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87篇文章
< 1 2 1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东湾北部JXC-1孔孢粉组合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1
作者 王忠蕾 李杰 +3 位作者 胡刚 梅西 窦衍光 孟祥君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3-102,共10页
【目的】研究辽东湾北部JXC-1孔孢粉学特征,以更好地认识早更新世晚期以来辽东湾古环境演化。【方法】对JXC-1孔沉积地层选取159个样品进行孢粉鉴定,结合测年数据,对比有孔虫丰度和粒度变化等指标,开展孢粉组合及含量变化分析。【结果... 【目的】研究辽东湾北部JXC-1孔孢粉学特征,以更好地认识早更新世晚期以来辽东湾古环境演化。【方法】对JXC-1孔沉积地层选取159个样品进行孢粉鉴定,结合测年数据,对比有孔虫丰度和粒度变化等指标,开展孢粉组合及含量变化分析。【结果】划分出9个孢粉带,孢粉组合可以反映渤海陆缘区植被面貌,其中草本花粉在整个剖面占绝对优势,含量在60%以上,具有超代表性,而木本花粉代表性低。【结论】对比冰期、间冰期气候变化过程,研究区早更新世晚期以来孢粉组合变化特征指示气候呈冷干-温湿交替。中更新世末期以来辽东湾经历了3次高海平面过程,与孢粉组合指示的气候变化趋势一致,MIS7和MIS5时期,阔叶树种和蒿属比例较高,有孔虫丰度较高,气候偏暖,属沉积动力相对稳定的浅海或滨海环境;而MIS6和MIS4时期,孢粉浓度极低,气候偏冷,属沉积动力相对复杂的滨岸湖泊或沼泽等陆相环境。MIS3时期至全新世(MIS1)时期,气候由凉湿向温湿转变。全新世孢粉组合指示气温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与海平面变化响应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湾 晚更新世 孢粉组合 古环境
下载PDF
基于空间插值的不规则海洋地质样品测试分析数据聚类算法研究
2
作者 邵长高 严镔 陈秋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6-172,共7页
海洋地质调查中获取大量海洋沉积物柱状样样品测试分析数据,样品测试分析目的不同导致柱状样数据采样深度不同,由此造成地质取样数据在三维空间上呈现不规则散点状分布。传统聚类算法无法在三维空间上对此类不规则散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 海洋地质调查中获取大量海洋沉积物柱状样样品测试分析数据,样品测试分析目的不同导致柱状样数据采样深度不同,由此造成地质取样数据在三维空间上呈现不规则散点状分布。传统聚类算法无法在三维空间上对此类不规则散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对此,文章设计了一种基于空间插值的不规则地质样品测试分析数据聚类算法,有效地将三维样品测试分析散点数据降为二维数据后进行聚类分析,本算法较好地解决了地质体中试验测试数据的不均衡性问题,为海洋地质大数据分析提供了基础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取样 实验测试 聚类算法 空间插值 三维
下载PDF
中新世以来上印度扇水道-堤岸体系几何学特征及演化
3
作者 李章鹏 梁杰 +8 位作者 李森 陈建文 廖晶 龚建明 张银国 王建强 杨艳秋 杨传胜 雷宝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43,共14页
以中新世以来上印度扇水道-堤岸体系为研究对象,利用高精度二维地震资料开展地震精细解释与几何学分析,刻画水道-堤岸体系几何学特征及时空演化过程,探讨中新世以来上印度扇发育演化主要期次及特征。结果表明,中新世以来上印度扇水道-... 以中新世以来上印度扇水道-堤岸体系为研究对象,利用高精度二维地震资料开展地震精细解释与几何学分析,刻画水道-堤岸体系几何学特征及时空演化过程,探讨中新世以来上印度扇发育演化主要期次及特征。结果表明,中新世以来上印度扇水道-堤岸体系可划分为中新世、上新世及更新世至今三大期次,整体表现出“单期水道-侧向迁移-扁长型”到“多期水道-垂向叠置-厚窄型”的演化特征。深入探讨中新世以来上印度扇水道-堤岸体系的几何学特征及演化可为重力流水道的沉积构型样式研究提供新的例证,并为深海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沉积 水道-堤岸体系 中新世 上印度扇
下载PDF
水库调控下黄河口沉积有机碳的分布、来源与输运特征
4
作者 党瑶 刘夙睿 +4 位作者 王厚杰 卢泰安 吴晓 毕乃双 胡利民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0-130,共11页
黄河是全球输沙量最大的河流之一,陆源颗粒有机碳通量高。然而,近年来流域水库调控对黄河下游水文格局和颗粒有机碳输送产生了重要影响,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时期成为黄河水沙和有机碳入海的关键时段。为揭示水库调控对河口水动力和有机... 黄河是全球输沙量最大的河流之一,陆源颗粒有机碳通量高。然而,近年来流域水库调控对黄河下游水文格局和颗粒有机碳输送产生了重要影响,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时期成为黄河水沙和有机碳入海的关键时段。为揭示水库调控对河口水动力和有机碳分布的影响机制,基于2020年7月调水期和调沙期黄河口的水动力观测结果,结合沉积物有机碳测试结果,研究了水库调控不同阶段下河口沉积物粒度参数和表层沉积物有机碳的时空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水库不同阶段下悬浮颗粒物的物源和主要扩散、沉积区域的变化,使得黄河口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组成特征发生明显变化;在高径流量的调水期期间,粗颗粒泥沙携带颗粒有机碳在河口距离口门12 km范围内大量埋藏,河口区域表层沉积物的有机碳含量相较于调沙期明显偏低。调水期黄河口陆源有机碳主要来自下游河床冲刷,颗粒较粗,调沙期则转变为水库释放的细颗粒有机碳和流域C3维管植物碎屑。水库调控的不同阶段使得黄河下游河流水动力格局和泥沙运输机制改变,从而引起黄河口沉积有机碳来源和分布的显著变化。因此,人类活动对调节有机碳向海洋的输送及其在近岸海域的分布具有主导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水调沙 颗粒有机碳 沉积物输运 黄河口
下载PDF
海底原位分层声学测量模拟装置的设计与实验
5
作者 李跃金 邹大鹏 +3 位作者 杨华勇 崔小明 吴磊 李赶先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117,共7页
【目的】为研究原位测量装置的测量特性和不同环境下海底沉积物声学特性的变化机制,设计一种海底原位分层声学测量模拟装置。【方法】装置主要由分层运动控制单元、声学测量单元和计算机控制单元三部分组成,通过电动缸对声学测量探杆进... 【目的】为研究原位测量装置的测量特性和不同环境下海底沉积物声学特性的变化机制,设计一种海底原位分层声学测量模拟装置。【方法】装置主要由分层运动控制单元、声学测量单元和计算机控制单元三部分组成,通过电动缸对声学测量探杆进行定位运动与连续运动控制,实现对声学测量探杆运动精度分析。通过在水中进行测量标定,获得装置声学测量探杆的校正距离差和扩散衰减系数。通过模拟原位分层声学测量实验,实现不同类型海底沉积物的声学特性测量。【结果与结论】声学测量探杆的校正距离差为77.14 mm,此装置发射声波的平均扩散衰减系数为(34.30±0.46)dB/m。声学测量探杆运动控制精度高,能准确运动到不同层中进行声学特性分层测量,定位测量和连续测量两种测量方式都能获得稳定的实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测量 海底沉积物 声学特性 系统标定 环境影响
下载PDF
长江口南槽悬沙纵向和横向输运过程与机制研究
6
作者 李致尚 李占海 +4 位作者 李霞 杨海飞 施韩臻 卢婷 汪亚平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0,共20页
河口悬沙输运对于最大浑浊带形成发育、地貌演变、港口航道安全、水质以及生态系统健康至关重要。本文基于2017年洪季长江口南槽拦门沙海域4站位同步观测的沉积动力数据,采用Scully和Sommerfield改进的通量机制分解法来获取垂向各层平... 河口悬沙输运对于最大浑浊带形成发育、地貌演变、港口航道安全、水质以及生态系统健康至关重要。本文基于2017年洪季长江口南槽拦门沙海域4站位同步观测的沉积动力数据,采用Scully和Sommerfield改进的通量机制分解法来获取垂向各层平流通量和潮泵通量及累积动态变化,以确定平流和潮汐泵送对悬沙净通量的相对贡献,探讨纵向和横向的水沙输运时空格局和动力机制,弥补了传统通量机制分解法仅限计算时空平均值的缺陷。研究发现:(1)洪季长江口南槽拦门沙海域大潮期间存在横向余环流,小潮期间出现表层向海、底层向陆的纵向余环流;(2)平流和潮泵作用是影响净输运的关键因素,南槽拦门沙海域由平流作用主导、悬沙向海净输运,横向上向西南边滩输运,为南汇边滩围垦区向海淤长提供物源,且靠近主槽区域横向悬沙通量对沉积过程的贡献与纵向通量相当;(3)潮泵输运在河口滞流点和拦门沙海域均较显著,泵送的大小和方向与径潮流相互作用和底床物源有关,纵向上由大潮期间向陆泵送占优转为小潮期间的向海净输运占优。综上,南槽拦门沙海域近底层悬沙呈现由浅滩向主槽辐聚的格局,浅滩区域的近底层悬沙净输运受潮泵作用控制,且对整个水柱悬沙输运贡献显著,可能是拦门沙形成和最大浑浊带发育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南槽 通量机制分解 平流作用 潮泵作用 悬沙输运
下载PDF
广西钦江河口枯季水动力特征及其对冷空气的响应
7
作者 吴水兰 王爱军 +2 位作者 叶翔 冉畅 于谦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1-334,共14页
河口作为陆海相互作用的关键带,是河流入海泥沙及污染物的主要归宿地。钦江作为广西第二大河流,在茅尾海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认识钦江河口地区的沉积动力过程,2021年10月27日至12月8日在此展开... 河口作为陆海相互作用的关键带,是河流入海泥沙及污染物的主要归宿地。钦江作为广西第二大河流,在茅尾海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认识钦江河口地区的沉积动力过程,2021年10月27日至12月8日在此展开水动力和水体环境要素的连续观测。现场观测与分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钦江河口潮汐类型为正规全日潮,浅水分潮显著,平均潮差为3.07m,具有落潮优势;潮流以全日分潮流为主导,平均流速为0.12m/s,运动形式主要为往复流;余流流向主要为西南方向。钦江河口潮汐和潮流性质较外湾和茅尾海中部海域全日潮特征更显著。枯季期间河口表层沉积物随潮汐运动表现为侵蚀-沉降交替的变化规律,垂向上侵蚀通量大于沉降通量,水平方向上悬沙净向海输运。冷空气过境带来的降雨使得钦江河口水体盐度降低、浊度增大,悬沙浓度及输沙量增加,同时冷空气南下时北风增强引起钦江河口减水效应并使潮差略有增加,水动力强度增大,增加表层沉积物的活动性,从而引起底部沉积物再悬浮强度和频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动力 侵蚀-沉降 悬沙输运 冷空气 钦江河口
下载PDF
泛巽他盆山体系北部湾古泥沼旋回与古生态效应
8
作者 黄向青 梁开 +2 位作者 马胜中 袁晓婕 潘毅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9-286,共18页
南海西北部北部湾在地质环境方面与狭义巽他陆架相似而成为一体构成泛巽他,同属青藏高原及其挤出阶梯地貌盆山体系。然而,关于其指示环境变化和碳循环的古泥沼分布及其气候-构造驱动机制、作用与联系等缺乏关注,其研究滞后于上述热点巽... 南海西北部北部湾在地质环境方面与狭义巽他陆架相似而成为一体构成泛巽他,同属青藏高原及其挤出阶梯地貌盆山体系。然而,关于其指示环境变化和碳循环的古泥沼分布及其气候-构造驱动机制、作用与联系等缺乏关注,其研究滞后于上述热点巽他陆架相关进展。为加强对这些内容的认识,本文的研究在北部湾北部华南陆缘沉降带进行了80.05 m进尺第四系全岩心钻取,立足于沉积物微体古生物、粒度、碎屑矿物组分、微量元素含量等基础沉积环境指标的实验测试、鉴定以及测年数据,并结合前人相关资料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岩心底部年龄为中更新世后期171.0 ka,孢粉化石呈热带和亚热带植被面貌,主要有栲属、栎属等以及鳞盖蕨属、水龙骨科等,其含量变化显示出3个主要气候变化阶段,与倒数第二冰盛期、末次间冰期、末次冰期以及冰消期等相联系,从56.0 ka始见有半咸水种硅藻化石条纹小环藻、柱状小环藻等,有孔虫化石出现于中全新世6.0 ka接受海进。总体上以砂为主,但局部粉砂和黏土(泥)含量较高,最高依次可达65.78%、59.71%,元素含量为2.6×10^(-6)~347×10^(-6),碎屑矿物稳定出现石英、长石、风化矿物,以前者占优,平均含量88.57%,余下矿物相间出现,具有陆源性,各要素随气候阶段而变化。存在5个泥沼旋回,沉积环境有所差异,在冰期和间冰期均有分布,出现炭化腐木以及邻区炭化层。青藏高原隆起导致的区域强烈地形落差在中—晚更新世业已构建,盆山体系成为海洋暖湿气流与地形作用的水热有效利用地带,北部湾冰期出露地表古水系广布,森林和草地植被共存,有助于泥沼的维护发展。气候波动性是泥沼的本质驱动因素,除了间冰期之外,冰期的强烈暖阶振荡亦为其成因;泛巽他北部湾在冰期同样具有碳库意义,具有转移与弥补中高纬度生产力衰减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沉积要素变化 泥沼旋回 驱动机制 碳库
下载PDF
南海西北部莺琼陆坡重力流和等深流的时空关联
9
作者 王海荣 余承谦 +3 位作者 樊太亮 柴京超 王宏语 高红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96-208,共13页
南海西北部的莺琼陆坡深水区近些年获取了大量油气发现,展示了广阔的勘探前景。深水沉积往往受控于重力流、等深流等多种机制,它们在时空中如何分布、如何相互作用,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或控制着沉积格局,对水动力方面的认识的差异会导致... 南海西北部的莺琼陆坡深水区近些年获取了大量油气发现,展示了广阔的勘探前景。深水沉积往往受控于重力流、等深流等多种机制,它们在时空中如何分布、如何相互作用,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或控制着沉积格局,对水动力方面的认识的差异会导致沉积相展布方面的不同认识,进而影响对砂体类型和展布的分析,制约了石油勘探开发。论文基于地震数据所呈现的地震相和地层叠置样式,确认莺琼陆坡在中新世以来发育两类沉积体系:重力(流)和等深流沉积体系。二者在时空上存在毗邻而居、有序进退的关系,重力流沉积呈“台阶状”逐层上超于等深流沉积之上,呈进积形态,而等深流沉积体系则呈退积样式;二者之间构成了特殊成因的、跨时的“相变”面;进而相应恢复了两种不同方向的沉积作用(重力流和等深流)的时空关联。它们这种“台阶状”进退关系根源于中中新世以来莺琼陆坡所经历的多方向物源体系充沛的碎屑供应和由此导致的活跃的重力流活动;南海深水循环导致的等深流机制作用的强度也有相当的作用;总体上,等深流沉积体系的分布范围受重力流作用强弱的控制,形成了二者彼进此退的时空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莺琼陆坡 深水 重力流作用 等深流作用
下载PDF
南黄海盆地崂山隆起中南部海底沉积物饱和烃类地球化学特征与热成因烃类输入
10
作者 李双林 赵青芳 +1 位作者 王建强 董贺平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69-679,共11页
通过有机地球化学方法研究南黄海崂山隆起中南部海底表层沉积物的饱和烃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其与深部油气的关系。南黄海盆地崂山隆起中南部25个站位海底沉积物的正构烷烃色谱图呈前峰型和后峰型2种类型分布,其中一些站位海底沉积物的正... 通过有机地球化学方法研究南黄海崂山隆起中南部海底表层沉积物的饱和烃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其与深部油气的关系。南黄海盆地崂山隆起中南部25个站位海底沉积物的正构烷烃色谱图呈前峰型和后峰型2种类型分布,其中一些站位海底沉积物的正构烷烃色谱图存在明显的难溶复杂化合物“UCM”鼓包,指示这些站位的海底沉积物可能有热成因烃类输入并受到生物降解。海底沉积物藿烷系列在m/z191质量色谱图上呈现地质构型、生物构型及混合构型,其中地质构型为主的站位海底沉积物Ts/Tm和C_(31)升藿烷22S/(22S+22R)指示有机质成熟度高,表征有外来高成熟度热成因烃类的输入。一些站位的20S/(20S+20R)-C_(29)甾烷与αββ/(ααα+αββ)-C_(29)甾烷参数反映海底沉积物中有机质的成熟度达到成熟,明显偏离了现代沉积物未熟-低熟的特征,也表明有外来成熟热成因烃输入。南黄海崂山隆起中南部海底沉积物有机质主要有3种来源,包括陆源有机质、海洋内源有机质和热成因烃类输入有机质。深部油藏沿边界断裂和地层之间不整合面向海底表面渗漏是海底沉积物热成因烃类输入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盆地 崂山隆起 饱和烃类 热成因烃类输入 海底沉积物
下载PDF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现代生物扰动构造定量表征及影响因素
11
作者 张鑫 范德江 +2 位作者 程鹏 刘晓航 郑世雯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70-86,共17页
生物扰动构造是表征海底环境状态的重要指标,是古沉积环境重建的主要依据,且它影响沉积物早期成岩作用以及物质的再分配,成为百年尺度沉积记录解读的干扰因素。本文基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21个站位的沉积物岩心,利用高分辨X射线计算... 生物扰动构造是表征海底环境状态的重要指标,是古沉积环境重建的主要依据,且它影响沉积物早期成岩作用以及物质的再分配,成为百年尺度沉积记录解读的干扰因素。本文基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21个站位的沉积物岩心,利用高分辨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通过matlab的数据处理,定性和定量表征了该区生物扰动构造,分析了影响生物扰动构造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生物扰动构造较为发育,从功能上划分为生物扩散构造、运输构造、交换构造和廓道扩散构造4种类型,运输构造和廓道扩散构造常见;生物扰动构造在岩心中分布形式多样,包括指数衰减型、波动衰减型、均匀分布型、脉冲分布型等垂向分布形式;扰动深度深浅不一,多数在20cm以内,但也有超过40cm者;生物扰动构造空间上不均一,长江口及内陆架较发育,扰动构造体积在0~13972mm^(3)之间,而苏北沿岸、中陆架则较少,扰动构造体积在351~3212mm^(3)之间,从岸向外生物扰动构造有减少趋势。生物扰动构造发育程度主要受底质类型、沉积速率制约,黏土质粉砂以及适宜的沉积速率(0.52~1.34cm/a)有利于生物扰动构造发育和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 生物扰动构造 三维重建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下载PDF
Fine Sand and Clay Sediment Acoustic Properties of the Novel Sediment Sample from the Arabian Sea: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and Biot−Stoll Model Validation
12
作者 Shahabuddin SHAIKH HUANG Yi-wang +1 位作者 ZHANG Ze-chuan Habib Hussain ZUBERI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24年第1期169-180,共12页
The present study explores the physical and acoustic characteristics of fine sand and clay in novel seabed marine sediments from of Pakistan coastline of the Arabian Sea.The measured physical parameters included mean ... The present study explores the physical and acoustic characteristics of fine sand and clay in novel seabed marine sediments from of Pakistan coastline of the Arabian Sea.The measured physical parameters included mean grain size,mass density,bulk density,salinity,porosity,permeability,pore size and mineralogical composition.Acoustic properties,including sound speed and attenuation,in the high frequency range of 90-170 kHz were analyzed.A controlled laboratory setup with the acoustic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Fourier transform techniques was utilized to examine the sound propagation and absorption of novel seabed sediments.The standard deviation of mean sound speed in fresh water was 0.75 m/s,and attenuation was observed in the range of 0.43 to 0.61 dB/m.The mean sound velocity in sand and clay varied from 1706 to 1709 m/s and 1602 to 1608 m/s,respectively.Corresponding average attenuation was observed at 80 to 93 dB/m in sandy sediments and from 31.8 to 38.6 dB/m in clayey sediments.Sound velocity variation within sandy sediment is low,consistent with expected results,and smaller than the predicted uncertainty.However,clay sediment exhibited a positive linear correlation and low sound speed variation.Attenuation increased linearly with frequency for both sediments.Finally,the laboratory results were validated by using the Biot−Stoll model.The dispersion of sound speed in sandy and clayey sediments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predictions of the Biot−Stoll model.Measured attenuation aligned more with Biot−Stoll model predictions due to improved permeability,tortuosity and pore size parameter fit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ysical and acoustic characteristics marine sediments sound speed ATTENUATION Biot−Stoll model
下载PDF
220 ka以来西菲律宾海黏土矿物输入变化及其控制因素
13
作者 蒋富清 周晓静 李传顺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5-95,共11页
为揭示晚更新世以来西太平洋暖池黏土矿物输入变化的控制因素,对采自西菲律宾海本哈姆隆起上的Ph05-5孔沉积物中的黏土矿物组成、来源和堆积速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20 ka以来,该孔沉积物中的黏土矿物主要以伊利石(13%)和蒙皂石(8%)... 为揭示晚更新世以来西太平洋暖池黏土矿物输入变化的控制因素,对采自西菲律宾海本哈姆隆起上的Ph05-5孔沉积物中的黏土矿物组成、来源和堆积速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20 ka以来,该孔沉积物中的黏土矿物主要以伊利石(13%)和蒙皂石(8%)为主,其次为绿泥石(6%)和高岭石(2%)。伊利石和绿泥石主要来源于亚洲大陆,蒙皂石主要源于菲律宾海周围岛屿的火山物质在海底遭受海水侵蚀后形成的自生Fe-蒙皂石和西菲律宾海周围岛屿上的物质风化后形成的他生Al-蒙皂石。220 ka以来,伊利石和绿泥石的堆积速率表现出明显的冰期高-间冰期低的旋回变化,与该孔总的风尘堆积速率、亚洲风尘和北太平洋风尘堆积速率一致。冰期/间冰期太阳辐射降低/增强、亚洲内陆干旱程度加强/减弱,是导致伊利石等源于亚洲内陆的黏土矿物向菲律宾海输入增加/减少的主控因素。Ph05-5孔蒙皂石的堆积速率同样表现出明显的冰期高-间冰期低的特征,与该孔总的火山物质堆积速率一致。蒙皂石在轨道尺度的变化,主要受到海平面变化和热带类ENSO过程影响的降雨过程控制。冰期低海平面,菲律宾岛和海水的混合作用加强,使得蒙皂石的输入增加。此外,冰期在热带太平洋类拉尼娜较强,降雨量增加,导致向菲律宾海输入的火山物质(蒙皂石)增加,间冰期则相反,由于类厄尔尼诺增强,菲律宾岛区域干旱,火山物质(蒙皂石)向菲律宾海的输入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矿物 堆积速率 晚更新世 西菲律宾海
下载PDF
三峡大坝建坝前后长江水下三角洲及邻近陆架沉积速率变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程鹏 刘晶晶 +1 位作者 张鑫 范德江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7-87,共11页
沉积速率是沉积物供给和沉积作用的综合结果,也是表征沉积环境状态的重要指标。本文基于长江水下三角洲及邻近海域收集及补充的254个放射性^(210)Pb数据,对数据进行同化处理并使用统一的方法重新估算了沉积速率,分析三峡大坝建成前后研... 沉积速率是沉积物供给和沉积作用的综合结果,也是表征沉积环境状态的重要指标。本文基于长江水下三角洲及邻近海域收集及补充的254个放射性^(210)Pb数据,对数据进行同化处理并使用统一的方法重新估算了沉积速率,分析三峡大坝建成前后研究区沉积速率的变化,探讨了长江入海泥沙减少及性质的变异对河口三角洲冲淤的影响。结果显示,2006年之后长江水下三角洲及邻近陆架沉积速率明显降低,其中水下三角洲沉积速率由最高5.4 cm/a降低到整体不足2 cm/a,而内陆架降幅较小由1~2 cm/a降低到不足1 cm/a,水下三角洲还出现了局部无沉积的站位。2006年之后沉积体表层混合作用增强,混合层厚度从4~10 cm增加到5~30 cm。沉积速率改变主要受制于长江入海沉积物的通量的巨减以及沉积物颗粒的粗化,而沉积速率的改变促进了底栖生物发育从而导致混合作用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大坝 沉积速率 ^(210)Pb 混合层 生物扰动
下载PDF
浙江中部近岸泥质区台风沉积记录 被引量:1
15
作者 田元 印萍 +2 位作者 段晓勇 曹珂 高飞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2-96,共5页
0引言探求强台风活动加强是自然气象波动还是全球变暖所致,需要拓展台风记录年限、历史台风地质记录识别能力和规律分析。浙江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每年7−9月常遭受台风影响,平均每年约5.1个,台风及其引发的风暴潮、暴雨灾害成为浙江省... 0引言探求强台风活动加强是自然气象波动还是全球变暖所致,需要拓展台风记录年限、历史台风地质记录识别能力和规律分析。浙江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每年7−9月常遭受台风影响,平均每年约5.1个,台风及其引发的风暴潮、暴雨灾害成为浙江省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浙江中部近岸泥质区是长江远端细粒泥质区的一部分,在近2 ka来具有沉积环境稳定、沉积相对连续和沉积速率较高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要自然灾害 暴雨灾害 泥质区 风暴潮 沉积速率 地质记录 沉积记录 全球变暖
下载PDF
南海西北部16 kaBP以来沉积物的环境磁学特征及其物源指示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肖春凤 孙启顺 +5 位作者 陈亮 殷征欣 陈龙 官玉龙 章钰桢 姜兆霞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26,共14页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对东亚季风和全球气候变化具有敏感的响应,然而目前对南海沉积物的物源分析仍存在众多争议。对南海琼东南盆地SCS-02孔的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磁学分析,旨在通过环境磁学参数追踪沉积物的来源。结果表明,S...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对东亚季风和全球气候变化具有敏感的响应,然而目前对南海沉积物的物源分析仍存在众多争议。对南海琼东南盆地SCS-02孔的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磁学分析,旨在通过环境磁学参数追踪沉积物的来源。结果表明,SCS-02岩芯的磁性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和赤铁矿。自16 kaBP以来,磁性矿物的粒径和成分发生了系统变化,指示了沉积物源-汇过程的改变。15.5~16 kaBP期间,磁化率较高,粒径较粗,矫顽力也较高。海平面比现今低100多米,莺歌海出露于海平面以上,古红河口距研究区较近,红河的物质可以较容易到达沉积区,因此该时期红河贡献较大,珠江和台湾贡献较小。7.5~15.5 kaBP期间,随着海平面的迅速上升,磁性矿物组成和粒度发生了变化,总的磁性矿物含量减少,磁铁矿的含量逐渐增加,粒度变细,表明随着海平面的升高,珠江和台湾的贡献有所增加。7.5 kaBP以来,现代的海陆格局基本形成,磁性矿物组成和粒度变化较稳定,沉积物主要来源于红河和珠江。因此,环境磁学参数可以指示南海西北部沉积物的源-汇变化,为海平面变化和气候演化研究提供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磁学 磁性矿物 源-汇信息 南海西北部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多金属结核矿区沉积物沉降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詹琳 于鑫雨 +1 位作者 韩录维 夏建新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21,29,共6页
深海沉积物的沉降特性是计算多金属结核开采引起的羽状流影响范围的重要依据。通过沉积物静水沉降实验,得到了不同粒径组沉积物的沉降速度,并分析了西太平洋深海沉积物的沉降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西太平洋深海海底沉积物主要由黏性细颗... 深海沉积物的沉降特性是计算多金属结核开采引起的羽状流影响范围的重要依据。通过沉积物静水沉降实验,得到了不同粒径组沉积物的沉降速度,并分析了西太平洋深海沉积物的沉降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西太平洋深海海底沉积物主要由黏性细颗粒组成,中值粒径为3~4μm,最大粒径为240.3μm。粒径大于32μm的粗颗粒沉积物的沉降速度在3.33~8.33 mm/s之间,粒径小于32μm的细颗粒沉积物的沉降速度范围在0.01~3.33 mm/s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采矿 沉积物 粒径 沉降速度
原文传递
南大西洋中脊26°S玄武岩中斜长石化学成分变化对岩浆演化的启示
18
作者 雷庆 王国芝 +5 位作者 赵甫峰 范蕾 刘刚 王子昂 胡起华 肖钰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62-75,共14页
南大西洋中脊26°S热液区玄武岩中斜长石的成分和结构特征为研究岩浆演化特征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对玄武岩岩相学观察、斜长石成分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阶段斜长石的结构及成分进行对比,探讨岩浆演化的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以斑状玄... 南大西洋中脊26°S热液区玄武岩中斜长石的成分和结构特征为研究岩浆演化特征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对玄武岩岩相学观察、斜长石成分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阶段斜长石的结构及成分进行对比,探讨岩浆演化的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以斑状玄武岩为主,斜长石斑晶常见连晶结构、韵律环带、溶解与再吸收、生长结构,基质中的斜长石主要呈针状和燕尾状;南大西洋中脊26°S(SMAR-26°S)热液区玄武岩主要为钠质拉斑玄武岩,岩浆演化早期以形成培长石为主,晚期以形成拉长石为主,整个演化过程中CaO和Al2O3含量下降,而SiO2、Na2O、FeOT和MgO含量上升;从斜长石斑晶的核部→边部→基质中的斜长石微晶,An值整体下降,斜长石斑晶边部的An值与基质中斜长石微晶An值部分重合,形成温度总体有逐渐下降趋势。由此反映出地幔岩浆形成后在上涌过程中可能经历了减压挥发分逸出、晶体在深部的熔蚀、熔体过饱和结晶、低Si同源岩浆的混合、同喷发脱气岩浆迅速减压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大西洋中脊 玄武岩 斜长石斑晶 斜长石微晶 岩浆演化
下载PDF
南黄海中部MIS6期以来沉积物稀土元素组成及其物源指示意义
19
作者 黄龙 耿威 +3 位作者 陆凯 田振兴 张勇 温珍河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2-105,共14页
对南黄海中部SYSC-1孔0~30 m段岩芯稀土元素(REE)和粒度进行分析,结合年代测定,研究了沉积物REE组成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对其物质来源变化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REE含量为111.66~231.12μg/g,垂向分布变化较大,均值与中国黄土∑REE均... 对南黄海中部SYSC-1孔0~30 m段岩芯稀土元素(REE)和粒度进行分析,结合年代测定,研究了沉积物REE组成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对其物质来源变化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REE含量为111.66~231.12μg/g,垂向分布变化较大,均值与中国黄土∑REE均值比较接近。∑REE与粒度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但(La/Yb)N、(Gd/Yb)N和(δEu)N等参数受粒级影响较小。稀土元素分异参数有效示踪了物质来源,与周边河流对比发现,SYSC-1孔沉积物(La/Yb)N和(δEu)N散点图分布位置与黄河和长江较为一致,而与朝鲜半岛河流有明显不同。REE判别函数(DF)的物源区分结果表明,钻孔MIS6期经历了一次大的物源转换,沉积物由长江源(27.98~30 m)转为黄河源(24.24~27.98 m)。MIS5.5—MIS5.1期间(24.24~16.98 m)发育了浅水陆架冷水团沉积,主要是长江源细颗粒沉积物被古黄海暖流由南往北携带而来,并在冷涡区附近沉积下来。MIS5.1—MIS1期间(16.98~3 m)的低海平面时间较长,主要发育了一套滨浅海相-河口/潮坪相-三角洲相沉积,随着海平面急剧下降,陆架可容纳空间缩小,导致黄河、长江入海口向陆架区移动,黄河沉积物质控制了钻孔所处的南黄海北部区域。MIS1中晚期,山东半岛沿岸流的形成将黄河沉积物质主要控制在南黄海西部附近海域,而黄海暖流将济州岛西南部泥质区的长江源细颗粒物质搬运至SYSC-1孔附近的冷涡区沉积下来。总体来说,MIS6期以来南黄海中部海域沉积演化是西太平洋边缘海河海相互作用的一个典型范例,海平面波动和海洋环流变化在物源转换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物源 MIS6期以来 南黄海中部
下载PDF
伶仃洋钻孔岩心的沉积特征及环境演化 被引量:19
20
作者 温孝胜 赵焕庭 +1 位作者 张乔民 宋朝景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21-128,共8页
伶仃洋钻孔岩心的沉积特征及环境演化温孝胜赵焕庭张乔民宋朝景(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关键词珠江口沉积特征海侵环境演化前言伶仃洋位于珠江口东部,为一喇叭状的河口湾.除对伶仃洋的地形、水文和现代沉积等有过研究[1... 伶仃洋钻孔岩心的沉积特征及环境演化温孝胜赵焕庭张乔民宋朝景(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关键词珠江口沉积特征海侵环境演化前言伶仃洋位于珠江口东部,为一喇叭状的河口湾.除对伶仃洋的地形、水文和现代沉积等有过研究[1~4]外,对其垂向的地层层序和地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沉积特征 海侵 环境演化 钻孔岩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