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耳石微化学的东海大黄鱼洄游路线推测
1
作者 许永久 唐心悦 +6 位作者 严小军 宋伟华 周永东 张洪亮 蒋日进 杨健 姜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8-140,共13页
近年来,东海频现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大网捕获(吨级规模以上),引起了对衰退中的野生大黄鱼资源保护的担忧。为查明东海野生大黄鱼洄游规律,本文根据2020-2022年在浙江近海产卵场和外海越冬场采集的不同批次野生大黄鱼样本,利... 近年来,东海频现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大网捕获(吨级规模以上),引起了对衰退中的野生大黄鱼资源保护的担忧。为查明东海野生大黄鱼洄游规律,本文根据2020-2022年在浙江近海产卵场和外海越冬场采集的不同批次野生大黄鱼样本,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LA-ICP-MS)测定耳石微化学元素,结合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对不同大黄鱼群体进行了划分,结合耳石的年轮特征,研究大黄鱼群体的栖息生境,推测大黄鱼洄游路线。结果表明,Ba/Ca≤0.004 2时可以判定为海洋栖息生境,Ba/Ca≥0.008 1时可以判定为河口栖息生境,0.004 2 <Ba/Ca<0.008 1时可以判定为混合栖息生境。根据该阈值范围,判定本次采样的大黄鱼的5种生境类型:(1)近海产卵,近海混合水域短暂栖息类型(占22.2%);(2)近海产卵,阶段性往复混合生境栖息类型(占15.6%);(3)近海产卵,河口水域育幼索饵,外海越冬栖息类型(31.1%);(4)河口产卵、混合水域育幼,外海越冬栖息类型(6.7%);(5)近海混合水域短暂产卵,绝大部分时间海洋生境栖息类型(24.4%)。对所有样本的Ba/Ca核心、峰值和边缘值进行PCA,5种栖息类型的样本均匀分布在第一轴的两侧,大部分时间都在海洋生境中的G1、G2和G5,以及受陆源影响较大的G3和G4。同时,PCA结果同时也显示,5种类型样本均会近同步地在近海岛礁处出现,这表明外海、近海和河口的群体由于洄游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混合,说明了舟山岛礁水域对大黄鱼产卵育幼的重要性。本研究为东海大黄鱼近海产卵场、索饵场和外海越冬场之间洄游履历,以及大黄鱼洄游路线推测提供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洄游路线 耳石 微化学 浙江近海 外海越冬场
下载PDF
高分辨率风场对长江口海域波浪场模拟能力的影响研究——以台风“灿都”为例
2
作者 李一国 荣增瑞 +2 位作者 孟鑫 姜岩 于晓林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1,共11页
长江口海域岛屿众多,地形复杂多变,对灾害性海浪模拟和预报能力的提升有迫切需求。本研究基于长江口高分辨率非结构网格海浪模式SWAN(Simulating WAve Nearshore),结合“两洋一海”区域耦合预报系统模拟风场,以2021年第14号台风“灿都... 长江口海域岛屿众多,地形复杂多变,对灾害性海浪模拟和预报能力的提升有迫切需求。本研究基于长江口高分辨率非结构网格海浪模式SWAN(Simulating WAve Nearshore),结合“两洋一海”区域耦合预报系统模拟风场,以2021年第14号台风“灿都”为例,研究了台风轨迹、台风移速和台风风场分辨率等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海浪模拟和预报的影响。结果表明:风场模型水平分辨率增加有利于台风细结构和台风悬臂状结构的模拟。分辨率增加,风速整体呈减弱趋势,但在台风中心(小于两倍最大风速半径)和外围悬臂区域风速增加显著。风场分辨率从27 km提升至9 km和3 km,波浪模拟精度增加显著,3 km风场驱动的波浪模拟精度最高,继续提升风场分辨率至1 km对波浪模拟无明显提升。改变风场模型分辨率同时会影响台风路径和移动速度。波浪场的差异反映了台风结构、路径和移动速度的共同影响,由于波浪的波动传播属性,台风浪的差异一般比风场差异的范围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浪 高分辨率 台风结构 SWAN 长江口
下载PDF
东海内陆架泥质区台风沉积辨识的指标与方法研究
3
作者 蔡瑞兮 张宇凡 +1 位作者 张涛 杨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58-71,共14页
台风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全球性重大环境灾害问题之一,但由于台风器测年限较短,限制了对台风长期演化机制的研究。沉积记录成为拓展台风记录时间跨度的重要载体,其中台风沉积的有效辨识是重要基础。尽管许多研究试图基于各种指标和方... 台风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全球性重大环境灾害问题之一,但由于台风器测年限较短,限制了对台风长期演化机制的研究。沉积记录成为拓展台风记录时间跨度的重要载体,其中台风沉积的有效辨识是重要基础。尽管许多研究试图基于各种指标和方法来重建长时间尺度的台风活动,但目前仍缺少对台风沉积辨识指标与方法有效性的评估。本文以高分辨率的东海内陆架泥质区ZM02孔为载体,采用放射性同位素^(210)Pb和^(137)Cs定年法确定沉积物的年代序列。耦合器测记录和沉积记录,分析器测时期台风强度和频率与台风沉积敏感指标(如砂含量和D_(90))之间的对应关系,以期探讨台风沉积辨识指标和方法的有效性。结果显示,ZM02孔的平均沉积速率为0.97 cm/a,其上部4.5~100 cm的沉积年代为1917-2011年。砂含量和D_(90)均可作为东海内陆架泥质区台风沉积辨识的有效指标,阈值法的识别效果最好且稳定性高。砂含量可能是反映浙江海岸台风强度变化的潜在指标,而D_(90)则可能蕴含台风频率信息。这些认识有助于更准确地利用沉积记录去拓展台风记录的时间跨度,也有助于提高从沉积记录解译环境信息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频率 台风强度 沉积记录 器测记录 识别指标 东海内陆架
下载PDF
东海海底地形分区特征和成因研究 被引量:35
4
作者 刘忠臣 陈义兰 +3 位作者 丁继胜 张卫红 吴永亭 郭发滨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0-173,共14页
东海一直以其特殊的大地构造地位受到国内外地学界的关注,但作为主要受构造控制的东海海底地形的研究,以往简单趋势性描述居多,专门深入系统的研究尚不多见。不久前完成的高精度、全覆盖多波束海底地形勘测覆盖了东海部分外陆架、大陆... 东海一直以其特殊的大地构造地位受到国内外地学界的关注,但作为主要受构造控制的东海海底地形的研究,以往简单趋势性描述居多,专门深入系统的研究尚不多见。不久前完成的高精度、全覆盖多波束海底地形勘测覆盖了东海部分外陆架、大陆坡全部、冲绳海槽和东部岛坡的一部分,取得了海量的测深数据。据此编绘的勘测多波束水深图和结合测区外的传统资料编绘的海底地形图使我们有机会可以重新审视和系统研究东海的海底地形特征。在定量确定了陆架坡折线、陆坡坡脚线和东部槽坡坡脚线的基础上划分出了大陆架、大陆坡、冲绳海槽平原和东部岛坡4大地形区,继之对各区的海底地形特征进行了研究和描述,并在区内选取了有代表性的5条剖面进行了剖析。另外,从地球内营力和外营力两方面分析了影响东海海底地形发育的因素。调查分析表明:整个东海地形分带明显,地形类型多样:大陆架十分宽阔,总体北宽南窄,从大陆向海平缓倾斜,发育了广泛的NW-SE向沙脊群,自大陆向东南呈扇形发散;大陆坡呈NE-SW向条带展布,海底地形陡峻,呈阶梯状下掉,总体北缓南陡,其上峡谷密布,上穿切外陆架,下直达海槽,同时坡麓上海台沟谷伴生发育;冲绳海槽北浅南深,其内在平坦的背景上发育了众多的海山和海丘,其中心又有槽中槽地形;东槽坡地形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海底地形 分区特征 多波束勘测 大陆架 大陆坡 冲绳海槽 东部岛坡 海底峡谷
下载PDF
东海陆坡及相邻槽底天然气水合物的稳定域分析 被引量:28
5
作者 栾锡武 秦蕴珊 +1 位作者 张训华 龚建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67-475,共9页
利用实测的海底温度和海底热流资料对东海陆坡和冲绳海槽中轴以西的槽底地区的海底温度场和热流场进行了分析 .利用地震声纳浮标和OBS(OceanBottomSeismometer)资料将本研究区的地层划分为 6层 ,自上而下地层的速度分别为 1.8(1.8~ 2 .... 利用实测的海底温度和海底热流资料对东海陆坡和冲绳海槽中轴以西的槽底地区的海底温度场和热流场进行了分析 .利用地震声纳浮标和OBS(OceanBottomSeismometer)资料将本研究区的地层划分为 6层 ,自上而下地层的速度分别为 1.8(1.8~ 2 .2 )km s、2 .2 (2 .0~ 2 .5 )km s、2 .8(2 .7~ 3.2 )km s、3.4~ 3.6km s、4 .2 (4 .1~ 4 .7)km s、5 .1km s.上部的 1.8~ 2 .2km s的速度层相当于第四纪的地层 ,2 .8km s的速度层相当于上新世上部的地层 ,3.4~4 .2km s的速度层相当于上新世下部的地层 .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域覆盖的面积从水深约 5 0 0m的陆坡下缘到冲绳海槽的中轴部分约 70 0 0 0km2 ,相当于整个东海海域面积的十分之一 .稳定带的厚度从 4 0 0m(研究区中部 )到 110 0m(研究区北部和南部 )不等 .适合水合物稳定赋存的地层主要是第四纪 (1.8km s、2 .2km s)和上新世的地层(2 .8km s) .根据热流、构造活动性和稳定带的厚度分析 ,研究区北部和南部更适合天然气水合物的稳定赋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坡 海底温度场 海底热流场 天然气水合物 稳定域分析 冲绳海槽 海洋地球物理
下载PDF
东海沿岸海水表层温度的变化特征及变化趋势 被引量:35
6
作者 郭伟其 沙伟 +1 位作者 沈红梅 韦应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8,共8页
根据东海沿岸引水船、嵊山、大陈、南麂、北礵、平潭、厦门和东山8个海洋观测站的40 a表层海水温度(SST)资料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东海沿岸SST主要受制于太阳辐射,呈南高北低分布,但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当地地理环境、气候环境... 根据东海沿岸引水船、嵊山、大陈、南麂、北礵、平潭、厦门和东山8个海洋观测站的40 a表层海水温度(SST)资料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东海沿岸SST主要受制于太阳辐射,呈南高北低分布,但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当地地理环境、气候环境、水文环境的影响;SST的年变化具有显著的年周期和半年周期;东海沿岸SST存在多种显著周期的振荡,且南北测站SST的主导振荡有差异;就近40 a的资料而言,东海沿岸的SST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冬季上升幅度最大,暖冬是SST总体呈上升趋势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沿岸 表层海水温度 变化特征 变化趋势
下载PDF
光照对东海赤潮高发区春季硅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4
7
作者 王爱军 王修林 +3 位作者 王江涛 李雁宾 韩秀荣 唐洪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5期173-178,162,共7页
2005年3月在东海赤潮高发区的ZA3和ZC18b站通过现场培养探讨了光照对东海硅藻生长和演替的影响。培养期间,ZA3站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没有发生演替现象;ZC18b站,当光照低于6.7MJ.m-2.d-1,由角毛藻演替为中肋骨条藻,光照高于6.7MJ.m-2.d-1... 2005年3月在东海赤潮高发区的ZA3和ZC18b站通过现场培养探讨了光照对东海硅藻生长和演替的影响。培养期间,ZA3站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没有发生演替现象;ZC18b站,当光照低于6.7MJ.m-2.d-1,由角毛藻演替为中肋骨条藻,光照高于6.7MJ.m-2.d-1,角毛藻为第一优势种,浮动弯角藻为第二优势种。Logistic生长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不同光照下硅藻的生长状况,其拟和系数为0.92±0.03。终止生物量以及优势种生长速率与光照的关系表明,温度13.0℃左右,中肋骨条藻的最适生长光照为5.0MJ.m-2.d-1,角毛藻sp.和浮动弯角藻的最适生长光照均为6.7MJ.m-2.d-1。在富营养化条件下,光照是影响硅藻生长和演替的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照 东海 中肋骨条藻 角毛藻 演替 现场培养
下载PDF
稀土元素在长江口及邻近陆架表层沉积物中的分布及物源示踪研究 被引量:24
8
作者 张霄宇 张富元 +2 位作者 高爱根 章伟艳 徐绮阳 《中国稀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82-288,共7页
长江口邻近陆架表层沉积物中稀土元素含量及组成表明其主要来源为中国大陆陆源物质。轻重稀土元素比值对于区分长江和黄河流域来源物质具有一定的示踪意义,古黄河三角洲以较低的轻重稀土元素比值为特征,而长江来源物质以相对较高的轻重... 长江口邻近陆架表层沉积物中稀土元素含量及组成表明其主要来源为中国大陆陆源物质。轻重稀土元素比值对于区分长江和黄河流域来源物质具有一定的示踪意义,古黄河三角洲以较低的轻重稀土元素比值为特征,而长江来源物质以相对较高的轻重稀土比值为特征,沉积物粒度和Cl含量不是控制沉积区内稀土元素分馏的主要因素。通过聚类分析将研究区域划分为长江口近岸区和东海北部陆架区两个分区,黄海沿岸流、长江冲淡水以及台湾暖流是造成分区的关键水动力因素。分区内常量和微量元素以及同位素组成皆表现为不同程度差异,长江口近岸区化学组成和长江流域物质基本一致,东海北部陆架区与黄河流域物质比较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邻近陆架 表层沉积物 稀土元素 物源示踪
下载PDF
台湾海峡水文特征研究概述 被引量:42
9
作者 肖晖 郭小钢 吴日升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26-138,共13页
本文对近 50a来台湾海峡海洋水文特征研究进行了概述 ,重点介绍了近 2 0a台湾海峡水温、盐度、海流、水团、跃层、海洋锋等调查研究成果 .
关键词 台湾海峡 水文特征 调查研究 水温 盐度 海流 跃层 水团 海洋峰
下载PDF
舟山渔场及其邻近海域水团的季节特征 被引量:22
10
作者 张启龙 王凡 +1 位作者 赵卫红 唐晓晖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9,共9页
根据2001年夏季和2002年冬季两次现场调查所收集的CTD和营养盐资料,利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对舟山渔场及其邻近海域水团的季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舟山渔场及其邻近海域水团的配置、分布范围、温盐特性和营养盐含量都有明显的季节特征... 根据2001年夏季和2002年冬季两次现场调查所收集的CTD和营养盐资料,利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对舟山渔场及其邻近海域水团的季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舟山渔场及其邻近海域水团的配置、分布范围、温盐特性和营养盐含量都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其中,冬季在全海域共有3个水团(江浙沿岸水、台湾暖流表层水和黄海混合水),而夏季则存在4个水团(江浙沿岸水、台湾暖流表层水、台湾暖流深层水和黄海混合水);冬季,江浙沿岸水的分布范围较小,温度偏低,盐度略高,营养盐偏高,而夏季,其分布范围较大,温度偏高,盐度偏低,营养盐偏低;冬季,台湾暖流表层水北伸最强,厚度最厚,温度最低,盐度最高,硅酸盐和硝酸盐偏高,而夏季,则北伸最弱,厚度最薄,温度最高,盐度最低,硅酸盐和硝酸盐偏低;台湾暖流深层水是一个季节性水团,它含有较丰富的营养盐;黄海混合水的分布范围和营养盐含量也都呈现出明显的季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舟山渔场 水团 营养盐 季节特征
下载PDF
台湾海峡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和碎屑矿物分布特征 被引量:13
11
作者 方建勇 陈坚 +7 位作者 王爱军 赖志坤 汪卫国 李云海 李东义 徐勇航 叶翔 尹希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1-99,共9页
应用系统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台湾海峡28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组成和85个样品的矿物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台湾海峡表层沉积物由6种沉积物类型组成,可以划分把它们为3种与沉积动力相对应的主要沉积环境区;在表层沉积物共... 应用系统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台湾海峡28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组成和85个样品的矿物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台湾海峡表层沉积物由6种沉积物类型组成,可以划分把它们为3种与沉积动力相对应的主要沉积环境区;在表层沉积物共发现碎屑矿物61种,以轻组分矿物为主,平均含量高达97.73%,共发现轻矿物14种;重组分矿物含量较低,平均为2.27%,共发现47种重矿物。影响台湾海峡表层沉积物矿物分布及含量变化的最重要因素是物质来源,其次是水动力条件以及矿物自身的变质程度等。台湾海峡表层沉积物的主要物质来源包括来自福建和台湾省河流的入海泥沙、海峡两岸的侵蚀和剥蚀物质、韩江及部分来自浙闽沿岸流携带的长江和钱塘江物质,台湾海峡晚更新世残留物及部分自生矿物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海峡 现代沉积环境 粒度参数 重矿物
下载PDF
长江口悬沙动力特征与输运模式 被引量:12
12
作者 高建华 汪亚平 +2 位作者 潘少明 王爱军 杨旸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15,共8页
本项研究用ADCP在长江河口进行高频、高分辨率三维流速和声学浊度的定点观测,通过对定点站位潮周期内的悬沙浓度、流速和盐度的分析,计算悬沙输运率;悬沙输运机制分析表明平流作用、斯托克斯漂移效应在悬沙输运中占据主导地位。此外,从... 本项研究用ADCP在长江河口进行高频、高分辨率三维流速和声学浊度的定点观测,通过对定点站位潮周期内的悬沙浓度、流速和盐度的分析,计算悬沙输运率;悬沙输运机制分析表明平流作用、斯托克斯漂移效应在悬沙输运中占据主导地位。此外,从河口内向河口外,潮周期内的水动力特征与悬沙净输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主要表现在悬沙输送的贡献因子、盐度的垂向混合和分布特征、垂向流速等方面。在拦门沙下游和口外地区,悬沙均向西、北方向输送,而拦门沙上游则向东、南方向输送。这种悬沙输运格局,对于长江口拦门沙及附近最大浑浊带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CP 悬沙浓度 沉积物输运 最大浑浊带 长江口
下载PDF
1985—2005年东海海表温度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13
作者 伍玉梅 徐兆礼 +1 位作者 樊伟 崔雪森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18,共10页
利用1985—2005年间AVHRR辐射计获取的东海海表温度资料,研究其时空变化特征。1985—2005年间东海海表平均温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对东海海温距平(SSTA)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得到其2个主要变化模态,EOF1占总方差变化的34.8%,主要变... 利用1985—2005年间AVHRR辐射计获取的东海海表温度资料,研究其时空变化特征。1985—2005年间东海海表平均温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对东海海温距平(SSTA)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得到其2个主要变化模态,EOF1占总方差变化的34.8%,主要变化周期为3~5a,表示1985—2005年中东海绝大部分海域的表层海水温度呈现增温现象,近海比外海增温幅度大。EOF2占总方差变化的10.7%,主要变化周期为2a,显示东南与西北海区的温度异常呈反位相变化,近海海温由负异常为主转变为以正异常为主。东海SSTA以1996年5月为温度转折点,1996年5月前SSTA主要表现为负异常,之后以正异常为主,增暖特征明显。台湾海峡和东海南部海域的SSTA变化幅度基本相当,东海北部变化最剧烈,这3个海区均包含约5~7a的变化周期,与ENSO的相当。ENSO对滞后其2a左右的东海3个海区的SSTA变化影响显著,另外东海南部在滞后ENSO的8~9和16~18个月时也存在较强的响应,这主要缘于黑潮在赤道海温异常的北上输送过程中对东海的影响。与沿岸3个气象观测站的长年资料对比,东海北部海域的海温异常与该地区的气温变化关系最为密切,相关系数达到0.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SOI 海表温度 EOF 谱分析
下载PDF
福建省沙埕港百年一遇台风风暴潮的计算 被引量:12
14
作者 董剑希 仉天宇 +4 位作者 付祥 吴玮 赵联大 吴少华 于福江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16,共8页
研究了福建省沙埕港风暴潮状况,根据收集的沙埕验潮站连续50 a(1956—2005)的台风过程增水资料以及西北太平洋57 a的台风资料,采用皮尔逊Ⅲ统计法和数值法分别计算了沙埕港的100 a一遇台风暴潮和100 a一遇最大台风暴潮,并得到了产生这... 研究了福建省沙埕港风暴潮状况,根据收集的沙埕验潮站连续50 a(1956—2005)的台风过程增水资料以及西北太平洋57 a的台风资料,采用皮尔逊Ⅲ统计法和数值法分别计算了沙埕港的100 a一遇台风暴潮和100 a一遇最大台风暴潮,并得到了产生这两种台风增水的台风路径及强度等台风参数。沙埕港100 a一遇台风暴潮为198 cm,100 a一遇最大台风暴潮为243 cm,其中产生100 a一遇台风暴潮的台风移向为NW方向,移速为19 km/h,路径位于沙埕港南12 km;产生100 a一遇最大台风暴潮的台风移向为NW方向,移速为19 km/h,路径位于沙埕港南24 km。计算结果为福建沿海海洋工程项目的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暴潮 100a 一遇 台风路径
下载PDF
环台湾岛海域全日分潮的特征和潮汐、潮流的综合性质 被引量:13
15
作者 沙文钰 吕新刚 +1 位作者 张文静 陈希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62-69,共8页
用97版POM海洋模式 ,对环台湾岛海域的全日分潮和整个潮汐、潮流综合特征进行三维数值研究。研究海域全日分潮是由太平洋传入的 ,且来自台湾岛北部海区传入的潮波穿越海峡。由吕宋海峡传入的全日分潮对维持南海的潮运动起着重要作用。... 用97版POM海洋模式 ,对环台湾岛海域的全日分潮和整个潮汐、潮流综合特征进行三维数值研究。研究海域全日分潮是由太平洋传入的 ,且来自台湾岛北部海区传入的潮波穿越海峡。由吕宋海峡传入的全日分潮对维持南海的潮运动起着重要作用。全日分潮最大流同时线分布表层有5个圆流点 ,其中4个本文首次得到。台湾海峡及其以北海区和台湾东部洋区为不规则半日潮区 ,台湾东南为全日分潮为主的混合潮区。台湾岛北部为气旋式余流涡旋区 ,环绕台湾浅滩为反气旋余流涡旋区 ,澎湖水道开始的转向流预示着海峡及其邻近海区的涨潮流或落潮流的来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台湾岛海域 全日分潮 潮流 综合性质 潮汐性质
下载PDF
台湾海峡南部夏季的颗粒有机碳 被引量:12
16
作者 叶翔 李炎 +1 位作者 黄邦钦 陈坚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7-99,共13页
根据2004年夏季、2005年夏季和2006年夏季3个航次观测的颗粒有机碳(POC)数据,表层POC含量的分布表现出近岸高、远岸低的特点,表层和次表层POC含量的高值区出现在东山以东以及南澳附近上升流区。沿岸流较强的2005年和2006年航次具有相对... 根据2004年夏季、2005年夏季和2006年夏季3个航次观测的颗粒有机碳(POC)数据,表层POC含量的分布表现出近岸高、远岸低的特点,表层和次表层POC含量的高值区出现在东山以东以及南澳附近上升流区。沿岸流较强的2005年和2006年航次具有相对丰富的总悬浮颗粒物(TSM)含量。浮游植物是该区POC的主要来源。各航次的POC含量与叶绿素a(Chl a)含量正相关,所有航次统计的Chl a/POC与Chl a呈正相关,上升流区Chl a/POC偏小,上升流较强的航次高Chl a区的Chl a/POC也偏小,反映了上升流与高营养转换效率浮游生物生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联系。根据Chl a/POC^Chl a关系图判断,台湾海峡南部海域1988年、1998年和2004年夏季航次的浮游生物营养转换效率受到相对抑制,而在上升流信号较强的2005年和2006年夏季航次,上升流区的浮游生物高营养转换效率状态得以强化。各航次的POC含量和Chl a/POC比值与TSM含量正相关,POC/TSM比值与TSM负相关,沿岸流带来的陆源悬浮颗粒物通量波动,并没明显干扰台湾海峡南部以海洋浮游生物生态主导的颗粒有机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有机碳 悬浮颗粒物 上升流 台湾海峡
下载PDF
半封闭海湾的水交换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8
17
作者 李希彬 孙晓燕 +1 位作者 牛福新 宋军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48-254,共7页
基于采用不规则三角网格和有限体积方法的FVCOM模式,建立半封闭海湾-湛江湾附近海域的三维潮汐潮流数值模型,通过验证,结果与观测数据符合良好,并在此模型基础上对湛江湾的水交换状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将湛江湾划分成3个区域,针对各区域... 基于采用不规则三角网格和有限体积方法的FVCOM模式,建立半封闭海湾-湛江湾附近海域的三维潮汐潮流数值模型,通过验证,结果与观测数据符合良好,并在此模型基础上对湛江湾的水交换状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将湛江湾划分成3个区域,针对各区域进行了水交换能力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湛江湾内不同区域的地形和地理位置变化较大,使得湛江湾内不同区域交换能力相差较大,其中,靠近湛江湾出口处交换能力最强,特呈岛以北海域交换能力最弱,交换时间与物质的初始浓度无关,与投放时刻和外源强迫密切相关,在治理湛江湾环境时,应分区进行,注意选择污染物排放时间和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湛江湾 水交换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东海陆架两期沙脊的时空对比 被引量:6
18
作者 吴自银 金翔龙 +3 位作者 曹振轶 李家彪 郑玉龙 尚继宏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9-79,共11页
基于高分辨率的单道地震和多波束测深数据,识别并对比了东海陆架中部同一海区相距20余万年的层U14和层U2两期沙脊群,其中层U14期沙脊属于埋藏沙脊,位于东海海底以下90m深处,推测属于距今320~200ka的海侵体系域(TST),沙脊顶界面... 基于高分辨率的单道地震和多波束测深数据,识别并对比了东海陆架中部同一海区相距20余万年的层U14和层U2两期沙脊群,其中层U14期沙脊属于埋藏沙脊,位于东海海底以下90m深处,推测属于距今320~200ka的海侵体系域(TST),沙脊顶界面是该期海侵的最大洪泛面(MFS);层U2期沙脊位于东海陆架,属于衰退沙脊,系末次盛冰期(LGM)以来的TST,顶界面是LGM以来的MFS。尽管两期沙脊形成年代相距20余万年,地层层位相距近90m,但是沙脊群总体走向一致,表明距今2×10^5a以来东海陆架潮波基本格局稳定。从层U2期可识别出4个亚期沙脊,通过多波束海底地形图可识别出4组走向的沙脊,多亚期、多走向沙脊是LGM以来海平面阶梯状波动在海底地形演变过程中的响应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 埋藏沙脊 衰退沙脊 精细结构 多波束测深
下载PDF
南海海气界面潜热通量的分布特征及其对西南季风爆发影响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2
19
作者 王丽娟 王辉 +1 位作者 闫俊岳 张增海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0-30,共11页
利用1982年1月至2001年12月逐日的Re_NCEP南海海表面潜热通量资料,分析了南海夏季西南季风爆发早年和晚年潜热通量在南海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通过相关对比诊断分析了潜热通量对西南季风爆发及强度的影响,初步给出了其动力学机理。结果... 利用1982年1月至2001年12月逐日的Re_NCEP南海海表面潜热通量资料,分析了南海夏季西南季风爆发早年和晚年潜热通量在南海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通过相关对比诊断分析了潜热通量对西南季风爆发及强度的影响,初步给出了其动力学机理。结果表明,季风爆发早、晚年的前一年冬季至初春(12~3月),南海南部(5°~13°N,100°~120°E)和北部(13°~22°N,105°~120°E)的潜热通量距平符号相反,呈现反位相,季风爆发早(晚)年,前一年冬季至次年初春,南海北部的潜热通量为正(负)距平,南海南部则为负(正)距平;在季风爆发的早年和晚年,南海潜热通量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春、夏、秋季南海潜热通量正距平持续时间短(长),季风强度偏弱(强)。南海北部的潜热通量和南海北部季风强度隔季正相关。当潜热通量为正(负)距平时,同期和滞后1~3个月的海温均为负(正)异常,加大(减小)了春季南海和周围陆地陆暖海冷的海陆温差,有利于西南季风在南海北部的早(晚)爆发,西南风异常偏强(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海气界面潜热通量 西南季风
下载PDF
台湾海峡西南部海域春季悬浮体及沉积物来源与输运机制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爱军 陈坚 +5 位作者 叶翔 黄财宾 汪卫国 赖志坤 胡毅 李云海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0-143,共14页
台湾海峡作为连接东海和南海的重要通道,其悬浮体和沉积物的来源和输运格局非常复杂。2005年4~5月利用带有浊度传感器和荧光传感器的SD204型CTD对台湾海峡西南部海域627个站位的悬浮体特性进行了综合调查,并采集了底层沉积物。在室内分... 台湾海峡作为连接东海和南海的重要通道,其悬浮体和沉积物的来源和输运格局非常复杂。2005年4~5月利用带有浊度传感器和荧光传感器的SD204型CTD对台湾海峡西南部海域627个站位的悬浮体特性进行了综合调查,并采集了底层沉积物。在室内分别利用英国Marlvern公司生产的Mastersizer 2000型激光粒度仪和德国ELEMENTOR公司生产的ELEMENTOR varioELIII型元素分析仪对表层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和沉积物碳、氮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台湾海峡西南部海域春季受粤东沿岸流、韩江冲淡水、九龙江冲淡水及台湾海峡混合水影响,其中粤东沿岸流在向北输运过程中影响强度逐渐减弱,韩江冲淡水影响范围较大,并且在西南季风的控制下向东北方向输运;长时间尺度的沉积物输运格局表明,近岸沉积物由岸向海输运,远海地区沉积物由海向岸输运,并且在汕尾南部海域、南澳岛东南部海域形成了沉积物的汇聚区,沉积物以陆源为主;表层沉积物的输运过程受控于区域内水团、悬浮体分布及运动格局;在春季上升流形成早期尽管叶绿素荧光值相对较低,但其对表层沉积物的输运过程起着非常重要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海峡 悬浮体 沉积物 粒径趋势分析 输运过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