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京津冀暖季短时强降水环境特征对比分析
1
作者 申莉莉 李江波 +3 位作者 王秀明 钟琦 李文晴 孙卓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4年第1期37-46,共10页
利用2013—2021年暖季(6—9月)京津冀地区逐时降水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根据天气形势对短时强降水进行天气学分型,统计短时强降水发生的时空特征,对比动力、水汽和热力不稳定条件等环境要素特征。结果表明:短时强降水以冷涡型和副高型... 利用2013—2021年暖季(6—9月)京津冀地区逐时降水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根据天气形势对短时强降水进行天气学分型,统计短时强降水发生的时空特征,对比动力、水汽和热力不稳定条件等环境要素特征。结果表明:短时强降水以冷涡型和副高型为主,占到55%,且主要发生在7月中下旬到8月上中旬,强降水主要集中在下午到前半夜。对比发现,不同类型短时强降水空间分布特征区别明显,分型合理;各类型大多表现为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西南涡型动力强度表现最强,且随降水临近是增加的,弱天气强迫型在降水前各个时段动力表现最弱;副高型、台风型和西南涡型水汽最为充沛,副高型925 hPa比湿中位数达到19.14 g·kg~(-1),西南涡型在高低层相对湿度均较大,低层平均相对湿度中位数达到87%,弱天气强迫型相对较差,为74%,各类型整层大气可降水量在降水前随时间基本是增加的;弱天气强迫型的热力不稳定性最为突出,850 hPa和500 hPa温度差中位数最大为25.74℃,西南涡型最小,除弱天气强迫型外,各类型热力条件随时间是减弱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分型 环境条件
下载PDF
短时强降水和持续性强降水的雨滴谱特征对比 被引量:4
2
作者 李山山 王晓芳 +2 位作者 李国平 高媛 周文 《暴雨灾害》 2023年第1期1-12,共12页
短时强降水和持续性强降水的雨滴谱特征因冷云和暖云过程不同有时会存在较大差异,分析两者雨滴谱特征的差异有助于深入了解不同类型强降水的微物理特征,对提高雷达定量估测降水精度起到一定作用。以2018年6月湖北省一次由西南低涡产生... 短时强降水和持续性强降水的雨滴谱特征因冷云和暖云过程不同有时会存在较大差异,分析两者雨滴谱特征的差异有助于深入了解不同类型强降水的微物理特征,对提高雷达定量估测降水精度起到一定作用。以2018年6月湖北省一次由西南低涡产生的短时强降水(SHR)和持续性强降水(PHR)过程为例,利用自动站气象站资料、CINRADA/SA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DSG5型降水现象仪雨滴谱资料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SHR和PHR的雨滴谱特征及其拟合的雷达反射率因子(Z)-雨强(R)关系(Z=aR^(b))的差异。结果表明:(1)SHR过程的对流云降水各粒径(D)平均数浓度高且粒径大,与其内部活跃的冰相过程和暖云层中的雨滴碰并、碰撞-破碎微物理过程相关;PHR过程的层状云降水小粒径(D<2 mm)平均数浓度高而中、大粒径的平均数浓度低。(2)归一化Gamma谱截距参数(lgN_(w))和质量加权平均直径(D_(m))分布显示SHR过程的谱型分布更广,具有较大的D_(m)和较小的lgN_(w),对流、层状云降水分离线的斜率更小。(3)SHR和PHR过程对流云降水的Z-R拟合关系式分别为Z=183.33R^(1.56)和Z=169.74R^(1.49),大雨强(R>60 mm·h^(-1))时SHR对流云降水Z-R拟合关系式Z=428.38R^(1.37)与多普勒天气雷达经典大陆性对流云降水Z-R关系式(Z=300R^(1.40))相比,其b值更加接近而a值偏大。给定Z,利用SHR过程Z-R拟合关系式估测的雨强偏弱,主要是因其存在少量大粒子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持续性强降水 雨滴谱 Z-R关系
下载PDF
2008-2017年四川省突发性山地暴雨事件的演变特征
3
作者 江一啸 李山山 +2 位作者 李国平 李超 陈杨瑞雪 《暴雨灾害》 2023年第6期670-678,共9页
突发性山地暴雨诱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是我国西南山区重大自然灾害。本文利用2008-2017年国家站10 a的小时降水量数据,对四川省突发性山地暴雨事件开展统计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2008-2017年10 a间四川省共出现了979次突发性山地... 突发性山地暴雨诱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是我国西南山区重大自然灾害。本文利用2008-2017年国家站10 a的小时降水量数据,对四川省突发性山地暴雨事件开展统计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2008-2017年10 a间四川省共出现了979次突发性山地暴雨事件,平均每年约98次,大多数地区出现5次以上,突发性暴雨事件主要发生在四川盆地及其东部、南部山区、西部山区,西部山区频次远远大于东部山区,与地形影响密切相关。(2)突发性山地暴雨事件从4月开始增多,6-7月显著增长,7月之后渐渐减少;夜间多于白天,事件日变化的高频次先从四川西部山区下午16时开始,到深夜转为东部山区最高,表现出强降水有一个从西向东发展传播的过程。(3)突发性山地暴雨事件持续时间大多集中在3~12 h,平均持续时间6月、7月和9月较长,而5月和8月较短,平均持续时间东部山区明显比西部山区长。(4)突发性山地暴雨事件年平均累计雨量在80~120 mm之间,且7月最多,8月次之,5月和9月最小。2015年突发性山地暴雨事件频次最少,但年平均累计雨量最多,说明2015年突发性暴雨强度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性山地暴雨事件 统计特征 暴雨事件频次 日变化 暴雨强度
下载PDF
太行山地形在“7·19”华北持续性低涡暴雨中的作用
4
作者 林慧敏 闵锦忠 +2 位作者 朱利剑 徐渊 陶雅琴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6-58,共13页
本文对2016年“7·19”华北特大暴雨进行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并设置了改变地形高度的敏感性试验,以探究该过程降水系统的发生发展机制以及太行山地形的作用。结果表明:(1)本次强降水过程发生在“东高西低”的有利环流形势下,受太行... 本文对2016年“7·19”华北特大暴雨进行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并设置了改变地形高度的敏感性试验,以探究该过程降水系统的发生发展机制以及太行山地形的作用。结果表明:(1)本次强降水过程发生在“东高西低”的有利环流形势下,受太行山地形和平原环流系统影响,低层东风急流造成强的对流性降水和低涡作用的叠置造成“7·19”华北地区持续性暴雨的维持和加强;(2)第一阶段为对流性降水,太行山东麓大气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大气逐渐转为稳定层结;第二阶段为低涡降水,涡度收支分析表明水平散度项和扭转项对低涡维持和发展起到了主要的正贡献,同时伴随有较强的上升运动和垂直风切变,垂直风切变的增强促使水平涡度向垂直涡度转变;(3)太行山地形在持续性暴雨中对两阶段降水、低涡和水汽的作用存在差异。地形高度敏感性试验中,地形高度增高对低层气流的阻挡和强迫抬升作用增强,使得地形降水增强,低涡路径东移,且强度增大。水平散度项使得对流层低层辐合上升运动增强,造成涡度的垂直输送,这是低涡发展和维持的重要原因之一。太行山地形阻挡截留东部平原水汽,且水汽回流加强,有利于太行山东麓水汽的输送与辐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暴雨 持续性 数值模拟 太行山地形 低涡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Micr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Warm-sector,Frontal and Shear-line Heavy Rainfall During the Pre-summer Rainy Season in South China
5
作者 夏丰 刘显通 +6 位作者 胡胜 黎慧琦 饶晓娜 林青 肖辉 冯璐 赖睿泽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23年第2期204-215,共12页
Warm-sector heavy rainfall(WR),shear-line heavy rainfall(SR),and frontal heavy rainfall(FR)are three types of rainfall that frequently occur during the pre-summer rainy season in south China.In this research,we invest... Warm-sector heavy rainfall(WR),shear-line heavy rainfall(SR),and frontal heavy rainfall(FR)are three types of rainfall that frequently occur during the pre-summer rainy season in south China.In this research,we investigated the differences in micr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eavy rainfall events during the period of 10-15 May 2022 based on the combined observations from 11 S-band polarimetric radars in south China.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1)WR has the highest radar echo top height,the strongest radar echo at all altitudes,the highest lightning density,and the most active ice-phase process,which suggests that the convection is the most vigorous in the WR,moderate in the FR,and the weakest in the SR.(2)Three types of rainfall are all marine-type precipitation,the massweighted mean diameter(Dm,mm)and the intercept parameter(Nw,mm^(-1) m^(-3))of the raindrops in the WR are the largest.(3)The WR possesses the highest proportion of graupel compared with the FR and SR,and stronger updrafts and more abundant water vapor supply may lead to larger raindrops during the melting and collision-coalescence processes.(4)Over all the heights,liquid and ice water content in the WR a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SR and FR,the ratio of ice to liquid water content in the WR is as high as 27%when ZH exceeds 50 dBZ,definite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SR and FR,indicating that the active ice-phase process existing in the WR is conducive to the formation of heavy rainfa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physical characteristic S-band polarimetric radar warm-sector heavy rainfall frontal heavy rainfall shear-line heavy rainfall
下载PDF
凉山州东移型强降水的环流和物理量场分析
6
作者 吕俊杰 牟端霞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3年第S01期7-12,共6页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FY-2G静止气象卫星资料和降水资料,通过合成平均方法分析了2019—2021年6—9月凉山州东移型强降水的环流和物理量场特征。结果表明:特殊的地形条件有利于对流的触发,冕宁“喇叭口”地形对于攀西地区低层南风属于迎...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FY-2G静止气象卫星资料和降水资料,通过合成平均方法分析了2019—2021年6—9月凉山州东移型强降水的环流和物理量场特征。结果表明:特殊的地形条件有利于对流的触发,冕宁“喇叭口”地形对于攀西地区低层南风属于迎风坡,气流爬升有利于触发对流;700hPa低涡切变和850hPa低涡长时间稳定又导致能量锋和水汽辐合中心的生成,同时攀西地区低层南风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使凉山北部成为高能高湿的不稳定区,更加有利于对流的生成、发展和长时间维持;发展东移型的南亚高压脊线略偏南,高空辐散有利于加强中低层上升运动的发展维持。原地发展型的南亚高压脊线略偏北,高空辐合削弱了上层的上升运动,但中低层上升运动仍然较强,所以与发展东移型相比,降雨量级略小,但也可达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涡 地形 水汽辐合 垂直环流
下载PDF
层状云降水微物理过程的雨滴分档数值模拟 被引量:35
7
作者 郭学良 黄美元 +1 位作者 徐华英 周玲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745-752,共8页
通过建立层状云雨滴的分档模式,对中国北方常见的三类典型层状云降水形成的微物理过程以及冰粒子在降水形成中的作用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对于由冰粒子驱动的降水过程,由于高空冰粒子的增长降落表现出一种准周期变化过程,导致... 通过建立层状云雨滴的分档模式,对中国北方常见的三类典型层状云降水形成的微物理过程以及冰粒子在降水形成中的作用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对于由冰粒子驱动的降水过程,由于高空冰粒子的增长降落表现出一种准周期变化过程,导致与之相关的云水含量,雨水含量也出现准周期性的演变,这种演变在雨滴分档模式中能够较好地反映到降水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云 雨滴分档模式 降水过程 数值模拟 微物理
下载PDF
“5.26”甘肃局地强对流天气过程综合分析 被引量:21
8
作者 王锡稳 陶健红 +3 位作者 刘治国 张铁军 伏晓红 张静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15-820,共6页
利用天气图、FY-2卫星云图和兰州新一代天气雷达的基本产品,详细分析了2003年5月26日甘肃强对流天气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回波演变过程,进一步揭示了强对流发生时,环境流场、物理量场及雷达回波的特征。
关键词 强对流 卫星云图 物理量 天气雷达
下载PDF
青海门源雨滴谱特征及降水机制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4
9
作者 张国庆 孙安平 +2 位作者 周万福 王立俊 肖宏斌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7-84,共8页
利用青海省门源地区2个测站观测的雨滴谱资料,分析了降水雨滴谱微结构参量平均值随降水过程的变化和3种常见降水类型中雨滴谱微结构参量随时间的变化特征,以及雨滴谱型随降水的变化。根据微结构参量和雨滴谱型的变化,结合卫星资料和其... 利用青海省门源地区2个测站观测的雨滴谱资料,分析了降水雨滴谱微结构参量平均值随降水过程的变化和3种常见降水类型中雨滴谱微结构参量随时间的变化特征,以及雨滴谱型随降水的变化。根据微结构参量和雨滴谱型的变化,结合卫星资料和其他观测资料对三种降水类型降水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省 雨滴谱 微结构参量 降水机制
下载PDF
四川盆地降水云系飞机云物理观测个例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维佳 刘建西 +3 位作者 石立新 刘平 张世林 董晓波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389-1394,共6页
利用2008年10月26日晚至27日凌晨成都上空连续两架次飞机穿云观测资料,分析了探测云系的云物理特征和降水机制,以期了解四川盆地降水形成的云物理过程。结果表明:探测云系为上冷下暖的混合云系,云系深厚,云顶温度在-10℃左右,0℃层较高... 利用2008年10月26日晚至27日凌晨成都上空连续两架次飞机穿云观测资料,分析了探测云系的云物理特征和降水机制,以期了解四川盆地降水形成的云物理过程。结果表明:探测云系为上冷下暖的混合云系,云系深厚,云顶温度在-10℃左右,0℃层较高。云系中暖层厚,约3200 m;过冷层较薄,约1800 m。在过冷层中,从云顶往下,大云粒子谱和降水粒子谱明显拓宽。在暖层中,降水粒子的浓度和尺度减小。冰晶和过冷水的存在使得冷云过程得以发动,配合暖层中的暖云过程,降水现象得以实现。而过冷水不够充沛,形成的降水粒子不多,同时暖层中液态水含量少,供水不充分,使得地面降水强度不大,形成了小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物理探测 PMS 降水云系 滴谱
下载PDF
地形动力作用对华北暴雨和云系影响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39
11
作者 廖菲 胡娅敏 洪延超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5-126,共12页
为了进一步研究地形对华北暴雨的影响,本文从云微物理学的角度出发,选取了2005年7月22~24日的一次华北暴雨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ARPS,通过地形高度敏感性试验,详细讨论了地形高度变化对流场、云及降水微物理过程的... 为了进一步研究地形对华北暴雨的影响,本文从云微物理学的角度出发,选取了2005年7月22~24日的一次华北暴雨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ARPS,通过地形高度敏感性试验,详细讨论了地形高度变化对流场、云及降水微物理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形高度变化对水平和垂直流场的大小和分布都有较大影响;地形高度增加有利于迎风坡附近水平风场辐合和垂直上升运动发展,这对云的垂直和水平发展影响都很大,尤其是对中高层云的发展影响最明显,并且能明显扩大地面降水的分布范围,地面最大降水量也有所增多。这主要是由于地形高度增加后能促进中高层云水的产生,尤其是零度层之上的过冷云水含量的增多,这大大促进了冰相粒子(雪和霰)的增多,从而使得以冷云过程为主的此次降水过程中,冰相粒子融化形成的雨水含量增多。虽然地形高度的增加会抑制云系发展前期的暖云过程,但对冷云过程有持续加强作用,而且不会明显改变云内降水的形成机制,冷云过程依然是降水的最大贡献项,总体上促进了云和降水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暴雨 地形动力作用 云和降水微物理
下载PDF
河南春季一次层状冷云的微物理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18
12
作者 李铁林 雷恒池 +1 位作者 刘艳华 张晓庆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74-80,共7页
利用2007年3月3日PMS粒子测量系统对河南层状云的探测资料,分析了云的微物理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云垂直和水平分布不均匀特性很明显。在云的中上部,FSSP-100测量的小云粒子(云滴、冰晶)最大浓度为125个·cm^(-1),平均值为21.3个... 利用2007年3月3日PMS粒子测量系统对河南层状云的探测资料,分析了云的微物理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云垂直和水平分布不均匀特性很明显。在云的中上部,FSSP-100测量的小云粒子(云滴、冰晶)最大浓度为125个·cm^(-1),平均值为21.3个·cm^(-1),平均直径多在6~20μm。2D-C观测大云粒子(50<d≤300μm)随高度上升浓度增多,浓度值变化在5.24~192个·L^(-1),平均直径为211μm。此层云中过冷液态水含量变化在0.035~0.118 g·m^(-3),随高度增加过冷液态水含量减少。在云的底部区域,观测到两个逆温层顶的下方分别存在有云水含量的峰值。由不同高度云粒子谱分析表明,在4046~4600 m高度层,粒子谱型有负指数型、单峰型、双峰型和多峰型;0℃层以下融化带内的粒子谱型多为负指数型;云的底部粒子谱型以负指数型和单峰型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微物理特征 飞机探测 谱分布
下载PDF
广州地区1994年6月洪涝期间降水的物理化学特征 被引量:13
13
作者 吴兑 邓雪娇 黄浩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228-234,共7页
受9403号强热带风暴登陆和锋面暴雨的影响,致使珠江下游出现百年一遇特大洪涝灾害,本文在此期间分析了在从化气象站密集观测的雨水成分与雨滴谱资料,结果表明:(1)雨滴谱型以多峰谱为主,极少出现无峰谱;(2)雨水的pH值... 受9403号强热带风暴登陆和锋面暴雨的影响,致使珠江下游出现百年一遇特大洪涝灾害,本文在此期间分析了在从化气象站密集观测的雨水成分与雨滴谱资料,结果表明:(1)雨滴谱型以多峰谱为主,极少出现无峰谱;(2)雨水的pH值均比较低;(3)在雨水离子中以SO2-4和NH+4的浓度最高,雨水中被富集的主要是NO-3;(4)气溶胶水溶性离子成分中,SO2-4和Ca2+的浓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水酸度 雨滴谱 降水 物理化学 洪劳期间
下载PDF
吉林省春季层状云降水的雷达观测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李薇 刘岩 +1 位作者 袁野 郭学良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485-1491,共7页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地面自动站降水资料和探空资料,研究了吉林省春季降水性层状云的宏观特性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云厚度、云冷层厚度与降水关系的总体趋势是厚度越大,产生的降水越大;云顶温度与降水的总体趋势是云顶温度越低,则...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地面自动站降水资料和探空资料,研究了吉林省春季降水性层状云的宏观特性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云厚度、云冷层厚度与降水关系的总体趋势是厚度越大,产生的降水越大;云顶温度与降水的总体趋势是云顶温度越低,则降水越大;0℃层下部平均回波强度与降水符合幂律相关性;相关系数检验显示,0℃层下部平均回波强度与降水的相关性最好,相关系数为0.63;根据各宏观特征量与降水的关系得到了不同降水量级的判别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云宏观特性 降水 多普勒雷达 地面自动站
下载PDF
大气冰核谱分布对对流风暴云人工催化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肖辉 杨慧玲 +3 位作者 洪延超 郭淳薇 唐琪 李蔼恂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33-847,共15页
2002年9月在青海省河南县人工增雨综合试验基地开展了人工增雨外场综合观测试验。根据这次实验得到的大气冰核资料,以及文献给出的另外两组常用的冰核资料,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制和发展的三维对流云人工催化数值模式,讨论了... 2002年9月在青海省河南县人工增雨综合试验基地开展了人工增雨外场综合观测试验。根据这次实验得到的大气冰核资料,以及文献给出的另外两组常用的冰核资料,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制和发展的三维对流云人工催化数值模式,讨论了3类不同大气冰核谱环境对模拟对流风暴云人工催化增雨效果的影响,模式中还考虑了国内人工影响天气部门常用的RYI-6300型和WR-1B型人工增雨防雹火箭播云弹道的差异。模拟结果表明,3类不同大气冰核谱环境对模拟对流风暴云的宏观和微观参量分布结构有很大影响,在这些对流云中进行火箭播云催化试验得到的播云效果也有很大差异。大气环境中高温冰核浓度低,而低温冰核浓度高时,对流风暴云人工催化将导致云中冰晶过量,不利于对流风暴云降水增加。在大气环境中高温冰核浓度较高,并且低温冰核浓度较低时,对流催化风暴云可获得最高的人工增雨效果。在青海试验区的大气冰核谱环境下,火箭催化对流风暴云增雨有一定效果。对不同地区进行人工增雨作业时,了解清楚当地大气冰核的基本背景状况对于正确地评估播云效果非常重要。文中还给出了导致这些结果差异的物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风暴云 大气冰核 人工催化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哈尔滨地区雨滴直径分布函数 被引量:12
16
作者 张云峰 黄建平 朱彬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05-512,共8页
采用美国 PMS公司生产的 GBPP- 1 0 0型地面雨滴谱仪 ,对 1 999年 5~ 7月哈尔滨地区几次降水过程进行了观测。根据雷达资料和宏观观测 ,把降水云分为层状云、积层混合云和积雨云 ,分析了 3类云降水微物理结构 ,重点研究了不同类型降水... 采用美国 PMS公司生产的 GBPP- 1 0 0型地面雨滴谱仪 ,对 1 999年 5~ 7月哈尔滨地区几次降水过程进行了观测。根据雷达资料和宏观观测 ,把降水云分为层状云、积层混合云和积雨云 ,分析了 3类云降水微物理结构 ,重点研究了不同类型降水的雨滴谱分布特征 ,拟合了雨滴直径分布函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尔滨地区 降水微结构 雨滴谱 直径分布函数 积雨云 层状云 雷达资料
下载PDF
“雅安天漏”研究 Ⅲ:特征、物理量结构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43
17
作者 曾庆存 宇如聪 +1 位作者 彭贵康 柴复新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649-659,共11页
本文的这一部分首先进一步分析了第二部分的预报结果,结果发现,在本文第二部分所建立的模式,不仅较好地预报出了24小时总降水量,而且也较好地预报出了“雅安天漏”的降水特征和降水中的物理结构。模式基本上抓住了形成雅安降水的... 本文的这一部分首先进一步分析了第二部分的预报结果,结果发现,在本文第二部分所建立的模式,不仅较好地预报出了24小时总降水量,而且也较好地预报出了“雅安天漏”的降水特征和降水中的物理结构。模式基本上抓住了形成雅安降水的主要影响因子。然后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数值模拟试验得到了形成雅安降水的可能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特征 物理结构 形成机制 降水量
下载PDF
广州地区汛期强降水的微物理特征 被引量:16
18
作者 邓雪娇 黄浩辉 吴兑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1996年第2期167-173,共7页
分析了广州地区从化测站1994年6月份的雨滴谱资料,发现造成华南特大洪涝灾害的6月份降水的特点是:降水时间长,雨强、雨滴浓度、尺度均较大,最大雨滴直径为6.5mm,最大雨强为155.06mm/h。另外,按天气系统、降... 分析了广州地区从化测站1994年6月份的雨滴谱资料,发现造成华南特大洪涝灾害的6月份降水的特点是:降水时间长,雨强、雨滴浓度、尺度均较大,最大雨滴直径为6.5mm,最大雨强为155.06mm/h。另外,按天气系统、降水性质综合考虑分类,把降水分成5大类,提供了一组可供雷达定量测量降水时参考和应用的Z-I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微物理 雨滴谱 广州地区
下载PDF
青海秋季对流云降水及催化过程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9
19
作者 房文 郑国光 何观芳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63-769,共7页
利用CAMS三维对流云模式和青海省河南县秋季外场试验取得的资料,对自然云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进一步就催化时间、催化剂量对增雨效果的影响进行了数值试验。结果表明,该地区秋季对流云降水主要为冷云降水,冰晶是霰产生... 利用CAMS三维对流云模式和青海省河南县秋季外场试验取得的资料,对自然云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进一步就催化时间、催化剂量对增雨效果的影响进行了数值试验。结果表明,该地区秋季对流云降水主要为冷云降水,冰晶是霰产生的主要来源,冰霰自动转化是霰产生的最主要方式,冰晶与霰的碰并又促进了霰的进一步增长,霰是云中过冷水消耗的主要因素。人工播撒催化剂应在冰核活化过程大量开始以前进行,以达到增加冰晶浓度,消耗过冷云水,从而增加降水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模式 对流云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一次积-层混合云系垂直结构和降水机制的飞机观测资料分析与数值模拟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香娥 高茜 +4 位作者 何晖 马新成 毕凯 赵德龙 周嵬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77-288,共12页
积-层混合云是影响北京地区的重要降水云系,运用飞机探测资料结合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2014年9月23日发生在北京地区的一次积-层混合云系的垂直结构和降水机制进行了探测资料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分析云系的雷达回波演变,发现云中... 积-层混合云是影响北京地区的重要降水云系,运用飞机探测资料结合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2014年9月23日发生在北京地区的一次积-层混合云系的垂直结构和降水机制进行了探测资料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分析云系的雷达回波演变,发现云中的对流泡没有出现爆发式增长,回波在垂直方向上增长不明显,此次过程属于积-层水平混合型云系降水。飞机探测资料分析显示,上、下午探测云系的液态水含量都不高(最大低于1 g/m^3);在云系不同高度,飞机探测到的冰晶形状主要有板状、针柱状、辐枝状和不规则状,由于云中过冷水含量相对较低,聚合冰晶的数量明显多于凇附冰晶,冰晶的聚合是云中粒子增长的主要过程。对模拟云系垂直微物理结构和降水粒子的源、汇项分析得到:高层,由凝华产生的冰晶和雪晶在过冷水含量较低的环境中不断聚并、长大并下落,云系中霰的含量很低,增大的冰晶和雪晶下落至0℃层附近融化是产生地面降水的主要机制。此外,融化层附近,雨滴捕获云滴不断长大并下降至地面也是地面降水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层混合云 飞机观测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