地磁研究中的应用提供有利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磁 红层 戴家坪组 上白垩统 茶陵盆地 湖南
下载PDF
红河断裂两侧早第三纪古地磁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2
7
作者 杨振宇 孙知明 +2 位作者 马醒华 尹济云 Y.Otofuji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5-44,共10页
通过在红河两侧(大姚、景谷、江城、勐腊剖面)的早第三纪古地磁样品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红河两侧由白垩纪古地磁研究所揭示的印支地块相对于华南地块存在的左旋相对运动。这一结果说明了印度支那地块在印度板块的挤压下,于早第三纪至中... 通过在红河两侧(大姚、景谷、江城、勐腊剖面)的早第三纪古地磁样品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红河两侧由白垩纪古地磁研究所揭示的印支地块相对于华南地块存在的左旋相对运动。这一结果说明了印度支那地块在印度板块的挤压下,于早第三纪至中新世沿红河大断裂发生向南侧向滑移达1000km左右,它不仅使青藏高原的巨大构造缩短得到调整,而且在北部湾地区形成伸展构造,并引起南中国海的张开。印度支那地块北部各地区的差异性旋转和红河断裂共轭的剪切断裂系的发育,以及红河大断裂早第三纪至中新世左旋剪切作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河大断裂 早第三纪 古地磁 区域构造 剩磁 岩石磁学 印度板块
下载PDF
青藏高原西北缘晚新生代沉积岩古流向的磁化率各向异性确定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0
8
作者 裴军令 孙知明 +5 位作者 李海兵 司家亮 潘家伟 刘静 刘雪刚 赵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613-1620,共8页
古流向的确定是重建沉积物来源及沉积过程的有效方法,而磁化率各向异性作为古流向恢复的可靠信息载体在室内沉积实验和具体工作中已得到认可。本文对青藏高原西北缘柯克亚剖面晚新生代地层乌恰群、阿图什组和西域组80块样品开展了磁组... 古流向的确定是重建沉积物来源及沉积过程的有效方法,而磁化率各向异性作为古流向恢复的可靠信息载体在室内沉积实验和具体工作中已得到认可。本文对青藏高原西北缘柯克亚剖面晚新生代地层乌恰群、阿图什组和西域组80块样品开展了磁组构研究,磁面理与磁线理图、磁化率各向异性度与磁化率椭球体形状因子图直观地说明研究对象均具有磁面理较磁线理发育的特点,代表了原生沉积组构特征。柯克亚剖面乌恰群、阿图什组和西域组的磁化率各向异性测量则恢复了三个时期的古流向。古流向在不同时期的变迁显示了重要的青藏高原西北缘的隆升信息。乌恰群与阿图什组、阿图什组与西域组之间的古流向的改变反映出西昆仑山北缘具有西早东晚的构造隆升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流向 磁化率各向异性 晚新生代 西昆仑 隆升
下载PDF
阿拉善地块前中生代构造归属的新认识 被引量:21
9
作者 杨振宇 袁伟 +2 位作者 仝亚博 刘静 王艳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73-681,共9页
阿拉善地块的构造归属长期以来存在争议。我们对阿拉善地块东南部牛首山地区中—晚泥盆世砂岩的物源开展碎屑锆石U-Pb年代学与Hf同位素研究。碎屑锆石U-Pb年龄谱主要分布在5个区间:0.4—0.7 Ga,1.0—1.3 Ga,1.5—1.8 Ga,2.4—2.8 Ga和&g... 阿拉善地块的构造归属长期以来存在争议。我们对阿拉善地块东南部牛首山地区中—晚泥盆世砂岩的物源开展碎屑锆石U-Pb年代学与Hf同位素研究。碎屑锆石U-Pb年龄谱主要分布在5个区间:0.4—0.7 Ga,1.0—1.3 Ga,1.5—1.8 Ga,2.4—2.8 Ga和>3.0 Ga,并获得一颗年龄为(4022±17)Ma的冥古宙锆石。2.4—2.7 Ga、>3.0 Ga碎屑锆石和它们对应的εHf(t)值明显不同于华北板块同时代碎屑锆石,暗示着阿拉善地块与华北板块中—晚泥盆世并未相连。同时,我们还对地块东部的早石炭世、晚二叠世和早中三叠世地层开展了详细的古地磁研究,获得了相应的视极移曲线。我们结合碎屑锆石年代学和古地磁学研究,提出阿拉善地块前中生代与柴达木—塔里木地块具有亲缘性,而很可能与华北地块分离。印支运动使阿拉善地块相对于华北发生了32度的逆时针旋转,正是这一旋转运动使河西走廊—阿拉善地块最终与华北地块拼合形成了统一地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善地块 前中生代 古地磁 碎屑锆石U-PB年龄 HF同位素
下载PDF
澳大利亚黄土磁学性质及环境意义 被引量:26
10
作者 刘秀铭 马明明 +4 位作者 P.Hesse 吕镔 汤德平 郭雪莲 陈家胜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37-848,共12页
澳大利亚内陆广大而干旱,发育着大面积沙漠,却没有多少黄土的报道。本文对惟一报道的黄土,新南威尔士州Mackenzie地区Waterholes Creek剖面进行了详细的采样和磁学参数测量,并与中国黄土高原洛川和西峰经典剖面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该... 澳大利亚内陆广大而干旱,发育着大面积沙漠,却没有多少黄土的报道。本文对惟一报道的黄土,新南威尔士州Mackenzie地区Waterholes Creek剖面进行了详细的采样和磁学参数测量,并与中国黄土高原洛川和西峰经典剖面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该剖面磁学性质与中国黄土高原有许多异同。它成土特征强,百分比频率磁化率较高,但是磁化率值较低,硬磁性矿物含量远远高于中国黄土高原。磁性矿物种类与黄土高原相似,强磁性矿物为磁铁矿和磁赤铁矿,弱磁性矿物为针铁矿/褐铁矿和赤铁矿。但是磁赤铁矿和赤铁矿含量明显少,顺磁性矿物占很大的比例,相对含量高于中国黄土高原。而且,这个比例随深度增加而增高。相对而言,磁赤铁矿对氧化与湿润滞水环境比磁铁矿更为敏感,它在中国洛川黄土剖面随磁化率增加而增多;而在澳大利亚剖面随磁化率增加而减少,表明该剖面成土环境是在磁赤铁矿/磁铁矿不稳定条件下进行的。当地现代年均降水量924.2mm,比洛川高出300mm。可能是因为当地土壤湿度超过磁赤铁矿/磁铁矿临界湿度范围,使其不稳定而被改变成为低磁化率的针铁矿,导致磁化率降低。该剖面普遍可见铁锰质从上部被溶解并迁移到下部沉积,形成铁质胶结和铁质结核,说明成土过程发生了较多水分参与的化学风化。这个过程也导致了原生风积物中强磁化率矿物磁赤铁矿/磁铁矿改变成为铁的氢氧化物(如针铁矿褐铁矿)或者顺磁性矿物,使得磁化率降低。尽管该剖面磁化率大部分与粒度正相关,似乎符合阿拉斯加"风速论"的解释。但剖面下部有明显铁质胶结和结核,说明已经发生了铁的化学风化和物质迁移,"风速论"的前提条件已经不能满足,磁化率变化只能从成土过程寻求解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大利亚黄土 黄土磁化率 磁学性质 磁性矿物溶解转化 全球变化
下载PDF
柴达木地块新生代古地磁新数据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1
11
作者 李朋武 崔军文 +1 位作者 高锐 李莉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63-570,共8页
5个新的古地磁数据结合已发表的成果反映了柴达木地块晚第三纪以来的旋转运动特征。东西部旋转运动的差异性反映了不同地区应力场方向变化特征 ,即从西到东从北转向北东 ,与震源机制解有很好的对应性。与塔里木南缘相对照 ,则更进一步... 5个新的古地磁数据结合已发表的成果反映了柴达木地块晚第三纪以来的旋转运动特征。东西部旋转运动的差异性反映了不同地区应力场方向变化特征 ,即从西到东从北转向北东 ,与震源机制解有很好的对应性。与塔里木南缘相对照 ,则更进一步说明了青藏高原北缘旋转变形的差异性。柴达木盆地和酒泉、肃北旋转方向的差异预示了两地区间存在左旋错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磁 柴达木 青藏高原 旋转变形 新生代 构造
下载PDF
阿尔金断裂走滑作用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山脉形成的古地磁证据 被引量:15
12
作者 孙知明 李海兵 +5 位作者 裴军令 许伟 潘家伟 司家亮 赵来时 赵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928-1936,共9页
通过对青藏高原北部阿尔金断裂东缘早白垩世-第三纪红层与玄武岩38个采点的系统古地磁测定,获得了研究区早白垩世-第三纪高温特征剩磁分量。结果表明,昌马乡早白垩世红层与玄武岩剖面层面坐标下高温特征剩磁平均方向(Ds=32.8°,Is=5... 通过对青藏高原北部阿尔金断裂东缘早白垩世-第三纪红层与玄武岩38个采点的系统古地磁测定,获得了研究区早白垩世-第三纪高温特征剩磁分量。结果表明,昌马乡早白垩世红层与玄武岩剖面层面坐标下高温特征剩磁平均方向(Ds=32.8°,Is=59.4°,κs=36.2,α95=8.1°)和北大窖早白垩世玄武岩剖面层面坐标下高温特征剩磁平均方向(Ds=335.4°,Is=55.1°,κs=34,α95=9.6°)均通过了褶皱检验,可能代表岩石形成时的原生剩磁。旱峡地区早白垩世地层层面坐标下高温特征剩磁平均方向(Ds=26.1°,Is=49.5°,κs=28.6,α95=7.3°)和红柳峡早第三纪地层层面坐标下高温特征剩磁平均方向(Ds=355.4°,Is=48.3°,κs=135.8,α95=7.9°),这两组高温特征剩磁方向在地理坐标下均远离现代地磁场方向,且具有正、反双极性特征,说明其也可能代表了岩石形成时的原生剩磁方向。结合已有阿尔金断裂及周边早白垩世-第三纪古地磁结果,提出柴达木块体在新生代印度/欧亚大陆碰撞挤压下并没有发生明显的整体顺时针旋转作用,青藏高原东北地区的块体旋转作用是阿尔金断裂左旋走滑作用在青藏高原东北缘转换的重要表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 古地磁 阿尔金断裂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川西北磁组构演化及其揭示的应变特征 被引量:11
13
作者 罗良 贾东 +4 位作者 陈竹新 胡潜伟 贾秋鹏 李一泉 张元元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342-1348,共7页
对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北段前锋带至四川盆地边缘的川西北地区进行了磁组构研究。在江油和广元之间,沿着垂直于龙门山构造走向的4条采样路线,在18个采样点钻取了173个定向样品,样品采自侏罗纪和白垩纪砂岩及粉砂质泥岩。综合分析表明川西... 对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北段前锋带至四川盆地边缘的川西北地区进行了磁组构研究。在江油和广元之间,沿着垂直于龙门山构造走向的4条采样路线,在18个采样点钻取了173个定向样品,样品采自侏罗纪和白垩纪砂岩及粉砂质泥岩。综合分析表明川西北磁组构反映的是新生代的变形,并在研究区域内总结出了3类磁组构:沉积磁组构、初始变形磁组构和铅笔状磁组构。除沉积磁组构之外的所有采样点样品的K1优势方向都是NE—SW向,说明研究区域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NW—SE向,主要来源于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在垂直于龙门山褶皱冲断带构造走向上,从四川盆地到龙门山前锋,磁组构由沉积磁组构逐渐变为初始变形磁组构,直至铅笔状磁组构,说明盆地内部应变十分微弱,靠近造山带应变逐渐增强,且侏罗纪、白垩纪以来研究区的构造变形主要集中在造山带边缘或者还未传递到盆地内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北 磁组构 龙门山北段 米仓山 应变
下载PDF
华北基性岩墙群的古地磁极及其哥伦比亚超大陆重建意义 被引量:16
14
作者 侯贵廷 Henry HALLS +3 位作者 Don DAVIS 黄宝玲 杨默函 王传成 《岩石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50-658,共9页
从华北克拉通的中西部和东部发育的基性岩墙群获得三个精确定年的实际古地磁极位置(VGPs)。华北克拉通中西部恒山GU岩墙的斜锆石U-Pb年龄为1769±3Ma,该岩墙的古地磁给出古地磁极位置在北纬36°,东经247°(dp=2,dm=4);华北... 从华北克拉通的中西部和东部发育的基性岩墙群获得三个精确定年的实际古地磁极位置(VGPs)。华北克拉通中西部恒山GU岩墙的斜锆石U-Pb年龄为1769±3Ma,该岩墙的古地磁给出古地磁极位置在北纬36°,东经247°(dp=2,dm=4);华北克拉通东部DY岩墙的斜锆石U-Pb年龄为1620.8±6.9Ma,获得的古地磁极位置为北纬6.9°东经81.9°(dp=4.31,dm=6.09);东部另一条岩墙LW4的SHRIMP U-Pb年龄为1157±18Ma,获得的古地磁极位置为北纬27.1°东经162°(dp=15.8,dm=18.7)。通过将这三个从基性岩墙获得的华北克拉通古地磁极位置与加拿大地盾的中元古代视极移曲线对比,在中元古代早期(1800~1600Ma),华北克拉通与加拿大地盾一起同属哥伦比亚超大陆,而在中元古代晚期(1600~1200Ma),华北克拉通与加拿大地盾分离,响应哥伦比亚超大陆的最终裂解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性岩墙群 古地磁极 华北克拉通 加拿大地盾 哥伦比亚超大陆
下载PDF
塔里木地块古地磁数据表 被引量:16
15
作者 方大钧 沈忠悦 王朋岩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2001年第1期92-99,共8页
古地磁数据是构造地质学定量探讨地块运动的重要数据 .本文依据古地磁数据可靠性判别国际公认的一些基本原则 ,积集作者近年来在对塔里木盆地研究中获得的古地磁新成果 ,并结合其他学者发表的古地磁数据 ,编制了塔里木盆地显生宙以来的... 古地磁数据是构造地质学定量探讨地块运动的重要数据 .本文依据古地磁数据可靠性判别国际公认的一些基本原则 ,积集作者近年来在对塔里木盆地研究中获得的古地磁新成果 ,并结合其他学者发表的古地磁数据 ,编制了塔里木盆地显生宙以来的古地磁综合数据表 .这些数据将为进一步研究塔里木盆地的构造演化、地质发展历史、塔里木与华北、华南板块的相互关系提供参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古地磁数据 显生宙 构造地质学 地块运动 平均磁化方向 地球物理学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晚新生代川滇地体旋扭构造体系地壳变形特征的古地磁学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仝亚博 杨振宇 +6 位作者 张旭东 吴中海 赵越 王恒 徐颖超 高亮 安纯志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057-2070,共14页
通过对川滇地体、思茅地体白垩纪、古近纪地层古地磁数据以及新生代地壳构造特征的分析,结合青藏高原东南缘GPS监测研究结果,揭示了新生代时期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块体的旋转变形特征.根据古地磁数据模拟计算得出~5Ma以来哀牢山-红河走... 通过对川滇地体、思茅地体白垩纪、古近纪地层古地磁数据以及新生代地壳构造特征的分析,结合青藏高原东南缘GPS监测研究结果,揭示了新生代时期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块体的旋转变形特征.根据古地磁数据模拟计算得出~5Ma以来哀牢山-红河走滑断裂带(ARF)受川滇地体挤压而发生弯曲变形的南北向偏移速率至少为~13.05mm/a,奠边俯左旋走滑断裂带(DBPF)西侧思茅地体内部自~5Ma以来至少存在~2.08mm/a的东西向伸展分量,而DBPF 5Ma以来的南北向平均左旋走滑速度则至少为~1.66mm/a,与现今GPS监测结果基本一致.证明鲜水河-小江左旋走滑断裂带(XXF)的左旋走滑运动虽然没有切断ARF,但是川滇地体的南向顺时针旋转挤压作用导致了断裂带的南向弯曲变形,从而吸收了部分左旋走滑速率,造成左旋走滑运动在跨过ARF传递到DBPF后走滑速率发生了突变,由~10mm/a减小于2~3mm/a.缅泰地块和思茅地体在经历了渐新世-中新世时期以高黎贡山-实楷右旋走滑断裂带和ARF为边界的东南侧向顺时针旋转挤出运动之后,自5Ma开始,至少思茅地体与川滇地体一起,以XXF和DBPF为旋转边界发生了以东喜马拉雅构造节为近似中心的旋转挤出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地体 思茅地体 白垩纪 鲜水河-小江左旋走滑断裂带 奠边俯左旋走滑断裂带
下载PDF
从古地磁研究看中国大陆形成与演化过程 被引量:123
17
作者 黄宝春 周烑秀 朱日祥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48-359,共12页
古地磁学是进行大陆板块或微板块(地块)运动演化过程和古地理重建的最有效手段之一。近半个世纪以来,通过中外学者艰苦卓绝的努力,在中国大陆上积累了大量的古地磁数据,为中国大陆各主要块体的起源、构造演化和碰撞拼合过程等提供了定... 古地磁学是进行大陆板块或微板块(地块)运动演化过程和古地理重建的最有效手段之一。近半个世纪以来,通过中外学者艰苦卓绝的努力,在中国大陆上积累了大量的古地磁数据,为中国大陆各主要块体的起源、构造演化和碰撞拼合过程等提供了定量约束。文中根据现代古地磁数据可靠性判别标准,对扬子、华北及塔里木地块显生宙古地磁数据进行了重新分析和筛选,结合拉萨和喜马拉雅地块的古地磁数据,对中国大陆的形成和演化提出了几点认识:(1)古生代中国大陆各主要块体基本位于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地区;早古生代扬子、华北及塔里木地块与东冈瓦纳大陆关系密切;(2)中生代是中国大陆各主要块体发生碰撞和拼合的主要时期;(3)中国大陆主要块体间的碰撞和拼合具有局部首先碰撞、相互旋转、完全拼合、陆内挤压造山和伸展反弹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古地磁学 华北地块 扬子地块 塔里木地块 碰撞与拼合
下载PDF
松山-布容地磁极性倒转在黄土高原东南缘记录的可靠性探讨 被引量:16
18
作者 王喜生 杨振宇 +2 位作者 R.Lφvlie 裴军令 孙知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63-971,共9页
中国黄土的剩磁获得机理和Lock-in深度问题是目前黄土古地磁研究的焦点和核心问题之一,它直接关系到黄土时间标尺的精确度和海陆古气候对比的可靠性。文章以黄土高原东南缘三门峡曹村剖面获得的高分辨率古地磁极性界线作为年代控制点,... 中国黄土的剩磁获得机理和Lock-in深度问题是目前黄土古地磁研究的焦点和核心问题之一,它直接关系到黄土时间标尺的精确度和海陆古气候对比的可靠性。文章以黄土高原东南缘三门峡曹村剖面获得的高分辨率古地磁极性界线作为年代控制点,通过黄土-古土壤序列1.1Ma以来的磁气候记录与近年来中、高纬度大西洋ODP/DSDP钻孔中获得的具有高分辨率古地磁年代约束的深海氧同位素记录进行了详细对比分析,提出与传统的海陆对比不同的基于古地磁界线的海陆对比方案:松山/布容地磁极性转换界线记录在曹村剖面S8的顶部,可对应深海沉积的MIS19,而不是前人认为的MIS21。黄土高原不同地区记录东亚冬、夏季风的差异性和变化性可能是全球具同时性的松山/布容地磁极性转换在黄土高原不同地区产出层位不一致性的主要原因,而基于Lock-in模型的天文年代标尺则可能高估了黄土/古土壤的年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B极性转换 海陆对比 Lock—in效应 古气候替代性指标
下载PDF
青藏高原形成和演化的古地磁研究进展综述 被引量:8
19
作者 孙知明 曹勇 +6 位作者 李海兵 裴军令 仝亚博 叶小舟 吴百灵 曹新文 刘晨光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36,共20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最近10年,中外古地磁学者在青藏高原获得了一大批古地磁数据,从构造古地磁角度,重建了青藏高原诸块体(喜马拉雅、拉萨地块、羌塘地块)的碰撞拼合过程,探讨了上述块体碰撞所造成的青藏高原陆内构造缩短量和变形... 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最近10年,中外古地磁学者在青藏高原获得了一大批古地磁数据,从构造古地磁角度,重建了青藏高原诸块体(喜马拉雅、拉萨地块、羌塘地块)的碰撞拼合过程,探讨了上述块体碰撞所造成的青藏高原陆内构造缩短量和变形模式。本文对近30年来青藏高原古地磁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试图重建了中、新特提斯洋的演化过程,进一步探讨青藏高原形成和演化的动力学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特提斯洋 古地磁 构造缩短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旋转变形分析:以四川盐源盆地古地磁研究为例 被引量:9
20
作者 卢海建 王二七 +1 位作者 李仕虎 李海兵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88-1201,共14页
探究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旋转变形有助于理解青藏高原内部物质向东南方向的挤出过程。目前,有关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构造旋转研究主要针对于两套地层:侏罗系—始新统和中新统—第四系。对侏罗系—始新统研究表明了大范围的顺时针旋转变形... 探究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旋转变形有助于理解青藏高原内部物质向东南方向的挤出过程。目前,有关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构造旋转研究主要针对于两套地层:侏罗系—始新统和中新统—第四系。对侏罗系—始新统研究表明了大范围的顺时针旋转变形的存在,而对中新统—第四系的研究则表明该区域可能同时存在逆时针旋转变形。然而,对这两种构造旋转变形的时间和幅度仍缺乏充分的制约。位于川滇地块的四川盐源盆地同时出露这两套地层。磁性地层研究表明,上新统—中更新统的时代为〉3.6~0.6 Ma。磁偏角数据揭示上新统—中更新统经历了逆时针旋转变形(-14.4°±2.7°),而古新统—始新统经历了明显的顺时针旋转(10°~21.5°),两套地层间的旋转幅度高达36.6°。鉴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发生大规模顺时针旋转变形的最年轻地层为始新统地层,因此顺时针旋转变形可能发生在始新世—中新世某个时间段。这个时间与红河—哀牢山走滑断裂带的活动时间基本一致,因此顺时针旋转变形可能与该大型断裂带的活动直接相关。盐源盆地记录到的逆时针旋转变形发生于至少3.6 Ma以来,平均旋转速率为4°/Ma。由于磁组构数据表明上新世—中更新世地层并未受到挤压变形作用,因此其逆时针旋转变形可能受周围走滑断裂带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地层 旋转变形 新生代 盐源盆地 青藏高原东南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