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气温分布的空间插值方法比较 被引量:151
1
作者 李新 程国栋 卢玲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65-573,共9页
使用反距离平方、趋势面、Kriging插值、Cokriging插值和综合方法对青藏高原1961—1990年30年平均1月气温进行空间插值比较研究,其中后两种方法能够把影响青藏高原气温分布的关键因素———高程置于插值算法之中。反距离平方和趋势面插... 使用反距离平方、趋势面、Kriging插值、Cokriging插值和综合方法对青藏高原1961—1990年30年平均1月气温进行空间插值比较研究,其中后两种方法能够把影响青藏高原气温分布的关键因素———高程置于插值算法之中。反距离平方和趋势面插值的结果都与实际情况相差较远;普通Kriging插值能够反映出青藏高原气温分布的一定的空间结构,但结果依然不好;由于考虑了高度变量,Cok riging插值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性能改进,但因为台站海拔高度偏低,插值结果依然不理想。前4种方法效果不好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青藏高原上气象台站稀少且高原西北地区无气象台站。综合方法把气温分解为结构化分量和随机分量,使用直减率把气温订正到同一海拔高度后,再对它们做Kriging插值分析,其结果较为正确地反映了青藏高原气温空间分布的特征,误差远小于其它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样本本身的空间分布是影响插值精度的重要因素,合理的采样设计是必要的前提;对于台站稀少的地区,必须把随机插值方法和确定性方法结合起来估计气候变量的空间分布。同时给出了青藏高原1月的气温空间分布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统计 空间插值 青藏高原 气温
下载PDF
登陆热带风暴“Bilis”维持和暴雨增幅与低纬水汽输送的关系及其数值试验 被引量:13
2
作者 戴竹君 王黎娟 +3 位作者 管兆勇 庞玥 何洁琳 黄小梅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5-54,共10页
采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NCEP/NCAR再分析资料、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和JMA最佳路径数据集对0604号强热带风暴“Bilis”的水汽输送特征进行诊断分析与数值模拟。结果表明,“Bilis”登陆后,一直与低纬水汽通道相联结,索马里和80—100... 采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NCEP/NCAR再分析资料、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和JMA最佳路径数据集对0604号强热带风暴“Bilis”的水汽输送特征进行诊断分析与数值模拟。结果表明,“Bilis”登陆后,一直与低纬水汽通道相联结,索马里和80—100°E越赤道气流异常活跃,将大量水汽输送到“Bilis”环流中,有利于其在陆上长久维持并引发沿途暴雨增幅。对“Bilis”的维持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和水汽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低纬水汽输送的减弱不利于登陆热带风暴“Bilis”的维持和暴雨增幅,索马里和80~100°E越赤道气流的持续水汽补充有助于“Bilis”环流在陆上长久维持,减少外界水汽尤其是索马里越赤道气流的水汽输送后,TC暴雨强度和范围衰减十分剧烈。来自低纬水汽输送减弱不利于热带风暴中的强对流活动,不利于“Bilis”获得能量长久维持,雨量也随之相应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风暴“Bilis” 水汽输送 数值试验 暴雨增幅
下载PDF
山东省多年气象要素空间插值方法比较研究 被引量:29
3
作者 徐超 吴大千 张治国 《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5,共5页
针对山东省境内气象站点分布比较稀疏的情况,以1990—2001年山东省17个气象站点的年平均降水和温度为基础数据,分别建立了平均降水和温度与海拔、经纬度和植被指数(NDVI)之间的回归方程;在此基础上建立模拟站点以增加气象数据的信... 针对山东省境内气象站点分布比较稀疏的情况,以1990—2001年山东省17个气象站点的年平均降水和温度为基础数据,分别建立了平均降水和温度与海拔、经纬度和植被指数(NDVI)之间的回归方程;在此基础上建立模拟站点以增加气象数据的信息量。分别采用反距离加权法(IDW)、径向基函数法(RBF)和普通克里格法(OK)3种插值方法进行比较插值分析。结果表明:模拟站点的加入大大提高了插值的精度;采用的3种插值方法中,普通克里格法比反距离加权法和径向基函数法具有更为理想的插值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插值 温度 降水 模拟站点
下载PDF
塔克拉玛干沙漠地表潜热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王敏仲 魏文寿 +2 位作者 杨莲梅 何清 耿燕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40-947,共8页
利用1979年3月至2004年2月月平均的NCEP/DOE再分析地表潜热资料,在分析塔克拉玛干沙漠四季潜热基本气候特征的基础上,通过EOF方法,对沙漠地表潜热异常变化的空间结构和时间演变趋势作了诊断研究。结果表明:①沙漠地区夏季潜热最大,春季... 利用1979年3月至2004年2月月平均的NCEP/DOE再分析地表潜热资料,在分析塔克拉玛干沙漠四季潜热基本气候特征的基础上,通过EOF方法,对沙漠地表潜热异常变化的空间结构和时间演变趋势作了诊断研究。结果表明:①沙漠地区夏季潜热最大,春季和秋季次之,冬季最小;靠近山区的沙漠西部、西北部地区四季明显大于中、东部地区。②根据四季地表潜热距平场的EOF分析,该区潜热异常主要有全区一致型、南北差异型以及西北—东南差异型三种常见的分布模态。③25 a期间,塔克拉玛干沙漠地表潜热在第一空间尺度上四季都有不同程度增强的趋势;在第二空间尺度上,春季沙漠北部、西北部有减弱的趋势,南部、东南部有增强的趋势,而冬、夏、秋季变化趋势不是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克拉玛干沙漠 潜热通量 时空特征
下载PDF
1965—2009年青藏高原地区温度的空间插值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戚浩平 杨波 +2 位作者 路云阁 杨清华 方洪宾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A02期265-268,共4页
利用空间插值技术研究了青藏高原的温度变化,在已有常规插值方法基础上,考虑海拔、经度和纬度等因素,提出了一种"模型拟合+残差修正"的综合插值方法.首先,建立温度与海拔、经度和纬度的回归模型,该模型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0.05... 利用空间插值技术研究了青藏高原的温度变化,在已有常规插值方法基础上,考虑海拔、经度和纬度等因素,提出了一种"模型拟合+残差修正"的综合插值方法.首先,建立温度与海拔、经度和纬度的回归模型,该模型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0.05的t检验;其次,根据模型回归值和站点实测值,得到实测点的残差;然后,选取一种常规插值方法,对残差进行插值;最后,把残差插值结果修正到模型回归图上,得到最终的温度插值图.通过常规插值方法和综合插值方法的对比发现,在所选的14个检验站点中,常规插值方法的中误差都大于3.0℃,而综合插值方法都小于3.0℃,其中"模型拟合+残差修正"的综合插值方法的中误差最小可达到1.26℃,相比常规插值方法的中误差至少提高了2倍,表明综合插值方法对青藏高原地区温度插值有更好的适用性,插值精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样条拟合 克里金插值 反距离加权插值 模型插值
下载PDF
1981—2000年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低频振荡特征及其影响 被引量:13
6
作者 彭玉萍 何金海 +1 位作者 陈隆勋 张博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30-338,共9页
青藏高原的大气热源及其影响以及环流的低频振荡已有很多探讨,但有关高原大气热源低频振荡及其对环流影响的研究目前尚未充分开展。利用倒算法计算得到的大气热源总量(Q1),诊断和分析1981—2000年夏季青藏高原东部逐日大气热源(Q1ETP,Q1... 青藏高原的大气热源及其影响以及环流的低频振荡已有很多探讨,但有关高原大气热源低频振荡及其对环流影响的研究目前尚未充分开展。利用倒算法计算得到的大气热源总量(Q1),诊断和分析1981—2000年夏季青藏高原东部逐日大气热源(Q1ETP,Q1 of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的主要振荡周期及其对应的传播特征,并取其中1985、1992年进行更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1)夏季高原东部大气热源存在两种低频振荡,主要为10~20 d振荡(BWO,Quasi-Biweekly Oscillation),其次为30~60 d振荡(LFO,Low Frequency Oscillation)。(2)在1985、1992年中,高原热源低频振荡与当地降水低频振荡有很好的同位相谱相关,表明热源低频振荡很可能由凝结潜热的振荡激发的,这证明了本文热源数据的可靠性。(3)高原在夏季主要是振荡源地,但也接受外来影响。高原热源BWO生成后主要在原地维持振荡,并受来自孟加拉湾的热源BWO影响,有时部分振荡向外(主要向东)传播;热源LFO情况与BWO类似,以本地振荡为主但也受来自东部大陆LFO的影响,外传时则主要向西。所以研究高原热源低频振荡需要特别注意热源BW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大气热源 低频振荡 小波分析 交叉谱
下载PDF
山东济南地区2015年大气边界层逆温特征 被引量:19
7
作者 张佃国 王洪 +3 位作者 崔雅琴 刘泉 龚佃利 张秋晨 《干旱气象》 2017年第1期43-50,共8页
利用德国RPG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数据,首先对比分析探空和微波辐射计观测数据,计算2种数据的偏差和均方根误差,检验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数据的可靠性,然后结合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2015年济南地区大气边界层逆温特征。结果表明:(1)降水天... 利用德国RPG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数据,首先对比分析探空和微波辐射计观测数据,计算2种数据的偏差和均方根误差,检验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数据的可靠性,然后结合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2015年济南地区大气边界层逆温特征。结果表明:(1)降水天气过程对微波辐射计观测数据有一定影响,无降水天气过程时2种数据有很好的一致性;(2)2015年济南贴地逆温月平均出现频率为84.9%,其中2、9、10、12月出现频率为100%。夏季由于大气层结不稳定、对流旺盛,贴地逆温较弱,出现频率仅为46.6%;(3)2015年济南悬垂逆温出现频率较小,其中4月出现频率最大(仅为30%);(4)贴地逆温层厚度全年分布不均匀,最大为900 m,伴随夏季到来,逆温温差变小,夏季结束,温差变大,最大温差为4.6℃;逆温强度春季最大,强度可达6级,夏季最小,仅为1级,其他季节为3级;(5)悬垂逆温层冬季最高,顶高可达2 000 m,温差有较大差异,冬季最大温差为8.0℃,夏季温差较小,最小温差为0.5℃,逆温强度不大,最大强度为2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逆温 微波辐射计 逆温厚度 逆温强度
下载PDF
成都地区大气边界层逆温特征分析 被引量:45
8
作者 周书华 倪长健 刘培川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5年第2期108-111,共4页
针对污染气象条件对大气环境影响的问题,利用2010—2012年成都地区探空资料的温度数据,系统研究了成都地区逆温的结构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10—2012年成都地区整体以贴地逆温出现频率最高、厚度最大及强度最强,其次为低悬逆温和高悬... 针对污染气象条件对大气环境影响的问题,利用2010—2012年成都地区探空资料的温度数据,系统研究了成都地区逆温的结构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10—2012年成都地区整体以贴地逆温出现频率最高、厚度最大及强度最强,其次为低悬逆温和高悬逆温。不同类型逆温出现的频率、厚度及强度也存在一定的季节差异,贴地逆温春季出现频率最高,厚度最大,其他各季差异不显著;冬季逆温最强,夏季最弱。3类逆温的日变化明显,08时逆温出现的频率和厚度普遍大于20时,且08时逆温强度大于20时。分析成都地区大气边界层逆温层特征,对了解成都地区污染物扩散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边界层 逆温 频率 厚度 强度
下载PDF
台州低空逆温层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黄景 徐伟萍 金小城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6年第2期113-118,共6页
利用浙江省洪家气象站L波段雷达逐日探空资料,统计分析了2007—2011年台州接地逆温和悬浮逆温的出现频率、逆温厚度、逆温强度特征,以及与风向风速的关系。结果表明:台州四季均存在低空逆温层,低空逆温出现频率年变化趋势呈单谷型特征... 利用浙江省洪家气象站L波段雷达逐日探空资料,统计分析了2007—2011年台州接地逆温和悬浮逆温的出现频率、逆温厚度、逆温强度特征,以及与风向风速的关系。结果表明:台州四季均存在低空逆温层,低空逆温出现频率年变化趋势呈单谷型特征,冬春季节逆温出现频率较高。秋冬季节低空逆温厚度增大,春季厚度变薄,夏季最薄;各时次的悬浮逆温厚度大于接地逆温厚度。07:00接地逆温月变化和季节变化强度都弱于19:00接地逆温的;07:00接地逆温,冬季强度最大(1.4℃/100m);19:00接地逆温在秋冬季节强度(2.2和2.0℃/100m)显著大于春夏季节强度(1.3和1.5℃/100m)。两个时次悬浮逆温强度月变化(0.8~1.2℃/100m)和季节变化(0.9~1.1℃/100m)较小,平均底高和顶高的最低值都在7月份,19:00悬浮逆温平均底高、平均顶高普遍大于07:00悬浮逆温观测值。出现接地逆温层时,低空风速一般≤2 m/s,层底风向集中在W到NW之间和静风,天空多为无云或少云;出现悬浮逆温层时,风速小于6 m/s的比例超过50%,层底风向集中在NW到ENE之间和SSW到SW之间,总云量不小于6的比例达70%以上。四季均有霾出现,霾日出现频率年变化趋势与逆温出现频率都是呈单谷型特征。霾污染权重系数季节变化与两个时次的逆温厚度和07:00逆温强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冬春季节的大于夏秋季节的;冬春季节霾的污染程度较为严重,污染权重系数分别为49.0和3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温 厚度 强度 霾污染
下载PDF
沙漠地区近地层能量交换特征研究初步评述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振杰 何清 艾力.买买提明 《干旱气象》 2009年第2期157-162,共6页
总结了沙漠地区近地层能量交换特征研究的主要进展概况和热点问题。介绍了沙漠地区特有的结构复杂、水汽含量低、沙尘含量高等特征,并分析了其形成原因。对于沙漠近低层的辐射和能量收支特性、湍流通量特征等进行了总结。指出国内外在... 总结了沙漠地区近地层能量交换特征研究的主要进展概况和热点问题。介绍了沙漠地区特有的结构复杂、水汽含量低、沙尘含量高等特征,并分析了其形成原因。对于沙漠近低层的辐射和能量收支特性、湍流通量特征等进行了总结。指出国内外在未来沙漠地区近地层湍流研究方面面临的一些主要科学问题,以及对未来沙漠地区近地层湍流能量特征研究的发展方向提出若干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地区 近地层 能量交换
下载PDF
昆明坝子边界层贴地逆温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8
11
作者 段玮 万石云 段旭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4年第4期1-6,34,共7页
利用昆明2004~2006年08 h气象加密探空资料对昆明坝子贴地逆温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昆明坝子贴地逆温年频率为59.9%,厚度为120 m,强度为0.9℃/100 m,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具有出现频率高,厚度小,强度略强的特点。昆明坝子贴地逆温频率、... 利用昆明2004~2006年08 h气象加密探空资料对昆明坝子贴地逆温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昆明坝子贴地逆温年频率为59.9%,厚度为120 m,强度为0.9℃/100 m,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具有出现频率高,厚度小,强度略强的特点。昆明坝子贴地逆温频率、厚度、强度呈单峰型年变化,春季频率最高、厚度最厚、强度最强;夏季频率最低、厚度最薄、强度最弱,其变化受降水、风速、晴夜状况变化的影响。坝子地形是影响贴地逆温的重要因素,昆明坝子地形对坝内贴地逆温具有保护稳定作用,尤其是对辐散冷却逆温过程的保护,同时也影响贴地逆温的厚度和强度。昆明坝子贴地逆温存在辐射逆温、地形逆温、水体平流逆温的共同影响,但辐射冷却逆温是主导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贴地逆温 频率 强度 厚度 成因
下载PDF
塔克拉玛干沙漠近地层湍流热通量计算方法比较研究 被引量:27
12
作者 艾力.买买提明 何清 +4 位作者 高志球 阿吉古丽.沙依提 霍文 刘新春 梁云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48-954,共7页
利用2007年8月3日至10月31日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大气环境观测试验站取得的大气边界层观测资料,比较了涡动相关法、波文比法和空气动力学法计算得到的湍流热通量,分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能量平衡各分量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波文比法... 利用2007年8月3日至10月31日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大气环境观测试验站取得的大气边界层观测资料,比较了涡动相关法、波文比法和空气动力学法计算得到的湍流热通量,分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能量平衡各分量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波文比法、空气动力学和涡动相关法计算得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湍流热通量日变化特征是一致的,整个观测期间,空气动力学方法和波文比法计算得出的湍流通量大于涡动相关法。它们的顺序分别为,波文比法计算得出的湍流热通量最大,空气动力学方法次之,涡动相关法最小;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能量平衡各分量基本上以12:00时为中心,呈对称分布。净辐射、土壤热通量、感热通量具有非常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净辐射日最高值324 W.m-2出现在当地时间11:30,最小值-85 W.m-2出现在当地时间18:30;土壤热通量在12:00左右达到日最高值143 W.m-2,而20:00时出现最小值-69 W.m-2;感热通量在13:30时左右达到最高值178 W.m-2,19:00时左右出现最小值-7 W.m-2;相对于上述3个能量平衡分量,潜热通量的日变化特征不太明显。每日12:30左右出现潜热通量的最大值43 W.m-2,06:00时出现日最低值-1 W.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热通量 潜热通量 波文比法 空气动力学法 涡动相关法
下载PDF
全球大气季节平均热源的三维分布——非绝热加热与瞬变加热之对比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灵玲 谢倩 +1 位作者 房佳蓓 杨修群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21-329,共9页
利用1958—2001年ERA40逐日大气再分析资料,使用热力学方程剩余项法计算和对比分析了全球大气季节平均非绝热加热和瞬变加热的四季气候平均三维分布。结果表明,全球大气非绝热加热主要为热带强大深厚对流性热源、中纬度浅薄热源以及副... 利用1958—2001年ERA40逐日大气再分析资料,使用热力学方程剩余项法计算和对比分析了全球大气季节平均非绝热加热和瞬变加热的四季气候平均三维分布。结果表明,全球大气非绝热加热主要为热带强大深厚对流性热源、中纬度浅薄热源以及副热带和高纬度的深厚性热汇,热带热源总是向夏半球偏移,但中纬度热源和高纬度热汇在冬半球偏强。全球大气瞬变加热的三维分布主要表现为:副热带热汇-中高纬度热源的南北偶极型和中纬度低层热汇-高层热源的高低层偶极型,该分布型导致瞬变热源具有从高纬度低层向中纬度高层的倾斜结构。瞬变加热与风暴路径密切相关,冬半球风暴路径的瞬变活动强,因而其瞬变热源和热汇也强,而夏半球则相对弱。瞬变加热在北半球具有位于大陆东部和大洋西部的区域性特征,而在南半球具有纬向带状分布,尤其在冷季时南太平洋瞬变热汇和热源带出现分离现象。瞬变加热在全球大部分区域对非绝热加热起减弱抵消作用,但在中纬度对流层中高层起支配性作用。因此,大气瞬变活动帮助高纬度和中纬度中高层大气获得更多的热量,从而对非绝热加热造成的大气热量进行空间上的重新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热源 非绝热加热 瞬变加热
下载PDF
中国区域平流层气温垂直变化统计特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于雪涛 芮小平 +1 位作者 张栋 赵苗琦 《中国科技论文》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79-285,共7页
为了准确获取气温的垂直变化特征,选用2008—2012年的TLogP探空数据,采用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中国地理区域内气温直减率和逆温层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华中、华南和华东区域的气温直减率年均值较高,其他区域较低;西南、西北、东... 为了准确获取气温的垂直变化特征,选用2008—2012年的TLogP探空数据,采用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中国地理区域内气温直减率和逆温层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华中、华南和华东区域的气温直减率年均值较高,其他区域较低;西南、西北、东北和华北区域的气温直减率在夏季和冬季较高,而华中、华南和华东区域只在冬季较高;中国境内的逆温层一般出现在春季和冬季,且早上比晚上多;逆温层在华南和华东区域出现次数较多,而在西南区域较少;在西南和西北区域,近地表2km以下大气中一般具有2个逆温层,而其他区域一般具有3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直减率 逆温层 时空分布 中国地理区域
下载PDF
南阳边界层逆温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张雪玲 陈润浩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1年第B09期116-119,共4页
利用2009—2010年L波段雷达的高空探测资料,对南阳站边界层出现逆温的频率、强度、厚度和起始高度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南阳边界层逆温出现频率年均217天;辐射逆温居多;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逆温层出现最多,春、秋季次之,夏季最... 利用2009—2010年L波段雷达的高空探测资料,对南阳站边界层出现逆温的频率、强度、厚度和起始高度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南阳边界层逆温出现频率年均217天;辐射逆温居多;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逆温层出现最多,春、秋季次之,夏季最少。另外,南阳上空出现的逆温中接地逆温比较多,19时比07时出现次数多。通过对2009年南阳各月PM10浓度与逆温层月际分布的对比分析发现,接地逆温出现频次多少与PM10的浓度大小存在必然的联系,说明逆温是影响南阳空气质量的重要气象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 逆温 强度 厚度 季节分布
下载PDF
Vertical Atmospheric Structure of the Late Summer Clear Days over the East Gansu Loess Plateau in China 被引量:3
16
作者 韦志刚 文军 李振朝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3期381-389,共9页
In this paper, by using the sounding data collected in LOPEX05, we have analyzed the vertical atmospheric structure and boundary layer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in the late summer over the east Gansu... In this paper, by using the sounding data collected in LOPEX05, we have analyzed the vertical atmospheric structure and boundary layer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in the late summer over the east Gansu loess plateau.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ottom of the stratosphere is at about 16 500 m and varies between 14 000 m and 18 000 m above the ground. The center of the westerly jet is located between 8300 m and 14 300 m above the ground and its direction moves between 260~ and 305~. There is an inverse humidity layer at about 3000 m height above the ground. The maximum of the air temperature occurs at 1700 LST in the layer below 800 m above the ground. The inversion layer is relatively thick. The time that the maximum of the vapor occurs is not the same for different layers. The depth of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can reach about 1000 m and the depth of the stable boundary layer can be 65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mospheric structure boundary layer characteristics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下载PDF
A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FFECT OF THE LOW-FREQUENCY OSCILLATION OF THE ATMOSPHERIC HEAT SOURCE OVER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2
17
作者 彭玉萍 何金海 +1 位作者 陈隆勋 张博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14年第1期17-25,共9页
There has been a lot of discussion about the atmospheric heat source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TP)and the low-frequency oscillation of atmospheric circulation.However,the research on low-frequency oscillation of heat s... There has been a lot of discussion about the atmospheric heat source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TP)and the low-frequency oscillation of atmospheric circulation.However,the research on low-frequency oscillation of heat source over TP and its impact on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re not fully carried out.By using the vertically integrated apparent heat source which is calculated by the derivation method,main oscillation periods and propagation features of the summer apparent heat source over the eastern TP(Q1ETP)are diagnosed and analyzed from 1981 to 2000.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1)Summer Q1ETP has two significant oscillation periods:one is 10-20d(BWO,Quasi-Biweekly Oscillation)and the other is 30-60d(LFO,Low-frequency Oscillation).(2)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is found between Q1ETP and rainfall over the eastern TP in 1985 and 1992,showing that the low-frequency oscillation of heat source is likely to be stimulated by oscillation of latent heat.(3)The oscillation of heat source on the plateau mainly generates locally but sometimes originates from elsewhere.The BWO of Q1ETP mainly exhibits stationary wave,sometimes moves out(mainly eastward),and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BWO from the Bay of Bengal.Showing the same characteristics as BWO,the LFO mainly shows local oscillation,occasionally propagates(mainly westward),and connects with the LFO from East China.In summary,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study on BWO of Q1ET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ghai-Tibet Plateau atmospheric heat sources low-frequency oscillations wavelet analysis cross spectra
下载PDF
GLOBAL ATMOSPHERIC SEASONAL-MEAN HEATING:DIABATIC VERSUS TRANSIENT HEATING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灵玲 杨修群 +1 位作者 谢倩 房佳蓓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12年第4期494-502,共9页
With the ERA40 reanalysis daily data for 1958-2001, the global atmospheric seasonal-mean diabatic heating and transient heating are computed by using the residual diagnosis of the thermodynamic equation. The three-dim... With the ERA40 reanalysis daily data for 1958-2001, the global atmospheric seasonal-mean diabatic heating and transient heating are computed by using the residual diagnosis of the thermodynamic equation. Th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s for the two types of heating are described and compared.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diabatic heating is basically characterized by strong and deep convective heating in the tropics, shallow heating in the midlatitudes and deep cooling in the subtropics and high-latitudes. The tropical diabatic heating always shifts towards the summer hemisphere, but the midlatitude heating and high-latitude cooling tend to be strong in the winter hemisphere. On the other hand, the transient heating due to transient eddy transfer is characterized by a meridional dipole pattern with cooling in the subtropics and heating in the mid- and high-latitudes, as well as by a vertical dipole pattern in the midlatitudes with cooling at lower levels and heating in the mid- and higher-levels, which gives rise to a sloped structure in the transient heating oriented from the lower levels in the high latitudes and higher levels in the midlatitudes. The transient heating is closely related to a storm track along which the transient eddy activity is much stronger in the winter hemisphere than in the summer hemisphere. In Northern Hemisphere, the transient heating locates in the western oceanic basin, while it is zonally-oriented in Southern Hemisphere, for which the transient heating and cooling are far separated over South Pacific during the cold season. The transient heating tends to cancel the diabatic heating over most of the globe. However, it dominates the mid-tropospheric heating in the midlatitudes. Therefore, the atmospheric transient processes act to help the atmosphere gain more heat in the high-latitudes and in the mid-troposphere of midlatitudes, reallocating the atmospheric heat obtained from the diabatic hea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mospheric heat source diabatic heating transient-eddy-induced heating
下载PDF
新疆地面感热的时空变率特征分析
19
作者 艾冠男 潘新民 +1 位作者 安大维 张新军 《四川环境》 2022年第2期93-98,共6页
为探究新疆不同下垫面感热变化特征,选用2007~2016年新疆105个气象站点地面观测资料结合MODIS Terra卫星植被指数(NDVI)数据资料,采用空气动力学法估算新疆地面感热。通过EOF正交分解,对新疆不同区域感热进行时间变化分析,对感热与各要... 为探究新疆不同下垫面感热变化特征,选用2007~2016年新疆105个气象站点地面观测资料结合MODIS Terra卫星植被指数(NDVI)数据资料,采用空气动力学法估算新疆地面感热。通过EOF正交分解,对新疆不同区域感热进行时间变化分析,对感热与各要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EOF第一模态反映全区一致的空间变化,第二模态呈现南北反向的空间变化。(2)南、北区感热输送呈单峰型月变化特征,感热1月最小,6月最大,4至10月南区感热高于北区。(3)南、北区感热夏季最高、冬季最小,春季北区感热增幅明显,夏季南区感热高于北区。(4)南、北区感热变化与地气温差、地表热力输送系数和地面风速相关,但存在季节差异。研究为认识干旱区的干旱机理提供参考依据,也为改善干旱区生态环境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感热 EOF 变化特征 相关分析
下载PDF
平凉市低空大气逆温特征分析
20
作者 马真 常臻 +1 位作者 马鹏程 刘雪雄 《农业灾害研究》 2019年第5期76-78,共3页
根据崆峒气象站探空资料,分析平凉市2013—2017年逐日08:00和20:00逆温分布特征。平凉市低空大气温度层结全年以弱稳定为主,一年四季都有逆温层,逆温强度平均为1.4℃/100m,冬季是逆温特征最显著季节,强度最强,逆温发生频率最高,夏季强... 根据崆峒气象站探空资料,分析平凉市2013—2017年逐日08:00和20:00逆温分布特征。平凉市低空大气温度层结全年以弱稳定为主,一年四季都有逆温层,逆温强度平均为1.4℃/100m,冬季是逆温特征最显著季节,强度最强,逆温发生频率最高,夏季强度最弱,频率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温 频率 厚度 强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