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隐伏断层高密度电法响应特征与应用研究
1
作者 丁力 闫亚景 +3 位作者 赵贵章 李志萍 李楠 王展 《河南科技》 2024年第3期86-92,共7页
【目的】为探究高密度电法不同装置类型对不同倾角断层的探测效果,开展了高密度电法温纳alpha、温纳beta、温纳gamma、偶极装置对不同倾角断层探测效果研究。【方法】通过参数设计建立了不同倾角断层模型,进行正演计算得出结果,并采用... 【目的】为探究高密度电法不同装置类型对不同倾角断层的探测效果,开展了高密度电法温纳alpha、温纳beta、温纳gamma、偶极装置对不同倾角断层探测效果研究。【方法】通过参数设计建立了不同倾角断层模型,进行正演计算得出结果,并采用最小二乘法对不同倾角断层模型的正演结果进行反演成像。【结果】比较结果得出高密度电法对探测断层倾角的最优识别装置为温纳alpha,其识别结果与设置值的匹配度高达96.1%。【结论】在试验场地预埋断层并利用温纳alpha装置对其进行探测,结果验证了高密度电法温纳alpha装置对断层响应效果最优,可有效确定断层产状信息,且实测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基本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 电阻率 反演成像 温纳alpha装置
下载PDF
EH4在深部隐伏岩(矿)体探测中的应用——以东炉房铜钼多金属矿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忠 张小兵 +3 位作者 汪金明 肖高强 张有荣 段召艳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8-59,共12页
采用音频大地电磁测深(EH4)对东炉房铜钼多金属矿区深部地质构造进行探测分析,有效确定了矿区地下的空间电性和结构特征。通过构建音频大地电磁法(EH4)找矿标志,总结了EH4剖面视电阻率异常特征与矿体关系:浅部呈脉状或柱状低阻体对应中... 采用音频大地电磁测深(EH4)对东炉房铜钼多金属矿区深部地质构造进行探测分析,有效确定了矿区地下的空间电性和结构特征。通过构建音频大地电磁法(EH4)找矿标志,总结了EH4剖面视电阻率异常特征与矿体关系:浅部呈脉状或柱状低阻体对应中低温热液型金、铅、锌多金属矿体,呈柱状中阻体或中低阻体对应矽卡岩型或斑岩型铜钼多金属矿体,中阻体对应中酸性岩浆岩(玢岩、斑岩)。圈定了矿区深部隐伏矿体11处,其中5处与钻孔吻合,其余6处找矿前景良好;进一步推断在深部岩体中形成规模较大的斑岩型铜钼矿。研究表明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针对东炉房铜钼多金属矿或者该类型矿床寻找隐伏岩(矿)体是有效的地球物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H4 云南东炉房 铜钼多金属矿 电性 隐伏岩(矿)体 找矿标志
下载PDF
电极埋深对地电场观测数据的影响分析--以都兰地震台为例
3
作者 白永祯 罗宾生 +3 位作者 赵玉红 卢嘉沁 杨开来 文勇 《高原地震》 2023年第4期15-20,共6页
青海地区地电场观测场地均位于草滩,电极布设方式以地埋为主,数据稳定相关性好。但近几年受强降雨、游散电流等干扰,导致观测数据质量下降。因此在都兰地电场观测场地埋设了两套同型号电极,一套电极埋深到5 m,另一套电极作为对比埋深到... 青海地区地电场观测场地均位于草滩,电极布设方式以地埋为主,数据稳定相关性好。但近几年受强降雨、游散电流等干扰,导致观测数据质量下降。因此在都兰地电场观测场地埋设了两套同型号电极,一套电极埋深到5 m,另一套电极作为对比埋深到2 m。通过对新架两套电极和原观测电极数据的对比分析认为,埋深到5 m处电极产出的观测值三个测道长、短极距一致性更好、差值稳定且小、日变更清晰。表明埋深电极则可以有效的抑制青海地区一些地表的干扰,日变不被轻易淹没,从而更好的提取微弱的地震电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兰地电场 不极化电极 电极埋深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壳导电性结构与断裂构造特征——下察隅—昌都剖面大地电磁探测结果 被引量:17
4
作者 金胜 叶高峰 +2 位作者 魏文博 邓明 Martyn UNSWORTH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08-415,共8页
根据2004年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完成的下察隅—昌都(1000线)宽频带大地电磁探测剖面数据研究高原东南部地壳导电性结构及断裂构造特征,这有助于推进印度与亚洲岩石圈碰撞、俯冲构造模式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沿剖面上地壳大范围分布的是规... 根据2004年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完成的下察隅—昌都(1000线)宽频带大地电磁探测剖面数据研究高原东南部地壳导电性结构及断裂构造特征,这有助于推进印度与亚洲岩石圈碰撞、俯冲构造模式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沿剖面上地壳大范围分布的是规模不等的高阻体,电阻率大约在90~3000Ω.m,厚度由南向北增加,底界面的深度大约在5~30km变化。高阻层之下发现由不连续高导体构成的中地壳低阻层,其电阻率小于10Ω.m;其结构与青藏高原中、西部的壳幔高导体相似,但规模小得多,底面埋深也浅得多。沿剖面的上地壳存在多组规模不等、产状不同的横向电性梯度带或畸变带,它们反映了沿剖面地区地壳的断裂分布。通过与该区高精度重力资料对比,在重要的电性梯度带上,均存在布格重力低异常和负重力均衡异常。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分析推断了嘉黎—然乌、班公—怒江和甲桑卡—赤布张错等主要断裂构造带的空间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缘 大地电磁探测 地壳电性结构 断裂构造特征
下载PDF
吉林省地电阻率震兆异常分析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史红军 赵卫星 +2 位作者 张可佳 朱伟楠 李宁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52-463,532,共12页
应用吉林省内榆树、四平两个地电阻率台站观测资料,采用形态法、归一化变化速率法和各向异性度法,分析研究了1999年汪清MS7.0深震以及2006年乾安—前郭MS5.0浅源地震前的地电阻率异常变化.结果表明,震前地电阻率出现长趋势下降变化或短... 应用吉林省内榆树、四平两个地电阻率台站观测资料,采用形态法、归一化变化速率法和各向异性度法,分析研究了1999年汪清MS7.0深震以及2006年乾安—前郭MS5.0浅源地震前的地电阻率异常变化.结果表明,震前地电阻率出现长趋势下降变化或短临异常变化,表现为:①汪清MS7.0深震前,榆树台和四平台地电阻率月均值曲线上均显示出震前持续2年尺度的中期下降异常;②汪清MS7.0深震以及乾安—前郭MS5.0浅源中强震前,榆树台和四平台地电阻率变化速率均大于异常指标;③乾安—前郭MS5.0地震前,四平台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度曲线显示出明显的低值异常变化,而榆树台各向异性度S曲线则出现破年变变化.上述异常变化的原因可能为,太平洋板块向NW方向挤压,导致震源区及附近最大主压应力方位(或近于该方位)NW向的挤压作用突出,引起介质内部导电流体快速进入或重新分布,从而使地电阻率出现长趋势下降变化和各向异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阻率 地震 震兆异常 异常形态 归一化变化速率 各向异性度
下载PDF
应用瞬变电磁法小线框大电流探测隐伏断层 被引量:11
6
作者 杨农合 王辉 +3 位作者 徐小林 吴朝俊 杨宁宁 王宝琛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0-85,共6页
瞬变电磁法小线框、大电流技术在金属矿勘探和地下水的探测中已趋成熟。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分析断层上方出现的感应二次场V2负值现象和成因,提出断层和次新断层以及地质塌陷的探测方法和数据处理的要点,总结出利用小线框、大电流瞬变... 瞬变电磁法小线框、大电流技术在金属矿勘探和地下水的探测中已趋成熟。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分析断层上方出现的感应二次场V2负值现象和成因,提出断层和次新断层以及地质塌陷的探测方法和数据处理的要点,总结出利用小线框、大电流瞬变电磁法探测隐伏断层的技术方法。钻井验证表明,该方法施工快速轻便,断层点定位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变电磁法 小线框大电流 隐伏断层 断层探测 金属矿勘探
下载PDF
延庆台地电阻率铁质干扰的有限元模拟 被引量:9
7
作者 王同利 李妍 +3 位作者 武晓东 崔博闻 李菊珍 王丽红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20-530,共11页
近年来延庆台地电阻率观测多次出现因环境干扰而引起的较为显著的异常变化,尤其是观测环境中铁质干扰源对地电阻率观测的幅度和形态的影响.本文依据台站测区地下高密度电性结构剖面和电测深结果建立了三维数值模型,分析了几种铁质对延... 近年来延庆台地电阻率观测多次出现因环境干扰而引起的较为显著的异常变化,尤其是观测环境中铁质干扰源对地电阻率观测的幅度和形态的影响.本文依据台站测区地下高密度电性结构剖面和电测深结果建立了三维数值模型,分析了几种铁质对延庆台地电阻率观测的影响幅度和形态,结果表明,在扣除地电阻率基准值后,干扰幅度和形态与实际观测值的异常变化较吻合,从而从数值分析的角度确定了地下铁质对延庆地电阻率观测的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阻率 铁质干扰 三维数值模拟 观测环境 异常变化
下载PDF
软地基中基桩的完整性测定 被引量:5
8
作者 徐白山 金成洙 +1 位作者 田钢 黄航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699-702,共4页
利用地质雷达技术具有快捷、准确和实时处理及显示的优点,采集高分辨率的连续剖面·研究了地质雷达信息与碎石桩、粉喷桩、扩底桩的桩体形态和桩长度等完整性的定性、定量关系问题,在桩基检测的工程实践中,找出了一套有效的地质雷... 利用地质雷达技术具有快捷、准确和实时处理及显示的优点,采集高分辨率的连续剖面·研究了地质雷达信息与碎石桩、粉喷桩、扩底桩的桩体形态和桩长度等完整性的定性、定量关系问题,在桩基检测的工程实践中,找出了一套有效的地质雷达探测技术和工作方法·它是常规检测方法的有力补充·并对各种条件下的检测技术的特点和探测技术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用具体的实例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该技术可为今后复合地基的桩基工程质量检测提供相关地下精细要素的大量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雷达 复合地基 检测 桩基础 软地基
下载PDF
定边东韩长2油层组复杂油水层识别技术 被引量:5
9
作者 申怡博 张小莉 +1 位作者 孙佩 郭兰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1-125,共5页
目的研究定边东韩地区长2油层组复杂油水层的识别。方法以常规测井系列为基础,配合实验分析结果,采用计算自然电位-自然电位重叠图法,交会图逐步判别法以及岩石热解实验的方法。结果重叠图法是油水识别快速直观显示的有效方法;交会图逐... 目的研究定边东韩地区长2油层组复杂油水层的识别。方法以常规测井系列为基础,配合实验分析结果,采用计算自然电位-自然电位重叠图法,交会图逐步判别法以及岩石热解实验的方法。结果重叠图法是油水识别快速直观显示的有效方法;交会图逐步判别法可识别出不同类型的油水层,精度随数据点的增加而提高;岩石热解实验法不依赖电阻率参数可识别油水层。结论利用常规测井资料,合理选取参数并进行优化处理,可以有效识别非常规油水层,提高解释的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边 低阻油层 测井解释 油水识别
下载PDF
地电阻率交流观测中信号检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马小溪 张宇 +1 位作者 王兰炜 张兴国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53-864,886,共12页
目前我国地电阻率观测台站受地铁、轻轨等干扰的情况越来越多,严重影响地电阻率观测数据质量.地电阻率交流观测方法被认为是一种可以解决此类干扰问题的有效方法.本文首先介绍该观测方法的理论基础;然后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实际观测过程... 目前我国地电阻率观测台站受地铁、轻轨等干扰的情况越来越多,严重影响地电阻率观测数据质量.地电阻率交流观测方法被认为是一种可以解决此类干扰问题的有效方法.本文首先介绍该观测方法的理论基础;然后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实际观测过程进行模拟,给出在不同参数条件下,分别采用数字滤波器法、频谱分析法和相关检测法进行信号检测所得到的相对误差和相对均方差结果;最后,通过对3种信号检测方法进行比较和分析,给出频谱分析法在地电阻率交流观测中可以作为最佳信号检测方法的建议,为地电阻率交流观测系统的研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阻率观测 地电阻率交流观测方法 选频接收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汶川地震造成的不稳定斜坡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玮 魏正宇 +1 位作者 张双狮 杜敏铭 《工程勘察》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90-94,共5页
汶川大地震中,山体开裂,多处出现严重滑坡现象,并造成掩埋村庄或道路的严重次生灾害。地震过后还有大量的不稳定斜坡存在。这类不稳定的结构随时都有可能引发新的灾难。本文以灾后某不稳定斜坡为例,使用高密度电阻率法对不稳定斜坡区的... 汶川大地震中,山体开裂,多处出现严重滑坡现象,并造成掩埋村庄或道路的严重次生灾害。地震过后还有大量的不稳定斜坡存在。这类不稳定的结构随时都有可能引发新的灾难。本文以灾后某不稳定斜坡为例,使用高密度电阻率法对不稳定斜坡区的异常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获取的视电阻率断面进行了地形校正。结果表明:对于沉积岩地区的不稳定斜坡,不稳定斜坡与滑床间存在明显的电性差异,根据经过地形改正的不稳定斜坡区视电阻率异常特征剖面图,更清晰和直观显示了不稳定斜坡体的纵横向展布、主滑动面的位置与埋深,进而可圈定不稳定斜坡体的规模,为不稳定斜坡治理提供可靠的地球物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斜坡 视电阻率异常 地形校正 沉积岩
原文传递
地电阻率多极距观测反演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毛先进 杨玲英 +3 位作者 段炜 赵晋民 庄儒新 钱家栋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69-477,共9页
地电阻率多极距观测的目的是借助对观测数据的反演获得地下介质中不同层位真电阻率的变化.本文以3层结构为例,对地电阻率多极距观测的一维反演的效果进行了初步地理论研究.首先研究了一维地电阻率结构下观测数据一维反演的模拟效果,得... 地电阻率多极距观测的目的是借助对观测数据的反演获得地下介质中不同层位真电阻率的变化.本文以3层结构为例,对地电阻率多极距观测的一维反演的效果进行了初步地理论研究.首先研究了一维地电阻率结构下观测数据一维反演的模拟效果,得到了各层电阻率值,且与真电阻率值很接近,说明在地下电性结构为一维的情况下,电阻率多极距观测可以区分出不同地层的电阻率变化.其次,考虑到台址下电阻率结构的复杂性,研究了上两层界面存在起伏的情况下,多极距观测数据一维反演的效果,结果显示:当电阻率变化较小时,各层反演得到的电阻率的变化与真电阻率十分符合;当上两层介质的电阻率变化较大时,各层反演得到的电阻率出现畸变,与真实电阻率的变化情况存在一定差别,表明浅层电阻率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后将会影响对深部电阻率变化情况的正确判断.一般情况下,观测的时间间隔越短,则连续两次观测时段内各层介质的电阻率变化越小,因此缩短多极距观测的时间间隔可能是避免出现上述畸变现象的有效观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阻率 一维电阻率结构 二维电阻率结构 多极距观测 一维反演
下载PDF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一维全区Levenberg-Marquardt反演方法 被引量:7
13
作者 周军 袁伟 连晨龙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129-134,共6页
将Levenberg-Marquardt这一全新反演方法引入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勘探的全区数据反演,提高了CSAMT勘探的深度,避免了测深数据的浪费。Levenberg-Marquardt反演的核心是引入变阻尼的思想,在反演的过程中根据向量各个分量的收敛... 将Levenberg-Marquardt这一全新反演方法引入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勘探的全区数据反演,提高了CSAMT勘探的深度,避免了测深数据的浪费。Levenberg-Marquardt反演的核心是引入变阻尼的思想,在反演的过程中根据向量各个分量的收敛速度的不同,给定不同的阻尼因子,实现反演的自适应化,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整个反演的收敛速度和反演精度。反演中采用改进的Bostick变换作为初始模型,减少了反演的迭代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 Levenberg—Marquardt Bostick变换
下载PDF
解决地电台站受电磁干扰的一种有效尝试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伟 孙春仙 +4 位作者 田韬 刘广宽 王锋 皇甫德银 潘红芹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46-49,共4页
随着南京地铁1号线的建成,南京地铁也相继运行,而地铁运行对南京台的地电阻率观测数据造成了干扰。南京台距离地铁线路的垂直距离约为7 km。通过计算分析用南京台地电阻率观测的00时~05时的6个整点值的均值数据来代替由24个整点值数据... 随着南京地铁1号线的建成,南京地铁也相继运行,而地铁运行对南京台的地电阻率观测数据造成了干扰。南京台距离地铁线路的垂直距离约为7 km。通过计算分析用南京台地电阻率观测的00时~05时的6个整点值的均值数据来代替由24个整点值数据计算出的日均值,能够满足地电阻率手段的日常分析预报。目前磁电观测的环境干扰越来越严重,搬迁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而通过改进数据处理的办法,避开干扰,可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另一条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阻率 地铁 干扰 数据应用
下载PDF
DEMETER卫星观测的超低频电场扰动预处理方法及震例应用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欧阳新艳 申旭辉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20-829,共10页
基于法国DEMETER卫星观测的超低频(ULF)电场波形,本文提出了更简单易实施的ULF电场扰动预处理方法.利用该方法,对文献中已报道的2010年2月27日智利MS8.8地震前的ULF电场扰动进行了更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已报道的20°S—40°S... 基于法国DEMETER卫星观测的超低频(ULF)电场波形,本文提出了更简单易实施的ULF电场扰动预处理方法.利用该方法,对文献中已报道的2010年2月27日智利MS8.8地震前的ULF电场扰动进行了更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已报道的20°S—40°S地磁纬度带内的ULF电场扰动并非仅出现在最靠近震中的半轨道,而是出现在较大的经度范围内.大范围ULF电场扰动的区域正好位于南大西洋异常区,很可能受到该区域异常磁场的影响.南大西洋异常中心区域的ULF电场扰动表现出共轭特征,即在南北地磁纬度20°—40°范围内ULF电场均出现约5mV/m的扰动,北纬地区的ULF电场扰动幅度相比南纬地区更小.而在南大西洋异常中心区域外的ULF电场扰动则仅在20°S—40°S地磁纬度带内出现,在其共轭区并未观测到ULF电场扰动.这可能是由于南大西洋异常中心区域外的ULF电场扰动幅度比中心区域更小所致,在电离层中由于碰撞效应更易被衰减,因此ULF电场扰动无法传播至其共轭区.本文的方法和结果可为后续更全面地分析卫星在电离层高度记录的ULF电场扰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ETER卫星 超低频(ULF)电场扰动 南大西洋异常区
下载PDF
吉林省中等地震前超低频电磁波异常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吴江星 张晓强 于洪池 《防灾减灾学报》 2010年第3期48-54,共7页
本文利用超低频电磁(ELF)观测仪电磁波技术测量空间和大地电磁信号,可研究空间电磁场和地下电阻率结构,研究地震引起的电磁场异常变化。2009年3-10月,在吉林省中东部发生多次中等地震前后,电磁场和视电阻率出现了较好的异常对应。本文... 本文利用超低频电磁(ELF)观测仪电磁波技术测量空间和大地电磁信号,可研究空间电磁场和地下电阻率结构,研究地震引起的电磁场异常变化。2009年3-10月,在吉林省中东部发生多次中等地震前后,电磁场和视电阻率出现了较好的异常对应。本文对这些电磁异常进行了分析并对产生这些异常变化的可能的成因机制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频 深源地震 电磁场 电磁异常
下载PDF
视电阻率典型变化成因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高立新 戴勇 杨彦明 《国际地震动态》 2019年第8期138-139,共2页
1966年邢台7.2级地震之后,物探电阻率法作为重要的前兆监测手段被引入中国地震监测和预测研究体系,并在1975年海城7.3、1976年唐山7.8、2008年汶川8.0等一系列强地震前监测到电阻率异常变化信息。地电阻率观测以对称四极装置的浅表地电... 1966年邢台7.2级地震之后,物探电阻率法作为重要的前兆监测手段被引入中国地震监测和预测研究体系,并在1975年海城7.3、1976年唐山7.8、2008年汶川8.0等一系列强地震前监测到电阻率异常变化信息。地电阻率观测以对称四极装置的浅表地电阻率观测为主,其观测的是地表下一定深度的介质综合电阻率,通常称之为视电阻率,视电阻率主要受季节、地下水开采等因素影响,数据时间序列通常存在长期变化、年变和日变等变化,其次,由于地下介质具有层状结构,不同层位介质的电性结构对视电阻率的影响程度不同,因而研究不同层位介质对视电阻率的影响系数,对于分析视电阻率变化是非常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电阻率 变化成因 地电阻率观测 地下介质 地震监测 电阻率异常 地下水开采 电阻率变化
下载PDF
研究剩余电磁效应的理想参数 被引量:2
18
作者 罗延钟 吴之训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1992年第5期370-376,共7页
在频谱激电法中利用剩余电磁效应(REM)研究地下电性分布已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基于对数值计算结果的分析指出,选择适当高频fG,以偶极装置观测视复电阻率的相位 s(fG),用相应条件下均匀大地的视复电阻率相位理论值(fG)对其作归一,所得... 在频谱激电法中利用剩余电磁效应(REM)研究地下电性分布已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基于对数值计算结果的分析指出,选择适当高频fG,以偶极装置观测视复电阻率的相位 s(fG),用相应条件下均匀大地的视复电阻率相位理论值(fG)对其作归一,所得比值参数 s(fG)/(fG)是表示剩余电磁效应的理想参数。文中还结合数值计算结果和野外实测资料,分析了这一参数的异常特征和在油气探测中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 剩余 效应 参数
下载PDF
2016年门源6.4级地震震害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赵永海 都昌庭 +5 位作者 马震 杨理臣 盖海龙 殷翔 刘炜 李延峰 《高原地震》 2017年第3期55-59,49,共6页
介绍了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6.4级地震的灾害概况、地震烈度分布、震源机制,对本次地震的震害特征进行总结,分析其原因,并对震后恢复重建提出建议。
关键词 门源6.4级地震 震害特点 地震烈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