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9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希夏邦马峰地区三趾马化石对古高度和古环境重建的厘定 被引量:1
1
作者 邓涛 张兆群 +1 位作者 倪喜军 孙博阳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94-1405,共12页
在第一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中,于希夏邦马峰地区吉隆盆地晚中新世沃马组中发现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成为证明青藏高原隆升历程的重要证据之一。在其后的考察中,希夏邦马峰周边以及青藏高原其他地区有若干三趾马新材料发现,持续对青藏高原... 在第一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中,于希夏邦马峰地区吉隆盆地晚中新世沃马组中发现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成为证明青藏高原隆升历程的重要证据之一。在其后的考察中,希夏邦马峰周边以及青藏高原其他地区有若干三趾马新材料发现,持续对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了采集自希夏邦马峰地区吉隆盆地的三趾马新材料,其形态特征包括:门齿唇侧无纵沟;上颊齿原尖圆、小,无次尖收缩,褶皱较弱;下颊齿双叶近圆形,双叶谷浅,宽U形,外中谷在前臼齿中浅。这些特征与原来在吉隆盆地发现的福氏三趾马(Hipparion forstenae)的鉴定特征完全一致。自三趾马在晚中新世初期从北美迁入旧大陆以后,在众多的地点都有非常繁盛的三趾马动物群分布,其中的三趾马通常有多个种共存。然而,青藏高原腹地目前已知的三趾马动物群中均只有一种三趾马存在,这种现象非常罕见。在现代青藏高原,物种数量会随着海拔升高而发生变化,在中等海拔地段物种丰富度最高,在2500m以上的高海拔地区显著下降。本文通过高原腹地与泛第三极地区的青藏高原南缘、北缘、以东及以西区域三趾马物种多样性的比较,结果表明这一现象是青藏高原在新近纪时期的强烈隆升导致的特殊地形与气候环境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三趾马 新近纪 古高度 古环境
下载PDF
西藏聂拉木亚汝雄拉晚中新世化石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强 倪喜军 +1 位作者 邓涛 吴飞翔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06-1417,共12页
西藏聂拉木亚汝雄拉南坡保存有较厚的新生代达涕古湖盆沉积物,并产出晚中新世晚期福氏(垂鼻)三趾马(Hipparion(Cremohipparion)forstenae)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地区新生代隆升与环境变迁的重要区域之一。目前对喜马拉雅山脉代表... 西藏聂拉木亚汝雄拉南坡保存有较厚的新生代达涕古湖盆沉积物,并产出晚中新世晚期福氏(垂鼻)三趾马(Hipparion(Cremohipparion)forstenae)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地区新生代隆升与环境变迁的重要区域之一。目前对喜马拉雅山脉代表性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地层与古脊椎动物化石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札达和吉隆盆地,对达涕古湖盆的研究程度仍很低。2020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组织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古生物分队,对聂拉木亚汝雄拉地区开展中-新生代地层与古生物调查,在新近纪地层中采集到一小批脊椎动物化石,包括鲤科咽齿、犀类、有蹄类和鼠兔类。其中,鼠兔类化石归属于艾氏拟美兔(Bellatonoides eroli),这是该属在青藏高原地区的首次发现,指示其产出层位的生物地层年代不会晚于晚中新世早期(灞河期)。根据哺乳动物化石,目前可从亚汝雄拉剖面中识别出两个不同的层位和年代,即上部湖滨相地层产福氏(垂鼻)三趾马,其年代为晚中新世晚期(保德期);下部湖相地层产艾氏拟美兔,其年代可能为晚中新世早期(灞河期)。此前艾氏拟美兔发现于土耳其安卡拉(Ankara)和我国内蒙古中部地区中中新世晚期-晚中新世早期的地层中,通常与灵长类及其他森林型哺乳动物共同出现;福氏(垂鼻)三趾马分布于西藏吉隆和山西保德晚中新世晚期地层中,被认为适应于开阔生境,海拔分布不超过2900m。化石证据显示聂拉木达涕古湖盆在晚中新世早期至晚期的古海拔可能比现代高度低了近2000m,古植被类型存在从晚中新世早期的森林到晚中新世晚期的森林草原环境的转变,整体上晚中新世亚汝雄拉的古环境远比现代要适宜得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晚中新世 聂拉木 达涕古湖盆 脊椎动物 古环境
下载PDF
关中盆地新近系泥岩地球化学特征:物源和古沉积环境恢复
3
作者 兰华平 任战利 +4 位作者 张莹 祁凯 邢光远 夏岩 冯梦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01-1817,共17页
目前关中盆地开发利用的地热资源主要为新生界砂岩、砂砾岩孔隙裂隙型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层位主要为新近系热储层。地热资源赋存特征、地热资源开发有利区展布、地热资源量等与物源、古沉积环境密切相关,查明关中盆地新近系泥岩物源和古... 目前关中盆地开发利用的地热资源主要为新生界砂岩、砂砾岩孔隙裂隙型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层位主要为新近系热储层。地热资源赋存特征、地热资源开发有利区展布、地热资源量等与物源、古沉积环境密切相关,查明关中盆地新近系泥岩物源和古沉积环境特征,有利于指示同沉积时期砂岩物源和古沉积环境特征,对于关中盆地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重点层位确定、有利区预测及资源量计算具有指导意义。沉积岩中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记录了重要物源和沉积环境信息。依据关中盆地新近系泥岩岩心样品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特征对物源和沉积环境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关中盆地新近系泥岩的源区构造背景主要为活动大陆边缘,源岩主要为关中盆地南缘太白岩体正长花岗岩、华山岩体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含有一定的中—基性火成岩;化学蚀变指数(CIA)介于61.34~76.78之间,平均值为70.78,反映新近系泥岩经历了中等程度风化作用,指示高陵群和蓝田-灞河组沉积期处于暖湿气候环境,张家坡组沉积期气候发生了转型,由暖湿气候转变为冷干气候;地球化学指标综合反映,新近系泥岩沉积期主要处于还原环境,水体古盐度整体表现为淡水、半咸水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盆地 新近系 物源特征 古沉积环境
下载PDF
关中盆地新近系蓝田-灞河组热储层物性及渗流特征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莹 任战利 +3 位作者 兰华平 祁凯 邢光远 夏岩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12-725,共14页
关中盆地地热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地热能有助于调整能源结构、降低雾霾及改善环境。新近系蓝田-灞河组是目前地热开采的主要热储层,明确储层物性及渗流机理对地热资源的高效规模开发利用及回灌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钻井岩心及测井资料,结合... 关中盆地地热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地热能有助于调整能源结构、降低雾霾及改善环境。新近系蓝田-灞河组是目前地热开采的主要热储层,明确储层物性及渗流机理对地热资源的高效规模开发利用及回灌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钻井岩心及测井资料,结合压汞、铸体薄片、核磁共振等相关测试手段,对渭河盆地新近系主要层位蓝田-灞河组的物性特征、孔隙结构特征、渗流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基于地热井及钻孔测井资料,西安凹陷蓝田-灞河组孔隙度为20%~25%,渗透率为100~200 mD,固市凹陷孔隙度为10%~20%,渗透率为1~100 mD,西安凹陷物性条件优于固市凹陷,在平面上孔渗均表现为由盆地边缘向盆地中部增大的趋势。②蓝田-灞河组孔隙以原生粒间孔、粒间残余孔隙为主,局部见少量微裂缝发育,见少量长石溶孔。孔喉分布比较均匀,主要介于10~16μm之间,渗透率贡献值高。出水量大,单位厚度砂岩单位涌水量高,富水性及渗流特征好。③蓝田-灞河组砂岩储层类型属于Ⅱ类储集层,综合评价为高孔隙度渗透层,是最有利的地热开发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储层 孔隙结构 渗流 蓝田-灞河组 地热资源 关中盆地
下载PDF
吉隆盆地中中新世以来孢粉组合及古环境演化 被引量:1
5
作者 刘佳 宋艾 +4 位作者 张馨文 高毅 陈琳琳 刘宾绪 苏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18-1428,共11页
喜马拉雅造山带是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的产物,其形成和演化历史一直以来都是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研究的焦点。山脉北坡沿藏南拆离断层分布的晚新生代河湖相沉积盆地记录了造山带演化和古环境信息。本研究对喜马拉雅中段吉隆盆地旦增竹康... 喜马拉雅造山带是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的产物,其形成和演化历史一直以来都是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研究的焦点。山脉北坡沿藏南拆离断层分布的晚新生代河湖相沉积盆地记录了造山带演化和古环境信息。本研究对喜马拉雅中段吉隆盆地旦增竹康组、沃马组和贡巴组开展孢粉学分析,借此探讨盆地沉积地层的时代、喜马拉雅隆升过程及其环境效应。依据孢粉组合将盆地内的旦增竹康组的沉积时代修订为中中新世。此外,该孢粉组合还指示吉隆盆地植被从中中新世的针阔叶混交林转变为晚中新世的疏林草地,在晚中新世晚期至上新世演化为高山草甸,并在早更新世形成现今的高山灌丛和草甸。吉隆盆地自中中新世开始沉积以来古高程就与现今较为接近,在旦增竹康组和沃马组沉积期间,海拔抬升并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 孢粉分析 古高程 古植被
下载PDF
青藏高原冈底斯岩浆岩带西段新近纪达若-壮拉火山构造的地层序列及活动时序重塑
6
作者 尼玛次仁 顿都 +3 位作者 田杨杨 洛桑朗杰 尼玛扎西 格桑卓嘎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73-1190,共18页
青藏高原的新生代火山岩地层、岩相(岩石)与构造是高原演化过程的重要记录。针对青藏高原南部冈底斯岩浆岩带西段近南北向展布的达若-壮拉火山构造洼地内新近纪火山作用过程,在1∶5万遥感解译和地质调查基础上,结合1∶2000岩石地层剖面... 青藏高原的新生代火山岩地层、岩相(岩石)与构造是高原演化过程的重要记录。针对青藏高原南部冈底斯岩浆岩带西段近南北向展布的达若-壮拉火山构造洼地内新近纪火山作用过程,在1∶5万遥感解译和地质调查基础上,结合1∶2000岩石地层剖面测制、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等方法开展了火山地层序列及活动时序重塑研究。结果发现,该新近纪火山活动包含了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1 Ma、10 Ma的早、晚2期喷发沉积序列,其中早期火山活动以单纯中心式喷溢为主,伴有小规模的爆发作用,形成了盾状熔岩穹隆或熔岩台地,火山喷发物主要为粗面安山岩、粗安质熔结凝灰岩和粗安质凝灰熔岩等;而晚期火山活动以侵出、侵入活动和小规模爆发作用为主,形成了熔岩和火山渣组成的火山锥,火山喷发物主要为粗安质熔结凝灰岩、粗安质凝灰熔岩、粗安质火山碎屑岩、玻基粗面斑岩等。该套新近纪火山序列的爆发指数整体较低,喷发方式属于斯特朗博利型或夏威夷型,空间上与区内的早期古近纪火山机构呈切割式、叠套式组合,反映新近纪与古近纪火山活动中心存在空间迁移特征。同时发现,该区火山作用时代与区域伸展构造的发育时间基本重叠,表明该区新近纪火山活动应形成于青藏高原碰撞后的陆内拉张环境,发育过程可能受到青藏高原晚新生代近东西向伸展作用控制,从而与区域上的近南北向裂谷系伴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火山机构 钾质—超钾质火山岩 近南北向裂谷 地质调查工程 火山爆发指数
下载PDF
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全球变暖背景下亚洲内陆干旱区古气候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
7
作者 吕壮壮 乔庆庆 +1 位作者 董孙艺 汪冬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09-1322,共14页
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是新生代全球降温趋势下一次强烈的全球升温事件,其气候状态被认为是未来全球变暖最可能达到的状态。亚洲内陆干旱区是全球典型的中纬度干旱区,其干旱化过程对人类生存环境影响最为深刻、最为直接。在全球变暖背景下... 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是新生代全球降温趋势下一次强烈的全球升温事件,其气候状态被认为是未来全球变暖最可能达到的状态。亚洲内陆干旱区是全球典型的中纬度干旱区,其干旱化过程对人类生存环境影响最为深刻、最为直接。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叠加人类活动的影响,干旱区变得更加脆弱,其扩张或变迁都会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探讨亚洲内陆干旱区在中中新世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气候演化历史,对未来气候变暖模式下干旱区的气候变化预估提供重要参考。本文梳理了亚洲内陆干旱区典型盆地现有中中新世期间古气候演化研究结果,通过环境磁学参数、孢粉、同位素等多种气候代用指标的综合分析,发现在中中新世期间,多数地区呈现湿润化,但开始的时间有所差异,同时,少量地区呈现持续干旱化的现象。另一方面,对中中新世适宜期形成的主控因素依然存在较大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哥伦比亚玄武岩喷发是主要因素,有的学者认为构造活动是主要因素。要解决上述争议,需要获取更多具有精确年代控制的高分辨率记录,以确定中中新世升温事件的起始响应时间。通过正确解译气候代用指标,特别是对古气候变化响应最为直接和敏感的孢粉,以及环境磁学参数和地球化学比值等蕴含的古环境信息,厘清各种因素对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揭示亚洲内陆干旱区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气候演化的驱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 全球气候变化 气候代用指标 驱动机制 环境磁学 亚洲内陆干旱区
下载PDF
南海北部IODP U1500B孔早-中中新世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源区古气候浅析
8
作者 耿力 黄宝琦 路颖晗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65-873,共9页
通过南海北部IODP U1500B钻孔岩芯中1262.6~1288.3 m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还原中新世早-中期(20~14 Ma)中国西南地区的气候与环境演化历史。沉积物中稀土元素分析结果显示其物源区主要为中国西南的云贵高原,主量元素比值、CIA、PIA... 通过南海北部IODP U1500B钻孔岩芯中1262.6~1288.3 m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还原中新世早-中期(20~14 Ma)中国西南地区的气候与环境演化历史。沉积物中稀土元素分析结果显示其物源区主要为中国西南的云贵高原,主量元素比值、CIA、PIA、C值、Sr/Cu以及主成分分析结果共同指示早-中中新世沉积物源区化学风化强烈、气候温暖湿润的特征。中国西南地区距今17 Ma以来的气候基本上与全球一致,但17 Ma之前与全球寒冷干燥的状况并不相同。这可能与晚渐新世-早中新世青藏地区的强烈隆起有关:高原隆升导致南亚季风大大加强,使中国西南地区在早中新世(20~17 Ma)更加温暖湿润(尽管这段时间南亚季风在全球变冷的影响下有略为减弱的趋势);17~14 Ma,南亚季风的增强持续影响中国西南地区,此时全球气候也处于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MCO),两者气候变化趋势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IODP U1500B孔 古气候 南亚季风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昭通盆地晚中新世到上新世古环境演化过程
9
作者 李佩 张春霞 +2 位作者 罗浩 刘志成 高战武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26-339,共14页
青藏高原东南缘的云南区域是研究晚新生代以来气候和环境演化的重要区域之一。虽然针对云南区域已经开展了大量古气候和古环境演化的研究,但是晚中新世到上新世云南区域湿度变化的记录仅为碳同位素和孢粉记录,且分辨率较低。因此,该区... 青藏高原东南缘的云南区域是研究晚新生代以来气候和环境演化的重要区域之一。虽然针对云南区域已经开展了大量古气候和古环境演化的研究,但是晚中新世到上新世云南区域湿度变化的记录仅为碳同位素和孢粉记录,且分辨率较低。因此,该区域缺乏晚中新世到上新世连续的高分辨率古湿度变化记录。本研究主要基于云南省东北部昭通盆地内晚中新世到上新世的沉积物岩心,通过对沉积物粒度的测试分析,综合沉积序列、岩性特征和沉积构造,表明:昭通盆地在8.8~6.2 Ma以沼泽亚相沉积环境为主;在6.2~2.8 Ma以浅湖亚相沉积环境为主;在2.8~2.6 Ma以湖滨亚相沉积环境为主。昭通盆地沉积物粒度参数记录的晚中新世到上新世云南区域呈现干旱化的趋势。结合前期该钻孔黏土矿物和化学风化的相关成果,认为晚中新世到上新世南亚季风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并主要受控于全球变冷和全球CO_(2)浓度降低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昭通盆地 晚中新世 上新世 古环境
下载PDF
Facies development and sedimentology of the Middle Miocene carbonates of the Raghama Formation, northeastern Saudi Arabia
10
作者 Mansour H.Al-Hashim Abdelbaset S.El-Sorogy Meshal Wadani 《Acta Geochimica》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87-96,共10页
Ragahama Formation comprises a siliciclastic continental deposits followed by marine carbonates, representing prograding alluvial fans from adjacent high hinterlands seaward into lagoons and fringing reef environments... Ragahama Formation comprises a siliciclastic continental deposits followed by marine carbonates, representing prograding alluvial fans from adjacent high hinterlands seaward into lagoons and fringing reef environments. The present work aimed to document the facies development and sedimentology of the Raghama carbonates exposed along the eastern coastal plain of the Red Sea, northwestern Saudi Arabia. Four stratigraphic sections were measured and sampled(D1–D4) and thin sections and major and trace element analyses were prepared and applied for petrographic and geochemical approaches. The carbonates were subdivided into three successive fore-reef, reef-core, and back-reef depositional facies. Sandy stromatolitic boundstone, microbial laminites, dolomitic ooidal grainstone, bioclastic coralline algal wackestone, sandy bioclastic wackestone, and coral boundstones were the reported microfacies types. Petrographic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studied carbonates were affected by dissolution, dolomitization, and aggrading recrystallization, which affects both the original micrite matrix and grains or acts as fracture and veinlet filling leading to widespread vuggy and moldic porosity. No evidence of physical compaction, suggesting rapid lithification and recrystallization during early diagenesis and prior to substantial burial and intensive flushing by meteoric waters. Most of the original microstructure of corals were leached and destructed. This is indicated by the higher depletion in Sr and Ca levels and increase in Mg,Na, Fe, and Mn levels, especially in section D1, in comparison with the worldwide carbona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ghama Formation MIOCENE DIAGENESIS Geochemistry Saudi Arabia
下载PDF
Changes in Calcareous Nannofossil Assemblages and Paleoenvironment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Early Miocene Lice Formation, Kahramanmara? Basin, Turkey, East Mediterranean
11
作者 Caner KAYAÖZER Muazez Esra ORHAN Uğur TEMİZ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4期1021-1034,共14页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calcareous nannofossil assemblages in detail from the early Miocene aged Lice Formation outcropping in the Kahramanmara? basin. The biostratigraphy of calcareous nannofossils was outlined a...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calcareous nannofossil assemblages in detail from the early Miocene aged Lice Formation outcropping in the Kahramanmara? basin. The biostratigraphy of calcareous nannofossils was outlined and paleoenvironmental features determined. In 81 samples taken from three measured sections in the region, 17 calcareous nannofossil genus and 48 nannofossil species were identified. These calcareous nannofossil genus and species identified the Lice Formation as being in the CNM4 nannofossil biozone. The abundance and diversity of early Miocene calcareous nannofossil species varied in the measured sections, with the samples generally moderate-poor, apart from a few samples.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individuals of Cyclicargolithus floridanus, Coccolithus pelagicus, Reticulofenestra hagii and Sphenolithus moriformis species, with paleoecological importance identified in the study region, indicate that in early Miocene times, the basin in which the Lice Formation deposited was meso-eutrophic with excess nutrient input, temperate and generally stable shallow marine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LEOECOLOGY NANNOFOSSIL BURDIGALIAN East Mediterranean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扎哈泉地区新近纪物源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潘双苹 胡光明 +3 位作者 李积永 肖红平 吴帆 范琳琳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01-209,共9页
一般认为柴西地区的扎哈泉油田新近纪砂坝储层的物源与古近纪的物源一致,但前人对古近纪的物源有不同的观点,从而造成扎哈泉地区新近纪物源认识不清,影响了该区沉积相与储层构型的研究。运用SPSS软件,对该区新近纪有限的重矿物资料进行... 一般认为柴西地区的扎哈泉油田新近纪砂坝储层的物源与古近纪的物源一致,但前人对古近纪的物源有不同的观点,从而造成扎哈泉地区新近纪物源认识不清,影响了该区沉积相与储层构型的研究。运用SPSS软件,对该区新近纪有限的重矿物资料进行聚类分析,进而研究不同类别样本的重矿物分布特征,并与铁木里克物源和祁漫塔格—东柴山物源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扎哈泉地区新近纪的物源来自祁漫塔格—东柴山,不存在两大物源在此交汇混合的情形,且该区内部又可以分为两个次级物源,一个仅仅覆盖扎2井区、扎401井区和扎7井区,另一个覆盖全区,两个次级物源存在交汇混合。该项研究厘清了扎哈泉地区新近纪物源的归属,为该区砂坝构型研究,特别是砂坝的迁移叠置方式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扎哈泉地区 新近纪 物源分析 重矿物 聚类分析
下载PDF
西秦岭北缘上新统木梯寺砾岩成因——兼论青藏高原东北缘隆升 被引量:1
13
作者 沈迪 郭进京 +3 位作者 于美娜 宫恩麟 常西玲 常璐璐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09-424,共16页
青藏高原东北缘是何时卷入现今青藏高原动力学系统而隆升成为高原的组成部分一直存在争议。高原周缘上新世—第四纪广泛出现的粗砾岩多被认为是高原隆升的重要地质标志。西秦岭北缘构造带北侧出露的上新世积石山砾岩、甘家砾岩、韩家沟... 青藏高原东北缘是何时卷入现今青藏高原动力学系统而隆升成为高原的组成部分一直存在争议。高原周缘上新世—第四纪广泛出现的粗砾岩多被认为是高原隆升的重要地质标志。西秦岭北缘构造带北侧出露的上新世积石山砾岩、甘家砾岩、韩家沟砾岩等都被认为是青藏高原东北缘快速隆升的地质依据,但这些砾岩由于第四纪以来隆升—侵蚀,多呈孤立块体分布在山顶。西秦岭北缘武山县新寺镇与高楼镇之间卧龙里—大坪一带山顶出露的一套粗砾岩(木梯寺砾岩)具有与漳县北出露的上新统砾岩相同或相似的特征,但却分布在西秦岭北缘断层之南,其研究对于西秦岭上新世隆升及构造边界确定具有重要的地质约束。通过对木梯寺砾岩的地貌特征、沉积旋回、岩性分段、砾石大小、分选性、磨圆度、砾石成分和古流向等较详细的研究,主要取得了如下认识:1)木梯寺砾岩是一套厚度约380 m,粒度粗且变化大、分选差、磨圆度低、旋回性清晰的洪积扇相和扇上季节性河道相互层的粗砾岩,高耸陡峭的山体地貌形态区别于下伏白垩系红色砂砾岩、砂岩的相对平坦地貌;2)扇上河道相砾岩中砾石叠瓦排列指示了自南向北的古流向,砾石成分以石灰岩、砂岩为主,含有少量花岗闪长岩、花岗岩砾石,指示了其物源区主要为西秦岭印支期造山带地层和侵入体;3)该套砾岩近水平的产状、特征性的地貌、典型的冲洪积扇组合,指示了其应该为山前近源、快速堆积体,这与漳县地区上新统韩家沟砾岩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因此,认为这套砾岩与韩家沟砾岩是同时代、同成因的地层,即这套砾岩时代应该为上新世;4)木梯寺砾岩虽然与漳县上新统韩家沟砾岩相似,代表了西秦岭北缘上新世以来的挤压背景下的类前陆盆地沉积,指示了青藏高原东北缘(西秦岭地块)一次快速隆升,但其分布在西秦岭北缘断层之南,角度不整合在白垩系之上,那么上新世西秦岭向北逆冲和隆升的边界应该向南推移至少数十千米,但边界具体位置的确定还有待在西秦岭区域寻找类似砾岩的线索和对边界断层的识别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秦岭北缘 上新世 木梯寺砾岩 砾石特征 冲洪积扇
下载PDF
四川盆地南部地表剥蚀量——基于古温标与声波时差法证据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恒 邓宾 +3 位作者 吴娟 蒋前前 刘重江 白育玮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90-92,共3页
受中新生代多期构造运动影响,四川盆地南部地区燕山—喜马拉雅期长期遭受隆升剥蚀。本文采用声波时差、古地温梯度和磷灰石裂变径迹等多种方法,定量恢复川南地区地表剥蚀量。声波时差法、古地温梯度法和磷灰石裂变径迹模拟等研究表明,... 受中新生代多期构造运动影响,四川盆地南部地区燕山—喜马拉雅期长期遭受隆升剥蚀。本文采用声波时差、古地温梯度和磷灰石裂变径迹等多种方法,定量恢复川南地区地表剥蚀量。声波时差法、古地温梯度法和磷灰石裂变径迹模拟等研究表明,川南地区中新生代以来地表剥蚀量普遍在2 km以上,华蓥山南段带剥蚀量达3.5 km,长宁及其以南地区剥蚀量大于4.5 km。磷灰石裂变径迹定量模拟进步表明,川南地区中新生代隆升剥蚀呈现阶段性,即晚白垩世、古近纪、新近纪三段隆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南地区 地表剥蚀量 裂变径迹 声波时差法
下载PDF
云南兰坪-思茅地块西缘中新世岩浆活动的发现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亮 宋冬虎 +4 位作者 陈光艳 孙载波 王晓林 卢晓萍 颜寻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620-1623,共4页
兰坪-思茅地块位于云南省中西部(图1-a),以大规模出露中生代和少量新生代红色沉积地层而闻名;其东侧边部还产有多套不同时代、不同属性的岩石组分,而西侧边部仅出露一套晚古生代无量山岩群(图1;云南省地质矿产局,1990;廖宗廷等,2005;云... 兰坪-思茅地块位于云南省中西部(图1-a),以大规模出露中生代和少量新生代红色沉积地层而闻名;其东侧边部还产有多套不同时代、不同属性的岩石组分,而西侧边部仅出露一套晚古生代无量山岩群(图1;云南省地质矿产局,1990;廖宗廷等,2005;云南省地质调查局,2013;李以科等,2017)。兰坪-思茅地块西侧的岩浆作用较强烈,活动期次有古近纪始新世、晚白垩世和三叠纪,其中晚白垩世和三叠纪岩浆作用仅产于地块西缘的无量山岩群中(云南省地质调查院,2011;2015;2019;云南省地质调查局,20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矿产局 岩浆作用 岩石组分 晚白垩世 岩浆活动 中新世 沉积地层 始新世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部车排子凸起新近系沙湾组成藏体系与富集规律 被引量:45
16
作者 沈扬 贾东 +1 位作者 赵宏亮 韩祥磊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81-588,共8页
准噶尔盆地西部车排子凸起远源成藏,新近系油气藏和油气显示基本都在一套厚砂层和其上的薄砂层中,厚砂层和薄砂层之间存在密切的油源联系。针对这一成藏现象,利用区域构造、油源对比、输导体系、化验证据、成藏特征等手段,系统研究车排... 准噶尔盆地西部车排子凸起远源成藏,新近系油气藏和油气显示基本都在一套厚砂层和其上的薄砂层中,厚砂层和薄砂层之间存在密切的油源联系。针对这一成藏现象,利用区域构造、油源对比、输导体系、化验证据、成藏特征等手段,系统研究车排子的成藏体系。结果表明,车排子轻质油源岩为侏罗系,主要来自昌吉凹陷西部,油气运移指向为东南到西北方向。区域构造运动形成的白垩系与侏罗系的不整合面和红车断裂的长期活动使得油气能从深部生烃区向浅层凸起区长距离运移。沙湾组一段区域展布的厚砂层高效的横向输导作用是车排子凸起油气规模富集的关键,喜马拉雅期小断层的纵向沟通促成了沙湾组二段薄砂岩性体的最终成藏。白垩系与侏罗系的不整合面-红车断裂-沙湾组一段厚砂层的紧密接触、良好匹配构成了复式、高效的输导格架。通过成藏体系研究,归纳总结了车排子地区的成藏模式,并提出沙湾组二段岩性油气藏和一段上倾尖灭或超覆油气藏是最有利的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体系 输导体系 准噶尔盆地 车排子凸起 网毯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南区古近系及新近系砂岩储层 被引量:25
17
作者 马达德 王少依 +3 位作者 寿建峰 陈子炓 秦玉娟 唐光明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4期519-528,共10页
根据40余口钻井的岩石学资料,较系统地描述了柴达木盆地西南区古近系及新近系的砂岩储层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1)砂岩储层的岩石(矿)成分在时空上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在研究区东南和西北两侧,砂岩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比中部地... 根据40余口钻井的岩石学资料,较系统地描述了柴达木盆地西南区古近系及新近系的砂岩储层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1)砂岩储层的岩石(矿)成分在时空上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在研究区东南和西北两侧,砂岩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比中部地区明显偏低;从古近系到新近系,砂岩的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逐渐降低。砂岩储层岩石学的这种变化明显地影响到其储集性能,造成本区东南和西北两侧砂岩储层性能比中部地区差。(2)砂岩储层的孔隙类型以原生孔隙为主。前人多数认为本区古近系及新近系砂岩储层的孔隙类型以次生孔隙为主,尤其是下干柴沟组,主要发育次生孔隙。作者认为本区古近系及新近系砂岩储层以原生孔隙为主,其次为胶结物溶孔和碎屑颗粒溶孔,次生孔隙仅在有限程度上改善了砂岩的储集性能。(3)压实作用的差异性是影响储集性能的主要因素,其次为胶结作用。压实作用的大小受埋藏深度和岩性的影响,也与储层的埋藏方式有关。砂岩储层中的胶结物以方解石和硬石膏为主,也见少量方沸石。不同层段砂岩中的方解石胶结物含量为4.0%~16.0%,局部地区硬石膏胶结物含量可达11.5%~28.0%,成为影响储集性能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古近系及新近系 砂岩储层 储集性能 成岩作用
下载PDF
南海北部莺歌海—琼东南盆地晚第三纪层序地层与海平面变化 被引量:40
18
作者 郝诒纯 陈平富 +1 位作者 万晓樵 董军社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37-245,共9页
莺歌海—琼东南盆地自晚第三纪海侵以来 ,可划分出 3个二级层序和 1 3个三级层序 ,利用生物化石 (主要为浮游有孔虫 )基准面确定层序的界面年龄值 ,自上而下分别为 1 .9Ma、2 .2Ma、 2 .8Ma、 3 .4 Ma、 5.1 Ma、 6.0 Ma、 1 0 .2 Ma、 ... 莺歌海—琼东南盆地自晚第三纪海侵以来 ,可划分出 3个二级层序和 1 3个三级层序 ,利用生物化石 (主要为浮游有孔虫 )基准面确定层序的界面年龄值 ,自上而下分别为 1 .9Ma、2 .2Ma、 2 .8Ma、 3 .4 Ma、 5.1 Ma、 6.0 Ma、 1 0 .2 Ma、 1 2 .6Ma、 1 5.2 Ma、 1 9.6Ma、 2 1 .0 Ma、2 3 .7Ma、 2 5.5Ma、 3 0 Ma。通过各层序沉积期的环境演变 ,探讨了海平面变化的周期性 ,并与同时代的全球海平面旋回作了对比。本区最高海平面时期为早上新世 ,即相当于浮游有孔虫N1 9带至 N2 1 带下部 ,其次为中中新世早期 ,相当于浮游有孔虫 N9至 N1 2 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纪 层序地层学 海平面变化 沉积环境
下载PDF
西藏札达盆地托林剖面孢粉组合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13
19
作者 吕荣平 罗鹏 +5 位作者 韩建恩 余佳 孟庆伟 邵兆刚 朱大岗 孟宪刚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475-1480,共6页
西藏札达盆地托林剖面的孢粉分析显示,该地区在5.4~5.05MaBP时期,气候环境由温凉干旱转变为温暖稍湿,植被相应地经历了疏林草原植被—森林草原植被的演变过程;到了5.05~4.40MaBP时期,转变为温暖潮湿的气候,植被亦相应地经历了由森林... 西藏札达盆地托林剖面的孢粉分析显示,该地区在5.4~5.05MaBP时期,气候环境由温凉干旱转变为温暖稍湿,植被相应地经历了疏林草原植被—森林草原植被的演变过程;到了5.05~4.40MaBP时期,转变为温暖潮湿的气候,植被亦相应地经历了由森林草原—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亚热带针阔叶混交林的演变过程。总地来说,当时该地区的植被是乔木植物(松属)和草本植物(蒿属、藜科)占主导地位,气候总体表现为温暖湿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札达盆地 托林剖面 植被 孢粉分析
下载PDF
江陵凹陷古近系沙市组含膏盐岩系沉积特征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沈均均 陈波 +3 位作者 王春连 宋换新 周晓峰 周林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25-433,共9页
研究发现,在江陵凹陷中南部梅槐桥向斜带内沙市组发育两套膏盐岩层。通过对钻井、岩心、地震资料的分析,明确了膏盐岩的岩性、电性及地震响应特征:岩性变化主要为由湖盆中心至边缘膏盐类矿物的含量越来越低而陆源碎屑物质含量越来越高;... 研究发现,在江陵凹陷中南部梅槐桥向斜带内沙市组发育两套膏盐岩层。通过对钻井、岩心、地震资料的分析,明确了膏盐岩的岩性、电性及地震响应特征:岩性变化主要为由湖盆中心至边缘膏盐类矿物的含量越来越低而陆源碎屑物质含量越来越高;电性特征表现为低伽马、低密度、高电阻、中子趋于0、扩径明显;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强振幅、低频率的反射特征。结合研究区古气候和古构造背景,对沙市组两套膏盐岩的沉积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套膏盐岩在凹陷内的分布差异巨大且沉积中心具有向南迁移的趋势,物源、古地貌和湖平面变化三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最后总结出研究区沙市组所沉积的膏盐岩是一种'非匀称补给'的成盐模式,主要形成于湖盆基准面下降晚期浅水蒸发沉积环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陵凹陷 沙市组 膏盐岩 沉积特征 成盐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