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8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GPR探测的长江源地区冰川与冻土厚度研究
1
作者 周黎明 张杨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共8页
长江源地区的冰川变化揭示了青藏高原气候变化趋势。冰下地形探测作为冰川发育和运动过程研究的基础,对长江地区水土保持和淡水资源储量研究具有指导意义。长江科学院在长达10 a的江源科考基础上,分别于2022年、2023年采用探地雷达(GPR... 长江源地区的冰川变化揭示了青藏高原气候变化趋势。冰下地形探测作为冰川发育和运动过程研究的基础,对长江地区水土保持和淡水资源储量研究具有指导意义。长江科学院在长达10 a的江源科考基础上,分别于2022年、2023年采用探地雷达(GPR)技术对长江正源沱沱河发源地格拉丹东主峰的冰川厚度进行精准探测,并对查旦湿地冻土厚度上限进行了探测研究。结合多种冰川和冻土地质模型的GPR波场模拟结果,提高了GPR技术在长江源地区冰川和冻土探测的有效性和精准度。探测结果表明,格拉丹东主峰冰川厚度和查旦湿地冻土厚度上限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冰川厚度和冻土厚度上限观测是一个常年积累的结果,后续仍需持续进行观测,积累更多数据,分析变化趋势,以估算探测区域内冰储量,研究气候变化对冰川的影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 探地雷达(GPR) 冰川 冻土 气候变化 水土保持 淡水资源储量
下载PDF
青藏高原念青唐古拉山廓琼岗日1号冰川变化研究
2
作者 张天诏 杨威 +6 位作者 赵传熙 王忠彦 何震 王永杰 邬光剑 李久乐 安宝晟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2期379-391,共13页
小冰川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监测与定量评估此类冰川变化有助于理解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幅度与机制。本研究结合多源遥感数据(卫星遥感与无人机航测),分析了近50年来青藏高原念青唐古拉山廓琼岗日1号冰川面积变化趋势,定量评估了该冰川... 小冰川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监测与定量评估此类冰川变化有助于理解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幅度与机制。本研究结合多源遥感数据(卫星遥感与无人机航测),分析了近50年来青藏高原念青唐古拉山廓琼岗日1号冰川面积变化趋势,定量评估了该冰川近期的冰面高程变化幅度与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968—2021年廓琼岗日小型冰斗冰川的面积从(1.444±0.013)km^(2)缩减至(0.712±0.001)km^(2),萎缩幅度达到50.7%,冰川末端退缩平均速率约为(6.23±0.71)m·a^(-1)。基于2020—2021年高精度无人机航测数据发现,廓琼岗日1号冰川冰面平均高程差达到(-2.41±0.69)m,冰川末端高程变化大于3 m,中部的冰面高程下降幅度在1.5~3 m之间。研究还发现冰川表面河道对冰面高程空间变化起着重要作用,该冰川表面共发育有13条表面河道,2020—2021年河道向西北方向偏移约2 m。冰面河道的向下侵蚀与侧向消融导致末端冰面高程变化呈现显著的空间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无人机 念青唐古拉山 廓琼岗日1号冰川 冰面高程变化 冰面河道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正射影像的玉龙雪山白水河1号冰川末端冰裂隙提取
3
作者 罗重鑫 季青 +5 位作者 庞小平 杨元德 艾松涛 茶明星 王世金 车彦军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1期335-346,共12页
冰川是冰冻圈的重要部分,对局地乃至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冰裂隙作为冰川表面上显著的特征,对于认识冰川的状态、稳定性以及内部应力有着重要的作用。针对冰川冰裂隙高精度快速识别提取问题,本文以玉龙雪山白水河1号冰川为研究对象,... 冰川是冰冻圈的重要部分,对局地乃至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冰裂隙作为冰川表面上显著的特征,对于认识冰川的状态、稳定性以及内部应力有着重要的作用。针对冰川冰裂隙高精度快速识别提取问题,本文以玉龙雪山白水河1号冰川为研究对象,使用无人机航拍获取的0.12 m分辨率的正射影像,应用U-Net深度学习网络开展白水河1号冰川的冰裂隙的智能提取研究。使用U-Net网络提取冰裂隙的精度高于传统的Canny算子以及SVM算法,总体精度可高达93%,且U-Net网络泛化能力强。提取结果表明,白水河1号冰川冰裂隙主要为横向裂隙,伸展裂隙以及雁行裂隙,呈现随海拔降低,冰裂隙逐渐由横向裂隙变化为伸展裂隙的趋势,通过不同时期提取结果对比,发现冰裂隙数量和平均长度均有增加。基于无人机影像和深度学习方法的冰裂隙智能提取研究,可为监测冰川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裂隙 无人机影像 U-Net 白水河1号冰川
下载PDF
基于地形梯度的青藏高原冰川分布格局及成因
4
作者 许宁 李治国 +1 位作者 梁雪悦 周晓莹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0-239,共10页
目前,冰川分布与变化的影响机理还存在不确定机制。为探究地形因子对冰川分布格局的影响,本文以第6版Randolph冰川编目数据和NASADEM为数据源,运用均值变点法、分布指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青藏高原冰川在地形起伏度、海拔、坡度和坡... 目前,冰川分布与变化的影响机理还存在不确定机制。为探究地形因子对冰川分布格局的影响,本文以第6版Randolph冰川编目数据和NASADEM为数据源,运用均值变点法、分布指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青藏高原冰川在地形起伏度、海拔、坡度和坡向等地形梯度上的分布格局及其与地形因子之间的响应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冰川对坡向、坡度的适宜性较广,对地形起伏度、海拔的选择性较强,且在高地形起伏度、高海拔上呈现优势分布。(2)地形对冰川发育影响较大,各地形因子对冰川空间分布的影响显著不同。海拔和地形起伏度是控制冰川分布的主要因素,且交互探测结果表明二者共同作用对冰川空间分异性影响最大。(3)在海拔和地形起伏度梯度上,喜马拉雅山脉冰川优势分布范围最广,其次是喀喇昆仑山脉,其余10座山脉冰川的优势分布均呈近似正态分布,但不同山脉形态各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分布 地形梯度 分布指数 地理探测器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冰川前缘冰舌区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及抗辐射-抗氧化特征——以老虎沟12号冰川为例
5
作者 朱培世 刘阳 +7 位作者 徐业腾 汪金秀 张昺林 陈拓 刘光琇 张威 张松林 章高森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2期697-709,共13页
全球变化导致气温上升加速冰川退缩,冰川前缘进化出大量抗辐射-抗氧化微生物资源。细菌作为影响冰川前缘演替过程的重要类群之一,对其冰舌区新融化的冰碛物生境中抗辐射-抗氧化细菌的研究却较为少见。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学的... 全球变化导致气温上升加速冰川退缩,冰川前缘进化出大量抗辐射-抗氧化微生物资源。细菌作为影响冰川前缘演替过程的重要类群之一,对其冰舌区新融化的冰碛物生境中抗辐射-抗氧化细菌的研究却较为少见。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学的研究,不仅对老虎沟12号冰川前缘冰舌区冰碛物生境可培养细菌多样性进行研究,同时对菌株的抗辐射和抗氧化能力进行筛选和评估。研究表明,研究区域分离出的259株细菌分别归属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异常球菌-栖热菌门(Deinococcus-Thermus),其中放线菌门的菌株数量最多,其次是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异常球菌-栖热菌门;在物种多样性方面,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是物种丰富度最高的门。TN、TOC、WC和pH是影响可培养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UVC辐照强度的D10(致死率为10%)剂量高于100 J·m^(-2)的菌株占可培养细菌总数的94.9%,过氧化氢耐受浓度的D10剂量高于10 mmol·L^(-1)的菌株占100%;其中有20株抗辐射菌株氧化胁迫后的存活率在90%以上。此外,氧化胁迫后存活率高于Deinococcus-radiodurans R1的菌株均是100 J·m^(-2)UVC辐照后抗辐射存活率高于50%的抗辐射菌株。该研究不仅可以为冰川前缘环境中细菌的多样性和生态适应性提供理论基础,也可以为后续辐照、氧化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提供丰富的抗辐射-抗氧化冰川细菌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虎沟12号冰川 可培养细菌 抗辐射-抗氧化 冰碛物
下载PDF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glacier recession(2000-2020)in the Nun-Kun Group of Glaciers,Northwestern Himalaya
6
作者 Shakil Ahmad ROMSHOO Ummer AMEEN +1 位作者 Mustafa Hameed BHAT Tariq ABDULLAH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4年第3期768-785,共18页
Himalayan glaciers are shrinking rapidly,especially after 2000.Glacier shrinkage,however,shows a differential pattern in space and time,emphasizing the need to monitor and assess glacier changes at a larger scale.In t... Himalayan glaciers are shrinking rapidly,especially after 2000.Glacier shrinkage,however,shows a differential pattern in space and time,emphasizing the need to monitor and assess glacier changes at a larger scale.In this study,changes of 48 glaciers situated around the twin peaks of the Nun and Kun mountains in the northwestern Himalaya,hereafter referred to as Nun-Kun Group of Glaciers(NKGG),were investigated using Landsat satellite data during 2000-2020.Changes in glacier area,snout position,Equilibrium Line Altitude(ELA),surface thickness and glacier velocity were assessed using remote sensing data supplemented by field observations.The study revealed that the NKGG glaciers have experienced a recession of 4.5%±3.4%and their snouts have retreated at the rate of 6.4±1.6 m·a^(-1).Additionally,there was a 41%increase observed in the debris cover area during the observation period.Using the geodetic approach,an average glacier elevation change of-1.4±0.4 m·a^(-1)was observed between 2000 and 2012.The observed mass loss of the NKGG has resulted in the deceleration of glacier velocity from 27.0±3.7 m·a^(-1)in 2000 to 21.2±2.2 m·a^(-1)in 2020.The ELA has shifted upwards by 83.0±22 m during the period.Glacier morphological and topographic factors showed a strong influence on glacier recession.Furthermore,a higher recession of 12.9%±3.2%was observed in small glaciers,compared to 2.7%±3.1%in larger glaciers.The debris-covered glaciers showed lower shrinkage(2.8%±1.1%)compared to the clean glaciers(9.3%±5%).The glacier depletion recorded in the NKGG during the last two decades,if continued,would severely diminish glacial volume and capacity to store water,thus jeopardiz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e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n-Kun range Glacier recession Glacier snout Remote Sensing HIMALAYA Glacier velocity
原文传递
A review of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and its impact over mountain glaciers
7
作者 NIU Hewen CHEN Mengxue +5 位作者 KANG Shichang SHUKLA Tanuj QIN Huili GAO Wanni HUANG Shihai ZHANG Fu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4年第1期1-19,共19页
Investiga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ransformation of water-soluble carbonaceous matter in the cryosphere regions is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biogeochemical process in the earth system.Water-soluble carbonaceous ... Investiga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ransformation of water-soluble carbonaceous matter in the cryosphere regions is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biogeochemical process in the earth system.Water-soluble carbonaceous matter is a heterogeneous mixture of organic compounds that is soluble in aquatic environments.Despite its importance,we still lack systematic understanding for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in several aspects including exact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physical interactions with microorganisms,glacier meltwater.This review presents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glacier DOC deposited through anthropogenic emission,terrestrial,and biogenic sources.We present the molecular composition of DOC and its effect over snow albedo and associated radiative forcings.Results indicate that DOC in snow/ice is made up of aromatic protein-like species,fulvic acid-like materials,and humic acid-like materials.Light-absorbing impurities in surface snow and glacier ice cause considerable albedo reduction and the associated radiative forcing is definitely positive.Water-soluble carbonaceous matter dominated the carbon transport in the high-altitude glacial area.Owing to prevailing global warming and projected increase in carbon emission,the glacial DOC is expected to release,which will have strong underlying impacts on cryosphere ecosystem.The results of this work have profound implications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the carbon cycle in high altitude cryosphere regions.A new compilation of globally distributed work is required,including large-scale measurements of glacial DOC over high-altitude cryosphere regions,to overcome and address the scientific challenges to constrain climate impacts of light-absorbing impurities related processes in Earth system and climate mod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untain glaciers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Molecular composition Radiative forcing
原文传递
表碛覆盖型冰川参数提取方法研究进展
8
作者 周卫永 许民 +2 位作者 韩惠 韩海东 康世昌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1期347-362,共16页
表碛的存在影响了大气与冰川间的能量传输过程,一方面,促进了冰面湖(塘)、冰崖的发育;另一方面,改变了冰川的消融过程和水文模式。利用表碛各项属性和物理参数模型化气候-表碛-冰川间的相互作用和反馈过程能够正确认识表碛覆盖型冰川变... 表碛的存在影响了大气与冰川间的能量传输过程,一方面,促进了冰面湖(塘)、冰崖的发育;另一方面,改变了冰川的消融过程和水文模式。利用表碛各项属性和物理参数模型化气候-表碛-冰川间的相互作用和反馈过程能够正确认识表碛覆盖型冰川变化的过程和机理,有助于准确估算和预测冰川物质平衡,进而判断冰川未来演变趋势。本文系统总结和对比了识别表碛范围、提取冰川流速以及获取表碛物理参数的各种技术手段,介绍了表碛覆盖影响下冰川消融模型的原理和应用情况,同时还对这些方法或模型的局限性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表碛覆盖型冰川所处山区地形起伏大、地表变化复杂,为遥感方法识别表碛范围和提取冰川流速带来了诸多困难,如现有表碛识别方法仍无法克服固有干扰因素的影响,而流速提取方法需具备较强抗干扰能力,且配对影像时间基线需尽可能短。当前表碛覆盖型冰川相关研究中关键参数、数据存在大量空缺的状况有望在将来得到改善,冰川动力学过程和表碛动态变化的模型描述将更为精细,冰川物质平衡、径流量等指标的评估和预测也将更为真实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碛覆盖型冰川 表碛参数提取 冰川流速提取 冰川物质平衡 能量平衡模型
下载PDF
Cover Story
9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4年第1期F0004-F0004,共1页
The cover photo (29.534789°N,96.501984°E,2,400 m) i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Vol.21 No.1,2024) was taken by Dr.NIU Hewen in October 2021 during his field expedition to Bomi county,Tibet Autonomous Regio... The cover photo (29.534789°N,96.501984°E,2,400 m) i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Vol.21 No.1,2024) was taken by Dr.NIU Hewen in October 2021 during his field expedition to Bomi county,Tibet Autonomous Region,China.The glacier in the picture is one of the typical mountain glaciers in the Tibetan Plateau,even in the High Mountain Asia.This example of limited and fragile mountain glacier ecosystem(proglacial lake,glaciated landform,vegetation) can directly reflect extensive glacier shrinkage and retrea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revalent global warm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ACIER TIBETAN PLATEAU
原文传递
祁连山冰川中痕量元素的空间分布及其来源分析
10
作者 董浩 申保收 +2 位作者 武小波 郭忠明 王宁练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2期392-405,共14页
痕量元素在山地冰川中的时空格局可以作为评价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影响的良好指标。为了研究祁连山雪冰中痕量元素的空间分布及其主要来源,2020年9月在祁连山的7条冰川,包括阿尔金山冰川、扎子沟冰川、老虎沟冰川、七一冰川、四号冰川、... 痕量元素在山地冰川中的时空格局可以作为评价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影响的良好指标。为了研究祁连山雪冰中痕量元素的空间分布及其主要来源,2020年9月在祁连山的7条冰川,包括阿尔金山冰川、扎子沟冰川、老虎沟冰川、七一冰川、四号冰川、八一冰川和宁缠河3号冰川中采集表层雪样进行酸化处理,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ICP-MS)测定了大量元素Al、Fe与痕量元素As、Ba、Co、Cr、Cu、Li、Mn、Mo、Pb、Sr、Tl、Zn、Cd的浓度,并选用Jonckheere-Terpstra非参数检验来对比痕量元素平均浓度,数据结果表明祁连山西部扎子沟冰川和老虎沟冰川的痕量元素浓度较高,祁连山东部宁缠河3号冰川痕量元素浓度较低,痕量元素浓度总体空间分布趋势为西段>中段>东段。痕量元素总浓度的富集因子(Enrichment Factors,EF)表明,Co、Cr、Cu、Tl、Fe、Li、Mn、Mo、Sr元素主要受自然粉尘输入影响(EF<10),Pb、Cd、Zn元素受人为源影响较大(EF>10)。然后对痕量元素浓度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发现7条冰川的第1主成分中总浓度上有较高正载荷的元素主要来源于自然粉尘源,特别是新疆地区的粉尘,第2主成分则代表不同程度的人为源影响。最后结合后向轨迹的聚类分析表明,研究区主要受西风环流控制,痕量元素自然输入源主要来自新疆中部和北部的沙漠和盆地等,而人为源则包括河西走廊部分城市人类活动、交通运输排放、矿物开采和金属冶炼等。本研究为祁连山脉各分段地区冰川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作用提供了数据支持,为祁连山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冰川 痕量元素 空间分布 来源分析
下载PDF
中国阿尔泰山冰川变化脆弱性及适应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11
作者 戴玉萍 王璞玉 +3 位作者 张正勇 刘琳 李宏亮 余凤臣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2期525-538,共14页
冰川是冰冻圈重要的组成要素,作为我国西部干旱区重要的淡水资源,冰川变化的脆弱性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以中国阿尔泰山为例,基于遥感影像分析了1990—2020年间阿尔泰山冰川变化的特征,构建了阿尔泰山冰川变化脆弱性的评估... 冰川是冰冻圈重要的组成要素,作为我国西部干旱区重要的淡水资源,冰川变化的脆弱性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以中国阿尔泰山为例,基于遥感影像分析了1990—2020年间阿尔泰山冰川变化的特征,构建了阿尔泰山冰川变化脆弱性的评估框架和指标体系,分析得到2000—2020年阿尔泰山冰川变化脆弱性的时空演变格局,并利用障碍度模型深入探析了冰川变化适应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1990—2020年的近30年间,我国阿尔泰山冰川的面积和储量均减小了约20%,且不同县市冰川面积变化率存在较大的差异,青河县冰川面积缩小率最大,达到73%,布尔津县的冰川面积缩小率最小,仅为18%。阿尔泰山冰川变化脆弱性随时间呈先缓慢下降、后加速上升的趋势,区域差异在不断下降。在空间分布上阿尔泰山西北部和东部地区冰川变化脆弱性中等偏高;西南部地区冰川变化脆弱性偏低;中部地区冰川变化脆弱性在全局范围内最低。适应能力的提升能有效降低阿尔泰山地区冰川变化的脆弱性,以2010年为分界点,阿尔泰山冰川变化适应能力在前期依赖于区域经济和水资源状况的提升和改善,在后期适应能力的提升向社会公共收入与投资以及公共服务质量倾斜明显,各县市适应能力提升途径更加多元且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变化 脆弱性 适应能力 中国阿尔泰山 障碍度模型
下载PDF
中亚萨吾尔山冰川反照率变化及物质平衡估算
12
作者 余凤臣 王璞玉 +2 位作者 刘琳 李宏亮 张正勇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2期489-501,共13页
冰川反照率影响着冰川表面能量收支状况,其强烈的反馈机制是驱动冰川物质平衡变化的关键因素。本文基于MOD10A1和MYD10A1反照率产品、萨吾尔山冰川物质平衡大地测量法结果、木斯岛冰川实测反照率及物质平衡,开展了2000—2022年萨吾尔山... 冰川反照率影响着冰川表面能量收支状况,其强烈的反馈机制是驱动冰川物质平衡变化的关键因素。本文基于MOD10A1和MYD10A1反照率产品、萨吾尔山冰川物质平衡大地测量法结果、木斯岛冰川实测反照率及物质平衡,开展了2000—2022年萨吾尔山冰川反照率变化及物质平衡估算研究。结果表明,2000—2022年,消融期内萨吾尔山冰川平均反照率下降了约0.035,变化速率约为0.0015 a^(-1)。最小反照率最早出现时间为6月16日,最晚出现时间为9月8日,平均以10 d·(10a)^(-1)的速率提前。在95%的置信水平下,木斯岛冰川反照率-物质平衡模型(A-Ms模型,即单条冰川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84。基于冰川编目及现场环境考察,将萨吾尔山冰川划分为冰斗冰川、山谷冰川和悬冰川,对应类型的A-Mr模型(区域冰川模型)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1、0.74和0.72。2000—2020年,A-Ms模型重建萨吾尔山冰川物质平衡值为-1.24 m w.e.·a^(-1),A-Mr模型相应的重建值为-0.90 m w.e.·a^(-1),A-Mr模型模拟结果更能反映萨吾尔山冰川的物质损失状况。与亚洲高山区各山地冰川相比,萨吾尔山冰川物质损失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反照率 冰川物质平衡 萨吾尔山 木斯岛冰川 MODIS
下载PDF
地球工程国际研究发展态势及现状——以冰川保护为例
13
作者 谢宜达 孙平安然 +1 位作者 王飞腾 赵鹏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1期52-64,共13页
地球工程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潜在备选方案,旨在控制全球变暖速率,抵消人为因素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学,从发文量、国际合作、高频词等角度系统分析了国际地球工程领域科技前沿的发展态势。近年来,地球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 地球工程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潜在备选方案,旨在控制全球变暖速率,抵消人为因素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学,从发文量、国际合作、高频词等角度系统分析了国际地球工程领域科技前沿的发展态势。近年来,地球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整体呈增长趋势,中美英等国在该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具有较强的科研水平。现阶段的地球工程研究主要停留在模型模拟及评估阶段,大部分研究缺乏实测和分析数据,且地球工程方法技术可能对自然环境和社会存在威胁。太阳辐射管理技术会对全球和区域气候模式存在潜在威胁,而二氧化碳移除技术的问题主要是其可能的意外环境后果,以及对地球气候系统长期影响的不确定性。此外,冰川地球工程正逐渐成为冰冻圈学科和全球变化领域新兴的研究方向,已借助地球工程原理,在极地冰盖和少数山地冰川开展应用研究,但大多是数值模拟和方案设计,少数进行了实地试验。在未来,地球工程研究重点依赖于针对实验工作的资金技术支持,以期改进建模和为技术分析提供实测和理论基础数据,促使地球工程脱离现有的模型模拟阶段,开展大规模商业化示范。地球工程发展需要伦理道德规范,结合我国能源转型战略,有可能基于国际跨学科合作开发和部署以保护环境和改善人类福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工程 发展态势 冰川 文献计量学
下载PDF
一种基于ICESat-2激光光子与SRTM数据的冰川高程变化误差稳健估计方法
14
作者 苏佳利 杨耘 +4 位作者 王家禹 刘艳 魏永强 王锐 杨成生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2期710-721,共12页
针对利用ICESat-2星载光子点云数据进行冰川高程变化监测时,不同地形条件下的ICESat-2激光光子数据质量差异较大导致冰川高程变化量估算误差较大的问题,本文以青藏高原上中国最大的海洋性冰川——恰青冰川为例,联合使用ICESat-2激光测... 针对利用ICESat-2星载光子点云数据进行冰川高程变化监测时,不同地形条件下的ICESat-2激光光子数据质量差异较大导致冰川高程变化量估算误差较大的问题,本文以青藏高原上中国最大的海洋性冰川——恰青冰川为例,联合使用ICESat-2激光测高数据及30 m分辨率SRTM的DEM产品,提出了融合稳健估计准则的多函数拟合冰川高程变化量估算误差改正模型,降低了因地形坡度引起的冰川高程变化量估算误差;进而,估算了2000—2021年间恰青冰川的高程变化速度及质量变化量。结果表明,与对应的传统最小二乘估计结果相比,本文提出的融合稳健估计的函数模型改正效果更优。随后,将改正结果与多种数据进行交叉验证,能够证明该误差改正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因此,该模型可以有效改善冰川高程和质量变化信息提取的精度,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21年间冰川高程变化速率约为(-0.52±0.56)m·a^(-1),冰川质量变化约为-12773.81×10^(5)t。此外,经过对21年间气象数据的年变化和月变化分析可知,气温和降水量等因素是引起冰川高程变化的主要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度改正 稳健估计 高程变化 冰川 ICESat-2激光光子
下载PDF
基于Sentinel-2影像的新疆冰湖制图及空间分布特征
15
作者 刘帅琪 李均力 +1 位作者 李若楠 都伟冰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2期513-524,共12页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新疆的冰川迅速融化,形成了大量规模较小的冰湖。部分冰湖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并可能引发溃决洪水,提高对这些小型冰湖的制图精度对深入了解冰川冰湖灾害机理至关重要。本文基于Sentinel-2影像和DUNet语义分割...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新疆的冰川迅速融化,形成了大量规模较小的冰湖。部分冰湖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并可能引发溃决洪水,提高对这些小型冰湖的制图精度对深入了解冰川冰湖灾害机理至关重要。本文基于Sentinel-2影像和DUNet语义分割模型生成2022年新疆冰湖数据集,并结合历史冰湖数据分析了冰湖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大(>10 hm^(2))、中(>1~10 hm^(2))、小(≤1 hm^(2))型冰湖的制图平均误差分别为2.29%、10.02%、27.71%,平均误差均小于已有的三种冰湖产品,其中面积>0.81 hm^(2)的冰湖相对误差为18.36%。2022年新疆>0.06 hm^(2)的冰湖数量为6854个,总面积为200.36 km^(2)。其中,≤1 hm^(2)的冰湖占总数量的70.32%,>1 hm^(2)的冰湖占总面积的92.49%。阿尔泰山区、天山西部、天山南部是新疆冰湖分布最集中的区域,也是近30年来冰湖数量增加最多的区域;在各区域中,面积≤10 hm^(2)的冰湖数量增加最为显著。本研究可为新疆冰湖灾害预警、冰湖灾害评价提供数据支持和有效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湖 新疆 遥感 空间分布特征 深度学习 Sentinel-2影像
下载PDF
中国北方埃迪卡拉纪冰碛岩及冰川作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柳永清 旷红伟 +5 位作者 陈骁帅 王玉冲 江小均 许欢 祁柯宁 彭楠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984-4005,共22页
中国北方从东到西绵延3000 km范围上的华北克拉通、塔里木克拉通及其中间微地块上都保存有埃迪卡拉纪冰川沉积记录,但有关它的年代学、冰川规模、古地理重建和大地构造背景等存有争论。本文基于中国北方埃迪卡拉纪冰碛岩空间分布、地层... 中国北方从东到西绵延3000 km范围上的华北克拉通、塔里木克拉通及其中间微地块上都保存有埃迪卡拉纪冰川沉积记录,但有关它的年代学、冰川规模、古地理重建和大地构造背景等存有争论。本文基于中国北方埃迪卡拉纪冰碛岩空间分布、地层与沉积层序,沉积环境与沉积相等,结合以往国内外文献,系统分析了埃迪卡拉纪冰川上述有关问题。研究揭示,埃迪卡拉纪时期,国内外应存在年轻于(Gaskiers)580 Ma的冰期;中国北方埃迪卡拉纪冰川时限约562.5~551 Ma,堆积了冰下、冰缘和冰前沉积相(物),构成垂向上(由下至上)从冰下至冰前与海相冰碛物沉积层序,符合大陆冰川(盖)沉积响应样式;此外,国内外埃迪卡拉纪冰碛岩及冰川剥蚀地貌均十分发育;部分冰碛岩之上还可见盖帽白云岩,并呈现与成冰纪盖帽白云岩类似的沉积构造,但彼此碳同位素剖面却不尽相同;本研究推测,埃迪卡拉纪时期,原特提斯洋及周缘大陆(群)可能普遍存在至少是洲际性大陆冰盖,甚至是全球性的冰期。研究认为,埃迪卡拉纪时期的亚洲陆块群应与冈瓦纳大陆缺乏构造亲缘性的若干重要证据。本文研究结果在埃迪卡拉纪大陆及其古地理重建和大地构造背景恢复方面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迪卡拉纪 中国北方 冰碛岩 沉积相 大陆冰川(盖) 洲际性 时限
下载PDF
《冰川冻土》第九届编辑委员会
17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1期F0002-F0002,共1页
下载PDF
《冰川冻土》第九届编辑委员会
18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2期F0002-F0002,共1页
下载PDF
天山南坡阿克苏流域冰川物质平衡及其融水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19
作者 王鹏寿 许民 +3 位作者 韩海东 李振中 宋轩宇 周卫永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5-446,共12页
冰川融水是西北干旱区水资源重要组成部分,定量评估其变化对中、下游生态环境保护和工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国家气象台站日降水和气温资料、数字高程模型(DEM)以及第一次冰川编目数据,利用度日模型模拟了天山南坡... 冰川融水是西北干旱区水资源重要组成部分,定量评估其变化对中、下游生态环境保护和工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国家气象台站日降水和气温资料、数字高程模型(DEM)以及第一次冰川编目数据,利用度日模型模拟了天山南坡阿克苏流域1957—2017年冰川物质平衡及其融水径流变化,分析了融水径流组成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57—2017年流域年平均物质平衡为-94.6 mm w.e.,61年累积物质平衡为-5.8 m w.e.。流域冰川物质平衡线呈显著上升趋势,年均上升速率为1.6 m/a。研究区年均融水径流量为53.1×10^(8)m^(3),融水增加速率为0.24×10^(8)m^(3)/a,融水径流及其组成分量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在气候暖湿化背景下,流域降水的增加使得冰川区积累量增加,在剧烈的升温作用下,冰川消融加剧,气温对融水径流的作用增大,因此冰川物质平衡亏损产生的水文效应增强。研究结果可提升区域冰川水资源效应变化及其影响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度日模型 冰川物质平衡 融水径流 阿克苏流域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冰川冻土》征稿简则
20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冰川冻土》聚焦服务于冰冻圈科学及其分支学科,如冰川学、冻土学、寒区工程学、冰冻圈水文学、冰冻圈生态学等学科发展,重点报道冰川(冰盖)、积雪、冻土、海冰等关键冰冻圈要素的过程与机理、冰冻圈变化的影响与适应,以及相关的全球... 《冰川冻土》聚焦服务于冰冻圈科学及其分支学科,如冰川学、冻土学、寒区工程学、冰冻圈水文学、冰冻圈生态学等学科发展,重点报道冰川(冰盖)、积雪、冻土、海冰等关键冰冻圈要素的过程与机理、冰冻圈变化的影响与适应,以及相关的全球变化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冻圈 寒区工程 冰川学 冰川冻土 海冰 冻土学 水文学 聚焦服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