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2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象卫星大气导风研究进展和未来展望
1
作者 周润东 夏攀 +2 位作者 张晓虎 徐娜 闵敏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4年第2期184-194,共11页
本文主要回顾了气象卫星导风的发展历程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阐述.引言部分首先回顾发展历程并介绍了导风发展史上的一些里程碑事件,分别对中国、美国、欧洲以及日本的气象卫星导风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第一节详细总结了多种传统气象... 本文主要回顾了气象卫星导风的发展历程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阐述.引言部分首先回顾发展历程并介绍了导风发展史上的一些里程碑事件,分别对中国、美国、欧洲以及日本的气象卫星导风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第一节详细总结了多种传统气象卫星导风算法的特点和关键技术,介绍了交叉相关法、形态辨认法以及亚像元法.此外,还描述了五种较为常用的高度指定算法,对传统导风追踪算法以及高度指定算法的原理进行了详细地描述.第二节归纳了最近几年基于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技术发展起来的多种新体制的气象卫星导风产品,分别介绍了光流法、三维导风以及中尺度导风的优势和研究背景.最后,对比了传统与新型气象卫星各种导风算法的优缺点,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特别是指出光流法导风有着空间分辨率高、三维导风能得到更多层风场的信息、中尺度导风则能对特殊天气如热带气旋实现高时空分辨率的观测的优势,并提出三维导风与中尺度导风的应用研究将是未来重要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导风 三维导风 追踪算法 高度指定
下载PDF
Fusion SST from Infrared and Microwave Measurement of FY-3D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2
作者 张淼 徐娜 陈林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24年第1期89-96,共8页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arameters of global ocean and climate research,which can be retrieved by satellite infrared and passive microwave remote sensing instruments.While satellite infrar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arameters of global ocean and climate research,which can be retrieved by satellite infrared and passive microwave remote sensing instruments.While satellite infrared SST offers high spatial resolution,it is limited by cloud cover.On the other hand,passive microwave SST provides all-weather observation but suffers from poor spatial resolution and susceptibility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 such as rainfall,coastal effects,and high wind speeds.To achieve high-precision,comprehensive,and high-resolution SST data,it is essential to fuse infrared and microwave SST measurements.In this study,data from the Fengyun-3D(FY-3D)medium resolution spectral imager II(MERSI-II)SST and microwave imager(MWRI)SST were fused.Firstly,the accuracy of both MERSIII SST and MWRI SST was verified,and the latter was bilinearly interpolated to match the 5km resolution grid of MERSI SST.After pretreatment and quality control of MERSI SST and MWRI SST,a Piece-Wise Regression method was employed to correct biases in MWRI SST.Subsequently,SST data were selected based on spatial resolution and accuracy within a 3-day window of the analysis date.Finally,an optimal interpolation method was applied to fuse the FY-3D MERSI-II SST and MWRI SST.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spatial coverage compared to MERSI-II SST and MWRI SST.Furthermore,the fusion SST retained true spatial distribution details and exhibited an accuracy of–0.12±0.74℃compared to OSTIA SST.This study has improved the accuracy of FY satellite fusion SST products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ST data fusion FY3 INFRARED MICROWAVE
下载PDF
基于Himawari-8静止卫星多通道资料的重庆地区短时强降水反演研究
3
作者 王远谋 胡春梅 王志毅 《红外》 CAS 2024年第1期43-52,共10页
收集了2021年重庆地区8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中地面降水强度大于等于20mm/h的数据,匹配了相应时间空间范围的Himawari-8静止气象卫星多通道资料,建立了降水强度与辐射特征一一对应的数据集。在此基础上采用单位特征空间归类分析法,选择0... 收集了2021年重庆地区8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中地面降水强度大于等于20mm/h的数据,匹配了相应时间空间范围的Himawari-8静止气象卫星多通道资料,建立了降水强度与辐射特征一一对应的数据集。在此基础上采用单位特征空间归类分析法,选择0.64μm、1.6μm、3.9μm、6.2μm、7.3μm、10.4μm等多个通道组成二维光谱空间,反演了强降水像素点的分布范围和集群特征,并基于反演结果开展了重庆地区短时强降水识别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卫星多通道资料的强降水落区阈值判识方案,并利用该方案对2021~2022年重庆地区的16个强对流天气个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实现全天24h、逐10min的强降水落区连续动态监测,整点及整点前10min、前30min的卫星资料对降水落区的反演准确率达到70%~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mawari-8卫星 短时强降水 卫星反演
下载PDF
中国首颗降水测量卫星(风云三号G星)的探测能力概述与展望
4
作者 谷松岩 张鹏 +14 位作者 陈林 商建 张宏伟 林曼筠 朱爱军 贾树泽 尹红刚 孙逢林 徐寒列 王皓飞 李路 吴琼 郭杨 窦芳丽 武胜利 《暴雨灾害》 2023年第5期489-498,共10页
2023年4月16日09时36分(北京时)中国首颗降水测量卫星—风云三号G星(FY-3G)成功发射,本文在介绍风云三号降水星技术特征的基础上,着重分析FY-3G降水探测能力及在暴雨监测中的应用前景。结果表明:卫星轨道高度407 km、倾角50°,装载... 2023年4月16日09时36分(北京时)中国首颗降水测量卫星—风云三号G星(FY-3G)成功发射,本文在介绍风云三号降水星技术特征的基础上,着重分析FY-3G降水探测能力及在暴雨监测中的应用前景。结果表明:卫星轨道高度407 km、倾角50°,装载了Ka/Ku双频降水测量雷达、微波和光学成像仪的FY-3G卫星,可对影响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台风、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系统三维结构进行探测。FY-3G在设计层面上,降水探测能力与目前美国第二代全球降水测量计划(GPM)核心星(GPMCO)相当,在载荷类型、数量、通道设置等方面优于GPMCO卫星。FY-3G业务运行后将与风云三号上午、下午和黎明星等其他极轨气象卫星以及风云高轨静止卫星组成风云降水探测星座体系,提升风云卫星星座的降水总体探测能力,为气象防灾减灾提供更强的基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云三号降水星 降水探测能力 双频降水测量雷达 地面应用系统
下载PDF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西北太平洋夜间海雾/低云卫星检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黎梦雅 时晓曚 +1 位作者 吴晓京 衣立 《海洋气象学报》 2023年第1期1-11,共11页
使用Himawari-8静止卫星数据,基于CALIPSO卫星云底高度结合云雾水平均匀性特征提取海雾/低云标签,并使用全卷积神经网络与全连接条件随机场相结合的模型(Fully Convolutional Network and Conditional Random Field,FCN-CRF),提出一种... 使用Himawari-8静止卫星数据,基于CALIPSO卫星云底高度结合云雾水平均匀性特征提取海雾/低云标签,并使用全卷积神经网络与全连接条件随机场相结合的模型(Fully Convolutional Network and Conditional Random Field,FCN-CRF),提出一种夜间海雾/低云卫星检测方法。经过建立与训练模型,使用CALIPSO卫星的海雾/低云观测检验FCN-CRF模型和双通道差值法的结果。FCN-CRF模型表现良好,其检出率(probability of detection,POD)为0.611,虚警率(false alarm ratio,FAR)为0.174,临界成功指数(critical success index,CSI)为0.541,Hanssen-Kuiper技能分数(Hanssen-Kuiper Skill Score,KSS)为0.436,Heidke技能分数(Heidke Skill Score,HSS)为0.577,整体优于双通道差值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雾/低云 卫星 夜间 卷积神经网络
下载PDF
基于多源卫星资料的中国地区云宏微观特征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黄乾 殷馨玉 +1 位作者 王子欣 姚素香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3-154,共12页
利用2007—2016年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nternational Satellite Cloud Climatology Project,ISCCP)、云和地球辐射能量系统(Clouds and the Earth s Radiant Energy System,CERES)和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 利用2007—2016年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nternational Satellite Cloud Climatology Project,ISCCP)、云和地球辐射能量系统(Clouds and the Earth s Radiant Energy System,CERES)和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卫星反演云产品,对比分析了不同数据反演的中国地区云系结构的宏微观特征,并采用复合评价指标定量评估了不同数据之间时间和空间上的一致性。结果表明:三套卫星数据都能较好地反演出中国地区总云量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夏高冬低的分布特征,但通过比较时间技巧(Temporal Skill,S_(T))及空间技巧(Spatial Skill,S_(S))复合评价指标及其各项分量发现,与MODIS相比,CERES与ISCCP数据反演的总云量时间序列演变特征明显更为一致,且其评分均有南方优于北方,夏季优于冬季的特征;进一步分析不同高度云量的S_(T)评分发现,CERES和ISCCP两套数据在南方地区的总云量差异主要来自于低云量的绝对偏差,而北方地区的偏差则同时存在于低云和中云;对比分析MODIS和CERES反演的云滴有效半径发现,高云对应的冰相云一致性较高,而中低云相对应的液相云的偏差则有夏季高于冬季的规律。针对夏季液相和冰相云滴粒径及概率密度分析则表明,相比CERES数据,MODIS对夏季液水和冰水粒子的有效半径在不同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高估,液(冰)水谱宽则更宽(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数据 云垂直结构 总云量 复合评价指标
下载PDF
基于GNSS掩星资料对往返平飘式探空温度观测的质量评估
7
作者 容娜 杨胜朋 +1 位作者 王金成 王丹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21-232,共12页
同化应用一种新型观测资料前,对新型观测资料开展质量评估必不可少。为了实现往返平飘式探空资料的同化应用,基于GNSS掩星观测资料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评估了往返平飘式探空“上升-平飘-下降”三段观测中温度资料的质量。在平... 同化应用一种新型观测资料前,对新型观测资料开展质量评估必不可少。为了实现往返平飘式探空资料的同化应用,基于GNSS掩星观测资料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评估了往返平飘式探空“上升-平飘-下降”三段观测中温度资料的质量。在平飘段使用Cressman算法对其插值并与掩星干温度进行对比,发现平飘段日间受太阳辐射的加热影响,其温度存在明显的正偏差,夜间则表现为弱的温度负偏差。采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与掩星、往返平飘式探空平飘段资料做交叉对比,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果。分析了平飘段与掩星干温度偏差随地方时的变化情况,发现了日间温度偏差的平均范围为7~10℃,夜间为-4~0℃。参照WMO对于温度不确定度的规定,日间温度观测接近边界目标6℃,夜间则符合突破目标。往返平飘式探空上升(下降)段与掩星湿温度资料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上升段T_(RS)-T_(RO)的均值范围为-1~1℃,下降段在13 km以下时也为-1~1℃,13 km以上增加到1~3℃。整体而言,往返平飘式探空上升(下降)段温度资料的质量较好,下降段对探空观测具有时空加密的作用,观测质量满足数值天气预报和其他领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往返平飘式探空 探空加密 交叉检验 温度偏差
下载PDF
面向应急响应常态化的风云四号B星快速成像仪指挥控制系统
8
作者 康宁 刘向科 +2 位作者 黄攀 王静 杨磊 《气象科技》 2023年第6期898-906,共9页
面向多种灾害频发的应急观测任务,现有地面应用系统响应能力无法满足常态化的高时效性观测需求。为发挥风云四号B星(FY-4B)快速成像仪灵活、快速的载荷性能优势,通过设计应急响应与常规观测一致的观测模式及时间表,规划中国及全圆盘区域... 面向多种灾害频发的应急观测任务,现有地面应用系统响应能力无法满足常态化的高时效性观测需求。为发挥风云四号B星(FY-4B)快速成像仪灵活、快速的载荷性能优势,通过设计应急响应与常规观测一致的观测模式及时间表,规划中国及全圆盘区域,建立智能决策观测任务的自动化星地指挥调度系统,在保证卫星安全前提下实现载荷应急观测快速部署,全业务流程响应平均不超过30 min。该系统有效减少频繁变更观测任务所引起的星地资源压力,保证遥感数据连贯性,已在汛期服务及各类灾害气象保障中发挥重要数据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成像仪 常态化 应急响应 星地指挥调度
下载PDF
基于不同背景场的云内COSMIC掩星资料的偏差分析
9
作者 殷延安 杨胜朋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51-1360,共10页
利用2007-2009年Cloud Sat卫星云廓线雷达(nadir-pointing cloud profiling radar,CPR)资料,气象、电离层和气候卫星联合观测系统(Global Constellation Observing System for Meteorology,Ionosphere,and Climate,COSMIC)掩星资料,分... 利用2007-2009年Cloud Sat卫星云廓线雷达(nadir-pointing cloud profiling radar,CPR)资料,气象、电离层和气候卫星联合观测系统(Global Constellation Observing System for Meteorology,Ionosphere,and Climate,COSMIC)掩星资料,分析了不同类型云内COSMIC掩星资料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分析场之间的折射率偏差特征。COSMIC与ECMWF和NCEP之间的折射率偏差分别用Nbias^(ECMWF)和Nbias^(NCEP)表示。研究发现,Nbias^(ECMWF)在积云、层积云、高积云和高层云中的最大值分别为1.2%、0.2%、0.5%和0.2%,而Nbias^(NCEP)则分别为1.8%、0.5%、0.5%和0.4%。在层积云的对流层下层Nbias^(NCEP)存在较大的负值,而Nbias^(ECMWF)为正值。折射率的正偏差随着液态水含量增加而增加。从全球分布来看,赤道辐合带云量丰富,Nbias^(NCEP)和Nbias^(ECMWF)也存在明显的正偏差,它在空间上和水汽的正偏差以及温度的负偏差高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SMIC掩星 CLOUDSAT 折射率偏差 液态水含量
下载PDF
宁夏中部夏季层状云特征参数与降水相关性研究
10
作者 孙艳桥 舒志亮 +3 位作者 李化泉 滕微 米勇平 曹宁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4期420-428,共9页
以宁夏中部2016年、2017年夏季8次层状云降水过程为例,基于FY-2G卫星反演的云特征参数和6个国家气象站的降水观测资料,根据云特征参数和降水强度分级方法,统计并分析层状云的结构特征参数与降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降水背景下,平均云... 以宁夏中部2016年、2017年夏季8次层状云降水过程为例,基于FY-2G卫星反演的云特征参数和6个国家气象站的降水观测资料,根据云特征参数和降水强度分级方法,统计并分析层状云的结构特征参数与降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降水背景下,平均云顶高度为4.0~5.3 km、云顶温度为-19.0~-12.0℃、过冷层厚度为2.0~2.8 km、云光学厚度为11.0~18.0、云粒子有效半径为8.2~11.8μm、云中液态水的质量含量为100~170 g/m^(2)、云黑体亮度温度为-18.0~-5.0℃;云特征参数的空间分布与累计降水量分布趋势相反,其分级自东南向西北递增;云顶高度、云顶温度、云光学厚度和云黑体亮度温度等对降水的响应较好;云特征参数在有降水情况下的频数分布较无降水情况下的更趋于向高等级集中;云特征参数分级较高的云系发生强降水的概率较大、发生弱降水的概率较小,云特征参数分级较低的云系发生强降水的概率较小、发生弱降水的概率较大.研究结果可为分析云降水的发展演变规律、识别人工影响天气的播云条件和效果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 层状云 FY-2G卫星 云特征参数 降水量
下载PDF
基于FY-4A温湿廓线的强对流过程探空检验及应用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覃皓 黄明策 +2 位作者 农孟松 韦美闹 伍丽泉 《气象科技》 2023年第1期1-13,共13页
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广西区域内出现强对流天气的时段,将区内6个探空站温湿廓线资料以及ERA5数据作为基准检验,分析了FY-4A卫星温湿廓线的误差情况,结果表明:(1)无云条件下FY-4A温湿度廓线的偏差相对较小。相对于探空数据,质量控制... 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广西区域内出现强对流天气的时段,将区内6个探空站温湿廓线资料以及ERA5数据作为基准检验,分析了FY-4A卫星温湿廓线的误差情况,结果表明:(1)无云条件下FY-4A温湿度廓线的偏差相对较小。相对于探空数据,质量控制为0和1的样本均方根误差RMSE范围在1.04~4.16℃,总体RMSE为2.61℃,850~700 hPa、600~500 hPa以及250 hPa上误差较小,RMSE均小于2℃。FY-4A与ERA5温度廓线的差异分布与探空结果相近,RMSE范围为1.01~4.15℃,总体RMSE为2.19℃,925~400 hPa以及250 hPa上RMSE均小于2℃。(2)无云条件下FY-4A湿度廓线总体RMSE为61.06%,低值区位于900~700 hPa,平均约为20.51%。在500 hPa附近误差最大,可能与干空气入侵导致垂直方向上含水量突变有关。总体而言对流层低层误差较高层小。(3)个例中重构的T-Inp图能一定程度上还原大气上下层的温湿结构特征,但对于层结稳定度以及不稳定能量的定量估计还存在一定偏差。经质量控制后的温度数据较好地反映了冷暖空气的活动特征,对于强对流潜势的监测具有很好的提示作用。受云影响时可利用的高质量样本减少,在业务应用时可以尝试利用多源数据进行订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Y-4A 温湿垂直廓线 检验分析 强对流
下载PDF
近20年青藏高原云分布特征及云参数时空变化分析
12
作者 张敬书 荆林海 王思远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07-1118,共12页
准确估算云量是了解青藏高原云参数时空特征的基础。通过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趋势分析方法,分析了近21年来青藏高原云分布的动态变化。利用MODIS云量日产品(MOD08_D3)数据和ERA5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不同阶段云量分布和云参数的... 准确估算云量是了解青藏高原云参数时空特征的基础。通过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趋势分析方法,分析了近21年来青藏高原云分布的动态变化。利用MODIS云量日产品(MOD08_D3)数据和ERA5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不同阶段云量分布和云参数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高云区云量中心位于墨脱县(77.3%),林芝(72.5%)地区云量最大,青藏高原日平均云量在过去21年间减少了0.04%。季节分布上,夏季出现水云的概率最高(31.7%),春季出现冰云的概率最高(26.5%)。每年出现的冰云比水云高2%左右。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上空水汽含量呈减少趋势,云水含量呈逐渐增加趋势。年平均云水含量比大气总水汽含量高约0.01 cm,云水总含量增加约0.04 cm。本研究为理解云水资源对全球气候变化和青藏高原地区水循环的影响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再分析资料 云分布 云参数 时空特征
下载PDF
基于多年卫星遥感的江苏省夏季城市热岛特征分析
13
作者 孙良宵 杭鑫 +3 位作者 高苹 谢小萍 朱士华 李亚春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62-669,共8页
利用2003-2020年的MODIS土地覆盖类型和地表温度等数据,从地表温度、气温和城市化的角度分析了江苏省夏季城市热岛强度和面积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20 a快速的城市化导致了江苏省夏季热岛强度(0.07℃·a^(-1))和热岛面... 利用2003-2020年的MODIS土地覆盖类型和地表温度等数据,从地表温度、气温和城市化的角度分析了江苏省夏季城市热岛强度和面积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20 a快速的城市化导致了江苏省夏季热岛强度(0.07℃·a^(-1))和热岛面积(529 km^(2)·a^(-1))整体均呈增加趋势;其中热岛强度前期受城区升温影响,呈明显增强(0.18℃·a^(-1)),后期受郊区升温影响,呈明显减弱(-0.14℃·a^(-1));热岛面积变化主要由弱热岛面积(297 km^(2)·a^(-1))和较强热岛面积(192 km^(2)·a^(-1))的增长趋势主导,强热岛面积呈前期增长(133 km^(2)·a^(-1))和后期减少(185 km^(2)·a^(-1))的变化趋势;高温对整个城区的热岛效应影响有限,但对城市核心区的热岛效应影响明显,对应的强热岛面积增加和热岛强度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岛 地表温度 MODIS 城市化
下载PDF
基于FY-4A卫星和随机森林算法的西藏山南市雷电短临预报方法
14
作者 张蕾 姚叶青 +2 位作者 苗开超 陈定梅 王传辉 《气象科技》 2023年第6期867-878,共12页
针对青藏高原地区雷电短临预报缺乏雷达资料的问题,采用FY-4A卫星多通道数据、欧洲中心第5代再分析资料(ERA5)中的对流指数、闪电定位仪资料等多源监测数据,根据雷电的发生、发展机理,提出了18个关键预报因子,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建立了适... 针对青藏高原地区雷电短临预报缺乏雷达资料的问题,采用FY-4A卫星多通道数据、欧洲中心第5代再分析资料(ERA5)中的对流指数、闪电定位仪资料等多源监测数据,根据雷电的发生、发展机理,提出了18个关键预报因子,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建立了适用于西藏山南地区的雷电短临预报模型。统计分析各预报因子在有无雷电天气样本中的概率密度分布与随机森林模型得到的特征重要度指标,结果表明提出的预报因子物理意义明确,建立的模型可信度较高。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分别对未来10 min、20 min、30 min建立雷电预报模型,并与光流外推预报方法进行对比检验,结果表明:随机森林模型预报效果命中率(POD)、临界成功指数(CSI)均高于光流法,空报率(FAR)也相对较低;未来20 min的随机森林预报模型CSI评分最高,整体预报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短临预报 随机森林 FY-4A卫星 对流指数
下载PDF
中国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 被引量:124
15
作者 杨军 董超华 +5 位作者 卢乃锰 杨忠东 施进明 张鹏 刘玉洁 蔡斌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01-509,共9页
风云三号(简称FY-3)是中国第2代极地轨道气象卫星系列。它的第1颗星———风云三号A星(FY-3A)于2008年5月27日上午11时02分33秒在山西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主要是实现全球、全天候、三维、定量、多光谱遥感,以... 风云三号(简称FY-3)是中国第2代极地轨道气象卫星系列。它的第1颗星———风云三号A星(FY-3A)于2008年5月27日上午11时02分33秒在山西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主要是实现全球、全天候、三维、定量、多光谱遥感,以满足现代气象业务,特别是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的发展,同时监测大范围气象及其衍生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变化,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规律,进行气候诊断和预测提供地球物理参数,为农、林、交通、海洋、水文等多领域提供服务。FY-3A携带11个对地观测仪器,其观测数据通过星地链路进入地面接收站,并在数据处理和服务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大楼内)汇集。在强大的计算机和网络支撑下,利用科学算法对仪器遥感数据进行处理,生成各类产品,提供给用户使用。FY-3A发射后,经过半年的在轨测试和试运行,于2009年初正式投入业务运行,卫星和地面系统状态稳定,工作正常。文中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卫星轨道、数传、仪器、数据接收、处理和产品等,尤其分析了星载仪器的主要技术特征,并给出了部分产品应用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Y-3A 新一代 仪器 技术特点 产品
下载PDF
大气遥感与卫星气象学研究的进展与回顾 被引量:62
16
作者 吕达仁 王普才 +1 位作者 邱金桓 陶诗言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52-566,共15页
大气遥感作为大气科学中的重要基础与技术支柱,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的一门年轻学科。中国大气科学工作者在这方面也紧密结合国家需求与国际学术前沿,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理论研究,技术发展与实验研究,以及在气象、环境和国防应... 大气遥感作为大气科学中的重要基础与技术支柱,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的一门年轻学科。中国大气科学工作者在这方面也紧密结合国家需求与国际学术前沿,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理论研究,技术发展与实验研究,以及在气象、环境和国防应用等多方面开展了活跃的研究与发展工作。作者主要对中国科学界在大气遥感与卫星气象学发展方面作简要回顾,并着重介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在大气遥感的基础与方法研究方面的一些进展,以及对大气遥感发展中的作用。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大气遥感的简要发展过程、卫星气象的早期发展、卫星红外遥感的基础理论研究、大气微波遥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大气激光遥感研究、大气光学遥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遥感 大气科学 卫星气象学 激光雷达
下载PDF
多通道卫星云图云检测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37
17
作者 马芳 张强 +1 位作者 郭铌 张杰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9-128,共10页
通过对2002年7、8、9三个月,范围为(8.65°N^59.65°N,73.22°E^134.42°E)的GMS-5卫星云图3000多次数字资料的取样,根据遥感原理和样本统计特征,探讨了常用的通道阈值法云检测方法,并尝试建立了红外分裂窗通道差值法... 通过对2002年7、8、9三个月,范围为(8.65°N^59.65°N,73.22°E^134.42°E)的GMS-5卫星云图3000多次数字资料的取样,根据遥感原理和样本统计特征,探讨了常用的通道阈值法云检测方法,并尝试建立了红外分裂窗通道差值法和通道综合运算法的云检测方法。通过各种检测方法比较分析后发现:对通道阈值法,只要用红外一和可见光两个通道的阈值,就可得到较好的检测效果,但用这种方法阈值要随着太阳高度角和季节的变化发生相应的变化,虽阈值变化的幅度不大,却会对云检测工作带来很大的不便。此外,该方法云检测的结果存在地理位置的影响,即检测出的云量在中低纬度偏多而较高纬度偏少。作者建立的通道综合运算云检测方法,不仅改善了地理位置的变化对云检测带来的影响,而且通过红外分裂窗通道差值检测,可减弱太阳高度角的影响,减少了检测过程中阈值变化的繁琐,同时得到了更好的检测效果,检测结果与其可见光图像中的云区相比基本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云图 云检测 多通道 灰阶值 阈值
下载PDF
FY-1C资料在云顶粒子热力学相态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7
18
作者 刘健 董超华 +2 位作者 朱元竞 朱小祥 张文建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901-908,共8页
中国发射的FY 1C极轨气象卫星有 1 0个探测通道 ,包括可见光、近红外和红外波段。在对云顶粒子热力学相态进行数学模拟分析的基础上 ,利用FY 1C资料对实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FY 1C的通道 6( 1 5 8~ 1 64μm)
关键词 云顶粒子 热力学相态 模拟 FY-1C的通道 极轨气象卫星118.75GHz
下载PDF
宁夏干旱区强对流降水过程雷达图像纹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16
19
作者 胡文东 李艳春 +3 位作者 郑广芬 丁建军 杨有林 孙银川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31-336,共6页
使用银川新一代天气雷达体扫数据,进行极坐标向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变换,计算得到了宁夏中北部气候干旱区2004—2005年较强对流降水51次过程中的组合反射率图像资料。利用灰度共生矩阵,获取了角二阶矩、熵、对比度、相关、差值倒数矩等图... 使用银川新一代天气雷达体扫数据,进行极坐标向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变换,计算得到了宁夏中北部气候干旱区2004—2005年较强对流降水51次过程中的组合反射率图像资料。利用灰度共生矩阵,获取了角二阶矩、熵、对比度、相关、差值倒数矩等图像纹理参数的具体数值分布。分析结果表明:宁夏中北部气候干旱区强对流降水过程中,雷达组合反射率图像与中国南方相比,数值具有明显的差异。新一代天气雷达组合反射率资料遥感图像的纹理结构不够明显,相对纹理清晰度不高,仅有较弱、较细的纹理,图像较为平滑、稳定,表明对应的降水云团比较均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强对流 天气雷达 图像 纹理特征
下载PDF
一次强飑线云结构特征的卫星反演分析 被引量:17
20
作者 徐小红 余兴 +3 位作者 朱延年 刘贵华 戴进 岳治国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58-268,共11页
利用NOAA卫星AVHRR资料,对2006年4月28日山东一次春季强飑线过程进行了分析,重点研究了卫星资料多光谱综合分析的强对流云微物理特征和卫星识别的对流强信号,并与雷达、FY-2C卫星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RGB合成图能清晰... 利用NOAA卫星AVHRR资料,对2006年4月28日山东一次春季强飑线过程进行了分析,重点研究了卫星资料多光谱综合分析的强对流云微物理特征和卫星识别的对流强信号,并与雷达、FY-2C卫星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RGB合成图能清晰地显示云顶的结构、纹理、云砧、组成、高度及云厚等信息,是一种很方便的分析工具。(2)多光谱综合分析归纳出卫星探测对流强信号:云顶的对流结构和纹理突出,有明显的云砧,云顶以小粒子为主,粒子有效半径Re随高度增长缓慢,云团上部存在明显的Re随高度递减带,云顶Re和-dRe/dT能定量指示对流的强弱。据此,卫星识别出强中心A比实际降雹提前了近1h,比飑线发生提前了2.5h,比多普勒雷达监测提前了近2h,特别是识别出的强中心B比实际降雹提前了近4h。卫星探测为强对流天气的监测预报和预警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卫星云微物理反演 多光谱综合分析 卫星探测对流强信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