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95篇文章
< 1 2 10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地区积雪与雪线高度时空变化研究
1
作者 刘小妮 莫李娟 +4 位作者 辛昱昊 陈松峰 赵雯颉 吴金雨 鞠琴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2期48-58,共11页
积雪对气候变化具有高度敏感性,研究积雪变化对区域水循环及生态环境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遥感数据和河流水系分布情况,将青藏高原划分为12个子流域,分析了青藏高原及其子流域的积雪深度、积雪覆盖率、雪线高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 积雪对气候变化具有高度敏感性,研究积雪变化对区域水循环及生态环境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遥感数据和河流水系分布情况,将青藏高原划分为12个子流域,分析了青藏高原及其子流域的积雪深度、积雪覆盖率、雪线高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1979—2020年青藏高原积雪深度呈明显降低趋势,空间上积雪深度由中心区域向四周递增,阿姆河流域多年平均积雪深度最大,印度河流域的次之。②2000-2015年青藏高原多年平均积雪覆盖率为29.66%,呈平缓的下降趋势,印度河流域的积雪覆盖率最大,高达39.83%,塔里木河的次之。③青藏高原雪线高度的变化范围为[4700,5000]m,夏季的雪线高度整体偏高,在8月达到最大值;各子流域雪线高度由大到小的排序依次为雅鲁藏布江流域、印度河流域、河西流域、恒河流域、长江流域、怒江流域、阿姆河流域、塔里木河流域、柴达木河流域、内河流域、黄河流域、澜沧江流域。研究结果对寒区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深度 积雪覆盖率 雪线高度 时空变化 青藏高原
下载PDF
怀化冻雨时空分布及其温湿垂直结构特征
2
作者 肖昀 张昆 +2 位作者 曾志明 刘恩弘 王强 《陕西气象》 2024年第1期10-14,共5页
利用1996—2020年怀化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和探空资料,根据地面冻雨观测记录,统计并总结了怀化冻雨时空分布特征,并利用探空资料分析了怀化冻雨形成机制及温湿垂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怀化冻雨总体上呈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特点,其中北部... 利用1996—2020年怀化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和探空资料,根据地面冻雨观测记录,统计并总结了怀化冻雨时空分布特征,并利用探空资料分析了怀化冻雨形成机制及温湿垂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怀化冻雨总体上呈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特点,其中北部沅陵冻雨日数最少(20 d),南部靖州最多(75 d)。从时间分布来看,最早从12月上旬开始,最迟于3月上旬结束,主要集中在12月下旬至2月中旬,1月下旬出现最多。(2)怀化冻雨的形成可分为冰相机制和暖雨机制,温湿结构可分为六类。其中暖雨机制冻雨占总数的47.3%,冰相机制冻雨占52.7%;平均云顶高度,暖雨机制均在3.6 km以下,冰相机制高于3.6 km;平均云顶温度,暖雨机制-6.6℃以上,最高1.7℃,冰相机制-3.0℃以下;平均地面温度,暖雨机制和冰相机制均<0℃,暖雨机制<-0.9℃,冰相机制>-1.0℃;暖层顶高和底高,暖雨机制较冰相机制更高,冰相机制相差不大;暖层厚度,冰相机制基本在0.84 km以上,云顶温度越低,暖层厚度越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化 冻雨 时空分布 温湿结构
下载PDF
山东深秋一次暴雪过程雪水比影响因子分析
3
作者 刘奇奇 王健 +3 位作者 高帆 徐娟 韩风军 吕博 《海洋气象学报》 2024年第1期88-96,共9页
利用地面气象观测站资料、加密地面观测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ECMWF)第五代大气再分析数据(ECMWF Reanalysis v5,ERA5;分辨率为0.25°×0.25°)逐小时资料,对山... 利用地面气象观测站资料、加密地面观测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ECMWF)第五代大气再分析数据(ECMWF Reanalysis v5,ERA5;分辨率为0.25°×0.25°)逐小时资料,对山东2021年11月6—8日极端暴雪过程雪水比影响因子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此次暴雪过程平均雪水比分布总体呈“北大南小、西大东小”的分布特征,降雪初期产生的雪水比小,降雪中后期产生的雪水比大;温度偏高、云内液态水含量较高的地区雪水比较小,温度偏低、云内液态水含量较低的地区雪水比较大;雪水比与地面气温、地表温度呈负相关,地面气温与雪水比的相关性最大,积雪产生之后地表温度与雪水比变化无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深度 雪水比 温度 垂直运动
下载PDF
贵州冰雹灾害强度评估方法研究
4
作者 李丽丽 邹书平 +4 位作者 彭波 胡家敏 曾勇 左晋 罗雄 《山地气象学报》 2024年第1期31-37,共7页
【目的】为快速评估单次过程冰雹强度和范围,及时为灾后救援、勘察和保险核灾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该文利用贵州省2021—2023年141次冰雹过程的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探空资料,结合降雹观测资料和灾害损失调查记录,在贵州山区防雹... 【目的】为快速评估单次过程冰雹强度和范围,及时为灾后救援、勘察和保险核灾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该文利用贵州省2021—2023年141次冰雹过程的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探空资料,结合降雹观测资料和灾害损失调查记录,在贵州山区防雹业务预报预警指标的框架下,通过历史资料回算的定性评估结果跟网格化处理后的降雹数据做一致性对比,选取冰雹强度精细化评估的影响结果覆盖94%以上的降雹观测点位置且收敛性较好的阈值作为单时次的识别指标确定的依据,采用加权时间积分方法建立冰雹过程评估模型,该模型能够对冰雹过程进行精细化评估得到1 km空间分辨率的评估结果。【结果】为验证评估结果的准确性,选取了一次典型灾害开展无人机遥感调查,将反演结果与评估结果作对比检验,25处冰雹受灾位置中有22处降雹区位于评估范围的重度区域内,3处降雹区位于评估结果对应的中度灾害范围内,调查情况与冰雹精细化评估的强度范围和分布一致。以六盘水市风雹灾害损失记录和冰雹影响面积区域评估数据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种不同冰雹强度的评估面积与直接经济损失数据的两两相关系数均达到0.8以上,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进行假设检验,具有显著正相关。【结论】检验结果说明该评估方法在冰雹区域强度评估中能够较好地反映实际受灾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精细化 灾害评估方法 检验
下载PDF
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鲁南一次回流大暴雪的水汽来源分析
5
作者 任伟 全林生 +1 位作者 任燕 原文杰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4年第2期16-27,共12页
利用拉格朗日轨迹模式HYSPLIT,结合E-P诊断法,以及区域源汇归因法,研究了2015年鲁南一次回流大暴雪的水汽来源及输送路径。结果表明,影响暴雪过程的水汽路径有3条:一条是回流路径,沿中低空的回流冷空气经渤海、黄海输送至鲁南;另一条是... 利用拉格朗日轨迹模式HYSPLIT,结合E-P诊断法,以及区域源汇归因法,研究了2015年鲁南一次回流大暴雪的水汽来源及输送路径。结果表明,影响暴雪过程的水汽路径有3条:一条是回流路径,沿中低空的回流冷空气经渤海、黄海输送至鲁南;另一条是南支路径,沿槽前西南气流经华南、华中向北输送至鲁南;第三条是偏西路径,沿平直的西风气流从黄土高原东侧输送至鲁南。源汇区定量分析显示,回流暴雪的水汽源地有6个,分别是渤海黄海区域、华东中北部区域、中南区域、南海区域、亚洲大陆南部和北部。对比不同源地的水汽贡献发现,中南区域与渤海黄海区域对回流暴雪的贡献最大,这与两者初期较高的源区水汽摄取量密切相关。华东中北部区域虽然初期水汽摄取较少,但由于其沿途水汽损耗较低并且在目标区域降水转化率较高,因此最终的水汽贡献不容忽视。尽管亚洲大陆南部和北部区域初期水汽吸收量明显高于华东中北部区域的,但过高的沿途水汽损耗,最终导致它们的实际水汽贡献低于华东中北部区域的贡献率。中国南海区域的水汽贡献最小,一方面是由较高的水汽损耗所致,另一方面还与初期较低的水汽吸收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拉格朗日方法 蒸发-降水 水汽贡献
下载PDF
大通县雪灾灾害危险性评估及区划
6
作者 郝玺英 张翠花 +1 位作者 盛兆海 张国玲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1期167-169,共3页
根据1978—2020年大通国家气象地面观测站观测的最低气温、降雪日数、积雪日数、积雪深度和雪灾灾害资料,对雪灾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和雪灾的危险性进行了评估和区划。结果表明:从雪灾致灾危险性因子变化图来看,在全球变暖背景下,1978—202... 根据1978—2020年大通国家气象地面观测站观测的最低气温、降雪日数、积雪日数、积雪深度和雪灾灾害资料,对雪灾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和雪灾的危险性进行了评估和区划。结果表明:从雪灾致灾危险性因子变化图来看,在全球变暖背景下,1978—2020年西宁地区年最低温度呈现出升高的趋势,而年降雪日数逐年减少,但自21世纪以来,在年降雪日数、年积雪日数趋于减少的情况下,年最大积雪深度却有所增加,说明天气极端性突显。从雪灾危险性区划图来看,大通地区高风险区位于高海拔牧区,其余地区为低风险区,危险性等级划分受海拔和地形的影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通县 雪灾 灾害 危险性 分析 区划
下载PDF
湖南冬季2次暴雪过程的对比诊断分析
7
作者 邓新林 付炜 +3 位作者 谢倩雯 黄梦妮 石世玮 张靖 《山地气象学报》 2024年第1期54-61,共8页
【目的】湖南的暴雪天气较为少见,为了提高暴雪强度和落区的预报准确率。【方法】利用常规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及欧洲中心ERA-5再分析数据,对2021年12月25—27日(21·12)、2022年2月21—23日(22·02)发生在湖南的2次暴雪过程进... 【目的】湖南的暴雪天气较为少见,为了提高暴雪强度和落区的预报准确率。【方法】利用常规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及欧洲中心ERA-5再分析数据,对2021年12月25—27日(21·12)、2022年2月21—23日(22·02)发生在湖南的2次暴雪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2次暴雪过程有强度大、影响范围广,暴雪落区较为重合的特点。2次暴雪过程也表现出明显差异,21·12过程的累计降雪量小于22·02过程,但21·12以干雪为主,22·02以湿雪为主。【结论】分析差异的成因发现:(1)22·02过程水汽辐合强度强、延伸高度高、厚度厚,动力条件由南支槽和低涡提供;21·12过程水汽条件相对弱,动力条件由冷锋强迫抬升提供。(2)21·12过程冷空气从低层南下,云中冰相粒子比例大,温度层结满足干雪条件;22·02过程中层气温下降,云中冰相粒子与水相粒子共存,地面气温在0℃以上,故以湿雪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诊断和对比分析 湿雪 干雪
下载PDF
基于MODIS积雪覆盖度数据的青藏高原两套被动微波雪深产品降尺度对比研究
8
作者 徐帆 张彦丽 李克恭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1期65-76,共12页
积雪深度(雪深)是流域水量平衡、融雪径流模拟等模型的重要输入参数,被动微波雪深遥感产品被广泛用于雪深监测。然而,由于山区积雪时空异质性强,这些空间分辨率较粗的雪深产品受到极大限制。本研究基于MODIS积雪覆盖度数据,根据经验融... 积雪深度(雪深)是流域水量平衡、融雪径流模拟等模型的重要输入参数,被动微波雪深遥感产品被广泛用于雪深监测。然而,由于山区积雪时空异质性强,这些空间分辨率较粗的雪深产品受到极大限制。本研究基于MODIS积雪覆盖度数据,根据经验融合规则以及积雪衰退曲线对“中国雪深长时间序列数据集”的两套雪深产品(由SMMR、SSMI和SSMI/S反演的称为Che_SSMI/S产品;由AMSR-2反演称为Che_AMSR2产品)进行空间降尺度,最终获得青藏高原500 m降尺度雪深数据(Che_SSMI/S_NSD和Che_AMSR2_NSD)。利用6景Landsat-8影像对两套降尺度雪深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两套降尺度数据与Landsat-8影像积雪空间分布吻合度均较高。与29个气象站点雪深数据相比,Che_AMSR2_NSD与实测雪深更为接近,相关系数(R)达到0.72,均方根误差(RMSE)为3.21 cm;而Che_SSMI/S_NSD精度较低(R=0.67,RMSE=4.44 cm),可能是由于采用不同传感器亮温数据的两套原始雪深产品精度不同所致。除此之外,实验表明被动微波雪深产品降尺度精度还受积雪深度、积雪期等因素的影响。当积雪深度小于10 cm且在积雪稳定期时,两套雪深产品降尺度精度均最高;当积雪深度大于30 cm且在积雪消融期时,两套雪深产品降尺度精度均最低。通过对比两套降尺度雪深产品,有助于全面地了解青藏高原雪深时空分布变化及其应用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深度 被动微波遥感 积雪覆盖度 降尺度算法
下载PDF
Changes in snow cover extent in the Central Taurus Mountains from 1981 to 2021 in relation to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and atmospheric teleconnections
9
作者 Ecmel ERLAT Fulya AYDIN-KANDEMİR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4年第1期49-67,共19页
The snow cover over the Taurus Mountains affects water supply, agriculture, and hydropower generation in the region. In this study, we analyzed the monthly Snow Cover Extent(SCE) from November to April in the Central ... The snow cover over the Taurus Mountains affects water supply, agriculture, and hydropower generation in the region. In this study, we analyzed the monthly Snow Cover Extent(SCE) from November to April in the Central Taurus Mountains(Bolkar, Aladaglar, Tahtali and Binboga Mountains) from 1981 to 2021. Linear trends of snow cover season(November to April) over the last 41 years showed decreases in SCE primarily at lower elevations. The downward trend in SCE was found to be more pronounced an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for only November and March. SCE in the Central Taurus Mountains has declined about-6.3% per decade for 2500-3000 m in November and about-6.0% per decade for 1000-1500 m and 3000+ m in March over the last 41 years. The loss of SCE has become evident since the 2000s, and the lowest negative anomalies in SCE have been observed in 2014, 2001, and 2007 in the last 41 years, which are consistent with an increase in air temperature and decreased precipitation. SCE was correlated with both mean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with temperature having a greater relative importance at all elevated gradient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is a strong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SCE and the mean air temperature(r =-0.80) and precipitation(r = 0.44) for all elevated gradients during the snow season. The Arctic Oscillation(AO), the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 and the Mediterranean Oscillation(MO) winter indices were used to explain the year-to-year variability in SCE over the Central Taurus Mountai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bserved in the winter SCE on the Central Taurus Mountains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phases of the winter AO, NAO and MO, especially below 2000 m elev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ow cover extent Atmospheric teleconnection Central Taurus Mountains Air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Türkiye
原文传递
Topographic seismic effects and avalanche hazard:A case study of Mount Siella(L’Aquila,Central Italy)
10
作者 Ferdinando TOTANI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4年第2期662-675,共14页
In mountainous areas,snow avalanches could be triggered by the shaking produced by earthquakes.The forces induced by the earthquake can cause an irregular increase of shear strength load down the slope,for the presenc... In mountainous areas,snow avalanches could be triggered by the shaking produced by earthquakes.The forces induced by the earthquake can cause an irregular increase of shear strength load down the slope,for the presence of complex surface and buried morphologies.Topographic irregularities generate maximum effects of waves amplification linked to wavelengths comparable to the horizontal dimension of the topographic feature.For this reason,the selected time-histories represent an appropriate input for the two-dimensional numerical response analyses when a dynamic phenomenon produce the resonant motion of a whole mountain.This represents an important earthquake-induced hazard in snow-covered mountain areas with high probability of seismic events.Some valleys are located in regions with scare ground motion data and investments on infrastructures are not always accompanied by adequate protection against earthquake-induced avalanches.The paper points out a simple deterministic approach for selecting a set of real accelerograms applied to a real case of Siella Mountain(Central Italy)where a large avalanche destroying a tourist facility of Rigopiano resort on 18 January 2017.The selected time histories were used as input for the two-dimensional numerical model of the subsoil to evaluate the topographic seismic amplification in ridge and compare it with the results of other authors.These methods suggest that morphology-related inertial effects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n overload action on snow layers when controlling multi-hazard studies and spatial plan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al accelerograms selection Deterministic approach Topographic amplification Avalanche induced by earthquake 2D seismic response.
原文传递
Spatiotemporal Changes of Snow Depth in Western Jilin,China from 1987 to 2018
11
作者 WEI Yanlin LI Xiaofeng +3 位作者 GU Lingjia ZHENG Zhaojun ZHENG Xingming JIANG Tao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24年第2期357-368,共12页
Seasonal snow cover is a key global climate and hydrological system component drawing considerable attention due to glob-al warming conditions.However,the spatiotemporal snow cover patterns are challenging in western ... Seasonal snow cover is a key global climate and hydrological system component drawing considerable attention due to glob-al warming conditions.However,the spatiotemporal snow cover patterns are challenging in western Jilin,China due to natural condi-tions and sparse observation.Hence,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snow cover using fine-resolution passive mi-crowave(PMW)snow depth(SD)data from 1987 to 2018,and revealed the potential influence of climate factors on SD variations.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interannual range of SD was between 2.90 cm and 9.60 cm during the snowy winter seasons and the annual mean SD showed a slightly increasing trend(P>0.05)at a rate of 0.009 cm/yr.In snowmelt periods,the snow cover contributed to an increase in volumetric soil water,and the change in SD wa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air temperature.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D and air temperature was negative,whil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D and precipitation was positive during December and March.In March,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exceeded 0.5 in Zhenlai,Da’an,Qianan,and Qianguo counties.However,the SD and precipitation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over western Jilin in October,and several subregions presented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D and precipitation in November and Apr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ow cover snow depth(SD) climate changes passive microwave(PMW) western Jilin China
下载PDF
独库高速阿尔先沟段雪崩空间分布及因子探测
12
作者 程秋连 刘杰 +2 位作者 杨治纬 张天意 王斌 《干旱区研究》 CSCD 2024年第2期220-229,共10页
拟建独库高速公路阿尔先沟段地貌以高山峡谷为主,由于降雪和气候变化,雪崩频发。利用无人机遥感解译与现场调研协同调查的方法识别92个雪崩点,选取高程、坡度、地表切割度、地面粗糙度,积雪期最大积雪深度、最大风速、平均温度和平均降... 拟建独库高速公路阿尔先沟段地貌以高山峡谷为主,由于降雪和气候变化,雪崩频发。利用无人机遥感解译与现场调研协同调查的方法识别92个雪崩点,选取高程、坡度、地表切割度、地面粗糙度,积雪期最大积雪深度、最大风速、平均温度和平均降雪量为驱动因子,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不同分辨率地形因子与雪崩稳定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本研究区雪崩发育较为活跃,稳定性较差,但较多雪崩释放区、运动区位于山体坡面,堆积区位于远离拟建线路的谷底,对拟建线路影响较小。通过地理探测器分析,坡度、地面粗糙度对雪崩稳定性解释力与分辨率呈正相关,高程、地表切割度呈负相关,交互探测结果均是双因子增强或者非线性增强,且非线性增强比双因子增强更加显著,坡度与其他因子结合对雪崩稳定性影响至关重要。本研究可为雪崩易发性、危险性评价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为独库高速公路的建设运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先沟 雪崩 地理探测器 驱动因子 空间分布
下载PDF
辽宁地区东北风回流暴雪预报偏差成因初探
13
作者 张爱忠 阎琦 +4 位作者 高磊 陆井龙 腾方达 吴丹 史洪杰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3年第5期28-33,共6页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及NCEP FNL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初辽宁地区一次预报失败暴雪过程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强降雪区域伴有锋生活动,锋生是暴雪增强的直接原因。降雪期间出现持续锋生,总锋生函数随时间向高层发展,在强降雪阶段水...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及NCEP FNL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初辽宁地区一次预报失败暴雪过程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强降雪区域伴有锋生活动,锋生是暴雪增强的直接原因。降雪期间出现持续锋生,总锋生函数随时间向高层发展,在强降雪阶段水平变形项对锋生的正贡献更大,特别是伸长变形对水平变形项的贡献显著,辽宁东部东北风穿过等θ_(se)线,黄海北部偏东风穿过等θ_(se)线,两股气流汇合形成θ_(se)等值线更加密集的一条狭带,该区域温湿对比明显产生锋生。锋生作用下,锋面次级环流利于上升运动的发展及维持,动力抬升和水汽辐合作用增强导致强降雪天气。预报中伸长变形增强产生的锋生作用容易被忽视,是降雪量预报偏差的主要原因,因此可以将相应区域的降雪量向大订正,减小预报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锋生 水平变形项 伸长变形 预报偏差
下载PDF
一种基于降噪自编码神经网络的积雪产品去云方法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永宏 陈帅 +2 位作者 王剑庚 朱灵龙 陈诗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9-179,共11页
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积雪覆盖区域图(SCA)可由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获取,常被用于积雪覆盖时空变化的研究中.由于受云遮挡的影响,MODIS积雪产品存在较大区域的数据缺失.为了消除云遮挡的影响,本文构建一种降噪自编码神经网络模型,... 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积雪覆盖区域图(SCA)可由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获取,常被用于积雪覆盖时空变化的研究中.由于受云遮挡的影响,MODIS积雪产品存在较大区域的数据缺失.为了消除云遮挡的影响,本文构建一种降噪自编码神经网络模型,建立雪粒径与复杂地形、土地覆盖类型之间的复杂的映射关系,实现云下积雪参数的补全,提高积雪产品的覆盖面积.本文选取开都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将MODIS反演得到的积雪产品数据与地形地物数据结合,并通过降噪自编码神经网络(Denoising Autoencoder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极值雪线法相结合的方法来定量地回归补全高山复杂地形下由于云覆盖导致的积雪缺失数据,从而得到无缺失的逐日雪盖数据.其中,降噪自编码神经网络融合多特征数据,建立地形特征与雪粒径数据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从而来补全云层下的雪粒径数据;极值雪线法主要用来去除低海拔地区误报值,进一步提高雪盖提取精度.采用MODIS积雪产品对去云结果开展精度验证,本文所提出的去云方法的精度超过86%,有效地提高了雪盖提取精度.因此,本文所提的算法可以有效地去除复杂地形区域的云覆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噪自编码神经网络 极值雪线法 复杂地形 去云
下载PDF
黄河源区积雪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范霄寒 韦玲利 +3 位作者 朱莎莎 胡瑜洁 李庆祥 吴卿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7-91,共5页
黄河源区积雪量丰富,积雪变化对黄河水文及生态影响深远。利用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逐日中国雪深长时间序列数据集,对1988—2017年黄河源区平均积雪深度、积雪天数、积雪初日、积雪终日进行了时空变化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源区积雪... 黄河源区积雪量丰富,积雪变化对黄河水文及生态影响深远。利用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逐日中国雪深长时间序列数据集,对1988—2017年黄河源区平均积雪深度、积雪天数、积雪初日、积雪终日进行了时空变化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源区积雪变化与海拔相关,海拔越高积雪深度、积雪天数越大,积雪初日越早、积雪终日越晚;平均积雪深度以-0.187 cm/(10 a)的速率在0.01水平呈显著减小趋势,1997年最大(2.7 cm)、2003年最小(0.3 cm);积雪天数以-9.763 d/(10 a)的速率在0.01水平呈显著减小趋势,1992年达到最大值158.8 d、2003年达到最小值62.9 d;积雪初日以1.745 d/(10 a)的速率在0.1水平呈延后趋势,最早出现日期为1992年8月12日,最晚出现日期为2003年11月16日;积雪终日以5.006 d/(10 a)的速率在0.05水平呈明显提前趋势,最早出现日期为2009年3月18日,最晚出现日期为1992年5月2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深度 积雪天数 积雪初日 积雪终日 黄河源区
下载PDF
中天山北坡冬季降雪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苗运玲 于永波 +2 位作者 霍达 潘存良 李如琦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18,共10页
利用中天山北坡17个国家级气象站1978—2020年冬季逐日降水、气温要素等观测资料,采用多种统计方法,分析冬季降雪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降雪日数和降雪量区域分布相似,均呈“城区多,山区少”分布特征;小雪日减少... 利用中天山北坡17个国家级气象站1978—2020年冬季逐日降水、气温要素等观测资料,采用多种统计方法,分析冬季降雪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降雪日数和降雪量区域分布相似,均呈“城区多,山区少”分布特征;小雪日减少是导致总雪日减小的直接原因,中雪和暴雪显著增多是造成总降雪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持续1 d降水过程是冬季主要降雪过程,随着持续时间的增长,降水过程显著减少,≥5 d降水过程仅占2.8%;近43 a中天山北坡气候呈现较明显的暖湿化趋势,1987年、1994年分别发生降雪量由少变多和平均气温由低变高的突变;降雪量与年降水量、冬季平均最低气温、降雪日数呈显著正相关,年降水量越大、冬季最低气温越低、出现降雪日数越多,冬季降雪量就越大,反之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量级降雪 时空分布 持续性 中天山北坡
下载PDF
1980—2020年青藏高原积雪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
17
作者 黄晓东 马英 +1 位作者 李雨馨 杨霞礼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23-434,共12页
青藏高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其积雪在区域水文循环和气候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利用1980—2020年逐日无云积雪覆盖遥感数据,分析了该地区近40年的积雪面积、积雪覆盖日数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积雪分布具有... 青藏高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其积雪在区域水文循环和气候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利用1980—2020年逐日无云积雪覆盖遥感数据,分析了该地区近40年的积雪面积、积雪覆盖日数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积雪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和垂直地带性分布特征,阿姆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塔里木盆地、恒河流域、怒江流域和雅鲁藏布江流域的高海拔山区是积雪广泛分布的地区。在水文年内,高原地区积雪覆盖率呈单峰变化,8月上旬积雪面积最小,1月中下旬达到最大,分别占高原总面积的5.2%和38.6%;40年间,高原地区平均积雪面积以3.9×10^(4)km^(2)·(10a)^(-1)的趋势显著减少(P<0.05);积雪覆盖日数以0.47 d·a^(-1)的趋势显著减少,高原71.4%的区域积雪覆盖日数呈减少趋势,呈显著减少的区域约占55.3%;17.1%的区域积雪覆盖日数呈显著增加趋势,且主要分布在5200 m以上的高海拔山区,在海拔5200~5900 m之间的区域,积雪覆盖日数的增加率随海拔升高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积雪 时空变化 遥感
下载PDF
前处理方法对积雪样品主要阳离子浓度的影响研究
18
作者 刘晓明 于正良 +4 位作者 邬光剑 杨一博 叶程程 高少鹏 黄菊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42-1154,共13页
积雪作为大气固态降水过程的主要形式,是反映大气化学成分的良好媒介。然而,积雪样品在采集后的不同储存和处理方式可能会影响其原始信息的获取。本研究采集青藏高原腹地纳木错地区的积雪样品,使用不同前处理方法探究其对主要阳离子浓... 积雪作为大气固态降水过程的主要形式,是反映大气化学成分的良好媒介。然而,积雪样品在采集后的不同储存和处理方式可能会影响其原始信息的获取。本研究采集青藏高原腹地纳木错地区的积雪样品,使用不同前处理方法探究其对主要阳离子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积雪样品融化后第3天及更长时间,使用不过滤的前处理方式会使测试结果明显偏离实际值。过滤操作能规避碳酸盐矿物溶解对Ca2+、Mg2+和Sr2+的富集,减少对大陆粉尘来源贡献的高估;对K+和Na+的影响则主要通过黏土矿物与水体间的离子交换实现,使得前者浓度降低、后者升高,从而可能低估生物质燃烧源的贡献、高估海盐输入。就不同孔径的滤膜而言,0.20μm滤膜过滤效果优于0.45μm滤膜。过滤后溶液的大部分离子在冷藏或常温存储的前10天变化较小(<10%)。综上,本文建议积雪样品在融化后当天使用孔径为0.20μm的滤膜过滤,滤后溶液存储方式可选择冷藏或常温保存,并在10天或更短时间内完成测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积雪 阳离子浓度 储存方式 储存时间
下载PDF
河南省降雪识别及气候变化下降雪量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
19
作者 张凡 丁建芳 +1 位作者 杨敏 彭冲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14-722,共9页
使用河南省119个国家气象站点近55年(1968—2022年)的气象资料,利用日天气现象对日降水相态进行标记,使用REOF(旋转经验正交展开)方法对降雪量标准化场进行分区,运用加入指数方程拟合的双温度阈值法,构建本地化分区域的降雪识别方法,通... 使用河南省119个国家气象站点近55年(1968—2022年)的气象资料,利用日天气现象对日降水相态进行标记,使用REOF(旋转经验正交展开)方法对降雪量标准化场进行分区,运用加入指数方程拟合的双温度阈值法,构建本地化分区域的降雪识别方法,通过降雪识别得到较为准确的降雪量后,量化气候变化背景下降雪量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结果表明,加入指数方程拟合的双温度阈值法在河南省降雪识别中具有较高的精度,降雪识别指数方程可以较好地估算年降雪量,各区域相关系数均超过0.97,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均小于2.7%。气温的上升对降雪量的减少呈正贡献,且作用强度由南向北逐渐转弱,降水的减少对降雪量的减少呈正贡献。在气候变暖背景下,1994年后气温的显著增加对降雪量的影响起主要作用,加之低温降水概率减小,使河南省降雪量整体呈减少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温度阈值法 降雪识别 指数方程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基于能量平衡的融雪期积雪深度模拟
20
作者 黄东浩 王鹏 +1 位作者 周丽丽 孙宏超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14-223,共10页
东北黑土区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域之一,其气候条件复杂多变,冬季积雪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为定量描述东北黑土区融雪期积雪消融过程,基于能量平衡原理建立单层融雪模型,对梅河口市吉兴小流域2017年和2018年积雪消融过程的能量收... 东北黑土区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域之一,其气候条件复杂多变,冬季积雪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为定量描述东北黑土区融雪期积雪消融过程,基于能量平衡原理建立单层融雪模型,对梅河口市吉兴小流域2017年和2018年积雪消融过程的能量收支和积雪深度进行分析和模拟。通过对积雪消融过程的能量平衡分析,结果表明:积雪消融的能量主要来源为净辐射通量,其次受湍流交换的影响。其来源分别占总能量的67.4%~74.7%和18.8%~25.8%。积雪消融时间集中在净辐射通量、显热通量、潜热通量日内集中变化时段,由净辐射通量主导,融化时间为9~15 h,历时7 h,整个融雪期为9~15 d,与其他地区差异明显。雪层能量闭合率最大可达0.67,与积雪深度为正相关关系,但积雪覆盖周期过长会导致积雪表面形成冰层,增加雪表面反射率,会导致能量闭合率较低。利用单层融雪模型对消融过程中积雪深度模拟,结果表明:单层融雪模型模拟积雪深度的平均绝对误差(MAE)<1.5 cm,纳什系数(Nash)>0.8,模拟效果在可接受范围内。该融雪模型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季节性积雪区的积雪物理消融过程,为季节性冻融区水资源管理、规划及融雪侵蚀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该融雪模型也可以为其他地区的积雪消融研究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消融 能量平衡 单层融雪模型 东北黑土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