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7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岩石有机碳风化及其控制因素
1
作者 王野 陈旸 陈骏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2-409,共8页
岩石有机碳为岩石地层中的有机碳,是地球上重要的碳储库。岩石有机碳的氧化、风化过程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是地质碳循环过程的关键环节,对维持地球长尺度碳平衡以及表层环境的长期宜居性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岩石有机碳氧化、风化过程的... 岩石有机碳为岩石地层中的有机碳,是地球上重要的碳储库。岩石有机碳的氧化、风化过程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是地质碳循环过程的关键环节,对维持地球长尺度碳平衡以及表层环境的长期宜居性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岩石有机碳氧化、风化过程的研究取得了显著发展,相关研究已经从剖面拓展到流域尺度,定量方法也在日益精确。本文系统综述了近些年国内外针对岩石有机碳自身结构性质、风化速率定量方法、控制因素和风化通量统计等问题的研究现状,以期对全球范围内岩石有机碳风化在研究地质碳循环过程中的关键性和当前进展及发展趋势有更加系统性的认识,并对相应的关键性科学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有机碳 地质碳循环 大陆风化 铼地球化学
下载PDF
海南岛火山岩砖红壤铁质风化壳主量元素特征
2
作者 张家友 邢增富 +2 位作者 曾广骅 岑锐 王成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2期98-102,106,共6页
通过对海南岛西北部火山岩砖红壤铁质风化壳剖面样品进行主量元素含量检测及风化特征指数、迁移系数计算,揭示海南岛火山岩砖红壤铁质风化壳的主量元素分布、风化强度和迁移特征。结果表明:风化壳主量元素以Fe_(2)O_(3)、Al_(2)O_(3)、S... 通过对海南岛西北部火山岩砖红壤铁质风化壳剖面样品进行主量元素含量检测及风化特征指数、迁移系数计算,揭示海南岛火山岩砖红壤铁质风化壳的主量元素分布、风化强度和迁移特征。结果表明:风化壳主量元素以Fe_(2)O_(3)、Al_(2)O_(3)、SiO_(2)为主,K、Na、Ca、Mg等易溶组分含量较低;Fe_(2)O_(3)、Al_(2)O_(3)富集,SiO_(2)淋失,符合热带地区风化特征。风化层的化学蚀变指数(CIA)高达95%以上,铁铝率(Fe_(2)O_(3)/Al_(2)O_(3))上升,莫耳比率(BA)较低,硅铁铝率(SiO_(2)/R_(2)O_(3))、BA下降。以Zr为参比元素,Fe_(2)O_(3)、Al_(2)O_(3)迁移系数大于1,最大可达4.039;Na_(2)O、K_(2)O、CaO、MgO、SiO_(2)迁移系数小于1,可低至-0.998。研究认为,海南岛西北部火山岩砖红壤铁质风化壳表现为典型的脱硅富铁,铁元素强烈富集,其他元素淋失明显,且铁、铝元素发生了的分异,是比较成熟的风化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砖红壤铁质风化壳 主量元素 风化强度 迁移特征 海南岛西北部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奥陶系顶部碳酸盐岩风化壳特征及其成因机制
3
作者 熊加贝 何登发 +1 位作者 成祥 罗瑀峰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0-118,共19页
在加里东期构造作用下,鄂尔多斯盆地中晚奥陶世整体抬升,直至晚石炭世再次接受沉积,期间经历了近1.5×108年的风化剥蚀,发育对天然气聚集具有重要意义的奥陶系碳酸盐岩风化壳。文中选取鄂尔多斯盆地南缘1口典型井,依据矿物成分、主... 在加里东期构造作用下,鄂尔多斯盆地中晚奥陶世整体抬升,直至晚石炭世再次接受沉积,期间经历了近1.5×108年的风化剥蚀,发育对天然气聚集具有重要意义的奥陶系碳酸盐岩风化壳。文中选取鄂尔多斯盆地南缘1口典型井,依据矿物成分、主微量元素和测井响应特征分析该套风化壳的垂向结构、风化蚀变程度和古气候环境,进而复原其形成过程并探讨相关保存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风化壳自上而下可分为风化残积层、强风化带、弱风化带和基岩层,整体风化程度较强,各层段的测井响应特征均十分显著。(2)在该风化壳剖面中,TiO_(2)、Al_(2)O_(3)和Fe_(2)O_(3)富集,SiO_(2)轻微亏损,Ca、Mg和Na较强亏损。(3)根据古纬度数据,结合相关地球化学指标,认为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晚古生代发育海陆过渡相沉积,风化壳形成时的年平均气温为28.15℃,处于潮湿—半干旱的环境,属热带—亚热带气候。(4)风化壳各层段裂缝普遍发育,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地区存在岩溶裂缝-洞穴系统,虽后期因地貌高差影响导致风化壳各结构层厚度不一,但在地势较为平缓地区,风化壳结构层的保存机率更大,因而是后期风化壳气藏勘探的有利场所。上述结果可为今后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岩溶风化壳型油气藏和本溪组含铝岩系的勘探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奥陶系 风化壳 地球化学 古岩溶
下载PDF
河口离子交换过程对流域化学风化通量估算的影响
4
作者 刘楚青 杨承帆 杨守业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4-245,共12页
大陆风化是构造尺度上维持地球系统气候稳定的重要机制,河水主要离子组成分析是约束流域风化类型和速率的主要方法,然而悬浮物与水体间阳离子置换对风化通量评估的重要性并未得到足够重视。本研究使用NH4Cl及Mg(NO_(3))_(2)溶液提取长... 大陆风化是构造尺度上维持地球系统气候稳定的重要机制,河水主要离子组成分析是约束流域风化类型和速率的主要方法,然而悬浮物与水体间阳离子置换对风化通量评估的重要性并未得到足够重视。本研究使用NH4Cl及Mg(NO_(3))_(2)溶液提取长江入海口悬浮物可交换态组分,探讨离子交换过程对元素循环及流域风化通量评估的影响。结果表明,悬浮物向口门外搬运过程中,可交换态Ca^(2+)含量降低了9.3×10^(-2) meq/g,约占河流端元悬浮物可交换态Ca^(2+)含量的53.8%,Na^(+)、Mg^(2+)、K^(+)含量分别增加了19.6×10^(-2) meq/g(约3266.7%),8.9×10^(-2) meq/g(约89.9%)和1.1×10^(-2)meq/g(约220.0%);离子交换量与颗粒粒径、矿物组成以及有机碳含量(TOC)等参数无明显相关性,主要受控于水体阳离子组成;根据可交换态阳离子含量变化以及长江入海泥沙通量,估算长江悬浮物入海过程中可释放Ca^(2+)通量约为7.9×10^(9)mol/a,吸附的Na^(+)、Mg^(2+)和K^(+)通量分别为26.3×10^(9)mol/a、6.0×10^(9)mol/a和1.4×10^(9) mol/a,相当于长江每年输入这些阳离子通量的2.5%、9.2%、4.4%和2.3%;大河河口离子交换过程是海陆间元素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环节,流域内海相沉积岩或沉积物吸附的Na^(+)和K^(+)再释放到河水中会导致硅酸岩风化通量的高估,初步估算现在长江流域的硅酸岩风化通量被高估15%,考虑到近几十年流域内人类活动导致入海泥沙量显著下降,地质历史时期该占比可能显著增大。因此,未来流域风化与河口元素循环研究应充分考虑水体和沉积物阳离子交换和人类活动的可能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悬浮物 阳离子交换 风化通量 元素循环
下载PDF
近50年雅鲁藏布江流域上游化学风化及CO_(2)消耗分析
5
作者 杨剑 汪磊 +2 位作者 杨雨超 赵泽阳 韩宇平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4-102,共9页
基于2013年、2015年和2019-2021年雅鲁藏布江流域上游连续监测数据,并结合现有研究成果,探究了雅鲁藏布江流域上游近50年水化学时空特征演变以及风化速率与CO_(2)消耗的变化过程。结果显示,近50年雅鲁藏布江流域上游河水一直为弱碱性,pH... 基于2013年、2015年和2019-2021年雅鲁藏布江流域上游连续监测数据,并结合现有研究成果,探究了雅鲁藏布江流域上游近50年水化学时空特征演变以及风化速率与CO_(2)消耗的变化过程。结果显示,近50年雅鲁藏布江流域上游河水一直为弱碱性,pH为7.59~8.54,TDS含量变化呈现出增大的趋势;从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硅酸盐岩风化速率变化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碳酸盐岩风化速率变化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流域丰水年硅酸盐岩风化和碳酸盐岩风化消耗的CO_(2)通量为16.90×10^(10)mol/年,平水年的为10.53×10^(10)mol/年,枯水年的为5.74×10^(10)mol/年,分别占全球大陆硅酸盐岩风化和碳酸盐岩风化消耗CO_(2)通量的0.80%、0.50%和0.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江 化学风化 CO_(2)消耗 水化学特征
下载PDF
岩体表层凝结水的形成与转化规律:对岩石风化水分来源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欧阳恺皋 蒋小伟 +7 位作者 马策 闫宏彬 任建光 樊尧 张润平 付前方 李旭 万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06-513,共8页
水对岩石风化具有重要控制作用,但人们对非露天岩石表层的水分来源一直认识不足。本文以我国北方云冈石窟的岩石壁面为例,利用频域反射技术开展了岩石浅表层含水率监测,利用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逐小时的岩石视含水率数据为例,识别了夏... 水对岩石风化具有重要控制作用,但人们对非露天岩石表层的水分来源一直认识不足。本文以我国北方云冈石窟的岩石壁面为例,利用频域反射技术开展了岩石浅表层含水率监测,利用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逐小时的岩石视含水率数据为例,识别了夏季和冬季岩石含水率波动的控制机理。从6月初到10月初,大气湿度变化是岩石视含水率先增大后减小的直接控制因素,当存在指向山体内部的大气湿度梯度时,水汽迁移至岩石孔隙内,发生毛细凝聚转变为液态水,从而引起视含水率增大;当存在指向山体外部的大气湿度梯度时,岩石孔隙内的液态水蒸发,从而引起岩石视含水率下降。从10月中旬至次年6月初,岩石普遍较干燥,但是12月中旬浅部岩石含水率在冻结吸力控制下还是会发生明显增大现象,表明岩石中存在可迁移、可发生化学风化的弱结合水。本研究识别了非露天石质文物壁面水分的一种重要来源,加深了对凝结水形成机理及其对风化控制作用的认识,可为石质文物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风化 空气湿度 岩石含水率 凝结水 毛细凝聚 频域反射技术 云冈石窟
下载PDF
中温带气候区花岗岩风化剖面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7
作者 刘若男 迟云平 +4 位作者 谢远云 康春国 吴鹏 孙磊 汪烨辉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73-1393,共21页
岩石风化是地球关键带中重要的地质过程,对环境变化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不同气候区岩石风化过程具有其特殊性,本文选取位于中温带气候区的哈尔滨英杰花岗岩风化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揭示岩石风化程度及元素迁移富... 岩石风化是地球关键带中重要的地质过程,对环境变化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不同气候区岩石风化过程具有其特殊性,本文选取位于中温带气候区的哈尔滨英杰花岗岩风化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揭示岩石风化程度及元素迁移富集规律,并结合磁化率和色度指标,对其风化环境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研究区剖面整体化学风化程度较低(CIA值为56~68);Ca、Na、K等活动性较强元素随风化作用的进行表现为明显亏损;高场强元素与轻稀土元素也表现出较强的活动性,揭示了即使在中低等程度的化学风化下稳定元素也容易迁移。Si/Al和Ti/Al比值指示半风化层和腐泥岩层为原位风化产物,而顶部的氧化土层则可能受外来物质的影响。化学风化表现为自下而上逐渐减小的特征,这种异常的风化规律是由后期物理风化对其原有化学风化的叠加改造所致。对风化环境的多指标分析表明,在风化剖面形成后,区域气候逐渐变干,化学风化向物理风化转变,温差风化及冰劈作用形成大量裂隙导致原有的风化剖面被改造,并最终形成了研究区独特的风化模式,这为解释中温带气候区干冷环境下花岗岩风化特征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中温带 化学风化 元素地球化学 气候环境
下载PDF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风化碳汇效应:玄武岩粉末水-岩反应实验研究
8
作者 任俊童 杨江海 +2 位作者 程亮 刘澳 张晓容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087-3100,共14页
在实现“双碳”目标背景下,有效的碳封存技术成为近年来学界关注的焦点。在众多碳封存技术中,基于玄武岩粉末的增强风化碳汇技术具有较强的成本优势,同时也对促进作物生长、改善粮食产量具有积极作用。流域研究揭示玄武岩风化具有非常... 在实现“双碳”目标背景下,有效的碳封存技术成为近年来学界关注的焦点。在众多碳封存技术中,基于玄武岩粉末的增强风化碳汇技术具有较强的成本优势,同时也对促进作物生长、改善粮食产量具有积极作用。流域研究揭示玄武岩风化具有非常高的速率,但与玄武岩粉末增强风化碳汇技术在时间尺度和反应条件上存在较大差异。中国西南地区广泛分布有峨眉山玄武岩,其在喷发之后的快速化学风化被认为是晚二叠世冰川活动的驱动机制,有可能成为增强风化碳汇技术的基础原料。为深入理解峨眉山玄武岩的风化碳汇效应,增进对玄武岩增强风化碳汇技术的认识,本文利用不同粒径玄武岩粉末和天然雨水及河水开展了水岩反应实验研究。结果显示,雨水与玄武岩粉末经历720 h常温条件的封闭反应后,其pH值接近河水的pH值,且Na+、K^(+)、Ca^(2+)、Mg^(2+)等离子浓度显著升高,其活动性和溶出速率受所在岩石结构、矿物组成、元素赋存状态、溶液饱和状态等因素共同影响与控制。玄武岩粉末与雨水的反应实验中Si元素的溶出速率最快,为4.36×10^(-12)mol/m^(2)/s,Ca^(2+)和Mg^(2+)的最大浸出速率分别为1.36×10^(-12)mol/m^(2)/s和0.91×10^(-12)mol/m^(2)/s;同时,反应溶液HCO_(3)^(-)浓度快速升高,在720 h左右达到最大浓度,表明了溶液中溶解的CO_(2)快速转变为HCO3-,而随后HCO_(3)^(-)浓度趋于降低,PHREEQC模拟结果显示Ca-Mg碳酸盐矿物达到饱和状态。初步的反应实验研究表明,峨眉山玄武岩风化具有重要的碳汇效应,可应用于增强风化碳汇技术进行地表碳封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 化学风化 碳封存 增强风化 反应实验
下载PDF
辽宁大连地区中—新元古界砂岩盐风化穴的发现及意义
9
作者 吴子杰 邱隆伟 +4 位作者 王海鹏 仲米山 高福亮 侯静 李欣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158-2160,共3页
1研究目的辽宁大连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的东北缘(Zhao Guochun et al., 2012),这里中-新元古代地层发育,自下而上分别为永宁群、细河群、五行山群和金县群,其中永宁群和细河群是一套碎屑岩沉积组合,永宁群包含永宁组,细河群包含钓鱼台组... 1研究目的辽宁大连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的东北缘(Zhao Guochun et al., 2012),这里中-新元古代地层发育,自下而上分别为永宁群、细河群、五行山群和金县群,其中永宁群和细河群是一套碎屑岩沉积组合,永宁群包含永宁组,细河群包含钓鱼台组、南芬组、桥头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连 中—新元古界 盐风化穴 砂岩
下载PDF
Chemical weathering profile in the V–Ti–Fe mine tailings pond:a basalt-weathering analog
10
作者 Xiaolin Zhang Yinger Deng +2 位作者 Liang Tang Zhengmeng Hou Jinsong Yang 《Acta Geochimica》 EI CAS CSCD 2023年第6期1035-1050,共16页
The(ultra-)mafic mine tailings pond revealed a weathering discrepancy in the tailings profile,which provided a valuable analog to assess the role of carbonate and silicate weathering of the basalt.In this study,drill-... The(ultra-)mafic mine tailings pond revealed a weathering discrepancy in the tailings profile,which provided a valuable analog to assess the role of carbonate and silicate weathering of the basalt.In this study,drill-cores samples were selected from the Wanniangou V–Ti–Fe mine tailings pond(Sichuan province,China)to investigate the mineralogic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tailings profile.The results reveal(1)the tailings pond profile consist of upper and lower layers.The upper layer is composed of carbonate weathering(1.4%),which was formed in the initial stages of tailings exposure and represented a minimal weathering degree.(2)The lower layer was primarily observed at the aquifer zone of the tailings pond,and was consistent with 0.45%carbonate weathering and 48.4%silicate weathering.(3)The weathering discrepancy in the tailings profile could be due to the sulfide oxidation and aerobic/flowing aquifer,which facilitate the water-tailings reactions.The tailings profile provides an analog to studying basalt weathering,as it spans both carbonate and silicate weathering.This research reinforces the idea that silicate weathering is predominant in basaltic areas and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regulating atmospheric CO_(2)(carbon dioxide)levels on Ear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Ti–Fe mine Tailings pond profile Drill core Basalt weathering
下载PDF
岩石性质对风化作用的影响
11
作者 周志华 《有色金属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I0006-I0006,共1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生岩石性质对风化作用的影响分析体系也得到了持续的完善。基于此,地质学工作者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由吴德超、陶晓风编著,科学出版社2014年3月出版的《普通地质学(第二版)》一书,是岩石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生岩石性质对风化作用的影响分析体系也得到了持续的完善。基于此,地质学工作者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由吴德超、陶晓风编著,科学出版社2014年3月出版的《普通地质学(第二版)》一书,是岩石性质研究层面的重要研究成果,该书使用专业理论联系实际案例的方式,对岩石性质对风化作用的影响进行系统介绍,能够在岩石性质研究等层面发挥出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性质 风化作用 普通地质学 重要研究成果 理论联系实际 研究层面 提升自身 科学出版社
下载PDF
华北北部花岗岩风化穴形成机制与环境意义 被引量:24
12
作者 李德文 崔之久 +1 位作者 李洪江 南凌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20-128,共9页
通过对华北北部3个地区花岗岩风化穴的调查研究,对其形态类型和成因作了详细讨论.研究区风化穴从形态上可分为底穴型(锅穴)、沟槽型、边墙型以及前三者的组合.根据形态特征分析,首次提出锅穴主要与局部岩面上大气降水的长时间停留有关;... 通过对华北北部3个地区花岗岩风化穴的调查研究,对其形态类型和成因作了详细讨论.研究区风化穴从形态上可分为底穴型(锅穴)、沟槽型、边墙型以及前三者的组合.根据形态特征分析,首次提出锅穴主要与局部岩面上大气降水的长时间停留有关;沟槽型则与岩面流水有关,主要沿岩面半固定流路发育;边墙型大多起源于结构构造引起的岩石抗蚀性能的不均匀性.组合型在成因上则与前述3种机制中的一种或几种有关.风化穴作为裸岩表面差异风化的产物是一种广域型地貌景观,其空间分布并不指示特定的地理环境,但锅穴在形态特征上与环境要素关系密切,具有明显的环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北部 花岗岩 风化穴 形成机制 环境意义 形态类型 底穴型 沟槽型 边墙型
下载PDF
中国岩石风化作用所致的碳汇能力估算 被引量:40
13
作者 邱冬生 庄大方 +1 位作者 胡云锋 姚锐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77-182,190,共7页
岩石的风化作用同时参与了短时间尺度和长时间尺度的全球碳循环 ,对碳酸盐岩而言 ,它的风化作用在短时间尺度上对大气二氧化碳循环具有重要影响 ,但在长时间尺度上不产生净碳汇 ;而硅酸盐岩等其他类型岩石的风化过程由于反应速率较慢 ,... 岩石的风化作用同时参与了短时间尺度和长时间尺度的全球碳循环 ,对碳酸盐岩而言 ,它的风化作用在短时间尺度上对大气二氧化碳循环具有重要影响 ,但在长时间尺度上不产生净碳汇 ;而硅酸盐岩等其他类型岩石的风化过程由于反应速率较慢 ,在短时间尺度上对全球碳循环及其变化反应不灵敏 ,但它所产生的净碳汇是遗漏汇的组成之一 .为了准确估计我国岩石风化所致的碳汇能力 ,简要评价了现有的各种模型和方法 ,并基于GEM -CO2 模型进行了计算 .计算结果表明 ,我国岩石每年因溶蚀、风化作用共消耗的CO2 约为 4 .72× 10 7t,折合成C为 1.4 1× 10 7t,其中由碳酸盐类岩石风化消耗的碳量最多 ,约为 0 .74× 10 7t/a ,占总量的 5 2 .6 5 % .硅酸盐岩及其他类型岩石风化消耗的碳量约为 0 .6 7× 10 7t/a ,占总量的 4 7.35 % .岩石风化所致碳汇能力的空间分布首先取决于岩石类型 ,其次受地区的气候条件控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风化 碳汇过程 二氧化碳 中国
下载PDF
贵州西部中、上二叠统界线附近风化壳类型及成矿作用 被引量:37
14
作者 杨瑞东 鲍淼 +3 位作者 廖琍 王伟 魏怀瑞 王强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1-48,共8页
贵州西部中、上二叠统界线附近普遍存在不整合面,在不整合面上往往发育厚度不等的风化壳。风化壳主要可归纳为三种类型:茅口组顶部的喀斯特漏斗、洼地中堆积的红粘土风化壳,锰质(铁质)风化壳,峨眉山玄武岩喷发间断面上或玄武岩顶部与龙... 贵州西部中、上二叠统界线附近普遍存在不整合面,在不整合面上往往发育厚度不等的风化壳。风化壳主要可归纳为三种类型:茅口组顶部的喀斯特漏斗、洼地中堆积的红粘土风化壳,锰质(铁质)风化壳,峨眉山玄武岩喷发间断面上或玄武岩顶部与龙潭组(宣威组)之间的的高铝高岭石风化壳。喀斯特侵蚀面上的红土风化壳是红土型金矿的赋存层位,峨眉山玄武岩喷发间断面上的高铝高岭石风化壳是铜矿、铝土矿赋存层位,喀斯特侵蚀面上的锰质(铁质)风化壳是锰矿、铁矿赋存层位,而玄武岩顶部与龙潭组(宣威组)之间的高岭石粘土风化壳是稀土、硫铁矿、铝土矿赋存层位。中、上二叠统界线附近风化壳对金、铜、铝土、硫铁、锰和稀土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产 风化壳 上二叠统 贵州
下载PDF
灵台红粘土和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地球化学演化 被引量:67
15
作者 顾兆炎 丁仲礼 +1 位作者 熊尚发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57-365,共9页
沉积物的化学成分无疑取决于来源物质的成分和沉积后的化学作用。对来自于甘肃灵台7MaBP以来风成沉积序列的红粘土、黄土和古土壤样品的化学分析表明,风成沉积物化学成分的演化主要由沉积前所经历的各种地表作用(尤其是风化作用)所... 沉积物的化学成分无疑取决于来源物质的成分和沉积后的化学作用。对来自于甘肃灵台7MaBP以来风成沉积序列的红粘土、黄土和古土壤样品的化学分析表明,风成沉积物化学成分的演化主要由沉积前所经历的各种地表作用(尤其是风化作用)所决定,当地成壤作用对化学成分的影响叠加在106a演化趋势上5反映风化程度的化学指标Na/Al值和Fe2+/Fe3+值总体均呈逐步增加的趋势,基本一致于上新世以来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这可能与青藏高原隆升和北半球冰盖发育加速粉尘物质源区侵蚀同时降低化学风化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粘土 黄土-古土壤 风化作用 地球化学
下载PDF
花岗岩风化程度的化学指标及微观特征对比——以香港九龙地区为例 被引量:49
16
作者 尚彦军 吴宏伟 曲永新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79-294,共16页
据香港九龙 3个不同工程场地取得的 1 49件不同级别的风化花岗岩样品的化学分析结果 ,用统计学方法 ,从反映岩石风化程度的 1 8项化学指标中选取 9项进行了分析计算。对其结果及其与风化程度分级的关系的研究表明有 4种指标比较理想。... 据香港九龙 3个不同工程场地取得的 1 49件不同级别的风化花岗岩样品的化学分析结果 ,用统计学方法 ,从反映岩石风化程度的 1 8项化学指标中选取 9项进行了分析计算。对其结果及其与风化程度分级的关系的研究表明有 4种指标比较理想。通过对样品微观特征的观察研究和矿物成分、微孔隙率以及综合显微岩石指标 (Ip)进行了描述和定量分析 ,发现其中一些指标有一定相关性。这些化学指标和微观特征相关的统计值在一定程度上可定量表征花岗岩的风化程度 ,即 :随风化作用进行 ,碱、碱土金属组分逐渐淋失 ,脱硅、富铝铁化作用逐渐加强 ;相应地 ,先是钠长石风化成高岭石 ,其次为云母和钾长石的风化。粘土矿物所占体积百分比随风化程度增高而变大 ,至残积土 (Ⅵ级 )时已达 50 %左右 ;Ip 指标值下降 ,微孔隙率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化花岗岩 风化分级 化学指标 微观特征 风化程度 微孔隙率
下载PDF
龙游石窟群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及保护对策初步研究 被引量:49
17
作者 杨志法 王思敬 +4 位作者 许兵 占跃平 徐建宏 郭建军 张旗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0年第3期291-295,共5页
新发现的龙游石窟群 ,由于其规模之大 ,地下开挖水平之高 ,也由于存在着许多疑团而引起广泛的关注。本文将从其工程地质条件、古石窟群开挖技术中的科学技术亮点、围岩的主要变形破坏类型以及这一古石窟群的保护对策等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 龙游 石窟 工程地质条件 保护对策 风化
下载PDF
碳酸盐岩风化壳岩-土界面风化作用机制——对岩粉层淋溶模拟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冯志刚 马强 +4 位作者 李石朋 王世杰 黄伟 刘江 史文革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9-132,共14页
碳酸盐岩风化壳通常呈现出清晰突变的岩-土界面,成为直接利用野外地质剖面的发育特征探索碳酸盐岩风化作用过程的障碍。本文选择贵州中部及湘西的4条典型碳酸盐岩原位风化壳的岩-土界面作为研究对象,模拟干热风化条件(即气候温暖或炎热... 碳酸盐岩风化壳通常呈现出清晰突变的岩-土界面,成为直接利用野外地质剖面的发育特征探索碳酸盐岩风化作用过程的障碍。本文选择贵州中部及湘西的4条典型碳酸盐岩原位风化壳的岩-土界面作为研究对象,模拟干热风化条件(即气候温暖或炎热、排水条件良好的风化状态),在24~29.5℃的环境温度下,利用饱和CO2水对各剖面岩粉层样柱开展了系统的淋溶实验研究(淋溶终点以碳酸盐完全溶蚀为标志)。通过对淋出液中主要造岩元素和淋溶残余物的动态取样分析,初步揭示了碳酸盐岩风化壳岩-土界面的风化作用机制。结果表明:①碳酸盐岩风化壳岩-土界面风化过程中,碳酸盐的溶蚀和酸不溶物的分解是同步进行的,在碳酸盐淋溶伊始,酸不溶物已表现出明显的风化倾向;②排水条件良好的风化环境下,由硅酸盐等酸不溶物组分分解溶出的盐基离子及Si等元素更易随风化溶液淋失,使得在风化残余物中难以形成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等自生粘土矿物。酸不溶物相的其他造岩元素中,Ti和Al为惰性元素,Fe为弱迁移元素,Mn和P表现出明显的活性;③碳酸盐岩岩粉层的水-岩作用过程中,当碳酸盐含量对水-岩反应而言过量时,碳酸盐的溶蚀强度主要受岩粉层质地的制约。粒度粗,渗透性强,水-岩作用时间短,碳酸盐的溶蚀量低,反之亦然。而酸不溶物组分对于水-岩反应而言,在整个淋溶周期内都是不足的,其含量成为制约水-岩反应强度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风化壳 岩-土界面 淋溶模拟 风化作用机制 岩粉层
下载PDF
壶穴差异风化或风蚀作用成因质疑 被引量:29
19
作者 吕洪波 任晓辉 +1 位作者 许民 欧阳江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2-198,I0004,共8页
过去十年来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地貌的文章,而关于壶穴成因的争论也通过各种媒介报道出来。笔者等建议壶穴仅仅用于表示快速旋转水流在基岩表面形成的近圆筒形的凹坑,以口小肚大底平为典型形态特征,而冰川融水冲蚀形成... 过去十年来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地貌的文章,而关于壶穴成因的争论也通过各种媒介报道出来。笔者等建议壶穴仅仅用于表示快速旋转水流在基岩表面形成的近圆筒形的凹坑,以口小肚大底平为典型形态特征,而冰川融水冲蚀形成的壶穴则叫做冰川壶穴。近年来,有些研究者将中国东部花岗岩山脊上的壶穴与差异风化和风蚀作用联系起来。笔者等分析了风化作用和风蚀作用的特点,明确指出:风化作用和风蚀作用并非壶穴形成的原因,唯一可能的成因是快速的河水或冰川融水的旋转水流。因此,在中国南方河床上发现的壶穴既可能是河流流水形成的,也可能是第四纪山谷冰川融水造成的;而中国北方花岗岩山脊上的壶穴只能是曾经覆盖其上的第四纪冰帽在冰川退缩期之冰川融水形成的。所以,花岗岩山脊上的壶穴为冰川壶穴(即冰臼),可以看作第四纪冰帽的标志。根据中国东部壶穴的分布特征推断:中国东部之北方在第四纪末次冰盛期至少曾经存在着许多冰帽甚至大陆冰川,而其南部边缘至少已经达到山东蒙山以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壶穴 差异风化 风蚀 冰川融水成因
下载PDF
青海共和盆地土壤风蚀的^(137)Cs法研究(Ⅰ)——^(137)Cs分布特征 被引量:17
20
作者 严平 董光荣 +1 位作者 张信宝 邹学勇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68-274,共7页
土壤风蚀作为土地沙漠化的首要环节,对其准确测定和评估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放射性核素137Cs作为人类核试验的产物,以其独特的理化性质而成为研究土壤侵蚀和泥沙沉积一种良好的示踪源。137Cs法在水蚀研究领域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而在... 土壤风蚀作为土地沙漠化的首要环节,对其准确测定和评估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放射性核素137Cs作为人类核试验的产物,以其独特的理化性质而成为研究土壤侵蚀和泥沙沉积一种良好的示踪源。137Cs法在水蚀研究领域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而在风蚀研究中的应用却相对不足,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作者选择青海共和盆地作为研究区,探讨137Cs法在土壤风蚀研究中应用的可行性。通过对共和盆地不同类型土壤剖面的137Cs取样分析,基本查清了区域137Cs分布的若干特性,测定出不同类型土地137Cs活度的排序为:林地>干湖盆>高寒草原>旱作农田≈干草原>固定沙丘>荒漠草原>流动沙丘>风蚀地,137Cs总量的排序为:干湖盆>林地>流动沙丘>高寒草原>旱作农田≈干草原>固定沙丘>荒漠草原>风蚀地。并分析了一些典型剖面的137Cs深度分布及其机制,将137Cs深度剖面划分为正常剖面、沉积剖面、侵蚀剖面和人为扰动剖面4种型式。沙丘砂由于遭受反复吹失和沉积,其137Cs含量逐渐减小,趋于微量的均匀化;而高寒草原的137Cs含量在区域上也较为均匀,在深度分布上,接近负指数分布曲线保存了相对完好的137Cs初始沉积剖面,是理想的137Cs背景值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风蚀 共和盆地 土地沙漠化 放射性核素 泥沙沉积 铯同位素 青海共和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