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树种类型和潮滩高程对广东湛江高桥红树林碳储量的影响
1
作者 周治刚 岳文 +1 位作者 李辉权 林阳阳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8-120,共13页
红树林位于海洋与陆地的交界处,其高效的碳汇能力易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文章通过分析植物生长指标、生物量、植被碳储量和土壤碳储量以及土壤容重等参数,研究了树种类型和潮滩高程对广东湛江高桥区红树林群落碳汇功能的单独作用和耦合... 红树林位于海洋与陆地的交界处,其高效的碳汇能力易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文章通过分析植物生长指标、生物量、植被碳储量和土壤碳储量以及土壤容重等参数,研究了树种类型和潮滩高程对广东湛江高桥区红树林群落碳汇功能的单独作用和耦合效应。结果表明,高桥红树林的固碳总量为4.98×10^(10)g,碳密度为107.76×10^(6)g·hm^(-2),土壤碳积累是该红树林固碳的重要贡献。不同潮滩红树林的碳储量受树种差异的影响显著,且低潮滩的红树林碳储量显著高于高潮滩和中潮滩,而潮滩高程仅对无瓣海桑群落的碳储量具有显著影响。无论是植物碳库还是土壤碳库,中潮滩红海榄群落和低潮滩无瓣海桑群落的碳密度最高。红树群落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垂直方向分布均匀,各土层间无显著差异。在高潮滩和中潮滩,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垂直分布受树种影响,大部分桐花树群落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同土层的秋茄群落、白骨壤群落和无瓣海桑群落,而树种对低潮滩各土层有机碳含量无显著影响。虽然树种类型和潮滩高程可影响土壤容重与土壤有机碳含量间的作用关系,但线性拟合结果以负相关关系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树种 潮滩高程 碳储量 容重 广东湛江
下载PDF
热带海草泰来草沉积物真菌的群落结构、功能与分子生态网络研究
2
作者 凌娟 梁童茵 +6 位作者 岳维忠 黄小芳 孙翠慈 张健 张煜航 周卫国 董俊德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4-75,共12页
真菌是海草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维持海草健康和生态系统碳氮等营养元素循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阐明海草床生态系统真菌的群落结构及功能,文章以热带海草泰来草(Thalassia hemprichii)沉积物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Illumi... 真菌是海草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维持海草健康和生态系统碳氮等营养元素循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阐明海草床生态系统真菌的群落结构及功能,文章以热带海草泰来草(Thalassia hemprichii)沉积物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海南岛和西沙群岛两个研究区域泰来草沉积物真菌的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并利用FUNGuild数据库对真菌营养类型进行预测和功能注释。研究结果表明,子囊菌门(Ascomycota)(相对丰度24.30%~76.20%)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相对丰度4.98%~52.24%)为两个研究区域的共同优势种群,但是子囊菌门真菌的相对丰度在两个研究区域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两个区域内共有的海草沉积物真菌分类操作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数量占比为5.15%,其相对丰度为31.19%。两个研究区域泰来草沉积物真菌群落的α多样性指数中的香农指数(Shannon)和系统发育多样性(phylogenetic diversity)以及β多样性之间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FUNGuild功能预测分析表明,大部分真菌的营养类型尚未确定(72.11%~91.92%),其中能够确定的主要营养类型为共生营养型(symbiotroph)、腐生营养型(saprotroph)和病理营养型(pathotroph),3种营养型可以进一步分为41个生态功能群。基于随机矩阵理论(random matrix theory,RMT)构建的两个研究区域海草泰来草沉积物真菌分子生态网络结果显示,海南岛泰来草沉积物真菌网络结构更加复杂,其平均聚类系数更高、平均连通度更高、密度更高,该真菌群落可能对外界环境变化更为敏感,而西沙群岛海草沉积物真菌群落的模块化程度更高,其中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为分子生态网络中的关键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草床生态系统 真菌群落 FUNGuild 营养类型 分子生态网络
下载PDF
海水酸化与升温对孔石藻(Porolithon cf.onkodes)生长钙化的影响
3
作者 杨芳芳 肖志梁 +2 位作者 韦章良 黄怡 龙丽娟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7-97,共11页
钙化海藻作为一类重要的钙化生物,不仅能构建稳固礁体,而且部分藻株能诱导珊瑚幼虫附着变态,在珊瑚礁生态系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功能。但是,面对未来海水酸化与升温的共同作用,珊瑚藻生理过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目前尚不清楚。本文选... 钙化海藻作为一类重要的钙化生物,不仅能构建稳固礁体,而且部分藻株能诱导珊瑚幼虫附着变态,在珊瑚礁生态系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功能。但是,面对未来海水酸化与升温的共同作用,珊瑚藻生理过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目前尚不清楚。本文选取了广泛分布于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一种钙化海藻——孔石藻(Porolithon cf.onkodes)为研究对象,采用3个CO_(2)分压(pCO_(2):400μatm、1200μatm、1800μatm)和温度(27℃、30℃、32℃)对其培养1个月,通过监测藻体生长和钙化等参数的变化情况,探究海水酸化与升温对活体与死亡的孔石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温度从27℃升高到30℃时,活体孔石藻生长钙化没有受到显著影响;但当温度提高到32℃时,藻体生长钙化显著下降,甚至出现溶解现象,净钙化速率从206.99nmol·cm^(–2)·h^(−1)(pCO_(2):400μatm;温度:27℃)降至–42.22nmol·cm^(–2)·h^(−1)(pCO_(2):1200μatm;温度32℃)。类似地,pCO_(2)增加也会显著抑制活体孔石藻的生长钙化,而且该抑制作用随着CO_(2)分压增加而增强。此外,升温与酸化对藻体叶绿素a含量和净钙化速率均具有交互作用。与活体孔石藻相比,死亡的藻体骨骼更易受到高温与酸化影响,当温度升高至30℃或pCO_(2)提高至1200μatm时,死亡藻体骨骼净溶解速率均显著增加,而且高温与酸化的交互作用加速了骨骼溶解速率。研究结果表明了酸化与升温不仅会影响活体孔石藻的生长钙化速率,而且会加速礁体主要组分(藻体碳酸钙骨骼)的溶解速率,进而影响到珊瑚礁生态系统。本文研究结果对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影响、制定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策略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生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化 升温 孔石藻 钙化 生长 珊瑚礁生态系统
下载PDF
基于高分光学与全极化SAR的海南八门湾红树林种间分类方法
4
作者 张程飞 任广波 +4 位作者 吴培强 胡亚斌 马毅 阎宇 张菁锐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3-168,共16页
合理的红树种间组成结构是有效发挥红树林湿地生态价值的前提,明确的红树林种间分布信息是开展红树林生态系统治理和规划工作的有效依据。针对海南八门湾红树林湿地,基于高分三号(GF-3)全极化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 合理的红树种间组成结构是有效发挥红树林湿地生态价值的前提,明确的红树林种间分布信息是开展红树林生态系统治理和规划工作的有效依据。针对海南八门湾红树林湿地,基于高分三号(GF-3)全极化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和高分六号(GF-6)多光谱遥感数据,本文提取了35个红树林遥感特征,利用极端梯度提升树(eXtremegradientboosting,XGBoost)算法开展了特征重要性排序、特征筛选和红树林种间分类实验,将其与传统的支持向量机(supportvectormachine,SVM)、随机森林(randomforest,RF)机器学习算法进行精度比较,并基于XGBoost算法进行了3种特征组合方式(优选特征、多光谱特征、全极化SAR特征)的分类精度比较,旨在探索XGBoost对红树林种间分类的适用性和光学与全极化SAR数据对红树林种间分类的能力。结果表明:1)识别红树林种类的优势特征依次为多光谱的光谱波段、极化分解参数、光谱植被指数,且仅利用前8个优选特征(绿光波段反射率G、蓝光波段反射率B、Yamaguchi面散射分量Ys、近红外波段反射率NIR、增强型植被指数EVI、比值植被指数RVI、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Freeman面散射分量F_(s))即可达到较高分类精度。2)对于八门湾红树林湿地,XGBoost算法的红树种间分类总体精度最高,为86.16%,卡帕系数为0.836,比SVM和RF算法高3%~8%;优选特征的红树林种间分类精度比单独的多光谱特征或全极化SAR特征高10%~12%。3)八门湾红树林总面积约为797.58hm^(2),共有白骨壤、海莲、红海榄、杯萼海桑、角果木、榄李、木榄、正红树、海漆9种优势真红树,杯萼海桑和木榄的面积较大,分别占全部红树林面积的45.46%、21.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种间分类 多光谱 全极化SAR XGBoost
下载PDF
越南沿岸上升流海表叶绿素的季节内尺度变异及机制
5
作者 林少文 任姮烨 卢文芳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3-124,共12页
在夏季,南海西部的越南沿岸上升流系统(Vietnam boundary upwelling system,VBUS)时常出现高浮游植物生物量。其中由马登-朱利安振荡(Madden-Julian oscillation,MJO)主导的季节内尺度(30~60d)变率占到重要作用,但MJO对海表叶绿素的调... 在夏季,南海西部的越南沿岸上升流系统(Vietnam boundary upwelling system,VBUS)时常出现高浮游植物生物量。其中由马登-朱利安振荡(Madden-Julian oscillation,MJO)主导的季节内尺度(30~60d)变率占到重要作用,但MJO对海表叶绿素的调控效应及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重建的遥感叶绿素数据与多源观测资料,探究MJO事件中VBUS叶绿素季节内变化特征及成因。复合分析结果显示,在MJO事件末期,该海域叶绿素浓度达到季节内最高值,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地转流纬向分量与Ekman泵吸及风场与该海域叶绿素浓度相位模态高度对应,且与叶绿素相位序列相关性按该顺序递减。进一步将VBUS分成近岸和离岸两个子区域,通过广义加性模型分析叶绿素浓度的主导调控因子。结果显示VBUS海域沿岸与离岸区域叶绿素浓度影响因子及其强度并不相同,SST同为两个区域最强影响因子,沿岸区域次要影响因子为地转流纬向分量及Ekman泵吸,离岸次要影响因子为地转流纬向分量,且其影响强度与SST平分秋色。通过进一步分析该调控在不同厄尔尼诺年的不同,发现当MJO处于第4—8相位时,MJO能有效地补偿强厄尔尼诺事件导致的叶绿素浓度骤降。总体而言,MJO所处相位决定了其对VBUS海域叶绿素影响的程度,且在不同子区域中因素的影响强度并不相同。本研究揭示了海洋生态系统和动力的短期变率特征,能够为南海叶绿素浓度变异的理解提供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南沿岸上升流 叶绿素 季节内变化 厄尔尼诺
下载PDF
广东沿海新发现的海草床 被引量:16
6
作者 黄小平 江志坚 +4 位作者 张景平 施震 汪飞 叶丰 李磊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32-135,共4页
通过对广东沿海水域的现场调查,新发现8个海草床,主要分布在柘林湾、汕尾白沙湖、惠东考洲洋、大亚湾、珠海唐家湾、上川岛、下川岛和雷州企水湾。海草种类主要包括喜盐草(Halophila ovalis)、贝克喜盐草(Halophila beccarii)和矮大叶藻... 通过对广东沿海水域的现场调查,新发现8个海草床,主要分布在柘林湾、汕尾白沙湖、惠东考洲洋、大亚湾、珠海唐家湾、上川岛、下川岛和雷州企水湾。海草种类主要包括喜盐草(Halophila ovalis)、贝克喜盐草(Halophila beccarii)和矮大叶藻(Zostera japonica)等3种。海草覆盖率为6.67%-53.33%,茎枝密度为3428.57-10542.00shoots.m-2,生物量为12.86-118.24g.m-2。海草床底上生物密度为16.67-734.67ind.m-2,生物量为15.39-426.88g.m-2,多样性指数为0.46-1.98,均匀度指数为0.28-0.89。海草床生境受到的严重威胁主要来自围海养殖(养蚝、养螺)、污水排放、渔民作业方式(电鱼、电虾、扒螺、挖贝类)、自然灾害(台风和洪水)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草床 地理分布 生态特征 生境威胁 广东沿海
下载PDF
红海榄人工幼苗生长特征研究
7
作者 莫竹承 高忠春 龙波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3-106,共4页
幼苗期是红海榄种群占据新环境的关键阶段。在北海潮滩对红海榄的人工高密度海上育苗试验显示,1年生红海榄苗生长节律是平均高生长速度为3.7cm.月1,速生期7—10月平均温度27.1℃,生长速度6.75cm.月1;慢生期为12月至次年3月,平均温度16.3... 幼苗期是红海榄种群占据新环境的关键阶段。在北海潮滩对红海榄的人工高密度海上育苗试验显示,1年生红海榄苗生长节律是平均高生长速度为3.7cm.月1,速生期7—10月平均温度27.1℃,生长速度6.75cm.月1;慢生期为12月至次年3月,平均温度16.3℃,平均生长速度0.9cm.月1;中速生长期4—6月和11月平均气温24.7℃,生长速度3.76cm.月1。3年生苗的生长规律表现为第1年高生长增加最快,第2年全株生物量比第一年增加1.4倍,第3年的生长速度较前两年有所减缓,生物量比第2年增加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海榄幼苗 生物量 生长特征
下载PDF
南海南部次表层叶绿素a质量浓度最大值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5
8
作者 廖秀丽 戴明 +2 位作者 巩秀玉 刘华雪 黄洪辉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5-56,共12页
文章分析了2013年南海南部4个季节航次的叶绿素a(Chl a)调查数据,结果显示:150m以浅水柱Chl a质量浓度均值分别为早春0.14mg×m^(-3)、初夏0.12mg×m^(-3)、初秋0.18mg×m^(-3)、初冬0.16mg×m^(-3)。早春和初夏偏低的... 文章分析了2013年南海南部4个季节航次的叶绿素a(Chl a)调查数据,结果显示:150m以浅水柱Chl a质量浓度均值分别为早春0.14mg×m^(-3)、初夏0.12mg×m^(-3)、初秋0.18mg×m^(-3)、初冬0.16mg×m^(-3)。早春和初夏偏低的原因与早春风速小,初夏水温高,不利于水体的垂直混合,限制了深层海水中丰富的营养盐向上层水体补充有关。4个季节中海水次表层Chl a质量浓度最大值层(SCML)均出现在50m和75m,这两个水层的Chl a质量浓度差异小,季节变化不大,平均值变化范围分别为0.24~0.26mg×m^(-3)和0.22~0.26mg×m^(-3)。受混合层深度和温跃层上界深度的共同影响,50m水层Chl a质量浓度主要受制于深层富营养盐海水的向上补充,75m水层Chl a质量浓度受水温的影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南部 叶绿素a质量浓度最大值 时空分布 营养盐
下载PDF
海草碳通量的卫星遥感检测研究进展 被引量:5
9
作者 杨顶田 刘素敏 单秀娟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8-114,共7页
近年来,对于海洋碳汇的研究已经越来越重视,但很多海洋碳汇的研究还处于发现阶段。海草生态系统是海岸带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海岸带碳平衡和缓冲区域海洋酸化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对海草生态系统碳通量及循环模式进行研究,可... 近年来,对于海洋碳汇的研究已经越来越重视,但很多海洋碳汇的研究还处于发现阶段。海草生态系统是海岸带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海岸带碳平衡和缓冲区域海洋酸化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对海草生态系统碳通量及循环模式进行研究,可以为统计我国海洋碳通量提供第一手资料以及为寻找未知碳汇提供重要线索。文章主要综述了海草的碳汇过程、海草在海洋碳汇中的作用、影响海草碳汇的各种因素以及海草碳通量的卫星遥感检测方法和模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草 碳通量 卫星遥感
下载PDF
半红树植物苦槛蓝的生态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孙键 许会敏 +3 位作者 赵万义 昝启杰 陈里娥 廖文波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8-67,共10页
苦槛蓝[Myoporumbontioides(Sieb.etZucc.)A.Gray]是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海岸高潮带的常绿灌木,常出现于红树林陆岸外滩,属于半红树植物。苦槛蓝不仅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还具有良好的防风固沙护堤功能,在海岸生态环境修复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苦槛蓝[Myoporumbontioides(Sieb.etZucc.)A.Gray]是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海岸高潮带的常绿灌木,常出现于红树林陆岸外滩,属于半红树植物。苦槛蓝不仅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还具有良好的防风固沙护堤功能,在海岸生态环境修复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从苦槛蓝的种群分布特征、土壤特性、叶片与茎部结构特征、叶片生态学特性和自身繁殖特性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苦槛蓝现生种群多为单优群落,其土壤电导率和有机质含量高低对其分布影响较大,而与pH和盐度相关性不大;2)在叶片形态结构特征上,苦槛蓝的叶片上下表皮都有气孔器分布,且都具有盐腺,是一种泌盐植物;3)在叶片生态学特性上,广东高桥苦槛蓝种群叶片单位质量建成成本最高,其次为福建漳浦种群,福建泉州种群最低。浙江西门岛、福建九龙江、广西高坡和广西山口4个地区种群的叶片单位质量建成成本没有显著性差异,苦槛蓝相对较低的单位面积叶氮含量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其耐盐性不强;4)在繁殖特性上,苦槛蓝具有双花期现象,采用不同的扦插条件进行繁育试验发现苦槛蓝生根大约需8~10d,由于其90.0%的果实具有虫害现象,其种子的繁殖成功率受到较大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槛蓝 半红树植物 生态生物学特性 繁育
下载PDF
我国粤东沙菜属(红藻门 杉藻目)的分类鉴定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金梅 姜晶晶 +4 位作者 马鑫 黄冰心 杨楠 刘美媛 丁兰平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9-110,共12页
沙菜属Hypnea海藻作为提取卡拉胶的原料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但由于该属物种地理分布广泛,表型可塑性强,且缺乏详细的解剖学特征,故有关其物种鉴定也就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利用冷冻切片技术,通过形态学和解剖学方法,对2013-2014年... 沙菜属Hypnea海藻作为提取卡拉胶的原料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但由于该属物种地理分布广泛,表型可塑性强,且缺乏详细的解剖学特征,故有关其物种鉴定也就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利用冷冻切片技术,通过形态学和解剖学方法,对2013-2014年采自粤东汕头的沙菜属海藻进行了形态特征描述。经鉴定,该地区沙菜属共有4种,分别为密毛沙菜Hypnea boergesenii、裸干沙菜H. chordacea、长枝沙菜H. charoides和冻沙菜H. japonica。通过对这几种沙菜进行了较详细的内、外部结构特征分析,给出了它们在国内外的地理分布及习性等信息,并对沙菜属的科级分类系统(沙菜科Hypneaceae/赤叶藻科Cystocloniaceae)划分以及密毛沙菜是否为独立物种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 红藻 沙菜属 形态学 分类
下载PDF
联合星载光学和SAR影像的漳江口红树林与互花米草遥感监测 被引量:16
12
作者 董迪 曾纪胜 +1 位作者 魏征 严金辉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7-117,共11页
文章以福建省漳江口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提出了一种联合星载光学和合成孔径雷达(SAR)影像的红树林与互花米草分布的自动提取算法,提取研究区内红树林和互花米草的空间分布。本研究选择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各一景低潮时的... 文章以福建省漳江口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提出了一种联合星载光学和合成孔径雷达(SAR)影像的红树林与互花米草分布的自动提取算法,提取研究区内红树林和互花米草的空间分布。本研究选择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各一景低潮时的Sentinel-2 A光学影像数据,获取植被和其他地物的光谱和纹理信息。算法首先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增强型植被指数、地表水分指数以及数字高程模型的相关规则计算红树林和互花米草的潜在分布区;通过随机森林分类算法区分红树林和互花米草,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影像的分类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为98.53%和0.980、96.52%和0.952、98.71%和0.978,分类效果良好;使用当年所有Sentinel-1A/B的SAR影像获得研究区的常年海水分布范围,使用与海水交界的判据,实现红树林、互花米草提取范围的优化。研究表明,研究区2016年、2017年和2018年红树林总面积分别为56.85hm^2、59.88hm^2和58.61hm^2,互花米草总面积分别为109.23hm^2、124.00hm^2和142.39hm^2,与前人的研究成果在红树林和互花米草的空间分布和面积量级上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互花米草 遥感 分层分类 随机森林分类 漳江口
下载PDF
干出状态下坛紫菜叶状体表面水膜与失水对光合作用光化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蔡逸洵 温嘉怡 邹定辉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2-90,共9页
采用筏式吊养的大型经济海藻坛紫菜(Pyropia haitanensis)在栽培生长期间,常周期性地处于干出状态。本文通过测定不同水膜状态下坛紫菜的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相关系数,探讨了干出状态下坛紫菜叶状体表面水膜的理化特性与失水对其光合作用... 采用筏式吊养的大型经济海藻坛紫菜(Pyropia haitanensis)在栽培生长期间,常周期性地处于干出状态。本文通过测定不同水膜状态下坛紫菜的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相关系数,探讨了干出状态下坛紫菜叶状体表面水膜的理化特性与失水对其光合作用光化学特性的影响。实验数据显示,干出初始状态下,叶状体表面水膜pH值的升高对坛紫菜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化学淬灭系数qP、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最大相对电子传递速率ETRm和光能利用效率α均无显著性影响。当坛紫菜叶状体表面水膜盐度为0~75‰时, Fv/Fm、qP、NPQ、ETRm和α均保持稳定;当叶状体表面水膜盐度增加到75‰~150‰时,Fv/Fm、NPQ、α和ETRm则显著下降,较盐度为33‰时分别下降了66%、84%、70%和60%,表明覆盖高盐度水膜的叶状体PSⅡ反应中心活性受到抑制。坛紫菜叶状体在失水初期的光合活性不受影响,当叶状体表面水膜厚度降到0后,叶状体细胞内部开始失水,光合活性也显著下降。严重脱水状态(失水率为75%)下, Fv/Fm、NPQ、α和ETRm较失水初期分别下降了41%、69%、38%和43%。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坛紫菜叶状体在干出失水初期,水分损失是由于表面水膜损失引起的,水膜厚度随着失水率的增加呈线性下降,表面水膜厚度的下降影响了藻体的热耗散能力;随着失水率进一步增加,叶状体的光合活性和热耗散能力受到不利影响,其中热耗散能力对叶状体含水量的变化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坛紫菜 表面水膜 叶绿素荧光 干出状态 光化学特性
下载PDF
基于OC-CCI数据的南海高叶绿素a浓度水域面积的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傲 冯洋 +1 位作者 王云涛 薛惠洁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7-89,共13页
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基础组成,并通过光合作用影响着海表二氧化碳通量变化。文章基于高叶绿素a浓度水域面积指标构建南海浮游植物生物量的估算体系。利用遥感数据,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插值方法,重构长时间序列的南海叶绿素... 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基础组成,并通过光合作用影响着海表二氧化碳通量变化。文章基于高叶绿素a浓度水域面积指标构建南海浮游植物生物量的估算体系。利用遥感数据,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插值方法,重构长时间序列的南海叶绿素a浓度场,并研究了南海高叶绿素a浓度水域面积特征的时空分布。结果发现:高叶绿素a浓度水域面积变化有着显著季节特征,在冬季面积达到最大值,在夏季达到最小值,但是该水域对应的叶绿素a浓度却在冬季达到最小值,在夏季达到最大值,这一特征可能是由于风驱动的海表动力过程使得海表叶绿素重新分布;空间分布上,高叶绿素a浓度水域常年存在于海岸附近,特别是在中国沿海、越南沿岸、泰国湾以及婆罗洲岛附近。在巽他陆架与湄公河口东部中央海盆,高叶绿素a浓度区域面积呈年际变化。受厄尔尼诺调控的南海季风,导致不同年份湄公河口东南沿海存在不同程度的北部冷水侵入,北部冷水入侵可能是引起局地浮游植物生物量增减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浮游植物 高叶绿素a浓度面积 时空分布特征 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插值方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