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7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类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科学
1
作者 刘丛强 李思亮 +5 位作者 刘学炎 王宝利 郎赟超 丁虎 郝丽萍 张琼予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5-466,共12页
地球已进入新的地质时代——“人类世”,人类已成为全球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人类活动导致的地球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关键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改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地球生态系统的关键功能,给人类福祉和可持续发展带... 地球已进入新的地质时代——“人类世”,人类已成为全球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人类活动导致的地球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关键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改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地球生态系统的关键功能,给人类福祉和可持续发展带来诸多威胁。本文基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新进展,综述了人类世全球变化特征、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在地球系统各圈层演化中的作用及其变化规律。特别关注了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生产和消费模式改变等人类活动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气候、生态和环境效应。研究表明,应对人类世全球变化需要系统理解人类活动作为主要驱动力的多要素和多尺度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及其生态和环境效应,基于地球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开展针对人类世社会-生态系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研究。在文末提出了人类世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优先领域和方向,并强调解决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高度影响下人类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各种复杂科学问题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世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全球变化 地球系统科学
下载PDF
南京地区城市化对陆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2
作者 陆婋泉 刘颖 +2 位作者 李波 陈宇沁 苏慧玲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3-112,共10页
以南京地区为研究区域,基于多源遥感数据和降尺度植被生产力数据,分析了2000~2020年南京城市扩张进程及对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直接影响的时空变化,同时分析了气候变化与城市化的间接效应对直接影响的补偿作用... 以南京地区为研究区域,基于多源遥感数据和降尺度植被生产力数据,分析了2000~2020年南京城市扩张进程及对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直接影响的时空变化,同时分析了气候变化与城市化的间接效应对直接影响的补偿作用。结果表明,南京地区在2000~2020年城区范围出现明显扩张,不透水面的覆盖面积由620.31 km^(2)增长至2020年的1245.66 km^(2),增加了一倍以上。由于城市化强度提高,土地覆盖变化产生的直接影响导致南京城区GPP下降−345.98 g(C)m^(-2)a^(-1),而区域气候变化和城市化的间接效应使城区GPP增加298.67 g(C)m^(-2)a^(-1),抵消了直接效应的86.33%。城区范围内间接影响的增加趋势和贡献率高于郊区,证明城市环境促进了城区剩余植被生长。在全球变暖和城市化继续发展的背景下,了解城市扩张如何影响植被生产力有助于更好地应对全球变化挑战、推动构建生态文明城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总初级生产力(GPP) 直接影响 间接影响
下载PDF
Local Climate Change Induced by Urbanization on a South China Sea Island
3
作者 郝宇 李磊 +2 位作者 陈柏纬 孙伟 戴永久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24年第1期11-19,共9页
The South China Sea is a hotspot for regional climate research.Over the past 40 years,considerable improvement has been mad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islands in the South China Sea,leading to a substa... The South China Sea is a hotspot for regional climate research.Over the past 40 years,considerable improvement has been mad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islands in the South China Sea,leading to a substantial change in the land-use of the islands.However,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human development on the local climate of these islands is lacking.This study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climate changes on the island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based on data from the Yongxing Island Observation Station and ERA5 re-analysis.Furthermore,the influence of urbanization on the local climat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slands was explored in this study.The findings revealed that the 10-year average temperature in Yongxing Island increased by approximately 1.11℃from 1961 to 2020,and the contribution of island development and urbanization to the local warming rate over 60 years was approximately 36.2%.The linear increasing trend of the annual hot days from 1961–2020 was approximately 14.84 days per decade.The diurnal temperature range exhibited an increasing trend of 0.05℃per decade,whereas the number of cold days decreased by 1.06days per decade.The rapid increase in construction on Yongxing Island from 2005 to 2021 led to a decrease in observed surface wind speed by 0.32 m s^(-1)per decade.Consequently,the number of days with strong winds decreased,whereas the number of days with weak winds increased.Additionally,relative humidity exhibited a rapid decline from 2001 to 2016 and then rebounded.The study also found substanti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RA5 re-analysis and observation data,particularly in wind speed and relative humidity,indicating that the use of re-analysis data for climate resource assessment and climate change evaluation on island areas may not be feasi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cal climate climate change Yongxing Island a South China Sea island climate change induced by urbanization
下载PDF
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洪涝风险评估
4
作者 何萍 刘佳灵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56-1064,共9页
利用降水资料、地形资料与社会经济数据,建立楚雄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楚雄州)洪涝风险评估体系及评估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个洪涝指标的权重值,再用加权综合评价法建立各影响因子模型,并用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软... 利用降水资料、地形资料与社会经济数据,建立楚雄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楚雄州)洪涝风险评估体系及评估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个洪涝指标的权重值,再用加权综合评价法建立各影响因子模型,并用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软件对数据结果制图,对致涝因子危险性、孕涝因子敏感性和承涝因子脆弱性3个指标进行分析,得到楚雄州洪涝风险的危险性、敏感性、脆弱性和综合风险评估指数.结果表明:楚雄州致涝因子危险性最高的是双柏县,危险性值是0.575,危险性最低的区域是元谋县,危险性值是0.067;楚雄州孕涝因子敏感性较高的是元谋县,敏感性值是0.392,敏感性最低的是双柏县,敏感性值是0.074;楚雄州承涝因子脆弱性最高的区域是双柏县,脆弱性值是0.194,脆弱性最低的区域是楚雄市,脆弱性值是0.011.洪涝风险综合评估的最高风险区域主要是双柏县,风险指数是0.437,最低风险的区域主要是元谋县,风险指数是0.1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涝 风险指数 风险评估 云南高原 楚雄州
下载PDF
呼伦贝尔叶面积指数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 被引量:2
5
作者 曲学斌 王彦平 +3 位作者 王涵 高绍鑫 邹晓华 窦华山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3年第1期32-38,共7页
利用MCD15的叶面积指数(LAI)数据集,采用趋势线法、变异系数法和相关系数法,对2003-2019年呼伦贝尔市的LAI时空分布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呼伦贝尔市的平均年最大LAI为3.5,总体呈现森林的LAI>耕地的>草原... 利用MCD15的叶面积指数(LAI)数据集,采用趋势线法、变异系数法和相关系数法,对2003-2019年呼伦贝尔市的LAI时空分布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呼伦贝尔市的平均年最大LAI为3.5,总体呈现森林的LAI>耕地的>草原的分布。最大LAI的平均变化速率为0.03/a,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但在大兴安岭西侧草甸草原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等地受草地退化、毁林开荒等因素影响,存在LAI变化速率小于0的区域。呼伦贝尔市的平均年最大LAI的平均变异系数为0.18,大兴安岭及两麓地区生态环境较为稳定,而草原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呼伦贝尔森林的年最大LAI与年平均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而草原和耕地与年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每年生长季初期,呼伦贝尔市的LAI主要受气温影响。6月份开始,森林LAI受气候的影响不再明显,而耕地和农田的LAI则主要受降水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面积指数 呼伦贝尔 气候响应
下载PDF
金沙江下游梯级水电站对区域气候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徐火清 周佳 +1 位作者 孙然好 孙干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2-140,共9页
已有研究表明坝式水电站蓄水对局地气候有重要影响,但目前对梯级水电站蓄水的气候效应还不清楚,尤其是在干热河谷地区。为深入研究梯级水电站对区域气候的影响,以2005~2020年金沙江下游向家坝-溪洛渡梯级水电站所在流域及周边区域38个... 已有研究表明坝式水电站蓄水对局地气候有重要影响,但目前对梯级水电站蓄水的气候效应还不清楚,尤其是在干热河谷地区。为深入研究梯级水电站对区域气候的影响,以2005~2020年金沙江下游向家坝-溪洛渡梯级水电站所在流域及周边区域38个气象站监测数据为基础,采用ANUSPLIN(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Spline)模型模拟流域内的气温、降水参数,进而采用PELT(Pruned Exact Linear Time)算法、CV(Coefficient of Variation)和Trend方法探究梯级水库蓄水前后气候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ANUSPLIN模型能较好地模拟气温和降水,气温、降水模拟的相对误差分别介于2.26%~10.62%和9.74%~38.14%之间,且该模型对高温、旱季的模拟效果分别优于低温、雨季。(2)蓄水后流域年均气温的降温幅度较蓄水前有所增大,其中冬、夏季表现为气温增加,春、秋季表现为气温降低;年降水量降低的趋势也较蓄水前极大减缓,并且夏、秋、冬三季的降水量均表现为增加。(3)从突变检验结果来看,蓄水后冬、夏季气温均有突变现象;春、夏、秋季以及年降水量也都发生了突变。(4)蓄水后,流域气温、降水均呈现变异减弱、稳定性增强的特征,且距离库区越近,稳定性越强。研究成果有助于加深理解大型梯级水电开发所引起的气候变化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级水电站 气候效应 气温 降水 ANUSPLIN模型 金沙江下游
下载PDF
30年来我国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平均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94
7
作者 吕达仁 周秀骥 +1 位作者 李维亮 罗云峰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21-730,共10页
利用北京等46个甲种日射站1961~1990年逐日太阳直接辐射日总量和日照时数等资料,反演了30年来各站逐年、逐月0.75μm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Depth,简称AOD)平均值,分析了我国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年、季空间分布特征和... 利用北京等46个甲种日射站1961~1990年逐日太阳直接辐射日总量和日照时数等资料,反演了30年来各站逐年、逐月0.75μm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Depth,简称AOD)平均值,分析了我国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年、季空间分布特征和年代际之间的变化。结果表明:我国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多年平均分布具有典型的地理特征,除个别大城市外,100°E以东,AOD以四川盆地为大值中心向四周减少;100°E以西,南疆盆地为另一个相对大值中心。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各季分布具有各自的特征。20世纪60年代,我国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平均分布特征是以四川盆地和南疆盆地为两个大值中心向四周减少;70年代,绝大多数地区AOD值增加,其中从四川盆地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华南沿海等地,AOD增加较为明显,AOD的分布和60年代较相似;到80年代,我国大范围地区AOD继续呈增加趋势,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AOD增加相当明显,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分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区 气溶胶 光学厚度 温室气体 人为活动 四川盆地 气候
下载PDF
京津唐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增温效应模拟 被引量:24
8
作者 崔耀平 刘纪远 +2 位作者 张学珍 秦耀辰 董金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93-1003,共11页
土地利用变化与大气相互作用,影响区域气候,而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受人类活动影响很大,成为土地利用变化最为强烈的区域。利用耦合了城市冠层模型的中尺度大气模式(WRF/UCM),在2008年的初始大气条件和边界条件下,用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2008... 土地利用变化与大气相互作用,影响区域气候,而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受人类活动影响很大,成为土地利用变化最为强烈的区域。利用耦合了城市冠层模型的中尺度大气模式(WRF/UCM),在2008年的初始大气条件和边界条件下,用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2008年两期京津唐地区土地利用资料替换WRF/UCM模式推荐的地表覆盖数据,模拟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变化对应的气候差异情况。在此过程中,利用插值方法(ANUSPLIN)得到京津唐及其周边26个气象站点观测气温的插值数据,并以此在时空尺度上对比验证了模式的模拟结果。结果表明:WRF/UCM较好地模拟出了近地表2 m的气温,无论在空间上还是在时间上都表现良好;由城市扩展主导的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研究区大部分区域的增温幅度大于0.05℃,且最大的增温区域出现在城市扩展区,可达1.31℃。此外本研究初步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的增温贡献率,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导致增温0.08℃,整体贡献率为9.88%,城市扩展区增温0.29℃,表示出了城市扩展导致的增温贡献率达到32.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CC 城市热岛 气候变化 WRF/UCM 城市扩展
下载PDF
0^#柴油水溶性成分对僧帽牡蛎DNA损伤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郁昂 陈荣 +1 位作者 王重刚 郑微云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0-14,共5页
在实验条件下,将僧帽牡蛎(Ostreacucullata)分别置于含有低(0.5mg/L)、中(2mg/L)和高(5mg/L)3种浓度0#柴油水溶性成分的海水中,利用碱解旋法测定消化腺和鳃DNA损伤的程度。结果表明,DNA损伤的程度随污染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并存在一定的剂... 在实验条件下,将僧帽牡蛎(Ostreacucullata)分别置于含有低(0.5mg/L)、中(2mg/L)和高(5mg/L)3种浓度0#柴油水溶性成分的海水中,利用碱解旋法测定消化腺和鳃DNA损伤的程度。结果表明,DNA损伤的程度随污染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并存在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解除污染后,DNA损伤恢复到对照水平。DNA损伤可作为监测海洋石油污染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损伤 水溶性成分 牡蛎 初步研究 剂量-效应关系 对照 监测 消化腺 浓度 利用
下载PDF
全球变化科学中的碳循环研究进展与趋向 被引量:62
10
作者 曲建升 孙成权 +1 位作者 张志强 高峰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3年第6期980-987,共8页
全球碳循环研究是全球变化科学中的研究重点之一,在过去的研究中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对碳源和汇的定量研究还是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工作。综述了近年来全球碳库储量研究的主要进展,分析了岩石圈、陆地生态系统、海洋、大气以及人类... 全球碳循环研究是全球变化科学中的研究重点之一,在过去的研究中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对碳源和汇的定量研究还是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工作。综述了近年来全球碳库储量研究的主要进展,分析了岩石圈、陆地生态系统、海洋、大气以及人类社会等碳库的储量、在全球碳循环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机制,针对与全球升温事件密切相关的人为碳排放问题专门作了论述,并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对"未知汇"问题的新的研究方向作了阐述。碳循环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国际科学组织与各国政府对碳循环研究的关注与投入正逐步增加,但其关注的内容并不一致。分别以地球系统科学联盟的全球碳计划和美国的北美碳计划为例,介绍了国际碳循环研究的重点与趋势。最后提出了今后全球碳循环研究需要关注的一些领域:陆地碳循环机理与源汇定量研究;海洋大尺度碳循环及其机理研究;人类社会在碳循环中的作用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化 碳循环 碳库 碳源 碳汇
下载PDF
夏季长三角城市群热岛效应及其对大气边界层结构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3
11
作者 张璐 杨修群 +2 位作者 汤剑平 房佳蓓 孙旭光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31-440,共10页
利用WRF/Noah/UCM模拟系统对长三角地区城市群进行了2003—2007年共5个夏季的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研究了夏季长三角城市群热岛效应及其对大气边界层影响。开展了2组平行的积分试验,控制试验为MOD IS遥感资料给出的地表特征分布,敏感性试... 利用WRF/Noah/UCM模拟系统对长三角地区城市群进行了2003—2007年共5个夏季的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研究了夏季长三角城市群热岛效应及其对大气边界层影响。开展了2组平行的积分试验,控制试验为MOD IS遥感资料给出的地表特征分布,敏感性试验将长三角地区的城市表面改为农田类型,其他与控制试验完全相同。两组试验的对比分析表明城市群热岛存在明显的日变化特征,热岛效应白天向上发展较高,夜间地表热岛强度明显增强。城市热岛导致午后城市上空产生强烈的局地上升气流,从而使得低层大气以补偿流的形式向城市辐合,然而在夜间上升运动很微弱。伴随这种热力状况的日变化,大气边界层高度也存在明显的日变化,白天增高,夜间降低。同时,白天城市边界层内风速明显减小,夜间地面风速减小加剧,但夜间边界层顶风速却有所增强。另外,城市化还会导致"城市干岛"现象,且其白天强度大于夜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热岛 WRF/Noah/UCM 高分辨模拟 大气边界层 日变化
下载PDF
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研究 Ⅱ.对东亚和中国气候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31
12
作者 石广玉 王喜红 +4 位作者 张立盛 黄兴友 赵宗慈 高学杰 徐 影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2年第2期255-266,共12页
系统总结和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者所开展的有关人类活动对东亚和中国气候影响的一系列研究活动、其中包括温室气体辐射强迫及其气候效应,大气微量气体的全球增温潜能,对流层和平流层气溶胶的辐射气候效应,气候系统外部因子对中国... 系统总结和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者所开展的有关人类活动对东亚和中国气候影响的一系列研究活动、其中包括温室气体辐射强迫及其气候效应,大气微量气体的全球增温潜能,对流层和平流层气溶胶的辐射气候效应,气候系统外部因子对中国气候影响的总体评估,人类活动对中国和东亚地区未来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20世纪和21世纪东亚及中国的气候变化。同时给出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正确认识和准确预测东亚地区以及中国气候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东亚地区 气候影响 温室气候 对流层 辐射气候效应
下载PDF
全球变暖背景下东亚对流层顶高度演变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9
13
作者 吴涧 杨茜 +3 位作者 符淙斌 王卫国 吴佳 许彦艳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95-600,共6页
研究了1948~2004年东亚增暖背景下对流层顶高度的演变特征,重点分析对流层温度、平流层中下部温度与对流层顶高度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东亚地区对流层顶高度在1970年代后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其上升趋势不如南半球显著;东亚对流层温... 研究了1948~2004年东亚增暖背景下对流层顶高度的演变特征,重点分析对流层温度、平流层中下部温度与对流层顶高度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东亚地区对流层顶高度在1970年代后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其上升趋势不如南半球显著;东亚对流层温度与对流层顶高度呈显著正相关,特别是对流层中上部温度与对流层顶高度的正相关最显著,这说明对流层中上部的增温对对流层顶高度的抬升贡献较大;东亚平流层中下层温度与对流层顶高度基本呈显著负相关,70 hPa层上的负相关最显著;近20年来东亚对流层温度上升了约0.2℃,平流层中下部温度下降了约1.2℃,对流顶高度上升了约86 m,对流层的增暖和平流层的冷却作用共同导致了东亚对流层顶高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层顶高度 温室效应 东亚 平流层中下部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气候产量”计算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66
14
作者 王媛 方修琦 徐锬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31-536,共6页
气候变化对于粮食安全的影响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研究过去几十年尺度上的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影响的程度时,常规的研究方法是利用实际产量的数据拟合出以时间为变量的趋势产量,实际产量与趋势产量的差值即为气候产量。... 气候变化对于粮食安全的影响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研究过去几十年尺度上的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影响的程度时,常规的研究方法是利用实际产量的数据拟合出以时间为变量的趋势产量,实际产量与趋势产量的差值即为气候产量。但这种方法在评估气候变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时存在一定缺陷。在常规算法的基础上,论文提出一种改进算法,即通过选取基准时段,建立反映气候要素与作物单产关系的函数表达式,来估计非基准时段内的气候产量,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气候要素存在趋势性变化的时段。以黑龙江省为例,将改进算法和常规算法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应用改进算法得到的气候产量更能真实地反映气候变暖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气候产量 气候影响因子 基准时段
下载PDF
西南地区严重旱灾的人为因素初探 被引量:13
15
作者 穆兴民 王飞 +3 位作者 冯浩 张睿 鲁向晖 高鹏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共4页
2009年秋季以来,我国西南地区出现了历史罕见的严重旱灾。在综合分析这次成灾自然因素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以生态环境变化为核心的土地利用、水土保持、矿产开发和水利水电设施等人类活动对西南地区旱灾的影响。分析认为,造成这次特大... 2009年秋季以来,我国西南地区出现了历史罕见的严重旱灾。在综合分析这次成灾自然因素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以生态环境变化为核心的土地利用、水土保持、矿产开发和水利水电设施等人类活动对西南地区旱灾的影响。分析认为,造成这次特大旱灾的直接原因是长达连续7个月少雨的气象干旱,但水源涵养功能较差引起的土壤和浅层地下水调控能力丧失,矿产开发破坏地质水文环境,水利设施功能减退等人类活动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灾情加剧。只有综合考虑西南地区的特殊生态水文与地质条件,通过流域综合治理,才可以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对该区水资源和区域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灾害 人类活动 生态水文 水土保持 流域管理 西南地区
下载PDF
城市化进程对重庆夏季高温炎热天气的影响 被引量:17
16
作者 白莹莹 程炳岩 +3 位作者 王勇 张焱 向波 唐晓萍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19-327,共9页
利用重庆17站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城市化进程对重庆夏季高温炎热天气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区代表站沙坪坝高温和炎热日数呈减少趋势,与邻近的郊区呈现出明显差异。进一步分析其可能原因,沙坪坝日... 利用重庆17站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城市化进程对重庆夏季高温炎热天气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区代表站沙坪坝高温和炎热日数呈减少趋势,与邻近的郊区呈现出明显差异。进一步分析其可能原因,沙坪坝日最高气温升温较郊区缓慢,相对湿度增加,均呈现较为显著的城市化效应,说明沙坪坝夏季高温和炎热日数与邻近郊区明显趋势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城郊最高气温的变化差异。相关分析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主城区炎热日数的变化与郊区的差异逐渐增大,也说明沙坪坝炎热日数的减少不是大尺度的区域气候变化造成的,而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的。利用OMR方法分析了重庆都市圈观测气温与NNR气温的差异,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是增温影响,且以最低气温的影响较为明显,同时对最高气温的影响则为降温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进程 重庆 夏季 高温炎热 OMR方法
下载PDF
三峡水库气候效应及2006年夏季川渝高温干旱事件的区域气候模拟 被引量:26
17
作者 吴佳 高学杰 +2 位作者 张冬峰 石英 GIORGI F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4-52,共9页
针对2006年夏季川(四川)渝(重庆)地区的高温干旱事件,使用RegCM3区域气候模式,采用双重嵌套和次网格(SUB-BATS)方法,进行中国和三峡地区2005—2006年气候50 km和10 km(通过SUB-BATS方法达到2 km)分辨率数值模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三峡... 针对2006年夏季川(四川)渝(重庆)地区的高温干旱事件,使用RegCM3区域气候模式,采用双重嵌套和次网格(SUB-BATS)方法,进行中国和三峡地区2005—2006年气候50 km和10 km(通过SUB-BATS方法达到2 km)分辨率数值模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三峡地区下垫面改变(三峡水库建成蓄水)的气候效应模拟试验,重点分析了模式对中国和三峡地区夏季气候和气候异常的模拟能力,以及三峡水库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式能较好模拟出中国和川渝地区的气候及以2006年川渝地区高温干旱为代表的气候异常,双重嵌套和SUB-BATS方法的应用,使模式能够提供局地和区域气候更详细的信息。有无三峡水库的对比试验表明,水库对周边区域气温、降水的影响很小,大部分格点上的变化达不到90%统计信度检验标准,气温变化中少数通过检验的格点基本集中于水库水体本身,邻近区域内气温和降水的变化随距库区的距离变远而变得更弱。除了库区本身降温和降水减少外,模拟结果中出现的变化更多表现为模式中出现的噪音。2006年夏季的川渝高温干旱,更多是由于大的环流场造成的,与局地强迫的关系不大,三峡水库在其中所起的作用非常微弱,可以忽略不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气候变化 区域气候模式 三峡水库
下载PDF
黄河上游西线调水工程对调出区气候影响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李道峰 宁大同 +1 位作者 刘昌明 杨志峰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6-21,共6页
在分析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水量调出区气候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分析了调水工程对库区与坝址下游临近河段局地气候的影响,以及调水对引水坝址下游“干旱河谷”区的可能影响,并对干旱河谷的分布及其成因进行了较深... 在分析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水量调出区气候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分析了调水工程对库区与坝址下游临近河段局地气候的影响,以及调水对引水坝址下游“干旱河谷”区的可能影响,并对干旱河谷的分布及其成因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调水对库区气候影响不大;对坝址下游临近地区的气温、降水等将不会造成明显的影响;对干旱河谷区的局地气候虽有影响,但很微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 西线工程 气候影响 干旱河谷 黄河上游 气温 降水 水量调出区
下载PDF
东亚地区冬季风对气溶胶传输和分布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刘芷君 王体健 +3 位作者 谢旻 李树 庄炳亮 韩永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75-586,共12页
随着东亚地区经济高速发展,气溶胶成为最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其时空分布受到东亚季风气候的影响.本研究利用MODIS(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和TOMS(Total Ozone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气溶胶卫星产品以及NC... 随着东亚地区经济高速发展,气溶胶成为最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其时空分布受到东亚季风气候的影响.本研究利用MODIS(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和TOMS(Total Ozone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气溶胶卫星产品以及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月均气象场再分析资料,统计分析了1979—2011年东亚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分布特征以及冬季风的大气环流特征,同时分析了东亚冬季风对气溶胶传输和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东亚冬季风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差异,年际变化幅度较大.1979—2011年东亚冬季风出现逐渐减弱的趋势.近10年来东亚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呈现上升趋势,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导致气溶胶排放量增加.东亚地区冬季风对气溶胶的分布有较大影响,强冬季风年会加强气溶胶的向南输送,同时降水增加导致气溶胶湿清除增大,使东亚气溶胶减少.在风场和降水对气溶胶的影响中,降水的清除作用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 冬季风 气溶胶 光学厚度
下载PDF
WRF/NCAR模拟的夏季长三角城市群区域多城市热岛和地表能量平衡 被引量:31
20
作者 李欣 杨修群 +2 位作者 汤剑平 孙旭光 房佳蓓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41-450,共10页
利用一个包含城市冠层效应的区域模式(WRF/NCAR),对长三角特大城市群的夏季气候效应进行了5 a(2003—2007年)高分辨数值模拟,通过长三角地区有无城市的对比试验分析,重点分析了城市群所造成的多城市热岛和地表能量平衡及其日变化特征。... 利用一个包含城市冠层效应的区域模式(WRF/NCAR),对长三角特大城市群的夏季气候效应进行了5 a(2003—2007年)高分辨数值模拟,通过长三角地区有无城市的对比试验分析,重点分析了城市群所造成的多城市热岛和地表能量平衡及其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城市化会导致显著的地表升温,但昼夜不同的升温幅度造成城市地表温度日较差的降低,以及部分郊区日较差增加;城市化也减小城市近地面风速,但沿海城市升温造成的热力差异,增大白天的海风并降低夜间的陆风。同时大范围城市群的热岛能够显著降低低层气压,导致部分海面风速持续的增加;城市下垫面具有很小的潜热通量,但感热通量和热存储量较大,白天的热岛逐渐增加,并在日落前达到最大,夜间热岛基本维持,但在日出前后迅速减弱;较大的入射短波辐射、较小的向下长波辐射和较低的10 m风速能够减弱白天的热岛,而增强夜间的热岛,并且使热岛峰值从17时延后至20时出现;反之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岛 地表能量平衡 日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