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07篇文章
< 1 2 18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2年4—6月云南异常低温事件的低频特征及成因
1
作者 陶云 郭萍 +4 位作者 邢冬 周建琴 任菊章 陈艳 张万诚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21-736,共16页
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云南省124个气象站观测资料,首先分析了2022年4—6月云南异常低温事件的极端性及低频振荡变化特征,然后分析了对流层中层和低层大气环流系统低频振荡配置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22年云南春末夏初(4—6... 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云南省124个气象站观测资料,首先分析了2022年4—6月云南异常低温事件的极端性及低频振荡变化特征,然后分析了对流层中层和低层大气环流系统低频振荡配置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22年云南春末夏初(4—6月)出现了气候变暖背景下罕见的极端异常低温事件。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5低,1991年以来最低年,全省有42个气象站平均气温达到或突破历史同期最低纪录。2)云南2022年春末夏初的平均气温存在10~20 d显著性周期,方差贡献为45.7%,与实际强降温过程对应关系较好。3)云南10~20 d低频振荡气温降低最大位相7(升高最大位相3),500 hPa上云南被南压的贝加尔湖低频异常高压(低压)与日本海低频异常低压(高压)环流系统间的偏北(偏南)气流控制;700 hPa上中国东部到南海被低频偏北(南)气流控制,低频气温降温(升温)区与之对应,云南被偏东(西)气流控制,位于降温(升温)区;海平面气压场上西伯利亚冷高压增强南移,将高纬度冷空气带到低纬度地区,从而影响云南气温的变化,造成了云南强冷空气过程的形成和发展。因此,高低空低频环流系统配置和演变导致了2022年4—6月云南异常低温事件。4)2022年4—6月,500 hPa上低频正异常高度扰动从高纬度向南传播到贝加尔湖附近,中低纬度低频正异常高度扰动从地中海附近向东移动到贝加尔湖一带,两支低频波列协同作用有利于我国东部和云南地区异常低温事件的产生、加强和维持。5)2022年春末夏初(4—6月),10~20 d低频振荡中,南支西风槽指数和西伯利亚高压指数分别超前云南低频气温7 d和5 d时达到最好的相关关系;这2个指数对云南异常低温过程预报具有很好的提前预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2022年春末夏初(4—6月) 异常低温事件 10~20 d低频振荡 环流系统
下载PDF
东亚大槽和西伯利亚高压的季节内变率对冬季东亚气温的影响
2
作者 李天明 丁柳丹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4-200,共17页
基于气候态定义了西伯利亚高压指数(SH index)、东亚大槽指数(ET index)和高低压系统间的东亚经向风指数(V index),使用回归分析探究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大槽在季节内尺度上对东亚地区冬季温度的影响机理,构建线性模型对冬季华南地区季... 基于气候态定义了西伯利亚高压指数(SH index)、东亚大槽指数(ET index)和高低压系统间的东亚经向风指数(V index),使用回归分析探究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大槽在季节内尺度上对东亚地区冬季温度的影响机理,构建线性模型对冬季华南地区季节内尺度温度进行延伸期预报。结果表明: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大槽系统变化中最显著的是季节内尺度信号;季节内尺度SH index和ET index对V index的贡献分别为82.6%和42.2%;3个指数的回归模态在对流层中层对应西北-东南向低频罗斯贝波列缓慢东南传播,低层水汽、近地面层环流、降水及2 m温度场配置良好,当西伯利亚高压深厚或东亚大槽发展时,经向风关键区北风强盛,有利于冬季高纬度地区干冷空气向东亚输送;V index对华南地区冬季季节内尺度2 m气温的有效预报时效达25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伯利亚高压 东亚大槽 季节内尺度变率 冬季东亚气温 延伸期预报
下载PDF
吉林省东南部山区气温客观订正方法研究
3
作者 刘娜 周海霞 +1 位作者 王智宇 零磊 《气象灾害防御》 2024年第3期24-29,共6页
利用吉林省智能网格2020年72 h日最高、最低气温格点气温指导预报产品、2020年地面2 m实况日最高、最低气温数据,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准对称混合滑动训练方法、最优融合方法对吉林省东南部山区72 h最高、最低气温进行产品检验及订正研究... 利用吉林省智能网格2020年72 h日最高、最低气温格点气温指导预报产品、2020年地面2 m实况日最高、最低气温数据,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准对称混合滑动训练方法、最优融合方法对吉林省东南部山区72 h最高、最低气温进行产品检验及订正研究。结果表明:72 h日最高、最低气温预报随时间延长,准确率和误差均增加;客观模式在东南部山区气温预报中存在局地小气候特征,高寒山区预报准确率及误差较其他地区明显偏大;72 h日最高气温预报准确率均较最低气温高且误差小;客观方法空间区域上预报性能存在差别,在高寒山区预报性能较其他地区较差,沿鸭绿江流域相关区域预报稳定性较好,且准确率高,同时高温预报准确率仍高于低温预报准确率;最优融合方法在72 h日最高、最低气温订正中普遍高于其他订正方法,特别是在最低气温预报和48—72 h预报时效上优于其他预报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网格产品 日最高、最低气温 客观订正
下载PDF
马鞍山市二十四节气气温变化特征及突变分析
4
作者 陈裕 丁梅 +1 位作者 刘伟 陈进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9期89-92,共4页
利用安徽省马鞍山市4个国家气象站1961—2020年逐日气温资料,运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法和滑动T检验法,分析马鞍山市二十四节气气温变化和突变特征。结果表明,近60年马鞍山市二十四节气平均气温、初终日平均气温呈准正态分布,且... 利用安徽省马鞍山市4个国家气象站1961—2020年逐日气温资料,运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法和滑动T检验法,分析马鞍山市二十四节气气温变化和突变特征。结果表明,近60年马鞍山市二十四节气平均气温、初终日平均气温呈准正态分布,且趋势一致;气温距平在20世纪90年代前多为负值,20世纪90年代后多为正值;惊蛰、清明、小满、芒种4个物候性节气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惊蛰和清明趋势极显著;清明、小满、芒种平均气温分别在1998年、1996年和2001年前后发生转暖突变,惊蛰气温未发生明显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四节气 气温变化 突变分析 马鞍山市
下载PDF
“双碳”目标背景下山西省地温时空变化分析
5
作者 范秀平 戴翠贤 +3 位作者 贾斯 苏睿杰 方红娟 岳改慧 《河南科技》 2024年第8期97-100,共4页
【目的】探索山西省近40 a地温变化规律,为其地热开发、碳达峰路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981—2020年山西省108个台站地表温度数据,利用气候倾向率、突变检验、小波分析、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山西省近40 a... 【目的】探索山西省近40 a地温变化规律,为其地热开发、碳达峰路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981—2020年山西省108个台站地表温度数据,利用气候倾向率、突变检验、小波分析、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山西省近40 a地温呈明显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0.499℃/10 a。地温呈现“南高北低”分布,高纬地区低于低纬地区,高海拔地区低于低海拔地区。吕梁山脉走向对地温升降影响明显,西北部升温速率最快。【结论】山西省地温与时间相关系数高值区基本与趋势系数高值区重合。地温同位相变化占主导地位,即趋于整体一致的偏高或偏低变化,并在1999年后趋向于更明显的升温趋势。近40 a存在18 a、12 a、6 a左右的周期震荡,未来一段时间山西地温趋向夏季更高、秋季更低。地温变化与气温变化密切相关,约2/3站点地温变化与降水量呈负相关;约1/3站点地温变化与日照时数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省 地表温度 时空变化
下载PDF
CLDAS V2.0逐时气温实况产品在宝鸡市的检验评估
6
作者 任欢 李玉婷 卢晔 《绿色科技》 2024年第4期18-22,50,共6页
基于宝鸡市所有国家级自动站和区域站观测数据,通过准确率、平均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对2019-2022年中国气象局第二代陆面数据同化系统(CLDAS V2.0)在宝鸡市的逐时气温网格数据(网格实况)进行检验评估。结果表明:网格实况在... 基于宝鸡市所有国家级自动站和区域站观测数据,通过准确率、平均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对2019-2022年中国气象局第二代陆面数据同化系统(CLDAS V2.0)在宝鸡市的逐时气温网格数据(网格实况)进行检验评估。结果表明:网格实况在国家级自动站的准确率指标高于区域站,平均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指标低于区域站;在国家级自动站中,网格实况对渭滨站、陈仓站、千阳站、麟游站、凤翔站的质量较高;网格实况在9、10月份质量最高,1、2月份质量最低;网格实况在宝鸡市大部分范围平均误差均在-2~2℃,其在第四季度质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DAS V2.0 逐时气温 检验评估
下载PDF
基于Prophet-XGBoost组合模型的极端温度事件下负荷预测
7
作者 施骞 陈汉驰 《价值工程》 2024年第11期1-4,共4页
气候变化对城市的影响日益加剧,频发的极端温度事件导致城市电力系统供需不平衡问题凸显,精确的需求侧电力负荷预测成为提升电力系统适应性从而支持城市功能稳定性的关键。本文开发了一种适用于极端温度事件下负荷预测的组合模型,结合... 气候变化对城市的影响日益加剧,频发的极端温度事件导致城市电力系统供需不平衡问题凸显,精确的需求侧电力负荷预测成为提升电力系统适应性从而支持城市功能稳定性的关键。本文开发了一种适用于极端温度事件下负荷预测的组合模型,结合时间序列模型Prophet和机器学习模型XGBoost,有效表征极端温度影响下的电力负荷波动趋势。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传统单一模型,组合模型显著提高了极端温度事件下的电力负荷预测精度,在增强城市电力系统对气候变化适应性方面具有较强的有效性,从而为电力调度等电力系统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可靠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温度 电力负荷预测 Prophet模型 XGBoost模型
下载PDF
基于循环神经网络的欧亚中高纬夏季极端高温年代际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索朗多旦 黄艳艳 +1 位作者 陈雨豪 王会军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3-283,共11页
近几十年来频繁发生的极端高温事件严重威胁着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命安全。针对生态环境脆弱的欧亚中高纬地区,首先评估了当前主流动力模式(CMIP6 DCPP)对于该地区夏季极端高温的年代际预测水平,并构建了基于循环神经网... 近几十年来频繁发生的极端高温事件严重威胁着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命安全。针对生态环境脆弱的欧亚中高纬地区,首先评估了当前主流动力模式(CMIP6 DCPP)对于该地区夏季极端高温的年代际预测水平,并构建了基于循环神经网络(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RNN)的年代际预测模型。多模式集合平均(Multi-Model Ensemble,MME)的评估结果显示,得益于大样本和初始化的贡献,当前动力模式对于60°N以南区域(South Eurasia,SEA)展现了预测技巧,准确预测出了其线性增长趋势和1968—2008年间主要的年代际变率,然而模式对于60°N以北区域(North Eurasia,NEA)极端高温的年代际变率几乎没有任何预测技巧,仅预测出比观测低的线性增长趋势。基于86个初始场的动力模式大样本预测结果,RNN将2008—2020年间NEA和SEA极端高温的年代际变率预测技巧显著提高,距平相关系数技巧从MME中的-0.61和-0.03,提升至0.86和0.83,均方差技巧评分从MME中的-1.10和-0.94,提升至0.37和0.52。RNN的实时预测结果表明,在2021—2026年,SEA区域的极端高温将持续增加,2026年很可能发生突破历史极值的极端高温事件,NEA区域在2022年异常偏低,而后将呈现波动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高温 DCPP 年代际预测 循环神经网络
下载PDF
六盘山地形及相对湿度对微波辐射计反演气温的影响
9
作者 邱玉珺 舒志亮 +2 位作者 陆春松 林彤 党张利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59-670,共12页
利用2018年4月至2019年11月的六盘山隆德站微波辐射计探测资料与平凉站探空资料,研究了微波辐射计反演温度(TM)对空气相对湿度的敏感性。首次提出湿度敏感性系数(HSR)和零度漂移度(ZDD)概念,利用这两个参量在不同高度层的分布特征,研究... 利用2018年4月至2019年11月的六盘山隆德站微波辐射计探测资料与平凉站探空资料,研究了微波辐射计反演温度(TM)对空气相对湿度的敏感性。首次提出湿度敏感性系数(HSR)和零度漂移度(ZDD)概念,利用这两个参量在不同高度层的分布特征,研究了六盘山地形对空气相对湿度和温度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非降水天气条件下,空气相对湿度越大,HSR与1.0的差别越大,ZDD也越大。(2)六盘山地形对大气层的湿度垂直分布影响较大。爬坡气流或抬升气流明显增加了3 km以下气层湿度水平,晴天和阴天条件下空气相对湿度分别在山顶以上0.5 km气层和1.0~2.0 km气层达到最大,TM比实际温度最大能偏低2.7℃。(3)地形对气层湿度的影响进一步影响了空气温度的垂直分布,阴天条件下的大气逆辐射加热使得3 km以下气层平均升温2.3℃,因湿度敏感性产生的温度影响平均达到0.9℃,最高能达到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辐射计 温度 敏感性 六盘山 地形
下载PDF
1966—2018年岷江流域极端气温事件时空变化特征
10
作者 郭为 李晓兵 +5 位作者 张鹏 刘清园 张志昊 王庆丰 梁瑞峰 李克锋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1-21,共11页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问题逐渐显著,岷江流域作为川滇生态屏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较大,研究该流域极端气候事件时空变化规律,能为未来气象灾害防治等提供科学依据。基于1966—2018年岷江流域62个气象站点的气...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问题逐渐显著,岷江流域作为川滇生态屏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较大,研究该流域极端气候事件时空变化规律,能为未来气象灾害防治等提供科学依据。基于1966—2018年岷江流域62个气象站点的气温资料,选用“气候变化检测和指标”专家组所确定的16个极端气温指数,采用一元回归方程、Sen斜率、反距离权重空间插值法和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极端气温指数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岷江流域极端气温事件存在明显的时间变化特征,并且变化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岷江流域极端高温事件显著增加,极端低温事件显著减少;极端气温指数的突变年份主要集中在1990—2000年左右,其中极端低温指数均在突变后呈现显著下降趋势,极端高温指数、极值指数、其他指数中除了日较差指数,均在突变后呈显著上升趋势;(2)极端低温指数在流域内大部分地区呈下降趋势,平均年变化率为-0.98 d·(10a)^(-1);极端高温指数、极值指数和作物生长期指数大部分地区呈上升趋势,其中极端高温指数上升趋势在流域内呈西低东高的分布,作物生长期指数在流域内呈北高南低的分布;日较差指数在流域上游地区呈下降趋势,中下游地区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温事件 变化规律 M-K检验 指数 Sen斜率
下载PDF
湖南省地表高温遥感评估指标构建和特征分析
11
作者 韩沁哲 刘海磊 +4 位作者 范嘉智 吴浩 陈磊士 欧小锋 韩沁真 《干旱气象》 2024年第3期367-375,共9页
基于长时序遥感产品构建地表高温评估指标,分析湖南省近20 a地表高温分布特征,可为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提供技术参考。首先利用2002—2021年的MYD11A1、MYD13A1、MYD09GA长时序数据回归计算日地表高温数据集,然后基于百分比法、百分位法... 基于长时序遥感产品构建地表高温评估指标,分析湖南省近20 a地表高温分布特征,可为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提供技术参考。首先利用2002—2021年的MYD11A1、MYD13A1、MYD09GA长时序数据回归计算日地表高温数据集,然后基于百分比法、百分位法和趋势比率法构建地表高温遥感评估指标,并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使用日地表温度大于等于45℃面积占比作为日尺度的地表高温等级阈值划分指标与气象预警指标一致性最好,湖南省地表高温年最大值以2013年为转折点增加显著;基于百分位法确定的湖南省年尺度的地表高温极端阈值(40.2~64.1℃),可作为高温强度的评价指标;利用湖南省地表高温趋势率来评价湖南省地表高温年增减趋势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长株潭城市群和洞庭湖区的快速增温、衡邵干旱走廊的极端高温需要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高温 评估指标 高温等级 卫星遥感
下载PDF
冬季亚洲两种大气环流型对云南低温事件的影响
12
作者 晏红明 尹俊智 +2 位作者 金燕 马思源 段丽华 《暴雨灾害》 2024年第5期560-571,共12页
利用1961—2022年云南125个国家气象站冬季逐日平均气温观测资料、NCAR/NCEP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冬季亚洲环流变化的主要类型及其对云南低温事件的影响,发现冬季亚洲500hPa大气环流存在纬向型和经向型两种环流类型,并对云南低温... 利用1961—2022年云南125个国家气象站冬季逐日平均气温观测资料、NCAR/NCEP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冬季亚洲环流变化的主要类型及其对云南低温事件的影响,发现冬季亚洲500hPa大气环流存在纬向型和经向型两种环流类型,并对云南低温事件产生明显不同的影响。纬向型环流时,冷空气从贝加尔湖直接南下,主要影响东亚东部,云南低温事件也主要发生在东部地区,此时的低温过程与乌拉尔山高压和西伯利亚高压加强、欧亚中高纬度波列的活动密切联系;而经向型时,冷空气伴随贝加尔湖地区的异常反气旋东侧偏北气流沿着东亚大陆东部沿岸南下,并在中低纬度地区以回流的形式向东南推进,活动位置偏南偏西,使得云南全省、青藏高原和东南亚低纬度地区气温偏低,此时的低温过程主要与副热带波列的活动和青藏高原海平面气压(Surface level Pressure,SLP)的正距平加强有关,与乌拉尔山和西伯利亚地区的高压加强关系不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大气环流型 云南低温事件 乌拉尔山高压 西伯利亚高压 大气异常波列
下载PDF
Record-breaking High-temperature Outlook for 2023: An Assessment Based on the China Global Merged Temperature(CMST) Dataset 被引量:3
13
作者 Zichen LI Qingxiang LI Tianyi CHEN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2期369-376,共8页
According to the latest version(version 2.0) of the China global Merged Surface Temperature(CMST2.0) dataset, the global mean surface temperature(GMST) in the first half of 2023 reached its third warmest value since t... According to the latest version(version 2.0) of the China global Merged Surface Temperature(CMST2.0) dataset, the global mean surface temperature(GMST) in the first half of 2023 reached its third warmest value since the period of instrumental observation began, being only slightly lower than the values recorded in 2016 and 2020, and historically record-breaking GMST emerged from May to July 2023. Further analysis also indicates that if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in the last five months of 2023 approaches the average level of the past five years, the annual average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 in 2023 of approximately 1.26°C will break the previous highest surface temperature, which was recorded in 2016of approximately 1.25°C(both values relative to the global pre-industrialization period, i.e., the average value from 1850 to1900). With El Ni?o triggering a record-breaking hottest July, record-breaking average annual temperatures will most likely become a reality in 20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ST2.0 global mean surface temperature record-breaking temperature El Ni?o
下载PDF
基于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和随机森林模型预测黄河流域极端气温事件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俊清 李毅 +2 位作者 王斌 杨雪宁 刘峰贵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4-88,共15页
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且对黄河流域等地区的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危害。基于1961—2020年黄河流域80个站点的日气温数据提取了6个逐月极端气温指数(ETI)。利用多重共线性分析去除有相依性的环流指数,并考虑滞后性进行... 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且对黄河流域等地区的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危害。基于1961—2020年黄河流域80个站点的日气温数据提取了6个逐月极端气温指数(ETI)。利用多重共线性分析去除有相依性的环流指数,并考虑滞后性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筛选出各ETI的关键环流指数及最佳滞后时间;之后基于最佳滞后时间下的关键环流指数建立逐步多元线性回归(SMLR)和随机森林(RF)模型。对模型进行精度评价,探究环流指数在单站点及整个流域的重要性,并预测了2022年11月的6个ETI值。结果表明:黄河流域ETI中最高气温(TXx)、暖昼天数(TX90p)、酷热天数(TD30)和最低气温(TNn)呈波动上升趋势,而霜冻天数(FD0)和冷夜天数(TN10p)呈下降趋势;极端高温事件的强度和发生频率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极端低温事件基本相反。以靖远站TXx为例,各关键环流指数对TXx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0.10<r_(max)<0.89),r_(max)对应的最佳滞后时间主要为5、6、11、12个月。SMLR和RF模型对黄河流域各ETI的预测能力都较好,验证期的决定系数(R 2)范围分别为0.53~0.95和0.64~0.95;除对TXx的模拟效果稍弱外,其他5个ETI的RF模型模拟效果均优于SMLR模型。太平洋区极涡强度指数(PPVI)是影响黄河流域TXx、TNn、TX90p和FD0的最重要环流因子,北非—北大西洋—北美副高脊线位置指数(NANRP)对TN10p和TD30的影响最大。预测的2022年11月ETI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多年平均情况基本相似。研究结果为黄河流域极端气温事件预报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温指数 环流指数 随机森林模型 逐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黄河流域
原文传递
寒潮背景下舟山群岛气温空间插值方案对比评估
15
作者 徐哲永 马浩 +3 位作者 傅娜 孙轶 卢琪 高大伟 《气象科技》 2024年第5期630-643,共14页
在测站稀疏的海岛地区,如何科学选择插值方案以合理体现气象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是精细化监测面临的重要问题。以舟山群岛为例,挑选了有中尺度站观测以来(2014—2021年)影响舟山的8次寒潮过程,对比检验了普通克里格(Ordinary Kriging, OK... 在测站稀疏的海岛地区,如何科学选择插值方案以合理体现气象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是精细化监测面临的重要问题。以舟山群岛为例,挑选了有中尺度站观测以来(2014—2021年)影响舟山的8次寒潮过程,对比检验了普通克里格(Ordinary Kriging, OK)、反距离权重(Inverse Distance Weighing, IDW)、ANUSPLIN(以下简称ANU)三种方案的插值效果。针对8次过程的过程最低气温、日最低气温降幅和日平均气温降幅,在53个测站中随机选取11个检验站点,发现ANU的插值误差高于OK和IDW。进一步设计了周边站点密集、周边站点稀疏、检验站点脱离本岛三组插值试验,分析表明,ANU的插值表现与周边站点的密集程度息息相关:当周边站点密集时,ANU的插值误差小于OK和IDW;当周边站点稀疏时,ANU的插值误差明显高于OK和IDW。在周边站点密集分布的情形下,无论检验站点位于舟山本岛还是零散小岛上,ANU均能取得最优插值效果,说明在气温插值中ANU对地形的依赖相对较小,插值精度对插值效果的影响亦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舟山群岛 寒潮 普通克里格 反距离权重 ANUSPLIN 最低气温 日平均气温 降温幅度 插值试验
下载PDF
夏季晴天鱼塘水温垂直变化规律及原因分析
16
作者 王保 洪涛 +3 位作者 刘可群 汤阳 叶佩 姜润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2期150-158,共9页
为揭示气象要素对水温垂直梯度的影响,利用洪湖国家气象站2022年夏季逐日、逐小时气象观测数据和洪湖水产基地不同深度逐分钟水温观测数据,采用数理统计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夏季晴天池塘养殖水温垂直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夏... 为揭示气象要素对水温垂直梯度的影响,利用洪湖国家气象站2022年夏季逐日、逐小时气象观测数据和洪湖水产基地不同深度逐分钟水温观测数据,采用数理统计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夏季晴天池塘养殖水温垂直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夏季晴天时各层水温单峰型日变化特征明显,最小值出现在日出前,表层水温最高值出现在16:00左右,水层越深,最高值和最低值出现时间越晚,上下层的水温变化具有一定的滞后性。(2)光照对水温有显著影响,两者呈显著正相关关系,60 cm深度处相关系数达到最大;不同层次平均光照度与水温垂直梯度呈负相关,而不同层次光照梯度与水温垂直梯度呈显著正相关。(3)水温垂直梯度与风速呈显著负相关,风速越大水温垂直梯度越小,风速3~4级,水温垂直梯度小,可适时暂缓或少开增氧机。(4)水温垂直梯度与水汽压呈显著正相关,水汽压越大,水温垂直梯度越大,闷热天气要加强巡塘,及时开启增氧机。揭示了气象要素对水温垂直梯度的影响机理,为水产健康养殖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 晴天 水温垂直梯度 光照 水汽压
原文传递
Attribution of Biases of Interhemispheric Temperature Contrast in CMIP6 Models 被引量:1
17
作者 Shiyan ZHANG Yongyun HU +1 位作者 Jiankai ZHANG Yan XIA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2期325-340,共16页
One of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Earth's modern climate is that the Northern Hemisphere(NH) is climatologically warmer tha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SH). Here, model performances of this basic state are examined... One of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Earth's modern climate is that the Northern Hemisphere(NH) is climatologically warmer tha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SH). Here, model performances of this basic state are examined using simulation results from 26 CMIP6 models. Results show that the CMIP6 models underestimate the contrast in interhemispheric surface temperatures on average(0.8 K for CMIP6 mean versus 1.4 K for reanalysis data mean), and that there is a large intermodel spread, ranging from -0.7 K to 2.3 K. A box model energy budget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contrast in interhemispheric shortwave absorption at the top of the atmosphere, the contrast in interhemispheric greenhouse trapping, and the crossequatorial northward ocean heat transport, are all underestimated in the multimodel mean. By examining the intermodel spread, we find intermodel biases can be tracked back to biases in midlatitude shortwave cloud forcing in AGCMs. Models with a weaker interhemispheric temperature contrast underestimate the shortwave cloud reflection in the SH but overestimate the shortwave cloud reflection in the NH, which are respectively due to underestimation of the cloud fraction over the SH extratropical ocean and overestimation of the cloud liquid water content over the NH extratropical continents.Models that underestimate the interhemispheric temperature contrast exhibit larger double ITCZ biases, characterized by excessive precipitation in the SH tropics. Although this intermodel spread does not account for the multimodel ensemble mean biases, it highlights that improving cloud simulation in AGCMs is essential for simulating the climate realistically in coupled mod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hemispheric temperature contrast energy balance shortwave cloud forcing ITCZ CMIP6 AGCM
下载PDF
青海省不同等级寒冷日数时空演变特征
18
作者 蔡玉琴 祁栋林 +2 位作者 王烈福 李海凤 张德琴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42-752,共11页
利用1961—2019年青海省42个气象站逐日最低气温,分析不同等级寒冷日数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1961—2019年青海省寒冷日数随着等级降低而逐渐增加,主要以微寒日数为主;总寒冷日数整体呈减少趋势,显著快速减少的突变发生在1995年;... 利用1961—2019年青海省42个气象站逐日最低气温,分析不同等级寒冷日数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1961—2019年青海省寒冷日数随着等级降低而逐渐增加,主要以微寒日数为主;总寒冷日数整体呈减少趋势,显著快速减少的突变发生在1995年;总寒冷日数减少主要是由酷寒日数的减少引起;1997年气候突变后严寒、大寒、小寒、轻寒、微寒和总寒冷日数变化趋势减少,酷寒日数变化趋势增多,极寒和凉日数变化趋势减少与增加分布相当。(2)青海省寒冷日数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总寒冷日数随着海拔升高逐渐增加,等级较高的寒冷日数增减趋势较明显,随着寒冷等级的降低,增减趋势向低纬度和海拔相对较低的地区发展。(3)极寒、酷寒、严寒、轻寒、微寒和总寒冷日数随年平均气温升高而逐渐减少,大寒、小寒和凉日数随年平均气温升高而逐渐增加。(4)青海省除了严寒日数其余等级寒冷日数存在持续性,未来下降趋势将持续,但持续性强度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冷日数 时空演变 突变特征 未来趋势 青海省
下载PDF
中国大气逆温的时空分布特征
19
作者 万超悦 徐婷婷 +2 位作者 王艳 刘甚蓝 杨复沫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4-449,共16页
大气逆温在气象研究和空气质量研究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2011-2020年ERA5逐时温度廓线数据分析西北、华北、东北、西南、华东、华南六个地区的低空大气逆温特征。从日变化来看,逆温频率、逆温强度多在07:00(北京时,下同)达到... 大气逆温在气象研究和空气质量研究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2011-2020年ERA5逐时温度廓线数据分析西北、华北、东北、西南、华东、华南六个地区的低空大气逆温特征。从日变化来看,逆温频率、逆温强度多在07:00(北京时,下同)达到最大,最高分别可达70%和2℃左右,逆温厚度多在11:00-18:00达到最大值。从月变化上看,站点逆温特征均在1-2月和12月达到最大值,6-8月达到最小值,部分站点1月逆温频率最高可到90%,逆温强度可达3℃以上,逆温厚度整体多集中在200~400 m。从年变化上看,多数站点逆温特征变化较小,逆温频率、逆温强度、逆温厚度年份波动分别约在10%、0.4℃、60 m之间,东北各站点逆温特征总体呈下降趋势,华东、华南各站点逆温特征总体无明显上升或下降趋势。逆温特征在时间上的差异多与地面辐射冷却和天气气候相关。从空间分布来看,东北、华东和华南临海地区,受海洋上空环流所带来的暖空气影响,逆温更易于形成,逆温频率区域均值(分别为44.5%、48.7%、48.65%)总体高于西北(23.4%)、西南(13.4%)和华北地区(21.84%)。西北、华东及华南沿海地区逆温强度最大,厚度最厚,逆温强度和厚度整体在1.5℃和300 m以上,西南地区环境潮湿多云不利于形成逆温层,逆温强度和厚度最小。本研究可为后续探究我国不同地区大气污染物在垂直方向上的累积和扩散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温 逆温频率 逆温强度 逆温厚度 逆温区域特征
下载PDF
Variation in the surface heat flux on the north and south slopes of Mount Qomolangma 被引量:1
20
作者 Yonghao Jiang Maoshan Li +4 位作者 Yuchen Liu Ting Wang Pei Xu Yaoming Ma Fanglin Sun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24年第5期28-33,共6页
The distinctive conditions present on the north and south slopes of Mount Qomolangma,along with the intricate variations in the underlying surfaces,result in notable variations in the surface energy flux patterns of t... The distinctive conditions present on the north and south slopes of Mount Qomolangma,along with the intricate variations in the underlying surfaces,result in notable variations in the surface energy flux patterns of the two slopes.In this paper,data from TESEBS(Topographical Enhanced Surface Energy Balance System),remote sensing data from eight cloud-free scenarios,and observational data from nine stations are utilized to examine the fluctuations in the surface heat flux on both slopes.The inclusion of MCD43A3 satellite data enhances the surface albedo,contributing to more accurate simulation outcomes.The model results are validated using observational data.The RMSEs of the net radiation,ground heat,sensible heat,and latent heat flux are 40.73,17.09,33.26,and 30.91 W m^(−2),respectively.The net radiation flux is greater on the south slope and exhibits a rapid decline from summer to autumn.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monsoon,on the north slope,the maximum sensible heat flux occurs in the pre-monsoon period in summer and the maximum latent heat flux occurs during the monsoon.The south slope experiences the highest latent heat flux in summer.The dominant flux on the north slope is sensible heat,while it is latent heat on the south slope.The seasonal variations in the ground heat flux are more pronounced on the south slope than on the north slope.Except in summer,the ground heat flux on the north slope surpasses that on the south slo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unt Qomolangma TESEBS model Remote sensing retrieval Surface heat fluxe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