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ediction of seawater pH by bidirectional gated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 with attention under phase space reconstruction:case study of the coastal waters of Beihai,China
1
作者 Chongxuan Xu Ying Chen +2 位作者 Xueliang Zhao Wenyang Song Xiao Li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10期97-107,共11页
Marine life is very sensitive to changes in pH.Even slight changes can cause ecosystems to collapse.Therefore,understanding the future pH of seawater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marine environme... Marine life is very sensitive to changes in pH.Even slight changes can cause ecosystems to collapse.Therefore,understanding the future pH of seawater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marine environment.At present,the monitoring method of seawater pH has been matured.However,how to accurately predict future changes has been lacking effective solutions.Based on this,the model of bidirectional gated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 with multi-headed self-attention based on improved complete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with adaptive noise combined with phase space reconstruction(ICPBGA)is proposed to achieve seawater pH prediction.To verify the validity of this model,pH data of two monitoring sites in the coastal sea area of Beihai,China are selected to verify the effect.At the same time,the ICPBGA model is compared with other excellent models for predicting chaotic time series,and 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mean absolute error(MAE),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MAPE),and 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R2)are used a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icators.The R2 of the ICPBGA model at Sites 1 and 2 are above 0.9,and the prediction errors are also the smallest.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CPBGA model has a wide range of applicability and the most satisfactory prediction effect.The prediction method in this paper can be further expanded and used to predict other marine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awater pH prediction Bi-gated recurrent neural(GRU)model phase space reconstruction attention mechanism improved complete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with adaptive noise
下载PDF
海洋溶解氧同位素的测量方法及其在长江口缺氧研究中的应用
2
作者 王芊芊 胡焕婷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96-1006,共11页
海洋溶解氧及其同位素组成可有效示踪海洋氧循环过程中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过程.海洋溶解氧的采集及提取过程需在严格的真空条件下进行,以避免大气中氧气带来的影响.本文详细阐述了利用特制的真空样品瓶采集海水,并在实验室真空管线... 海洋溶解氧及其同位素组成可有效示踪海洋氧循环过程中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过程.海洋溶解氧的采集及提取过程需在严格的真空条件下进行,以避免大气中氧气带来的影响.本文详细阐述了利用特制的真空样品瓶采集海水,并在实验室真空管线上提取及纯化溶解气体的过程.纯化后的溶解气体在气体同位素质谱仪上测量,经过零点校正、质量干扰校正和空气标样校正后得到高精度的氧同位素和氧氩比数据.基于以上方法,本实验对长江口混合层海水及底层沉积物进行了呼吸作用暗培养.通过在不同的时间节点采集暗培养的海水,并测量其溶解氧同位素组成.基于实验结果,计算出长江口特征的水柱呼吸氧同位素分馏系数为-20.9‰,沉积物呼吸的氧同位素分馏系数为-8.8‰,二者具有明显的差异,可被用作区分及量化分析长江口不同耗氧机制的端元值.结合长江口原位采集的底层溶解氧的同位素组成,及本实验确定的水柱呼吸和沉积物呼吸的氧同位素分馏端元值,基于呼吸过程中氧同位素分馏的质量守恒,计算出长江口F6站位(126.00°E,30.60°N)水柱耗氧占比约为71%,沉积物耗氧的比例约为29%,说明发生在水柱中的生物呼吸作用为长江口F6站位的主要耗氧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氧 氧同位素 同位素测量 长江口 缺氧
原文传递
春季东海营养盐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控制机制
3
作者 吴林妮 韦钦胜 +5 位作者 辛明 王明玉 滕飞 谢琳萍 孙霞 王保栋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22-636,共15页
基于2017年5月所获取的温度、盐度、营养盐和叶绿素a(Chl a)等调查资料,本文从多学科交叉的视角分析了春季东海营养盐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水文动力状况的关系,探讨了黑潮次表层水涌升和跨陆架输运对营养盐与Chl a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 基于2017年5月所获取的温度、盐度、营养盐和叶绿素a(Chl a)等调查资料,本文从多学科交叉的视角分析了春季东海营养盐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水文动力状况的关系,探讨了黑潮次表层水涌升和跨陆架输运对营养盐与Chl a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浙江近海和调查海域东北部为2个营养盐高值区,且浙江近海的Chl a质量浓度较高;调查海域东南部上层总体具有低营养盐、低Chl a的特征,而该海域底层水体中的磷酸盐(PO4-P)浓度较高。调查海域的水团格局对营养盐浓度和分布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其中浙闽沿岸水和黄海沿岸流的南下输运对应形成了2个营养盐高值区;受黑潮次表层水入侵的影响,调查海域东南部底层呈现出高PO4-P的特征。春季黑潮次表层水由台湾东北部向东海陆架的入侵和涌升不仅显著影响了研究海域的温、盐度场和流场格局,同时也是实现营养盐跨陆架输运的重要通道和途径。受浙闽沿岸水和黑潮次表层水对营养盐输运的影响,在杭州湾东南—浙江近海对应形成了Chl a高值区;富PO4-P且具有适宜N/P值的黑潮次表层水向陆架入侵所形成的上升流对维持近海的初级生产具有潜在的重要作用。本研究揭示了春季东海营养盐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相关水文、生态过程的关系,为阐释该海域营养盐的控制机制和生态影响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 跨陆架输运 上升流 黑潮次表层水 东海
下载PDF
秋季涠洲岛珊瑚礁主要鱼类营养关系的初步研究
4
作者 彭谦 王啟芳 +4 位作者 宋普庆 黄丁勇 张涵 王建佳 郑新庆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1-104,共14页
本研究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C、δ^(15)N)技术,估算了秋季涠洲岛珊瑚礁主要鱼类的营养级(TL)和主要碳源,结合6个群落营养结构量化指标,初步分析秋季涠洲岛珊瑚礁主要鱼类的营养关系。结果表明,不同鱼类之间的δ^(13)C和δ^(15)... 本研究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C、δ^(15)N)技术,估算了秋季涠洲岛珊瑚礁主要鱼类的营养级(TL)和主要碳源,结合6个群落营养结构量化指标,初步分析秋季涠洲岛珊瑚礁主要鱼类的营养关系。结果表明,不同鱼类之间的δ^(13)C和δ^(15)N值差异显著(p<0.01),其中,δ^(13)C值介于-18.3‰~-15.4‰,δ^(15)N值介于12.9‰~16.3‰。鱼类TL介于2.5~3.4,平均TL为3.0±0.8,显示涠洲岛的鱼类以肉食性为主。涠洲岛鱼类的有机碳源比较复杂,但大型海藻和底栖微藻是驱动鱼类食物网的关键碳源。鱼类群落的食源多样性水平和营养级长度(CR和NR)分别为2.35和3.09。凸多边形总面积(TA)、平均离心距离(CD)、平均最近相邻距离(MNND)和最近相邻距离的标准差(SDNND)分别为4.48、0.89、0.40和0.29,表明涠洲岛珊瑚礁鱼类群落的营养结构具有营养冗余程度较高,但食物链较短和营养多样性低等特征。以上结果表明,涠洲岛珊瑚礁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不完整,未来有必要开展适当的管控和修复措施恢复涠洲岛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礁鱼类 营养关系 碳氮稳定同位素 涠洲岛
下载PDF
黄海、东海颗粒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41
5
作者 金海燕 林以安 +1 位作者 陈建芳 金明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6-53,共8页
分析研究了2001年春季黄海、东海颗粒有机碳(POC),结果表明POC的浓度为2~3815μg/dm^3,其平面分布呈现近岸高、远岸低的特点.海水表层POC浓度与三磷酸腺苷(ATP)呈显著的正相关,这表明2001年真光层POC主要是海洋生物源.对不... 分析研究了2001年春季黄海、东海颗粒有机碳(POC),结果表明POC的浓度为2~3815μg/dm^3,其平面分布呈现近岸高、远岸低的特点.海水表层POC浓度与三磷酸腺苷(ATP)呈显著的正相关,这表明2001年真光层POC主要是海洋生物源.对不同海区POC垂直分布的影响因素做了探讨:长江口附近受总悬浮颗粒物浓度的影响,POC呈现表层低、底层高的特征;陆架区POC的垂直分布是生物活动与水文条件(海水混合、层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离岸较远的深水区,影响POC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大洋海水的性质.由海区4个周日连续站的观测结果得知黄海区POC的周日变化主要受生物周日活动的影响,而在东海区POC周日变化除了受生物周日活动影响外,还分别受到潮汐作用以及海水水团周日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有机碳 分布特征 影响因子 黄海 东海
下载PDF
胶州湾海底沉积物-海水界面磷酸盐交换速率和通量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蒋风华 王修林 +2 位作者 石晓勇 祝陈坚 韩秀荣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0-54,共5页
根据交换速率连续函数计算法,应用实验室培养法测定了PO_4-P在胶州湾16个站位沉积物-海水界面上的交换速率。结果表明,PO_4-P的交换主要表现为由沉积物向水体的释放,其交换速率一般在 0.1~90 μmol·m^(-2)·d^(-1)范围内。根... 根据交换速率连续函数计算法,应用实验室培养法测定了PO_4-P在胶州湾16个站位沉积物-海水界面上的交换速率。结果表明,PO_4-P的交换主要表现为由沉积物向水体的释放,其交换速率一般在 0.1~90 μmol·m^(-2)·d^(-1)范围内。根据 PO_4-P在不同类型沉积物-海水界面上的交换速率,估算出其在胶州湾海底沉积物-海水界面上的交换通量为 9.76×10~6mmol·d^(-1),仅占河流输入量的 24%,可提供浮游植物生长所需磷的 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海底沉积物 海水界面 磷酸盐 交换 速率 通量
下载PDF
三亚湾沉积物中磷释放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9
7
作者 王汉奎 董俊德 +1 位作者 张偲 黄良民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8,共8页
利用现场调查和室内模拟试验的结果,探讨了三亚湾表层沉积物中磷的形态与磷释放的关系以及环境条件变化对该湾沉积物中磷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三亚湾海水总磷(TP)中以总溶解磷(TDP)为主,总溶解磷约占总磷61%,其余形态磷约占总磷30.7%... 利用现场调查和室内模拟试验的结果,探讨了三亚湾表层沉积物中磷的形态与磷释放的关系以及环境条件变化对该湾沉积物中磷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三亚湾海水总磷(TP)中以总溶解磷(TDP)为主,总溶解磷约占总磷61%,其余形态磷约占总磷30.7%。初步计算了三亚湾沉积物 海水界面间DIP、TDP和TP的扩散通量分别为15.31、64.99和330.50μmol·(m2·d)-1。沉积物总磷(PT)中以无机结合态磷(PIN)为主,无机结合态磷约占沉积物总磷70.7%,其余形态磷约占沉积物总磷33.3%。沉积物中磷释放取决于磷的形态,总磷、有机结合态磷(POR)和无机结合态磷在沉积物磷的释放中所起的作用较大,其余形态的磷所起的作用较小。温度、盐度和pH的变化对沉积物中磷释放均产生一定的影响,相关分析表明,TDP和DIP这2种形态磷均具有相似的释放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通量 磷释放 磷形态 环境因子
下载PDF
应用CDOM光学特性估算水体COD--以辽宁省盘锦市双台子河和辽东湾为例 被引量:14
8
作者 黄妙芬 宋庆君 +4 位作者 毛志华 邢旭峰 白贞爱 古平 赵祖龙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7-54,共8页
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hromophoric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CDOM)是水体中一类重要的光吸收物质,在水色遥感中,其光学特性主要以440 nm处的吸收系数和光谱斜率来表征,利用这些光学特性进行水环境要素遥感反演具有较广泛的应用前景。化... 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hromophoric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CDOM)是水体中一类重要的光吸收物质,在水色遥感中,其光学特性主要以440 nm处的吸收系数和光谱斜率来表征,利用这些光学特性进行水环境要素遥感反演具有较广泛的应用前景。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是指以化学方法(锰法和铬法)测量水样中需被氧化的还原性物质的量,而水体中的还原性物质主要以有机物为主,因此COD是反映水体中有机污染程度的一个重要参数。根据2008年5月和2009年8月在辽宁省盘锦市境内双台子河和入海口获取的CDOM吸收系数和水体表观光谱数据,结合现场COD分析数据,首先对COD与水体CDOM吸收系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有机污染物对水体吸收系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黄色物质吸收系数的光谱特性上;其次,确定表征有机污染水体CDOM吸收光谱特性指数模型的光谱斜率S;第三,针对环境一号卫星(HJ-1)/CCD传感器,建立利用其第一波段和第三波段遥感反射比反演表征CDOM浓度在440 nm处的CDOM光吸收系数ag(440)的模式;第四,建立应用CDOM光学特性估算水体COD的遥感模式;最后将模式应用于辽东湾,获取河流和近岸水体COD空间分布专题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OM 光学特性 HJ-1/CCD 化学需氧量COD 遥感模式
下载PDF
夏季南黄海海水化学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1
9
作者 韦钦胜 刘璐 +2 位作者 战闰 魏修华 臧家业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2-88,共7页
基于2006年7月对南黄海调查所得资料,对南黄海海水化学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调查海域底层122°E^123°E,33°N以南范围内存在明显的DO亏损现象,证实了长江口外低氧区向南黄海的扩展态势。(2)... 基于2006年7月对南黄海调查所得资料,对南黄海海水化学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调查海域底层122°E^123°E,33°N以南范围内存在明显的DO亏损现象,证实了长江口外低氧区向南黄海的扩展态势。(2)南黄海西南部上层水体中的营养盐主要来源于长江冲淡水及苏北沿岸流的输运,且营养盐与盐度之间呈较好的负相关,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同时发现表层无机氮盈余状况的分布与该海域环流的扩展途径密切相关;南黄海西南部底层东北向的高营养盐水舌是长江冲淡水、台湾暖流前缘水以及底层有机物分解释放营养盐综合作用的结果;南黄海冷水域因有机物分解而积聚了大量营养盐。(3)根据南黄海冷水域海水化学要素的断面分布,指出自DO最大值层开始产生至观测之时该层之下、真光层以内光合作用产氧在温跃层下界的积累和保存在氧最大值形成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 化学要素 分布特征
下载PDF
钦州湾丰、枯水期营养状况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1
10
作者 韦蔓新 赖廷和 何本茂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6-21,共6页
比较分析钦州湾1983—1984年及1996—1997年丰、枯水期水化学要素含量,论述该湾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该湾水环境主要参数(S、pH和DO)均呈下降趋势,而相应的DIN、DIP、SiO-3和COD则多呈上升趋势。相关分析表明,陆源水的物理... 比较分析钦州湾1983—1984年及1996—1997年丰、枯水期水化学要素含量,论述该湾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该湾水环境主要参数(S、pH和DO)均呈下降趋势,而相应的DIN、DIP、SiO-3和COD则多呈上升趋势。相关分析表明,陆源水的物理混合过程是影响诸营养盐含量的主要因素,生物、化学作用次之;通过N∶P、Si∶N、Si∶P原子比分析可知,该湾营养盐结构具有由明显N限制转变为明显P限制的规律,而Si呈富足状态。营养状态指数显示,该湾营养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但富营养型水域仅出现在1997年丰水期,其余季度月均保持明显贫营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钦州湾 水化学要素含量 营养状况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乳山湾底质中硫化物和氧化-还原电位的分布与变化 被引量:18
11
作者 王娟娟 李晓敏 +2 位作者 曲克明 孙耀 马绍赛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4-70,共7页
2004年6、8和10月分别对乳山湾东流区共进行了3个航次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乳山湾东流区属于弱还原环境,表层沉积物中硫化物的含量基本呈北侧高、南侧低的趋势,而氧化-还原电位则呈北侧低、南侧高变化趋势。硫化物的垂直分布基本表现... 2004年6、8和10月分别对乳山湾东流区共进行了3个航次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乳山湾东流区属于弱还原环境,表层沉积物中硫化物的含量基本呈北侧高、南侧低的趋势,而氧化-还原电位则呈北侧低、南侧高变化趋势。硫化物的垂直分布基本表现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氧化-还原电位的垂直分布基本表现为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但是,由于受到贝类养殖的影响,出现了较多的例外情况。硫化物含量和氧化-还原电位随季节的变动较明显,硫化物含量8月最高,6月次之,10月最低;而氧化-还原电位则10月最高,6月次之,8月最低。贝类养殖对沉积环境中硫化物与氧化-还原电位有明显影响,养殖区硫化物的含量高于非养殖区,而氧化-还原电位则低于非养殖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山湾 硫化物 氧化-还原电位 分布 变化
下载PDF
琼州海峡岸礁潮间带生物 被引量:18
12
作者 王丽荣 陈锐球 赵焕庭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86-294,共9页
本文记录了2000年7月琼州海峡西口雷州半岛灯楼角珊瑚岸礁调查采集的25种造礁石珊瑚,以及栖息于潮间带的7类39科88种底栖生物,其大多数种类属于印度 西太平洋热带区系.优势类群是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珊瑚礁段底栖生物的平均生物量、栖... 本文记录了2000年7月琼州海峡西口雷州半岛灯楼角珊瑚岸礁调查采集的25种造礁石珊瑚,以及栖息于潮间带的7类39科88种底栖生物,其大多数种类属于印度 西太平洋热带区系.优势类群是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珊瑚礁段底栖生物的平均生物量、栖息密度和多样性值分别为1173.30g m2,790.0个 m2和5.69,由于造礁石珊瑚的存在为其他底栖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丰富了本区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群落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州海峡 岸礁潮间带生物 海洋生物学 珊瑚礁 生物丰度 多样性指数
下载PDF
营养盐(氮,磷)在湿地中的迁移与循环 被引量:10
13
作者 吴莹 张经 李道季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69-72,共4页
关键词 营养盐 湿地 迁移 循环 生态系统 污染物屏障 生态平衡
下载PDF
渤海湾氮磷营养盐年际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张洁帆 陶建华 +1 位作者 李清雪 赵海萍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2063-2064,2107,共3页
通过对1995~2005年海水样品的采集、检测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获得渤海湾氮、磷营养盐的数据资料。讨论了渤海湾氮磷比的变化趋势、年际变化的影响因素,以及氮磷比与浮游植物生长限制性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湾95年氮、磷营养... 通过对1995~2005年海水样品的采集、检测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获得渤海湾氮、磷营养盐的数据资料。讨论了渤海湾氮磷比的变化趋势、年际变化的影响因素,以及氮磷比与浮游植物生长限制性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湾95年氮、磷营养盐浓度有异常高值,其中氮为0.389mg/L。氮磷污染近年来有加重趋势,氮磷比大致呈逐年增加趋势,P成为近年来渤海湾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营养盐 氮磷比 浮游植物 变化
下载PDF
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礁栖生物初步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王丽荣 陈锐球 赵焕庭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6-62,共7页
综合2000、2004年的调查结果,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内有造礁石珊瑚12科42种,而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内珊瑚礁低潮带至潮下带上部的8个断面10个站的大型底栖生物有8类45科101种,其中大多数种类属于印度—太平洋热带区系。优势... 综合2000、2004年的调查结果,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内有造礁石珊瑚12科42种,而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内珊瑚礁低潮带至潮下带上部的8个断面10个站的大型底栖生物有8类45科101种,其中大多数种类属于印度—太平洋热带区系。优势类群是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底栖生物的平均生物量、栖息密度和多样性指数分别是1043.37 g/m2、692.37个/m2和5.5228。位于保护区南部核心区的断面Ⅰ和Ⅱ有着最高的多样性(5.1389和5.0077)和均匀度(0.9470和0.9286),而其他分属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的6个断面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差异不大。总体上看,造礁石珊瑚和珊瑚礁的存在为其他底栖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丰富了本区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礁栖生物 珊瑚礁自然保护区 雷州半岛 徐闻
下载PDF
南海北部表层颗粒有机碳的季节和年际变化遥感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崔万松 潘德炉 +6 位作者 白雁 何贤强 朱乾坤 胡子峰 李腾 龚芳 张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22-134,共13页
海洋颗粒有机碳(POC)是海洋固碳的一个关键参数。为了研究南海北部陆架及海盆表层POC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变化趋势,本文利用2009-2011年4个季节的实测数据,对NASA发布的MODIS/AQUA卫星月平均POC遥感产品,进行了验证和校正;并利用校... 海洋颗粒有机碳(POC)是海洋固碳的一个关键参数。为了研究南海北部陆架及海盆表层POC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变化趋势,本文利用2009-2011年4个季节的实测数据,对NASA发布的MODIS/AQUA卫星月平均POC遥感产品,进行了验证和校正;并利用校正后的遥感数据分析了2003-2014年POC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发现POC遥感产品与南海北部实测数据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R2=0.72),但存在系统性偏高,需利用实测数据对遥感数据进行区域性校正。分析校正后的遥感数据发现,南海北部陆架POC浓度较高,平均为(33.34±8.02)mg/m3;吕宋海峡西南海域浓度较低,平均为(29.25±6.20)mg/m3;中央海盆区浓度最低,平均为(27.02±4.84)mg/m3。春夏季POC浓度较低,最低值一般出现在5月,冬季(12月至翌年1月)POC浓度达到最高。利用2003-2014年的长时间序列遥感叶绿素(Chl a)和海表温度(SST)、混合层深度(MLD)模式数据,以及实测数据对南海北部POC浓度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发现POC与Chl a在秋冬呈现较好的相关关系(R2=0.51),但在春夏季较离散,表明秋冬季生物作用对POC影响较大。2003-2014年期间,POC与Chl a、MLD及SST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但并没有显著的上升或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颗粒有机碳 生物作用 遥感反演 长时间序列变化
下载PDF
利用化学因子预测赤潮的可行性探讨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正斌 刘春颖 +2 位作者 邢磊 任春艳 刘莲生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57-263,共7页
本文从化学的角度对赤潮预报进行了可行性探讨 ,分析了部分化学参量作为赤潮预报依据的机理 ,综述了赤潮化学预报的研究现状 ,并对今后的赤潮预报研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赤潮 化学因子 预报
原文传递
海南三亚近岸海域水化学要素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 被引量:8
18
作者 陈志强 张海生 刘小涯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58-62,共5页
本文调查研究了海南三亚近岸海域水化学要素的浓度和分布,结果表明:(1)表层DO、NO-2、NO-3、NH+4、PO3-4和COD的平均浓度分别为411.9、0.05、0.47、1.79、0.16μmol/dm3和1.... 本文调查研究了海南三亚近岸海域水化学要素的浓度和分布,结果表明:(1)表层DO、NO-2、NO-3、NH+4、PO3-4和COD的平均浓度分别为411.9、0.05、0.47、1.79、0.16μmol/dm3和1.31mg/L。(2)河流输入对沿岸海域水化学要素的影响主要集中于NH+4和COD,对PO3-4和NO-3的浓度影响不明显,海域总体为一贫营养盐区域。采用主成分分析表明控制水化学要素的主要因子是河流的输入和由此导致了的生物旺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化学 分布特征 变化规律 化学要素
下载PDF
南沙群岛海域次表层溶解氧垂直分布最大值的强度特征 被引量:6
19
作者 林洪瑛 程赛伟 +1 位作者 韩舞鹰 王汉奎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9-15,共7页
分析了"八五"、"九五"国家科技专项南沙群岛海域综合科学考察的现场调查资料,对南沙群岛海域次表层存在的溶解氧垂直分布最大值现象提出了定量表征其强度的方法,并依此法对溶解氧垂直分布最大值强度的特征、季节变... 分析了"八五"、"九五"国家科技专项南沙群岛海域综合科学考察的现场调查资料,对南沙群岛海域次表层存在的溶解氧垂直分布最大值现象提出了定量表征其强度的方法,并依此法对溶解氧垂直分布最大值强度的特征、季节变化、区域分布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沙群岛海域海水中的溶解氧垂直分布最大值强度在不同的海区、不同的季节表现不同。南沙群岛海区四季均有明显的溶解氧最大值现象出现,就平均值而言,春、夏、冬季次表层溶解氧垂直分布最大值现象较为明显,秋季相对较弱;春季溶解氧垂直分布最大值强度的高值出现在西南部海区和北部的珊瑚礁区,与季风过渡期海水溶解氧主要受生物作用相对应;冬、夏季较高的溶解氧垂直分布最大强度值分别出现在西北部和西部,对应于季风盛行时期的南沙西部沿岸流;夏季出现在东部和南部的低值区又与南沙群岛海区西南季风时期出现的南沙逆流相对应。定量表征的结果与该海区调查研究的分析结果相符合,同时又较好地反映了该海域在季风作用下的物理和生物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沙群岛海域 溶解氧 强度
下载PDF
闽浙近岸海域赤潮暴发前后海水营养盐特征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陈月红 石晓勇 +1 位作者 韩秀荣 李鸿妹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68-576,共9页
±据2013年4月24日-5月23日闽浙沿岸赤潮暴发前后4个航次的现场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各项溶解无机态营养盐的浓度及分布特征,并对其与赤潮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显示,调查海域春季DIN、PO4-P和SiO3-Si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6.62&... ±据2013年4月24日-5月23日闽浙沿岸赤潮暴发前后4个航次的现场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各项溶解无机态营养盐的浓度及分布特征,并对其与赤潮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显示,调查海域春季DIN、PO4-P和SiO3-Si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6.62±8.62)μmol/L、(0.75±0.33)μmol/L和(19.91±10.30)μmol/L,氮和磷的平均浓度均超过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营养盐的分布特征整体上表现出由近岸向外海逐渐降低的趋势,高值区出现在飞云江口和闽江口等近海海域,赤潮暴发后,整个调查海域各项营养盐分布表现出北低南高的特点。赤潮区域DIN和PO4-P浓度随着赤潮的发生、发展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低氮磷比不利于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donghaiense)的生长。水文跃层、生物作用、陆源输入及台湾暖流等是影响春季FA断面营养盐分布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 分布特征 赤潮 闽浙沿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