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3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盐下白云岩成藏条件分析与勘探部署方向
1
作者 马德波 王珊 +7 位作者 陈永权 曹颖辉 闫磊 杜德道 杨敏 张君龙 徐兆辉 周慧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44-759,共16页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盐下具有优质的生储盖组合,是盆地级重大战略接替领域,但由于埋深大、层系古老,寒武系盐下勘探面临烃源岩、沉积储层与油气保存等基础地质方面诸多认识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野外露头、钻井分析与区域地震大...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盐下具有优质的生储盖组合,是盆地级重大战略接替领域,但由于埋深大、层系古老,寒武系盐下勘探面临烃源岩、沉积储层与油气保存等基础地质方面诸多认识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野外露头、钻井分析与区域地震大剖面解释,重新认识寒武系盐下烃源岩、沉积储层、盖层与油气保存条件,结合已钻井分析,指出寒武系盐下有利勘探方向,优选有利勘探区带。结果表明:1)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烃源岩分布受控于前寒武纪裂坳体系,主要分布在北部坳陷及周缘、塔西南地区,总面积约26.8×10^(4) km^(2)。2)寒武系盐下发育肖尔布拉克组内—中缓坡丘滩体、吾松格尔组礁后滩两套储层。肖尔布拉克组内—中缓坡丘滩体沿塔南古陆周缘分布,面积4.5×10^(4) km^(2);吾松格尔组礁后滩发育在轮南—古城台缘带内侧,面积5.3×10^(3) km^(2)。3)中寒武统膏盐岩盖层发育膏盐湖、膏云坪、泥云坪3个相带,由巴楚隆起—阿瓦提凹陷膏盐湖中心向四周呈环带状展布,总面积大约25×10^(4) km^(2)。4)基于已钻井分析,提出近源、规模优质储盖组合与古隆起背景是寒武系盐下勘探突破的方向。优选塔中北斜坡、古城—肖塘南、温宿周缘、轮南地区4个Ⅰ类有利区与麦盖提斜坡1个Ⅱ类有利区,总面积5.4×10^(4) km^(2)。研究成果对于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盐下勘探部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寒武系盐下 肖尔布拉克组 吾松格尔组 丘滩体 膏盐岩 油气成藏
下载PDF
华北板块南缘寒武系苗岭统碳酸盐岩硬底:缺乏生物扰动背景下的早期海底胶结作用
2
作者 代明月 尹忠雷 +3 位作者 齐永安 韩兰兰 陈松华 卿诗韵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041-2052,共12页
华北地台南缘寒武系苗岭统碳酸盐岩硬底发育在核形石灰岩和鲕粒灰岩之上,并明显截断下伏的碳酸盐沉积物。本文通过对硬底界面之下颗粒间的放射纤维状方解石胶结物和等厚环边的微晶胶结物分析,表明其形成于早期海底胶结作用,该时期早期... 华北地台南缘寒武系苗岭统碳酸盐岩硬底发育在核形石灰岩和鲕粒灰岩之上,并明显截断下伏的碳酸盐沉积物。本文通过对硬底界面之下颗粒间的放射纤维状方解石胶结物和等厚环边的微晶胶结物分析,表明其形成于早期海底胶结作用,该时期早期胶结区靠近沉积物—水界面,易受潮汐和波浪冲刷而暴露海底,并在持续搅动的高能环境中经历磨蚀和平整,形成硬底。由于硬底形成后几乎没有受到强烈改造和持续生物侵蚀的影响,通常表现出简单、平坦的表面形态。研究区馒头组二段含硬底层段形成于低、高能交替的潮间—潮下水道环境,以微晶方解石为主要的胶结剂沉淀;张夏组含硬底层段形成于台内鲕粒滩高速建造期,以物理化学沉淀和早期海底胶结作用为主。研究区出现的硬底表明,该时期海水化学条件和海底生态环境利于碳酸盐沉积物的早期胶结。硬底作为早期海底胶结作用的突出证据,对于研究碳酸盐沉积物的早期成岩作用及岩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其形成过程及成因也为古海洋化学条件和底栖生态系统的变化提供了主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硬底 华北地台 寒武系苗岭统 早期海底胶结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中寒武统沙依里克组岩相古地理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孙学虎 王琳霖 +3 位作者 吕奇奇 刘玲利 李琳静 张建坤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57,共13页
沙依里克组是塔里木盆地寒武系油气勘探中的重要层位,沉积相的精细刻画依然是目前制约该层位油气勘探取得突破的关键因素。本次研究在大量岩心观察、230块岩石薄片鉴定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研究区内10种典型的岩相组合类型,并识别4种典... 沙依里克组是塔里木盆地寒武系油气勘探中的重要层位,沉积相的精细刻画依然是目前制约该层位油气勘探取得突破的关键因素。本次研究在大量岩心观察、230块岩石薄片鉴定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研究区内10种典型的岩相组合类型,并识别4种典型地震相带特征,进而分析了沙依里克组发育的沉积相类型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塔里木盆地中寒武统沙依里克组发育蒸发台地、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斜坡相及盆地相6种沉积相,进一步可划分为7种亚相及15种微相;(2)结合地层厚度展布、地震资料,编制了中寒武统沙依里克组岩相古地理图,建立了碳酸盐岩台地到斜坡–盆地的沉积相模式。对沙依里克组岩相古地理的深入研究,可进一步明确蒸发岩类盖层与盐间白云岩储层之间的良好配置关系,为盐间勘探领域新突破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相古地理 岩相组合 沙依里克组 中寒武统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峡东寒武纪第二期三管缠绕形壳Anabarites cf.tripartitus的螺旋手性
4
作者 彭佳欣 赵晓芳 +4 位作者 郭俊锋 强亚琴 宋祖晨 孙洁 韩健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025-2040,共16页
在现生生物和化石记录中螺旋手性十分常见,然而,其发生机制一直悬而未决,尤其是寒武纪早期小壳化石。阿纳巴管类(anabaritids)是一类广布于寒武纪纽芬兰世地层中呈明显三辐射对称的管状化石,前人对该类化石中螺旋扭转属种的研究大多仅... 在现生生物和化石记录中螺旋手性十分常见,然而,其发生机制一直悬而未决,尤其是寒武纪早期小壳化石。阿纳巴管类(anabaritids)是一类广布于寒武纪纽芬兰世地层中呈明显三辐射对称的管状化石,前人对该类化石中螺旋扭转属种的研究大多仅限于形态描述,其手性机制讨论甚少。本文依托湖北宜昌寒武系纽芬兰统岩家河组中111枚右手螺旋手性的小壳化石——Anabarites cf.tripartitus,探讨该类化石右手螺旋模式生长机制,认为螺旋扭转原因并非外部环境所致(水流变化、埋藏作用、科里奥利力),而应从生物自身因素(功能形态学、分子发育生物学)出发探究其固定的右旋不对称性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手性 功能形态学 分子发育生物学 Anabarites cf.tripartitus 寒武系第二阶
下载PDF
川东北元坝西部须二段—须三段沉积相及其对储层控制作用
5
作者 王爱 肖开华 +2 位作者 刘忠群 黄彦庆 乔大伟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0-361,共12页
川东北元坝西部须二段—须三段是重要的油气产层。本文利用钻井岩心、测井资料和三维地震资料对川东北元坝西部上三叠统须二段—须三段沉积相类型、沉积特征、沉积模式及其对储层发育控制作用开展详细的研究,以指导该地区的油气勘探部... 川东北元坝西部须二段—须三段是重要的油气产层。本文利用钻井岩心、测井资料和三维地震资料对川东北元坝西部上三叠统须二段—须三段沉积相类型、沉积特征、沉积模式及其对储层发育控制作用开展详细的研究,以指导该地区的油气勘探部署。结果表明,川东北元坝西部须二段—须三段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相和湖泊相沉积,能够识别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和浅湖4种亚相,可进一步划分出9种微相。须二段—须三段沉积时期发育两种沉积模式,须二段为缓坡型宽河道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主要发育宽河道,砂体叠置连片;须三段为陡坡型窄河道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主要发育窄河道,砂体沿河道呈条带状分布。须二段主要发育中粒长石岩屑砂岩和中粒石英砂岩两种有利储集岩类型,主要分布于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中;须三段发育中粗粒钙屑砂岩和砂质细砾岩两种有利储集岩类型,主要分布于三角洲平原辫状河道—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过渡带砂体中。缓坡型宽河道辫状河三角洲中发育的中粒长石岩屑砂岩和中粒石英砂岩储层物性和孔隙结构明显好于陡坡型窄河道辫状河三角洲中发育的中粗粒钙屑砂岩和砂质细砾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三角洲 沉积模式 优质储层 须家河组 川东北地区
下载PDF
扬子陆块西缘寒武系砂岩的物源分析:对古地理位置重建和构造背景的指示
6
作者 张英利 贾晓彤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3-380,共18页
扬子陆块西缘寒武系主要为一套碎屑岩-碳酸盐岩的岩石组合,前人研究多认为形成于相对稳定的克拉通盆地。但同时期出现的大陆岩浆作用显然与前期认定的克拉通盆地性质不符,需要借助扬子西缘的物质来源探讨构造背景。基于野外露头等资料,... 扬子陆块西缘寒武系主要为一套碎屑岩-碳酸盐岩的岩石组合,前人研究多认为形成于相对稳定的克拉通盆地。但同时期出现的大陆岩浆作用显然与前期认定的克拉通盆地性质不符,需要借助扬子西缘的物质来源探讨构造背景。基于野外露头等资料,本文通过对扬子陆块西缘会泽和会东附近寒武系3件砂岩样品进行重矿物分析、电气石电子探针和碎屑锆石U-Pb测年分析,确定扬子西缘寒武纪沉积物的源区;并结合沉积序列等综合探讨扬子陆块西缘寒武纪的构造背景。沉积序列表明,扬子西缘寒武系沧浪铺组、西王庙组和二道水组主要由砂岩和白云岩等组成,沉积环境为滨岸—潮坪。细—粗砂岩碎屑颗粒为次棱角状—次圆状,分选较差;碎屑组分主要为石英,岩屑几乎全部为燧石,长石含量较少。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重矿物分析指示扬子西缘寒武系砂岩重矿物主要由锆石、赤—褐铁矿、电气石、钛铁矿、金红石、磷灰石等组成,重矿物组合指示岩浆岩为其主要母岩;电气石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物源主要来自于贫锂花岗岩和变砂岩、变泥岩;碎屑锆石测年分析表明物源区母岩主要为983~540 Ma岩浆岩。碎屑锆石年龄对比等综合分析表明,寒武系沉积物部分源自康滇古陆983~708 Ma的岩浆岩和变沉积岩,部分源自冈瓦纳大陆东非造山带663~540 Ma的岩石,物源区岩石经历再旋回产物作用。扬子西缘寒武系的沉积序列、碎屑锆石年龄谱图和碎屑组成等特征综合分析表明,扬子陆块西缘寒武系形成于前陆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重矿物 物源分析 寒武纪 碰撞环境 前陆盆地 扬子陆块西缘
下载PDF
寒武系张夏组树形石中的钙化蓝细菌——以山东淄博峨庄镇后紫峪剖面为例
7
作者 王璇 梅朝佳 李忠日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9-350,共12页
山东淄博峨庄镇后紫峪剖面寒武系张夏组顶部发育树形石,根据宏观露头岩性变化所反映的沉积相特征,研究区张夏组层序可以划分为三个四级亚层序。随着微生物影响树形石的形成过程的证据不断丰富,广为接受的“CCM机制引发蓝细菌鞘钙化作用... 山东淄博峨庄镇后紫峪剖面寒武系张夏组顶部发育树形石,根据宏观露头岩性变化所反映的沉积相特征,研究区张夏组层序可以划分为三个四级亚层序。随着微生物影响树形石的形成过程的证据不断丰富,广为接受的“CCM机制引发蓝细菌鞘钙化作用”的观点正不断受到挑战。本文通过野外勘探采样、室内薄片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镜下识别刻画树形石的组构,并与现代实例进行类比进而分析其成因机制。树形石的主要组构为暗色泥晶基质、亮晶方解石胶结物和碎屑颗粒,显微镜下显示,树形石内部发育钙化蓝细菌生物化石,包括附枝菌(Epiphyton)、基座菌(Hedstroemia)、肾形菌(Renalcis),还可见孢网菌(Bacinella)、石松藻(Lithocodium)状组构。通过对研究区树形石中多种类型钙化蓝细菌和钙化蓝细菌微生物膜钙化残余物质的研究,为树形石内钙化微生物多样性做出了较为翔实的补充,明确了树形石是附枝菌等蓝细菌主导的微生物膜或微生物席钙化作用的产物,其中胞外聚合物(EPS)在树形石的发育和矿物沉淀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为树形石的“微生物影响成因”提供了一个典型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化蓝细菌 树形石 钙化作用 后紫峪剖面 山东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寒武系第二统肖尔布拉克组内的颤藻化石
8
作者 李佳益 董琳 石开波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5-488,共14页
通过岩石切片观察,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寒武纪第二世的肖尔布拉克组白云岩中发现大量丝状蓝菌化石,共鉴定出可归入颤藻目的丝状蓝菌类化石3属4种,包括Obruchevella meishucunensis,Oscillatorio-psis longa,Oscillatoriopsis sp.和Si... 通过岩石切片观察,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寒武纪第二世的肖尔布拉克组白云岩中发现大量丝状蓝菌化石,共鉴定出可归入颤藻目的丝状蓝菌类化石3属4种,包括Obruchevella meishucunensis,Oscillatorio-psis longa,Oscillatoriopsis sp.和Siphonophycus typicum,均为肖尔布拉克组内的首次发现。化石保存精美,可以观察到Obruchevella内清晰的三层结构,即钙化的胶质鞘、有机质的管体壁和管内黑色丝状物,对这类化石的内部结构和鉴定特征起到补充作用。此次发现的颤藻化石丰富了肖尔布拉克组的生物多样性,为塔里木盆地的化石研究和生命演化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颤藻 肖尔布拉克组 塔里木盆地 寒武纪第二世
下载PDF
Nitrogen isotope stratigraphy of the Early Cambrian successions in the Tarim Basin:Spatial variability of nitrogen cycling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aleo-oceanic redox conditions
9
作者 Bi Zhu Xuefeng Li +1 位作者 Lu Ge Yongquan Chen 《Acta Geochimica》 EI CAS CSCD 2024年第4期785-801,共17页
The Early Cambrian represents a critical time period characterized by extraordinary biological innovations and dynamic redox conditions in seawaters.Nitrogen isotopic signatures of ancient sediments have the potential... The Early Cambrian represents a critical time period characterized by extraordinary biological innovations and dynamic redox conditions in seawaters.Nitrogen isotopic signatures of ancient sediments have the potential to elucidate the evolutionary path of marine redox states and the biogeochemical nitrogen cycle within the water column of the Early Cambrian ocean.While existing research on this topic has predominantly focused on South China,the exploration of other continental margins has been limited,leaving contradictory hypotheses untested.In this study,pairedδ^(15)N andδ^(13)C org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on the Lower Cambrian successions from the Shiairike section(inner ramp)and Well Tadong 2(deep shelf/basin)in the northwestern and eastern Tarim Basin,respectively.Our data from the Shiairike section reveal a discernible shift in the operation of different nitrogen cycles for the black chert-shale unit,also referred to as the black rock series in Chinese literature,of the Yurtus Formation(Fortunian stage to lower Stage 3).Oscillatingδ^(15)N values for its lower part are suggestive of alternating anaerobic assimilation of NH 4+and denitrification/anammox.This is likely attributed to a shallow,unstable chemocline consistent with the upwelling and incursion of deep,anoxic waters during a major transgression.In contrast,aerobic nitrogen cycling,indicated by positiveδ^(15)N values of>2‰,dominated the upper part alongside a reduction in upwelling intensity.On the other hand,theδ^(15)N signatures of Xishanbulake and Xidashan Formations of Well Tadong 2,which encompass a time interval from the Cambrian Fortunian Age to Age 4,are indicative of N_(2)fixation by diazotrophs as the major nitrogen source.The two studied intervals,although not time-equivalent,exhibit separated states of nitrogen cycling at least during the deposition of the Yurtus black rock series.The spatially different nitrogen cycling of the studied sections is compatible with a redox-stratified ocean during the deposition of the Yurtus black rock series.The build-up of a NO_(3)−reservoir and aerobic nitrogen cycling in seawater was largely restricted to near-shore settings whereas anaerobic nitrogen cycling dominated by N_(2)fixation served as the main nitrogen uptake pathway in off-shore settin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trogen isotopes Early Cambrian TARIM Black rock series
下载PDF
基于地层元素测井的鄂西宜昌地区下寒武统水井沱组页岩储层参数评价
10
作者 童广勤 陈林 +3 位作者 李培军 秦维秉 韩晓影 苗凤彬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3-562,共10页
鄂西宜昌地区下寒武统水井沱组页岩是近年来我国南方页岩气勘探的重点层位之一。为解决实验室储层测试资料相对有限的约束,本研究基于地层元素测井资料建立一套鄂西宜昌地区下寒武统水井沱组页岩储层参数解释方法,进而为储层评价提供依... 鄂西宜昌地区下寒武统水井沱组页岩是近年来我国南方页岩气勘探的重点层位之一。为解决实验室储层测试资料相对有限的约束,本研究基于地层元素测井资料建立一套鄂西宜昌地区下寒武统水井沱组页岩储层参数解释方法,进而为储层评价提供依据。基于地层元素测井数据和实验室测试X射线衍射数据,建立了储层矿物组分类型及含量元素测井解释模型,误差性分析结果显示解释的岩石矿物含量与岩心测试矿物含量具有良好的相关性(黏土矿物R为0.7813,碳酸盐矿物R为0.7859,硅质矿物R为0.738),利用元素开展的矿物含量解释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基于矿物组分解释开展了水井沱组岩相类型划分,总体上岩相组合变化与相对海平面变化具有良好相关性,高灰质含量页岩类型对应于水体相对较浅环境。利用矿物组分解释模型,建立水井沱组页岩脆性矿物组分指数计算方法,对水井沱组页岩脆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与页岩弹性参数脆性评价结果具有良好一致性。总体上基于地层元素测井解释的矿物组分结果可为鄂西宜昌地区下寒武统水井沱组页岩储层岩相划分、储层甜点识别、压裂段优选等提供参照,对区域内储层评价与勘探开发具有良好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储层 元素俘获能谱测井 储层评价 宜昌地区
原文传递
四川广元羊木-岩洞地区震旦纪-寒武纪界线地层序列及构造-沉积演化
11
作者 王林康 文龙 +9 位作者 李智武 刘树根 陈代钊 宋金民 王瀚 陈明思 杨钹 唐攀 陈荣庆 丁一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12-826,共15页
绵阳-长宁拉张槽的形成机制及时间尚存在巨大争议,严重制约了灯影组油气勘探的部署。为更好地对拉张槽深水地层提供时代约束,深化拉张槽构造-沉积演化认识,基于露头描述、薄片观察、碳同位素测试,对广元地区4个露头剖面开展综合地层对... 绵阳-长宁拉张槽的形成机制及时间尚存在巨大争议,严重制约了灯影组油气勘探的部署。为更好地对拉张槽深水地层提供时代约束,深化拉张槽构造-沉积演化认识,基于露头描述、薄片观察、碳同位素测试,对广元地区4个露头剖面开展综合地层对比和沉积环境分析。岩石学及碳同位素特征表明,研究区实测4条野外露头剖面从下到上可划分为4个岩性段(Ⅰ~Ⅳ):岩性段Ⅰ为薄层泥质灰岩夹泥质白云岩条带,对应陡山沱组三段Shuram-Wonoka负偏段地层;岩性段Ⅱ以黑色页岩为代表,可对比陡山沱组四段;岩性段Ⅲ为块状白云岩-硅质岩序列,属于灯影组同期地层;岩性段Ⅳ以薄板状硅质岩为特征,相当于麦地坪组。其中,灯影组二段早期—麦地坪期,研究区从块状白云岩逐步过渡为薄板状硅质岩,见垮塌体及滑塌揉皱,指示台地转换为斜坡-盆地沉积环境。这种加深的沉积趋势与中上扬子台地相区变浅至暴露的过程完全相反,指示断裂活动影响下快速沉降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阳-长宁拉张槽 广元地区 灯影组 地层对比 构造-沉积演化
下载PDF
滨海海底边界层对底栖微体化石仿真模拟的影响
12
作者 张毅恒 张涛 +8 位作者 雍媛媛 鱼驰洋 肖巨月 何凯悦 王邓 王星 王宾 杨晓光 韩健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0-422,共13页
计算流体力学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近年来在古生物学研究中已有大量应用。该方法在研究生物化石的个体形态、器官功能,以及其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古生物领域的CFD仿真对象多为厘米级别体型的生物,... 计算流体力学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近年来在古生物学研究中已有大量应用。该方法在研究生物化石的个体形态、器官功能,以及其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古生物领域的CFD仿真对象多为厘米级别体型的生物,而对于毫米级别大小的微体生物的仿真则相对较少。区别于厘米级别的宏体生物,底栖型微体生物的生活环境局限于海床上方垂直高度较小的区域,受海底黏性边界层低流速区域的影响更为明显,因而在设置这类化石仿真的水流环境时应当考虑对于边界层流域水体流速以及海床表面地理环境的还原。本文基于随机表面生成的方法,构建了不平坦的滨海海床表面模型,并模拟了水流在海底边界层附近受海床表面地形影响的流动状态;基于获得的仿真流速数据,我们仿真了寒武纪微型底栖刺细胞动物化石Quadrapyrgite在起伏的海床表面环境中四个不同位置的受水流阻力情况。仿真结果显示,近海床表面处的水体流动可形成明显的低流速区域,且低流速区域的厚度随着入口速度增大而变薄。在起伏表面的凹凸区域中,凸起地带的迎水面形成的低流速区域较薄,流速变化较快;而在凸起地带背水面以及凹陷地带形成的低流速区域较厚,流速较缓且易形成涡旋。流速的差异体现在不同位置的Quadrapyrgite的受阻力大小不同上,其差值可达数倍到数十倍。这种量级的受阻力差值可以在毫米级到厘米级尺度上塑造、影响底栖型生物的分布甚至其自身的摄食行为。本文的研究为CFD方法模拟底栖微型化石的生存环境提供了更加深入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微体化石 计算流体力学 海底边界层 傅里叶变换 随机表面产生方法
下载PDF
新疆阿克苏地区寒武纪幸运期早期小壳化石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犇 刘鹏举 +2 位作者 尚晓冬 蔡习尧 周元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044-4051,共8页
本文报道新疆阿克苏地区寒武纪幸运期最早期的小壳化石组合。化石产自玉尔吐斯组底部,包括:Protohertzina anabarica Missarzhevsky,1973、Protohertzina unguliformis Missarzhevsky,1973、Anabarites trisulcatus Voronova and Missar... 本文报道新疆阿克苏地区寒武纪幸运期最早期的小壳化石组合。化石产自玉尔吐斯组底部,包括:Protohertzina anabarica Missarzhevsky,1973、Protohertzina unguliformis Missarzhevsky,1973、Anabarites trisulcatus Voronova and Missarzhevsky,1969、Anabarites ternarius Missarzhevsky in Rozanov et al.,1969、Cambrotubulus decurvatus Missarzhevsky in Rozanov et al.,1969、Olivooides sp.、Kaiyangites novilis Qian and Yin,1984以及海绵骨针化石。据此可以在新疆阿克苏地区玉尔吐斯组下部建立Anabarites trisulcatus-Protohertzina unguliformis组合带。该组合带下界以Anabarites trisulcatus、Protohertzina unguliformis、Protohertzina anabarica、Kaiyangites novilis的首次出现为标志,上界以它们的最后出现为标志。通过上述小壳化石组合可以进一步确认阿克苏地区玉尔吐斯组下部为寒武纪幸运期最早期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阿克苏地区 玉尔吐斯组 寒武纪 幸运期 小壳化石
下载PDF
华北寒武纪苗岭世晚期δ^(13)C演化及生态环境特征 被引量:3
14
作者 左景勋 朱学剑 +1 位作者 陈泳霖 翟文建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89-302,共14页
豫北和鲁西地区寒武系苗岭统上部δ^(13)C演化表现为下降趋势,芙蓉统下部δ^(13)C呈上升趋势,并表现出显著正漂移,这次δ^(13)C正漂移出现在三叶虫Chuangia带内,可与世界各地芙蓉统排碧阶的δ^(13)C正漂移(SPICE)对比。δ^(13)C演化趋... 豫北和鲁西地区寒武系苗岭统上部δ^(13)C演化表现为下降趋势,芙蓉统下部δ^(13)C呈上升趋势,并表现出显著正漂移,这次δ^(13)C正漂移出现在三叶虫Chuangia带内,可与世界各地芙蓉统排碧阶的δ^(13)C正漂移(SPICE)对比。δ^(13)C演化趋势与三叶虫、牙形石、浮游植物的繁盛与萧条表现出一定的耦合关系。苗岭世晚期三叶虫大规模绝灭时期,δ^(13)C呈逐渐降低趋势,苗岭世末期新的三叶虫科大量出现时期,δ^(13)C呈上升趋势。另外,海平面升降对δ^(13)C演化具有明显的影响,海侵时期沉积的碳酸盐岩其δ^(13)C呈逐渐增大趋势,高水位早期沉积的碳酸盐岩具有较高的δ^(13)C值,高水位晚期或海平面下降期沉积的碳酸盐岩的δ^(13)C呈逐渐下降趋势。海平面变化是导致生态环境变化、生物群落演化、碳同位素组成演化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组成 寒武纪苗岭世 生态环境 海平面升降 豫北和鲁西地区
下载PDF
广西金秀寒武系黑色岩系中的热液脉状镍钴矿床超常富集规律与成矿条件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宝林 王学海 +1 位作者 苏艳平 沈晓丽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793-1807,共15页
在华南地区的广西金秀寒武系黑色岩系中发现了热液脉状镍钴矿床,矿石品位超常富集,元素组合特殊,实属罕见,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找矿意义。本文介绍龙华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矿石富集规律,以及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初步研究成果。含矿围岩是寒... 在华南地区的广西金秀寒武系黑色岩系中发现了热液脉状镍钴矿床,矿石品位超常富集,元素组合特殊,实属罕见,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找矿意义。本文介绍龙华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矿石富集规律,以及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初步研究成果。含矿围岩是寒武系清溪组下段炭质泥岩,矿体可分为高品位热液脉状和低品位浸染状2类。主矿脉中出现镍-钴-砷和镍-钴-硫两类矿物组合,且两者呈分离状态,分别赋存在NWW向和NNW向断裂构造中。矿石成分主要是镍-钴砷化物、少量硫化物,以及石英和碳酸盐。采用电子探针方法分析了红砷镍矿、辉砷镍矿、硫镍矿、针镍矿、方钴矿、辉铋矿和自然铋矿物的元素含量,讨论了主要矿石矿物的Fe-Co-Ni三元图解。根据矿物内部结构构造和共生关系,厘清了矿物生成顺序,将矿石矿物的形成过程划分为内生热液作用期和表生作用期。元素面扫描分析结果表明,红砷镍矿内部Ni、Co、S元素具有显著的分带特征,可能是二次生长的结果。热液脉状镍钴矿床可能是加里东运动以前的古老地壳物质再循环的产物,花岗岩体与成矿作用的关系尚难评判,Ni-Co元素的超常富集可能主要来自于后期的构造-流体改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岩系 Ni-Co超常富集 热液脉状矿床 改造成矿 广西
下载PDF
黔北寒武系牛蹄塘组页岩孔隙分形表征 被引量:7
16
作者 唐玄 郑逢赞 +4 位作者 梁国栋 马子杰 张家政 王玉芳 张同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0-123,共14页
页岩的孔隙结构是影响页岩气赋存和流动的关键因素,分形维数可以用来定量描述页岩孔隙结构的复杂程度。以黔北地区牛蹄塘组富有机质页岩为例,在扫描电镜、页岩地球化学和矿物组成分析基础上,利用高压压汞和低温氮气吸/脱附法研究了页岩... 页岩的孔隙结构是影响页岩气赋存和流动的关键因素,分形维数可以用来定量描述页岩孔隙结构的复杂程度。以黔北地区牛蹄塘组富有机质页岩为例,在扫描电镜、页岩地球化学和矿物组成分析基础上,利用高压压汞和低温氮气吸/脱附法研究了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参数,利用FHH模型计算了孔隙分形维数,讨论了孔隙结构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富有机质页岩石英含量为39.0%~68.4%;黏土矿物含量为11.5%~28.2%;有机碳含量为2.77%~5.81%,平均为3.81%;有机质成熟度高。(2)氮气吸脱附数据显示BET比表面积为11.954~21.744 m^(2)/g,平均为14.572 m^(2)/g;总孔体积为0.0186~0.0259 cm^(3)/g,平均为0.0214 cm^(3)/g;平均孔径范围在4.773~7.025 nm,平均为5.967 nm。微孔对总比表面积贡献大,而中孔和宏孔对孔隙体积贡献大。(3)基于低温氮气吸附数据获得的页岩孔隙分形维数D_(1)和D_(2)分布相对集中(D_(1)为2.65~2.71,D_(2)为2.79~2.85),压汞数据的大孔隙分形维数分布范围宽(D_(Hg)为2.21~2.81),分形维数显示牛蹄塘组富有机质页岩具有以微孔为主的复杂孔隙结构和高度非均质性,孔隙发育具有多重分形特征。(4)分形维数D_(2)与有机碳含量和微孔体积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显示分形维数D_(2)可用于有机质孔隙结构表征,而矿物组成对分形维数没有明显影响。研究区牛蹄塘组页岩分形维数与龙马溪组产气页岩较为接近,指示本区页岩具有较好的孔隙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 分形维数 牛蹄塘组 高压压汞 黔北地区
下载PDF
黔东北地区震旦系-寒武系黑色页岩含气性分析——以铜页1井为例
17
作者 周喆 陈祎 +5 位作者 周业鑫 赵福平 冯心涛 冯霞 杜威 石富伦 《贵州地质》 2024年第2期109-122,共14页
雪峰隆起西缘作为晚抬升型基底隆起带,寒武系牛蹄塘组经历深埋藏的持续时间相对较短,有机质演化程度普遍有利于页岩气保存,具有良好页岩气资源潜力。本文以黔东北地区铜页1井为例,通过分析寒武系牛蹄塘组和震旦系老堡组纵横向黑色岩系... 雪峰隆起西缘作为晚抬升型基底隆起带,寒武系牛蹄塘组经历深埋藏的持续时间相对较短,有机质演化程度普遍有利于页岩气保存,具有良好页岩气资源潜力。本文以黔东北地区铜页1井为例,通过分析寒武系牛蹄塘组和震旦系老堡组纵横向黑色岩系总有机碳含量、有机质成熟度、沉积厚度、优质页岩厚度等数据变化,探讨各参数与含气性差异的关系。基于对铜页1井的分析结果表明:牛蹄塘组富有机质页岩厚约56 m,TOC含量平均为4.49%;Ro平均值3.35%,总体达过成熟阶段;干酪根类型均为Ⅰ型,生烃潜力较好。脆性矿物含量>50%,储层孔隙度平均为0.81%,渗透率平均为0.37×10^(-3)mD,均较低,属于低孔超低渗储层。页岩孔隙多以孤立的不规则状溶蚀孔为主,有机质孔保存较差,孔隙连通性差。含气性测试显示,牛蹄塘组含气量总体较低,最高仅0.07 m^(3)/t,老堡组含气量最高仅0.33 m^(3)/t,老堡组含气性较牛蹄塘组相对更好。研究表明,牛蹄塘组有机质热演化程度越高,有机质孔及溶孔数量越少,储层连通性越差;储层岩性致密,缺乏可容空间,是牛蹄塘组含气性弱的主要因素。老堡组具有相对较好的页岩气显示,可能是牛蹄塘组底部的有机质受成岩后期改造,页岩气沿裂缝集中保存所致,具备一定的研究和开发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地质特征 含气性 铜页1井 黔东北地区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东北缘下寒武统页岩岩相特征与沉积模式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旺威 李一凡 +3 位作者 高志前 樊太亮 张坦 匡明志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55-1168,共14页
研究页岩岩相特征和沉积模式有助于把握细粒烃源岩的特征和分布。通过野外露头描述、薄片观察和有机质含量测定等手段,对塔里木盆地东北缘(塔东北地区)下寒武统页岩的岩相、岩相组合和沉积演化模式进行了分析。塔东北地区早寒武世水体... 研究页岩岩相特征和沉积模式有助于把握细粒烃源岩的特征和分布。通过野外露头描述、薄片观察和有机质含量测定等手段,对塔里木盆地东北缘(塔东北地区)下寒武统页岩的岩相、岩相组合和沉积演化模式进行了分析。塔东北地区早寒武世水体表现为快速海侵-持续变深-迅速变浅,海平面的变化直接影响页岩的发育。研究区下寒武统自下而上发育6种岩相和3种岩相组合:(1)半深水陆棚岩相组合,包括硅质页岩相、硅质黏土质混合页岩相和磷质页岩相;(2)深水陆棚岩相组合,包括硅质页岩相和黏土质页岩相;(3)浅水陆棚岩相组合,包括钙质页岩相和硅质钙质页岩相。寒武纪初期塔东北地区处于半深水陆棚环境,且拉张作用强烈,热液活动频繁,热液活动对有机质富集具有双重作用,不利于半深水陆棚环境中硅质页岩相中有机质的富集,有利于半深水陆棚环境中磷质页岩相中有机质的富集。随着水体持续变深,构造活动和热液活动减弱,深水陆棚岩相组合开始沉积,这一时期有机质保存条件好、沉积速率慢、古生产力较高,页岩中TOC含量相对较高。在西大山组沉积时期整体为浅水陆棚环境,这一时期沉积物中硅质矿物含量减少,钙质矿物含量增加,有机质保存条件较差,沉积速率较快,页岩中TOC含量相对较低。总体认为塔东北地区下寒武统的磷质页岩相和深水陆棚岩相组合为有利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下寒武统 页岩岩相 沉积模式
下载PDF
北京西山下苇甸中上寒武统风暴沉积特征及模式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淳 刘航宇 +3 位作者 芦飞凡 刘波 石开波 何卿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0-124,共15页
通过对北京西山下苇甸剖面中典型风暴成因竹叶状灰岩的野外实测和镜下薄片分析,明确了59套风暴沉积特征,确定了风暴沉积序列并建立了陆表海风暴作用沉积模式,主要取得如下认识:(1)北京西山下苇甸寒武系共有泥晶灰岩相、含砾屑泥晶灰岩... 通过对北京西山下苇甸剖面中典型风暴成因竹叶状灰岩的野外实测和镜下薄片分析,明确了59套风暴沉积特征,确定了风暴沉积序列并建立了陆表海风暴作用沉积模式,主要取得如下认识:(1)北京西山下苇甸寒武系共有泥晶灰岩相、含砾屑泥晶灰岩相、颗粒泥晶灰岩相和泥晶颗粒灰岩相4种岩相类型。(2)鲕粒灰岩-砾屑灰岩型序列发育原地型风暴岩,泥岩和粉砂岩-砾屑灰岩型序列发育近源型风暴岩,泥晶灰岩-砾屑灰岩型序列发育远源型风暴岩。(3)原地型风暴岩发育侵蚀面,砾屑含量高,长短轴比大;近源型风暴岩砾屑定向性好,可见递变层理;远源型风暴岩基质含量高。(4)竹叶状灰岩沉积在陆表海背景下的潮下带,原地型、近源型和远源型风暴岩沉积范围以正常浪基面和风暴浪基面为界,距风暴中心距离和搬运距离依次增加。本次研究不仅补充了下苇甸寒武系的风暴沉积记录,而且为该时期的古环境研究提供了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苇甸 风暴沉积 竹叶状灰岩 寒武系 碳酸盐岩
下载PDF
华夏陆块早寒武世沉积地层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组成:对源区和构造背景的指示
20
作者 陈伟雄 徐琼 +3 位作者 童喜润 顾涛 散飞雪 邱啸飞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157-2175,共19页
华夏陆块早古生代沉积记录对于了解华南陆块在Gondwana超大陆演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广东省中山市神湾地区下寒武统八村群开展了锆石年代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八村群变泥质粉砂岩的碎屑锆石年龄可分为4034... 华夏陆块早古生代沉积记录对于了解华南陆块在Gondwana超大陆演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广东省中山市神湾地区下寒武统八村群开展了锆石年代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八村群变泥质粉砂岩的碎屑锆石年龄可分为4034~3122 Ma、2765~2250 Ma、1765~1443 Ma、1126~901 Ma、884~773 Ma以及595~547 Ma六组,其中最年轻的一组碎屑锆石加权平均年龄将该地层的最大沉积时间限定在551±4 Ma。锆石的Hf同位素特征则指示八村群沉积物源可能以古老地壳物质再循环为主,伴少量初生地壳物质。八村群变粉砂岩和变泥岩样品的化学风化指数(CIA)和成分成熟度(ICV)分别为79.8~86.4和0.39~0.87,均表明源区经历了相对强烈的化学风化作用。元素地球化学结果显示,八村群样品强烈富集不相容元素,而亏损Ni、Cr和Co等,指示八村群源区可能以活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下的长英质岩石为主。综合对比八村群与世界其他陆块同时期沉积地层的碎屑锆石年龄组成,本文认为八村群代表了新元古代晚期至早古生代早期Gondwana超大陆聚合过程中造山作用的沉积响应,支持华夏陆块位于Gondwana超大陆北缘,靠近北印度板块和羌塘地体,是该超大陆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夏陆块 八村群 Gondwana超大陆 构造背景 源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