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56篇文章
< 1 2 1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中央海盆海底初始扩张时间的重新认定
1
作者 邱燕 鞠东 +2 位作者 黄文凯 王英民 聂鑫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4-165,共12页
由于磁异常条带识别的不确定性而使其具有多解性,因此对于应用磁异常条带对比得出的南海中央海盆海底初始扩张时间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随着南海勘探活动的不断深入和资料的大量积累,有必要对这一重要问题给予重新认定。最新研究发现:... 由于磁异常条带识别的不确定性而使其具有多解性,因此对于应用磁异常条带对比得出的南海中央海盆海底初始扩张时间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随着南海勘探活动的不断深入和资料的大量积累,有必要对这一重要问题给予重新认定。最新研究发现:南海中央海盆初始扩张区域的南、北边缘发育晚始新世-早渐新世(T7-Tog)沉积层序,说明洋壳基底之上的最早沉积层年代要老于原来认识的32-33Ma。在南海,持续时间长、活动强烈、形成近东-西向构造体系的变革运动发生时间为40Ma左右。南海陆缘不整合面对比证实,将T8界面(37.2-40Ma)作为南海初始扩张的破裂不整合面更为准确。由此得出结论,南海中央海盆海底初始扩张时间应为39-40Ma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初始扩张时间 磁异常条带对比 洋壳基底 东-西向构造体系 南海中央海盆
下载PDF
南海西南部马来盆地新生代构造沉降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2
作者 刘璐 施小斌 +2 位作者 赵鹏 刘唐伟 赵俊峰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1-182,共12页
南海西南部是南海构造复杂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为深入认识马来盆地及南海西南部构造演化过程,本文基于最近公开发表的地震剖面和钻井资料,对马来盆地内69个模拟井进行系统的构造沉降史重建,发现马来盆地构造沉降史可以分为张裂期快速沉... 南海西南部是南海构造复杂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为深入认识马来盆地及南海西南部构造演化过程,本文基于最近公开发表的地震剖面和钻井资料,对马来盆地内69个模拟井进行系统的构造沉降史重建,发现马来盆地构造沉降史可以分为张裂期快速沉降、裂后早期异常快速沉降、裂后中期慢速沉降以及裂后晚期缓慢沉降等4个阶段。分析表明马来盆地属于叠加了翼部小幅断裂走滑作用的张裂型沉积盆地,马来盆地裂后早期的快速构造沉降很可能是因加载作用导致的岩石圈非弹性屈服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沉降 构造演化 构造反转 马来盆地
下载PDF
从陆缘伸展探讨新生代南海构造演化
3
作者 梁光河 张宝林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32,共13页
南海的形成和演化是地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前人给出了多种成因模式,目前较流行的模式是海底扩张,但它难以合理解释南海海底扩张中的洋中脊跳跃现象及南海大洋中的大陆残片。基于欧亚东缘的陆缘伸展,从地幔上涌和陆壳沿莫霍面的重力滑移... 南海的形成和演化是地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前人给出了多种成因模式,目前较流行的模式是海底扩张,但它难以合理解释南海海底扩张中的洋中脊跳跃现象及南海大洋中的大陆残片。基于欧亚东缘的陆缘伸展,从地幔上涌和陆壳沿莫霍面的重力滑移的新大陆漂移模型出发,通过横跨南海的几条地震勘探剖面的地质新解释,研究了南海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结果说明,南海的形成是一种“构造被动挤出+微陆块主动漂移”模式。构造被动挤出是指印度-欧亚碰撞造成的欧亚大陆东南缘的微陆块被大规模挤出,而由陆缘伸展形成的微陆块在被挤出后发生了主动裂解漂移,南海的海底扩张现象是诸多微陆块主动漂移的结果。这个新的模式能够合理地解释南海形成过程中的洋中脊跳跃现象及南海中大陆残片的成因机制。进一步恢复了南海演化过程中周边陆块的运动演化历史,说明欧亚东缘在中生代晚期发生的大规模伸展构造运动是南海形成的基础,新生代印度-欧亚碰撞是南海形成的直接动力,微陆块的裂解漂移是南海形成的主要参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缘伸展 南海成因 构造演化 动力机制 大陆漂移
下载PDF
基于多维度声学特征优选的多波束海底底质分类
4
作者 宋佰万 付明生 +1 位作者 崔晓东 牛冲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8-209,共12页
海底表层底质分布信息的准确获取在构建海洋基础地理数据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多波束是实现大范围海底底质分类的有效手段之一,基于多波束测深和反向散射强度数据所派生的声学特征被广泛应用于底质分类建模。然而,随着特征维度的增... 海底表层底质分布信息的准确获取在构建海洋基础地理数据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多波束是实现大范围海底底质分类的有效手段之一,基于多波束测深和反向散射强度数据所派生的声学特征被广泛应用于底质分类建模。然而,随着特征维度的增加,特征空间中存在的无关和冗余特征严重影响底质分类精度。为了定量评估声学特征对底质类别的表征能力,并消除无效特征对分类结果的干扰,本文提出了基于多维度声学特征优选的海底底质分类方法。首先,结合实际底质样本的物理属性对多维特征进行排序和优选,排除冗余和无关特征。其次,分别应用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和深度信念网络构建海底底质监督分类模型。通过利用爱尔兰海南部多波束调查数据和实地取样信息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提出方法对海底底质的总体分类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最高达到了86.20%和0.834,相较于主成分分析和熵指标特征选择方法有明显提高,突出了该方法在海底底质探测及制图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底质分类 多波束测深系统 特征优选 反向散射强度 海底地形
下载PDF
Three-dimensional constrained gravity inversion of Moho depth and crustal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t Mozambique continental margin
5
作者 Shihao Yang Zhaocai Wu +3 位作者 Yinxia Fang Mingju Xu Jialing Zhang Fanlin Ya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20-129,共10页
Mozambique's continental margin in East Africa was formed during the break-off stage of the east and west Gondwana lands. Studying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division of continent-ocean boundary(COB) in Mozambiq... Mozambique's continental margin in East Africa was formed during the break-off stage of the east and west Gondwana lands. Studying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division of continent-ocean boundary(COB) in Mozambique's continental margin is considered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build Gondwana land and understand its movement mode. Along these lines, in this work, the initial Moho was fit using the known Moho depth from reflection seismic profiles, and a 3D multi-point constrained gravity inversion was carried out. Thus, highaccuracy Moho depth and crustal thickness in the study area were acquired. According to the crustal structure distribution based on the inversion results, the continental crust at the narrowest position of the Mozambique Channel was detected.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crustal thickness, the Mozambique ridge is generally oceanic crust and the COB of the whole Mozambique continental margin is divi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 constrained gravity inversion continent-ocean boundary Mozambique continental margin Moho depth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中部428构造带近S-N向走滑断裂的形成时期及其在中生代期间的调节转换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武子涵 于海波 +2 位作者 张参 戴黎明 李法坤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1-81,共11页
渤海湾盆地中部428构造带自印支期以来经历了多期次构造运动叠加改造过程,区域内发育了大量的近S-N向与近EW向褶皱、断层构造,并控制了潜山的形成。然而目前对428构造带的研究仅局限于探索区域内潜山构造成因及其油气圈闭特性,对区域内... 渤海湾盆地中部428构造带自印支期以来经历了多期次构造运动叠加改造过程,区域内发育了大量的近S-N向与近EW向褶皱、断层构造,并控制了潜山的形成。然而目前对428构造带的研究仅局限于探索区域内潜山构造成因及其油气圈闭特性,对区域内的断裂系统,尤其是发育的大量近S-N向断裂的形成时期及其后期演化过程中所起到的调控作用尚不明确。鉴于此,为明确其形成时期、探索其对区域构造格局演化模式所产生的影响,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以石臼坨凸起东侧428构造带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区域典型的地震剖面进行精确解析,对其展开了系统性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 428构造带与石臼坨凸起东侧连接处存在一条近S-N向走滑断裂;(2)该走滑断裂的形成最早可追溯至印支期。根据古生界褶皱和薄底构造的分布特征可知,该走滑断裂最初为近E-W向逆冲推覆断裂的侧向断坡;(3)近S-N向走滑断裂阻挡了燕山期NWW向的逆冲推覆作用,从而控制古生界和中生界大量协调褶皱的发育。而近E-W向断裂表现为压扭性质,控制了中生界雁列式褶皱的形成。基于以上认识,认为该近S-N向走滑断裂在印支-燕山期均起到了重要的调控作用,是一个重要的调节转换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S-N向走滑断裂 印支运动 燕山运动 构造叠加 428构造带 石臼坨凸起
下载PDF
南海南部南安盆地新生代以来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及区域成藏模式
7
作者 骆帅兵 张莉 +3 位作者 王笑雪 余秋华 雷振宇 帅庆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6-128,共13页
南安盆地是南海南部重要的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深入分析其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对盆地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开展盆地二维地震资料解释,识别出南安盆地新生代以来5个主要的二级层序界面和4套地震层序。在层序地层... 南安盆地是南海南部重要的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深入分析其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对盆地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开展盆地二维地震资料解释,识别出南安盆地新生代以来5个主要的二级层序界面和4套地震层序。在层序地层格架下,根据地震反射特征识别出南安盆地楔形、S型(丘状)等5类地震相类型;砂包泥岩、砂泥岩互层等7类地震岩相类型以及扇三角洲、河流三角洲等8类主要沉积相。综合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南安盆地新生代以来主要分为4个阶段:初始裂陷阶段、主裂陷阶段、断拗转换阶段和拗陷热沉降阶段。其中,中中新世以前为盆地裂陷阶段,发育陆源碎屑沉积,早期为湖相沉积,晚期为滨浅海相沉积;中中新世以后为拗陷阶段,发育陆源碎屑沉积和碳酸盐岩沉积。通过油气成藏模式研究,南安盆地烃源岩发育且品质较好,有利储集相带纵向厚度大且横向范围广,区域盖层覆盖整个盆地,并形成了早期的自生自储和晚期的下生上储两类油气成藏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地震相 构造-沉积演化特征 成藏模式 南安盆地
下载PDF
南海西沙海槽地壳结构的海底地震仪探测与研究 被引量:47
8
作者 丘学林 周蒂 +4 位作者 夏戡原 苏达权 吴世敏 叶三余 E.R.Flueh 《热带海洋》 CSCD 2000年第2期9-18,共10页
利用中德合作在南海西沙海槽首次获得的海底地震仪探测数据 ,通过震相分析和走时模拟 ,研究了该区的纵波速度模型和地壳结构特征。结果显示 ,新生代沉积层厚 1— 4km ,其下的地壳纵波速度从 5.5km·s- 1 向下逐渐增加到 6.8km·... 利用中德合作在南海西沙海槽首次获得的海底地震仪探测数据 ,通过震相分析和走时模拟 ,研究了该区的纵波速度模型和地壳结构特征。结果显示 ,新生代沉积层厚 1— 4km ,其下的地壳纵波速度从 5.5km·s- 1 向下逐渐增加到 6.8km·s- 1 ,下地壳未见有明显的高速层 ,地壳厚度在剖面两侧为 2 5km ,向中部逐渐减薄至 8km ,莫霍面在剖面中部上隆 ,其速度反差强烈 ,从地壳底部的 6.8km·s- 1 跳跃到上地幔顶部的 8.0km·s- 1 。这一地壳结构反映出新生代拉张裂谷的特征 ,海槽两侧地壳结构相似 ,南北呈对称分布 ,没有或很少下地壳底侵 ,与南海北部陆缘的东段有很大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沙海槽 地壳结构 莫霍面 海底地震仪 南海
下载PDF
西太平洋俯冲板块正断层系统与动力学特征
9
作者 王悠昆 周志远 +1 位作者 林间 张帆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3-180,共8页
俯冲带是地球上最大地震的发源地。俯冲板块正断层为海水进入上地幔,引起蛇纹石化提供通道,其地震可能引发大海啸。研究其动力学机制,对推动俯冲带动力学过程研究及保护人类生命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西太平洋汤加海沟、马里... 俯冲带是地球上最大地震的发源地。俯冲板块正断层为海水进入上地幔,引起蛇纹石化提供通道,其地震可能引发大海啸。研究其动力学机制,对推动俯冲带动力学过程研究及保护人类生命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西太平洋汤加海沟、马里亚纳海沟、伊豆-小笠原海沟和日本海沟俯冲板块外缘隆起带到海沟附近的正断层分布与变形特征,定量化阐明了地球动力学模拟方法揭示的西太平洋俯冲板块正断层形成过程。研究发现汤加海沟和马里亚纳海沟的正断层平均断距最大;俯冲板片有效弹性厚度变化直接影响正断层形成区域,而有效弹性厚度与板块年龄相关性较大。本文系统性回顾了西太平洋俯冲动力学研究并且提出了对未来相关研究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冲带 正断层 地球动力学 西太平洋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南部古近系断裂发育特征与油气成藏
10
作者 唐旭 张向涛 +5 位作者 余一欣 邱欣卫 鲁明松 牛胜利 何雁兵 唐海氢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2-143,共12页
陆丰凹陷是位于珠江口盆地珠Ⅰ坳陷内的富烃凹陷,凹陷南部地区古近系具有良好勘探潜力。以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和钻井资料为基础,分析陆丰凹陷南部地区断裂发育特征及演化过程,明确断裂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划分油气成藏组合类型... 陆丰凹陷是位于珠江口盆地珠Ⅰ坳陷内的富烃凹陷,凹陷南部地区古近系具有良好勘探潜力。以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和钻井资料为基础,分析陆丰凹陷南部地区断裂发育特征及演化过程,明确断裂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划分油气成藏组合类型。陆丰凹陷南部发育3个半地堑结构的洼陷,分别受活动性较强的3条铲式边界断裂控制。断裂主要发育于古近纪,斜坡带部位发育密度大,平面优势走向由深层NEE向至浅层近S-N向偏转,断裂密集带自东向西迁移。断裂可分为三级,分别控制洼陷结构、局部构造带和构造圈闭的形成。依据活动期次可划分出文昌期活动断层、恩平期活动断层和文昌-恩平期活动断层。陆丰凹陷南部地区断裂控制着断鼻、断块及断背斜圈闭的形成,断裂与烃源岩的组合类型差异影响着油气运聚效率。综合油气富集层系、输导方式、断裂活动性及源-断组合类型等成藏要素,建立源内自生自储型、源内自生上储型、源外旁生侧储型和源外下生上储型等4类油气成藏组合类型,对下一步油气勘探实践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 圈闭 源-断组合 油气成藏 古近系 陆丰凹陷南部
下载PDF
腾冲地块西缘岛弧地体中发现洋壳残片 被引量:3
11
作者 季建清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8年第3期50-50,共1页
最新成果表明,腾冲地块西缘、东缅密支那缝合带以东地区的岩浆岩是岛弧岩浆岩。主要岩性是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石英闪长岩的组合,具有弱的片麻状结构。岩石化学特征具有富集大离子元素、Pb和U,亏损Nb和Ta。N(87Sr... 最新成果表明,腾冲地块西缘、东缅密支那缝合带以东地区的岩浆岩是岛弧岩浆岩。主要岩性是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石英闪长岩的组合,具有弱的片麻状结构。岩石化学特征具有富集大离子元素、Pb和U,亏损Nb和Ta。N(87Sr)/N(86Sr)=070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块 腾冲地块 岛弧 地体 洋壳残片
下载PDF
南冲绳海槽及其邻域的基底断裂构造 被引量:3
12
作者 林长松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61-70,共10页
EW、NEE和NE向基底断裂沿主构造线方向展布,多属张性断裂.基底大断裂宏观上形成和控制了各主构造带的基本构造格架和各具特色的地质构造发育.它们的形成与弧后地慢流上涌和岛弧的旋张掀斜运动而出现的海槽张裂运动密切相关.NW、NNW... EW、NEE和NE向基底断裂沿主构造线方向展布,多属张性断裂.基底大断裂宏观上形成和控制了各主构造带的基本构造格架和各具特色的地质构造发育.它们的形成与弧后地慢流上涌和岛弧的旋张掀斜运动而出现的海槽张裂运动密切相关.NW、NNW和NW向基底断裂多属张扭性平移断层.它们对主构造带分割断错,形成和控制了次一级构造区块各具特色的地球物理和地质构造特征.宫古断裂带长期活动,作用十分强烈.它们的形成是由于受来自菲律宾海方向的水平应力作用,地壳作破坏性应力调整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冲绳海槽 基底断裂构造 海槽 海洋地质
下载PDF
基于K-means聚类层次分析模型的中沙环礁地质环境稳定性定量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覃茂刚 龙根元 +3 位作者 李海云 黄海波 陈万利 陈文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3-123,共11页
中沙环礁位于中国南海的中心地带,是连接东沙、西沙和南沙群岛的重要枢纽。文章基于中沙环礁地形、地质采样、多道地震等调查数据,选取水深、沉积物类型、构造、滑坡易发区和坡度5个影响因子,采用K均值聚类算法(K-means)和层次分析法对... 中沙环礁位于中国南海的中心地带,是连接东沙、西沙和南沙群岛的重要枢纽。文章基于中沙环礁地形、地质采样、多道地震等调查数据,选取水深、沉积物类型、构造、滑坡易发区和坡度5个影响因子,采用K均值聚类算法(K-means)和层次分析法对中沙环礁的稳定性进行定量分析,将研究区划分为稳定性好、较好、中等、较差、差5个等级。分析了不同因子对中沙环礁稳定性的影响,其中沉积物类型、坡度和水深是影响台地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台地周缘斜坡区稳定性主要受坡度、断裂构造和滑坡易发区等因素的控制,而台地周缘斜坡外深水区坡度因子贡献最大,整体上环礁北部和西部的稳定性优于东部和南部。环礁台地和台地周缘斜坡外深水区稳定性最好,越靠近台地斜坡稳定性逐渐变差,台地斜坡上缘区域稳定性最差。评价结果可为研究区的开发规划、海底管线工程建设及防灾减灾提供基础地质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沙环礁 地质环境 稳定性 K均值聚类算法
下载PDF
Density Structure of the Papua New Guinea-Solomon Arc Subduction System
14
作者 XU Chong XING Junhui +3 位作者 GONG Wei ZHANG Hao XU Haowei XU Xiaoyu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5期1269-1276,共8页
The Papua New Guinea-Solomon(PN-SL)arc is one of the regions with active crustal motions and strong geological actions.Thus,its complex subduction system makes it an ideal laboratory for studying the initiation mechan... The Papua New Guinea-Solomon(PN-SL)arc is one of the regions with active crustal motions and strong geological actions.Thus,its complex subduction system makes it an ideal laboratory for studying the initiation mechanism of plate subduction.However,the PN-SL subduction system has not yet been sufficiently studied,and its density structure has yet to be revealed.In this paper,we used the free-air gravity data,Parker-Oldenburg density surface inversion method,and the genetic algorithm density inversion method to obtain the density structure of an approximately 1000-km-long northwest-southeast line crossing the PN-SL subduction system under the constraints of the CRUST1.0 global crustal model,onshore seismic data,and the LLNL-G3Dv3 global P-wave velocity model.The density structure shows that densit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lates on the two sides of the trench could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plate sub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pua New Guinea-Solomon plate subduction gravity anomaly density structure genetic algorithm
下载PDF
帕里西维拉海盆南端的地质构造特征及成因分析
15
作者 夏成龙 李科 +5 位作者 马龙 张连伟 葛忠孝 李佳讯 刘玉红 周庆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2-61,共10页
帕里西维拉海盆是西太平洋地区最大、最典型的弧后盆地,根据帕里西维拉海盆的形态特征,将帕里西维拉海盆分为帕里西维拉海盆主盆地和帕里西维拉海盆南端。本文利用国际公开的重力数据和实测的多波束、浅地层剖面数据研究了帕里西维拉海... 帕里西维拉海盆是西太平洋地区最大、最典型的弧后盆地,根据帕里西维拉海盆的形态特征,将帕里西维拉海盆分为帕里西维拉海盆主盆地和帕里西维拉海盆南端。本文利用国际公开的重力数据和实测的多波束、浅地层剖面数据研究了帕里西维拉海盆南端的重力异常特征和海底地形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该区域的特殊性及成因机制。海底地形与地球物理特征研究表明,帕里西维拉海盆南端可划分为A、B、C、D、E5个区域,分别代表海盆NE-SW向扩张形成的NW-SE向扩张构造、海盆E-W向扩张形成的N-S向扩张构造、海盆旋转过程中由北向南传播的扩张中心与海盆最南端的裂谷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NEE-SWW向构造、与帕里西维拉海盆同期形成的海山区以及裂谷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深渊区。海盆南端表现出明显的东西不对称性,海盆只存在扩张中心以西的部分,推测受卡罗琳海脊碰撞影响,帕里西维拉海盆南端东半部一部分逆冲至雅浦岛弧之上,还有一部分被推离至现今西马里亚纳海脊以西,随着洋壳持续的逆冲和迁移,最南端逐渐暴露的帕里西维拉海盆扩张中心与雅浦海沟合并,形成现今的雅浦海沟,最终造成了现今帕里西维拉海盆南端缺失东半部的构造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形 重力异常 构造形态 卡罗琳海脊 成因机制
下载PDF
The Subduction Structure Beneath the New Britain Island Arc and the Adjacent Region from Double-Difference Tomography
16
作者 ZHANG Hao GONG Wei +2 位作者 XING Junhui XU Chong LI Chaoya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1期107-118,共12页
We applied double-difference tomography to relocate seismic events and determine the lithospheric velocity structure beneath the New Britain Island arc and the South Bismarck Sea Basin,based on the local P wave arriva... We applied double-difference tomography to relocate seismic events and determine the lithospheric velocity structure beneath the New Britain Island arc and the South Bismarck Sea Basin,based on the local P wave arrival time dataset collec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Seismological Centre.Results of the seismic relocation and velocity inversion show that the subduction of Solomon Sea Plate along the New Britain Trench is spatially different above 150 km,and the subduction angle of the slab on the west side is higher than that on the east side.The relocated earthquakes also show that there are double seismic zones at the depths of about 30–90km beneath the New Britain Island Arc.The velocity structure shows that the dehydration of the subducting slab caused the low-velocity anomalies in mantle wedge above the slab,which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magmatic activities around the New Guinea-New Britain Island arc.Moreover,it shows that there is another low-velocity anomaly zone beneath the Bismarck mid-oceanic ridge with spatial variation.Beneath the west of the Bismarck mid-oceanic ridge,the low-velocity anomaly is weakly connected to the subducted Solomon Sea slab.Conversely,the low-velocity anomaly beneath the Manus Sea Basin is highly intertwined to the subducting slab and its mantle wedge,indicating that the subduction of the Solomon Sea Plate might be a key deep dynamic factor that drives the spreading of the Manus Sea Basin and the separation of the Bismarck Pl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w Britain Trench Bismarck Sea Basin Manus Sea Basin double-difference tomography
下载PDF
菲律宾海板块东南边界地质过程与研究展望
17
作者 鄢全树 袁龙 +3 位作者 闫施帅 刘振轩 吴增 石学法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0-63,共14页
晚中生代期间,由于古太平洋俯冲板片俯冲于欧亚板块之下,从而在欧亚大陆东缘存在一条巨型的类似于现今太平洋东侧的安第斯型俯冲带。岩浆活动记录显示,70 Ma左右,可能由于外来的正地形地体拼贴上该俯冲带,从而导致这条巨型安第斯型俯冲... 晚中生代期间,由于古太平洋俯冲板片俯冲于欧亚板块之下,从而在欧亚大陆东缘存在一条巨型的类似于现今太平洋东侧的安第斯型俯冲带。岩浆活动记录显示,70 Ma左右,可能由于外来的正地形地体拼贴上该俯冲带,从而导致这条巨型安第斯型俯冲带逐渐消失,欧亚大陆东缘逐渐从主动大陆边缘变为被动大陆边缘。然而,新生代早期以来,伴随着菲律宾海板块从赤道北移,该被动大陆边缘又重新活化,变为主动大陆边缘,并逐渐形成了巨型的沟-弧-盆系统,期间西太平洋地区大致经历了三期的弧后扩张,即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以来,且菲律宾海板块正好包括了这3个扩张期的弧后扩张盆地:西菲律宾海盆、四国海盆-帕里西维拉海盆以及马里亚纳海槽。本文详细总结了太平洋板块与次级的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及卡罗琳板块的地质演化历史,且详细探讨了以上3个主要板块之间相互作用的典型区域(菲律宾海板块东南侧)的地质学和岩石学特征以及尚存在的重要科学问题,并展望了未来该区域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活动 地质过程 太平洋板块 卡罗琳板块 菲律宾海板块
下载PDF
海山俯冲对希库朗伊增生楔构造变形的影响:基于离散元模拟的认识
18
作者 王明 王毛毛 郭仔佚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2-93,共12页
海山等粗糙海底的俯冲对增生楔的结构、地貌、应力和地震灾害有着重要的影响。希库朗伊(Hikurangi)俯冲带位于新西兰北岛外海,希库朗伊高原向西正以40~47 mm/a的速率俯冲于澳大利亚板块之下。希库朗伊高原内部发育大量形态各异的海山,... 海山等粗糙海底的俯冲对增生楔的结构、地貌、应力和地震灾害有着重要的影响。希库朗伊(Hikurangi)俯冲带位于新西兰北岛外海,希库朗伊高原向西正以40~47 mm/a的速率俯冲于澳大利亚板块之下。希库朗伊高原内部发育大量形态各异的海山,其俯冲造成希库朗伊北缘经历了严重的构造侵蚀。目前该区域的慢滑移事件有了很好的地震学和测地学约束,但对于希库朗伊北缘的构造侵蚀和构造应力体制如何演化以及对地震活动的影响仍然不清。本文基于离散元方法(DEM)数值模拟,结合地震反射剖面,探讨了海山俯冲对希库朗伊俯冲带北缘增生楔的形态、断裂结构、活动性、应变分配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海山的俯冲在其顶部形成一条巨型分支断层(mega-splay fault),吸收主要的缩短量并沿海底发生长距离、低角度逆冲推覆。随着俯冲的持续,海山前缘形成一个双重构造剪切带,而随着滑脱层的下移并向前扩展,最终形成前缘逆冲断裂体系。模拟证实海山俯冲提高了弧前增生楔内应力分布的非均质性,海山前缘最大剪切应力显著累积,而海山后缘则表现为一个稳定的应力影区。海山俯冲显著增加了希库朗伊俯冲带板间逆冲断层的几何粗糙度和物质非均质性,对微地震和慢滑移事件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山俯冲 巨型分支断层 双重构造 离散元模拟 希库朗伊俯冲带
下载PDF
南海北部中—深层环流格局下海山-阶地-峡谷沉积效应
19
作者 苏明 王艺璇 +10 位作者 陈慧 刘姗 解习农 张小波 常景龙 孟凡盛 周海涛 栾坤祥 卓海腾 王策 雷亚平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1-73,共13页
作为研究水-岩界面物质能量交换的天然实验室,南海北缘陆坡区具有复杂的地形地貌(如凸起海山、平坦阶地、下凹峡谷等),并发育不同类型的深水沉积体系(包括重力流滑移滑塌、浊流和底流沉积等)。基于高分辨率海底地形、地震反射资料,海水... 作为研究水-岩界面物质能量交换的天然实验室,南海北缘陆坡区具有复杂的地形地貌(如凸起海山、平坦阶地、下凹峡谷等),并发育不同类型的深水沉积体系(包括重力流滑移滑塌、浊流和底流沉积等)。基于高分辨率海底地形、地震反射资料,海水温盐深(CTD)观测资料,以及已发表的海洋沉积学及物理海洋数值模拟结果,本文针对南海北缘代表型陆坡区开展中—深层环流格局下海山-阶地-峡谷沉积效应分析。发现了尖峰陆坡区侵蚀型-海山型(环槽-丘状漂积体)和席状/无沉积型底流阶地的沉积组合,以及一统陆坡区海山相关底流沉积(环槽-丘状漂积体)-席状/无沉积型底流阶地-黏附型漂积体-陡坡滑塌/峡谷体系的沉积组合;揭示了这些典型深水沉积组合与南海中—深层环流动力格局的耦合关系。该成果对于深入了解深水沉积过程对中-深层动力格局的响应及其对于大陆边缘形态的塑造具有较好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沉积 中—深层环流 海山-阶地-峡谷 南海北部
下载PDF
东海盆地K区平湖组断层侧向封闭性评价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孙鹏 李宁 +2 位作者 胡欣蕾 刘禹 袁红旗 《上海国土资源》 2023年第2期140-147,共8页
为准确评价东海盆地K区平湖组断层侧向封闭性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基于前人对断层侧向封闭性机制、影响因素的分析,从断层侧向封闭类型出发,分别针对岩性对接型及断层岩型封闭断层建立评价模型及下限,以此开展断层侧向封闭性评价,... 为准确评价东海盆地K区平湖组断层侧向封闭性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基于前人对断层侧向封闭性机制、影响因素的分析,从断层侧向封闭类型出发,分别针对岩性对接型及断层岩型封闭断层建立评价模型及下限,以此开展断层侧向封闭性评价,并以N-1井区为例开展封闭性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分析。研究结果表明:K区平湖组断层侧向封闭类型以断层岩型封闭为主,断层封闭性受断层岩泥质含量(SGR)影响,封闭下限值为15%;纵向上平湖组断层岩SGR值自下而上逐渐降低,封闭能力逐渐变差,部分封闭断层逐渐转为开启;平面上K区中北部长时间活动的大规模断层侧向封闭能力明显强于南部断层。考虑到断层的侧向封闭性与油气能否在储层中聚集成藏是两个相互制约的地质要素,只有当断层岩SGR值介于15%~58%时,断层侧向封闭且储层发育,受断层遮挡的相关圈闭才能成为油气聚集成藏的有效圈闭。研究成果对明确东海盆地K区油气成藏规律,降低钻探风险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盆地 平湖组地层 断层 封闭性评价 断层岩泥质含量 控藏作用 油气储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