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2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极海冰对中国西北地区东部主汛期7月降水分布型的可能影响
1
作者 王岱 杨建玲 +3 位作者 张雯 马阳 李欣 王素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8-328,共11页
选取1961-2020年中国西北地区东部154个气象站7月降水、NCEP/NCAR大气再分析及北极海冰资料,利用SVD分解等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北极关键区海冰对西北地区东部主汛期7月降水主要模态分布型的可能影响途径。结果表明:影响西北地区东部7月... 选取1961-2020年中国西北地区东部154个气象站7月降水、NCEP/NCAR大气再分析及北极海冰资料,利用SVD分解等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北极关键区海冰对西北地区东部主汛期7月降水主要模态分布型的可能影响途径。结果表明:影响西北地区东部7月降水异常分布型主要有两种海冰模态,一种是当巴伦支海、千岛群岛海域海冰密集度偏小(大),戴维斯海峡海冰密集度偏大(小)时,激发从戴维斯海峡向东南以及从鄂霍次克海向西南方向传播的波列,使得我国西北地区东部上空500 hPa位势高度场距平为“西高东低”(“西低东高”)的分布,造成区域降水异常为“一致偏少(多)”分布型;另一种当波弗特海东海域海冰密集度偏小时,激发从里海东传至鄂霍次克海的波列以及配合我国华南上空的正位势高度异常,使得冷空气路径偏东、偏南以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造成研究区降水异常为“北少南多”分布型,反之为“北多南少”分布型。利用“SVD投影法”建立的海冰关键区因子预测模型,其对西北地区东部主汛期7月的降水距平符号的把握及空间分布型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尤其对“区域一致少型”和“北多南少型”的预测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东部 汛期降水 北极海冰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基于洛伦茨曲线的降雨时间分布均匀度变化
2
作者 刘玉玲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4年第2期119-121,125,共4页
本文提出了基于洛伦茨曲线的降雨时间分布均匀度变化方法,为新疆农耕提供降雨分布数据。该方法以洛伦茨曲线原理为基础,依据降雨时间分布均匀度基尼系数和洛伦茨不对称系数指标,建立了降雨时间分布均匀度评价模型。以新疆作为研究对象,... 本文提出了基于洛伦茨曲线的降雨时间分布均匀度变化方法,为新疆农耕提供降雨分布数据。该方法以洛伦茨曲线原理为基础,依据降雨时间分布均匀度基尼系数和洛伦茨不对称系数指标,建立了降雨时间分布均匀度评价模型。以新疆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在2006年、2016年和2018年的降雨时间分布基尼系数较大,其降雨时间分布不够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时间 分布均匀度 洛伦茨曲线 基尼系数 洛伦茨不对称系数
下载PDF
西北干旱区乌鲁木齐河流域植被生长季降水特征分析
3
作者 邢红艳 何清 +2 位作者 普宗朝 王国胜 金晨 《干旱气象》 2023年第1期34-42,共9页
根据乌鲁木齐河流域7个国家气象站和20个自动气象站2013—2021年植被生长季(5—9月)逐日降水量资料,分析植被生长季乌鲁木齐河流域降水量、降水日数、不同量级降水及其贡献率随海拔变化特征,以期为流域的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治理及保... 根据乌鲁木齐河流域7个国家气象站和20个自动气象站2013—2021年植被生长季(5—9月)逐日降水量资料,分析植被生长季乌鲁木齐河流域降水量、降水日数、不同量级降水及其贡献率随海拔变化特征,以期为流域的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治理及保护提供一定参考。结果表明:乌鲁木齐河流域植被生长季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均随海拔升高呈波动增加趋势,分别以17.4 mm·(100 m)^(-1)、2.85 d·(100 m)^(-1)速率增加,其中生长季降水量以海拔1 000 m左右为分界,海拔依赖性由弱转强,在海拔约1 200 m和2 000 m出现降水高值带,并且降水高值带呈现由低海拔山地逐渐抬升至中高山带而后回落的变化规律;降水日数高值地带始终在中高山带(海拔高于1 800 m),且具有较强稳定性。植被生长季降水日数与降水量的月际特征有较好的一致性,均随海拔升高而增加,海拔2 200 m以下区域,6月的降水量和7月的降水日数随海拔升高增速最显著,分别以4.8 mm·(100 m)^(-1)、0.72 d·(100 m)^(-1)的速率增加,二者均在9月增速最不显著,分别为1.1 mm·(100 m)^(-1)、0.37 d·(100 m)^(-1)。流域植被生长季仅小雨、中雨和大雨发生次数具有较强的海拔依赖性且不同强度降水的贡献率与海拔无明显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河流域 降水量 降水日数 降水强度
下载PDF
铜仁市暴雨局地性、同步性和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谢仁波 张李娟 +2 位作者 李金星 简鑫 张怀芳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3年第2期59-63,共5页
通过对贵州省铜仁市10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2007—2021年逐日降水资料统计分析发现:(1)铜仁市暴雨天气过程的局地性非常突出,大暴雨以上天气过程单站率占70.4%,暴雨以上天气过程单站率为50%,研究时长内没有查询到10个国家级台站同日... 通过对贵州省铜仁市10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2007—2021年逐日降水资料统计分析发现:(1)铜仁市暴雨天气过程的局地性非常突出,大暴雨以上天气过程单站率占70.4%,暴雨以上天气过程单站率为50%,研究时长内没有查询到10个国家级台站同日出现暴雨的案例。(2)铜仁市暴雨天气过程同步性总体较差,有95.6%的台站暴雨以上同步率<50%。(3)台站间年度暴雨日数相关性总体不明显,仅有22.2%(6.7%)能通过0.05(0.01)显著性检验。(4)发生暴雨以上天气过程时,站间雨量相关性也不够理想,有64.4%(60%)能通过0.05(0.01)显著性检验,其中西部思南和印江之间相关性最好,大暴雨天气过程雨量相关系数达到0.8550,暴雨以上天气过程雨量相关系数达到0.7908;东部碧江和万山之间相关性最好,大暴雨以上天气过程雨量相关系数为0.6067,暴雨以上天气过程相关系数为0.5772,可供复杂地形下精细化预报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过程 局地性 相关性 同步性 铜仁市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及周围地区大气可降水量的分布、变化与各地多变的降水气候 被引量:136
5
作者 蔡英 钱正安 +2 位作者 吴统文 梁潇云 宋敏红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0,共10页
为了更深入地分析青藏高原及邻近各地多变的降水气候,利用NCEP1958—1997年月平均比湿、风及高度等再分析资料及我国实测雨量资料等,整体地分析了高原及周围地区气柱可降水量的多年平均特征及其季节变化,也分析了我国南北方大气可降水... 为了更深入地分析青藏高原及邻近各地多变的降水气候,利用NCEP1958—1997年月平均比湿、风及高度等再分析资料及我国实测雨量资料等,整体地分析了高原及周围地区气柱可降水量的多年平均特征及其季节变化,也分析了我国南北方大气可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和华北及西北区东部干湿年夏季可降水量的差异等。结果表明,高原及周围地区的气柱可降水量有明显的地区及季节变化。本区域内以南亚和东亚夏季风区的可降水量最高,夏季可达60mm或以上;青藏高原上的可降水量最低,冬季为3mm左右。东亚和南亚季风区可降水量的冬夏季节变化最大,夏季的可降水量达冬季值的4倍。华北区干湿夏季的可降水量差异明显,湿年的可降水量可增加20%以上。近40年来华北和西北区东部夏季的气柱可降水量明显减少,而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可降水量却部分增加了,呈北干南湿之势,遂形成我国降水北旱南涝的分布格局。这可能与东亚夏季风逐渐趋弱,特别是撤退期逐渐提前有关。另外,我国各地夏季可降水量的平均降水转化率也明显不同,青藏高原上最高,东亚季风区次之,而南疆盆地最低,这也影响了我国多变的降水气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及周围地区 气柱可降水量 降水气候 季风环流 年代际变化 降水转化率
下载PDF
地面GPS探测大气可降水量的初步结果 被引量:106
6
作者 王小亚 朱文耀 +2 位作者 严豪健 程宗颐 丁金才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605-612,共8页
地面全球定位系统 ( G P S) 探测大气可降水量时空分布的可行性和可靠性研究,对地面 G P S 用于提高预报降水和恶劣天气的准确性和气候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收集了覆盖于全国的23 个站和我国周边的6 个国际 G P S ... 地面全球定位系统 ( G P S) 探测大气可降水量时空分布的可行性和可靠性研究,对地面 G P S 用于提高预报降水和恶劣天气的准确性和气候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收集了覆盖于全国的23 个站和我国周边的6 个国际 G P S 服务 ( I G S) 基准站为期6 d 的 G P S 观测资料, 组成了一个 G P S 气象学的区域性地面实验网, 进行了我国首次 G P S 气象学试验。归算用的软件是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G P S 分析软件 G A M I T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上海天文台 G P S 精密定轨定位软件 S H A G A P。为了提高对流层天顶延迟的监测精度和分辨率, 我们采用了分段的参数估计和随机过程相结合的估算方法来处理对流层延迟, 由此获得了分辨率分别为2 h 和30 min , 精度好于1 cm 的天顶延迟量。通过天顶干延迟和天顶湿延迟的分离和天顶湿延迟到可降水量的转换, 得到了精度为1 ~2 m m 的可降水量的计算结果。将这些结果与实测探空仪资料计算的结果相比较, 两者基本符合。试验的结果初步验证了地面 G P S 观测为气象服务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同时指出了今后地面 G P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天顶湿延迟 可降水量 无线电探空仪
下载PDF
近50年我国霜期的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48
7
作者 王国复 许艳 +2 位作者 朱燕君 张洪政 廖捷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61-67,共7页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最新整编的1954—2003年中国677个站霜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我国霜期的地理分布特征,揭示了近50年来我国不同地域霜期的变化趋势和年代际变化特征,探讨了气候变暖背景下霜期的响应。研究表明,除极少数地区外,我国...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最新整编的1954—2003年中国677个站霜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我国霜期的地理分布特征,揭示了近50年来我国不同地域霜期的变化趋势和年代际变化特征,探讨了气候变暖背景下霜期的响应。研究表明,除极少数地区外,我国霜期呈缩短的趋势,并且霜期显著缩短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近50年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初霜日期呈推迟趋势而终霜日期呈提前趋势,这可能与日最低气温、日最低0cm地温的不断升高有关,而初霜日期的推迟和终霜日期的提前最终导致霜期的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霜期 时空分布特征 线性趋势 日最低气温 日最低0cm地温
下载PDF
近50a来新疆降水随海拔变化的区域分异特征 被引量:37
8
作者 赵成义 施枫芝 +4 位作者 盛钰 李君 赵志敏 韩明 伊力哈木.伊马木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03-1213,共11页
依据降水随高度变化率和分区连片的原则,将新疆102个气象站划为两种类型6个降水分区.海拔<2 500m的3个区,降水随海拔变化近似呈线性;海拔>2 500m的3个区,降水随海拔变化呈近似二次曲线类型.线性分布类型最大降水高度带在山顶,二... 依据降水随高度变化率和分区连片的原则,将新疆102个气象站划为两种类型6个降水分区.海拔<2 500m的3个区,降水随海拔变化近似呈线性;海拔>2 500m的3个区,降水随海拔变化呈近似二次曲线类型.线性分布类型最大降水高度带在山顶,二次曲线类型最大降水高度带在"山腰",它随季节和气候干旱程度发生变化:夏季高,冬季低;气候越干旱,最大降水高度越高,反之亦然.最大降水高度的分布依气候的干湿程度和季节变化,各区的最大降水高度及降水量具有明显差异,1区最大降水高度带约为3 190m,年平均降水量226.9mm;4区最大降水高度带约为海拔3 332m,年平均降水量为86.9mm,6区最大降水高度带约为海拔3 840m,年平均降水量为36.4mm.降水量越少(干旱)的地区,最大降水高度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观测 降水变化 区域分异 最大降水高度带 新疆
下载PDF
天山乌鲁木齐河流域山区降水δ^(18)O和δD特征及水汽来源分析 被引量:22
9
作者 冯芳 李忠勤 +2 位作者 金爽 冯起 刘蔚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34-641,共8页
依据乌鲁木齐河流域山区3个站点实测次降水δ18O和δD数据以及气象观测资料,结合临近GNIP(Global Network of Isotopes in Precipitation)站点数据,对其降水δ18O和δD特征及水汽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气降水中δ18O值波动范围大... 依据乌鲁木齐河流域山区3个站点实测次降水δ18O和δD数据以及气象观测资料,结合临近GNIP(Global Network of Isotopes in Precipitation)站点数据,对其降水δ18O和δD特征及水汽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气降水中δ18O值波动范围大,但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季降水δ18O较低,夏季降水δ18O较高。受流域山区气候和地理条件影响,从上游到下游各站点大气降水线截距和斜率均呈现逐渐减小趋势。大气降水中δ18O和δD与日均气温存在密切正相关关系,且温度与δ18O之间的相关性优于δD。降水中d-excess值也表现出季节性变化,冬季降水d-excess值高于夏季降水。利用HYSPLIT 4.0气团轨迹模型,得出夏季水汽主要来源西风环流输送,冬季受西风环流和极地气团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δ18O δD 大气降水线 d-excess值 水汽来源 乌鲁木齐河
下载PDF
甘肃河东年降水量的周期变化 被引量:60
10
作者 李栋梁 谢金南 +2 位作者 王蕾 白虎志 刘德祥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95-303,共9页
利用甘肃河东建站最早的 9个代表站的年降水量资料 ,采用谐波分析和小波分析方法 ,计算了年降水量序列各种时间尺度的周期 ,以及 1 0a和 2 0a相空间时间序列的 2~1 0a周期试验。结果表明 :甘肃中部地区年降水量总体仍以准 3a周期最为显... 利用甘肃河东建站最早的 9个代表站的年降水量资料 ,采用谐波分析和小波分析方法 ,计算了年降水量序列各种时间尺度的周期 ,以及 1 0a和 2 0a相空间时间序列的 2~1 0a周期试验。结果表明 :甘肃中部地区年降水量总体仍以准 3a周期最为显著 ;陇东表现为 9a周期 ;陇南无明显周期。相空间序列的周期试验显示 ,甘肃中部的准 3a周期主要反映在 50~ 70年代 ,近 2 0~ 30a则以 8~ 9a周期较为明显 ;陇东近 1 0a主要表现为准 2a振荡。进一步的分析表明 ,甘肃中部年降水量的准 3a周期振荡目前处于历史最低谷 ,但其存在 1 9a和 2 8a以上的两种长周期变化 ,可能在 2 0 0 5年左右恢复到显著水平。 9a周期表现出明显的2 3a的韵律 ,目前振幅虽然在起作用 ,但未来可能进入相对弱的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河东 年降水量 周期变化 小波分析 相空间
下载PDF
祁连山中段北坡最大降水高度带观测与研究 被引量:37
11
作者 王宁练 贺建桥 +4 位作者 蒋熹 宋高举 蒲健辰 武小波 陈亮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95-403,共9页
2006年6月至2008年9月,在祁连山中段北坡黑河流域上游进行了降水空间变化的统观测.结果表明:在黑河上游流域中山区,夏季降水量从东向西呈减少趋势,递减率约为80 mm·(100 km)^-1;最大降水高度带位于海拔4 500-4 700 m左右,年降... 2006年6月至2008年9月,在祁连山中段北坡黑河流域上游进行了降水空间变化的统观测.结果表明:在黑河上游流域中山区,夏季降水量从东向西呈减少趋势,递减率约为80 mm·(100 km)^-1;最大降水高度带位于海拔4 500-4 700 m左右,年降水量为485 mm,该高度带与本区最大相对湿度高度层(海拔4 600 m左右)以及夏季气温零温层高度(海拔4 680 m左右)相一致.研究区域2008年夏季的凝结高度大致位于海拔4 900 m左右,个别降水日的凝结高度可降至海拔4 460 m左右.在最大降水高度带以下的高山和中低山区,年降水量随海拔升高的递增率为17.2 mm·(100 m)^-1,夏季降水量的递增率为11.5 mm·(100m)^-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黑河 最大降水高度带 七一冰川
下载PDF
中国西北夏季降水特征及其异常研究 被引量:220
12
作者 李栋梁 谢金南 王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331-340,共10页
本文利用中国西北五省(区)90个测站,1960~1990历年6~8月降水量资料,采用EOF、REOF、波谱分析及大气环流模式,对夏季降水量的空间异常特征、时间变化规律以及降水异常的主要成因进行了诊断研究和数值试验。结... 本文利用中国西北五省(区)90个测站,1960~1990历年6~8月降水量资料,采用EOF、REOF、波谱分析及大气环流模式,对夏季降水量的空间异常特征、时间变化规律以及降水异常的主要成因进行了诊断研究和数值试验。结果表明:未旋转的前3个载荷向量场可以较好地反映西北夏季降水整体异常结构,即全区一致的多雨或少雨型;东西相反变化的东多(少)西少(多)型;南北相反变化的南多(少)北少(多)型。旋转后的前6个载荷向量可较好地代表西北夏季降水的6个主要异常敏感区:青藏高原东侧区、渭水流域区、青海高原区、北疆区、沙漠盆地区和河西走廊区。旋转主分量和代表站资料反映出近30~60年中,西北地区最干旱的时段在60至70年代。80年代至90年代初,除沙漠盆地外,各区程度不同地呈现出降水增加趋势。当初夏(6月)青藏高原下垫面感热异常偏强时,有利于同期西北大部地区降水偏多,而使7~8月西北西部、北部降水偏少;东部、南部降水偏多。利用IAP2-LAGCM数值试验表明,在夏季青藏高原下垫面感热大面积异常增强时,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明显西伸,江淮处于副高西伸脊控制下,冷暖气流在长江和黄河上游交绥,有利于中国西北东南部降水偏多,多雨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 降水 成分分析 数值试验 降水量
下载PDF
河北省年均降水量插值方法比较 被引量:45
13
作者 刘劲松 陈辉 +3 位作者 杨彬云 王卫 相云 赵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3493-3500,共8页
以河北省及临近区域120个气象观测站点1971~2000年均降水量数据为基础,选择其中的40个作为检验站点,其余站点分别取80、40、20个作为插值站点,采用局部插值、整体插值、多元线性回归、综合模拟等多种插值模型讨论了降水空间插值问题,... 以河北省及临近区域120个气象观测站点1971~2000年均降水量数据为基础,选择其中的40个作为检验站点,其余站点分别取80、40、20个作为插值站点,采用局部插值、整体插值、多元线性回归、综合模拟等多种插值模型讨论了降水空间插值问题,主要结论如下:插值站点数、模型类型、模型参数都会影响插值精度。局部插值模型相对误差最小值出现在Spline、IDW模型中,其次为Kridging模型,而整体模型Trend、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误差均较大,但综合了局部插值模型和统计模型的综合模型一定程度上能改善插值精度及误差分布。河北省80和40个站点的最优插值模型为综合模型,20个站点的最优插值模型为IDW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省 年均降水量 插值
下载PDF
地形对青藏高原丰枯水年雨季降水量空间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6
14
作者 张杰 李栋梁 +1 位作者 何金梅 王小燕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19-326,共8页
采用高分辨率的3″数字高程模型及青藏高原东部102个常规气象观测站5~9月份的降水量资料,根据降水随高度分布将站点分为三类,再采用多元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了青藏高原40年(1961-2000年)逐年雨季降水量与经度、纬度、海拔、坡度、坡向... 采用高分辨率的3″数字高程模型及青藏高原东部102个常规气象观测站5~9月份的降水量资料,根据降水随高度分布将站点分为三类,再采用多元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了青藏高原40年(1961-2000年)逐年雨季降水量与经度、纬度、海拔、坡度、坡向、开放度等6个地理、地形因子关系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三类区域在丰枯水年里的因子系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此法建立的关于高原降水量与诸因子之间方程的相关性显著,相对误差20%,平均相对误差4.4%,估算模型的相关系数均通过0.05的显著性检验;海拔低于1 400 m的第一类区域,主要受地形高度和开放度等局地地形的影响,来改变旱涝年的降水分布特征,海拔高度大于3 600 m的第三类区域,主要受开放度和坡度的影响,其他区域主要受地形的海拔、经度和开放度等局地地形的影响;高原季风是影响第三类区域水汽分布的主要因素,在季风加强时,开放度和经度的影响也随着加强,而坡度和海拔的影响减弱,从而使得水汽的局地性分布特征增强,东西分布差异加大,相应地局地降水分布特征加强,东西差异加大。地理地形因子影响大气的水汽输送和大气的垂直运动,从而导致其对空间降水分配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部 雨季降水量分布 3″数字高程 地形因子 地理因子 丰、枯水年
下载PDF
中国降水量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与东亚夏季风 被引量:48
15
作者 张国宏 李智才 +2 位作者 宋燕 武永利 王晓丽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4-42,共9页
利用NCEP/NCAR海平面气压场和中国站点月降水量资料,研究了中国近47 a来的降水量变化空间分布特征及东亚夏季风与中国夏、秋季降水的关系。1961-2007年中国年降水量减少的区域主要在东北、华北、西北东部、西南东部和华南西部,形成一个... 利用NCEP/NCAR海平面气压场和中国站点月降水量资料,研究了中国近47 a来的降水量变化空间分布特征及东亚夏季风与中国夏、秋季降水的关系。1961-2007年中国年降水量减少的区域主要在东北、华北、西北东部、西南东部和华南西部,形成一个东北-西南向的带状区域,其余大部为增加趋势,其中陕西北部和四川中南部减少趋势显著,增加趋势显著的地区主要在西部,特别是新疆西北部。冬季降水量中国大部分地区为增加趋势,只有华北和西南的少部分地区为减少趋势;春季降水量青藏高原东部显著增加,陕西南部显著减少;夏季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降水量为减少趋势,东南和西北大部为增加趋势,其中新疆北部和青海北部增加显著;秋季降水量中国的西部大部为增加趋势,东部大部为减少趋势,在甘肃南部和四川东部减少趋势显著。年降水量为增加趋势的区域面积大于减少趋势的区域面积;冬、春、夏季为增加趋势的面积显著地大于减少趋势的面积,其中冬季差异最大,只有秋季减少趋势的面积大于增加趋势的面积。年降水量相对变率低值区主要在西南和华南,高值区主要在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盆地中有著名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其次是内蒙古西部的沙漠地带。四个季节的降水量相对变率与年的分布类似。近61 a来东亚夏季风强度分别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中期出现了两次明显的减弱过程。东亚夏季风与中国夏、秋季的降水量相关明显。东亚夏季风的减弱可能是中国夏季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以及秋季东部地区降水量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趋势 相对变率 东亚夏季风 中国
下载PDF
我国逐日降水量格点化方法 被引量:76
16
作者 沈艳 冯明农 +1 位作者 张洪政 高峰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9-286,共8页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NMIC)和美国大气海洋局气候预测中心合作开发了"中国逐日格点降水量实时分析系统(V1.0)",并已在NMIC投入业务试运行。该系统基于我国2419个国家级地面气象站日降水量观测(08:00—08:00,北京时)数据,采用&qu...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NMIC)和美国大气海洋局气候预测中心合作开发了"中国逐日格点降水量实时分析系统(V1.0)",并已在NMIC投入业务试运行。该系统基于我国2419个国家级地面气象站日降水量观测(08:00—08:00,北京时)数据,采用"基于气候背景场"的最优插值方法,实时生成空间分辨率为0.5°×0.5°的格点化日降水量资料。通过对汛期典型区域和单站降水过程的对比分析表明:该格点化产品的精度较高,能准确捕捉并再现每一次降水过程。误差分析表明:约91%的数据绝对误差小于1.0 mm/d。该产品在定量分析天气实况、检验天气气候模式精度、检验卫星产品精度等方面有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点降水量 实时系统 气候背景场 最优插值
下载PDF
基于地形和主风向效应模拟山区降水空间分布 被引量:63
17
作者 孙鹏森 刘世荣 李崇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910-1915,i003,共7页
在 ANUSPL IN和 GIS空间分析技术的支持下 ,采用岷江流域内及周边地区共计 5 1个雨量站的 1988~ 2 0 0 2年各月连续观测数据 ,模拟产生岷江上游面积达 2 2 919km2的流域范围内月平均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栅格。为了体现当地季风方向和坡向... 在 ANUSPL IN和 GIS空间分析技术的支持下 ,采用岷江流域内及周边地区共计 5 1个雨量站的 1988~ 2 0 0 2年各月连续观测数据 ,模拟产生岷江上游面积达 2 2 919km2的流域范围内月平均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栅格。为了体现当地季风方向和坡向之间的耦合效应 ,建立主风向效应指数 (PWEI) ,并从 DEM中提取海拔高度形成两个协变量 ,以雨量站的大地坐标位置作为独立变量。降水的模拟采用样条平滑技术 ,利用降水量值和 4个变量的统计关系拟合产生样条表面 ,并进而结合 DEM和 PWEI栅格产生空间分辨率达 5 0 0 m的降水量栅格。依据归一化交叉检验值 (GCV)确定平滑参数 ,并通过多次诊断运行实现平滑降噪 ,提高预测精度。统计结果表明 ,月平均降水量的预测误差变动在 15 %~ 4 2 %之间 ,是现有雨量站分布条件所能实现的较好的结果。雨季 (5~ 9月份 )的预测误差远小于旱季 ,表明东南季风对迎风坡面有明显的致雨效应 ,并因 PWEI的运用提高了模拟精度 ;旱季 PWEI效果不明显 ,降水分配主要依赖地形。和单纯利用海拔高度一个变量相比 ,增加 PWEI可使全年平均预测误差降低 3.0 %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降水量 主风向效应指数 插值 归一化交叉检验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异常与西北东部汛期降水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28
18
作者 王宝鉴 李栋梁 +1 位作者 黄玉霞 王劲松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63-568,共6页
对1961—2000年东亚夏季风与同期6~9月西北区旱涝的相关和强(弱)夏季风年空中水汽通量及其散度场、高度场和u、v风场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东亚夏季风对我国降水的影响主要位于100°E以东的地区;强夏季风年,夏季风西北影响区汛... 对1961—2000年东亚夏季风与同期6~9月西北区旱涝的相关和强(弱)夏季风年空中水汽通量及其散度场、高度场和u、v风场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东亚夏季风对我国降水的影响主要位于100°E以东的地区;强夏季风年,夏季风西北影响区汛期降水偏多,高度场东高西低,纬向西风、经向南风和水汽通量显著增强,存在大范围的水汽通量辐合;弱夏季风年,夏季风西北影响区汛期干旱少雨,高度场西高东低,纬向西风、经向南风、水汽通量明显减小,除甘肃河东大部(30°~35°N,101°~105°E)存在水汽通量辐合外,其它地方为水汽通量辐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西北干旱 季风指数 干旱指数 水汽通量
下载PDF
华北地区水资源各分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75
19
作者 宋正山 杨辉 张庆云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552-556,共5页
地面实际蒸散发量( E,以下简称蒸发) 及降水( P) 是估算水资源各分量的两个重要物理量,本文利用1951 ~1995 年各年、月华北地区共26 个气象站的月降水( P) 和月气温( T)观测资料,依据高桥浩一郎的陆面实际蒸... 地面实际蒸散发量( E,以下简称蒸发) 及降水( P) 是估算水资源各分量的两个重要物理量,本文利用1951 ~1995 年各年、月华北地区共26 个气象站的月降水( P) 和月气温( T)观测资料,依据高桥浩一郎的陆面实际蒸散发经验公式( 以下简称高桥公式) ,计算了华北地区地面蒸发( E) 和可利用的降水,即降水减蒸发( P- E) 等水资源有关的主要物理量,从大气可提供的水资源部分初步分析了华北地区水资源的时间和区域变化特征。文中还用其它方法对地面实际蒸发量的估算结果,讨论了用高桥公式计算地面蒸发量的可用性,认为由这一方法所得到的结果无论在定性和定量方面都是有参考价值的,但在研究华北地区水量平衡问题时必须考虑地下水的使用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蒸发 水量平衡 华北地区 时空变化
下载PDF
乌鲁木齐河流域乌拉泊洼地地下水库调蓄功能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乔晓英 王文科 +2 位作者 翁晓鹏 韩锦萍 马雄德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3-48,共6页
乌鲁木齐市作为西部开发的重要首府之一,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加,其工业、农业与生活、生态用水与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根据城市规划,2010年乌鲁木齐市总需水量40×104m3/d,目前供水量30×104m3/d,年缺水3650... 乌鲁木齐市作为西部开发的重要首府之一,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加,其工业、农业与生活、生态用水与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根据城市规划,2010年乌鲁木齐市总需水量40×104m3/d,目前供水量30×104m3/d,年缺水3650×104m3。针对区内特殊的地理、地质和水文地质特征,乌鲁木齐河中上游地表水和乌拉泊洼地地下水将成为乌鲁木齐市城市供水的主要水源。本文以乌鲁木齐河流域乌拉泊洼地为研究区,对地下水库的水源条件、储水空间及其调蓄功能进行分析,并以拟建的西山应急水源地为例,对比不同开采方案下地下水渗流场的状态变化,同时评价该水源地运行对已建的干河子水源地及乌拉泊洼地泉水溢出量的影响。从而为缓解乌鲁木齐市季节性缺水,又保证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提供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河流域 洼地 功能研究 水库调蓄 乌鲁木齐市 水文地质特征 地下水渗流场 水资源短缺 2010年 水源地 西部开发 建设规模 生态用水 城市规划 城市供水 水源条件 地下水库 调蓄功能 状态变化 开采方案 技术依据 良性循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