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南岛土地覆盖变化对海风锋结构演变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
1
作者 依斯拉木·吾拉音 苗峻峰 吴冰雪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03-821,共19页
本文利用WRF-Noah陆气耦合中尺度模式,针对海南岛一次典型的海风锋事件进行了高分辨率的数值模拟,研究了海南岛土地覆盖(下垫面)变化对海风锋结构演变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海南岛土地覆盖变化对海风锋的作用是通过多种地表和植被... 本文利用WRF-Noah陆气耦合中尺度模式,针对海南岛一次典型的海风锋事件进行了高分辨率的数值模拟,研究了海南岛土地覆盖(下垫面)变化对海风锋结构演变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海南岛土地覆盖变化对海风锋的作用是通过多种地表和植被属性的综合影响决定的。森林化试验中动力和热力作用分别抑制和促进海风锋的发展,对海风锋的影响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反照率的减小引起净辐射的增大,从而使感热通量小幅增加,使低层大气增温而增加海陆温度梯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海风驱动力,但地表粗糙度的增大减弱了海风风速,进一步减弱了海风锋传播距离和上升速度。然而,由于海南岛森林覆盖面积较大,导致森林化试验与控制试验中海风锋的整体差异较小。相比之下,荒漠化试验中热力和动力作用均有利于海风锋的发展;反照率的增大和叶面积指数的降低,改变了地表能量分配,造成潜热通量显著减小,感热通量先减少后增大,对低层大气的增温效应非常明显,从而加大了海陆温度梯度。另一方面,地表粗糙度显著减小,下垫面对海风的阻挡作用减弱,海风风速增大。因此,荒漠化试验海风锋传播距离、上升速度以及海风厚度都显著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风锋 土地覆盖变化 森林化 荒漠化 热带岛屿
下载PDF
冷空气引发江苏近海强风形成和发展的物理过程探讨 被引量:44
2
作者 吴海英 孙燕 +2 位作者 曾明剑 尹东屏 沈树勤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88-394,共7页
对一次强冷空气伴随的近海大风天气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强冷空气影响过程中地面变压场和高空各层温度平流场的演变特征及其与地面风场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强冷空气引发江苏近海强风形成与发展的物理过程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温度平流... 对一次强冷空气伴随的近海大风天气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强冷空气影响过程中地面变压场和高空各层温度平流场的演变特征及其与地面风场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强冷空气引发江苏近海强风形成与发展的物理过程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温度平流与地面风场之间是通过变压场相互关联和促进的,强冷空气所伴随的冷平流增强了地面变压场及变压梯度,是导致江苏近海大风出现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空气 近海大风 温度平流 变压场
下载PDF
亚洲季风与中国干湿、农牧气候界线之关系 被引量:33
3
作者 杨建平 丁永建 +1 位作者 陈仁升 刘俊峰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41-447,共7页
基于中国553个气象站点1958~2000年日降水量资料、北方295个气象站点同期(20(em)蒸发皿资料,界定出半干旱区和农牧交错区各自的范围.利用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1951~1995年)与印度夏季降水量(1951~1998年)资料,分析了半干旱区和农牧交... 基于中国553个气象站点1958~2000年日降水量资料、北方295个气象站点同期(20(em)蒸发皿资料,界定出半干旱区和农牧交错区各自的范围.利用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1951~1995年)与印度夏季降水量(1951~1998年)资料,分析了半干旱区和农牧交错区东南-西北界10年际空间变化与亚洲夏季风的关系.近50年中国干湿、农牧气候界线的动态变化是影响中国的季风环流强弱作用在空间上的实物表现,季风环流的强弱变化控制着气候界线空间摆动的范围与方向,其年代际变化是中国干湿、农牧气候界线呈现出年代际变化特征的根源.分析显示,在现代情况下,农牧气候界线位置的空间摆动主要反映人类生产活动强度的强弱差异,人为因素起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印度夏季风 干湿气候界线 农牧气候界线
下载PDF
海风锋导致雷暴生成和加强规律研究 被引量:22
4
作者 卢焕珍 刘一玮 +2 位作者 刘爱霞 张楠 孙密娜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078-1086,共9页
应用雷达和地面自动气象站资料结合订正的天津探空资料,分三种类型统计分析了2004—2009年雷达监测到的50次由渤海湾海风锋导致雷暴生成和加强的规律及对应的天气背景;应用VDRAS系统资料分析了第三种类型(在不稳定环境下,沿海风锋直接... 应用雷达和地面自动气象站资料结合订正的天津探空资料,分三种类型统计分析了2004—2009年雷达监测到的50次由渤海湾海风锋导致雷暴生成和加强的规律及对应的天气背景;应用VDRAS系统资料分析了第三种类型(在不稳定环境下,沿海风锋直接触发雷暴)的热力、动力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强对流不稳定环境下,沿海风锋可以直接触发雷暴并沿海风锋移动的同时发展加强;(2)不同的类型在雷暴生成的位置、发展加强的速度、强度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3)Ⅰ型对应背景场的动力条件更为有利,强对流天气更为剧烈,Ⅲ型对应背景场的热力、动力条件和水汽条件更为有利,对流抑制指数(CIN)小;(4)海风锋使得低层形成中尺度辐合线,沿海风锋垂直上升速度从地面一直延伸至3 km高度,强中心出现在1.5~3.0 km高度,最大风速达1.9 m·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风锋 雷暴 出流边界 VDRAS系统资料
下载PDF
海南岛地区海陆风的统计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33
5
作者 张振州 蔡旭晖 +1 位作者 宋宇 康凌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70-280,共11页
根据实测资料统计分析海南岛地区的海陆风现象和季节变化,并利用WRF模式对全岛海陆风环流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海南岛四季代表月的月平均海陆风日为12.2d,月平均频率约为40%,夏季最高(约49%),冬、春季相当(约41%),秋... 根据实测资料统计分析海南岛地区的海陆风现象和季节变化,并利用WRF模式对全岛海陆风环流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海南岛四季代表月的月平均海陆风日为12.2d,月平均频率约为40%,夏季最高(约49%),冬、春季相当(约41%),秋季最少(约29%);中部山区周围海陆风出现频率较高,北部丘陵地区出现频率较低。海南岛夏季的海陆风环流最强,典型海陆风日的海风环流厚度达2.5km、陆风环流厚度约1.5km;白天海风向岛内伸展60-100km,在岛屿长轴附近形成强辐合带;冬季通常在岛屿中部形成偏南北向的海风辐合带;春季兼有夏季和冬季的特点;秋季海陆风的范围最小、强度最弱,主要出现在西南部山地边缘。各季陆风发展相对较弱,陆风辐合线偏向海上或在岸线附近,其范围和强度明显小于海风环流。海岛山体机械绕流作用明显,迎风面陆风时段易形成陆风锋,夏季常出现在凌晨至05-09时,弧形辐合带向海上推进约10-30km,冬季出现在东南部沿海且强度较弱;背风面海风锋可在北部.西部的平坦地区登陆并向岛内推进,海风发展旺盛时背风面与迎风面的海风在海岛中心汇合,形成覆盖全岛的强辐合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海陆风 统计特征 WRF模式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珠峰绒布河谷大气边界层结构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3
6
作者 朱凌云 张美根 +3 位作者 马舒坡 李鹏 邹捍 李爱国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08-1213,共6页
利用中尺度气象模式RAMS对2006年6月12~16日珠峰绒布河谷地区大气边界层结构进行了模拟,并将模拟的风温时空分布与风廓线仪LAP3000的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绒布河谷地区的局地环流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午后至夜间盛行山风... 利用中尺度气象模式RAMS对2006年6月12~16日珠峰绒布河谷地区大气边界层结构进行了模拟,并将模拟的风温时空分布与风廓线仪LAP3000的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绒布河谷地区的局地环流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午后至夜间盛行山风,可持续12h,且风速较大;在山风盛行期间,山风的影响高度可达400700m左右),其中下垫面不均匀性导致的温度差异是引起局地环流的主要因素;RAMS模式较好地反映了绒布河谷地区局地环流的时空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峰地区 数值模拟 RAMS 山谷风环流 时空分布
下载PDF
青海湖湖陆风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陈万隆 孙卫国 +1 位作者 周竞南 陈江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1995年第4期289-296,共8页
用一个含植被参数化的二维中尺度模式研究青海湖夏季的湖陆风,模拟结果再次表明该模式具有重现局地中尺度环境特征,如冷(热)岛环境和湿岛等。同时表明,模式对植被覆盖度是敏感的,即有稀疏植被覆盖(δ=30%)情况的湖陆风白天比裸地情况要... 用一个含植被参数化的二维中尺度模式研究青海湖夏季的湖陆风,模拟结果再次表明该模式具有重现局地中尺度环境特征,如冷(热)岛环境和湿岛等。同时表明,模式对植被覆盖度是敏感的,即有稀疏植被覆盖(δ=30%)情况的湖陆风白天比裸地情况要小,夜间则大,湖岸水平温度(或湿度)梯度随植被覆盖度增加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陆风 植被覆盖度 青海湖 数值模拟 陆风
下载PDF
海面与海岸陆面风速廓线特征 被引量:15
8
作者 吴息 白龙 +2 位作者 崔方 于炳霞 张春莹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8-145,共8页
利用位于江苏海岸陆地的两座测风塔以及福建海面的一座测风塔气象要素资料,分析了这两种下垫面风速、湍流等要素的日变化规律及廓线特征,探讨了这两种不同下垫面特征导致的风力特征差异。结果表明:海岸陆面日最大风速出现时间较内陆滞后... 利用位于江苏海岸陆地的两座测风塔以及福建海面的一座测风塔气象要素资料,分析了这两种下垫面风速、湍流等要素的日变化规律及廓线特征,探讨了这两种不同下垫面特征导致的风力特征差异。结果表明:海岸陆面日最大风速出现时间较内陆滞后,最小风速出现时间与内陆相差不大,风速日变化位相随高度滞后,日振幅随高度减小,冬季70 m高度风速日变化特征与10 m高度风速日变化特征相反,夜间大于白天,说明冬季的过渡层转换高度低于夏季;海面风速的日变化位相、日振幅等特征随高度变化很小。两种下垫面的风廓线用对数律、指数律拟合的效果相当,海岸陆面的风廓线指数呈现的规律为离岸风组大于向岸风组,冬季大于夏季;海面风廓线指数呈现的规律则是向岸风组大于离岸风组,夏季大于冬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陆面 海面 风速廓线 日变化
下载PDF
广东阳江沿海地区海陆风观测结果及其特征分析 被引量:37
9
作者 周伯生 汪永新 +2 位作者 俞健国 蒋维楣 李宗恺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88-192,共5页
根据我国广东阳江某大型电力工程项目前期工作中获取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海陆风环流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海陆风频率较高,但相当一部分环流较浅(尤其是春季);海风持续时间平均为9~10小时;白天的海风比夜间的陆风要强得多,高空回... 根据我国广东阳江某大型电力工程项目前期工作中获取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海陆风环流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海陆风频率较高,但相当一部分环流较浅(尤其是春季);海风持续时间平均为9~10小时;白天的海风比夜间的陆风要强得多,高空回流层的气流强度远小于地面入流层的强度;海陆风环流结构比较特殊,其上下层风向间以及白天的海风风向和晚上的陆风风向间大多有较大夹角,不易形成重复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风 边界层气象 大气污染
下载PDF
珠峰北坡绒布河谷局地环流的模拟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张美根 马舒坡 +3 位作者 许丽人 李鹏 邹捍 李爱国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46-1150,共5页
对珠峰北坡绒布河谷地区大气观测实验发现,绒布河谷中地面气流存在明显的日变化,但有别于其它地区的山谷风系统:在凌晨至正午前后基本为<2 m.s-1的小风,而午后至午夜则盛行来自珠峰方向的偏南下山风。由于珠峰北坡地区地形复杂,绒布... 对珠峰北坡绒布河谷地区大气观测实验发现,绒布河谷中地面气流存在明显的日变化,但有别于其它地区的山谷风系统:在凌晨至正午前后基本为<2 m.s-1的小风,而午后至午夜则盛行来自珠峰方向的偏南下山风。由于珠峰北坡地区地形复杂,绒布河谷中地面气流的日变化可能是山谷风、坡风与冰川风等环流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分析绒布河谷中风场日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本文利用一个中尺度气象模式对绒布河谷中典型风场进行了模拟,并借助观测资料对模拟结果进行了检验,进而对风场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原因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峰北坡绒布河谷 山谷风 冰川风 RAMS模式系统
下载PDF
宁波一次典型夏季海陆风过程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 被引量:15
11
作者 宋洁慧 寿绍文 +3 位作者 刘旭 文伟俊 卢海琦 徐明娥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36-342,共7页
根据我国宁波台塑项目环境评估期间使用系留气艇对一次典型海陆风过程进行时间加密探测所获得的资料,分析了弱盛行风影响下海陆风环流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用分辨率为5km的WRF模式模拟了此次海陆风过程。观测结果表明,在成熟海风期间的高... 根据我国宁波台塑项目环境评估期间使用系留气艇对一次典型海陆风过程进行时间加密探测所获得的资料,分析了弱盛行风影响下海陆风环流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用分辨率为5km的WRF模式模拟了此次海陆风过程。观测结果表明,在成熟海风期间的高空存在明显的返回气流,所观测到的海风环流相当完整;陆风过程伴有下沉逆温层出现。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海陆风的开始时间、持续时间与实测基本一致,海风期间的返回气流也清晰可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风 观测分析 系留气艇探测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珠江口地区海陆风系的研究 被引量:38
12
作者 张立凤 张铭 林宏源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81-589,共9页
选取香港、澳门、广州三站为珠江口地区的指标站, 对三站多年的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得到了珠江口地区海陆风现象的一些特征。并用细网格 Mass 模式对该地区的海陆风风系作诊断研究, 得到了该地区海陆风风系的细致分布特征,... 选取香港、澳门、广州三站为珠江口地区的指标站, 对三站多年的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得到了珠江口地区海陆风现象的一些特征。并用细网格 Mass 模式对该地区的海陆风风系作诊断研究, 得到了该地区海陆风风系的细致分布特征, 在指标站该诊断结果与观测资料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风 观测观察 细网格模式 珠江口地区
下载PDF
城市发展对夜间海陆风环流影响的预测模拟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雷鸣 苗曼倩 +2 位作者 洪钟祥 周乐义 李军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366-372,共7页
本文利用一个三维中尺度模式模拟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海陆风环流状况,以及城市发展后动力热力效应对环流的影响,其中热力效应主要考虑了城乡反照率的差别,模式考虑了海陆温差、通量传输、太阳辐射、科里奥和效应等因子.模拟结果得到... 本文利用一个三维中尺度模式模拟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海陆风环流状况,以及城市发展后动力热力效应对环流的影响,其中热力效应主要考虑了城乡反照率的差别,模式考虑了海陆温差、通量传输、太阳辐射、科里奥和效应等因子.模拟结果得到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夜间垂直环流状况,辐散辐会带分布,预测了城市发展后的环流情形。为大气扩散评价以及城市建设规划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发展 海风 陆风 大气环流
下载PDF
香港地区海陆风的显式模拟研究 被引量:17
14
作者 陈训来 王安宇 +3 位作者 李江南 刘吉 林文实 冯瑞权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73-480,共8页
利用MM5模式对香港地区的海陆风进行了显式数值研究,模拟的风向、风速和温度与站点的观测值比较一致,较详细地分析了海陆风的日变化规律和三维结构特征,结果显示香港地区海风分布复杂,主要受偏西、偏南和偏东海风气流的影响,形成多个辐... 利用MM5模式对香港地区的海陆风进行了显式数值研究,模拟的风向、风速和温度与站点的观测值比较一致,较详细地分析了海陆风的日变化规律和三维结构特征,结果显示香港地区海风分布复杂,主要受偏西、偏南和偏东海风气流的影响,形成多个辐合带,海风锋最远可以深入内陆约90 km;陆风较简单,主要是偏北气流,陆风的风速和强度都比海风要弱,与山谷风、城市热岛环流等形成弱的辐合。香港是一个海岸曲折、多丘陵的地区,其中75%的面积是山区,为了研究这些丘陵地形对香港地区海陆风的影响,设计了保留海陆分布,去掉丘陵地形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由于丘陵地形的存在,在白天地形的热力作用是主要的,增强了海风的强度;而晚上动力阻挡作用比较明显,减弱了陆风的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风 三维结构 地形作用
下载PDF
海上不同高度风速换算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8
15
作者 陈永利 赵永平 +3 位作者 张必成 杨连素 吴术礼 宋珊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27-31,共5页
本文用海上石油平台上观测的风梯度资料,计算了在不同风况下海面摩擦速度和粗糙高度。结果表明,海面摩擦速度u_*与海上10m高度处风速u_(10)的关系为u_*=0.055u_(10)-0.058。在4—5级风时,海面平均摩擦速度为50cm/s,粗糙度为0.022m,它相... 本文用海上石油平台上观测的风梯度资料,计算了在不同风况下海面摩擦速度和粗糙高度。结果表明,海面摩擦速度u_*与海上10m高度处风速u_(10)的关系为u_*=0.055u_(10)-0.058。在4—5级风时,海面平均摩擦速度为50cm/s,粗糙度为0.022m,它相当于陆上的平均粗糙高度。在风速为2—3级时,二者与海上通常采用的数据接近。文中最后给出了上述两种风况下海上不同高度的换算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速 风梯度 粗糙度 海风
下载PDF
热带海温异常与南海夏季风建立迟早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温之平 薛晓冰 +1 位作者 梁肇宁 吴丽姬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4-98,共5页
利用NCEP再分析的海表温度场、风场、高度场的格点资料,应用合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初步探讨了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与南海夏季风建立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在有些年份并不同号,从而对南海夏季... 利用NCEP再分析的海表温度场、风场、高度场的格点资料,应用合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初步探讨了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与南海夏季风建立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在有些年份并不同号,从而对南海夏季风建立迟早的影响并不完全一致。进一步分析表明,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可能是通过影响热带地区Walker环流建立和加强,进而南海夏季风建立的迟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 海温异常 建立迟早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夏季海陆风与热岛环流的相互作用及城市化的影响 被引量:67
17
作者 苗曼倩 唐有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80-289,共10页
用三维中尺度模式研究长江三角洲夏季海陆风与城市热岛环流的相互作用。白天由于东海海风和太湖湖风环流与上海市热岛环流相互增强,最大垂直速度可达6.2cm/s;夜间则相反。由于海风(包括长江江风)与湖风的对撞,因而在上海到... 用三维中尺度模式研究长江三角洲夏季海陆风与城市热岛环流的相互作用。白天由于东海海风和太湖湖风环流与上海市热岛环流相互增强,最大垂直速度可达6.2cm/s;夜间则相反。由于海风(包括长江江风)与湖风的对撞,因而在上海到江阴市沿江出现一条水平辐合带。如果上海周围地区随着经济发展,大片农田被城市下垫面所取代,而使绿地覆盖率下降到15%以下,则夏季夜间地面气温可上升3℃,两个增温中心分别在苏州和嘉兴附近,并且空气比湿下降,气候将出现又干又热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风 热岛环流 相互作用 城市化 长江三角洲
下载PDF
我国北部草原地区近地层平均风特性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薛桁 朱瑞兆 +1 位作者 冯守忠 王玉彬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232-238,共7页
在内蒙锡盟118m气象观测塔历时4年的逐时10层测风结果的基础上,对该地区近地层的平均风特性进行了一系列的统计和分析,发现该地区近地层风特性与我国其它地区有较大差异,在118m塔层范围内,存在着上下一致的风速日变化,风速随高度变化指... 在内蒙锡盟118m气象观测塔历时4年的逐时10层测风结果的基础上,对该地区近地层的平均风特性进行了一系列的统计和分析,发现该地区近地层风特性与我国其它地区有较大差异,在118m塔层范围内,存在着上下一致的风速日变化,风速随高度变化指数α较大,平均α=0.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层 特性 草原地区 中国
下载PDF
台湾海峡海陆风数值模式与数值模拟试验 被引量:21
19
作者 蔡榕硕 严邦良 黄荣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6-96,共11页
研制了一个包括水平及垂直扩散、牛顿冷却的二维 46层非弹性运动方程组的台湾海峡海陆风数值模式 ,并用此模式来模拟及研究台湾海峡两岸海陆风的生成与变化特征。模式中考虑了太阳辐射、长波辐射及其日变化、地表向大气的感热与潜热输... 研制了一个包括水平及垂直扩散、牛顿冷却的二维 46层非弹性运动方程组的台湾海峡海陆风数值模式 ,并用此模式来模拟及研究台湾海峡两岸海陆风的生成与变化特征。模式中考虑了太阳辐射、长波辐射及其日变化、地表向大气的感热与潜热输送以及向土壤层的热传导等。数值计算中采用了分解算法及隐式时间差分方案。用此模式得出的模拟结果与闽东南及台湾海陆风的观测事实比较吻合 ,表明了此模式能够较好地描述海峡两岸的海陆风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海峡 海陆负数值模式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用星载微波散射计测量海洋风场的反演方法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林明森 孙瀛 郑淑卿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35-46,共12页
Seasat-A卫星散射计(SASS)成功地测量了全球海洋上的风矢量场。其技术基础基于微波后向散射对由海表面风产生的海面厘米级波的敏感性。由于后向散射是各向异性的,所以可以从而个或更多的天线方位角的测量中反演出风速、... Seasat-A卫星散射计(SASS)成功地测量了全球海洋上的风矢量场。其技术基础基于微波后向散射对由海表面风产生的海面厘米级波的敏感性。由于后向散射是各向异性的,所以可以从而个或更多的天线方位角的测量中反演出风速、风向由于散射物理模型函数的非线性及信号中噪声的存在,使得风场反演中存在风向多解。本文给出了一种从SASS测量的后向散射强度的数据中反演出大尺度海洋风场的新的方法,计算结果与Petecherych等[5]利用SASS表面风分析的结果比较在风向上是吻合的,在风速上我们得到的结果更接近于表面真实风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场反演 散射计 海洋 风场 星载微波散射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