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01篇文章
< 1 2 7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武汉段天兴洲低滩沉积物粒度端元对河流-风成沙丘沉积环境的指示意义
1
作者 袁瑞 冯文杰 +6 位作者 张昌民 赵康 刘家乐 付文俊 王泽宇 孟庆昊 王令辉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6-448,共13页
河床沙波向风成沙丘演变的过程具有特殊的沉积动力机制。笔者等以68份长江武汉段天兴洲洲头低滩沉积物的粒度分布数据为例,利用端元分析方法从每个粒度分布中分离提取4个粒度端元组分(EM1、EM2、EM3和EM4),探讨了河流—风成沙丘不同沉... 河床沙波向风成沙丘演变的过程具有特殊的沉积动力机制。笔者等以68份长江武汉段天兴洲洲头低滩沉积物的粒度分布数据为例,利用端元分析方法从每个粒度分布中分离提取4个粒度端元组分(EM1、EM2、EM3和EM4),探讨了河流—风成沙丘不同沉积环境中粒度端元的异同。研究结果表明:EM1和EM3组分在粒度分布中占比与沉积物粒度中值分别呈较好的线性正相关和负相关;河流沉积物主要由EM1、EM2和EM3组成的跳跃方式搬运,对应滚动次总体的EM4组分占比5%~10%,少悬浮搬运;风成沙纹沉积物主要包括两段跳跃次总体,以EM2组分为主、EM1和EM3组分为辅,少EM4组分;沙丘背风面沉积物主要靠颗粒流顺坡滑塌,以EM2组分为主、EM1和EM3组分为辅,含占比约为5%的EM4组分;未被风成沙纹覆盖的沙丘波谷沉积物记录了河流和小型滞水洼地的沉积特征,代表滚动次总体的EM4组分占比7%~15%,悬浮次总体占比可达20%。本文提取的沉积物粒度端元为弱风环境中河道内局部小型河流—风成沙丘的沉积环境和演化过程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分布 端元分析 长江天兴洲 河流 风成沙纹 沉积环境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大型沙波纹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韩广 龙鲜 +1 位作者 丁占良 冯净雪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6-64,共9页
通过实地考察、观测和采样,利用Google Earth遥感影像和激光粒度分析仪,研究了科尔沁沙地大型沙波纹(large-scale ripples, LSR)的空间分布、单体和群体的基本形态和粒度特征,探讨了LSR粗颗粒的来源、它同普通沙波纹和普通风成沙在颗粒... 通过实地考察、观测和采样,利用Google Earth遥感影像和激光粒度分析仪,研究了科尔沁沙地大型沙波纹(large-scale ripples, LSR)的空间分布、单体和群体的基本形态和粒度特征,探讨了LSR粗颗粒的来源、它同普通沙波纹和普通风成沙在颗粒组成、形态特征和内部沉积结构方面的区别。结果表明:(1)科尔沁沙地的LSR主要分布于翁牛特旗中部和北部地区。(2)LSR空间单元的空间形态具有片状、斑块状和条带状3种类型,分别发育于宽阔的丘间地、沙丘中上部、槽形低地3类地形部位。(3)LSR平均长度为6.32 m,总体走向为东北—西南,平均波长为1.68 m,空间分异较为明显;单体LSR的前后坡不对称。(4)LSR的颗粒为中砂-粗砂粒级,其中粗颗粒主要来自旧河道的河流冲积层、下伏Q3河湖相地层、剥蚀残山的风化壳和山麓洪积物。(5)LSR同普通沙波纹在外观、物质组成、几何形态和内部沉积结构方面有明显差异。该项研究将有助于促进风沙地貌学的理论发展和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大型沙波纹 形态特征 粒度特征 粗颗粒的物源
下载PDF
伊朗卢特沙漠及其资源利用
3
作者 刘虎俊 刘淑娟 +4 位作者 Salman Zare 万翔 刘开琳 李菁菁 王方琳 《地质与资源》 CAS 2023年第2期161-167,共7页
伊朗与我国有悠久的交流历史,研究其荒漠及其资源利用,可以为我国荒漠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应用实地考察和报道资料分析卢特沙漠及其资源利用.卢特沙漠位于伊朗东南部,延伸区域面积约占伊朗土地的10%,是世界上最干燥和最热的地方之一... 伊朗与我国有悠久的交流历史,研究其荒漠及其资源利用,可以为我国荒漠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应用实地考察和报道资料分析卢特沙漠及其资源利用.卢特沙漠位于伊朗东南部,延伸区域面积约占伊朗土地的10%,是世界上最干燥和最热的地方之一,分布雅丹、石漠和沙丘等多种沙漠景观,还有灌丛沙堆、大规模侵蚀沟、交错的水文网、构造洞、盐磐.当地居民利用卢特沙漠的壮丽地貌景观发展旅游业,在沙漠边缘开凿坎儿井,建立截流洪水溢流坝群,因势利导应用利用资源,保障了生存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朗 卢特沙漠 风蚀地貌 盐渍地貌 坎儿井
下载PDF
民勤绿洲外围新月形沙丘宽高比与移动速率变化特证 被引量:2
4
作者 何晨晨 吴盈盈 +2 位作者 田永胜 马瑞 王振亭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80-291,共12页
对民勤绿洲外围新月形沙丘形态演变过程和移动规律的认识是当地防风固沙与生态建设的重要前提。本文通过野外实地测量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析,探讨民勤绿洲外围上风向边缘区域内新月形沙丘形态参数之间及其与移动速率的关系。结果表明:... 对民勤绿洲外围新月形沙丘形态演变过程和移动规律的认识是当地防风固沙与生态建设的重要前提。本文通过野外实地测量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析,探讨民勤绿洲外围上风向边缘区域内新月形沙丘形态参数之间及其与移动速率的关系。结果表明:(1)沙丘宽高比16 a来保持常数值16。(2)高大沙丘年均移动距离小于3 m,属中等移动速度,形态基本保持不变,仅在迎风坡基线、脊线和翼角处变化明显。低矮沙丘移动较快,年均移动距离大于10 m,属极快速移动速度。(3)沙丘顺风向移动速率反比于宽度,比例常数为718.52 m^(2)·a^(-1)。该区域新月形沙丘以快速移动速度为主,移动速率大于5 m·a^(-1),占比为52.63%。(4)沙粒在迎风坡侵蚀并在背风坡沉积的过程中,大沙丘保持形态稳定,移动缓慢。小沙丘形态变化剧烈,移动快速,沙丘发育有进一步缩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勤绿洲 新月形沙丘 几何参数 移动规律
下载PDF
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不同类型沉积物粒度及可蚀性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勇 毛东雷 +1 位作者 曹永香 徐佳瑞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8-65,共8页
以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为例,采用相关性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对不同类型沉积物粒度及可蚀性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7种类型沉积物均以极细沙、极粗粉沙为优势粒级,绿洲土壤的平均粒径最细,为55.65μm,新月形沙丘表面沙物质... 以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为例,采用相关性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对不同类型沉积物粒度及可蚀性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7种类型沉积物均以极细沙、极粗粉沙为优势粒级,绿洲土壤的平均粒径最细,为55.65μm,新月形沙丘表面沙物质平均粒径最粗,为106.21μm。分选系数介于1.54至2.11,为中等-较好的水平。绿洲土壤和大气降尘的偏度值表现为负偏、窄峰态,其他沉积物的偏度值表现为近对称、中等峰态。7种沉积物粒径具有明显分形特征,平均分形维数介于1.26至1.81。区域内7种沉积物粒度可蚀性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新月形沙丘、裸平沙地、输沙物质、风影沙丘、灌丛沙堆、大气降尘、绿洲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策勒 绿洲-沙漠过渡带 沉积物粒度 可蚀性
原文传递
塔里木河下游荒漠河岸林近地表沙尘通量及粒度特征
6
作者 王慧娟 塔依尔江·艾山 +2 位作者 玉米提·哈力克 王娜 买尔哈巴·吾买尔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22,33,共8页
[目的]分析主导风向下塔里木河下游阿拉干断面天然胡杨河岸林迎风面和背风面的沙尘输沙量及粒度特征,为该区天然河岸林防风固沙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BSNE梯度集沙仪采集两个迎风面样地(Y_(1),Y_(2))和两个背风面样地(B_(1),B_(2))... [目的]分析主导风向下塔里木河下游阿拉干断面天然胡杨河岸林迎风面和背风面的沙尘输沙量及粒度特征,为该区天然河岸林防风固沙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BSNE梯度集沙仪采集两个迎风面样地(Y_(1),Y_(2))和两个背风面样地(B_(1),B_(2))近地表10,30,50,100和150 cm这5个高度的沉积物,再由Microtrac S3500激光衍射粒度分析仪测定沙样粒度特征。[结果]①4个样地沙尘水平通量皆遵循幂函数或指数函数分布,总输沙量呈现:Y_(1)>Y_(2)>B_(1)>B_(2),各样地随着离地表高度的增加输沙量呈减少趋势。②背风面相较于迎风面输沙量降幅在35%~80%之间,说明塔里木河下游天然胡杨河岸林具有较显著的防风固沙效益。③各高度沙粒平均粒径为80~93μm,以极细沙为主,粒径频率曲线呈单峰分布,沙尘组成简单,以局地沙源为主。[结论]研究区天然胡杨河岸林背风面输沙量低于迎风面、平均粒径小于迎风面、分选性优于迎风面、峰态窄于迎风面、偏度稍小于迎风面。因此胡杨河岸林防风固沙效益较显著,可作为减少研究区风沙天气危害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沙通量 粒度特征 防风效益 荒漠河岸林 塔里木河
下载PDF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沙尘暴对新月形沙丘表面粒度变化的影响
7
作者 陈京平 余子莹 +5 位作者 杨帆 王蜜 胡涵 丁璇 高鑫 王鑫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995-2004,共10页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新月形沙丘为研究对象,对同一沙丘在沙尘暴作用下形态从新月形沙丘-不规则沙丘-新月形沙丘的演变过程做了观测记录,通过对不同形态沙丘表沙的粒度测量,研究沙尘暴对新月形沙丘表沙粒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新月...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新月形沙丘为研究对象,对同一沙丘在沙尘暴作用下形态从新月形沙丘-不规则沙丘-新月形沙丘的演变过程做了观测记录,通过对不同形态沙丘表沙的粒度测量,研究沙尘暴对新月形沙丘表沙粒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新月形沙丘变形前与复原后,迎风坡中轴线处表沙的粒度变化趋势未发生变化,表现为从迎风坡脚至丘顶整体上逐渐变粗,表明风向风力相同或相近时,沙尘暴对形态相近的新月形沙丘迎风坡的粒度分布模式影响较小。(2)新月形沙丘中轴线与沙脊线处表沙均以极细沙和细沙为主,新月形沙丘原貌时,极细沙和细沙的平均占比在迎风坡与背风坡中轴线处分别为83.07%、82.81%,在左翼与右翼沙脊线处分别为84.42%、91.20%,复原为新月形沙丘后,极细沙和细沙的平均占比在迎风坡与背风坡中轴线处分别为73.18%、76.31%,在左翼与右翼沙脊线处分别为76.63%、74.0%。沙尘暴过后复原的新月形沙丘表沙分选性极好,粒径整体偏细,粒度参数一致性增强,表明沙尘暴对新月形沙丘表沙的粒度特征有重要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沙尘暴作用下新月形沙丘表沙粒度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新月形沙丘 粒度 塔克拉玛干沙漠
下载PDF
Morphological change and migration of revegetated dunes in the Ketu Sandy Land of the Qinghai Lake,China 被引量:1
8
作者 WU Wangyang ZHANG Dengshan +3 位作者 TIAN Lihui SHEN Tingting GAO Bin YANG Dehui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23年第7期827-841,共15页
Alpine revegetated dunes have been barely researched in terms of morphological change and migration within its regional aeolian environments. To reveal the sand-fixing and land-reforming mechanisms of artificial veget... Alpine revegetated dunes have been barely researched in terms of morphological change and migration within its regional aeolian environments. To reveal the sand-fixing and land-reforming mechanisms of artificial vegetation, we observed the morphology and migration of four dunes with four revegetated types(Hippophae rhamnoides Linn., Salix cheilophila Schneid., Populus simonii Carr., and Artemisia desertorum Spreng.) using unpiloted aerial vehicle images and 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mapping in 2009 and 2018. Spatial analysis of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revealed that the revegetated dunes exhibited a steady progression from barchan dune shapes to dome or ribbons shapes mainly through knap planation, wing amplification, and slope symmetrization. Generally, conditions of northern aspects, smaller slope degree, and larger altitude of unvegetated dunes would suffer more serious wind erosion. The southward movement of dune wings with a migration speed of 2.0–5.0 m/a and the alternating motion of sand ridges in eastwestern directions led greater stability in revegetated dunes. The moving distances of revegetated dunes remarkably changed in patterns of quadratic or linear function with depositional depth. Compared with unvegetated dunes, the near-surface wind velocity of revegetated dunes decreased by 20%–30%, which led to heavy accumulation in low-flat dunes and erosion in high-steep dunes, but all vegetation species produced obvious sand-fixing benefits(100%–450% and 3%–140% in the lower and higher dune scales of revegetated dunes, respectively) with decreasing sand transport rates and increasing coverages. In practice, the four vegetation species effectively anchored mobile dunes by adapting to regional aeolian environment. However, future revegetation efforts should consider optimizing dune morphology by utilizing H. rhamnoides as a pioneer plant, S. cheilophila and P.microphylla in windward and northward dune positions, and A. desertorum in a sand accumulative southward position. Also, we should adjust afforestation structure and replant some shrub or herbs in the higher revegetated dunes to prevent fixed dune activation and southward expan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ificial vegetation dune morphology MIGRATION aeolian factor species difference
下载PDF
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不同沙丘的沉积物粒度特征及沉积环境
9
作者 何强强 毛东雷 +3 位作者 徐佳瑞 张凯丽 刘蕾 杨郭程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5-145,共11页
[目的]通过对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不同沙丘类型下风沙沉积物粒度、磁化率分布特征及环境敏感粒级组分进行分析,探讨不同沙丘类型下风沙沉积物相关参数及分布规律。[方法]基于绿洲-沙漠过渡带4种沙丘各部位粒度数据及磁化率数据,采用数... [目的]通过对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不同沙丘类型下风沙沉积物粒度、磁化率分布特征及环境敏感粒级组分进行分析,探讨不同沙丘类型下风沙沉积物相关参数及分布规律。[方法]基于绿洲-沙漠过渡带4种沙丘各部位粒度数据及磁化率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4种沙丘在不同地貌部位表层的沙物质粒级含量有所差别,回涡、灌丛、新月形及风影沙丘表面沙物质主要由极粗粉砂、极细砂、细砂组成,百分含量总和由小到大依次为96.71%,97.54%,98.48%,98.65%。4种不同沙丘表面沙物质分选性均为分选中度好。不同沙丘的峰态平均值介于0.93~1.02,属于中等峰态,从总体上分析4种沙丘的峰态值从迎风坡底到顶部逐渐增大,顶部到背风坡底部逐渐减小。新月形沙丘偏度值最小,偏度值介于-0.03~0.01,主要表现为对称,风影、回涡及灌丛沙丘偏度值介于-0.04~0.44,为对称和正偏。风影、灌丛及新月形沙丘表面沙物质平均粒径与偏度值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表明沙粒平均粒径愈粗愈趋向正偏。风影、回涡及新月形沙丘表面沙物质偏度与峰态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沙物质分选性愈差,就愈趋于窄峰态。通过沉积环境判别得出沉积物为风成沙,主体为风成沉积环境,4种不同的沙丘环境敏感粒级组分集中于100~570μm,表明研究区域风沙活动强烈。由于地理要素所组成的差异化构造及人为原因,导致每个不同地貌部位表面沉积物的粒级-标准偏差值相对变化差异较大。[结论]绿洲-沙漠过渡带4种风积地貌沙物质粒径差异主要是由地形、风况及沙源沉积物结构所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沙漠过渡带 沉积环境 粒度特征 磁化率 沙丘 策勒
下载PDF
巴音温都尔沙漠东北缘起沙风风况及输沙势特征
10
作者 张昊 党晓宏 +3 位作者 刘阳 蒙仲举 郭春晖 张格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62-269,共8页
[目的]起沙风和输沙势特征是评估区域风能环境的关键指标。分析巴音温都尔沙漠东北缘起沙风风况和输沙势变化特征,揭示该地区近地层风动力特点及风沙活动强度,评估区域风能环境状况,为研究区风沙运动研究和科学防沙治沙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目的]起沙风和输沙势特征是评估区域风能环境的关键指标。分析巴音温都尔沙漠东北缘起沙风风况和输沙势变化特征,揭示该地区近地层风动力特点及风沙活动强度,评估区域风能环境状况,为研究区风沙运动研究和科学防沙治沙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巴音温都尔沙漠东北缘气象站2017—2021年的风况数据,系统分析了该区域起沙风风况和输沙势变化特征。[结果](1)该地区年均起沙风频率为43.70%,平均起沙风速为7.57 m/s,二者均以春季最高。不同季节和年均起沙风均以偏西(W,WSW,SW)和偏南(S,SSE,SE)风向为主。(2)年均输沙势(DP)为68.36 VU,合成输沙势(RDP)为29.39 VU,风向变率指数(RDP/DP)为0.43,合成输沙势方向(RDD)为91.33°,春季输沙势(DP)和合成输沙势(RDP)显著高于其他季节。(3)研究区起沙风平均风速对输沙势的影响大于起沙风频率,风沙活动强度主要由风速大小决定。[结论]巴音温都尔沙漠东北缘整体属于低风能环境,地表沙物质全年向东输移,春季是最主要的风沙活动期。6月是人工防护林建设和飞播造林治沙的关键时期,建议栽植防护林和飞播种子的走向与输沙势方向垂直,从而阻断沙物质持续东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沙风 输沙势 风能环境 巴音温都尔沙漠
下载PDF
沙质草地风蚀坑形态-动力过程研究进展
11
作者 郭子玥 姜洪涛 +2 位作者 海春兴 李占宏 解云虎 《南方农机》 2023年第21期1-5,10,共6页
【目的】风蚀坑不仅会造成植被退化,扩大沙化草地面积,而且加快了荒漠化的进程,使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威胁,特别是对土地资源和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方法】课题组综述了目前针对海岸风蚀坑和沙质草地风蚀坑的形态特征、发... 【目的】风蚀坑不仅会造成植被退化,扩大沙化草地面积,而且加快了荒漠化的进程,使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威胁,特别是对土地资源和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方法】课题组综述了目前针对海岸风蚀坑和沙质草地风蚀坑的形态特征、发育演化、蚀积过程等方面的大量研究,总结了沙质草原风蚀坑形态-动力过程研究领域的主要进展,综合分析了风蚀坑形态-动力过程的研究方法。【结果】现有关于风蚀坑类型的划分方法无法普遍适用,风况和风蚀坑变化之间的关系不明确,且现有研究手段对风蚀坑形态辨识的精度较低。【结论】在今后关于风蚀坑形态-动力过程的研究中,应更注重风蚀坑形态分类的适用性、风况变化与风蚀坑演变的规律性和气候现象对风蚀坑发育影响的不确定性的研究,以期弥补风蚀坑形态-动力过程研究领域的空缺,同时为风蚀坑治理提供更全面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质草地 风蚀坑 发育过程 动力学机制
下载PDF
植被沙障下沙丘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朱文煜 毛东雷 《生态科学》 CSCD 2023年第2期228-237,共10页
植被作为地表天然沙障在全球分布广泛,在干旱区、半干旱区和海岸带地区植被生长发育影响沙丘演化,许多学者对植被沙障下沙丘进行了研究,但对于沙丘流场结构、粒度特征、形态和发育过程研究不够深入,一些沙丘发育机制尚不明晰。因此,文... 植被作为地表天然沙障在全球分布广泛,在干旱区、半干旱区和海岸带地区植被生长发育影响沙丘演化,许多学者对植被沙障下沙丘进行了研究,但对于沙丘流场结构、粒度特征、形态和发育过程研究不够深入,一些沙丘发育机制尚不明晰。因此,文章在归纳总结了国内外植被沙障下沙丘研究成果基础上认为植被沙障形态、体积、疏透度、盖度、坡度和空间位置对沙丘形态、流场结构、粒度特征和发育过程有重要影响。并基于上述总结简要提出了目前植被沙障下沙丘发育演化研究中的不足,认为未来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研究:1)不同季节植被沙障下沙丘发育演化规律,尤其是人为破坏植被或冬季植被衰退后沙丘变化特征;2)植被生理生态特性对沙丘发育影响及植被沙障前相邻回涡沙丘间物质交换及发育机制;3)植被沙障下沙丘周边流场的研究,尤其是湍流对沙丘发育影响;4)植被疏透度、盖度和体积等因素对沙丘粒度特征影响;5)加强对海岸带地区植被与沙丘之间关系研究,并建立沙丘发育演化模型;6)结合多种指标定量研究不同发育时期植被沙障下沙丘与荒漠化之间的关系;7)改进风洞实验中模型材料并运用无人机等新技术对大尺度范围内地形–植被相互作用下沙丘的演化过程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沙障 沙丘 形态 发育过程 流场 粒度
下载PDF
基于NDVI-Albedo特征空间的柴达木盆地荒漠化监测研究
13
作者 孙树娇 曹晓云 +2 位作者 肖建设 孙玮婕 祝存兄 《干旱气象》 2023年第4期560-569,共10页
荒漠化目前已成为威胁全球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开展荒漠化监测对于荒漠化防治至关重要。基于2014—2021年植被生长季(5—9月)Suomi/NPP(National Polar-orbiting Partnership)遥感数据和柴达木盆地8个气象站点观测数据,利用NDVI-Albedo(... 荒漠化目前已成为威胁全球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开展荒漠化监测对于荒漠化防治至关重要。基于2014—2021年植被生长季(5—9月)Suomi/NPP(National Polar-orbiting Partnership)遥感数据和柴达木盆地8个气象站点观测数据,利用NDVI-Albedo(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Albedo)特征空间计算荒漠化差值指数(Desertification Difference Index,DDI),运用自然间断法、Sen+M-K趋势分析法、相关性分析法、精度误差矩阵计算和转移矩阵计算等方法,探讨柴达木盆地植被生长季荒漠化土地时空动态演变及气象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基于NDVI-Albedo特征空间构建的DDI在柴达木盆地荒漠化监测中适用性较高,特征方程R2≥0.65,整体分类精度79.38%,Kappa系数0.62。(2)2014—2021年,柴达木盆地荒漠化程度东部、南部较低而西部、中部较高,且东部、南部部分地区DDI值以每年超过0.01的速率增大,部分地区增大显著;荒漠化土地总面积呈减小趋势,速率为-1 173 km^(2)·a^(-1),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之间存在转移特征,具体表现为荒漠化程度较重的土地向较轻的土地转移。(3)相关性分析表明,降水量、平均相对湿度均与DDI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91、0.86,水分是影响柴达木盆地荒漠化的主要气象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化 NDVI-Albedo特征空间 荒漠化差值指数 时空动态监测 气象影响因子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Aeolian activity in the southern Gurbantunggut Desert of China during the last 900 years
14
作者 LI Wen MU Guijin +2 位作者 YE Changsheng XU Lishuai LI Gen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23年第6期649-666,共18页
The mineral dust emitted from Central Asia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global climate system.However,the history and mechanisms of aeolian activity in Central Asia remain unclear,due to the lack of well-dated r... The mineral dust emitted from Central Asia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global climate system.However,the history and mechanisms of aeolian activity in Central Asia remain unclear,due to the lack of well-dated records of aeolian activity and the intense wind erosion in some of the dust source areas(e.g.,deserts).Here,we present the records of aeolian activity from a sedimentary sequence in the southern Gurbantunggut Desert of China using grain size analysis and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OSL)dating,based on field sampling in 2019.Specifically,we used eight OSL dates to construct chronological frameworks and applied the end-member(EM)analysis for the grain size data to extract the information of aeolian activity in the southern Gurbantunggut Desert during the last 900 a.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rain size dataset can be subdivided into three EMs(EM1,EM2,and EM3).The primary modal sizes of these EMs(EM1,EM2,and EM3)are 126.00,178.00,and 283.00μm,respectively.EM1 represents a mixture of the suspension components and saltation dust,while EM2 and EM3 show saltation dust transported over a shorter distance via strengthened near-surface winds,which can be used to trace aeolian activity.Combined with the OSL chronology,our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during the last 900 a,more intensive and frequent aeolian activity occurred during 450-100 a BP(Before Present)(i.e.,the Little Ice Age(LIA)),which was reflected by a higher proportion of the coarse-grained components(EM2+EM3).Aeolian activity decreased during 900-450 a BP(i.e.,the Medieval Warm Period(MWP))and 100 a BP-present(i.e.,the Current Warm Period(CWP)).Intensified aeolian activity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Siberian High and cooling events at high northern latitudes.We propose that the Siberian High,under the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changes at high northern latitudes,controlled the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of aeolian activity in Central Asia.Cooling at high northern latitudes would have significantly enhanced the Siberian High,causing its position to shift southward.Subsequently,the incursion of cold air masses from high northern latitudes resulted in stronger wind regimes and increased dust emissions from the southern Gurbantunggut Desert.It is possible that aeolian activity may be weakened in Central Asia under future global warming scenarios,but 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on this region must also be conside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olian activity grain size wind regime Little Ice Age Siberian High climatic drying Central Asia
下载PDF
乌珠穆沁沙地主要风沙环境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
15
作者 张昊 党晓宏 +3 位作者 蒙仲举 高永 刘阳 秦青船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687-1697,共11页
厘清区域风沙运动环境和沉积物粒度特征是研究风沙流的关键,对地区风沙灾害的防护与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乌珠穆沁沙地的风况数据,研究沙地起沙风况和输沙势变化特征,同时结合沉积物粒径数据,揭示该地区风沙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 厘清区域风沙运动环境和沉积物粒度特征是研究风沙流的关键,对地区风沙灾害的防护与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乌珠穆沁沙地的风况数据,研究沙地起沙风况和输沙势变化特征,同时结合沉积物粒径数据,揭示该地区风沙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乌珠穆沁沙地年均起沙风频率为33.8%,平均风速介于3.34~5.40 m·s^(-1)之间,平均起沙风速介于6.46~8.49 m·s^(-1)之间,沙地起沙风频率和风速北部大于南部,西部大于东部。(2)沙地整体年内起沙风频率和风速春季最高,起沙风向以西南方向为主,WSW风向频率最高。(3)沙地输沙势为19.2~193.7 VU,整体属低风能环境,风况多为锐双峰风况,沙地输沙势北部大于南部,西部大于东部。全年沙物质整体向东、东北方向输移,春季是最主要的风沙活动期。(4)沙地整体以粗沙和中沙组分为主,南部和西部土壤粒径偏粗,东部偏细。沙地北部和东部沉积物分选性较差,粒径组分受外来影响较大。总体而言,沙地北部风沙活动最强,适宜人工建植或铺设沙障固沙。沙地东部栽植防护林,避免沙物质持续东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况 输沙势 沉积物 空间差异 乌珠穆沁沙地
下载PDF
浑善达克沙地西部新月形沙丘和抛物线沙丘共存区的地貌特征
16
作者 任孝宗 王嵩松 +2 位作者 王亚梅 罗进洪 马永桃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016-2030,共15页
新月形沙丘和抛物线沙丘可以相互转化和共存,对共存区地貌特征的研究有助于对其形成原因的理解和为防沙治沙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基于Esri历史影像服务,对浑善达克沙地西部新月形沙丘和抛物线沙丘共存区3个时期(2008年1月15日、2011年6月... 新月形沙丘和抛物线沙丘可以相互转化和共存,对共存区地貌特征的研究有助于对其形成原因的理解和为防沙治沙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基于Esri历史影像服务,对浑善达克沙地西部新月形沙丘和抛物线沙丘共存区3个时期(2008年1月15日、2011年6月4日和2016年9月20日)的沙丘形态参数进行了提取,并计算了沙丘的移动方向和移动速度。结果表明:典型新月形沙丘集中分布于沙地西部的15个与干湖盆有关的区域,雏形新月形沙丘和雏形抛物线沙丘则依次分布在干湖盆外围,干湖盆的出现是浑善达克沙地典型新月形沙丘发育的关键因素,对湖泊干涸引起的沙漠化应引起足够重视。对共存区最典型的5区分析发现,典型新月形沙丘和雏形新月形沙丘在涉及到两翼的形态参数分布模式上与雏形抛物线沙丘有明显差异。进一步对沙丘形态参数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从新月形沙丘向抛物线沙丘的转变过程中,迎风坡长、背风坡长和底面积的变化具有继承性,两翼在该过程中变化最大。此外,3类沙丘的移动方向在数值上差异不大并与合成输沙势方向(RDD)的变化一致,但三者的移动速度差异明显,且影响不同类型沙丘移动速度的因素也不相同。其中,植被对植被覆盖状况相对良好的雏形抛物线沙丘影响最明显,表现为其移动速度与同时期的沙地NDVI变化趋势一致;而风速对植被覆盖较低的典型新月形沙丘和雏形新月形沙丘影响更显著,表现为其移动速度与同时期输沙势(DP)和合成输沙势(RDP)的变化趋势一致。此外,地形、沙源和人类活动对共存区沙丘的形态和移动均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月形沙丘 抛物线沙丘 共存 形态和移动 浑善达克沙地
下载PDF
沉积物理化特征对阿拉善苏宏图盆地粘土沙丘成因的影响
17
作者 胡凡根 张德国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45-753,共9页
对苏宏图盆地红色粘土沙丘表沙、结壳、湖底沉积物粒度和水溶液电导率特征及沙丘走向进行研究。研究表明:①苏宏图盆地红色粘土沙丘表沙粒度组成以粉砂为主(51.52%),粘土含量较高(16.64%),粒度频率分布呈明显的多峰布特征,与典型的沙漠... 对苏宏图盆地红色粘土沙丘表沙、结壳、湖底沉积物粒度和水溶液电导率特征及沙丘走向进行研究。研究表明:①苏宏图盆地红色粘土沙丘表沙粒度组成以粉砂为主(51.52%),粘土含量较高(16.64%),粒度频率分布呈明显的多峰布特征,与典型的沙漠沙丘具有显著差异;②红色粘土沙丘表沙与湖底沉积物具有大致相似的粒度分布特征,反映了苏宏图盆地湖底沉积物是粘土沙丘的主要物质来源;③苏宏图盆地红色粘土沙丘是以砂粒大小的团聚体颗粒被风搬运、堆积形成;④粒度组成、沙源和气候条件的差异是造成不同地区粘土沙丘形态、可移动性及沉积构造显著差异的主要原因;③苏宏图盆地耙状红色粘土沙丘可被认为是东西走向遵循不稳定床型发育模式的新月形沙丘叠加上东南延伸遵循指状延伸模式的次生臂膀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土沙丘 粒度 可溶盐 苏宏图盆地
原文传递
石羊河下游沙漠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及其位移 被引量:54
18
作者 常兆丰 韩福贵 +2 位作者 仲生年 赵明 梁泰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0-155,共6页
石羊河流域下游自汉代以来逐渐沙漠化,生态环境退化。其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特征构筑了封闭的内陆河流域;水蚀是内陆河流域沙漠化的开始,上游集流区为中、下游提供了丰富的沙源;水资源的减少使得中、下游大面积湖积沙沙漠化。人为因素... 石羊河流域下游自汉代以来逐渐沙漠化,生态环境退化。其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特征构筑了封闭的内陆河流域;水蚀是内陆河流域沙漠化的开始,上游集流区为中、下游提供了丰富的沙源;水资源的减少使得中、下游大面积湖积沙沙漠化。人为因素主要有:农业开发是引起水资源减少的关键,巩固边塞是引起河西走廊农业开发和耕地面积扩大的主要原因;战争对石羊河流域生态退化的影响不可忽视。石羊河下游民勤县在自汉代以来沙漠化和生态环境退化的漫长历史过程中,人为因素不断增强。20世纪中期以来,尤其是1958年红崖山水库建成以来,沙漠化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占据了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 下游 生态环境退化 石羊河流域 内陆河流域 位移 农业开发 1958年 沙漠化过程 地形特征 耕地面积 河西走廊 生态退化 历史过程 20世纪 主导地位 水资源 民勤县 汉代 上游 水库
下载PDF
沙坡头植被固沙区生物结皮对土壤水文过程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56
19
作者 李守中 肖洪浪 +3 位作者 罗芳 宋耀选 刘立超 李守丽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28-233,共6页
生物结皮的土壤水文过程一直是学术界比较关注的争议性问题。通过对生物结皮的生态调查和水文物理实验分析、野外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的土壤水动力学试验、以及天然降雨后土壤水分的动态监测,分析了生物结皮对降雨渗透、土壤水分再分配... 生物结皮的土壤水文过程一直是学术界比较关注的争议性问题。通过对生物结皮的生态调查和水文物理实验分析、野外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的土壤水动力学试验、以及天然降雨后土壤水分的动态监测,分析了生物结皮对降雨渗透、土壤水分再分配和土面蒸发等土壤水文过程的调控作用,认为:(1)生物结皮层不仅降低了水分渗透速度和深度,还引起了土壤水分渗透的不稳定性,即指状流的出现;(2)生物结皮的逐年发育使土壤水分的分配格局和分配过程发生了很大变化,土壤水分再分配过程有明显的浅层化趋势,即生物结皮的降雨拦截作用;(3)生物结皮通过降低反射率和提高毛管作用,大大提高了土面蒸发。生物结皮对土壤水文过程的调控作用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固沙区的土壤水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结皮 土壤水分 水文过程 固沙区 调控作用 沙坡头 人工模拟降雨 蒸发 浅层 层化
下载PDF
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沿岸风沙流结构与沙丘移动规律 被引量:36
20
作者 何京丽 郭建英 +2 位作者 邢恩德 崔崴 李锦荣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71-77,共7页
为明确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沿岸的风沙活动及沙丘移动特征,该文以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沿岸的流动沙丘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观测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沿岸沙丘的起沙风况、沙物质组成、风沙流结构及沙丘移动规律进行初步的定量研究。... 为明确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沿岸的风沙活动及沙丘移动特征,该文以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沿岸的流动沙丘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观测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沿岸沙丘的起沙风况、沙物质组成、风沙流结构及沙丘移动规律进行初步的定量研究。结果表明:起沙风的主风为西南—西风,集中于3-5月份,且5~6m/s风占起沙风的50.26%;沙物质粒径以细砂(0.1~0.25mm)为主,沿黄段沙丘粒径极细砂以下(≤0.1mm)的沙物质粒径组成比沙漠腹地减少8.92%;距地60cm高度范围内,81.75%的沙物质在0~10cm高的气层中通过。在沙丘的不同部位上,相对输沙量与高程之间有着良好的幂函数关系;沙丘向前移动的距离为8.19m/a,主要发生在3-5月份。该研究结果可为合理计算入黄风积沙量及完善黄河沿岸综合防护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 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 沙丘移动 风积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