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8篇文章
< 1 2 6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岸带范围与边界的划定研究进展
1
作者 刘正一 胡飞龙 +4 位作者 肖凯 陈雪初 叶属峰 孙林 秦松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0,共6页
海岸带是陆地与海洋交互作用的过渡区域,不仅是全球最具经济活力的区域,也承载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长期以来,有关海岸带范围的划定存在多种观点,成为制约海岸带系统科学与工程体系建立的瓶颈问题。本文从地理学、地质学和社会... 海岸带是陆地与海洋交互作用的过渡区域,不仅是全球最具经济活力的区域,也承载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长期以来,有关海岸带范围的划定存在多种观点,成为制约海岸带系统科学与工程体系建立的瓶颈问题。本文从地理学、地质学和社会经济辐射范围等角度综述了海岸带边界的定义,提出了从海岸带功能视角确定边界的思路,并以海岸带生态屏障功能为依据,对海岸带边界划定方法进行了初步分析和讨论。鉴于生态屏障功能是我国开展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本文提出在生态屏障这一功能导向下,海岸带的范围和边界的划分依据:陆域以各类保护区、滨海防护林的范围作为海岸带向陆侧的边界标准,并结合人类活动、海岛等区域对海岸带向陆一侧进行界定;海域以藻潮等海洋生态灾害暴发区域,以及红树林、海藻场、海草床、牡蛎礁、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边界作为依据,同时充分考虑候鸟迁徙在河口、海岛等海岸带区域特殊的路径需求,综合划定海岸带向海侧的边界。以此供大家商榷,为我国海岸带范围的科学划定提供有益的思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 功能 划分标准 生态屏障 陆海统筹
下载PDF
我国海湾型城市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面临的难题与对策建议
2
作者 许艳 曾容 +2 位作者 张玉佳 艾洋漪 路文海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130,共9页
海湾型城市是连接陆地和海洋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城市单元,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内陆腹地、强大的港口功能、良好的人文环境,海湾型城市发展具有特殊性。海湾型城市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面临的主要难题及其对策建议如下:①发展... 海湾型城市是连接陆地和海洋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城市单元,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内陆腹地、强大的港口功能、良好的人文环境,海湾型城市发展具有特殊性。海湾型城市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面临的主要难题及其对策建议如下:①发展产生的生态问题如何解决?因早期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进行的围海造地、围海筑堤、砍伐红树林等造成城市海岸带生态环境不同程度受损。应科学编制生态保护修复规划,根据受损区域,制定一区一策,因地制宜开展保护修复,可有效保障海岸带生态廊道连通性;②生态产品价值如何提升?海岸带保护修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尚不成熟,导致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投资收益无法形成闭环,很难缓解保护修复资金来源单一、后期维护资金不足的问题。创新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和投融资模式创新,可成为促进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③系统性保护如何实施?部分城市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存在修复内容缺乏整体性设计,修复区域单一分段,拼凑性明显,片面追求单一目标、忽视水土气候等立地条件种树种草等现象。应从海岸带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探索建立“流域-河口-海湾”的生态保护修复联动机制,可有效促进陆海统筹、系统性保护修复理念实践;④公众参与度如何提高?保护修复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前期评审和后期监管目前尚没有涉及公众参与环节。应坚持以人为本,增强公众和社会团体生态保护意识,充分发挥区域合作优势,有助于保护修复工作顺利开展;⑤保护修复成果长效性如何保证?部分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因前期论证不足、设计不合理,导致实施过程中方案变更,影响整体修复进度和修复效果。应综合运用多种监测监管手段,科学构建生态保护修复综合技术体系,有助于修复见实效。厦门市作为我国海湾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代表,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厦门经验”,对于解决海湾型城市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面临的难题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做好海湾型城市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有助于提高城市海岸带生态廊道连通性,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海湾提供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湾型城市 海岸带 生态保护修复 难题 对策建议
下载PDF
基于景观生态风险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上海市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分区识别与优化策略研究
3
作者 干靓 汪钊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1-145,共15页
在国土空间陆海统筹的背景下,科学评估海岸带现有生态环境,以降低因土地利用变化产生的景观生态风险、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是海岸带生态环境管理的重要方向。聚焦如何通过探究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景观生态风险的空间相关性,... 在国土空间陆海统筹的背景下,科学评估海岸带现有生态环境,以降低因土地利用变化产生的景观生态风险、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是海岸带生态环境管理的重要方向。聚焦如何通过探究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景观生态风险的空间相关性,为科学构建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安全格局提供支撑,本文以上海市海岸带为研究对象,基于150 m×150 m的评价单元,定量评价研究区的景观生态风险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采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揭示二者的局部空间关联性,以此为基础进行生态保护修复分区并提出优化策略。研究结果表明:“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景观生态风险区”具有资源禀赋优势,但受港口、码头建设活动和海洋自然灾害影响严重;“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低景观生态风险区”承载少量生产活动,受周边景观生态高风险地区影响,生态风险可能增加;“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景观生态风险区”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密集,对原有自然环境改造程度高,对区域生态风险影响程度大;“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低景观生态风险区”旅游业发达,游客居民活动频繁,但周围已完成或正在开展生态修复项目,生态环境良好。基于以上结果,将上海市海岸带地区划分为生态脆弱保护区、生态涵养防控区、生态风险修复区、生态潜力发展区、生态过渡区5类生态保护修复分区,并提出相应的修复措施,为超大城市海岸带生态修复精细化分区规划和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风险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空间关联性 海岸带
下载PDF
基于小流域尺度的临港新片区陆海联通水系生态质量综合评价
4
作者 王鑫 莫子龙 +3 位作者 尹杰 焦俊鹏 何文辉 李娟英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6-156,共11页
临港新片区作为典型陆海联通区域,陆域水系经农田、商业区、居民区、湿地等区域携带污染物经南汇东滩湿地汇入海洋,近年来,经济迅猛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不容小觑。为了解临港新片区从陆到海的生态环境状况,本研究开展了水环境、沉积物... 临港新片区作为典型陆海联通区域,陆域水系经农田、商业区、居民区、湿地等区域携带污染物经南汇东滩湿地汇入海洋,近年来,经济迅猛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不容小觑。为了解临港新片区从陆到海的生态环境状况,本研究开展了水环境、沉积物环境以及生物生态群落结构调查,采用多种指数模型对临港新片区生态系统健康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总氮(TN)为水体的主要营养元素,与施用氮肥等农业活动、生活污水排放以及建筑施工导致的点源污染有关;总磷(TP)是影响滴水湖区水质的主要指标;水体中重金属整体污染水平较低。沉积物中TP是主要营养元素,重金属含量呈现出Cd>Cu>Cr>Pb的规律。虽然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表明研究区域整体处于低风险水平,但Cd导致的较高的潜在生态风险仍值得关注。从陆到海的种类多样性指数(H′)逐渐升高,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总体来看,从陆到海水体生态质量整体呈现波动变好的趋势,但营养元素N、P及重金属Cd污染需重点关注。对研究区域进行的风险预警评价表明,陆域水体为较安全状态,近岸海域为安全状态,N、P元素可能引起的富营养化是临港新片区现阶段面临的关键问题。因此,针对性地确定生态优化与恢复策略以提升临港新片区的整体环境质量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海联通 生态质量综合评价 风险预警体系 临港新片区
下载PDF
绿华岛贻贝养殖区环境变化的沉积记录
5
作者 肖美群 邓兵 +2 位作者 张国森 杜金洲 毕倩倩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7-85,共9页
为探究自2000年嵊泗县海水养殖业兴盛以来,绿华岛贻贝养殖区的环境变化,对其南部海湾的沉积物岩芯进行了沉积记录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2000年之前,总氮(Total Nitrogen,TN)含量减少了约23%,总磷(Total Phosphorus,TP)含量也略有降低,表... 为探究自2000年嵊泗县海水养殖业兴盛以来,绿华岛贻贝养殖区的环境变化,对其南部海湾的沉积物岩芯进行了沉积记录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2000年之前,总氮(Total Nitrogen,TN)含量减少了约23%,总磷(Total Phosphorus,TP)含量也略有降低,表明研究区域的营养水平有所下降.此外,有机碳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org)在2000年后呈现变轻趋势,进一步反映了初级生产力的下降.结合年代测定和粒度组成分析,该海区沉积环境整体较为稳定.研究区域位于长江冲淡水的影响范围内,然而,沉积物表层的TN和δ^(13)Corg却表现出下降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绿华岛南部养殖区营养水平的降低主要归因于贻贝收获对营养物质的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华岛 贻贝养殖 沉积记录 生源要素
下载PDF
福建漳江口滨海湿地稳态结构演替及其驱动因素
6
作者 晏然 杨清书 +6 位作者 冯建祥 黄华梅 李亢 董迪 张翠萍 胡平 黄冠闽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7-166,共10页
滨海湿地多稳态是动力、地貌、植被长期互馈耦合的结果,其与生态系统景观结构、生态功能及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也是滨海湿地生态研究的基础核心问题。围绕滨海湿地多稳态结构演变,本文选取漳江口滨海湿地作为多稳态研究典型靶区... 滨海湿地多稳态是动力、地貌、植被长期互馈耦合的结果,其与生态系统景观结构、生态功能及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也是滨海湿地生态研究的基础核心问题。围绕滨海湿地多稳态结构演变,本文选取漳江口滨海湿地作为多稳态研究典型靶区,基于多年遥感影像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峰态”判定法、信息熵理论等方法,辨识不同时期生态系统稳态特征,分析稳态结构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并基于稳态面积信息熵变化趋势分析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稳态结构的有序性。结果表明,漳江口滨海湿地从单稳态向多稳态结构转换,稳态结构具有显著的阶段性变化特征;互花米草入侵导致生态系统稳态结构逐步转换并最终形成“红树林-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光滩”多稳态,而滩涂养殖抑制了互花米草扩张,某种意义上维持着系统稳态结构稳定。在自然演替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生态系统稳态信息熵呈波动熵增趋势,表明漳江口滨海湿地处于自适应调整阶段,生态系统正处于无序发展,稳态结构尚不稳定,后续应密切研判互花米草扩散动态并设计有关生态修复预案,以保障生态系统平稳有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稳态 稳态边线变化 滨海湿地 信息熵 漳江口
下载PDF
水文连通对盐沼湿地固碳减排功能的影响
7
作者 崔耀楠 戴禹杭 +1 位作者 杨华蕾 陈雪初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121,共8页
海堤、防波堤等硬质化人工设施阻碍了盐沼湿地水文连通,影响了盐沼湿地植被恢复和生态功能发挥。目前已有大量生态工程通过水文调控恢复湿地,但这些工程效果研究多聚焦于水文条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而对固碳减排功能的影响方面则较为... 海堤、防波堤等硬质化人工设施阻碍了盐沼湿地水文连通,影响了盐沼湿地植被恢复和生态功能发挥。目前已有大量生态工程通过水文调控恢复湿地,但这些工程效果研究多聚焦于水文条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而对固碳减排功能的影响方面则较为欠缺。本研究在杭州湾北岸鹦鹉洲湿地开展大规模控制实验,以探究水文连通对盐沼湿地植物生长、温室气体排放及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水文连通区盐沼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株高、生物量和净初级生产力显著大于水文静止区;两个研究区年均CO_(2)吸收通量无显著差异,但连通区CH_(4)排放通量显著低于静止区。这表明水文连通能够促进芦苇的生长,并增加净初级生产力,同时可有效抑制CH4排放,进而促进湿地的固碳减排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生态学 盐沼 芦苇 水文条件 固碳
下载PDF
海底滑坡动力侵蚀机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8
作者 殷跃平 王文沛 +6 位作者 邢爱国 黄波林 李滨 韩雷岩 金少强 杨勇 张晨阳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25年第1期1-15,共15页
海底滑坡会对海上风电、海底光缆、海洋平台等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破坏,给“建设海洋强国”重大战略和保障海洋工程地质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文章系统回顾了海底滑坡浊流地质灾害的研究历程,总结了国内外关于海底滑坡浊流链动特征、动力侵... 海底滑坡会对海上风电、海底光缆、海洋平台等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破坏,给“建设海洋强国”重大战略和保障海洋工程地质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文章系统回顾了海底滑坡浊流地质灾害的研究历程,总结了国内外关于海底滑坡浊流链动特征、动力侵蚀类型、触发-演化-运移-侵蚀沉积机制、侵蚀理论模型及其对海底隆起、峡谷、盆地等复杂地貌的影响,提出了定量、多相、全过程、侵蚀-流态转化耦合的海底滑坡浊流动力侵蚀研究思路。最后,针对海上风电、海洋资源开发、海洋交通运输、海洋工程装备等重大工程的规划建设,展望了海底滑坡浊流基底易蚀结构地质模型和判识技术、滑坡-碎屑流-浊流灾害链复合、叠合及异构等全过程动力侵蚀力学模型及边界层动力侵蚀防控理论技术问题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滑坡 浊流 碎屑流 超临界流 动力侵蚀 防治
下载PDF
哨兵一号全球海量波模式SAR数据的智能应用与科学挑战 被引量:1
9
作者 王臣 李晓明 +2 位作者 李慧敏 訾楠楠 胡清清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41,共17页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是卫星遥感对地观测重要传感器之一,随着近年来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发展,其在海洋科学应用中的表现日益突出。特别是欧洲空间局哨兵一号(Sentinel-1, S-1)卫星波模式在开阔大洋持续获取观测数...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是卫星遥感对地观测重要传感器之一,随着近年来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发展,其在海洋科学应用中的表现日益突出。特别是欧洲空间局哨兵一号(Sentinel-1, S-1)卫星波模式在开阔大洋持续获取观测数据计划的实施,为全球SAR海洋研究带来新的契机和挑战。虽然针对该海量波模式SAR数据发展了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分类模型,并利用分类结果进行了降雨和海洋大气边界层等科学问题初步诊断,但这些全球海洋SAR数据的巨大潜力仍有待进一步开发,尤其是考虑到S-1已经业务化运行了近10 a,且还会在未来可见的30 a内继续。不同于传统的个例或区域分析,处理分析全球海洋海量SAR数据具有其独特性,往往需要借助人工智能方法和大模型技术。本文通过梳理作者所在研究团队过去几年在该方向上的不断尝试,包括但不限于全球SAR海面动力参数反演、海洋大气边界层常见现象观测、上层海洋动力过程诊断和极地海冰与冰山监测等,重点展示全球海洋SAR数据的典型应用场景,讨论其解决海洋大气关键科学问题的潜力,进而总结海洋SAR数据的知识转化和科学服务能力,为建立SAR持续观测支撑海洋强国战略体系提供依据,也为我国未来SAR卫星发展和布局提供方向性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SAR) 微波海洋遥感 海洋大气现象 海量数据 科学应用 机器学习
下载PDF
南海常见双壳贝类碳含量及粤桂琼养殖贝类碳移出能力
10
作者 任鹏 吕淑果 +3 位作者 王爱民 杨毅 刘敬灿 刘春胜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2025年第1期1-6,共6页
为了明确南海常见双壳贝类碳含量及评估广东、广西和海南养殖双壳贝类固碳量,对21种热带常见双壳贝类壳碳含量及软体部碳含量进行了测定,同时基于所测贝类碳含量,对广东、广西和海南2022年养殖双壳贝类固碳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 为了明确南海常见双壳贝类碳含量及评估广东、广西和海南养殖双壳贝类固碳量,对21种热带常见双壳贝类壳碳含量及软体部碳含量进行了测定,同时基于所测贝类碳含量,对广东、广西和海南2022年养殖双壳贝类固碳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1种双壳贝类软部碳含量为31.33%~43.20%,缢蛏最高,橘色海菊蛤最低;壳碳含量为11.32%~14.35%,翡翠贻贝最高,华贵栉孔扇贝最低;所测双壳贝湿重碳含量为7.10%~11.48%,栉江珧最低,缢蛏最高;广东、广西和海南2022年养殖双壳贝类固碳总量分别为145936、104645和164 t,养殖区单位面积固碳量分别为2.78、3.14和0.15 t·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含量 双壳贝 渔业碳汇
下载PDF
城市海岸带三维绿量时空动态及其对近岸鸟类生境质量的影响——以上海临港新片区为例
11
作者 武彩燕 孟陈 +8 位作者 郑思俊 李俊祥 何鑫 吴炯 毕星 臧亭 富婷婷 李晓策 卫炎豪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3-72,共10页
全球约三分之一的人口居住于沿海地区,海岸带既是全球快速城市化的典型区域,也是陆海联动一体化协同发展复合生态功能的关键区域。本研究以上海市快速城市化陆海联动区域的临港新片区为研究区域,基于高分辨率的航空遥感影像提取了1987、... 全球约三分之一的人口居住于沿海地区,海岸带既是全球快速城市化的典型区域,也是陆海联动一体化协同发展复合生态功能的关键区域。本研究以上海市快速城市化陆海联动区域的临港新片区为研究区域,基于高分辨率的航空遥感影像提取了1987、2010、2015、2020年4期的三维绿量及鸟类生境质量信息,以探索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海岸带三维绿量的时空动态及其对鸟类生境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临港新片区绿地面积和三维绿量逐年增加,33年间绿地面积增长了4.44倍,三维绿量增长了5.98倍;临港新片区平均生境质量呈V型变化趋势,分为1987—2015年的下降期和2015—2020年的回升期。受围填海扰动,近33年陆海演替的城市化过程中,高生境质量区域的面积逐渐减少。②利用300 m×300 m网格和相关性分析显示,在2015年之前,临港新片区三维绿量与鸟类生境质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但此后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呈现明显的V型反转趋势。海岸带三维绿量的持续增加对于改善生境质量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三维绿量可以作为鸟类生态廊道构建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绿量 城市海岸带 鸟类生境质量 时空动态 临港新片区
下载PDF
陆海生态廊道节点引鸟效果及其生境功能提升策略——以建成5年后的鹦鹉洲湿地为例
12
作者 吴威 陈阳 陈雪初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3-83,共11页
鹦鹉洲湿地是杭州湾北岸陆海生态廊道上兼顾人类利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生态节点,自建成以来已逾5年,湿地内鸟类多样性显著提高,吸引大量游客进行亲自然游憩活动。本研究采用样线法调查湿地内的鸟类资源和植物生境,结合湿地内各生... 鹦鹉洲湿地是杭州湾北岸陆海生态廊道上兼顾人类利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生态节点,自建成以来已逾5年,湿地内鸟类多样性显著提高,吸引大量游客进行亲自然游憩活动。本研究采用样线法调查湿地内的鸟类资源和植物生境,结合湿地内各生境的鸟类分布情况分析鸟类对植物生境的偏好,并通过分析湿地内游客可达面积与鸟类惊飞范围之间的关系,探讨人为干扰对鸟类多样性的影响。2023年各季节共4次观测结果表明:观测到的鸟类共33种720只,归属于9目22科,其中雀形目种类居多,非雀形目中水鸟占比较高;各季节湿地内鸟类种数由多到少依次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各植物生境的鸟类多样性指数不同,表明其引鸟效果存在差异;将湿地内游客可达面积与鸟类惊飞范围进行叠加分析发现,分区控制游客可达范围,可降低人为活动对鸟类栖息活动干扰的概率和程度。最后总结湿地的引鸟效果,对兼顾人类利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陆海生态节点设计提出以下策略建议:基于场地的本底资源调查、基于“鸟类选择”的植物设计、核心引鸟区的分期管控策略以及低人为干扰的道路规划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海生态节点 引鸟效果 湿地可达性 鸟类惊飞范围 提升策略
下载PDF
基于海岸带生态功能评估的陆海连通生态廊道识别与优化研究
13
作者 殷飞笺 陈华香 +2 位作者 黄发明 陈秋明 杨素珍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4-98,共15页
海岸带是陆海连接的重要区域,通常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最为突出,识别和优化陆海连通生态廊道,能够有效地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连通性和完整性,对陆海生态流通、区域生态网络构建、开展关键生态节点保护修复也尤为重要。本研究基于“生态源... 海岸带是陆海连接的重要区域,通常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最为突出,识别和优化陆海连通生态廊道,能够有效地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连通性和完整性,对陆海生态流通、区域生态网络构建、开展关键生态节点保护修复也尤为重要。本研究基于“生态源地识别-阻力面构建-生态廊道提取-夹点、障碍点影响因素分析”的框架,以罗源湾海岸带为研究区,在海岸带生态功能评估基础上,结合Linkage Mapper模型和电路理论识别陆海连通区域生态廊道,并提取生态夹点、障碍点以及关键生态节点,分析节点区影响因素,提出廊道优化的建议。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共分布25条生态廊道,潜在14处生态夹点和生态障碍点,6处陆海连通关键节点;②生态廊道多分布于生态源地斑块连接处,生态夹点和障碍点多分布于廊道中生态阻力值较高的区域;③人类活动主导的驱动因子对关键生态节点的影响更多,自然因素为主的因子也有一定程度影响,但两者间的交互作用并不显著;④以“点-线-面”结合的廊道优化策略能够较好地实现海岸带陆海连接区域蓝绿生态网络格局构建。整体上,研究能够促进罗源湾海岸带生态源地斑块的连通性和完整性,保障陆海生态流通,提升海岸带区域生物多样性,维持海岸带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生态廊道 生态功能评估 生态夹点和障碍点 Linkage Mapper 陆海连通
下载PDF
陆海连通潮汐生物通道构建及其对内陆水体影响——以长江口北支和北湖为例
14
作者 季永兴 滕飞 +1 位作者 姚怡先 李路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9-107,共9页
在陆海交界区域有效构建生物通道可以丰富该区域生物多样性,提升滨海生态品质与综合服务功能,推动海陆空间联动高质量发展。本研究以位于崇明岛北侧的北湖为例,研究利用既有沟槽和涵闸构建潮汐生物通道的可行性方案,基于二维水动力数值... 在陆海交界区域有效构建生物通道可以丰富该区域生物多样性,提升滨海生态品质与综合服务功能,推动海陆空间联动高质量发展。本研究以位于崇明岛北侧的北湖为例,研究利用既有沟槽和涵闸构建潮汐生物通道的可行性方案,基于二维水动力数值模型和盐度模型,分析不同潮汐生物通道规模下的水动力特性及其对内陆水体的影响,探讨生物通道植物配置和运行管理措施。结果表明:①选择合适的生物通道长度和堰坝间距、缝宽,可使生物通道在涨落潮一定时间内获得适宜鱼类等生物通行的流速;②构建适宜规模的陆海连通生物通道,既可以满足陆海连通生物通道要求,又可以防止风暴潮灾害风险;③崇明北湖遭遇长江口北支10年一遇重现期典型潮汐情况下水位变化约20 cm,遭遇100年一遇风暴潮情况下水位仍能控制在设防水位以下;④受长江口北支每天两涨两落咸潮、浑水和污染水体影响,建议在生物通道开展生境营造、在北湖湖区开展生境修复,植物配置应考虑流速、水位变化和咸淡混合区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海连通 生物通道 鱼道 长江口 崇明岛
下载PDF
海洋生态廊道研究进展:概念、方法与展望
15
作者 杜建国 陈琳 +5 位作者 胡文佳 蔡锋 周秋麟 丁丽可 郑新庆 陈彬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4,共12页
作为一种有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生态廊道已经成为全球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然而,目前大部分研究侧重于陆地生态廊道,有关海洋生态廊道的理论和实践均较少。我国对海洋生态廊道的研究才进入起步阶段,是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和管理必须... 作为一种有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生态廊道已经成为全球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然而,目前大部分研究侧重于陆地生态廊道,有关海洋生态廊道的理论和实践均较少。我国对海洋生态廊道的研究才进入起步阶段,是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和管理必须加强的领域。本文对生态廊道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生态廊道的概念与演变,阐述了海洋生态廊道的定义和内涵。结合VOSviewer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系统分析了1995—2023年国内外海洋生态廊道领域发表的文献,梳理了近30年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和趋势。收集了代表性的海洋生态廊道研究案例,凝练归纳出了通用的研究思路和具体技术方法,即首先选择目标物种并分析生活史等数据,其次编制并论证海洋生态廊道识别具体方案,然后进行相关补充调查与调研,最后对海洋生态廊道进行空间边界识别和绘制。在此过程中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法包括包络边界法、最低成本路径法与水文-生态耦合模型法等。本文还进一步从四个方面提出研究建议:一是加强全球变化背景下不同尺度不同生物类群连通性维持机制研究,为生态廊道的识别与构建打下坚实的科学基础;二是基于多学科交叉建立可覆盖多种海洋物种应对全球变化的生态廊道时空识别技术;三是探索适用的管理模式与管控方法,强化对生态廊道的保护修复与监测预警;四是建立有效的国际合作框架,研发国际通用的技术指南,以期为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廊道 连通性 生态系统完整性 海洋生态保护 海洋生态修复
下载PDF
基于海域管理模式的长江口海洋生态保护空间格局及连通性分析
16
作者 何彦龙 赵丽侠 +3 位作者 姚炜民 刘守海 邓邦平 张亭亭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52,共8页
生态保护空间格局及其连通性对保护生物物种和维持局域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长江口海域空间利用管理模式为基础,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和景观连通性模型,研究长江口海域生... 生态保护空间格局及其连通性对保护生物物种和维持局域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长江口海域空间利用管理模式为基础,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和景观连通性模型,研究长江口海域生境特征,识别重要生态源地及其连通性,并分析其与现有保护格局的匹配性,以期为长江口海域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提供支持。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海域15块保护空间中,识别重要生态源地12个,总面积约为3080 km^(2),占上海市海洋功能区划面积的28.6%。重要源地主要分布于长江口南支及附近海域。连接12个生态源地的生态廊道23条。本研究识别的长江口门内生态源地空间与上海市最新公布的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空间匹配性较好,但连接南支和北支口门附近的重要保护空间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域管理 生态保护空间 格局 连通性 长江口
下载PDF
海南麒麟菜保护区大型海藻分布特征及碳储量研究
17
作者 王荣霞 陈娴 +2 位作者 陈丹丹 陈晓慧 梁计林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2-188,共7页
大型海藻构成的海藻场是近岸海岸带重要的生物栖息地,其生态功能可与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和盐沼湿地等生境媲美,也是蓝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海南麒麟菜省级自然保护区琼海海域海藻场为例,对该海域海藻场的大型海藻分布特征及其... 大型海藻构成的海藻场是近岸海岸带重要的生物栖息地,其生态功能可与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和盐沼湿地等生境媲美,也是蓝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海南麒麟菜省级自然保护区琼海海域海藻场为例,对该海域海藻场的大型海藻分布特征及其碳储量进行调查与评估。本次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麒麟菜省级自然保护区(琼海)海域海藻场潮下带大型海藻平均覆盖度达50%;大型海藻为23属34种,优势种为圈扇藻(Zonaria diesingiana)、匍枝马尾藻(Sargassum polycystum)等;大型海藻平均生物量为267.75g·m^(-2);定量分析了其中的17种大型海藻,干湿比为11.58%~43.54%,有机碳含量为14.25%~39.19%;研究区域大型海藻平均碳密度为(0.49±0.004) Mg C·hm^(-2),碳储量总量为(2252.77±19.37)MgC。本文的相关研究结果为建立热带海域海藻场碳储量调查和评估方法提供了科学数据和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场 碳储量 蓝碳
下载PDF
河北曹妃甸小青龙河入海口水位、潮流变化特征及其对营养盐影响研究
18
作者 刘德武 王久良 +5 位作者 刘朋飞 李跃 李岩松 李朋 于家术 李迎东 《环境生态学》 2025年第3期103-108,共6页
本研究聚焦于曹妃甸小青龙河口,通过实地监测和数据分析,利用数学统计及相关性分析手段详细阐述了该河口的水位潮流特征,并深入探讨了其对营养盐变化的影响。通过本次研究发现:曹妃甸小青龙河附近海域为不规则半日潮,平均涨潮历时大于... 本研究聚焦于曹妃甸小青龙河口,通过实地监测和数据分析,利用数学统计及相关性分析手段详细阐述了该河口的水位潮流特征,并深入探讨了其对营养盐变化的影响。通过本次研究发现:曹妃甸小青龙河附近海域为不规则半日潮,平均涨潮历时大于落潮历时,时差0.2~1 h,潮流为往复流,流速0.046~0.608 m/s之间;总磷、总氮、硅酸盐、浊度4项监测参数大潮期平均值为0.83 mg/L、0.06 mg/L、2.15 mg/L、17.41 NTU,总磷、浊度与水位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小潮期总磷、总氮、硅酸盐、浊度平均值为0.71 mg/L、0.096 mg/L、1.57 mg/L、32.74 NTU,且4项参数与水位均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受河口地形影响,水体流速大小与营养盐浓度未表现出明显的线性相关。研究结果对于理解河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生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为该地区的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 水位 潮流 营养盐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基于高精度地形/海深数据的海底声学设备布设研究
19
作者 徐妍 吕庆平 《海洋技术学报》 2025年第1期59-70,共12页
为了直观且快速评估深海条件下海底地形和海深对海底声学设备的影响,本文主要将高精度海底地形数据库、水文数据库与声学工具包结合,研究有利于海底声学设备效能发挥的布设方案。高精度海底地形/海深数据库主要采用Sandwell&Smith地... 为了直观且快速评估深海条件下海底地形和海深对海底声学设备的影响,本文主要将高精度海底地形数据库、水文数据库与声学工具包结合,研究有利于海底声学设备效能发挥的布设方案。高精度海底地形/海深数据库主要采用Sandwell&Smith地形/海深数据库,本文在所选区域通过插值方式获得更高精度的地形/海深信息,并将海底声学设备的布设路径进行可视化展示,便于工程人员查看。水文数据主要采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发布的海洋环境相关数据库,本文将可视化海底地形/海深结合声学工具包,用于海底声学设备评估,可以直观地展示声波在复杂地形和不同深度下的传播路径和特性。对海底声学设备的布设区域进行可视化呈现,可以更好地分析地形和海深对声学设备布设的影响,这对当前的海洋工程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形 海深 海底声学 声学性能评估
下载PDF
南澳岛周边海域表层海水营养盐分布及富营养化特征
20
作者 黄皓晨 柯志新 +1 位作者 周志希 周伟华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6-207,共12页
文章利用2022年在汕头南澳岛周边海域4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对表层水体中营养盐、叶绿素a和化学需氧量等重要水质参数的分布特征以及水体的富营养化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南澳岛周边海域营养盐浓度总体呈西北向东南递减,冬季营养盐浓度显著... 文章利用2022年在汕头南澳岛周边海域4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对表层水体中营养盐、叶绿素a和化学需氧量等重要水质参数的分布特征以及水体的富营养化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南澳岛周边海域营养盐浓度总体呈西北向东南递减,冬季营养盐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季节。夏季,南澳岛周边海域呈现高叶绿素低营养盐的特征,可能是该季节浮游植物对营养盐较强的生物吸收作用所导致;南澳岛青澳湾附近海域的营养盐出现高值,可能源于附近海水浴场的生活污水排放。而在其他季节,溶解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的最高值均出现在榕江口附近,说明陆源径流的排放是造成高DIN浓度的主要因素;溶解无机磷(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rus,DIP)的最高值主要出现在柘林湾的网箱养殖区,说明网箱养殖是造成DIP高值的主要因素。尽管秋季在外海站位出现相对氮限制,但整体来看,该海域营养盐结构基本平衡,未出现营养盐绝对限制的情况。用富营养化指数(eutrophication index,EI)、营养质量指数(nutrient quality index,NQI)和营养状态指数(trophic index,TRIX)对该海域的富营养化状况进行评估显示,富营养化最严重的区域在夏季出现在青澳湾附近,其他季节则出现在柘林湾湾口和榕江河口附近,需要重视夏季旅游热点区域生活污水对近岸海水的影响。富营养化综合评价指数与DIN极显著正相关,与盐度显著负相关,反映陆源径流是该海域富营养化主要诱因。EI严重低估了夏季低营养盐高叶绿素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TRIX指数有效指示了水体富营养化的时空差异,更适合此类“低营养盐高叶绿素”的海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澳岛 水质评估 营养盐 富营养化 营养状态指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