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45篇文章
< 1 2 16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溪遗址多期古洪水的气候背景与周期性
1
作者 李中轩 朱诚 +1 位作者 袁胜元 焦士兴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46,共10页
全新世时期形成的连续性古洪积层是追溯古环境信息的可靠记录。重庆市丰都县玉溪遗址存在多期连续的文化层与洪积层,但已有研究并未系统分析该遗址区的古洪水发生机制及其气候背景,并且缺乏基于多期古洪积层的周期性研究。(1)本文基于... 全新世时期形成的连续性古洪积层是追溯古环境信息的可靠记录。重庆市丰都县玉溪遗址存在多期连续的文化层与洪积层,但已有研究并未系统分析该遗址区的古洪水发生机制及其气候背景,并且缺乏基于多期古洪积层的周期性研究。(1)本文基于动物骨屑AMS ^(14)C年代数据,用Bacon程序拟合玉溪遗址剖面的沉积-年代关系,判定玉溪剖面古洪积层形成时段为约6.4 ka BP~7.3 ka BP。(2)古洪水沉积序列的粒度和端元分析结果显示,玉溪古洪积层由细粉砂-粉砂组成,表明古洪积层为溢岸憩流和滞水缓流堆积而成。(3)孢粉组合、磁化率、Rb/Sr和Si/Al比值等环境指标显示,玉溪剖面的古洪水沉积经历了早期湿热、中期温干、晚期暖湿三个阶段,其中古洪积层在温干阶段的沉积速率最大(30 cm·(100a)^(-1)),而且古洪水发生的频率亦高于湿热期。(4)古洪水沉积序列的小波功率谱分布特征表明,玉溪剖面的古洪水存在约30 a的短周期和约350 a的长周期;其长周期与区域性气候冷事件相关、短周期与ENSO事件导致的夏季风异常有关。本文提出的搬运洪积物的三种动力类型、干湿期古洪水的沉积速率差异以及古洪水泛滥的长短周期,对研究新石器早期重庆地区的人地关系和长江上游的洪水发生机制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洪水沉积 环境变迁 端元分析 古洪水周期 气候异常 玉溪遗址
下载PDF
晚第四纪构造与气候控制下的金沙江支流巴楚河阶地序列
2
作者 刘妮娜 田开飞 +1 位作者 刘博 温凯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4-234,共11页
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研究是理解地区气候变化、构造隆升过程的重要手段。巴楚河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隶属于金沙江支流水系,两岸阶地发育。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为第四纪以来青藏高原的隆升研究提供了天然场地条件,对该地区金沙江水系的形... 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研究是理解地区气候变化、构造隆升过程的重要手段。巴楚河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隶属于金沙江支流水系,两岸阶地发育。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为第四纪以来青藏高原的隆升研究提供了天然场地条件,对该地区金沙江水系的形成演化过程的研究也具有重要补充作用。野外勘查发现,巴楚河发育有四级阶地。对阶地堆积物进行宇宙成因核素测年和光释光测年,得到T1~T4阶地形成时代分别为1.7±0.1 ka、2.3±0.21 ka、4.5±0.5 ka和62.3±2 ka。T4阶地的形成主要为构造活动因素影响,T1~T3阶地的形成和阶地沉积物的堆积主要与气候有关。通过对阶地的拔河高度和形成时代的分析得巴楚河阶地下切速率由慢到快再平稳。研究结果对巴塘地区气候变化及构造运动历史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促进了该地区金沙江水系形成演化的研究,与前人对青藏高原全新世以来隆升过程的研究相互呼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阶地 沉积年代 巴楚河 青藏高原
下载PDF
XRF和ICP-MS测定风成沉积铜镍锌等9种重金属元素的对比分析
3
作者 曾方明 詹涛 陈陵康 《盐湖研究》 CAS CSCD 2024年第2期9-16,共8页
风成沉积的重金属元素对生态环境变化具有指示意义,因此快速、准确地测定其含量显得特别重要。目前,主要通过XRF(X射线荧光光谱)和ICP-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方法测定重金属元素的含量。文章对四个风成沉积剖面(黄土高原西峰剖面,青... 风成沉积的重金属元素对生态环境变化具有指示意义,因此快速、准确地测定其含量显得特别重要。目前,主要通过XRF(X射线荧光光谱)和ICP-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方法测定重金属元素的含量。文章对四个风成沉积剖面(黄土高原西峰剖面,青藏高原东北部种羊场剖面、泉吉河剖面、依毛剖面)247件样品进行了XRF和ICP-MS分析,并对其中9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进行了初步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 Cu、Ni、Zn的XRF测试结果和ICP-MS测试结果高度一致(Pearson相关系数r大于0.84)。2. Co、Pb的XRF测试结果和ICP-MS测试结果在大多数剖面中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在个别剖面中的一致性较差。3.在种羊场和泉吉河剖面中,Th的XRF测试结果比ICP-MS的测试结果略低。两种方法测得的As的含量在四个剖面中随深度的变化趋势高度一致;As的XRF测试结果明显比ICP-MS的测试结果低,差值可达11.5μg/g(相对于XRF法测定值的变化幅度达214%)。4. Cr和T的XRF测试结果高于ICP-MS的测试结果,两种方法测得的Cr含量的差值达40μg/g。尽管ICP-MS法具有比XRF法更高的精度,但对于Cu、Ni、Zn,采用高效廉价的XRF法能得到与ICP-MS法相媲美的测试结果。5.西峰、种羊场剖面采用XRF法测得的Cu、Ni、Zn、As含量与磁化率呈现相似的变化,表明这些元素亦可指示风成沉积记录的气候环境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元素 XRF 风成沉积 黄土高原 青藏高原
下载PDF
青藏高原南部玛不错湖面变化及其对气候环境的指示
4
作者 韩建恩 邵兆刚 +5 位作者 张雪锋 余苇 孟庆伟 余佳 王津 朱大岗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77-486,共10页
青藏高原藏南谷地中部的玛不错湖位于印度夏季风和西风影响区内,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不同年份相同时相的遥感影像反映了湖面的变化特征,是探究区域气候变化的重要对象。湖岸堤和湖成阶地沉积物记录了湖面水位变化的历史,可帮助认识区... 青藏高原藏南谷地中部的玛不错湖位于印度夏季风和西风影响区内,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不同年份相同时相的遥感影像反映了湖面的变化特征,是探究区域气候变化的重要对象。湖岸堤和湖成阶地沉积物记录了湖面水位变化的历史,可帮助认识区域古气候的变化和定量重建湖面波动。本文运用ArcGIS遥感解译、AMS ^( 14)C测年和DEM等方法确定玛不错北岸湖岸堤的高程和湖岸阶地的年代,结合湖成阶地剖面的沉积序列指示的湖面变化过程,重建晚更新世以来玛不错湖面的变化过程。S_(7)-S_(4)湖岸堤阶段,14256~13984 a BP之前,玛不错与其南侧的嘎拉错、多庆错为一体,是一个统一的大湖。S_(7)→S_(4),湖平面总体上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玛不错与多庆错、嘎拉错先后分离形成独立湖泊。S_(4)→S_(3)阶段,湖面逐渐上涨,分离的玛不错与嘎拉错重新连为一体,但这个过程持续时间比较短暂。S_(3)-S_(1)阶段,14256~13984 a BP之后,玛不错成为一个独立的湖泊。S_(3)→S_(1)阶段,湖面整体上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综合来看,晚更新世以来玛不错湖面经历了高→低→高→低的变化过程,湖面升降变化主要受区域大气降水和冰川融水的控制,反映了印度季风的强弱变化和全球气候的变化。近十年来遥感解译的湖面变化显示,玛不错2013-2015年期间呈萎缩状态,2016-2018年期间呈扩张状态,反映近年来青藏高原藏南谷地中部的气候有向暖湿化发展的趋势。该认识对于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气候环境变化趋势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玛不错 遥感影像 湖岸堤 湖平面 古环境变化
下载PDF
滇西南沧源岩溶洞穴硝洞堆积物来源分析
5
作者 石林 杨青 +6 位作者 刘连文 张晋 郑妍 张俞 杨万书 邹梓宁 郑洪波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1-96,共16页
岩溶洞穴是第四纪时期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开展岩溶洞穴碎屑沉积物的沉积特征及物质来源分析,对其沉积环境演变历史及古人类活动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了解硝洞洞穴及其周围不同沉积物黏土矿物特征的基础上,结合硝洞洞穴沉积物... 岩溶洞穴是第四纪时期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开展岩溶洞穴碎屑沉积物的沉积特征及物质来源分析,对其沉积环境演变历史及古人类活动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了解硝洞洞穴及其周围不同沉积物黏土矿物特征的基础上,结合硝洞洞穴沉积物的粒度和矿物学等特征对其物质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硝洞洞穴沉积物的主要来源为洞穴外地表较高处的沉积物,其通过片流作用被带入洞穴内进行堆积。其次,还同时堆积有少量灰岩不溶性物质及其经历进一步风化成壤作用后形成的物质,总体可能存在4次进一步的风化成壤作用。此外,也有洞壁崩塌的石灰岩角砾和岩块参与堆积,总体存在4次大量灰岩角砾或岩块参与堆积过程,而最近一次的堆积作用,显然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洞穴堆积 堆积物来源 粒度 黏土矿物
下载PDF
九江加积型红土网纹形态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6
作者 汪玲玲 李凤全 +4 位作者 吴开钦 王天阳 叶玮 朱丽东 蒋旭霞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34-544,共11页
【目的】第四纪加积型网纹红土发育具有独特的网纹结构,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较为广泛,是对第四纪环境变化的记录和响应。以往对网纹理化性质关注较多,但对网纹形态特征研究较少,结合理化性质去全面分析网纹特征有利于更为深刻地认识其... 【目的】第四纪加积型网纹红土发育具有独特的网纹结构,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较为广泛,是对第四纪环境变化的记录和响应。以往对网纹理化性质关注较多,但对网纹形态特征研究较少,结合理化性质去全面分析网纹特征有利于更为深刻地认识其环境意义。【方法】根据对江西九江网纹红土剖面的网纹形态和理化性质的分析,在理解理化性质可能对形态的影响和网纹化机制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网纹形态特征的环境意义。【结果与结论】(1)该剖面的网纹形态具有较为系统的变化特征,剖面上部的网纹相对较细小,而下部的网纹则相对较粗大;(2)从风化指标ba等和网纹形态指标的对应程度来看,总体上网纹形态与气候由暖湿到冷干的变化趋势具有一定对应性,但网纹形态对气候指示意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纹红土 白网纹 网纹形态
下载PDF
黄河和长江碎屑物质扩散研究——来自江苏沙脊物源示踪的约束
7
作者 林旭 刘海金 吴中海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5-174,共10页
研究源-汇系统对于理解岩石风化、河流输砂、泥砂沉积以及陆地和海洋沉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江苏省东海岸具有丰富的沉积物供应,在某些沿海地段形成了一系列沙脊,是进行沉积物源-汇过程研究的理想沉积记录之一。但目前对其物源区来... 研究源-汇系统对于理解岩石风化、河流输砂、泥砂沉积以及陆地和海洋沉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江苏省东海岸具有丰富的沉积物供应,在某些沿海地段形成了一系列沙脊,是进行沉积物源-汇过程研究的理想沉积记录之一。但目前对其物源区来自哪里还未达成共识。我们利用已发表的碎屑锆石U-Pb年龄和钾长石Pb同位素数据,结合江苏沙脊及其周缘区域的数据结果,详细厘定江苏沙脊的物源区,并运用蒙特卡罗反演模型定量评估江苏沙脊潜在物源区对其物质贡献率。结果表明江苏沙脊北部的碎屑物质主要受大别山(45%)和鲁中山区(24%)的共同影响;黄河(29%)、古黄河(27%)和长江(25%)的碎屑物质对江苏沙脊中部的物质组成起重要影响。江苏沙脊南部的物源主要来自长江(68%)。江苏沙脊的出现得益于黄河和长江这样的大陆尺度的大河搬运了丰富的碎屑物质到下游,南黄海西海岸的平坦地貌有利于保存这些碎屑物质,末次冰期后东亚陆架海动力过程(潮汐、海浪和沿岸流等)持续对其改造,这体现了河流-海洋在塑造河口-海岸地貌中的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沙脊 黄河 长江 锆石U-PB年龄 钾长石Pb同位素
下载PDF
中国黄土磁性地层研究进展与展望
8
作者 陈天然 肖国桥 +1 位作者 林欣如 潘卿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5,共15页
中国黄土是最重要的第四纪陆相气候记录之一,磁极性地层是建立第四纪黄土年代框架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总结了中国黄土所记录的布容/松山(Brunhes/Matuyama)、加拉米诺(Jaramillo)、奥尔都维(Olduvai)和松山/高斯(Matuyama/Gauss)等几... 中国黄土是最重要的第四纪陆相气候记录之一,磁极性地层是建立第四纪黄土年代框架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总结了中国黄土所记录的布容/松山(Brunhes/Matuyama)、加拉米诺(Jaramillo)、奥尔都维(Olduvai)和松山/高斯(Matuyama/Gauss)等几个作为主要定年依据的极性倒转界限的研究结果,并将黄土记录的这些界限位置与深海记录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不同黄土剖面所记录的各地磁极性倒转界限的位置并不一致,其差异可超过一个黄土-古土壤旋回,且不能用lock-in效应、气候和沉积速率差异、黄土地层划分差异来解释。这些地磁极性界限位置的差异指示极性界限附近的黄土可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重磁化。同时,这些差异也导致了不同研究者基于磁极性地层所建立的轨道尺度的黄土年代标尺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的对比存在较大分歧。未来对黄土所记录的地磁场相对古强度(RPI)的研究可望为识别极性倒转界限的真实位置提供依据,并最终解决中国黄土与深海记录轨道尺度对比方案的分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第四纪 磁性地层 重磁化 地磁场相对古强度
下载PDF
长江流域风成黄土研究进展与展望
9
作者 冯柳柳 陈艇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32,共17页
中国黄土是第四纪古气候–古环境研究的重要载体,除黄土高原外,中国其他地区还零星分布有风成黄土堆积。在长江流域,从上游到下游,分布有川西、金沙江、巫山和下蜀黄土,探讨这些湿润区风成黄土的风尘来源、动力传输过程以及沉积后土壤... 中国黄土是第四纪古气候–古环境研究的重要载体,除黄土高原外,中国其他地区还零星分布有风成黄土堆积。在长江流域,从上游到下游,分布有川西、金沙江、巫山和下蜀黄土,探讨这些湿润区风成黄土的风尘来源、动力传输过程以及沉积后土壤化过程等可为研究长江流域东亚季风环流特点提供证据,对探究过去湿润区风尘风化固碳过程和效益也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对长江流域各地区黄土已有较多的研究,但是不同地区黄土物源、物质传输过程等方面的相互联系及其在风化固碳中的作用还不清楚。本文在综述了川西、金沙江、巫山、下蜀风尘黄土的形成年代、物源等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川西、巫山、下蜀三地黄土的发育与青藏高原在青藏运动B幕、昆仑-黄河运动和共和运动3个阶段的隆升有重要对应关系;并且发现在冰期和间冰期,长江流域风成黄土的风化程度均比黄土高原黄土强,且在古土壤发育期更强;认为长江流域黄土风化过程对陆地固碳的影响及其与古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是今后湿润区黄土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黄土 风化 物源 固碳 青藏高原
下载PDF
Solute transport and geochemical modeling of the coastal quaternary aquifer, Delta Dahab Basin, South Sinai, Egypt
10
作者 Amira Samy Mustafa Eissa +2 位作者 Seham Shahen Moustafa M.Said Rabab M.Abou-shahaba 《Acta Geochimica》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6-39,共24页
The wadi dahab delta is in a dry, arid coastal zone within Egypt’s south Sinai Peninsula’s eastern portion. The primary water source is the Quaternary coastal alluvial aquifer. The groundwater salinity varies from 8... The wadi dahab delta is in a dry, arid coastal zone within Egypt’s south Sinai Peninsula’s eastern portion. The primary water source is the Quaternary coastal alluvial aquifer. The groundwater salinity varies from 890to 8213 mg/L, with a mean value of 3417 mg/L. The dissolved major ions have been used to calculate the seawater mixing index(SWMI) using a linear equation that discriminates the groundwater mostly affected by water–rock interaction(SWMI 1>) and other samples mixed with Seawater(SWMI < 1). The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groundwater for specifically chosen groundwater samples ranges from-0.645‰ to +5.212‰ for δ^(18)O and from-9.582‰ to + 22.778‰ for δ^(2)H, where the seawater represented by a Red Sea water sample(δ^(18)O + 1.64‰-δ^(2)H + 9.80‰) and reject brine water are considerably enriched the isotopic groundwater values. The geochemical NETPATH model constrained by the dissolved significant ions, isotopes, and the rock aquifer forming minerals as phases indicate the mixing percent with the seawater ranges from 9% to 97% of seawater from 91% to 3% of original recharge water. According to the SEAWAT 3-D flow models, seawater has penetrated the Northeastern Dahab delta aquifer, with the intrusion zone extending1500 m inland. The salt dissolution, upwelling of saline water, recharge from the upstream mountain block, and seawater encroachment are the primary aspects contributing to the deterioration of groundwater quality. These findings may have significance for effective groundwater withdrawal management in arid locations worldwide with similar hydrogeological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oundwater geochemistry Seawater intrusion Solute transport SEAWAT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红寺堡盆地晚更新世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11
作者 刘博华 吴芳 +2 位作者 张绪教 崔加伟 董晓朋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45,共13页
红寺堡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弧形构造带最前缘与鄂尔多斯高原西部的交界位置,区域生态环境脆弱,但由于地表覆盖严重,缺乏完整的露头剖面,一直制约着生态环境演变过程的研究。本文基于红寺堡盆地窑山凹陷ST1钻井序列,采用光释光测年的... 红寺堡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弧形构造带最前缘与鄂尔多斯高原西部的交界位置,区域生态环境脆弱,但由于地表覆盖严重,缺乏完整的露头剖面,一直制约着生态环境演变过程的研究。本文基于红寺堡盆地窑山凹陷ST1钻井序列,采用光释光测年的方法,建立了晚更新世地层年代格架,同时系统分析了70个样品的主量、微量元素组成,依据地球化学指标重建晚更新世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变过程。研究认为:马兰黄土与萨拉乌苏组的界限年龄约为67.57±7.88 ka,预示着由古湖向风成环境的过渡,区域生态环境逐步恶化。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也记录了该时期的气候环境变迁过程,CIA值、Al_(2)O_(3)/Na_(2)O、K_(2)O/Na_(2)O值及粘土矿物含量指示了红寺堡盆地晚更新世经历了干旱-温暖-干旱的古气候演化过程;Rb/Zr、Sr/Ba值反映红寺堡盆地萨拉乌苏组沉积时期为封闭的湖盆环境,沉积水体深度自萨拉乌苏组一段开始加深,在萨拉乌苏组二段达到最大深度,萨拉乌苏组三段水体逐步变浅直至马兰黄土沉积时期古湖彻底消亡。该研究成果从元素地球化学的角度为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更新世地层的沉积环境演化提供了新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更新世 沉积环境 马兰组 萨拉乌苏组 元素地球化学 红寺堡盆地 青藏高原
下载PDF
福建泉州湾海岸带MIS 3阶段以来的海侵—海退过程
12
作者 赵红梅 毛欣 +2 位作者 刘春雷 李亚松 刘林敬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69-583,共15页
海岸带是海陆相互作用的敏感地带,是沿海地区研究第四纪海侵—海退过程的理想场所。基于福建泉州湾沿岸两个第四纪钻孔岩芯(DZ01、DZ02),以地层岩性和岩相组合特征为基础,利用加速器质谱碳同位素(AMS-14C)和光释光(OSL)两种测年方法建... 海岸带是海陆相互作用的敏感地带,是沿海地区研究第四纪海侵—海退过程的理想场所。基于福建泉州湾沿岸两个第四纪钻孔岩芯(DZ01、DZ02),以地层岩性和岩相组合特征为基础,利用加速器质谱碳同位素(AMS-14C)和光释光(OSL)两种测年方法建立地层年代框架,结合泉州湾现代沉积物具有指相性的地球化学元素含量统计分析结果,运用地球化学元素比值、有孔虫和介形类环境指标判别晚更新世以来的海侵地层,对比区域钻孔资料,探讨了泉州湾MIS 3阶段以来的海侵—海退过程。结果表明:Sr/Ba、Mn/Fe在泉州湾不同水深海相沉积物中变化规律明显,适宜作为泉州湾海岸带海相及海陆过渡相沉积物的指相元素,其界限值分别为Sr/Ba>0.16、Mn/Fe<0.23;泉州湾MIS 3阶段以来发生过两次海侵—海退过程。第一次海侵发生于MIS 3阶段,对应区域上的“福州海侵”,其极盛期发生在距今约35 ka;第二次海侵发生在全新世,对应于区域上的“长乐海进”,其极盛期发生在距今约7~4 ka。研究成果对于重建海岸带沉积环境变化历史、深入认识海陆相互作用及预测未来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泉州湾 海岸带 MIS 3 海侵 地球化学元素比值 沉积环境
下载PDF
东海嵊山岛末次冰期黄土有机碳同位素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13
作者 赵庆 周立旻 +3 位作者 郑祥民 王辉 吕红华 陈圆圆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9-169,共11页
黄土沉积中有机碳同位素组成与古气候关系密切,对研究区域环境演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聚焦我国东海嵊山岛末次冰期黄土地层,在磁化率和元素地球化学指标特征分析基础上,开展有机碳同位素组成特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嵊山岛黄土沉积剖面... 黄土沉积中有机碳同位素组成与古气候关系密切,对研究区域环境演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聚焦我国东海嵊山岛末次冰期黄土地层,在磁化率和元素地球化学指标特征分析基础上,开展有机碳同位素组成特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嵊山岛黄土沉积剖面有机碳同位素组成波动范围-21.63‰~-27.56‰,平均值为-24.88‰,剖面有机碳同位素组成波动偏正;利用端元法对嵊山岛黄土沉积环境中C_(3)/C_(4)植被相对丰度进行估算,揭示沉积地层记录的植被类型是以C_(3)型植被为主导,C_(4)型植被对沉积地层中有机碳同位素的贡献有限;与南京洞穴石笋、苏禄海海洋沉积以及南极Vostok冰芯氧同位素记录对比,显示末次冰期间冰阶时期嵊山岛黄土沉积中有机碳同位素波动是以C_(3)型植被为主导的植被碳同位素对降水条件改变的响应,降水可能是这一时期黄土沉积中有机碳同位素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末次冰消期阶段,温度有利于C_(4)植被的发育,导致区域C_(4)型植被丰度有所上升,并对沉积地层中有机碳同位素变动的贡献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同位素组成 末次冰期 降水 温度 嵊山岛黄土
下载PDF
集聚、迁徙与动态均衡:嵩山周边史前聚落的空间格局
14
作者 李中轩 袁胜元 +1 位作者 焦士兴 孙艳丽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7-142,共6页
运用GIS空间分析和环境指标测试方法,探讨嵩山周边的颍河上中游地区(龙山晚期,约4.2~4.0 ka B.P.)、双洎河上游地区(新砦时期,约4.0~3.8 ka B.P.)和洛阳盆地的伊河—洛河中游地区(二里头时期,约3.8~3.5 ka B.P.)的3个遗址群的时空特征... 运用GIS空间分析和环境指标测试方法,探讨嵩山周边的颍河上中游地区(龙山晚期,约4.2~4.0 ka B.P.)、双洎河上游地区(新砦时期,约4.0~3.8 ka B.P.)和洛阳盆地的伊河—洛河中游地区(二里头时期,约3.8~3.5 ka B.P.)的3个遗址群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标准差椭圆分析和核密度分析结果显示,颍河上游聚落群和二里头聚落群的空间集聚特征显著,集聚度分别为0.21,0.66;而新砦聚落群的集聚度仅为0.04,聚落呈显著的离散特征。(2)Voronoi资源域分析显示,从龙山晚期到二里头时期聚落的资源域逐渐减小,由6.83 km 2减少至0.36 km 2,表明单位土地的农业效率显著提高。(3)聚落的位序-规模拟合结果显示,颍河上游聚落和二里头聚落的首位度突出,核心聚落规模较大,空间集聚维数大于1,反映两个时期聚落规模的两极分化较为显著。(4)集聚是史前聚落空间均衡的一般模式,随着生产力发展而表现出不同的空间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晚期 史前聚落 空间集聚 环境梯度 动态均衡
下载PDF
小江断裂带巧家段晚第四纪走滑速率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胡萌萌 吴中海 +1 位作者 李家存 黄小龙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29,共14页
鲜水河-小江左旋走滑断裂系是调节青藏高原东南部物质向东南挤出的大型边界断裂。云南巧家断裂作为小江断裂带北段,其晚第四纪走滑速率是认识川滇地块东部边界应变调节方式的关键。本文利用无人机航摄和地面激光扫描技术,获取了该断裂... 鲜水河-小江左旋走滑断裂系是调节青藏高原东南部物质向东南挤出的大型边界断裂。云南巧家断裂作为小江断裂带北段,其晚第四纪走滑速率是认识川滇地块东部边界应变调节方式的关键。本文利用无人机航摄和地面激光扫描技术,获取了该断裂段穿过金沙江河谷区红路和蒙姑两处的高分辨率地形数据,恢复出断层错动T2和T3两期阶地陡坎上缘的左旋位错量分别为120±5~128±1 m和193±1~202±1 m。根据T3中次生碳酸盐的AMS-14C法测年结果,结合已有的类似阶地年龄数据,并经气候曲线校正后认为,区域上T2和T3被废弃应分别发生在冰后期和末次盛冰期末期,时间为8.5~11.2 ka BP和18.6~21.4 ka BP。据此估算,小江断裂带巧家段的晚第四纪平均走滑速率为10~13 mm/a。进一步统计分析小江断裂带的晚第四纪走滑速率,发现巧家至宜良以北的段落,总体保持着10~15 mm/a的高走滑速率。但从宜良向南,断裂走滑速率出现了分段递减的特征,至建水以南快速减小到中-北段的近十分之一。小江断裂带中-北段的高走滑速率以及向南的分段式递减现象,反映在宜良以北,小江断裂带的走滑剪切作用是调节川滇地块向东南旋转-挤出运动的主要方式,但向南伴随变形分解作用,调节方式转变为了伸展、旋转和逆冲等多种方式共存的复杂形式。因此,进一步精细化定量限定川滇地块东部边界断裂的应变分解作用,是深入认识青藏高原物质挤出方式及其机制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小江断裂带 晚第四纪走滑速率 川滇地块 断块挤出与旋转
下载PDF
松嫩平原北部全新世黑土剖面孢粉组合及其对环境演化的制约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凯 宋运红 +4 位作者 杨凤超 戴慧敏 许江 韩晓萌 梁帅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121-2131,共11页
古气候和古环境演化是研究黑土形成演化最关键的问题之一。重建古植被、古气候、古环境,预测黑土区气候环境的演变已成为黑土地研究的热点。在松嫩平原北部克山县典型黑土剖面中采集到15件孢粉样品进行孢粉学研究,并对部分相同层位土壤... 古气候和古环境演化是研究黑土形成演化最关键的问题之一。重建古植被、古气候、古环境,预测黑土区气候环境的演变已成为黑土地研究的热点。在松嫩平原北部克山县典型黑土剖面中采集到15件孢粉样品进行孢粉学研究,并对部分相同层位土壤样品中总有机碳进行了AMS ^(14)C测年。系统分析、鉴定和研究表明,克山县黑土剖面自下而上可划分为3个孢粉组合,下部孢粉组合以Planted Poaceae-Echinate Asteraceae-Tamarix-Polypodiaceae为代表,中部孢粉组合以Tamarix-Chenopodium-Polypodiaceae-Echinate Asteraceae为代表,上部孢粉组合以Pinus-Chenopodium为代表。综合第四纪地质地貌、孢粉、AMS ^(14)C、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认为,典型黑土主要形成于中全新世7500 a B.P.以来的大暖期,形成于松嫩平原温暖半湿润的气候环境,植被为以草本灌木为主的草原植被。新构造运动是控制典型黑土区自然环境演变的主要内动力,晚更新世黄土状亚粘土为克山县典型黑土的成土母质,黑土发育过程即为成土母质黑化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嫩平原北部 典型黑土 AMS^(14)C 孢粉组合 古气候 全新世 克山县 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下载PDF
青藏高原定结盆地中更新世孢粉记录及其环境意义
17
作者 韩建恩 邵兆刚 +4 位作者 裴军令 余佳 王津 张倩倩 朱大岗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4-32,共9页
西藏定结盆地叶如藏布东岸剖面为一套灰与灰白色黏土质砂、粉砂、细砂与粗砂层所组成的湖相沉积地层,厚约41.3 m,ESR和U系测年数据显示该地层沉积时间介于距今551.6~202.4 ka的中更新世时期。该套地层的孢粉化石丰富,依据孢粉化石类型... 西藏定结盆地叶如藏布东岸剖面为一套灰与灰白色黏土质砂、粉砂、细砂与粗砂层所组成的湖相沉积地层,厚约41.3 m,ESR和U系测年数据显示该地层沉积时间介于距今551.6~202.4 ka的中更新世时期。该套地层的孢粉化石丰富,依据孢粉化石类型与丰度变化,自下而上可分为5个孢粉带。结合测年结果、孢粉和介形类记录,定结盆地中更新世的古环境变化阶段为:551.6~448.4 ka,气候温暖湿润,适宜植物生长;448.4~375.2 ka,气候向冷干转化;375.2~291.2 ka,气候波动频繁,呈现冷湿—冷干—冷湿的变化过程;291.2~261.0 ka,气候进一步趋于干冷;261.0~202.4 ka,气候波动频繁,表现为冷干—暖湿—冷干的变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定结盆地 中更新世 孢粉 古环境变化
下载PDF
宁夏清水河盆地晚更新世中晚期孢粉记录及古气候意义
18
作者 韦利杰 李振宏 +3 位作者 李明涛 董晓朋 崔加伟 寇琳琳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62-673,共12页
亚洲内陆荒漠化和干旱化与中国西部人类生存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中国西部地区的气候自晚更新世以来经历了多次冷暖、干湿变化,研究其晚更新世古气候变化,有助于预测未来气候的变化趋势。文章分析了宁夏南部清水河盆地晚更新... 亚洲内陆荒漠化和干旱化与中国西部人类生存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中国西部地区的气候自晚更新世以来经历了多次冷暖、干湿变化,研究其晚更新世古气候变化,有助于预测未来气候的变化趋势。文章分析了宁夏南部清水河盆地晚更新世中晚期的孢粉记录,结果显示孢粉序列可从下至上划分为4个组合带,反映了该地区晚更新世中晚期植被和气候变化规律。研究表明研究区晚更新世中期(75~50 ka B.P.)是植被以蒿属为主的干草原,气候温凉偏干;晚更新世晚期(25~15 ka B.P.)由荒漠草原-干草原和疏林草原交替出现逐渐过渡到荒漠草原,该时期冬季风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致使气候逐渐变冷变干,气候类型由温凉偏湿过渡到冷干。宁夏南部清水河盆地晚更新世中晚期孢粉记录的深入研究对于正确认识黄土高原自然环境历史演变和黄土高原治理决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 清水河盆地 晚更新世中晚期 孢粉记录 古植被 古气候
下载PDF
河北泃河流域第四纪沉积相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19
作者 孙紫坚 申维 +5 位作者 陈自然 傅大庆 张守林 张会琼 崔晓英 方维萱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31-442,共12页
成土母质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以河北省三河市泃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根据全新统沉积环境特征,将研究区成土母质划分为冲洪积相沉积母质、冲积相沉积母质和湖沼积相淤积母质,探讨不同成土母质区土壤的有机碳密度变化及其... 成土母质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以河北省三河市泃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根据全新统沉积环境特征,将研究区成土母质划分为冲洪积相沉积母质、冲积相沉积母质和湖沼积相淤积母质,探讨不同成土母质区土壤的有机碳密度变化及其影响机制。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同成土母质中土壤有机碳密度存在显著差异,呈冲积相<冲洪积相<湖沼积相变化趋势。对比不同成土母质的土壤质地、养分特征及理化性质,表明土壤通过影响植被的生长发育、土壤动植物、微生物活性、有机碳固存机制等,对土壤有机碳储量发挥直接或间接作用。研究区由冲积相→冲洪积相→湖沼积相,沉积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土壤粘粒组分增多,促进与土壤有机碳有关的有机-无机复合体的形成,降低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的分解;土壤含水率和养分含量增加,利于植被生长,提升土壤微生物活性,其代谢产物及死亡残体作为土壤有机碳的碳源,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储量。该研究成果为流域土壤有机碳的保护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粘粒 土壤有机碳 河北平原 成土母质
下载PDF
柴达木块体内部都兰南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
20
作者 盖海龙 姚生海 +2 位作者 殷翔 苏旭 刘炜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61-273,共13页
青藏高原是新生代期间印度与欧亚板块持续强烈陆陆碰撞作用下形成的陆内活动造山带,发育了复杂的活动断裂系统,并成为东亚显著的陆内强震活动区。已有学者对高原活动断裂的研究多集中于地块边界带上,缺少对块体内部变形的研究。近期在... 青藏高原是新生代期间印度与欧亚板块持续强烈陆陆碰撞作用下形成的陆内活动造山带,发育了复杂的活动断裂系统,并成为东亚显著的陆内强震活动区。已有学者对高原活动断裂的研究多集中于地块边界带上,缺少对块体内部变形的研究。近期在开展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察汗乌苏镇地震小区划工作中,调查发现在柴达木地块东南部的都兰次级断块内部存在明显的晚第四纪活断层−都兰南断裂。通过对都兰南断裂开展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和无人机低空摄影精细测量等,得到该断裂的构造地貌特征、空间几何展布及运动特性,并通过开挖探槽和地质测年等,对其最新活动时代及滑动速率等进行初步约束。研究结果表明,该断裂为全长约43 km、全新世活动的左旋走滑断裂,并在其东段存在长约6 km的地表破裂带。在该断裂东段,地表的晚第四纪累积左旋位移达(14.5±1.8)m,西段的左旋走滑量为(6.7±0.8)m,初步估算其东段的水平走滑速率为1.56~1.9 mm/a,西段的水平走滑速率为0.9~1.16 mm/a。该断裂的发现及全新世活动的厘定表明,青藏高原内部活动构造变形样式复杂,断块内部通常存在不同程度的弥散变形。因此,断块内部的强震危险性不容忽视。该活动断裂的发现为认识都兰次级断块内部变形样式、应变分配等提供了参考,为都兰地区地震危险性的认知提供了支撑,对防御和减轻区域地震灾害风险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兰南断裂 全新世活动 地表破裂 左旋走滑 运动速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