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盐水楔河口絮凝体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以珠江磨刀门为例
1
作者 张恺云 梁泓樾 +5 位作者 王璞 李海威 魏稳 蔡华阳 刘锋 朱磊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4-97,共14页
细颗粒泥沙絮凝是影响河口泥沙输移扩散的关键过程,受控于河口复杂动力结构,其中河口水体层化环境下絮凝体空间分布规律亟待探究。针对该问题,本文基于2020年珠江磨刀门河口枯季大面积走航原型观测数据,分析磨刀门河口絮凝体时空分布特... 细颗粒泥沙絮凝是影响河口泥沙输移扩散的关键过程,受控于河口复杂动力结构,其中河口水体层化环境下絮凝体空间分布规律亟待探究。针对该问题,本文基于2020年珠江磨刀门河口枯季大面积走航原型观测数据,分析磨刀门河口絮凝体时空分布特征,探究不同动力对其影响作用,揭示水体层化下絮凝体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观测期间磨刀门河口絮凝体中值粒径介于1.87~395.53μm,体积浓度介于20.29~1 495.67μL/L;垂向上,中表层水体中值粒径多大于底层,平面上最大值多位于中心拦门沙和西侧。采用多峰分解方法可将磨刀门河口絮凝体分解为基本颗粒和絮凝核(统称微絮团)、小絮团、大絮团等组分,大絮团占比最大;总体来讲,中表层水体微絮团和小絮团体积浓度小于底层,底层大絮团体积浓度小于中表层。这与盐水楔河口动力结构密切相关,强盐度层化抑制絮凝体在各水层间的交换,导致表层水体大絮团占比远高于中底层,而底层絮凝体受湍流剪切强度影响,以解絮为主,小絮团和微絮团占比高。本研究不仅有助阐明复杂动力结构下细颗粒泥沙絮凝机制,也能为磨刀门河口拦门沙治理、水沙调控及航道疏浚等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刀门河口 絮凝体粒级分解 空间差异 盐度层化 水体紊动
下载PDF
海面水包油乳化液溢油量等效估算方法研究
2
作者 仲美玉 袁丽 +2 位作者 孔德明 马勤勇 孔令富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72-278,共7页
激光诱导荧光(LIF)是一种主动光学探测技术,该技术已在海面未乳化溢油油种鉴别及油膜厚度评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乳化溢油的监测理论基础和探测方法尚未成熟。溢油乳化物的量化会直接影响溢油污染的应急处理和灾害评估,但目前... 激光诱导荧光(LIF)是一种主动光学探测技术,该技术已在海面未乳化溢油油种鉴别及油膜厚度评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乳化溢油的监测理论基础和探测方法尚未成熟。溢油乳化物的量化会直接影响溢油污染的应急处理和灾害评估,但目前对溢油乳化液溢油量的计算尚未有研究报道。本文以水包油乳化液为研究对象,基于等效思想,根据油量相等建立了水包油乳化液与油膜的荧光检测等效模型,并依据光的辐射传输机理推导出等效油膜厚度的估算公式,最后采用仿真实例对估算方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当水包油乳化液含油率小于12×10^(-6),厚度小于5.98 cm时,利用所提出的等效方法能有效计算出水包油实际溢油厚度。该方法可为海面乳化溢油量的估算提供一种创新性的方法,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效模型 溢油量估算 水包油乳化液 激光诱导荧光 乳化溢油
下载PDF
基于数字孪生的海底悬浮物时空变化可视化技术实现与应用
3
作者 乔玥 单红仙 +3 位作者 王宏威 朱超祁 孙志文 贾永刚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66-177,共12页
数字孪生技术构建的虚拟海洋平台,能够进一步实现海底环境监测数据的三维可视化分析。本文基于深海底长期原位监测数据,使用Unity3D技术构建出多模型融合的虚拟海洋环境,初步建立海洋工程地质环境数字孪生系统;结合MATLAB、ArcGIS数据... 数字孪生技术构建的虚拟海洋平台,能够进一步实现海底环境监测数据的三维可视化分析。本文基于深海底长期原位监测数据,使用Unity3D技术构建出多模型融合的虚拟海洋环境,初步建立海洋工程地质环境数字孪生系统;结合MATLAB、ArcGIS数据分析技术实现智能监测、数据分析、人机交互、辅助决策等功能;研究进一步构建虚拟环境粒子系统,对南海北部陆坡神狐海域近底层悬浮物浓度升高事件进行了三维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在虚拟环境粒子系统中悬浮物浓度、粒子数量与聚集程度具有较大的时空差异。特别是悬浮物浓度维持在较高水平时,发现粒子间相互碰撞、重叠,并在空间中衍生了密集程度更高的微团,当悬浮物浓度进一步升至峰值时,微团数量增加并占据空间大部分体积,形成悬浮颗粒高度聚集,覆盖范围更广的悬浮物聚合体。本文基于图像分析技术,将可视化分析结果与真实海底摄像进行对比,相对误差在0.16%~2.80%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孪生 悬浮物浓度 可视化分析 虚拟粒子系统 深海原位长期监测
下载PDF
渤海表层悬沙分布季节变化特征与控制因子的数值研究
4
作者 张德强 庞重光 +1 位作者 王延平 陈祥舰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15-1027,共13页
针对整个渤海海域悬浮泥沙季节变化及其影响机制的数值研究相对缺乏且机制尚不清晰,基于ROMS三维海洋模型对渤海海域水动力环境与悬沙分布开展数值模拟。模拟结果显示,渤海海峡环流终年“北进南出”,夏季环流明显强于冬季,并呈现外围逆... 针对整个渤海海域悬浮泥沙季节变化及其影响机制的数值研究相对缺乏且机制尚不清晰,基于ROMS三维海洋模型对渤海海域水动力环境与悬沙分布开展数值模拟。模拟结果显示,渤海海峡环流终年“北进南出”,夏季环流明显强于冬季,并呈现外围逆时针环、内部顺时针环的“双环”结构。渤海中部海域在夏季存在明显的温跃层现象,其强度分布与等深线较为一致,温跃层在4月开始形成,7月最强。渤海表层悬沙分布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冬季悬沙浓度最大,秋季次之,春季再次之,夏季最小。控制悬沙浓度的波流底切应力在秋冬季节较大,春夏相对较小,且流致切应力始终在波流切应力中占主导地位。秦皇岛海域悬沙浓度常年偏低的主要原因是位于M2无潮点附近,属于弱潮流区,底层流速相对较小,底部沉积物发生再悬浮概率较小。夏季温跃层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底边界层流速,增大了流速的垂向梯度,对底部悬浮泥沙的向上扩散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此,温跃层的存在是造成夏季表层悬沙浓度最低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MS模型 渤海 温跃层 表层悬沙浓度 季节变化
下载PDF
长江口悬浮体粒度特征及其季节性差异 被引量:25
5
作者 李军 高抒 +1 位作者 曾志刚 贾建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99-510,共12页
1998年 1 1月和 1 999年 5月长江口悬浮体样品的激光粒度仪分析结果表明 ,长江口悬浮体粒度较细 ,分选较差 ,偏态和峰态偏小 ,粒度组成以粉砂为主 ;粘土含量次之 ,基本不含砂或砂含量很小 ,由陆向海平均粒径有由粗到细的变化趋势。粒度... 1998年 1 1月和 1 999年 5月长江口悬浮体样品的激光粒度仪分析结果表明 ,长江口悬浮体粒度较细 ,分选较差 ,偏态和峰态偏小 ,粒度组成以粉砂为主 ;粘土含量次之 ,基本不含砂或砂含量很小 ,由陆向海平均粒径有由粗到细的变化趋势。粒度分布呈典型的非正态分布 ,存在“双峰”和“三峰”两种形式 ,表层样品以“双峰”分布为主 ,底层“三峰”或“双峰”并存。标准偏差 -粒度曲线上多峰出现 ,反映了长江口悬浮体组成的复杂性。长江口悬浮体粒度特征有较大的季节变化。悬浮体粒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包括泥沙来源、底质再悬浮、生物作用和絮凝作用 ,粒度特征的季节差异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悬浮体 粒度分布 季节变化 激光粒度仪
下载PDF
HY-1 CCD宽波段水色要素反演算法 被引量:17
6
作者 马超飞 蒋兴伟 +4 位作者 唐军武 王晓梅 李铜基 黄海军 任敬萍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8-44,共7页
利用2003年春季黄海、东海区现场实测数据,建立了HY1卫星4波段CCD成像仪水色要素反演算法.由于HY1CCD的宽波段特性阻碍了黄色物质的反演,因此反演的水色要素仅包括水体表层的总悬浮物、悬浮泥沙(SS)以及叶绿素a的浓度.现场遥感反射率光... 利用2003年春季黄海、东海区现场实测数据,建立了HY1卫星4波段CCD成像仪水色要素反演算法.由于HY1CCD的宽波段特性阻碍了黄色物质的反演,因此反演的水色要素仅包括水体表层的总悬浮物、悬浮泥沙(SS)以及叶绿素a的浓度.现场遥感反射率光谱由ASD地物波谱仪测量,对于叶绿素a的浓度利用现场萃取荧光法测量,总悬浮物、悬浮泥沙由实验室滤膜称重法获得.反演算法的拟合相关系数均大于0.88,平均相对误差在40%以下.对反演算法进行了误差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总悬浮物、悬浮泥沙和低浊度水体中的叶绿素a的浓度反演算法能够满足日常的业务运行要求,但是对于高浊度水体中叶绿素a的浓度反演算法对某个波段组合比较敏感,仍需要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1/CCD 反演算法 总悬浮物 悬浮泥沙 叶绿素A
下载PDF
夏、冬两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悬浮物的分布特征及其沉积量 被引量:22
7
作者 庞重光 王凡 +1 位作者 白学志 张明翰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31-35,共5页
利用2001年7~8月 ,2002年1月两个航次的悬浮物浓度资料 ,并参考其它水文参数 ,简要分析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悬浮物的分布特征 :无论夏季还是冬季 ,长江入海悬浮物总是向东南方输运 ;冬季由于再悬浮作用显著 ,悬浮物浓度明显高于夏季 ,且... 利用2001年7~8月 ,2002年1月两个航次的悬浮物浓度资料 ,并参考其它水文参数 ,简要分析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悬浮物的分布特征 :无论夏季还是冬季 ,长江入海悬浮物总是向东南方输运 ;冬季由于再悬浮作用显著 ,悬浮物浓度明显高于夏季 ,且南北分布范围也明显增大 ,垂向分布均匀。同时采用数值模拟的海流流速值和观测的悬浮物浓度值计算悬浮物的断面通量 ,并最终得计算区悬浮物夏、冬两季的沉积量 ,夏、冬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悬浮物的沉积量分别为0.79×108t,1.44×108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 长江口 邻近海域 悬浮物 分布特征 沉积量 冬季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埕岛近岸海域悬浮泥沙运动 被引量:19
8
作者 冯秀丽 吴世强 +2 位作者 林霖 刘涛 周松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66-70,共5页
根据1998年9月8日和1999年3月19日两次对埕北海域进行的10个站位的同步海流、悬浮泥沙观测资料 ,进行该海区的悬浮泥沙输运趋势分析 ,发现该海区含沙量较大 ,从整个海区来看 ,底层含沙量大于表层含沙量 ,该海区泥沙含量普遍表现为东南... 根据1998年9月8日和1999年3月19日两次对埕北海域进行的10个站位的同步海流、悬浮泥沙观测资料 ,进行该海区的悬浮泥沙输运趋势分析 ,发现该海区含沙量较大 ,从整个海区来看 ,底层含沙量大于表层含沙量 ,该海区泥沙含量普遍表现为东南部的泥沙含量高于西北部的泥沙含量 ;由单宽输沙量的计算及有关资料分析可以得出 ,秋季泥沙运移趋势是由东南向到西北向 ,而春季泥沙的运移趋势是由东北向到西南向 ;含沙量是随流速的加大而增加 ,含沙量的峰值稍滞后于流速的峰值 ;该海区为冲蚀海区 ,悬浮泥沙产生的平均年冲刷量为2cm/a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泥沙运动 海流 含沙量 单宽输沙率
下载PDF
悬浮物对虾夷扇贝致死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22
9
作者 马明辉 宫强 +2 位作者 刘述锡 陈红星 宋云香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6-48,共3页
虾夷扇贝原产于太平洋西部和北部的俄罗斯、朝鲜及日本沿岸等地,适于在低温、高盐度海洋环境中生存、生长。为确定虾夷扇贝适宜的生存环境,研究了悬浮物对虾夷扇贝的致死作用。结果表明:(1)悬浮物对虾夷扇贝的急性致死效应(72h)不强;(2... 虾夷扇贝原产于太平洋西部和北部的俄罗斯、朝鲜及日本沿岸等地,适于在低温、高盐度海洋环境中生存、生长。为确定虾夷扇贝适宜的生存环境,研究了悬浮物对虾夷扇贝的致死作用。结果表明:(1)悬浮物对虾夷扇贝的急性致死效应(72h)不强;(2)高浓度悬浮物对虾夷扇贝具有很强的慢性致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物 致死效应 虾夷扇贝
下载PDF
南黄海海水中悬浮体的研究 被引量:91
10
作者 秦蕴珊 李凡 +2 位作者 徐善民 J.Milliman R.Limeburner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01-112,共12页
本文通过对海水中悬浮体样品的过滤、分析及结合海水透光度测量,得出了1983年11月和1984年7月海水中悬浮体的平面分布和垂直分布模式,即:水平分布有三个高含量区和两个低含量区,黄河及长江的现代输入物质对中部深水区基本上没有影响;垂... 本文通过对海水中悬浮体样品的过滤、分析及结合海水透光度测量,得出了1983年11月和1984年7月海水中悬浮体的平面分布和垂直分布模式,即:水平分布有三个高含量区和两个低含量区,黄河及长江的现代输入物质对中部深水区基本上没有影响;垂直分布出现明显的层化现象,11月份,在密度跃层下缘出现悬浮体跃层。本区悬浮体含量和成分,具有陆间海的过渡性特征。悬浮体的主要来源是海底沉积物的再悬浮,其次是河流输入物和浮游生物。海浪是影响悬浮体分布的主要因素。潮流加强了海浪的作用,并与海流一起,将掀起的物质搬运他处。海底地形在一定条件下,控制了海浪作用的临界深度。黄海中部冷水团影响了悬浮体的水平扩散和垂直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 悬浮体 悬浮体分布
下载PDF
南黄海夏季海水中悬浮体的研究 被引量:25
11
作者 郑铁民 赵一阳 +2 位作者 李凡 秦蕴珊 J.D.米里曼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749-757,T001,共10页
南黄海夏季表层海水中悬浮体的高值区出现在苏北近岸一带,测得的最高值为7.57mg/L,其次是长江口和调查区的北部.低值区大面积分布在调查区的中部和山东半岛以南,悬浮体含量小于0.5mg/L.远岸的悬浮体垂向分布中有一个极为明显的分层性.... 南黄海夏季表层海水中悬浮体的高值区出现在苏北近岸一带,测得的最高值为7.57mg/L,其次是长江口和调查区的北部.低值区大面积分布在调查区的中部和山东半岛以南,悬浮体含量小于0.5mg/L.远岸的悬浮体垂向分布中有一个极为明显的分层性.在长江口外的悬浮体分布中可看到台湾暖流的影响,它的存在限制了长江入海物质的向东扩散.尽管7月是黄河和长江的丰水期,大量物质被携带入海,但还未能构成悬浮体的主要来源.其主要来源是沉积物的再悬浮,其次才是河流携入的物质,海水中的生物组分居三.现代河流入海物质的影响范围主要是调查区南北两端.在深水区,温度、盐度跃层的形成限制了底层悬浮体向上扩散.海水中物质的运移主要在海水底层进行,以悬浮—沉积—再悬浮—再沉积的方式进行着物质的运移和交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 悬浮体 南黄海
下载PDF
胶州湾红岛码头疏浚物质输移扩散数值预测 被引量:8
12
作者 娄安刚 李凤歧 +2 位作者 吴德星 袁道伟 王学昌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45-49,共5页
利用有限元分步杂交法 ,首先对胶州湾海域潮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 ,进而建立了胶州湾疏浚物悬浮泥沙的二维输运———扩散模型 ,并应用于胶州湾红岛拟建码头疏浚区的疏浚物输运扩散数值模拟预测 。
关键词 胶州湾红岛 疏浚物 悬浮泥沙 输运扩散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长江口最大浑浊带悬移质、底质微量金属形态分布 被引量:13
13
作者 陈敏 陈邦林 +1 位作者 夏福兴 沈焕庭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1期38-44,共7页
本文用Tessier分离方法分析了长江口最大浑浊带洪、枯季悬移质和表层底质样品中Cd,Cu:,Pb和Zn的形态分布,结果表明:Cd主要以非残渣态存在,占总量90%左右,其中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占多数,其次为碳酸盐结合态和... 本文用Tessier分离方法分析了长江口最大浑浊带洪、枯季悬移质和表层底质样品中Cd,Cu:,Pb和Zn的形态分布,结果表明:Cd主要以非残渣态存在,占总量90%左右,其中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占多数,其次为碳酸盐结合态和离子交换态;Pb在非残渣态中比例约有74%,其中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占近一半,Cu和Zn约有60%以非残渣态存在。其中有机态Cu比例较高。离子交换态的Cu和Pb接近为零.悬移质中微量金属不仅存在洪、枯季变化,而且存在空间变化,涨憩时南槽高于北槽,而落憩时则相反。表层悬移质微量金属含量沿南,北槽向海有递减趋势。总量变化与非残渣特别是铁锰氧化态和有机态的变化有良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浊带 长江 河口 悬移质 微量金属 形态分布
下载PDF
闽江下游及河口悬浮物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6
14
作者 龚松柏 高爱国 +3 位作者 林建杰 朱旭旭 张延颇 侯昱廷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7年第6期826-836,共11页
为了解闽江下游及河口悬浮物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于2014~2015年采集了研究区4个季节的水样,并在河口进行了冬、春季2次加密采样。结果表明:从闽江水口水库经河口至外海,悬浮物浓度呈现"低→高→低"的分布特征,并具有春... 为了解闽江下游及河口悬浮物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于2014~2015年采集了研究区4个季节的水样,并在河口进行了冬、春季2次加密采样。结果表明:从闽江水口水库经河口至外海,悬浮物浓度呈现"低→高→低"的分布特征,并具有春、夏季高于秋、冬季的季节变化特征;河口悬浮物浓度从涨潮至低潮阶段,总体呈现由河端向海端降低的特征,且其浓度冬季高于春季;河口冬季水体混合作用较强,盐度分层不明显;春季盐度分层显著,且涨潮和高潮时河口盐水楔活动影响悬浮物分布;河口最大浑浊带的规模呈现枯兴洪衰的趋势,其位置随潮汐的涨落上下摆动,通常秋、冬季偏上游,而春、夏季偏下游;闽江河口悬浮物时空分布受径流、潮流及盐度分布等影响显著,且强潮流、分支水道、盐水楔等因素对悬浮物的影响被放大,中小型河口更多地反映出各因素及其河口自身特征的综合影响;与中国其他河流相比,闽江河口悬浮物浓度远低于黄河河口,与长江河口相近,高于位于其南侧的珠江河口;闽江河口悬浮物的季节变化特征与其他河流相反;各河口悬浮物随潮周期的变化规律类似;闽江河口总体呈冲刷状态,水动力增强,悬浮物浓度呈上升趋势,对河口地貌、河口生态和港口航运等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物 盐度 最大浑浊带 时空分布 潮周期 再悬浮 闽江
下载PDF
水样不同处理方式对高锰酸盐指数测定值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娄保锋 陈永柏 +4 位作者 翁立达 臧小平 束金祥 宋江英 刘成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3-147,共5页
研究了水样不同处理方式对三峡水库干流江段高锰酸盐指数(COD_(Mn))测定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悬浮颗粒物浓度(SS)是澄清样和浑样之间、清样和浑样之间、清样和澄清样之间高锰酸盐指数差别的主要影响因子;用非线形回归方法得出了水样不同... 研究了水样不同处理方式对三峡水库干流江段高锰酸盐指数(COD_(Mn))测定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悬浮颗粒物浓度(SS)是澄清样和浑样之间、清样和浑样之间、清样和澄清样之间高锰酸盐指数差别的主要影响因子;用非线形回归方法得出了水样不同处理方式下高锰酸盐指数间的经验关系,并用实测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计算值和实测值吻合良好。依据SS和所得经验关系,可计算高锰酸盐指数所表征有机物(COD_(Mn))即OS(COD_(Mn))作为一个整体在水-固两相之间的分配,及其在粗颗粒物和细颗粒物上的赋存比例。河床上覆水体中溶解态、颗粒态OS(COD_(Mn))所占比例皆随SS而发生显著变化。SS大于1000 mg/L时,80%以上的OS(COD_(Mn))赋存于悬浮颗粒物,澄清30 min能去除60%以上的OS(COD_(M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样处理方式 高锰酸盐指数 影响 经验关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海底土波致再悬浮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贾永刚 张颖 +3 位作者 刘辉 刘晓磊 郑杰文 单红仙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0-110,共11页
在现代黄河三角洲采集土样,制备室内水槽试验的底床,施加波浪作用,观测波致悬沙含量的变化规律,分析不同波高、作用时间对单位面积底床再悬浮量的影响,及波浪停止作用后悬浮泥沙的静水沉降规律。研究发现,在水深一定条件下底床再悬浮量... 在现代黄河三角洲采集土样,制备室内水槽试验的底床,施加波浪作用,观测波致悬沙含量的变化规律,分析不同波高、作用时间对单位面积底床再悬浮量的影响,及波浪停止作用后悬浮泥沙的静水沉降规律。研究发现,在水深一定条件下底床再悬浮量呈现随波高增大而增大的特性,两者线性拟合的相关性很好;在一定波高的波浪连续作用下,约5 000~6 000个波周期底床再悬浮过程完成;在波浪作用初始阶段底层悬沙含量与中上层的相差很大,悬沙含量垂线结构呈斜线型,稳定阶段的悬沙浓度垂向结构呈准直线型,底层与表层含沙量比值为0.98~1.25,整个水层含量分布均匀;静水沉降过程中当悬沙含量大于1g/dm3,悬沙含量(SSC)呈现出随时间指数衰减的规律,悬沙浓度与沉降通量呈线性关系。研究结果对认识黄河水下三角洲泥沙运移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浪 海底土 悬沙含量 沉降通量 黄河三角洲
下载PDF
两种海洋微藻硝酸还原酶活性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唐洪杰 王修林 +2 位作者 祝陈坚 李雁宾 张传松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81-986,共6页
对6种常见海洋微藻的硝酸还原酶活性测定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确立了离体法和活体法的提取(振荡)时间及酶促反应时间,分别为:5 min,30 min(离体法)和6 min,10 min(活体法),并对2种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本文条件下,离体法较活体... 对6种常见海洋微藻的硝酸还原酶活性测定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确立了离体法和活体法的提取(振荡)时间及酶促反应时间,分别为:5 min,30 min(离体法)和6 min,10 min(活体法),并对2种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本文条件下,离体法较活体法更适于进行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强壮前沟藻(Amphidinium carterae)、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新月菱形藻(Nitzchia closterium)和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的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测定;活体法更适于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nase)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微藻 硝酸还原酶 硝酸还原酶活性 离体法 活体法
下载PDF
夏季珠江口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分布特征 被引量:8
18
作者 孙翠慈 王友绍 +8 位作者 吴梅林 李楠 林立 宋晖 王玉图 邓超 彭亚兰 孙富林 李超伦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1-87,共7页
本文研究夏季珠江口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TEP)含量以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珠江口TEP含量(以黄原胶物质的量计算,下同)范围在85.0—1234.9μg·L-1之间,平均值为690.9μg·L-1。表层和底层TEP均值分别为562.3μg·L-1和778.2... 本文研究夏季珠江口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TEP)含量以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珠江口TEP含量(以黄原胶物质的量计算,下同)范围在85.0—1234.9μg·L-1之间,平均值为690.9μg·L-1。表层和底层TEP均值分别为562.3μg·L-1和778.2μg·L-1,大部分站位表层TEP含量略低于底层。TEP在表层分布自上游至下游逐渐递增,而向外海以及入海口东西两侧延伸逐渐降低。内河口为底层TEP含量高值区,虎门附近S3站TEP含量最高。TEP与不同粒径浮游植物叶绿素a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微型浮游植物(粒径3—20μm)可能对珠江口TEP贡献较大。珠江口TEP/Chla比值与活性硅酸盐、硝酸盐、铵盐和总磷浓度呈现负相关性;表层TEP/Chla比值与盐度呈现正相关性,这表明盐度和营养盐可能是影响TEP含量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TEP) 叶绿素
下载PDF
海洋悬浮颗粒物中氮同位素的EA-IRMS法测定 被引量:6
19
作者 曹建平 黄奕普 +2 位作者 刘广山 陈敏 李鸿宾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8,共8页
本测定方法利用元素分析 同位素质谱 (EA IRMS)分析系统 ,设计改装了一套适用于大气氮标定钢瓶氮同位素的封闭分析系统 ,并建立了测定悬浮颗粒物中氮同位素的分析方法 .将海水样品经 45 0℃预燃烧过的玻璃纤维滤膜过滤 ,获得悬浮颗粒... 本测定方法利用元素分析 同位素质谱 (EA IRMS)分析系统 ,设计改装了一套适用于大气氮标定钢瓶氮同位素的封闭分析系统 ,并建立了测定悬浮颗粒物中氮同位素的分析方法 .将海水样品经 45 0℃预燃烧过的玻璃纤维滤膜过滤 ,获得悬浮颗粒物 .设定大气δ1 5N值为零 ,连续进样 12次 ,测定大气氮的δ1 5Nair 值为 ( 0 .0 2±0 .0 3)‰ ;并对参考气高纯钢瓶氮进行了标定 ,其δ1 5Nair值为 ( -0 .0 9± 0 .0 2 )‰ ;其离子强度在 0 .5 0~ 6 .0V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 ,样品分析精度优于 0 .15‰ .采用该方法实测 5 8份海水悬浮颗粒物 ,获得1 5N天然丰度平均值为 0 .36 7%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元素分析-同位素质谱 悬浮颗粒物 氮同位素 海水 丰度
下载PDF
粤西及琼东北海区悬浮体浓度及海水浊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陈亮 许冬 李团结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0-86,共7页
通过对粤西及海南岛东北部海区现场调查,取得了大量悬浮体浓度及海水浊度数据,分析后发现调查海区悬浮体浓度值普遍较低,绝大部分海域为清洁海域。对悬浮体浓度及海水浊度平面图及断面图分析后发现,春夏季粤西悬浮物主要来源于珠江口及... 通过对粤西及海南岛东北部海区现场调查,取得了大量悬浮体浓度及海水浊度数据,分析后发现调查海区悬浮体浓度值普遍较低,绝大部分海域为清洁海域。对悬浮体浓度及海水浊度平面图及断面图分析后发现,春夏季粤西悬浮物主要来源于珠江口及琼州海峡,且两处悬浮物在电白外海存在明显的分界,琼东北海域悬浮物主要来自于海南岛及外海。近岸及底层悬浮体浓度及海水浊度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浊度能够很好地反映悬砂含量,但是不能反映生物活动及分布状况,如琼东上升流区的生物活动较剧烈,虽然其悬浮物浓度值偏高,但其浊度值并没有明显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度 浊度 悬浮体 粤西 琼东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