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北部湾海域织锦巴非蛤卵巢发育、卵子及卵黄发生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徐炳杰 刘一鸣 +2 位作者 连昌朋 吴韬 潘英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58,共11页
采用解剖观察、卵巢组织切片和透射电镜技术对广西北部湾海域织锦巴非蛤(Paphia textile)的卵巢发育、卵子发育及卵黄粒合成过程和特点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织锦巴非蛤在1周年内具有1个繁殖周期,根据卵巢发育时期划分为5个时期,分别为增... 采用解剖观察、卵巢组织切片和透射电镜技术对广西北部湾海域织锦巴非蛤(Paphia textile)的卵巢发育、卵子发育及卵黄粒合成过程和特点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织锦巴非蛤在1周年内具有1个繁殖周期,根据卵巢发育时期划分为5个时期,分别为增殖期(5月-7月)、生长期(7月-9月)、成熟期(9月-11月)、排放期(11月-翌年1月)、休止期(翌年1月-4月)。根据织锦巴非蛤卵子发育和卵黄合成的相关特点,可将卵子发育划分4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为卵原细胞,第二阶段为卵黄合成前期卵母细胞,第三阶段为卵黄合成期卵母细胞,第四阶段为卵黄合成后期卵母细胞,其中卵黄合成期是卵黄粒生成的重要时期,在此期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等细胞器通过不同的方式合成卵黄粒。此外,海区水温与织锦巴非蛤卵巢发育密切相关,是影响织锦巴非蛤卵巢发育的重要因素。广西北部湾海域织锦巴非蛤为雌雄异体,未发现雌雄同体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织锦巴非蛤 卵巢发育 卵子发生 超微结构 组织切片观察
下载PDF
广西涠洲岛蛭态轮虫物种多样性及生境偏好研究
2
作者 陈俊强 汪文博 +1 位作者 王庆 杨宇峰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1-91,共11页
岛屿生境和生物群落组成独特,但有关岛屿蛭态轮虫的研究报道较少。为研究岛屿环境蛭态轮虫的物种多样性,于2021-2022年在广西涠洲岛苔藓、土壤、竹叶、松树落叶、其他落叶、带柄植物花瓣和燃烧后叶杆共7种生境进行调查,共记录蛭态轮虫3... 岛屿生境和生物群落组成独特,但有关岛屿蛭态轮虫的研究报道较少。为研究岛屿环境蛭态轮虫的物种多样性,于2021-2022年在广西涠洲岛苔藓、土壤、竹叶、松树落叶、其他落叶、带柄植物花瓣和燃烧后叶杆共7种生境进行调查,共记录蛭态轮虫3科8属53种,其中中国新记录种3种,结果显示涠洲岛蛭态轮虫物种多样性高(占全球已报道蛭态轮虫物种数量10.6%)。前4种生境间物种丰富度差异显著(p<0.0001),且不同生境间物种组成差异性显著大于同类生境内物种组成差异(p=0.001),表明蛭态轮虫生境偏好明显;指示种分析(IndVal)表明,共有10种蛭态轮虫显著偏好某一生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蛭态轮虫 岛屿 生境偏好 新记录种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广西北部湾海域织锦巴非蛤精巢发育、精子发生及超微结构研究
3
作者 徐炳杰 刘一鸣 +3 位作者 邢清淦 连昌朋 吴韬 潘英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9-68,共10页
为了解广西北部湾海域织锦巴非蛤(Paphia textile)精巢发育、精子发生及成熟精子的超微结构,文章采用解剖观察、精巢组织切片、扫描和透射电镜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采集织锦巴非蛤中未发现雌雄同体,观察的个体皆为雌雄异体,将其... 为了解广西北部湾海域织锦巴非蛤(Paphia textile)精巢发育、精子发生及成熟精子的超微结构,文章采用解剖观察、精巢组织切片、扫描和透射电镜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采集织锦巴非蛤中未发现雌雄同体,观察的个体皆为雌雄异体,将其精巢发育划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休止期5个时期,织锦巴非蛤精巢成熟与排放期在9月-翌年1月。精子发生分为精原细胞期、初级精母细胞期、次级精母细胞期、精细胞期、成熟精子期5个时期。织锦巴非蛤成熟精子由头部、中部和尾部组成,为典型的鞭毛型精子,全长约为46.04μm。精子头部分为顶体和精核,顶体为圆锥形,精核呈长圆柱形,前端直径约为0.71μm,后端直径约为1.34μm;中部由4个环绕成瓣状的线粒体与2个相互垂直的近、远端中心粒组成;尾部鞭毛长约38.8μm,直径约为0.21μm,外被质膜,为典型“9+2”双联体微管结构。研究结果为织锦巴非蛤的繁殖生物学、人工苗种繁育及种质资源保护提供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织锦巴非蛤 精巢发育 精子发生 超微结构 组织切片
下载PDF
广西北部湾海域施氏獭蛤精巢发育、精子发生及超微结构观察
4
作者 吴韬 潘英 +4 位作者 刘一鸣 连昌朋 徐炳杰 王超奇 杨凌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9-80,共12页
为探究广西北部湾海域施氏獭蛤精巢周年发育、精子发生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变化,文章采用组织切片、扫描及透射电镜技术对广西北部湾海域施氏獭蛤精巢周年发育、精子发生和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北部湾海域施氏獭蛤精巢发育... 为探究广西北部湾海域施氏獭蛤精巢周年发育、精子发生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变化,文章采用组织切片、扫描及透射电镜技术对广西北部湾海域施氏獭蛤精巢周年发育、精子发生和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北部湾海域施氏獭蛤精巢发育周期为1年,可划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繁殖盛期为12月至翌年4月,每期5%~10%个体精巢发育略滞后。精子发生可划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和变态期。雄性生殖细胞的发育可划分为精原细胞期、初级精母细胞期、次级精母细胞期、精细胞期、成熟精子期。施氏獭蛤精子属于鞭毛型,全长(39.76±0.50)μm。精子头部由近椭圆形的顶体和精核组成,顶体底部与精核相连处凹陷形成亚顶体腔,精核顶部形成核前窝,精核底部形成核后窝,细胞核内电子密度均匀,核中部存在间隙。中心粒复合体周围有4个线粒体围绕组成精子中部,线粒体近圆形,内嵴明显。质膜包裹轴丝形成精子尾部,尾部横切面可明显观察到“9+2”双联体微管结构。此外,施氏獭蛤存在A、B两种不同类型的精原细胞,A型精原细胞核内核仁不明显, B型精原细胞核内核仁明显, B型精原细胞存在于增殖期和生长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獭蛤 精巢发育 精子发生 超微结构
下载PDF
海参产卵行为的调控激素研究进展
5
作者 罗鹏 尹佳悦 +4 位作者 马波 吕颖 任春华 胡超群 江晓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8-183,共6页
海参具有重要的海洋生态、食用和药用价值,目前我国野生海参资源严重枯竭,开展人工繁育是恢复海参种群资源的重要途径,了解海参产卵行为的调控激素对于开发人工注射催产药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对海参中发现的可调控海参产卵行为... 海参具有重要的海洋生态、食用和药用价值,目前我国野生海参资源严重枯竭,开展人工繁育是恢复海参种群资源的重要途径,了解海参产卵行为的调控激素对于开发人工注射催产药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对海参中发现的可调控海参产卵行为的激素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以期为深入揭示海参产卵行为的关键机制以及开发海参的人工注射催产药剂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参 产卵 激素 调控
下载PDF
基于RNA-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法螺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6
作者 刘文广 张格格 +1 位作者 岑希彤 何毛贤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6-154,共9页
法螺是珊瑚礁“杀手”长棘海星为数不多的自然捕食者之一,是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重要保卫者。但是,由于海洋环境变化、人类的过度捕捞、珊瑚礁栖息地被破坏等因素,法螺的自然资源遭受严重破坏,已长期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尽快开展法螺基础... 法螺是珊瑚礁“杀手”长棘海星为数不多的自然捕食者之一,是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重要保卫者。但是,由于海洋环境变化、人类的过度捕捞、珊瑚礁栖息地被破坏等因素,法螺的自然资源遭受严重破坏,已长期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尽快开展法螺基础研究迫在眉睫,但是该物种的基因组资源有限,阻碍了如生物矿化等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本研究借助于Illumina HiSeq^(TM)2000测序平台完成了法螺两种组织(肌肉与外套膜)的高通量测序工作。测序所得原始序列经筛选、组装之后比对到NR、NT、Swissprot、KEGG、GO和InterPro数据库中获得注释结果,并进行差异基因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测序共获得109722个Unigene,其中有46239个Unigene得到功能注释,共获得7994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在法螺外套膜组织中有3196个上调,4798个下调。对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的GO注释和KEGG富集分析显示,高表达的DEG显著富集在典型的生物矿化相关通路中,如糖胺聚糖生物合成硫酸软骨素通路(glycosaminoglycan biosynthesis chondroitin sulfase dermatan sulfate)、磺基转移酶活性(sulfotransferase activity)、钙离子结合(calcium ion binding)等。通过实时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对8个与矿化相关的DEG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验证表明,其表达趋势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本研究中所获得丰富的转录本和全面的转录组信息,增加了法螺基因信息的同时,还为法螺矿化机制的解析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螺 转录组 差异表达基因 生物矿化
下载PDF
海南澳洲管体星虫线粒体基因组特征及进化分析
7
作者 黄培贤 姚雪梅 +1 位作者 余巧驰 张佳玉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4-63,共10页
澳洲管体星虫是海南当地的特色海产资源,隶属管体星虫属。该属在星虫动物门内的分类地位一直极具争议。文章通过高通量测序测定海南文昌地区澳洲管体星虫的线粒体基因组,与GenBank中收集的星虫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比对分析,解析其基因组序... 澳洲管体星虫是海南当地的特色海产资源,隶属管体星虫属。该属在星虫动物门内的分类地位一直极具争议。文章通过高通量测序测定海南文昌地区澳洲管体星虫的线粒体基因组,与GenBank中收集的星虫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比对分析,解析其基因组序列特征,并进一步探讨管体星虫属在星虫动物门内的进化地位。结果显示:澳洲管体星虫线粒体基因组长度为16483bp,包含38个基因(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3个tRNAs和2个r RNAs)。线粒体基因组呈AT偏好,其A+T的含量为65.87%。分析相对同义密码子使用度发现,澳洲管体星虫线粒体蛋白质编码基因对结尾为A和U的密码子具有明显偏好性。澳洲管体星虫线粒体蛋白编码基因COX1、COX3、ND5的氨基酸数量与其他星虫比较,差异较大。澳洲管体星虫与GenBank中收集的星虫线粒体基因组的主编码基因中,COX1、COX2和CYTB基因变异位点比例低,而ND2、ND4L和ND6基因变异位点比例高,ATP8基因的变异位点的比例最高(83.33%)。采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贝叶斯法(Bayesianinference,BI),利用线粒体基因组核酸序列构建进化树,结果显示,管体星虫属介于革囊星虫属和方格星虫属之间,与革囊星虫属关系较近,反而与方格星虫属的关系较远,与传统的形态学分类不一致。形态学上,管体星虫属混合了革囊星虫属和方格星虫属的形态特征,而线粒体基因组构建的进化树更能体现管体星虫属真实且独特的进化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洲管体星虫 海南 线粒体基因组 进化
下载PDF
东海及其邻近海域受胁鱼类保护空缺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子涵 曾聪 +1 位作者 姜子禺 曹玲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6-86,共21页
本研究以88种受胁鱼类为研究对象,基于公开数据和最大熵模型(maximum entropy models,Max Ent)预测其空间分布规律,进而对东海及其邻近海域开展系统的保护空缺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规划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东海及邻近海域受胁鱼类的热点... 本研究以88种受胁鱼类为研究对象,基于公开数据和最大熵模型(maximum entropy models,Max Ent)预测其空间分布规律,进而对东海及其邻近海域开展系统的保护空缺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规划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东海及邻近海域受胁鱼类的热点区面积为1.58×10^(11)m^(2),主要分布于长江口以南的近海和中国台湾海峡海域,其中前10%热点区域面积为5.68×10^(10)m^(2),主要分布在中国台湾岛近岸、澎湖列岛邻近海域、福建和广东沿岸海域。对其分布规律的进一步探究发现,目前东海受胁鱼类的分布可分为6个区域,而已有保护区主要集中在I区和Ⅳ区中,Ⅱ区和Ⅲ区则尚未设置任何相关的保护区,并且大部分受胁鱼类的栖息地均未受到有效保护。本研究结果将为东海及其邻近海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的升级与优化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受胁鱼类 热点区 最大熵模型 海洋保护区
下载PDF
北部湾短尾大眼鲷群体结构及生长、死亡和性成熟参数估计 被引量:19
9
作者 张魁 陈作志 +2 位作者 王跃中 孙典荣 邱永松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0-28,共9页
根据1997-1999年与2011-2015年北部湾底拖网调查数据,对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macracanthus两个时期的体长组成、性比与性腺发育、摄食以及生长、死亡和性成熟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997-1999年优势体长组为110~170mm,2011-2015年... 根据1997-1999年与2011-2015年北部湾底拖网调查数据,对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macracanthus两个时期的体长组成、性比与性腺发育、摄食以及生长、死亡和性成熟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997-1999年优势体长组为110~170mm,2011-2015年为90~150mm,两个时期的体长组成及均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1997-1999年个体明显大于2011-2015年个体。2)除秋季外,2011-2015年短尾大眼鲷的雌雄比都明显高于1997-1999年;雌雄比随体长变化,1997-1999年先减少后增加,2011-2015年则是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2011-2015年初次性成熟体长(L50)比1997-1999年缩短了5mm。3)与1997-1999年相比,2011-2015年的平均摄食强度明显要高,分析认为,可能是因为过度开发使鱼类减少,捕食压力减小,饵料相对充足。4)电子体长频率分析法评估的2011-2015北部湾短尾大眼鲷渐近体长(L?)和生长参数(K)分别为291mm和0.70a?1,总死亡系数(Z)和自然死亡系数(F)分别为4.57和1.38,开发率(E)为0.70,略高于1997-1999年水平,表明该群体仍处于过度开发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 macracanthus 群体结构 生物学参数 北部湾
下载PDF
黄鳍棘鲷SNP标记开发与验证
10
作者 郑国彬 赵虹博 +2 位作者 黄良敏 张静 刘贤德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8-86,共9页
文章以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经济鱼类黄鳍棘鲷(Acanthopagruslatus)为研究对象,通过对50尾野生黄鳍棘鲷基因组重测序开发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标记,并利用MassARRAY^(■)质谱分析系统对部分SNP标记进行验... 文章以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经济鱼类黄鳍棘鲷(Acanthopagruslatus)为研究对象,通过对50尾野生黄鳍棘鲷基因组重测序开发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标记,并利用MassARRAY^(■)质谱分析系统对部分SNP标记进行验证。研究结果如下:1)50尾野生黄鳍棘鲷重测序共产生约233.48Gb原始数据(raw data),过滤接头和低质量数据后,共获得233.43Gb数据,每个样品平均数据量为4.67Gb,平均鸟嘌呤胞嘧啶(guanine cytosine,GC)含量为42.85%,Q20在96.56%以上,Q30在91.1%以上,过滤后数据与参考基因组的比对率为98.06%~99.47%;2)通过基因分析工具(genome analysis toolkit,GATK)分析,从50个个体中共挖掘出13843766个SNP,经过滤后获得6501个高质量SNP;3)从高质量的SNP标记中,随机挑选30个SNP使用MassARRAY技术进行分型,其检出率(可以分型的位点)为98%,MassARRAY分型结果与基因组重测序分型结果一致率为64.83%,这说明两种技术在SNP分型方面存在差异。综上所述,本研究初步建立了黄鳍棘鲷SNP标记挖掘、过滤与验证的方法,开发的SNP位点可用于后续黄鳍棘鲷增殖放流效果评估及基因组选择育种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鳍棘鲷 重测序 单核苷酸多态性 质谱分析
下载PDF
不同人工鱼礁模型对花尾胡椒鲷的诱集效应 被引量:9
11
作者 周艳波 蔡文贵 +3 位作者 陈海刚 陈丕茂 吕国敏 贾晓平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03-107,共5页
为了解不同类型人工鱼礁的集鱼效果,在试验水槽内观察5种鱼礁模型对花尾胡椒鲷Plectorhynchus cinc-tus的诱集效果。结果表明:在未投放礁体模型时,试验鱼的密集区均出现在水槽的左端(A1和A6区),出现率为61.60%,而试验鱼在空白礁区(A3和A... 为了解不同类型人工鱼礁的集鱼效果,在试验水槽内观察5种鱼礁模型对花尾胡椒鲷Plectorhynchus cinc-tus的诱集效果。结果表明:在未投放礁体模型时,试验鱼的密集区均出现在水槽的左端(A1和A6区),出现率为61.60%,而试验鱼在空白礁区(A3和A8区)的平均出现率低于5%;在A3和A8区中间放入鱼礁模型后,鱼礁区(即A3和A8区)试验鱼的出现率分别上升至32.53%(B礁)、37.60%(C礁)、20.93%(D礁)、28.13%(E礁)、29.20%(F礁),而原密集区A1和A6试验鱼的平均出现率分别下降至29.47%(B礁)、23.47%(C礁)、33.60%(D礁)、25.73%(E礁)、42.93%(F礁)。统计数据显示,5种礁体模型放入后,礁区内试验鱼的平均出现率与投放前相比均大幅度提高,说明5种模型礁对试验鱼均有较强的诱集效果,其中有效空间较大,遮盖效果较好的C礁的诱集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礁模型 花尾胡椒鲷 集鱼效果
下载PDF
饥饿胁迫对九孔鲍免疫防御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政强 陈昌生 +2 位作者 战文斌 林茂 杨红玲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4-130,共7页
平均体重为14.25±2.21g的九孔鲍在水温24.3°C±1.7°C、盐度为(30.42±1.63)‰、pH值为8.15±0.11的环境条件下,饥饿胁迫20d是九孔鲍生理上可以承受的。九孔鲍在停食后5d时间内,血淋巴液蛋白含量没有显著变化... 平均体重为14.25±2.21g的九孔鲍在水温24.3°C±1.7°C、盐度为(30.42±1.63)‰、pH值为8.15±0.11的环境条件下,饥饿胁迫20d是九孔鲍生理上可以承受的。九孔鲍在停食后5d时间内,血淋巴液蛋白含量没有显著变化,而7d后,九孔鲍血淋巴液蛋白质含量逐渐大幅度下降,由此推测,九孔鲍在饥饿7d后体蛋白被大量消耗于机体的生命维持。饥饿胁迫状态下九孔鲍血淋巴细胞吞噬活性下降,血淋巴细胞呼吸爆发水平下降,体液溶菌酶活性、凝集活性下降,抗感染免疫机能下降;但是,九孔鲍经历5d时间的饥饿,血淋巴抗菌清除效率、血淋巴细胞吞噬活性、血淋巴细胞呼吸爆发产生的超氧阴离子水平、体液溶菌酶活性等免疫指标都变化不大,说明九孔鲍具有面对饥饿胁迫的应激适应机制。饥饿之初,机体通过维持既有免疫机能来适应环境、保护自我;饥饿胁迫持续时间超过7d,这种本能的逆境适应方式和机能维持终因营养不济和体内资源的持续消耗而改变和衰退。饥饿胁迫下的九孔鲍血淋巴液中的溶菌酶活性和凝集活性下降可能直接由体液蛋白含量下降引起,而胞内颗粒性物质减少则可能是血淋巴液中溶菌酶及凝集素活性减弱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孔鲍 饥饿胁迫 免疫应答 抗感染力 副溶血弧菌
下载PDF
海南岛岸礁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集合种群的遗传结构和连通性
13
作者 付成冲 李福宇 +5 位作者 陈丹丹 侯敬 王珺 李元超 王道儒 王嫣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4-77,共14页
海南岛岸礁的造礁珊瑚代表性种类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是环境适应性较强的块状产卵型珊瑚。探究其遗传结构和连通性将有助于揭示其海南岛岸礁集合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格局和幼虫迁移路径,进而阐明海南珊瑚礁的恢复潜力。文章通过11个P... 海南岛岸礁的造礁珊瑚代表性种类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是环境适应性较强的块状产卵型珊瑚。探究其遗传结构和连通性将有助于揭示其海南岛岸礁集合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格局和幼虫迁移路径,进而阐明海南珊瑚礁的恢复潜力。文章通过11个P.lutea微卫星标记来分析10个海南岛岸礁地理群体(八所、海尾、大铲礁、邻昌礁、雷公岛、木栏头、铜鼓岭、龙湾、大洲岛和鹿回头)和1个西沙群岛(西沙七连屿)群体的遗传结构。结果显示,整体上各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中等偏低,平均等位基因丰度(allelic richness,R_(s))为(2.8±1.3)(八所群体)~(3.7±1.7)(邻昌礁群体),平均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31(铜鼓岭群体)~0.54(大铲礁群体)和0.50(雷公岛群体)~0.64(海尾群体)。除海南岛东部龙湾群体、大洲岛群体和西部的八所群体、大铲礁群体之外,其他7/11的地理群体均呈杂合子缺失。海南岛岸礁澄黄滨珊瑚P.lutea地理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显示,集合种群分为北东南遗传连通带和西岸两支,支间遗传分化显著,前者包括北岸的雷公岛群体和木栏头群体、东岸的大洲岛群体,以及南岸的鹿回头和八所群体。由于珊瑚幼虫随海流迁移而形成的有效的基因流,消弭了它们之间的遗传分化,而西岸群体因北部湾沿岸海流交换不畅,与外部的基因交流受阻。西岸的海尾群体与西南部的八所群体间尽管相距不足50km,但遗传分化明显,这可能是由于昌化江径流形成的盐度波动和悬浮沉积物的隔离作用。同样,铜鼓岭群体因处于铜鼓岭岬角内波影区,其南部八门湾径流或限制了它与东岸群体的基因交流,因而呈现近交、低杂合度和非随机交配特性。此外,由于对离岸礁坡环境的趋同适应,东岸龙湾群体与西岸的离岸岛礁邻昌礁群体、大铲礁群体和海尾群体之间的遗传相似性更高。以P.lutea集合种群为代表的海南岛珊瑚岸礁有着相对充沛的基因交流,且因受海流、径流及复杂岸礁环境影响而形成了多层次的遗传分化和基因流格局,这构成其应对外界胁迫的主要自然恢复力。西沙群体与海南岛岸礁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较大,呈现显著的地理隔离。西沙七连屿可能由于自身珊瑚礁健康状况的衰退而丧失了对海南岛珊瑚幼虫的补充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澄黄滨珊瑚 遗传连通性 微卫星标记 径流 岸礁结构 海流
下载PDF
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α-淀粉酶基因cDNA及内含子克隆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潘俐玲 黄桂菊 +2 位作者 成书营 王晓宁 喻达辉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2-58,共7页
α-淀粉酶广泛分布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是贝类软体动物的主要消化酶,对贝类生长有重要影响。文章首次获得大珠母贝α-淀粉酶基因(命名为pmAMY,Pictada maxima alpha amylase),其cDNA全长1732bp,其中5'UTR 25bp,ORF 1554bp,编码... α-淀粉酶广泛分布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是贝类软体动物的主要消化酶,对贝类生长有重要影响。文章首次获得大珠母贝α-淀粉酶基因(命名为pmAMY,Pictada maxima alpha amylase),其cDNA全长1732bp,其中5'UTR 25bp,ORF 1554bp,编码518个氨基酸,3'UTR 153bp,分子量为57.7KDa,等电点7.63。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pmAMY的氨基酸序列包括16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序列(MLLIVCSIAFFHSVYG)、8个半胱氨酸位点(Cys46、Cys104、Cys157、Cys176、Cys392、Cys398、Cys464、Cys476)、3个活性催化位点(Asp213、Glu249、Asp314)、4个钙结合位点(Asn118、Arg174、Asp183、His217)、3个氯离子结合位点(Arg211、Asn312、Arg350)和4段保守序列(Ile111—Val116、Val207—Ala215、Phe247—Val251、Val308—Asn315)。pmAMY的氨基酸序列与企鹅珍珠贝(Pteria penguin)同一性最高,为82%;与超嗜热古菌(Thermococcus hydrothermalis)同一性最低仅为27%;与其他物种的同一性在57%—79%之间。克隆获得大珠母贝pmAMY基因的2个内含子,长度分别为846bp、162bp。2个内含子都起始于GT,终止于AG,符合内含子共同剪接位点序列。组织表达分析表明pmAMY只在肝胰脏中表达。本研究为α-淀粉酶基因的功能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位点分离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珠母贝 Α-淀粉酶基因 外显子 内含子 序列特征
下载PDF
糙海参卵子发生及卵黄发生的超微结构 被引量:5
15
作者 吴明灿 张立 +3 位作者 潘英 黄光华 李咏梅 杨学明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8-74,共7页
通过扫描与透射电镜观察了糙海参(Holothuria scabra)卵子发生及卵黄发生的过程。结果表明,糙海参卵子属于均黄卵,其卵子发生经历卵原细胞、卵黄发生前卵母细胞、卵黄发生期卵母细胞3个阶段。其中,卵黄发生期卵母细胞分别包括卵黄发生... 通过扫描与透射电镜观察了糙海参(Holothuria scabra)卵子发生及卵黄发生的过程。结果表明,糙海参卵子属于均黄卵,其卵子发生经历卵原细胞、卵黄发生前卵母细胞、卵黄发生期卵母细胞3个阶段。其中,卵黄发生期卵母细胞分别包括卵黄发生早期、中期、后期卵母细胞3个阶段。卵原细胞核大且呈椭圆形,胞质中只分布少量的线粒体;卵黄发生前卵母细胞内有一个空泡状的生发泡(卵核);卵黄发生早期,细胞器种类丰富,数量多;卵黄发生中期,卵黄合成旺盛,是内源性卵黄大量形成的阶段,多种细胞器活跃参与形成卵黄;卵黄发生后期,细胞体积最大,细胞核明显,且位于胞质中间或者靠近动物极突。高尔基体、线粒体及核糖体是形成内源性卵黄最主要的细胞器。卵质膜通过胞饮作用参与外源性卵黄的形成。本结果可为糙海参繁殖生物学和人工繁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糙海参 卵子发生 卵黄发生 超微结构
下载PDF
除草剂乙草胺胁迫下两种软珊瑚生理响应
16
作者 郁强 董娴娴 +4 位作者 李长青 张欣 赵国理 CHIN Yaoxian 王沛政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3-145,共13页
文章以乙草胺(acetochlor,ACT)为环境胁迫因子,利用不同浓度的乙草胺对肉质软珊瑚(Sarcophyton sp.)和短指软珊瑚(Sinularia sp.)进行长期和短期胁迫,以研究胁迫下的珊瑚生理指标变化情况。研究结果显示,肉质软珊瑚和短指软珊瑚受到不... 文章以乙草胺(acetochlor,ACT)为环境胁迫因子,利用不同浓度的乙草胺对肉质软珊瑚(Sarcophyton sp.)和短指软珊瑚(Sinularia sp.)进行长期和短期胁迫,以研究胁迫下的珊瑚生理指标变化情况。研究结果显示,肉质软珊瑚和短指软珊瑚受到不同浓度乙草胺胁迫后,珊瑚的叶绿素a和虫黄藻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持续升高然后降低并保持低活性水平,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活性先升高后逐渐降低,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活性升高并保持在较高水平。胁迫后肉质软珊瑚的共生虫黄藻多样性变低,而短指软珊瑚的共生虫黄藻则是丰富度变低。丰度高的虫黄藻都属于系群C,而短指软珊瑚G系群丰度升高。胁迫后软珊瑚Cyanobacteria(蓝细菌)丰度逐渐增加,Firmicutes(厚壁菌门)丰度逐渐减少。以上结果表明,肉质软珊瑚(Sarcophyton sp.)和短指软珊瑚(Sinularia sp.)在受到乙草胺胁迫后,其珊瑚生理指标产生了较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珊瑚 乙草胺 虫黄藻 生理指标 响应机制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DNA D-loop序列的黄斑篮子鱼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2
17
作者 黄小林 李文俊 +4 位作者 林黑着 杨育凯 李涛 虞为 黄忠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5-51,共7页
对中国华南沿海不同地理群体的黄斑篮子鱼(Siganus oramin)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测定了漳州东山湾(DS)、深圳大亚湾(DY)、深圳大鹏湾(DP)、阳江沙扒湾(SB)4个群体共计100尾黄斑篮子鱼线粒体DNA D-loop序列。结果显示:序列长度约828bp,包... 对中国华南沿海不同地理群体的黄斑篮子鱼(Siganus oramin)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测定了漳州东山湾(DS)、深圳大亚湾(DY)、深圳大鹏湾(DP)、阳江沙扒湾(SB)4个群体共计100尾黄斑篮子鱼线粒体DNA D-loop序列。结果显示:序列长度约828bp,包含72个变异位点,50个单倍型,A、T、C、G含量平均为31.2%、31.1%、20.8%和16.9%;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为0.893±0.053~0.957±0.030,核苷酸多样性指数为0.0105±0.0031~0.0179±0.0031,表现为高单倍型多样性而低核苷酸多样性的特点;群体内的遗传距离0.0107~0.0184,群体间的遗传距离0.0112~0.0172,AMOVA分析显示群体间的分子变异占0.66%,群体内占99.34%;中性检验结果表明Fu’s Fs检验值为显著的负值(-16.7079,p<0.01);核苷酸不配对分布图呈单峰,表明黄斑篮子鱼演化过程中经历过种群扩张事件,推测扩张时间约在1.38~4.60万年前。综上,华南沿海岸4个黄斑篮子鱼群体间不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可划归一个管理单元,而沙扒湾(SB)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相对较高,应优先加以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DNA D-LOOP 黄斑篮子鱼 群体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四种环境因子对澄黄滨珊瑚和斯氏角孔珊瑚胁迫作用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刘丽 李泽鹏 +1 位作者 申玉春 杨小东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2-77,共6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和斯氏角孔珊瑚(Goniopora stutchburyi)进行温度、pH、磷酸盐和铜离子4种环境因子的胁迫试验。结果表明,温度、pH、磷酸盐和铜离子含量对2种珊瑚单位面积虫黄藻密度和叶绿素a含量有重要影响...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和斯氏角孔珊瑚(Goniopora stutchburyi)进行温度、pH、磷酸盐和铜离子4种环境因子的胁迫试验。结果表明,温度、pH、磷酸盐和铜离子含量对2种珊瑚单位面积虫黄藻密度和叶绿素a含量有重要影响,对照组和试验组间差异显著(p<0.05)。随着水环境温度升高、pH降低、磷酸盐和铜离子浓度增加,澄黄滨珊瑚和斯氏角孔珊瑚分泌黏液,触手逐渐回缩,直至全部紧缩,颜色逐渐变浅,白化死亡。澄黄滨珊瑚在25℃和28℃时有较高的虫黄藻密度,在28℃时有较高的叶绿素a含量;斯氏角孔珊瑚在28℃时单位面积虫黄藻密度与叶绿素a含量都达到最高值。在pH 6.5时,2种珊瑚单位面积虫黄藻密度和叶绿素a含量均达到最高值。澄黄滨珊瑚在磷酸盐浓度5.0μmol·L 1时,单位面积虫黄藻密度和叶绿素a含量达到最高值;斯氏角孔珊瑚在未添加磷酸盐时,单位面积虫黄藻密度和叶绿素a含量为最高值。在铜离子浓度为4μg·L 1时,2种珊瑚有较高的单位面积虫黄藻密度和叶绿素a含量。2种珊瑚比较,澄黄滨珊瑚单位面积虫黄藻密度和叶绿素a含量明显低于斯氏角孔珊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pH 磷酸盐 铜离子 虫黄藻 叶绿素A 珊瑚
下载PDF
南海中南部长钻光鱼渔业生物学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俊 陈国宝 +4 位作者 江艳娥 龚玉艳 陈作志 邱永松 梁沛文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2-67,共6页
根据2013年和2014年在南海中南部海域变水层拖网采集的长钻光鱼样品,对其体长和体质量组成、年龄和生长、性腺成熟度及摄食等级等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150m水层长钻光鱼体长范围为80~128mm,优势体长组为80~100mm,占82.... 根据2013年和2014年在南海中南部海域变水层拖网采集的长钻光鱼样品,对其体长和体质量组成、年龄和生长、性腺成熟度及摄食等级等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150m水层长钻光鱼体长范围为80~128mm,优势体长组为80~100mm,占82.4%,平均体质量为2.40g;200m水层长钻光鱼体长范围为43~195mm,优势体长组为80~140mm,占76.9%,平均体质量为4.47g;400m水层长钻光鱼体长范围为86~186mm,优势体长组不明显,平均体质量为9.64g。渔获个体平均体长由浅到深呈增加趋势,由南到北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均值分析t检验表明,150m、200m、400m水层长钻光鱼体长分布均呈极显著差异(p〈0.01)。长钻光鱼春季平均体长和平均体质量分别为111mm和3.84g;秋季平均体长和平均体质量140mm和5.50g;冬季平均体长和平均体质量分别为134mm和7.44g。其生长参数b值为3.0726,符合等速生长特征。有效鉴定的45个长钻光鱼耳石样品中1龄鱼35个,1+龄鱼10个;年龄最小为6个月,体长为128mm;年龄最大为16个月,体长为187mm。其性腺成熟度以Ⅰ期和Ⅱ期为主,春季性腺成熟度最高。其摄食等级以0级和1级为主,最高为3级,不同水层长钻光鱼的摄食等级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中层鱼类 长钻光鱼 渔业生物学 年龄 生长
下载PDF
南海南部鸢乌贼中型群与微型群形态学差异及其判别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朱凯 王雪辉 +2 位作者 张鹏 杜飞雁 邱永松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2-88,共7页
根据2012年和2013年南海南部渔业资源调查采集到的3435尾鸢乌贼样品的胴长(ML)、右第一腕长(AL1)、右第二腕长(AL2)、右第三腕长(AL3)、右触腕长(TL)、鳍长(FL)、鳍宽(FW)等形态指标的测定结果,运用种群分类、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判别函数... 根据2012年和2013年南海南部渔业资源调查采集到的3435尾鸢乌贼样品的胴长(ML)、右第一腕长(AL1)、右第二腕长(AL2)、右第三腕长(AL3)、右触腕长(TL)、鳍长(FL)、鳍宽(FW)等形态指标的测定结果,运用种群分类、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判别函数等方法对其个体的形态学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南海南部鸢乌贼中型群和微型群具有不同的ML分布,雌性个体中两个种群的ML非重叠范围为59~78mm和126~225mm,包含45%的中型群和10%的微型群;雄性个体中两个种群的ML非重叠范围分别为56~80mm和95~151mm,包含98%的中型群和58%的微型群。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表明,鸢乌贼两个种群的雌、雄个体在各形态比参数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微型群雌性和雄性个体在AL1/ML、FL/ML、FW/ML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中型群雌性和雄性个体在AL1/ML、AL2/ML、AL3/ML、TL/ML、FL/ML、FW/ML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差异系数(C.D)计算表明,鸢乌贼两个种群的形态差异总体上处于种内水平(除雄性FW/ML外,C.D均小于1.28),而雄性鸢乌贼中两个种群的FW/ML差异达到了亚种水平(C.D=1.45)。主成分分析发现第二和第三主成分分别代表各腕之间和腕与鳍之间的生长差异。依据各形态比参数进行判别分析,鸢乌贼雌性和雄性个体中两个种群的总体判别准确度分别达到85.9%和92.9%,可以为鸢乌贼种群区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形态学 种群分类 南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