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12篇文章
< 1 2 10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候变暖对吉林省降雪量与新增雪深关系的影响
1
作者 于秀晶 胡誉瀚 +4 位作者 石大明 胡轶鑫 李金泽 刘柏鑫 姜忠宝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2期555-564,共10页
降雪量和积雪深度的关系是降雪预报及水文气候模拟中的重要参数。本文利用吉林省50个站点1961—2021年的降水量、积雪深度、气温、风速和天气现象等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降雪量和新增积雪深度的关系及主要气候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在中等... 降雪量和积雪深度的关系是降雪预报及水文气候模拟中的重要参数。本文利用吉林省50个站点1961—2021年的降水量、积雪深度、气温、风速和天气现象等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降雪量和新增积雪深度的关系及主要气候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在中等及以上强度的降雪过程中,吉林省新增积雪深度(D)与降雪量(S)的比值(深量比,Rds)平均为0.96 cm·mm^(-1);该比值存在空间差异,呈西部小东部大的分布特征,且存在明显的月际、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其中月际变化呈现不对称的抛物线型,12月和1月为大值时段;近60年来Rds呈减小趋势,变化速率为-0.01 cm·mm^(-1)·(10a)^(-1);降雪日Rds与气温呈明显反相关关系,其中在-12~0℃的温度区间,Rds随气温上升呈明显减小趋势。气候变暖、降水量增加和风速的减小是降雪过程中降雪量与新增雪深关系年代际变化的直接原因。揭示降雪量和新增雪深的关系对于认识东北亚中高纬度降雪积雪特征及其成因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省 降雪量 新增雪深 深量比 时空变化 影响因子
下载PDF
极地高密度烧结雪层无侧限压缩离散元分析
2
作者 李涛 霍海峰 +2 位作者 胡彪 贾汶韬 陈庆炜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0-253,共14页
从新雪变成老雪的过程叫作“烧结”,对雪层进行人工压实和烧结是建设极地机场跑道的主要方法,雪层烧结使雪颗粒间胶结尺寸增加,雪层强度增强。为探究人工压实烧结雪层在无侧限压缩荷载下的胶结接触破坏规律和承力机理,本研究采用三维离... 从新雪变成老雪的过程叫作“烧结”,对雪层进行人工压实和烧结是建设极地机场跑道的主要方法,雪层烧结使雪颗粒间胶结尺寸增加,雪层强度增强。为探究人工压实烧结雪层在无侧限压缩荷载下的胶结接触破坏规律和承力机理,本研究采用三维离散元方法模拟了密实烧结雪层无侧限压缩试验,在室内试验结果基础上构建雪的胶结接触模型并标定接触参数,通过建立压实烧结雪离散元模型,进行了无侧限压缩加载模拟。模拟的结果验证了离散元模拟的有效性并表明:(1)在无侧限压缩下,密实烧结雪试样在剪切带区域发生集中胶结破坏,胶结断裂主要归因于接触在受拉状态下受剪;(2)冰雪颗粒的破碎会影响冰雪道面的抗剪强度,因此需要慎重考虑高应力对内摩擦角的影响。本研究将为极地地区通过压实烧结雪层简单现场试验预测其复杂应力路径下的力学特征提供科学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地 压实雪 雪烧结 离散元 无侧限压缩试验
下载PDF
怀化冻雨时空分布及其温湿垂直结构特征
3
作者 肖昀 张昆 +2 位作者 曾志明 刘恩弘 王强 《陕西气象》 2024年第1期10-14,共5页
利用1996—2020年怀化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和探空资料,根据地面冻雨观测记录,统计并总结了怀化冻雨时空分布特征,并利用探空资料分析了怀化冻雨形成机制及温湿垂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怀化冻雨总体上呈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特点,其中北部... 利用1996—2020年怀化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和探空资料,根据地面冻雨观测记录,统计并总结了怀化冻雨时空分布特征,并利用探空资料分析了怀化冻雨形成机制及温湿垂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怀化冻雨总体上呈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特点,其中北部沅陵冻雨日数最少(20 d),南部靖州最多(75 d)。从时间分布来看,最早从12月上旬开始,最迟于3月上旬结束,主要集中在12月下旬至2月中旬,1月下旬出现最多。(2)怀化冻雨的形成可分为冰相机制和暖雨机制,温湿结构可分为六类。其中暖雨机制冻雨占总数的47.3%,冰相机制冻雨占52.7%;平均云顶高度,暖雨机制均在3.6 km以下,冰相机制高于3.6 km;平均云顶温度,暖雨机制-6.6℃以上,最高1.7℃,冰相机制-3.0℃以下;平均地面温度,暖雨机制和冰相机制均<0℃,暖雨机制<-0.9℃,冰相机制>-1.0℃;暖层顶高和底高,暖雨机制较冰相机制更高,冰相机制相差不大;暖层厚度,冰相机制基本在0.84 km以上,云顶温度越低,暖层厚度越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化 冻雨 时空分布 温湿结构
下载PDF
近10a宝鸡暴雪特征及典型个例对比分析
4
作者 卢晔 贺瑶 +2 位作者 乔丹杨 任欢 张震宇 《陕西气象》 2024年第3期1-8,共8页
利用2011—2020年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ERA50.25°×0.25°再分析资料,统计宝鸡暴雪时空分布特征,并对两次区域性暴雪个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暴雪集中在1—3月,2月最多,区域性暴雪均在1月;暴雪日大值区位于宝鸡东部,... 利用2011—2020年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ERA50.25°×0.25°再分析资料,统计宝鸡暴雪时空分布特征,并对两次区域性暴雪个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暴雪集中在1—3月,2月最多,区域性暴雪均在1月;暴雪日大值区位于宝鸡东部,区域性暴雪集中在中部川塬区,局地暴雪主要在南、北山区;暴雪日降雪量均值与极大值空间分布均呈现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多的趋势,极大值大多出现在区域性暴雪中。(2)两次区域性暴雪过程均发生在偏东回流冷空气作为冷垫锲入中低空西南暖湿急流的形势背景下,西南急流向暴雪区输送充足的水汽和能量,低层偏东回流冷空气促使西南急流在冷垫上爬升,产生动力抬升作用,同时降低低层温度,达到降雪产生的温度条件。(3)有利于区域性暴雪产生的条件为:近地面2 m气温≤-0.2℃且850 hPa温度≤-5℃,600 hPa附近暖平流中心≥17×10^(-5)℃/s,低层冷平流中心≤-8×10^(-5)℃/s;500 hPa水汽通量最大值≥1.8 g/(cm·hPa·s),中层水汽辐合持续时间≥8 h,对应水汽通量散度中心≤-9×10-8 g/(hPa·s·cm^(2)),垂直速度中心≤-0.9 Pa/s;低空θse锋区内MPV1≥11 PVU和MPV2≤-1.4 PV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时空分布 对比分析 西南急流 回流冷空气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区积雪与雪线高度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小妮 莫李娟 +4 位作者 辛昱昊 陈松峰 赵雯颉 吴金雨 鞠琴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58,共11页
积雪对气候变化具有高度敏感性,研究积雪变化对区域水循环及生态环境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遥感数据和河流水系分布情况,将青藏高原划分为12个子流域,分析了青藏高原及其子流域的积雪深度、积雪覆盖率、雪线高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 积雪对气候变化具有高度敏感性,研究积雪变化对区域水循环及生态环境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遥感数据和河流水系分布情况,将青藏高原划分为12个子流域,分析了青藏高原及其子流域的积雪深度、积雪覆盖率、雪线高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1979—2020年青藏高原积雪深度呈明显降低趋势,空间上积雪深度由中心区域向四周递增,阿姆河流域多年平均积雪深度最大,印度河流域的次之。②2000-2015年青藏高原多年平均积雪覆盖率为29.66%,呈平缓的下降趋势,印度河流域的积雪覆盖率最大,高达39.83%,塔里木河的次之。③青藏高原雪线高度的变化范围为[4700,5000]m,夏季的雪线高度整体偏高,在8月达到最大值;各子流域雪线高度由大到小的排序依次为雅鲁藏布江流域、印度河流域、河西流域、恒河流域、长江流域、怒江流域、阿姆河流域、塔里木河流域、柴达木河流域、内河流域、黄河流域、澜沧江流域。研究结果对寒区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深度 积雪覆盖率 雪线高度 时空变化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山东深秋一次暴雪过程雪水比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刘奇奇 王健 +3 位作者 高帆 徐娟 韩风军 吕博 《海洋气象学报》 2024年第1期88-96,共9页
利用地面气象观测站资料、加密地面观测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ECMWF)第五代大气再分析数据(ECMWF Reanalysis v5,ERA5;分辨率为0.25°×0.25°)逐小时资料,对山... 利用地面气象观测站资料、加密地面观测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ECMWF)第五代大气再分析数据(ECMWF Reanalysis v5,ERA5;分辨率为0.25°×0.25°)逐小时资料,对山东2021年11月6—8日极端暴雪过程雪水比影响因子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此次暴雪过程平均雪水比分布总体呈“北大南小、西大东小”的分布特征,降雪初期产生的雪水比小,降雪中后期产生的雪水比大;温度偏高、云内液态水含量较高的地区雪水比较小,温度偏低、云内液态水含量较低的地区雪水比较大;雪水比与地面气温、地表温度呈负相关,地面气温与雪水比的相关性最大,积雪产生之后地表温度与雪水比变化无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深度 雪水比 温度 垂直运动
下载PDF
基于高分一号的莫莫格自然保护区湿地动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王颖 马艳敏 +1 位作者 唐晓玲 吴迪 《气象灾害防御》 2024年第1期44-48,共5页
利用2013—2021年高分一号卫星数据,采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提取莫莫格自然保护区湿地分布信息,并对研究区湿地格局动态演变过程及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3—2021年莫莫格自然保护区内湿地面积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 利用2013—2021年高分一号卫星数据,采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提取莫莫格自然保护区湿地分布信息,并对研究区湿地格局动态演变过程及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3—2021年莫莫格自然保护区内湿地面积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总动态度为正值,湿地面积有所增加;湿地质心移动过程表明2013—2015年减少的湿地主要集中在研究区东南部,2015—2021年增加的湿地主要集中在研究区的东部;2013—2021年研究区内湿地斑块面积总体的空间分布格局较为稳定,空间分布格局以东西方向为主导;2013—2021年研究区内湿地面积的变化趋势与年降水量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一号 湿地 动态变化 驱动力
下载PDF
贵州冰雹灾害强度评估方法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李丽丽 邹书平 +4 位作者 彭波 胡家敏 曾勇 左晋 罗雄 《山地气象学报》 2024年第1期31-37,共7页
【目的】为快速评估单次过程冰雹强度和范围,及时为灾后救援、勘察和保险核灾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该文利用贵州省2021—2023年141次冰雹过程的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探空资料,结合降雹观测资料和灾害损失调查记录,在贵州山区防雹... 【目的】为快速评估单次过程冰雹强度和范围,及时为灾后救援、勘察和保险核灾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该文利用贵州省2021—2023年141次冰雹过程的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探空资料,结合降雹观测资料和灾害损失调查记录,在贵州山区防雹业务预报预警指标的框架下,通过历史资料回算的定性评估结果跟网格化处理后的降雹数据做一致性对比,选取冰雹强度精细化评估的影响结果覆盖94%以上的降雹观测点位置且收敛性较好的阈值作为单时次的识别指标确定的依据,采用加权时间积分方法建立冰雹过程评估模型,该模型能够对冰雹过程进行精细化评估得到1 km空间分辨率的评估结果。【结果】为验证评估结果的准确性,选取了一次典型灾害开展无人机遥感调查,将反演结果与评估结果作对比检验,25处冰雹受灾位置中有22处降雹区位于评估范围的重度区域内,3处降雹区位于评估结果对应的中度灾害范围内,调查情况与冰雹精细化评估的强度范围和分布一致。以六盘水市风雹灾害损失记录和冰雹影响面积区域评估数据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种不同冰雹强度的评估面积与直接经济损失数据的两两相关系数均达到0.8以上,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进行假设检验,具有显著正相关。【结论】检验结果说明该评估方法在冰雹区域强度评估中能够较好地反映实际受灾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精细化 灾害评估方法 检验
下载PDF
中国东北极端持续大—暴雪事件的个例成因及可预测性
9
作者 范可 杨洪卿 +1 位作者 田宝强 王路杉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1-215,共15页
2013年11月东北大—暴雪持续日数为1982—2020年同期最多的一年。其中,2013年11月17—20日和25日先后发生两次强降雪过程,其中第一次过程降雪持续时间较长,而第二次过程日降雪强度强。基于此,从2013年11月月际异常气候背景和两次强降雪... 2013年11月东北大—暴雪持续日数为1982—2020年同期最多的一年。其中,2013年11月17—20日和25日先后发生两次强降雪过程,其中第一次过程降雪持续时间较长,而第二次过程日降雪强度强。基于此,从2013年11月月际异常气候背景和两次强降雪过程的角度,开展其成因和可预测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13年11月北极涛动(AO)正位相异常偏强、类北太平洋涛动(NPO)负位相、巴伦支海以北的海冰月增长量(11月减9月)异常偏多和热带-南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的气候背景有利于这次东北持续性大—暴雪事件的发生。其中,2013年11月巴伦支海以北的海冰月增长量偏多,意味着季节性海冰生长量增加使得向大气中释放的潜热通量增加,气温偏高,有利于AO正位相加强并激发罗斯贝(Rossby)波列,使得阿留申低压减弱;同时11月热带-南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热带印度洋对流加强和热带西太平洋对流减弱,有利于西北太平洋-阿留申地区维持“气旋-反气旋”式环流异常,呈现类NPO负位相。这样的环流形势有利于从北太平洋向东北地区持续输送水汽。第一次强降雪过程(17—20日)发生前5 d(12—16日)到降雪过程结束(20日),北大西洋涛动(NAO)维持正位相并且强度达到冬半年最强,由此激发持续东传Rossby波,使得西北太平洋-阿留申地区为持续性的南北向“气旋-反气旋”式环流异常,有利于北太平洋水汽持续输送至东北地区。在2013年11月25日第二次强降雪过程中,乌拉尔山阻塞高压显著加强,东北低涡加深,有利于热带西太平洋更为暖湿的水汽输送至东北地区,与北太平洋输送的水汽共同导致第二次强降雪过程的日降雪强度大。最后,利用CFSv2评估2013年11月异常气候背景的可预测性,结果表明CFSv2可提前1个月预测2013年11月热带-南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但对热带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对流异常、NAO以及热带-中高纬大气遥相关预测能力较弱。在次季节尺度上,ECMWF(CMA)能提前29(12)d和13(16)d合理预测出两次过程降雪量的空间分布,这可能是由于模式能合理再现NAO和乌拉尔山阻塞高压等关键环流系统的逐日变化。因此未来还有待提升热带-中高纬大气遥相关、水汽输送以及平流层极涡的次季节-季节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 11月持续性大—暴雪 强降雪过程 季节性海冰生长量 中高纬环流 水汽输送 次季节-季节气候可预测性
下载PDF
Projected changes in extreme snowfall events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based on a set of RCM simulations 被引量:1
10
作者 Yuanhai Fu Xuejie Gao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24年第5期3-9,共7页
Extreme snowfall events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TP)cause considerable damage to local society and natural ecosystems.In this study,the authors investigate the projected changes in such events over the TP and its surr... Extreme snowfall events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TP)cause considerable damage to local society and natural ecosystems.In this study,the authors investigate the projected changes in such events over the TP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based on an ensemble of a set of 21st century climate change projections using a regional climate model,RegCM4.The model is driven by five CMIP5 global climate models at a grid spacing of 25 km,under the RCP4.5 and RCP8.5 pathways.Four modified ETCCDI extreme indices-namely,SNOWTOT,S1mm,S10mm,and Sx5day-are employed to characterize the extreme snowfall events.RegCM4 generally reproduce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indices over the region,although with a tendency of overestimation.For the projected changes,a general decrease in SNOWTOT is found over most of the TP,with greater magnitude and better cross-simulation agreement over the eastern part.All the simulations project an overall decrease in S1mm,ranging from a 25%decrease in the west and to a 50%decrease in the east of the TP.Both S10mm and Sx5day are projected to decrease over the eastern part and increase over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parts of the TP.Notably,S10mm shows a marked increase(more than double)with high cross-simulation agreement over the central TP.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all four indices are found over the Tarim and Qaidam basins,and northwestern China north of the TP.The projected changes show topographic dependence over the TP in the latitudinal direction,and tend to decrease/increase in low-/high-altitude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treme snowfall Regional climate model Tibetan plateau Climate change
下载PDF
基于多源数据的黄河源区降雪比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11
作者 宋怡铭 徐世琴 +1 位作者 余钟波 董宁澎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4期1169-1183,共15页
黄河源区是黄河流域关键产流区域,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降水形态转变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依然不足。围绕这一重要科学问题,本研究基于地面气象站点观测和多源高分辨率气象数据集[China Meteorological Forcing Dataset(... 黄河源区是黄河流域关键产流区域,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降水形态转变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依然不足。围绕这一重要科学问题,本研究基于地面气象站点观测和多源高分辨率气象数据集[China Meteorological Forcing Dataset(CMFD)、ECWMF ERA5-Land(ERA5-Land)、Multi-Source Weather(MSWX)],采用湿球温度参数化模型对1980—2015年黄河源区降水形态进行区分,并对降雪比长期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1980—2015年黄河源区降水量整体呈增加趋势,降水形态向降雨转变,降雪量减少,平均降雪比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四套数据源的降雪比平均下降速率为0.002 a^(-1)(P<0.05)。降雪比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的格点占比分别为98.31%(ERA5-Land)、96.87%(MSWX)、67.62%(CMFD)。黄河源区中西部降雪比下降速率较快,下降速率最大的地区为玛多、达日等地。三套格点产品中CMFD能够较好地呈现降雪比变化趋势的空间差异,MSWX次之,而ERA5-Land降雪比变化趋势空间变异较小。源区降雪比与年平均气温、降水量相关性较高(P<0.05),相关系数r分别为-0.42和-0.48,亦受到西风的影响(r=-0.31,P=0.07)。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气候变暖对黄河源区水文气象过程影响的科学认识,为黄河流域区域水资源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降水形态 湿球温度参数化模型 降雪比 气候变化
下载PDF
“12 ·14”山东暴雪过程积雪深度特征及成因
12
作者 刘奇奇 杨成芳 +1 位作者 吴雪旭 王健 《海洋气象学报》 2024年第2期55-64,共10页
利用常规观测、积雪深度逐时加密观测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第五代大气再分析(ECMWF Reanalysis v5,ERA5)资料,对2023年12月13—15日山东一次极端暴雪天气过程积雪特... 利用常规观测、积雪深度逐时加密观测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第五代大气再分析(ECMWF Reanalysis v5,ERA5)资料,对2023年12月13—15日山东一次极端暴雪天气过程积雪特征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此次过程是一次江淮气旋暴雪天气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降水相态复杂、基础温度低、降温幅度大和积雪深度厚等特征。(2)最大小时新增积雪深度可达8 cm;过程平均雪水比为0.7 cm·mm^(-1),呈“西大东小”的分布特征。(3)有积雪的站近地面温度从开始降雪到地面产生积雪,气温和雪面温度均呈下降趋势,0 cm地温在降雪前期降温明显,积雪形成后地温不再明显变化。无积雪的站在整个降雪时段内近地面温度可分为4种情况。(4)雪水比随气温变化最明显;积雪形成之后地温对雪水比大小影响不大;当雪水比小于0.75 cm·mm^(-1)时,雪水比随雪面温度降低而增大,当雪水比大于0.76 cm·mm^(-1)后,雪面温度不再有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积雪深度 雪水比 温度
下载PDF
Inter-comparison of field snow measurements using different instruments in Türkiye
13
作者 M.Cansaran ERTAŞ A.Arda ŞORMA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4年第10期3368-3379,共12页
Snow is important in Türkiye especially in the mountainous eastern areas where it may stay on the ground for more than half of the year.This region plays a vital role in feeding the water resources of the trans-b... Snow is important in Türkiye especially in the mountainous eastern areas where it may stay on the ground for more than half of the year.This region plays a vital role in feeding the water resources of the trans-boundary Euphrates-Tigris Basin,supporting crucial dams for water supply,irrigation and energy production.Thus,easy,frequent,correct and economical ways of measuring the snowpack is crucial.The snow properties at specific locations in the mountainous eastern regions over the two snow seasons(2018 and 2019)were studied by using different instruments and techniques,snow pit(box/cylinder/wedge cutter types),snow tube(Federal Sampler)and SnoTel(Snowpack Analyzer).The results point out a 1.7%-7.1%variation between different cutter type snow density measurements within snow pit analysis and the long-term utilized snow tube observations show a closer relation to box/cylinder type cutters.As for the continuous SnoTel observations,a variation of 2.4%-9.8%with various cutter types and a 5.9%difference regarding the snow tube density results are detected.These findings indicate a close range among different instruments,but it is the best when all three systems complement each other to characterize the snowpack effectively in the complex terrain since each has its own advanta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ow Measurements Snow Pit Snow Tube SnoTel Snow Density Upper Euphrates Basin
原文传递
Classifying moisture sources associated with snowfall in the mountains of Lesotho
14
作者 Alexi M.MARINAKI Jennifer M.FITCHETT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4年第6期1941-1953,共13页
An average of eight snowfall events occur each year in the eastern Lesotho Highlands.These snowfall events are typically associated with cut-off low(CoLs)systems and mid-latitude cyclones.However,the moisture sources ... An average of eight snowfall events occur each year in the eastern Lesotho Highlands.These snowfall events are typically associated with cut-off low(CoLs)systems and mid-latitude cyclones.However,the moisture sources of the snowfall are unclassified and unclear.The Hybrid Single-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HYSPLIT)model,an air mass back trajectory model,has been used to evaluate moisture source waters locally in southern Africa and internationally in China and Europe.This study uses HYSPLIT to determine the source moisture of snow in Lesotho.A list of all 82 snowfall events in Lesotho spanning 2017 to 2022 was compiled using the Snow Report SA Instagram page,including the date and location of snowfall.A 72-hour back trajectory for each snowfall event was initiated for both Afriski and the whole of Lesotho.This amounts to models of moisture source trajectories for 28 and 82 snowfall days,respectively.These air mass pathways ar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ir frequency per snowfall event,per month in the snow season,per year and for the full period.From this,associated moisture source regions and dominant air mass trajectories were identified.This study reports that the air mass trajectories associated with Afriski and Lesotho as a whole are very similar.The most common pathway of air mass trajectories transporting snow-bearing moisture to Lesotho was an inland trajectory from the northern regions of southern Africa.This pathway makes up 16.6%of all trajectories reported and is associated with the Angola Low,the Congo Air Boundary and the St.Helena High Press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ern Lesotho Highlands Afriski SNOW Cut-off Lows HYSPLIT Synoptic Climatology
原文传递
气候变化背景下秦岭南北强降雪与小雪时空变化特征
15
作者 李双双 何锦屏 +1 位作者 段克勤 延军平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90-900,共11页
不同等级降雪变化可反映气候变暖对关键气候变量趋势和极端性的综合影响。基于1970—2018年逐日气象观测数据,辅以湿球温度动态阈值法、趋势分析等气候诊断方法,论文对秦岭南北11月—次年3月强降雪和小雪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探究3个分... 不同等级降雪变化可反映气候变暖对关键气候变量趋势和极端性的综合影响。基于1970—2018年逐日气象观测数据,辅以湿球温度动态阈值法、趋势分析等气候诊断方法,论文对秦岭南北11月—次年3月强降雪和小雪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探究3个分区(关中平原、秦岭南坡和汉江谷地)不同等级降雪与气温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①1970—2018年,秦岭南北11月—次年3月无降水日数增多,固态降水(降雪或雨夹雪)日数明显减少。1998年后,降雪日数比重由前期8.5%下降为5.2%。②秦岭南北小雪降雪量、降雪日数变化显著下降,降雪强度显著上升;强降雪3个指标变化趋势均不显著,说明区域降雪变化以小雪减少为主。③在气温响应关系上,秦岭南北3个子区小雪降雪量、降雪天数与气温显著负相关;关中平原、汉江谷地气温与强降雪量、天数显著负相关,秦岭南坡气温变化与强降雪3个指标相关性较弱。说明河谷平原区是强降雪对气温响应的敏感区。本文研究结论可为理解中国南北过渡带冬季气候响应规律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强降雪 雨雪判别方法 秦岭南北
原文传递
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鲁南一次回流大暴雪的水汽来源分析
16
作者 任伟 全林生 +1 位作者 任燕 原文杰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4年第2期16-27,共12页
利用拉格朗日轨迹模式HYSPLIT,结合E-P诊断法,以及区域源汇归因法,研究了2015年鲁南一次回流大暴雪的水汽来源及输送路径。结果表明,影响暴雪过程的水汽路径有3条:一条是回流路径,沿中低空的回流冷空气经渤海、黄海输送至鲁南;另一条是... 利用拉格朗日轨迹模式HYSPLIT,结合E-P诊断法,以及区域源汇归因法,研究了2015年鲁南一次回流大暴雪的水汽来源及输送路径。结果表明,影响暴雪过程的水汽路径有3条:一条是回流路径,沿中低空的回流冷空气经渤海、黄海输送至鲁南;另一条是南支路径,沿槽前西南气流经华南、华中向北输送至鲁南;第三条是偏西路径,沿平直的西风气流从黄土高原东侧输送至鲁南。源汇区定量分析显示,回流暴雪的水汽源地有6个,分别是渤海黄海区域、华东中北部区域、中南区域、南海区域、亚洲大陆南部和北部。对比不同源地的水汽贡献发现,中南区域与渤海黄海区域对回流暴雪的贡献最大,这与两者初期较高的源区水汽摄取量密切相关。华东中北部区域虽然初期水汽摄取较少,但由于其沿途水汽损耗较低并且在目标区域降水转化率较高,因此最终的水汽贡献不容忽视。尽管亚洲大陆南部和北部区域初期水汽吸收量明显高于华东中北部区域的,但过高的沿途水汽损耗,最终导致它们的实际水汽贡献低于华东中北部区域的贡献率。中国南海区域的水汽贡献最小,一方面是由较高的水汽损耗所致,另一方面还与初期较低的水汽吸收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拉格朗日方法 蒸发-降水 水汽贡献
下载PDF
基于降雪识别的河南省降雪及降雪比率时空变化特征
17
作者 张凡 程凯琪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4年第4期13-22,共10页
使用河南省119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近52年(1968-2019年)的气象资料,利用日天气现象对日降水相态进行标记,运用加入指数方程拟合的双温度阈值法,构建了本地化分区域的降雪识别方法,通过降雪识别得到较为准确的降雪量后,研究了河南省... 使用河南省119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近52年(1968-2019年)的气象资料,利用日天气现象对日降水相态进行标记,运用加入指数方程拟合的双温度阈值法,构建了本地化分区域的降雪识别方法,通过降雪识别得到较为准确的降雪量后,研究了河南省近52年降雪和降雪比率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加入指数方程拟合的双温度阈值法在河南省降雪识别中具有较高的精度,降雪识别指数方程估算的年降雪量和总降雪量在5个区域的相关系数均达到0.96以上。河南省近52年年平均降雪量为10~50 mm,降雪大值区位于豫西区域东南部和豫南区域东南部;全省年降雪量以-0.87 mm/10a的速率减少,各区域的年降雪量下降速率按照豫北、豫中、豫西、豫东、豫南的顺序依次增大;降雪期内各月份降雪量按照4月、11月、3月、12月、2月、1月的顺序递增,其中11月降雪量呈增长趋势,12月、2月和3月降雪量呈减小趋势。近52年降雪期内降雪比率为0.13~0.44,呈现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特征;降雪期内全省降雪比率以-0.0092/10a的速率下降,各区域降雪比率下降速率按照豫西、豫北、豫中、豫南、豫东的顺序依次增大,降雪比率较大的豫西、豫北区域下降速率较小,降雪比率较小的豫南、豫东区域下降速率较大;从站点分布来看,全省78%的站点降雪比率呈下降趋势,22%的站点呈上升趋势,呈上升趋势的站点位于豫西区域和豫北区域,呈下降趋势的站点位于豫东、豫南和豫中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温度阈值法 降雪识别 降雪比率 时空变化
下载PDF
基于MODIS积雪覆盖度数据的青藏高原两套被动微波雪深产品降尺度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徐帆 张彦丽 李克恭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1期65-76,共12页
积雪深度(雪深)是流域水量平衡、融雪径流模拟等模型的重要输入参数,被动微波雪深遥感产品被广泛用于雪深监测。然而,由于山区积雪时空异质性强,这些空间分辨率较粗的雪深产品受到极大限制。本研究基于MODIS积雪覆盖度数据,根据经验融... 积雪深度(雪深)是流域水量平衡、融雪径流模拟等模型的重要输入参数,被动微波雪深遥感产品被广泛用于雪深监测。然而,由于山区积雪时空异质性强,这些空间分辨率较粗的雪深产品受到极大限制。本研究基于MODIS积雪覆盖度数据,根据经验融合规则以及积雪衰退曲线对“中国雪深长时间序列数据集”的两套雪深产品(由SMMR、SSMI和SSMI/S反演的称为Che_SSMI/S产品;由AMSR-2反演称为Che_AMSR2产品)进行空间降尺度,最终获得青藏高原500 m降尺度雪深数据(Che_SSMI/S_NSD和Che_AMSR2_NSD)。利用6景Landsat-8影像对两套降尺度雪深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两套降尺度数据与Landsat-8影像积雪空间分布吻合度均较高。与29个气象站点雪深数据相比,Che_AMSR2_NSD与实测雪深更为接近,相关系数(R)达到0.72,均方根误差(RMSE)为3.21 cm;而Che_SSMI/S_NSD精度较低(R=0.67,RMSE=4.44 cm),可能是由于采用不同传感器亮温数据的两套原始雪深产品精度不同所致。除此之外,实验表明被动微波雪深产品降尺度精度还受积雪深度、积雪期等因素的影响。当积雪深度小于10 cm且在积雪稳定期时,两套雪深产品降尺度精度均最高;当积雪深度大于30 cm且在积雪消融期时,两套雪深产品降尺度精度均最低。通过对比两套降尺度雪深产品,有助于全面地了解青藏高原雪深时空分布变化及其应用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深度 被动微波遥感 积雪覆盖度 降尺度算法
下载PDF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nowstorm in Ulanqab City in Recent 30 Years
19
作者 Jie CHEN Jinhua LIU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24年第4期11-14,共4页
Based on the data of daily snowfall and weather phenomena of 11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Ulanqab City from 1991 to 2020,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nowstorm were analyzed.The r... Based on the data of daily snowfall and weather phenomena of 11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Ulanqab City from 1991 to 2020,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nowstorm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nowstorm in Ulanqab had obvious season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mainly happening in spring(March-May)and autumn(September-November).It also had obvious regional distribution in space,and the snowstorm center appeared in Chahar Right Wing Middle Banner and Jining District,namely the east side of the Yinshan Mountain.In the past 30 years,the amount of snowstorm in the whole year in Ulanqab showed a certain fluctuation trend,and the number of snowstorm days had shown an obvious upward trend since 20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lanqab City SNOWSTORM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下载PDF
1961—2020年黑龙江省最大雪深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
作者 刘杰 张丽娟 +4 位作者 黄玉桃 赵余峰 陈霞 谷嘉凯 李春阳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3期861-875,共15页
积雪作为重要的地表覆盖类型,其变化对当地的水文环境、物候变化均有重要的反馈和调节作用。基于1961—2020年黑龙江省62个气象观测站逐日积雪深度观测资料,利用Mann-Kendall检验、经验正交函数(EOF)、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黑龙江省最... 积雪作为重要的地表覆盖类型,其变化对当地的水文环境、物候变化均有重要的反馈和调节作用。基于1961—2020年黑龙江省62个气象观测站逐日积雪深度观测资料,利用Mann-Kendall检验、经验正交函数(EOF)、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黑龙江省最大积雪深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气温和降雪量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961—2020年黑龙江省年、冬季、春季和秋季平均最大积雪深度分别为16 cm、14 cm、10 cm和8 cm;其中年、冬季和春季最大积雪深度呈显著增加趋势,增加速率分别为1.40 cm·(10a)^(-1)(P<0.01)、1.51 cm·(10a)^(-1)(P<0.01)、0.76 cm·(10a)^(-1)(P<0.05),秋季呈不显著增加趋势。1961—2020年黑龙江省年及各季节最大积雪深度均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发生突变,突变后最大积雪深度均表现出年际变幅增大。黑龙江省最大积雪深度呈现出山地(大小兴安岭地区、完达山)大于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的空间分布特征,而变化速率为平原大于山地,其中松嫩平原最大积雪深度增速最明显。黑龙江省最大积雪深度存在东-西反向型、东南-西北反向型两种主要变化形式。气温、降雪量、北半球极涡强度、东亚槽强度均影响黑龙江省冬季最大积雪深度,其中降雪量和北半球极涡强度的影响大于气温和东亚槽强度的影响。随着气候变暖,气温和北半球极涡强度对冬季最大积雪深度的影响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积雪深度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黑龙江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