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3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次飑线初始阶段的极端大风成因分析
1
作者 徐莎莎 朱欢 +2 位作者 蒋启进 殷俊 张渊 《干旱气象》 2024年第2期228-237,共10页
利用常规天气图、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自动气象站等多源气象观测资料和现场勘查情况,对2022年7月26日发生在江苏中南部一次飑线初始阶段的极端大风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发生在冷涡天气背景下,前倾槽东移和西... 利用常规天气图、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自动气象站等多源气象观测资料和现场勘查情况,对2022年7月26日发生在江苏中南部一次飑线初始阶段的极端大风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发生在冷涡天气背景下,前倾槽东移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弱南退,显著的上下层温差、中层异常干的层结、大的环境温度直减率,加上前期积聚较大的不稳定能量,为雷暴大风强对流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对流环境。随着近地层冷空气侵入,低空急流范围扩大下移,边界层垂直风切变陡增,对流回波进入江苏后由地面中小尺度辐合线触发的初始对流在扬州—镇江加强为组织化的飑线。飑线顶端出现强烈的辐合旋转,12级极端大风处于超级单体风暴核心区前侧的暖湿上升入流区,风向由暖区指向强回波,中气旋表现出强烈旋转和向上拉伸,并伴随龙卷涡旋特征(Tornado Vortex Signature,TVS),大量水汽和能量也随入流气流向对流系统输入,风暴的垂直环流倾斜和拉伸涡度进一步加大,预示着飑线将强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大风 超级单体 飑线 地面辐合线
下载PDF
一次冷锋过境时引发多种天气现象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于雷 丁和悦 +2 位作者 熊秋芬 郭志强 韩英杰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3年第3期59-65,共7页
利用观测数据、雷达产品、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1年4月15日河北保定一次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天气背景高层干冷,低层有暖脊,整层大气较为干燥。冷锋过境引起地面风力加大,锋面触发干对流后,冷池出流进一步加大了地面风速,... 利用观测数据、雷达产品、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1年4月15日河北保定一次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天气背景高层干冷,低层有暖脊,整层大气较为干燥。冷锋过境引起地面风力加大,锋面触发干对流后,冷池出流进一步加大了地面风速,湍流加强并出现扬沙。(2)对流云内存在水平弱风区,其径向速度近于0 m/s,弱风区后侧的雷达回波强度呈增加趋势。雷达低仰角0径向速度区的上方有水凝物粒子迅速集中、生长,生长区内径向速度为5~10 m/s,降雹区域上空各仰角均为0径向速度。(3)下击暴流和动量下传引发了干对流大风,降水粒子的蒸发、拖曳作用进一步加剧了气流下沉,其中蒸发作用的贡献更显著。(4)干对流消亡后,锋面东移,锋后西北风减弱,扬沙天气结束,较小的近地层风通量有利于沙尘粒子缓慢下降,地面能见度好转但PM10浓度依然较高。(5)夜间冷空气下沉,上游输送的沙尘粒子随之沉降,造成了浮尘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对流 冷锋 0径向速度区 扬沙 浮尘
下载PDF
泰州暴雪成因分析与本地化预报指标研究
3
作者 王喜 王展 张玲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23年第2期20-24,共5页
文章通过对2000—2019年泰州地区16个暴雪日发生时的天气形势特征进行合成和统计分析,总结出了泰州暴雪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和天气学概念模型;通过计算暴雪发生时的水汽、动力和热力方面物理量,统计出各物理量的阈值,选取了6个预报因子,... 文章通过对2000—2019年泰州地区16个暴雪日发生时的天气形势特征进行合成和统计分析,总结出了泰州暴雪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和天气学概念模型;通过计算暴雪发生时的水汽、动力和热力方面物理量,统计出各物理量的阈值,选取了6个预报因子,建立了泰州暴雪预报判别方程,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暴雪预报的客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成因分析 本地化 预报指标 预报方程
下载PDF
2022年江西大暴雨回波面积识别特征分析
4
作者 黄芬根 马中元 +2 位作者 陈鲍发 段和平 吕振东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23年第2期33-36,40,共5页
为了做好大暴雨天气的监测预警工作,文章使用MICAPS、自动气象站、雷达拼图等数据,采用天气学、雷达气象学等原理和回波面积自动识别等方法,对2022年江西6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500 hPa低槽东移,低层辐合线、切变线与高... 为了做好大暴雨天气的监测预警工作,文章使用MICAPS、自动气象站、雷达拼图等数据,采用天气学、雷达气象学等原理和回波面积自动识别等方法,对2022年江西6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500 hPa低槽东移,低层辐合线、切变线与高空分流区重叠,大气层结不稳定,并伴有中等强度的对流有效位能和偏强K指数是江西大暴雨过程的基本天气系统和环境条件。2)大暴雨的回波具有絮状回波特征,在大范围混合性降水回波中有≥45 dBZ的回波单体、短带、回波带(团)存在,是造成短时强降水的主要回波系统;45 dBZ强回波顶高一般在6 km或以下,低质心特征明显。3)通过DBSCAN算法和散点轮廓算法计算出≥45 dBZ暴雨回波面积、回波强度、回波中心位置等特征,为预报方法提供接口数据。研究结果为江西大暴雨天气的监测预警提供了分析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回波特征 回波面积
下载PDF
2020—2021年沈阳地区4次短时强降水过程的大气可降水量变化对比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徐爽 胡鹏宇 +5 位作者 贾越 崔劲松 杨磊 李崇 王东东 侯婉婷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3年第2期28-34,共7页
选取2020—2021年夏季沈阳地区出现的4次短时强降水过程,利用欧洲中心(ECMWF,European Center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RA5再分析资料、地基GPS(Global Position System)大气可降水量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不同天气系统... 选取2020—2021年夏季沈阳地区出现的4次短时强降水过程,利用欧洲中心(ECMWF,European Center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RA5再分析资料、地基GPS(Global Position System)大气可降水量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不同天气系统影响下,沈阳地区短时强降水过程中GPS水汽与水汽通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短时强降水过程前,水汽累积时间的长短与相应的天气系统关系密切。副热带高压系统外围导致的强降水过程,大气可降水量(Precipitable Water Vapor,PWV)可以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水汽增长速度可达1.1 mm·h^(-1)。此外,强降水出现时段与PWV峰值阶段相对应,但二者峰值并不完全重合;短时强降水出现时,沈阳站的大气可降水量超过38 mm;强降水结束后,PWV明显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地基GPS 水汽通量
下载PDF
2021年7—8月四川盆地高温热浪大气环流背景及影响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于浩慧 周长艳 +1 位作者 陈超 陈永仁 《干旱气象》 2023年第6期923-932,共10页
极端天气过程环流及影响分析是精细化防灾减灾服务的基础。利用气象观测资料、再分析数据及卫星资料分析2021年7月25日至8月9日四川盆地极端高温热浪特征、大气环流背景及其主要影响。此次高温热浪过程中,四川盆地有13站气温突破有记录... 极端天气过程环流及影响分析是精细化防灾减灾服务的基础。利用气象观测资料、再分析数据及卫星资料分析2021年7月25日至8月9日四川盆地极端高温热浪特征、大气环流背景及其主要影响。此次高温热浪过程中,四川盆地有13站气温突破有记录以来历史最高值,6站高温日数多达14 d。高温热浪中心位于盆地中部、南部,过程强度8月初达到峰值,日最高气温极值(42.4℃)出现在宜宾兴文站。分析表明,本次高温热浪的大气环流背景与以往大多数高温热浪过程有所不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在本次过程中的直接作用不明显,而东南沿海台风活动阻碍了副高西伸,其外围气流有利于盆地上空反气旋系统维持,同时使南来水汽不易到达四川盆地,对高温热浪的发展维持起到重要作用。高温热浪过程中,成都市区域平均高温日数达8.36 d,热岛效应显著。高温热浪及城市热岛对成都此类人口密集超大型城市的影响值得引起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热浪 四川盆地 城市热岛 城市化
下载PDF
乌鲁木齐一次重污染过程及其边界层特征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黄秋霞 赵克明 +2 位作者 艾克代·沙拉木 柳宏英 叶尔克江·霍依哈孜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3年第3期93-98,共6页
针对2020年1月5—17日乌鲁木齐出现的重污染天气,利用乌鲁木齐的探空站资料和地面常规气象数据计算了最大混合层高度、平均风速、逆温特性、边界层通风量、能见度、相对湿度等,对最大混合层高度、能见度、相对湿度与PM2.5质量浓度进行... 针对2020年1月5—17日乌鲁木齐出现的重污染天气,利用乌鲁木齐的探空站资料和地面常规气象数据计算了最大混合层高度、平均风速、逆温特性、边界层通风量、能见度、相对湿度等,对最大混合层高度、能见度、相对湿度与PM2.5质量浓度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并利用Hysplit后向气团轨迹模式分析污染形成源。结果表明:此次重污染天气过程大气层结较为稳定,主要表现为逆温层厚(平均577 m)、逆温强度大(平均1.7℃/100 m)、最大混合层高度低(平均400 m);边界层通风量对局地空气质量影响显著;PM2.5质量浓度与相对湿度呈弱的正相关,与能见度呈指数相关;Hysplit后向气团轨迹模式分析得出此次污染过程以局地排放为主要形成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混合层高度 边界层通风量 相对湿度 能见度 后向气团轨迹模式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一次持续性暴雨的降雨特征和环流异常分析
8
作者 周春花 张驹 陈朝平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3年第2期1-8,共8页
利用四川盆地逐小时雨量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20年8月10~18日盆地西部持续性暴雨过程的降雨特征和大气环流异常情况。结果表明:本次持续性暴雨过程具有总量大、历时长、雨强强的特征,日雨量、小时雨量均表现出显著极端性,强降... 利用四川盆地逐小时雨量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20年8月10~18日盆地西部持续性暴雨过程的降雨特征和大气环流异常情况。结果表明:本次持续性暴雨过程具有总量大、历时长、雨强强的特征,日雨量、小时雨量均表现出显著极端性,强降雨多发生在海拔从500 m陡升至2000 m的迎风坡一侧40 km范围内。偏东、偏强的南亚高压和偏西、偏强的副热带高压稳定少动,高空槽东移南压受阻挡后与高原槽叠加持续影响四川,为持续性暴雨提供了有利环流背景。孟加拉湾是水汽的主要来源地,持续且极端偏强的水汽供应为持续性暴雨的产生提供支持。过程前期大气层结处于对流不稳定状态,热力作用显著;过程中后期热力作用减弱,西南涡发展深厚,动力作用增强,涡度和散度特征较历史同期偏强,强的动力条件使暴雨得以持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暴雨 降雨特征 水汽供应 物理量特征
下载PDF
江西修河流域大暴雨短时强降水特征分析
9
作者 辛珂钰 马中元 +1 位作者 陈鲍发 刘懿枢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23年第2期57-60,共4页
文章简要介绍了降水资料来源和分析方法,统计了江西修河流域2013—2022年大暴雨过程并分析了天气形势特征,最后从典型天气形势、雷达回波特征方面分析了短时强降水特征,所得结论以期为研究流域大暴雨、减轻洪涝灾害提供参考与依据。
关键词 修河流域 大暴雨 短时强降水 天气形势 雷达回波
下载PDF
江西袁河流域大暴雨短时强降水特征分析
10
作者 廖欣 马中元 肖云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23年第2期8-12,共5页
为了做好江西袁河流域大暴雨的监测预警服务,文章统计了江西袁河流域2013—2022年大暴雨过程及其短时强降水特征,并从天气形势场、雷达回波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袁河流域大暴雨短时强降水每年都会出现,在天气形势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回... 为了做好江西袁河流域大暴雨的监测预警服务,文章统计了江西袁河流域2013—2022年大暴雨过程及其短时强降水特征,并从天气形势场、雷达回波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袁河流域大暴雨短时强降水每年都会出现,在天气形势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回波形态以絮状回波为主等结论。研究成果为了解和监测预警袁河流域特大暴雨中短时强降水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河流域 大暴雨 短时强降水 回波特征 天气形势
下载PDF
江西昌江流域大暴雨短时强降水特征分析
11
作者 蔡俊峰 马中元 陈鲍发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23年第2期29-32,共4页
为了做好昌江流域大暴雨预警预报工作,文章使用2013—2022年昌江流域大暴雨过程雨量和雷达拼图等资料对大暴雨中短时强降水特征、典型天气形势和回波特征等进行了分析,得出昌江流域大暴雨的天气形势主要分为典型梅雨型和副高边缘型,短... 为了做好昌江流域大暴雨预警预报工作,文章使用2013—2022年昌江流域大暴雨过程雨量和雷达拼图等资料对大暴雨中短时强降水特征、典型天气形势和回波特征等进行了分析,得出昌江流域大暴雨的天气形势主要分为典型梅雨型和副高边缘型,短时强降水典型回波形态有絮状回波带、回波短带和飑线回波带等。研究成果以期为昌江流域大洪水的预警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昌江流域 大暴雨 短时强降水 回波特征
下载PDF
江西抚河流域大暴雨短时强降水特征分析
12
作者 廖恒 马中元 +3 位作者 刘懿枢 陈鲍发 谭睿 郭建华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23年第2期79-82,94,共5页
文章介绍了研究资料的来源,阐述了统计分析、天气学原理、雷达气象学原理等方法以及流域分布情况,并利用以上资料和方法,对江西抚河流域大暴雨短时强降水特征进行分析,得出结果。分析结果为做好江西抚河流域大暴雨短时强降水的监测预警... 文章介绍了研究资料的来源,阐述了统计分析、天气学原理、雷达气象学原理等方法以及流域分布情况,并利用以上资料和方法,对江西抚河流域大暴雨短时强降水特征进行分析,得出结果。分析结果为做好江西抚河流域大暴雨短时强降水的监测预警服务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抚河流域 大暴雨 短时强降水 回波特征
下载PDF
一次暴雪过程的高架雷暴环境条件及雷达特征
13
作者 李姝霞 袁小超 +1 位作者 王国安 王其英 《暴雨灾害》 2023年第5期541-553,共13页
2021年2月24—25日河南出现一次伴高架雷暴的暴雪天气过程,各级气象台站业务预报对该过程中雷暴均漏报,对降雪量级预报也偏小。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双偏振雷达产品和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重点分析了这次暴雪过... 2021年2月24—25日河南出现一次伴高架雷暴的暴雪天气过程,各级气象台站业务预报对该过程中雷暴均漏报,对降雪量级预报也偏小。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双偏振雷达产品和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重点分析了这次暴雪过程中高架雷暴的环境条件及双偏振雷达参量特征。结果表明:(1)东移加深的中纬度高空槽、700 hP a发展北上的西南急流与地面扩散南下的冷空气等天气尺度系统相互作用触发对流,造成暴雪过程出现高架雷暴。(2)该过程最强水汽输送位于700 hPa,水汽通量大值带位于河南沿黄(河)一带,河南上空水汽充足,为中层不稳定层结建立和对流触发提供了有利的热力条件。(3)低槽前部两个次级环流圈上升支叠加为雷暴发生和降雪增强维持提供了强的上升运动;0—6 km较强垂直风切变有利于对称不稳定发展;700 hPa西南风急流辐合作用配合高空槽大尺度强迫使得中高层不稳定能量释放,从而触发对流。(4)高架雷暴发生时,雷达回波强度≥45 dBz、顶高超过-20℃层,“牛眼”结构和辐合上升区长时间维持有利于产生雷暴;雷达双偏振参量相关系数(CC)较小(0.7~0.9)、差分相移率(KDP)较大(0.5°~0.7°·km^(-1))和差分反射率(ZDR)>2 dB是高架雷暴发生时的主要特征,回波强度>55 dBz并伴有较大KDP(0.5°~0.7°·km^(-1))与雷电频发和强降雪时段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高架雷暴 不稳定条件 低空急流 双偏振参量
下载PDF
中国南方暴雨野外试验中尺度气象分析场的建立及其质量评估 被引量:23
14
作者 崔春光 倪允琪 +4 位作者 李红莉 彭菊香 张艳霞 邱学兴 许晓林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6-40,共15页
利用武汉暴雨研究所从美国引进的LAPS中尺度分析系统,将2008年和2009年5—7月中国南方暴雨野外科学试验(SCHeREX)中所采集的观测资料进行融合、同化,生成了华南、华中、江淮和长江三角洲4个观测区的空间分辨为5 km、时间分辨为3 h的SHCe... 利用武汉暴雨研究所从美国引进的LAPS中尺度分析系统,将2008年和2009年5—7月中国南方暴雨野外科学试验(SCHeREX)中所采集的观测资料进行融合、同化,生成了华南、华中、江淮和长江三角洲4个观测区的空间分辨为5 km、时间分辨为3 h的SHCeREX中尺度气象分析场。文中从两方面对SCHeREX中尺度分析场的质量进行了评估分析。首先,根据野外试验期间在4个观测区出现的暴雨日,结合观测的雷达回波和卫星云图云顶亮温(TBB)资料与SCHeREX中尺度分析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SCHeREX中尺度分析资料对中尺度强对流系统具有很强的再现能力。同时,以探空观测资料为基准,分析计算了SCHeREX中尺度分析场的平均偏差、平均均方根误差及其随高度的分布,分析结果表明SCHeREX中尺度分析场的位势高度、温度、相对湿度、风向和风速的分析误差均在观测误差范围内,尤其是SCHeREX中尺度分析场700—925 hPa位势高度的平均分析误差为45 gpm,温度的平均分析误差为1.0-1.1℃,相对湿度的平均分析误差不超过20%,风速的平均误差为1.5—2.0m/s,风向为20°—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PS 诊断分析 融合和同化 适用性 质量评估
下载PDF
长江下游地区汛期暴雨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43
15
作者 朱宵峰 钱永甫 +1 位作者 宁亮 俞剑蔚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6-146,共11页
IPCC(1995)第二次科学评估报告指出了极端气象事件变化研究的重要意义[1]。长江下游地区地势低平,往往是我国暴雨洪涝的多发区域,造成严重灾害,因此,研究长江下游地区暴雨的规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选取了长江下游地区52站1960~2003... IPCC(1995)第二次科学评估报告指出了极端气象事件变化研究的重要意义[1]。长江下游地区地势低平,往往是我国暴雨洪涝的多发区域,造成严重灾害,因此,研究长江下游地区暴雨的规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选取了长江下游地区52站1960~2003年逐日降水资料,运用EOF分析将其分为3个分区,采用小波分析,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及趋势系数法等分析方法研究各分区汛期暴雨降水的气候统计特征。结果表明:虽然汛期同为暴雨降水的集中时期,但各分区暴雨降水在汛期降水中所占比重略有差异,暴雨降水量、频次所占比例的空间分布为西区较大、东区和北区略小,暴雨平均强度则西区和北区东部强、其他区域小。同一区域中降水量与频次具有显著的正相关,不同区域间仅暴雨降水量的相关性较好。暴雨降水量44 a中呈现了增加的趋势。各区汛期暴雨具有多重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暴雨降水量和频次的周期在西区与全区的较为一致,主要是6~9 a的周期振荡。东区和北区有着不同尺度的振荡周期。各区的暴雨降水强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3 a的周期振荡。长江下游地区汛期暴雨降水量除北区外,全区及其他分区的突变时刻均发生在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这一时期,暴雨降水量在1980年代中期~20世纪末出现了一个增长的过程,北区趋势并不显著。全区暴雨平均强度在突变时刻之后有一个减弱的过程,而西区和北区的暴雨平均强度变化并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下游地区 汛期 暴雨 气候特征
下载PDF
重庆一次超级单体风暴的综合分析 被引量:19
16
作者 廖向花 周毓荃 +1 位作者 唐余学 李轲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556-1564,共9页
利用MICAPS常规天气资料、卫星和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2008年6月5日发生在重庆的一次超级单体风暴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超级单体是在典型的"上层干冷、下层暖湿"的大气垂直结构下产生的,产生风雹的区域正好位于低空急流出口区及... 利用MICAPS常规天气资料、卫星和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2008年6月5日发生在重庆的一次超级单体风暴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超级单体是在典型的"上层干冷、下层暖湿"的大气垂直结构下产生的,产生风雹的区域正好位于低空急流出口区及中低层风速辐合区;多普勒雷达观测表现为典型钩状回波、低层有界弱回波区和"穹隆"、中气旋、阵风锋等超级单体特征;垂直累积液态水(VIL)的突然跃增比冰雹降落时间提前2~3个体扫,对冰雹预报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卫星反演的云粒子有效半径的大值区与冰雹落区较为一致;云中粒子半径〉36μm的粒子越多,所占比重越大,降雹的可能性就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冰雹 超级单体 中气旋 阵风锋 VIL跃增 云粒子有效半径
下载PDF
局地低矮地形对华南暴雨影响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30
17
作者 李博 刘黎平 +1 位作者 赵思雄 黄翠银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638-1650,共13页
为了探讨华南地区常见的局地喇叭口、迎风坡地形对暴雨的影响,选取云开山地到珠三角平原之间的地理范围为研究区域,利用中尺度气象模式进行三组地形试验,研究了一次特大暴雨过程中局地地形对强降雨的影响。结果表明,移去云开山地,原山... 为了探讨华南地区常见的局地喇叭口、迎风坡地形对暴雨的影响,选取云开山地到珠三角平原之间的地理范围为研究区域,利用中尺度气象模式进行三组地形试验,研究了一次特大暴雨过程中局地地形对强降雨的影响。结果表明,移去云开山地,原山地迎风坡的雨带北抬,对应雨量增加带,24h增值超过100mm;增加云开山地的高度,则会出现反"C"形雨量增加带;对于南北向的喇叭口地形,越往北降雨增幅越明显。地形试验表明,华南地区数百米的山地可影响到对流层中上层环流变化;通过改变局地地形,在特定区域将造成近地层辐合与上升运动的增强,有时甚至形成垂直方向的正向闭合环流圈,从而引起局地中尺度对流的发展,造成暴雨增幅;地形的改变将促使近地层风场发生改变,对中尺度而言,先发生变化的风场会引起涡度等要素随之改变,最终导致暴雨落区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暴雨 中尺度地形 数值试验 地形作用
下载PDF
新疆北部暖区强降雪中尺度环境与落区分析 被引量:29
18
作者 庄晓翠 崔彩霞 +1 位作者 李博渊 张林梅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9-142,共14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ECMWF、T639(1°×1°)再分析资料和FY-2C卫星云图资料,对2003—2013年11月至次年3月新疆北部出现26次12 h暖区强降雪天气过程的中尺度环境场特征和降雪落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强降雪产生在极涡...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ECMWF、T639(1°×1°)再分析资料和FY-2C卫星云图资料,对2003—2013年11月至次年3月新疆北部出现26次12 h暖区强降雪天气过程的中尺度环境场特征和降雪落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强降雪产生在极涡型和短波低槽型两种环流形势下,强降雪区位于低槽前部,低空急流出口区前侧辐合区和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辐散区以及700 hPa和850 hPa辐合线和暖切变线东部、北部及干线东南部,地面辐合线附近减压升温的重叠区域内。强降雪区上空,对流层整层为>80%高湿区;500 hPa以下具有不稳定层结、风垂直切变大、斜压性强;700hPa辐合线和850 hPa暖切变线及干线、地面干线及辐合线易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从而为暴雪的产生提供水汽、热力和动力条件。暖区强降雪主要发生在中尺度冷云团开始缓慢减弱东移的前部及云顶亮温TBB梯度最大区域的前部。通过上述分析总结出暖区强降雪落区三维空间配置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北部 暖区强降雪 中尺度环境场分析 预报着眼点
下载PDF
山地旅游区气候舒适度的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30
19
作者 孔邦杰 李军 黄敬峰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42-348,共7页
本文以浙江省仙居县多年气象资料为基础,对气温作了短序列订正,结合GPS的定位资料和仙居县1∶1万数字高程模型对气温作了空间推算。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对湿度和风速,完成了仙居县的气候舒适度空间分布图,同时结合DEM的高程分级资料,统计... 本文以浙江省仙居县多年气象资料为基础,对气温作了短序列订正,结合GPS的定位资料和仙居县1∶1万数字高程模型对气温作了空间推算。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对湿度和风速,完成了仙居县的气候舒适度空间分布图,同时结合DEM的高程分级资料,统计各代表月份地形舒适区域分布面积,分析了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时间分布上,5—10月,气候舒适;在空间分布上,以7月为例,舒适区域主要集中分布于丘陵和低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 旅游 气候舒适度 空间分布 时间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