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9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晴天与沙尘暴天气大气边界层对比分析
1
作者 张建涛 王敏仲 +3 位作者 何清 王延慧 潘红林 张志新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4年第1期50-58,共9页
根据2017、2019年7月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GPS探空和地面观测数据,利用位温廓线法等方法,对比分析了沙漠腹地夏季晴天和沙尘暴天气大气边界层结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晴天和沙尘暴天气大气边界层结构特征显著不同。晴天大气边界层各气象... 根据2017、2019年7月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GPS探空和地面观测数据,利用位温廓线法等方法,对比分析了沙漠腹地夏季晴天和沙尘暴天气大气边界层结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晴天和沙尘暴天气大气边界层结构特征显著不同。晴天大气边界层各气象要素垂直分布较为均一,白天对流边界层深厚,高度接近5 km,夜间稳定边界层一般在500 m左右。沙尘暴天气边界层内位温和比湿垂直变化较小,风速较大,可达24.0 m/s,其白天对流边界层在1.5 km左右,夜间稳定边界层在1 km左右。晴天辐射强烈,地表升温迅速,湍流旺盛,是形成晴天深厚对流边界层的主要因素。大尺度天气系统冷平流的动力条件,以及云和沙尘减弱了到达地表的辐射强度是形成沙尘暴天气独特的大气边界层结构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边界层 沙尘暴 陆面过程 塔克拉玛干沙漠
下载PDF
中国东部及西北太平洋地区边界层高度变化特征
2
作者 李玉鹏 李吉 +3 位作者 杨旭 于杰 申燕玲 高梦竹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4年第2期1-8,共8页
利用19792019年ERA5逐月大气边界层高度(ABLH,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height)资料,采用气候态分析、距平分析、极值分析、经验正交(EOF)分析及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中国东部及西北太平洋区域大气边界层高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利用19792019年ERA5逐月大气边界层高度(ABLH,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height)资料,采用气候态分析、距平分析、极值分析、经验正交(EOF)分析及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中国东部及西北太平洋区域大气边界层高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太阳辐射对边界层高度有重要影响,边界层高度的季节变化存在显著的海陆差异,大陆(海洋)上,夏季时边界层高度最高(低),而在冬季时最低(高)。(2)边界层高度的海陆差异随季节改变,春秋季海陆差异较小,冬夏季时最明显。(3)大陆上边界层高度极大值出现在夏半年的月份,极小值出现在冬半年的月份;海洋上的相反。(4)41年边界层高度场的EOF分析得到两个模态,第一模态表现为南北经向和海陆差异,第二模态为自西北至东南的“+-+-”相位分布,第一模态的时间系数以3~7 a的周期最显著,第二模态同时存在4~7 a和9~11 a的振荡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边界层高度 季节变化 周期性 EOF
下载PDF
近40年中国区域对流层顶温度场时空变化特征
3
作者 唐超礼 朱一东 +1 位作者 魏合理 魏圆圆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1期25-35,共11页
利用1981—2020年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对中国区域近40年的对流层顶温度场进行了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和四季变化状况研究。采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突变检验分析、经验正交分解(EOF)等方法研究了对流层顶温度场的年际变化趋势和... 利用1981—2020年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对中国区域近40年的对流层顶温度场进行了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和四季变化状况研究。采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突变检验分析、经验正交分解(EOF)等方法研究了对流层顶温度场的年际变化趋势和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对流层顶温度在1981—2020年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在1995—2020年减少趋势显著。对流层顶温度存在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春季和冬季气候倾向率较小,对全年对流层顶温度减小趋势贡献也较小;夏季和秋季气候倾向率较大,对全年对流层顶温度减小趋势贡献也较大。运用EOF法对对流层顶温度场空间变化特征分析发现,第一模态空间分布反映了中国区域对流层顶变化趋势在空间上基本一致,且分布由南到北呈现“+,−”的纬向结构;第二模态空间分布由南到北呈现“+,−,+,−”的纬向结构,并以34°N为界呈现出很明显的南北相反分布;第三模态空间分布由南到北呈现“+,−,+”的纬向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层顶 温度场 Mann-Kendall突变检验 经验正交函数分解
下载PDF
2001―2021年东亚地区CTP时空模态特征分析
4
作者 孙乐 唐超礼 +1 位作者 魏圆圆 黄友锐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6期569-584,共16页
基于2001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MODIS和AIRS遥感反演数据,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MK趋势分析、最小二乘法等方法研究了东亚地区近21年的云顶气压(CTP)时空模态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东亚地区CTP从东北到西南呈逐渐递减趋势;四季变... 基于2001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MODIS和AIRS遥感反演数据,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MK趋势分析、最小二乘法等方法研究了东亚地区近21年的云顶气压(CTP)时空模态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东亚地区CTP从东北到西南呈逐渐递减趋势;四季变化差异性较大,呈现“√”字型变化,表现为冬季气压值最高、夏季最低;受地理位置和纬度带影响,CTP的高值区在一年四季均分布在东北地区上空,低值区始终位于青藏高原地区。在中国的广西、广东和缅甸、印度等地属于热带季风区,在冬季受干冷气流的影响,容易形成CTP高值区。东亚地区主要以中云分布为主,低云区主要集中在中国东北、京津冀、朝鲜半岛和中纬度海洋地区,在中国中原地区、南方地区(广西、广东和长江中下游各省地区)以及新疆部分地区以中云为主,高云主要出现在中国青藏高原和塔克拉玛干沙漠。通过趋势分析发现,在2001年至2021年间,CTP在中国的新疆、印度半岛、缅甸、蒙古和贝加尔湖等区域呈现较高的增长趋势,而在中国的青藏高原、南部沿海等部分区域以及东部海域均呈较明显的下降趋势。东亚地区部分区域的CTP与地表温度、湿度、水汽和云量均呈现较为显著的相关性,因此CTP的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区域性天气变化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顶气压 经验正交函数 MK趋势分析 最小二乘法
下载PDF
东南亚地区生物体燃烧影响华南地区对流层臭氧垂直分布的个例分析 被引量:16
5
作者 郑永光 朱佩君 +5 位作者 陈尊裕 陈鲁言 崔宏 郑向东 赵琼 秦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67-775,共9页
20 0 1年 3月 7日与 8日在香港与昆明用电化学臭氧探空仪探测到了对流层低层异常的高浓度臭氧分布 .本文使用NCEP(美国环境预报中心 )分析资料、中尺度数值模式MM5模拟的大气环流数据、卫星观测的东南亚地区的生物体燃烧状况、气溶胶指... 20 0 1年 3月 7日与 8日在香港与昆明用电化学臭氧探空仪探测到了对流层低层异常的高浓度臭氧分布 .本文使用NCEP(美国环境预报中心 )分析资料、中尺度数值模式MM5模拟的大气环流数据、卫星观测的东南亚地区的生物体燃烧状况、气溶胶指数等资料 ,分析了这段时间的天气形势、大气环流、空气的后向轨迹以及生物体燃烧产生的烟尘的轨迹 ,结果发现高浓度的臭氧空气来源于有生物体燃烧的中南半岛地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体燃烧影 对流层 臭氧 华南地区 东南亚地区
下载PDF
西宁夏季对流层臭氧垂直分布变化与气象要素的关系 被引量:19
6
作者 郑向东 周秀骥 +3 位作者 秦 瑜 汤 洁 刘奇俊 李维亮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7-52,共6页
根据臭氧、气象探空观测数据,分析了1996年7月5日至8月3日西宁(36°44’N,101°45'E,海拔高度2296m)上空对流层臭氧垂直分布变化与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对流层臭氧浓度的增加(减少)总伴随着干、冷(暖、湿)气流的输送变化... 根据臭氧、气象探空观测数据,分析了1996年7月5日至8月3日西宁(36°44’N,101°45'E,海拔高度2296m)上空对流层臭氧垂直分布变化与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对流层臭氧浓度的增加(减少)总伴随着干、冷(暖、湿)气流的输送变化,而这又与大气垂直方向的运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分析表明天气动力输送过程对对流层臭氧垂直分布变化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垂直分布 气象场 天气过程 西宁市 夏季 对流层 气象要素
下载PDF
一个引入近地层的土壤一植被-大气相互作用模式 被引量:31
7
作者 赵鸣 江静 +1 位作者 苏炳凯 符淙斌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05-414,共10页
本文在国外同类模式基础上,结合自己特点建立了一个土壤一植被-大气近地层的相互作用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土壤和植被与大气之间的各种通量输送是与近地层大气进行的,而不是同较高层大气直接交换,更符合实际情况。以大气几十米高处... 本文在国外同类模式基础上,结合自己特点建立了一个土壤一植被-大气近地层的相互作用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土壤和植被与大气之间的各种通量输送是与近地层大气进行的,而不是同较高层大气直接交换,更符合实际情况。以大气几十米高处的风、温度、湿度为输入参数,驱动运行本模式,进行敏感性试验,并用有限的观测数据相比较。结果证明,本模式能合理模拟土壤、植被、大气的温、湿以及各种通量的变化。进一步与中尺度大气模式耦合可以用于气候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植被 近地层 相互作用模式 大气
下载PDF
青藏高原西部改则地区大气边界层特征 被引量:54
8
作者 李家伦 洪钟祥 孙菽芬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01-312,共12页
利用第二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考察试验 (TIPEX)改则站大气边界层物理观测资料 ,着重揭示了该地区边界层结构的观测事实 ,尤其是近地层风、温、湿特征和土壤温、湿特征。主要结果如下 :( 1 )边界层内风速随高度呈多极值分布 ,即使在白天... 利用第二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考察试验 (TIPEX)改则站大气边界层物理观测资料 ,着重揭示了该地区边界层结构的观测事实 ,尤其是近地层风、温、湿特征和土壤温、湿特征。主要结果如下 :( 1 )边界层内风速随高度呈多极值分布 ,即使在白天混合层内 ,空气上下混合也较差 ;( 2 )边界层内白天温度递减率较大 ,可达到 1 .6℃ /1 0 0m ;( 3)白天 ,边界层常出现逆湿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边界层结构 观测分析 大气边界层
下载PDF
长光路FTIR研究HCFC22大气光化学反应 被引量:10
9
作者 陈忠明 张远航 +2 位作者 唐孝炎 邵可声 李金龙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52-257,共6页
用长光路FTIR技术模拟研究氟里昂替代物HCFC22(CHCIF_2)在对流层中的光化学反应,氯原子作反应的引发剂.HCFC22在对流层中的主要含氟光解产物为COF_2.讨论了有关反应机理,并对HCFC22的环境影响和工业应用前景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 HCFC22 FTIR 对流层 大气 光化学反应
下载PDF
东亚地区对流层人为硫酸盐辐射强迫及其温度响应 被引量:21
10
作者 王喜红 石广玉 马晓燕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51-760,共10页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对东亚地区人为硫酸盐的直接辐射强迫及其温度响应进行了数值研究。结果表明:(1) 人为硫酸盐直接辐射强迫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地理分布特征,辐射强迫的这种变化特征不仅强烈地依赖于硫酸盐柱含量的季节变化和地理分...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对东亚地区人为硫酸盐的直接辐射强迫及其温度响应进行了数值研究。结果表明:(1) 人为硫酸盐直接辐射强迫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地理分布特征,辐射强迫的这种变化特征不仅强烈地依赖于硫酸盐柱含量的季节变化和地理分布,而且取决于云量季节变化和地理分布。(2)就年平均而言,由于硫酸盐辐射强迫的影响,模拟区域内大部分地区普遍降温。降温比较明显的区域位于110°E以东、40°N以南的中国大陆地区,超过一0.1℃ 其中华北平原和长江中游的湖南、湖北形成两个降温大值中心,幅度超过-0.2℃。(3)地面温度响应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季节变化特征。冬春季节,温度响应与辐射强迫之间满足较好的对应关系;夏秋季节,二者呈现出复杂的非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 东亚地区 区域气候模式 辐射强迫 温度 季节变化 人类活动 地理分布
下载PDF
天津城市边界层湍流统计特征 被引量:11
11
作者 黄鹤 李英华 +3 位作者 韩素芹 吴彬贵 张永欣 李春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81-1487,共7页
利用2008年2月1~28日在天津气象塔上观测的超声风、温资料和常规风、温及湿梯度资料,计算了天津城市边界层无量纲湍流速度方差、湍流温度方差、感热通量、动量通量和湍流动能。结果表明,在不稳定层结条件下,40m高度上无量纲湍流速度方... 利用2008年2月1~28日在天津气象塔上观测的超声风、温资料和常规风、温及湿梯度资料,计算了天津城市边界层无量纲湍流速度方差、湍流温度方差、感热通量、动量通量和湍流动能。结果表明,在不稳定层结条件下,40m高度上无量纲湍流速度方差和湍流温度方差遵循莫宁-奥布克霍夫相似理论,在220m高度上只有垂直方向上的湍流速度方差遵循莫宁-奥布克霍夫相似规律,其他变量均不遵循这一规律。城市复杂下垫面特征主要影响风速的水平分量方差,对风速垂直分量方差影响不大。湍流通量和湍能均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 城市边界层 湍流统计特征 湍流通量 莫宁-奥布克霍夫
下载PDF
近51年我国对流层顶高度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3
12
作者 刘慧 韦志刚 +2 位作者 魏红 李振朝 王超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51-358,共8页
利用NCEP/NCAR的对流层顶气压多年月平均和逐月平均再分析资料,运用EOF和REOF方法对近51年中国对流层顶高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地区热带对流层顶(第二对流层顶)和极地对流层顶(第一对流层顶)的边界... 利用NCEP/NCAR的对流层顶气压多年月平均和逐月平均再分析资料,运用EOF和REOF方法对近51年中国对流层顶高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地区热带对流层顶(第二对流层顶)和极地对流层顶(第一对流层顶)的边界线,2月最南,8月最北,较高的热带对流层顶从2月开始,逐渐北进,8月到达最北界(44°N附近),然后开始南退,2月其北界处于最南端,在29°~30°N附近;我国29°~44°N之间的中纬度地区,对流层顶高度的年变化幅度较大;对流层顶高度场有三种主要的模态:第一种为全区一致的偏高(偏低)型;第二种为南高(低)北低(高)的南北相反分布型;第三种为南北地区-中部地区相反分布型。对对流层顶高度场进行REOF分解可将中国地区分为6个气候分区,即华南区、新疆区、东北区、华北区、长江流域区和青藏高原区,各区对流层顶高度最大值一般都出现在夏季,最小值出现在冬季,只有华南区的最大值出现在春季,最小值出现在夏季。中国地区对流层顶高度的年际变化和长期趋势具有十分明显的区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区 对流层顶高度 EOF/REOF 时空特征
下载PDF
从气象卫星资料揭示的青藏高原夏季对流云系的日变化 被引量:31
13
作者 陈隆勋 宋玉宽 +1 位作者 刘骥平 王文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49-560,共12页
文中利用日本静止气象卫星观测的1981~1994年1天8次的TBB观测值和1978~1994年NOAA卫星观测的1天2次OLR观测值研究了青藏高原地区夏季对流云系季节变化以及对流云的日变化及其东西向移动规律,并对1994年的资料进行了个例分析。结果表... 文中利用日本静止气象卫星观测的1981~1994年1天8次的TBB观测值和1978~1994年NOAA卫星观测的1天2次OLR观测值研究了青藏高原地区夏季对流云系季节变化以及对流云的日变化及其东西向移动规律,并对1994年的资料进行了个例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夏季对流云有极为明显的日变化,以00~05SUTC为最弱,15~17UTC最强。在季风雨爆发后的7月中旬到8月上旬在高原中部(30~32°N,90°E)、东部(30°N,97°E)和西部(30°N,85~87°E)有3个TBB低值中心,多年月平均对流中心区云顶高度可达9.6km,而旬对流中心个别地区平均可达13km。对流云区开始发展于东部地区,随后对流云中心逐步向西移动,并于7月中下旬达到最西,此时西部地区从多年平均而言可以有短暂的强对流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卫星资料 青藏高原 对流云系 日变化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夏季中尺度强对流系统的时空分布 被引量:54
14
作者 江吉喜 项续康 范梅珠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73-478,共6页
利用1994年6~8月GMS-4红外展宽数字资料,统计和分析了青藏高原上293个中尺度强对流系统(s-MCS)的活动.结果表明,它们在高原上活动频繁,并且其生命史、水平尺度及强度具有较典型的中-β尺度系统特征;它们的... 利用1994年6~8月GMS-4红外展宽数字资料,统计和分析了青藏高原上293个中尺度强对流系统(s-MCS)的活动.结果表明,它们在高原上活动频繁,并且其生命史、水平尺度及强度具有较典型的中-β尺度系统特征;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由于地形热力效应;它们的移动方向与300~200hPa间的平均气流方向大体一致,并且极少移出高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中尺度 强对流系统 时空分布
下载PDF
对流边界层大涡模式的改进及对夹卷速度的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苗世光 蒋维楣 +1 位作者 李昕 刘衡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5-37,共13页
对已建的对流边界层(CBL)大涡模式进行了改进,将次网格闭合方案改为次阿格能量闭合,并考虑了水汽的源汇项和水汽相变潜热的作用。通过对均匀下垫面上由热扰动发展的对流边界层的模拟及与实验结果的比较表明,模式较好地模拟了对... 对已建的对流边界层(CBL)大涡模式进行了改进,将次网格闭合方案改为次阿格能量闭合,并考虑了水汽的源汇项和水汽相变潜热的作用。通过对均匀下垫面上由热扰动发展的对流边界层的模拟及与实验结果的比较表明,模式较好地模拟了对流边界层的主要物理结构,较好地反映了各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本文在一定的对流理查森数(Ri*)范围内给出了一些算例,对无量纲夹卷速度(We/W)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量纲夹卷速度随地表热通量(Qs)的增大而增大,随对流边界层上部温度递减率(γ)的增大而减小。当9.06≤ Ri ≤ 45.29时,无量纲夹卷速度We/ W*可以拟合成A(Ri*)-1的形式,其中A=0.226。并且与我们的对流槽实验结果,Sullivan等人的大涡模拟结果以及Deardorff等人的对流槽实验结果作了比较,四者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边界层 大涡模拟 夹卷速度 理查森数 温度 湿度 湍流
下载PDF
一次对流层异常臭氧次峰的观测研究及其动力输送过程的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郑向东 周秀骥 +2 位作者 秦瑜 汤洁 李维亮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57-266,共10页
文中分析了 1996年 8月 1日发生在西宁 (36 .4 3°N ,10 1.4 5°E ,海拔 :2 2 96m)地区对流层异常臭氧次峰现象。观测资料揭示了高空低压槽东移是臭氧次峰的主要天气特征。三维后向轨迹计算表明 ,尽管代表臭氧次峰的气团可以追... 文中分析了 1996年 8月 1日发生在西宁 (36 .4 3°N ,10 1.4 5°E ,海拔 :2 2 96m)地区对流层异常臭氧次峰现象。观测资料揭示了高空低压槽东移是臭氧次峰的主要天气特征。三维后向轨迹计算表明 ,尽管代表臭氧次峰的气团可以追溯到中亚地区 ,但是明显的气团向下输送则发生在新疆、青海间的高空低压槽内。中尺度模拟进一步确认了对流层顶折叠和平流层向下输送是臭氧次峰出现的动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层 臭氧次峰 动力输送过程 后向轨迹 平流层向下输送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地区对流层臭氧的变化趋势 被引量:20
17
作者 徐晓斌 林伟立 +2 位作者 王韬 孟昭阳 王瑛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6年第5期211-216,共6页
根据TOR卫星数据分析,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对流层O_2柱含量的长期变化就全年和大多数月份而言均为增长趋势,1978-2000年间其年均值的增长趋势为0.82 DU/10 a。这种长期变化趋势所引起的气候效应及其对大气氧化性的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 根据TOR卫星数据分析,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对流层O_2柱含量的长期变化就全年和大多数月份而言均为增长趋势,1978-2000年间其年均值的增长趋势为0.82 DU/10 a。这种长期变化趋势所引起的气候效应及其对大气氧化性的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对流层O_3柱含量的季节变化与该地区的临安区域大气本底站的地面O_3季节变化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临安站的观测数据具有区域代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层臭氧 长期趋势 长江三角洲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及东亚邻近区域对流层顶气压场的时空演变结构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卫国 孙绩华 +7 位作者 吴涧 杨利群 金建德 杨茜 王颢樾 陈新梅 左群杰 樊雯璇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94-302,共9页
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方法,对1948~2004年青藏高原及东亚邻近区域对流层顶气压场的时空演变结构进行了分析。由EOF分解得到的第1模态所占的方差贡献率较大,对应的空间分布场及其时间系数变化均能有效地反映气压场的主要演变特征... 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方法,对1948~2004年青藏高原及东亚邻近区域对流层顶气压场的时空演变结构进行了分析。由EOF分解得到的第1模态所占的方差贡献率较大,对应的空间分布场及其时间系数变化均能有效地反映气压场的主要演变特征。各季节不同模态呈现的高纬度、副热带和热带地区的空间场结构形态具有共性与季节性特征,且对流层顶断裂带位置变化也较为清晰。零等值线的季节性摆动,在冬季处于最北端。热带气压场随时间的变化与时间系数的变化相似性最大,不同模态的时间系数变化具有明显周期振荡现象。同时,对各季节第1模态的时间系数变化进行Morlet小波分析,进一步得到了不同季节气压场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结构特征。对流层顶冬半年的时域演变尺度大于夏半年,并具有复杂的多时间尺度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层顶 青藏高原 东亚邻近区域 气压场 EOF分析 小波分析
下载PDF
我国南方地区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被引量:112
19
作者 项续康 江吉喜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9-17,共9页
根据日本GMS资料和部分常规资料,对我国南方地区春末夏初的10个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S)做了分析。它们的基本特征与美国MCC相近,它们主要活动在夜间,一般在山地背风一侧斜坡上或坡底附近形成;并在对流层中低层中低纬... 根据日本GMS资料和部分常规资料,对我国南方地区春末夏初的10个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S)做了分析。它们的基本特征与美国MCC相近,它们主要活动在夜间,一般在山地背风一侧斜坡上或坡底附近形成;并在对流层中低层中低纬度地区几个天气系统的迭加处获得发展;向东们南方向移动,与700~500hPa之间的平均气流方向大体一致,冷云罩面积约为1.4×10 ̄5km ̄2,比美洲的(2~3×10 ̄5km ̄2)略小;持续时间为12小时左右,比美洲的(10小时)稍长。云区形状呈椭圆形,但伤心率≥0.6.云顶最低温度一般在一86℃以下,出现在冷云罩面积达到最大之前4~6小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 对流复合体 冷云罩 中国 南方地区
下载PDF
云覆盖对流边界层顶部湍流结构参数的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周明煜 陈陟 +3 位作者 李诗明 钱粉兰 苏立荣 吕乃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44-451,共8页
应用飞机探测资料分析研究云覆盖对流边界层顶部温度和湿度湍流结构,在考虑对流边界层顶部夹卷过程的基础上得到计算温度和湿度结构参数的公式。应用实际观测资料分析了云覆盖对流边界层顶部的湍流特征.资料分析表明,云外晴空区温度... 应用飞机探测资料分析研究云覆盖对流边界层顶部温度和湿度湍流结构,在考虑对流边界层顶部夹卷过程的基础上得到计算温度和湿度结构参数的公式。应用实际观测资料分析了云覆盖对流边界层顶部的湍流特征.资料分析表明,云外晴空区温度和湿度结构函数值明显高于云内的值.云顶边界清晰,通过界面温度和湿度具有明显的跃变特征.应用观测资料检验了温度和湿度结构参数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与观测结果符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 湍流 结构参数 云覆盖 飞机探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