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2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互补相关原理的三江平原蒸散发时空变化规律分析
1
作者 李宇琪 黄鹏 +4 位作者 宋长虹 徐阳 章策 崔远来 罗玉峰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8-66,共9页
研究蒸散发的变化对灌溉水分管理和水资源利用有重要作用。三江平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灌溉用水量巨大。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三江平原蒸散发的变化趋势,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研究选用了3种基于互补相关原理的蒸散发模型,比较... 研究蒸散发的变化对灌溉水分管理和水资源利用有重要作用。三江平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灌溉用水量巨大。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三江平原蒸散发的变化趋势,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研究选用了3种基于互补相关原理的蒸散发模型,比较了其在估算三江平原蒸散发(ET_A)时的精度,并根据水量平衡方程对蒸散发模型进行参数调整,最终选择精度最高的模型用于估算1960-2020年三江平原ET_A。研究采用了多种分析方法,Mann-Kendall检验和反距离权重法用于讨论ET_A时空变化规律,相关系数和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法用于讨论气象因素对ET_A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原始参数值的3种蒸散发模型在估算ET_A时误差较大,在对3种模型的参数进行调整后,互补相关陆面蒸散模型表现出更高的准确性,成为估算三江平原ET_A的最优模型;三江平原年ET_A在61年间处于显著上升趋势,线性增长速率为0.4mm/a,夏季ET_A的变化趋势与年ET_A一致,其余季节的ET_A变化趋势不同,夏季ET_A的上升是影响年ET_A上升的最主要因素;ET_A的空间分布不同,多年平均值和季节平均值集中出现在三江平原的中部区域,三江平原东部ET_A的上升速率快于中部和西部区域;最低气温与ET_A的相关性最强,风速与ET_A的相关性最弱,ET_A对气温变化敏感,最高气温的变化对ET_A的影响程度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发 互补相关 时空变化 三江平原
下载PDF
哈巴河流域蒸散发遥感估算与耗水特征评价
2
作者 姚小晨 高凡 刘坤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5,共8页
蒸散发是干旱区农业绿洲水分消耗的主要途径,准确估算哈巴河流域实际蒸散发量,分析其时空变化规律,挖掘土地利用变化对实际蒸散发的影响,对流域水资源科学管理和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20年的MOD16遥感数据集,估算哈巴河流... 蒸散发是干旱区农业绿洲水分消耗的主要途径,准确估算哈巴河流域实际蒸散发量,分析其时空变化规律,挖掘土地利用变化对实际蒸散发的影响,对流域水资源科学管理和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20年的MOD16遥感数据集,估算哈巴河流域实际蒸散发量,利用Theil-Sen趋势度及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流域内实际蒸散发时空分布变化规律,通过土地利用动态度法探究流域内土地利用变化程度,结合实际蒸散发量揭示流域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ET的差异性变化特征,并对流域内耗水特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①时间尺度上,ET年际波动较大,总体呈增加趋势,年增长率为1.4177mm/a;年内变化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季节差异明显。②空间尺度上,ET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呈现北部山区高,南部平原区低,流域中上游高,下游低的分布格局。③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平均ET大小表现为林地>耕地>草地>未利用地。④研究区多年平均耗水总量为24.53亿m^(3)。在大尺度地区,MODIS遥感数据适用性较高。林地、耕地等植被覆盖度较高的区域蒸散发明显高于荒漠区等植被覆盖度低的区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导致其蒸散发及耗水量也随之改变,耗水量与植被覆盖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发 MOD16 土地利用 植被覆盖 时空分布 MANN-KENDALL检验 耗水特征评价
下载PDF
MARS模型在渭河流域参考作物蒸散量计算中的适应性研究
3
作者 葛杰 周晓平 +4 位作者 王晶 曹绮欣 曹钧恒 陈至立 冯家豪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24,共8页
为有效提高气象资料缺失时渭河流域参考作物蒸散量(ET_(0))计算精度,选取流域及附近20个气象站58 a(1960-2017年)逐日气象资料,基于不同气象要素组合,构建16种基于多元自适应回归样条(MARS)的ET_(0)计算模型,并将计算结果与Hargreaves-S... 为有效提高气象资料缺失时渭河流域参考作物蒸散量(ET_(0))计算精度,选取流域及附近20个气象站58 a(1960-2017年)逐日气象资料,基于不同气象要素组合,构建16种基于多元自适应回归样条(MARS)的ET_(0)计算模型,并将计算结果与Hargreaves-Samani、Makkink和Irmark-Allen模型进行对比,评价MARS模型在渭河流域的适应性及可移植性。结果表明:MARS模型能很好地甄别ET_(0)与各输入因子间的非线性关系,MARS2(T_(max)、T_(min)、R_(a))计算精度(平均MAE为0.225 mm/d,平均RMSE为0.327 mm/d,平均R2为0.897)能满足应用要求,模型精度随输入气象要素数量的增加而升高;输入因子中引入地球外辐射R_(a),可明显提高MARS模型精度;在输入因子相同时,MARS模型精度高于Hargreaves-Samani、Irmark-Allen和Makkink模型;MARS模型在渭河流域具有很强的泛化能力和可移植性。因此,气象资料缺失时基于MARS建立的ET_(0)计算模型可作为渭河流域ET_(0)计算的推荐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流域 参考作物蒸散量 多元自适应回归样条 可移植性 ET_(0)模型 地球外辐射R_(a)
下载PDF
基于自适应模糊推理系统的汾河流域参考作物蒸散量模拟研究
4
作者 葛杰 刘园 +1 位作者 雒舒琪 曹绮欣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1期69-77,共9页
【目的】有效提高缺少气象资料条件下汾河流域参考作物蒸散量(ET0)计算精度。【方法】选取汾河流域及附近7个气象站点1960—2017年逐日气象资料,根据不同气象要素组合,构建16种基于自适应模糊推理系统(ANFIS)的ET0模拟模型,并与Hargreav... 【目的】有效提高缺少气象资料条件下汾河流域参考作物蒸散量(ET0)计算精度。【方法】选取汾河流域及附近7个气象站点1960—2017年逐日气象资料,根据不同气象要素组合,构建16种基于自适应模糊推理系统(ANFIS)的ET0模拟模型,并与Hargreaves-Samani、Irmak-Allen、Makkink模型进行比较,评价ANFIS模型在汾河流域的适用性及可移植性。【结果】(1)ANFIS模型能很好地展现ET0与各输入因子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仅输入Tmax、Tmin、Ra建立的ANFIS2模型模拟精度(平均R^(2)为0.882,平均NSE为0.876,平均RMSE为0.341 mm/d)能满足使用要求,随着输入气象要素数量的增加,模型模拟精度不断提高;(2)在输入因子相同时,ANFIS模型精度高于Hargreaves-Samani、Irmak-Allen、Makkink模型;(3)ANFIS模型在汾河流域具有很强的泛化能力和可移植性,不同分区建立的ANFIS模型相互移植时具有较高精度(平均R^(2)为0.983,平均NSE为0.978,平均RMSE为0.134 mm/d)。【结论】因此,在缺少气象资料时,基于自适应模糊推理系统建立的ET0模拟计算模型可作为汾河流域ET0计算的推荐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河流域 参考作物蒸散量 自适应模糊推理系统 可移植性
下载PDF
A Study on the Assessment and Integration of Multi-Source Evapotranspiration Products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5
作者 Ming CHENG Lei ZHONG +6 位作者 Yaoming MA Han MA Yaoxin CHANG Peizhen LI Meilin CHENG Xian WANG Nan GE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3期435-448,共14页
Evapotranspiration(ET)is a crucial variable in the terrestrial water,carbon,and energy cycles.At present,a large number of multi source ET products exist.Due to sparse observations,however,great challenges exist in th... Evapotranspiration(ET)is a crucial variable in the terrestrial water,carbon,and energy cycles.At present,a large number of multi source ET products exist.Due to sparse observations,however,great challenges exist in the evalu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ET products in remote and complex areas such as the Tibetan Plateau(TP).In this paper,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multiple collocation(MC)method over the TP is evaluated for the first time,and the uncertainty of multisource ET products(based on reanalysis,remote sensing,and land surface models)is further analyzed,which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ET data fus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1)ET uncertainties quantified via the MC method are lower in RS-based ET products(5.95 vs.7.06 mm month^(-1))than in LSM ET products(10.22 vs.17.97 mm month^(-1))and reanalysis ET estimates(7.27 vs.12.26 mm month-1).2)A multisource evapotranspiration(MET)dataset is generated at a monthly temporal scale with a spatial resolution of 0.25°across the TP during 2005-15.MET has better performance than any individual product.3)Based on the fusion product,the total ET amount over the TP and its patterns of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are clearly identified.The annual total ET over the entire TP is approximately 380.60 mm.Additionally,an increasing trend of 1.59±0.85 mm yr^(-1)over the TP is shown during 2005-15.This study provides a basis for future studies on water and energy cycles and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 over the TP and surrounding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VAPOTRANSPIRATION data fusion multiple collocation the Tibetan Plateau
下载PDF
河西走廊潜在蒸散发时空格局变化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6
作者 马亚丽 牛最荣 孙栋元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2-202,共11页
蒸散发过程影响因素众多,潜在蒸散发(ET_0)与气象变量交互作用复杂,亟需揭示ET_0变化对气象变量的响应机理。基于河西走廊及周边21个气象站点气象资料,采用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以河西走廊整体及3分区2个空间尺度,揭示ET_0时空变化规律,明... 蒸散发过程影响因素众多,潜在蒸散发(ET_0)与气象变量交互作用复杂,亟需揭示ET_0变化对气象变量的响应机理。基于河西走廊及周边21个气象站点气象资料,采用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以河西走廊整体及3分区2个空间尺度,揭示ET_0时空变化规律,明确ET_0对各气象因素变化敏感性及贡献。结果表明:(1)河西走廊及分区ET_0均呈显著波动上升趋势(Z>1.98),线性变化率2.94 mm·a~(-1),且黑河分区变化最明显。(2)ET_0由东南向西北递增变化,中东部石羊河分区(1003.78 mm)、黑河分区(1031.30 mm)较小,西部疏勒河分区(1171.89 mm)较大。(3)河西走廊ET_0对气象因素变化敏感性排序为相对湿度(RH)、日最高气温(T_(max))、日照时数(n)、平均风速(u)、日降水量(P),ET_0对RH减少最敏感,对P变化最不敏感。(4)u增大是造成河西走廊ET_0增大的主要原因,其次是RH减少、T_(max)升高、n增加。(5)疏勒河分区、黑河分区、石羊河分区ET_0呈增加变化,贡献最大因素分别为T_(max)(5.13%)、u(8.22%)、T_(max)(5.97%),贡献最小因素为n。气候因素中的风速和气温变化是河西走廊地区ET_0变化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成果对合理规划农田灌溉用水和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蒸散发 气象变量 响应 定量关系 河西走廊
下载PDF
流域蒸散与地理坐标的关系--以中国云南南盘江流域为例
7
作者 刘干 余航 +4 位作者 胡凤林 潘梦楠 裴鼎 王绍春 王龙 《水力发电》 CAS 2024年第5期7-15,58,共10页
以中国云南南盘江为研究区,利用1980年~2016年32个雨量站的降水数据、21个蒸发站的蒸发量数据和13个水文站的流量数据,基于Budyko-Fu方程,分析了流域蒸发量及敏感性与地理坐标的关系。结果表明:南盘江流域AET与纬度和海拔间呈显著负相关... 以中国云南南盘江为研究区,利用1980年~2016年32个雨量站的降水数据、21个蒸发站的蒸发量数据和13个水文站的流量数据,基于Budyko-Fu方程,分析了流域蒸发量及敏感性与地理坐标的关系。结果表明:南盘江流域AET与纬度和海拔间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8607(α<0.01)和R=-0.6003(α<0.05),且PET与纬度的关系与其一致;13个子流域的流域特征值m均与经度、纬度、海拔呈负相关,m值同时受到了经度、纬度、海拔的影响,其中m值与纬度和海拔的关系密切,相关系数分别为R=-0.8885(α<0.01)、R=-0.6224(α<0.05);实际蒸发量和蒸散率对m的敏感性均与纬度存在线性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R=0.8476(α<0.01)、R=0.5222(α<0.1),且位于流域西部11个子流域的实际蒸发量、蒸散率对干燥度的敏感性和纬度之间具有2次多项式的非线性关系,降水的空间分布影响了实际蒸发量和蒸散率对干燥度的敏感性空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际蒸发量 敏感性 蒸散率 流域特征值 南盘江流域
下载PDF
亚热带典型森林下垫面大气层结变化规律及其对潜在蒸散发估算的影响
8
作者 郭宝 刘梅先 +3 位作者 杜虎 林凯荣 罗威 涂新军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9-367,共9页
为评估忽略大气稳定性对潜在蒸散发(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PET)估算的影响,本文以亚热带森林下垫面为例,结合涡动相关观测及莫宁-奥布霍夫相似原理,探讨了冠层上方大气层结变化规律,比较了基于中性假设和考虑大气稳定性影响的PE... 为评估忽略大气稳定性对潜在蒸散发(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PET)估算的影响,本文以亚热带森林下垫面为例,结合涡动相关观测及莫宁-奥布霍夫相似原理,探讨了冠层上方大气层结变化规律,比较了基于中性假设和考虑大气稳定性影响的PET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①中性、稳定和不稳定3种大气层结具有明显的日内与季节变化特征,不稳定层结在中午居多,稳定层结在早晨和傍晚居多,而中性层结在昼间均有分布;同时,春夏两季的不稳定层结高频时段较长,而秋冬两季相对较短;总体上,观测期内不稳定、中性和稳定3种层结平均占比分别为41.4%、34.7%与24.0%。②基于中性假设的空气动力学阻力估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空气动力学阻力,导致PET存在低估现象(RMSE=25.82 W/m^(2)),且误差偏离随着PET增大而愈加明显。③在当地条件下当量空气动力学阻力r_(a)与风速呈显著的指数关系(r_(a)=7.83u^(-2.92)+32.66,R^(2)=0.50,P<0.05,N=394),基于该关系估算的PET相对于中性假设而言具有更高的精度(R^(2)提高了3.26%,RMSE降低了19.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稳定度 潜在蒸散发 空气动力学阻力 莫宁-奥布霍夫相似原理 涡度相关
原文传递
基于遥感数据的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蒸散发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魏炜 莫崇勋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17,共9页
以中国东南沿海6个省市地区为研究区,基于GLEAM卫星遥感数据对该区1980-2020年地表蒸散发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利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功率谱小波分析,分别从年、季节等尺度分析了蒸散发的变化趋势和周期特征。结果表... 以中国东南沿海6个省市地区为研究区,基于GLEAM卫星遥感数据对该区1980-2020年地表蒸散发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利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功率谱小波分析,分别从年、季节等尺度分析了蒸散发的变化趋势和周期特征。结果表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近40年的地表蒸散发呈现显著的增加趋势,增速为1.87 mm/a。其中,夏季对于年蒸散发量的贡献最大,贡献率为36.15%;春季对于蒸散发量增速的贡献最大,贡献率为36.73%。蒸散发在年尺度上无明显的周期性,但在季节尺度上却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规律。研究结果可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水文循环演变规律等研究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数据 蒸散发 演变趋势 时空分析 东南沿海
下载PDF
嘉陵江流域潜在蒸散发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0
作者 赵宾华 马方铭 +4 位作者 李占斌 李鹏 黄金华 高蓓 孙虎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3-51,共9页
为研究嘉陵江流域潜在蒸散发(ET_(0))的时空格局变化特征以及变化气候条件对流域潜在蒸散发量的影响,选择45个国家级气象测站的1970—2019年逐日气象数据计算ET_(0),采用线性倾向率、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反距离加权插值分析时空变化... 为研究嘉陵江流域潜在蒸散发(ET_(0))的时空格局变化特征以及变化气候条件对流域潜在蒸散发量的影响,选择45个国家级气象测站的1970—2019年逐日气象数据计算ET_(0),采用线性倾向率、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反距离加权插值分析时空变化特征,通过敏感性分析和贡献率量化ET_(0)变化的主导因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其影响因子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年尺度上,嘉陵江流域平均气温以0.20℃/10a的速率呈上升趋势,相对湿度、平均风速和日照时数分别以0.239%/10a、0.048(m·s^(-1))/10a和0.100(h·d^(-1))/10a的速率下降。年ET_(0)以0.133 mm/10a的速率减小,春、冬季ET_(0)呈上升趋势,夏、秋季相反,空间上年ET_(0)整体北高南低。年ET_(0)变化主导因子为平均气温,嘉陵江流域ET_(0)变化是多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交互作用下的空间解释度达到68.4%。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生态水文过程变化深入分析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蒸散发 时空演变 贡献率 影响因素 嘉陵江流域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乌审旗不同降水年份ET_(0)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11
作者 洪光宇 于志刚 +5 位作者 云昕 张玉 高颖 李俊霞 高孝威 李燕南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23年第2期1-5,共5页
本文探究毛乌素沙地乌审旗丰水年、平水年及欠水年潜在蒸散量(ET_(0))的变化特征,可为水资源短缺地区植被结构优化、植被合理布局及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依据。根据对乌审旗3个气象站连续监测数据的筛选,采用相关性分析法及多元回归法,分... 本文探究毛乌素沙地乌审旗丰水年、平水年及欠水年潜在蒸散量(ET_(0))的变化特征,可为水资源短缺地区植被结构优化、植被合理布局及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依据。根据对乌审旗3个气象站连续监测数据的筛选,采用相关性分析法及多元回归法,分析不同降水年份潜在蒸散量变化特征,并探讨各气候因子对毛乌素沙地的影响。结果表明:(1)ET_(0)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年际内变化呈单峰曲线,在6—8月间达到峰值;(2)湿润度随着月份的增加出现波动性增大现象,波动趋势均与降水量有高度一致性,且二者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3)平均温度是该区ET_(0)的主要影响因子,贡献率为56.78%;其次是风速,贡献率为15.69%;再次是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相对湿度对ET_(0)起到了抑制作用,而平均温度、风速和日照时数对ET_(0)有正向推动作用,温度升高与湿度下降导致潜在ET_(0)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响因子 潜在蒸散量 湿润度 降水量 毛乌素沙地
下载PDF
深圳市多年参考蒸发蒸腾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2
作者 朱宁 高雅楠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24年第1期22-25,共4页
参考蒸腾蒸发量(Reference Evapotranspiration,ET0)是作物需水的重要计算依据,对于区域农业生产用水具有指导性意义。本文基于广东省深圳市气象站点近60 a的气象数据,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推荐的彭曼-蒙蒂斯公式(Penman-Monte... 参考蒸腾蒸发量(Reference Evapotranspiration,ET0)是作物需水的重要计算依据,对于区域农业生产用水具有指导性意义。本文基于广东省深圳市气象站点近60 a的气象数据,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推荐的彭曼-蒙蒂斯公式(Penman-Monteith)来计算ET0,并采用线性趋势法、滑动平均法和相关分析法对区域的ET0变化进行详细论证。结果表明:深圳气象站近60 a年际和年内ET0变化趋势趋于一致,均呈现为下降;近60 a不同季节的ET0分析表明夏季ET0最大,冬季ET0最小;近60 a年际季节ET0分析表明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均呈现出下降趋势;日最高气温对ET0相关性最强,相对湿度对ET0相关性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圳市 参考蒸发蒸腾量 趋势分析 季节 气象因素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湿地蒸散发量估算及时空演变规律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新旭 任苏明 +3 位作者 王富强 张红璐 张立新 赵衡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5-43,共9页
蒸散发过程是水文循环与地表能量平衡的关键环节,准确估算蒸散发量对于认识气候变化和水文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以黄河三角洲湿地为研究区,基于地表能量平衡理论和SEBAL模型,选用2000年、2003年、2005年、2008年、2011年、2014年、201... 蒸散发过程是水文循环与地表能量平衡的关键环节,准确估算蒸散发量对于认识气候变化和水文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以黄河三角洲湿地为研究区,基于地表能量平衡理论和SEBAL模型,选用2000年、2003年、2005年、2008年、2011年、2014年、2017年、2020年共8年期的Landsat遥感影像对黄河三角洲湿地蒸散发量进行了反演估算,采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蒸散发量扩展方法得到日、月蒸散发量,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对反演结果的精度验证,并系统分析了黄河三角洲湿地蒸散发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SEBAL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反演误差均值在15%以内;黄河三角洲湿地夏季月蒸散发量大于100 mm,其中7月份和8月份日蒸散发量的变化范围为2~5 mm,9月份日蒸散发量的变化范围为1~4 mm;三角洲湿地南北区域的蒸散发量具有显著差异性,总体上呈现北部高、南部低的变化趋势;风速、平均气压和平均气温是影响黄河三角洲湿地蒸散发量变化的主要气象因素,与蒸散发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为黄河三角洲湿地水热通量研究提供参考,对湿地系统恢复自然修复能力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发量 SEBAL模型 Landsat遥感影像 遥感反演 黄河三角洲湿地
下载PDF
基于Priestley-Taylor方法的中亚干旱区实际蒸散特征及归因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卓怡 郝兴明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85-1093,共9页
蒸散是水—能—碳循环之间的纽带,了解蒸散的动态过程及其驱动因素对中亚干旱区水资源稳定、生态环境安全及农业水资源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Priestley-Taylor方法,估算并分析了2000—2019年中亚干旱区蒸散的时空变化,采用... 蒸散是水—能—碳循环之间的纽带,了解蒸散的动态过程及其驱动因素对中亚干旱区水资源稳定、生态环境安全及农业水资源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Priestley-Taylor方法,估算并分析了2000—2019年中亚干旱区蒸散的时空变化,采用Lindeman-Merenda-Gold方法定量评估了不同驱动因素对蒸散各组分的绝对贡献,并以各组分对蒸散变化的贡献加权,评估了各驱动因素对蒸散的贡献。结果表明:中亚干旱区蒸散整体以1.45mm·a^(-1)的速度波动上升,其变化趋势呈“东升西降”的空间分布;植被蒸腾、蒸发、冠层截留蒸发的变化趋势分别是2.46 mm·a^(-1)、-1.03 mm·a^(-1)、0.02 mm·a^(-1),三者对蒸散变化的贡献分别是70.09%、29.34%、0.57%;植被蒸腾和冠层截留蒸发的主导因素是NDVI,蒸发的主导因素是气温;总体上,NDVI是中亚干旱区蒸散变化的主导因素,其绝对贡献为28.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 时空变化 归因 贡献 中亚 干旱区
下载PDF
白洋淀湖泊原位蒸发试验研究
15
作者 王晓燕 尹德超 +5 位作者 王雨山 吴斌 安永会 徐蓉桢 王茜 刘蕴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04-212,共9页
在生态环境脆弱和水资源短缺的雄安新区白洋淀,湖泊水面蒸发是其地表水主要排泄方式之一,研究湖泊蒸发对认识湖泊水循环、生态需水量评价及湖泊生态功能恢复等方面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然而白洋淀湖泊内蒸发实测资料有限,一般采... 在生态环境脆弱和水资源短缺的雄安新区白洋淀,湖泊水面蒸发是其地表水主要排泄方式之一,研究湖泊蒸发对认识湖泊水循环、生态需水量评价及湖泊生态功能恢复等方面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然而白洋淀湖泊内蒸发实测资料有限,一般采用邻近陆地观测站数据折算或经验模型法估算其蒸发量,计算误差较大,不能准确描述白洋淀湖泊蒸发量。研究在白洋淀湖泊开展原位试验,在湖泊中心位置建立E601蒸发站和20 m^(2)蒸发池观测蒸发量,并建立自动气象站同时监测气象数据,利用E601蒸发站和气象站数据使用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方法分析了蒸发与各气象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并将E601蒸发站观测数据与20 m^(2)蒸发池观测数据及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夏季白洋淀湖泊水面蒸发量日变化较剧烈,变化范围在0.4~6.6 mm/d,6月蒸发量最大,7—8月随降水增多蒸发量有所下降。夏季湖泊水面蒸发受太阳辐射和湿度2种因素影响较大。以20 m^(2)蒸发池蒸发量作为湖泊水面蒸发量,观测期内E601蒸发站观测蒸发量高于湖泊水面实际蒸发量,通过当地蒸发折算系数折算后可更准确估算湖泊蒸发量。试验获得白洋淀湖泊内20 m^(2)蒸发池与E601蒸发站蒸发折算系数约为0.98,较前人研究略偏大。研究结果可为白洋淀地区水面蒸发量计算提供基础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蒸发 原位试验 E601蒸发站 20 m^(2)蒸发池 白洋淀
下载PDF
不同气候区潜在蒸散量变化趋势及归因分析
16
作者 刘文辉 张宝忠 +4 位作者 魏征 韩松俊 韩聪颖 王雅琦 韩信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45-559,共15页
以全国710个气象站点常规观测资料为基础,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1970-2017年逐日ET_o,运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贡献量分析法等,分析不同气候区年尺度ET_o变化特征及敏感因子,量化气候因子对ET_o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1)全国... 以全国710个气象站点常规观测资料为基础,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1970-2017年逐日ET_o,运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贡献量分析法等,分析不同气候区年尺度ET_o变化特征及敏感因子,量化气候因子对ET_o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1)全国710个气象站点中,有177个站点年ET_o呈现显著增加趋势(0.51~5.55mm·a~(-1),P<0.05),147个站点ET_o呈现显著减少趋势(-0.65~-5.00mm·a~(-1),P<0.05),而386个站点变化趋势不显著。不同气候区平均温度(T)和风速(U)呈增加趋势,相对湿度(RH)和净辐射(RN)呈减小趋势;(2)不同气候区ET_o敏感因子不同,极端干旱区、干旱区和半干旱区ET_o主要敏感因子为RN,半湿润区、湿润区ET_o对RH最敏感,且随着湿润度的增加,ET_o对RN和RH的敏感度增加;(3)ET_o变化趋势受气候因子敏感性和相对变化率共同影响。极端干旱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ET_o增加主要由温度上升变率较大所致,ET_o下降主要由风速下降变率较大主导,而湿润区ET_o变化由其对RH和RN的高敏感性所引起。综合而言,相比较敏感系数,考虑相对变化率的贡献量指标对表征气候因子对ET_o变化的影响更具有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区 潜在蒸散发 贡献量 敏感系数 相对变化率
下载PDF
基于温度信息和历史阈值的蒸散发预报及修正
17
作者 韩信 张宝忠 +3 位作者 魏征 车政 刘铁军 王军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69-383,共15页
蒸散发(ET c)是陆面和大气之间物质与能量交换的关键要素,其精准预报对于制定合理的灌溉计划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至关重要。本文以华北平原冬小麦和夏玉米为研究对象,在作物充分供水条件下,重点考虑了温度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发展了基于温... 蒸散发(ET c)是陆面和大气之间物质与能量交换的关键要素,其精准预报对于制定合理的灌溉计划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至关重要。本文以华北平原冬小麦和夏玉米为研究对象,在作物充分供水条件下,重点考虑了温度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发展了基于温度效应的作物系数(K c)和参考作物蒸散发(ET o)估算模型,构建了ET c预报模型(简称:M T);考虑极端天气情况的不确定性影响,通过构建历史阈值修正函数进一步发展了M T模型,形成了M T-threshold模型,并以涡度相关法实测值为依据,验证了M T-threshold模型在1~15 d预见期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基于温度效应的K c预报值与实测值拟合效果较好,1~15 d预见期内具有较好的适用性;率定后Hargreaves-Samani模型的ET o估算效果较好,1~15 d预见期的预报准确率均在72%以上,且冬小麦生长季的预报效果优于夏玉米生长季;M T模型在1~7 d预见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预报准确率>83%);M T-threshold模型在1~15 d预见期的预报效果有明显提升,1~7 d预见期的预报精度提高2%以上,预报精度均在86%以上;8~15 d预见期预报准确率提高8%以上,预报精度均在80%以上。因此,基于温度预报信息及作物生长历史阈值能够较好的实现ET c短中期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预报信息 历史阈值函数 蒸散发预报 冬小麦 夏玉米
下载PDF
基于ERA5-Land产品的黄河流域蒸散时空变化特征
18
作者 杨扬 王丽娟 +2 位作者 黄小燕 齐月 谢蕊 《干旱气象》 2023年第3期390-402,共13页
近年来,黄河流域气候发生明显变化,对流域地表水文、生态等过程产生显著影响。研究黄河流域蒸散时空变化特征,对加深陆-气相互作用认识及区域水资源管理有重要意义。本文分别在黄河源区、河套地区以及黄河下游地区选取一个代表性站点[... 近年来,黄河流域气候发生明显变化,对流域地表水文、生态等过程产生显著影响。研究黄河流域蒸散时空变化特征,对加深陆-气相互作用认识及区域水资源管理有重要意义。本文分别在黄河源区、河套地区以及黄河下游地区选取一个代表性站点[海北、SACOL(Semi-Arid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Observatory of Lanzhou University)和禹城站]的观测资料,检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5-Land产品中蒸散资料在黄河流域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利用ERA5-Land资料中1980—2021年逐月潜热通量资料,结合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功率谱和回归分析研究近42 a黄河流域蒸散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ERA5-Land资料能够反映海北、SACOL和禹城站蒸散变化特征,与观测资料的相关性较好,偏差和均方根误差较小,适用于黄河流域蒸散时空变化特征分析。黄河流域不同区域蒸散存在多时间尺度变化,显著振荡周期主要为5、15 a,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黄河流域不同区域年蒸散EOF分解第1模态表现出同位相变化,在2004年前后由增大转为减少趋势;第2模态为偶极子分布,空间分布表现反向变化特征。近42 a黄河流域年蒸散为明显减少趋势,不同区域减幅不同,下游减少速率最快,为-3.74 mm·a^(-1),河套地区为-2.82 mm·a^(-1),黄河源区减少速率相对平缓。夏季蒸散变率最大,河套和下游减少速率较大;冬季蒸散变率较小,黄河源区减少速率最大,为-0.48 mm·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不同区域 蒸散时空变化 ERA5-Land资料
下载PDF
白洋淀流域蒸散发增加的驱动因素(英文)
19
作者 Christine Mushimiyimana 刘林林 +4 位作者 杨永辉 李会龙 王林娜 盛祝平 Auguste Cesar Itangishaka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98-607,共10页
白洋淀流域位于雄安新区上游,山区植被和下垫面变化、平原区农业灌溉加大了区域蒸散发,造成山区产流减少和平原区地下水超采。研究区域蒸散发(ET)时空格局的演变趋势、甄别植被、作物种植结构、城市化等对蒸散发变化的影响,对深入揭示... 白洋淀流域位于雄安新区上游,山区植被和下垫面变化、平原区农业灌溉加大了区域蒸散发,造成山区产流减少和平原区地下水超采。研究区域蒸散发(ET)时空格局的演变趋势、甄别植被、作物种植结构、城市化等对蒸散发变化的影响,对深入揭示白洋淀流域水资源枯竭的成因,建设绿色雄安“未来之城”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500 m空间分辨率的PML_V2遥感蒸散产品,从像元尺度分析了2002—2018年研究区ET的变化趋势和显著性,揭示植被变化、冬小麦压采、城市化等对山区和平原区ET的影响。结果表明, 1)研究时段内白洋淀流域ET和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及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均呈增加趋势,平均增长量为2.4 mm·a^(-1)、9.8 g·cm^(-2)·a^(-1)和0.0021·a^(-1)。2)降雨和植被恢复带来的GPP、NDVI增长是山区ET增加的主要因素, ET与GPP和NDVI的趋势变化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很好的相似性,研究时段内山区ET增加56.5 mm。3)平原区ET受快速城市化、小麦种植面积压减和农田ET增加3个因素影响,虽然城市化和小麦压减都带来蒸散发减少,但仍无法抵消农田ET增加的效果,平原区ET总体增长了6.4 mm。就整个流域而言,减少山区植被和灌溉农田带来的ET增加对维持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绿色发展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发 植被变化 城市化 冬小麦 灌区 白洋淀流域
下载PDF
2000—2020年广州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时空变化及其对地表蒸散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昊东 杨俏敏 臧传富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84-494,共11页
采用MOD16A2GF/ET产品作为广州地区地表蒸散发(ET)数据,结合Landsat数据与广州市及其周边共38个气象站点监测数据,运用遥感解译等方法,对2000—2020年广州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结构的时空变化及地表蒸散发对绿地生态系统格局演变的响应进行... 采用MOD16A2GF/ET产品作为广州地区地表蒸散发(ET)数据,结合Landsat数据与广州市及其周边共38个气象站点监测数据,运用遥感解译等方法,对2000—2020年广州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结构的时空变化及地表蒸散发对绿地生态系统格局演变的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广州城市绿地总面积呈减少趋势。地表覆盖类型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大量非林地植被转出变为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等建设用地或未利用地,一部分转化为林地。近20年来广州市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内林地占比呈上升趋势。2)2000—2020年广州年均蒸散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并且与林地占比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地表蒸散量的增减与不同蒸散能力地表类型间的相互转化存在较高的空间一致性。3)2000—2020年广州蒸散量与降水量、相对湿度和气温呈正相关,与气压、日照时数、风速呈负相关;但各气象因子与蒸散量呈显著及以上相关程度区域的面积占比偏低,不能解释为区域蒸散量上升的主要驱动因素。4)由于森林生长周期、气候条件等原因,2000—2020年广州范围内地表蒸散量增加与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空间变化在时间上并没有同步发生,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 遥感解译 城市绿地 绿地生态系统 MOD16 广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