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2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西北建德市溶洞资源价值评价
1
作者 潘少军 张建芳 陈小友 《中国地质调查》 CAS 2024年第2期72-80,共9页
溶洞作为一种地质遗迹资源,对其开展定量评价可以更好地实施保护和利用。在对建德市溶洞资源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建德市溶洞形成的地质背景,对区域内溶洞特征进行分类统计,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符合当地溶洞特征的价值评价体系。通... 溶洞作为一种地质遗迹资源,对其开展定量评价可以更好地实施保护和利用。在对建德市溶洞资源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建德市溶洞形成的地质背景,对区域内溶洞特征进行分类统计,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符合当地溶洞特征的价值评价体系。通过结合定量分析与溶洞旅游的实际情况,对建德市溶洞开展了全面评价,根据评价指标要素对每个溶洞进行分值量化。以浙江省已开发溶洞为背景,对溶洞的开发价值进行了简要分析,推荐黑洞作为优先开发备选点,神仙洞、金洲仙姑洞、九仙洞、马头山洞、前山洞、戴家仙姑洞等作为次级开发备选点,并选取黑洞作为典型溶洞,从形态、岩溶景观等方面对其进行了深入介绍。评价分析结果可为溶洞的规划与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为建德市的旅游业发展提供新的备选地。根据溶洞资源特征及评价结果,将溶洞划分了不同的保护级别,可为当地开展溶洞分类保护工作起到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洞 地质特征 开发价值 价值评价 分级保护 建德市
下载PDF
淮河源废弃矿井状况及其地下水环境问题
2
作者 刘家橘 刘家橙 +2 位作者 王晓燕 何凯 李丛 《能源与环保》 2024年第1期38-45,53,共9页
淮河源作为“南水北调”的重要水源区和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试点区,受废弃矿井水渗入及涌出流入地表水的影响,该区域地下水资源可能面临着不同生态环境问题。从淮河源水文地质特征、废弃矿井现状、污染源、污染途径、污染物物理迁移等方... 淮河源作为“南水北调”的重要水源区和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试点区,受废弃矿井水渗入及涌出流入地表水的影响,该区域地下水资源可能面临着不同生态环境问题。从淮河源水文地质特征、废弃矿井现状、污染源、污染途径、污染物物理迁移等方面,分析了淮河源桐柏县、信阳地下水污染程度及地下水污染源问题。淮河源地下水水位受季节性雨水和地表水的控制,主要属潜水类型;监测土壤中镉、汞、砷、铅、铬、铜、镍、锌等重金属元素含量变化,对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值进行了评估,统计废弃矿井水电导率、pH值、ORP、RDO值指标,计算每个指标的极值、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考虑了地下水扩散,存在非均质介质和多相流的情况,使用流体数学的基本原理和偏微分方程,该公式描述了污染物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位置上浓度或压力上的变化,用于分析和预测地下水污染扩散的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源 废弃矿井状况 污染程度 污染特征 土壤检测
下载PDF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河南省郑州市地质旅游资源利用新思路
3
作者 石晨霞 高永利 +2 位作者 吕国娟 张睿 章秉辰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33-546,共14页
文旅融合发展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地质如何助力旅游业发展是长期以来地学界研究的方向。地质旅游资源作为旅游资源的一种重要类型,在郑州市乃至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以碎片化的方式进行利用,因缺少系统性和文化内涵而难以发挥其重... 文旅融合发展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地质如何助力旅游业发展是长期以来地学界研究的方向。地质旅游资源作为旅游资源的一种重要类型,在郑州市乃至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以碎片化的方式进行利用,因缺少系统性和文化内涵而难以发挥其重要价值。河南省郑州市地质旅游与地质文化资源专项调查成果证实,地质多样性是决定地质旅游资源多样性的关键因素;在传统的“地质+”利用模式下,地质学较强的专业性是其不易于被普通大众接受的主要因素,也是我国地质旅游发展遭遇的瓶颈。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地质旅游资源的利用提供了新机遇。基于地质多样性理论,提出以“+地质”为基础的“地质基因注入法”,为地质旅游资源利用开辟了新思路:(1)通过自然、文化和地质的融合研究,整合郑州市地质旅游资源,构建“三区块七板块”的地质旅游新格局;(2)以地质多样性为魂,形成以“+地质”为主线的黄河科学故事体系;(3)让地质旅游资源在讲好科学与历史文化故事中既要做好主角,更要做好配角,让地质背景与古环境故事成为多样化资源开发保护与高质量利用的奠基石和助力器。研究成果为郑州市地质基因助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对其他地区地质资源对旅游业的促进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高质量发展 郑州市 地质旅游资源 利用 新思路
下载PDF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自然资源禀赋特征及开发潜力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佟智强 杨洪祥 +3 位作者 宋立东 刘浩 王建伟 高博 《地质与资源》 CAS 2023年第5期599-607,共9页
为助力打造牡丹江市独特的“山、水、林、田、湖、俗、边、雪”旅游文化,通过开展牡丹江市土地、水、地质遗迹、冰雪资源的调查研究,掌握了支撑旅游经济城市发展的自然资源禀赋特征,同时分析了特色资源的开发潜力.结果表明牡丹江市土地... 为助力打造牡丹江市独特的“山、水、林、田、湖、俗、边、雪”旅游文化,通过开展牡丹江市土地、水、地质遗迹、冰雪资源的调查研究,掌握了支撑旅游经济城市发展的自然资源禀赋特征,同时分析了特色资源的开发潜力.结果表明牡丹江市土地综合质量总体良好,圈定特色富锌土地1425 hm^(2);水资源总量137.9×10^(8)m^(3),水质良好,矿泉水开发潜力巨大,优选了2处矿泉水开发靶区;整合了40处地质遗迹资源,划分了4个地质遗迹区;建立了冰雪资源评价指标,圈定了3处冰雪资源开发适宜区,助力领跑冰雪新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 开发潜力 旅游文化 地质遗迹 黑龙江省
下载PDF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水资源安全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28
5
作者 郭利丹 周海炜 +2 位作者 夏自强 黄峰 鄢波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4-121,共8页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既为沿线国家带来了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强区域合作的历史性机遇,也面临着诸多约束与挑战。水资源安全问题便是我国在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的战略性和前瞻性问题之一。本文以丝...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既为沿线国家带来了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强区域合作的历史性机遇,也面临着诸多约束与挑战。水资源安全问题便是我国在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的战略性和前瞻性问题之一。本文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所涉及的我国西北地区、中亚地区和西亚地区等重点区域为案例,对这些典型区域存在的水资源安全问题(包括水资源分布特征、水资源需求特征、生态环境条件)以及跨界水资源的争端与合作历史等进行了深入分析。针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面临的这些水资源问题,并借鉴中亚和西亚地区跨界河流管理中的经验和教训,从战略布局角度为我国政府和决策部门提供了对策建议。丝绸之路经济带所联系的地域范围远超出某一具体跨界河流流域的范围,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所面临的水资源安全保障问题将受到更为复杂多样的多元化约束。我国应以制定与中亚邻国间的水资源协同开发战略框架为牵引,通过倡导构建沿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水资源合作走廊,完善跨界水资源合作机制,加强跨地区水资源合作;并注重加强跨地区水资源协同开发和保护的关键技术研究和信息监测工作,完善水资源安全的支撑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经济带 水资源安全 合作 跨界河流 对策建议
下载PDF
松嫩平原典型湿地脆弱性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37
6
作者 万忠娟 于少鹏 +1 位作者 王海霞 孙广友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3-99,共7页
 以松嫩平原若干典型湿地为例,在阐释湿地脆弱性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本区典型湿地脆弱性的成因,并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典型湿地进行了评价.评价中依据湿地生态特性及演化规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以松嫩平原若干典型湿地为例,在阐释湿地脆弱性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本区典型湿地脆弱性的成因,并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典型湿地进行了评价.评价中依据湿地生态特性及演化规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综合指数法计算湿地的脆弱度,为保护松嫩平原的湿地环境,合理开发、利用湿地资源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嫩平原 湿地 脆弱性 分析与评价
下载PDF
地下水封石油洞库渗流场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28
7
作者 刘贯群 韩曼 +1 位作者 宋涛 陈浩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19-824,共6页
对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封石油洞库、水幕系统进行了概化,利用Visual MODFLOW软件,建立了某地下水封石油洞库无水幕和有水幕条件下的三维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模拟了地下水封石油洞库区的渗流场。利用所建模型预报了2种条件下涌入... 对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封石油洞库、水幕系统进行了概化,利用Visual MODFLOW软件,建立了某地下水封石油洞库无水幕和有水幕条件下的三维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模拟了地下水封石油洞库区的渗流场。利用所建模型预报了2种条件下涌入地下水封石油洞库的涌水量、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扩展情况及洞库上方地下水位变化情况等。由预测结果可知,2种条件下洞库涌水量均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而有水幕条件下的地下漏斗扩展范围和速度均比无水幕条件小;在洞库开挖初期水幕作用较小,随时间延长作用愈加明显,因此水幕系统在保证地下水封石油洞库的储油安全和保护周围地下水资源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封石油洞库 水幕系统 地下水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山东中西部后向发展雷暴初步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侯淑梅 俞小鼎 +3 位作者 张少林 刘畅 王俊 万明波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19-836,共18页
基于山东济南新一代天气雷达多年资料,首先提出后向发展雷暴的概念,并规定了普查标准。通过普查2005—2012年8年济南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选取了75个后向发展雷暴个例,分析了山东中西部后向发展雷暴的统计特征,给出了常见的3种后向发展... 基于山东济南新一代天气雷达多年资料,首先提出后向发展雷暴的概念,并规定了普查标准。通过普查2005—2012年8年济南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选取了75个后向发展雷暴个例,分析了山东中西部后向发展雷暴的统计特征,给出了常见的3种后向发展雷暴概念模型。选取典型个例,分别对3种类型后向发展雷暴的演变方式及其物理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为山东中西部后向发展雷暴的生成和演变提供了初步的认识。结果表明:(1)后向发展雷暴主回波以带状为主,生命史1—5 h,最大反射率因子在50 dBz以上,移动路径有西—西北、西南、原地新生3种类型;(2)新回波初生时间发生在16—17时(北京时)最多,初生地点在鲁西北和鲁中山区一带,强度一般在30 min内超过40 dBz,生命史在1 h以上,74.7%的新生回波与主回波合并或连接;(3)山东省中西部具有后向发展特征的对流系统产生的灾害性天气以冰雹和雷暴大风为主,很少伴随暴雨灾害;(4)新回波的源地特征可以分为随主回波移动、沿同一方向延伸以及位于两雷暴群之间3种类型;多个雷暴群共存时,新回波的源地介于两个回波带之间,使二者逐渐趋为一体;(5)当主回波传播方向与其长轴相交时,其长轴方向转向,距离新回波较远的一侧减弱;当主回波传播方向与其长轴方向一致,新回波源地位于主回波长轴的延长线上时,主回波加强;(6)天气尺度系统为后向发展雷暴提供了条件不稳定的大气层结和丰富的水汽,地面辐合线和冷池前沿阵风锋是产生新雷暴的主要抬升触发机制;适当的低层垂直风切变有利于新雷暴持续产生并加强;地形的阻挡使新回波源地在同一地点停滞,冷池阵风锋在低层风引导下沿地形向下游移动,新回波源地也随之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向发展雷暴 山东中西部 时空分布 雷达回波演变分类 新雷暴生成模态 物理机制
下载PDF
基于Corona和Spot-5影像的图们江下游敬信湿地变化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刘志锋 朱卫红 +3 位作者 南颖 森本幸裕 王琪 赵洋 《湿地科学》 CSCD 2009年第3期237-242,共6页
采用1964年的Corona影像和2004年的Spot-5影像作为数据源,结合"3S"技术与实地考查资料,对图们江下游敬信湿地信息进行了提取与分类,分别得到了研究区1964年和2004年的湿地分类图;通过建立研究区的湿地动态变化特征模型,从各... 采用1964年的Corona影像和2004年的Spot-5影像作为数据源,结合"3S"技术与实地考查资料,对图们江下游敬信湿地信息进行了提取与分类,分别得到了研究区1964年和2004年的湿地分类图;通过建立研究区的湿地动态变化特征模型,从各类型湿地的面积变化和斑块变化两个角度,研究敬信湿地的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研究区各类型湿地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与1964年相比,2004年研究区人工湿地面积增加了16.923km2,这主要是修建龙山水库以及水田、养鱼池和孵化池面积大量增加所致;而自然湿地受到严重破坏,面积减少了17.33km2,河流和沼泽面积都减少了50%以上。研究区河流的斑块数急剧减少,沼泽湿地的斑块破碎化程度加剧,河流和沼泽湿地的斑块分维值明显下降,大面积沼泽被开发成水田,这两种湿地的空间自我相似性逐渐变差。研究区部分湖泊被开发利用,人为束水使得水面面积扩大,当地居民为了发展经济,在湖泊中从事鱼类养殖以及用湖泊水进行农业灌溉等活动,研究区人类活动干扰日趋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敬信湿地 变化 图们江下游 Corona影像 Spot-5影像
下载PDF
生物质能源材料——主要农作物秸秆产量潜力分析 被引量:36
10
作者 丁文斌 王雅鹏 徐勇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2007年第5期84-89,共6页
分析了我国能源消费趋势,指出农作物秸秆作为生物质能源材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可再生性、可储藏性和可替代性、资源丰富、二氧化碳零排放的优良特性,发展生物质能源有助于缓解我国能源消费压力。通过设定部分调整模型,分析农作物... 分析了我国能源消费趋势,指出农作物秸秆作为生物质能源材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可再生性、可储藏性和可替代性、资源丰富、二氧化碳零排放的优良特性,发展生物质能源有助于缓解我国能源消费压力。通过设定部分调整模型,分析农作物秸秆产量的潜力,探索了中国农作物秸秆产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发展趋势。运用灰色关联分析,从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角度,分析农作物秸秆总产量与粮食总产量之间的长期关系,指出科技进步和农业结构调整有利于为生物质能源的发展提供更多原材料,有利于促进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能源 农作物秸秆 部分调整模型 灰色关联分析
下载PDF
云南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的空间格局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童彦 施玉 +1 位作者 朱海燕 高庆彦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5-79,共5页
引入协调度计算相关研究成果,选取与水资源密切相关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障相关指标,从水资源及其利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障三方面,构建云南省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以2007年和2013年相关数据为支... 引入协调度计算相关研究成果,选取与水资源密切相关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障相关指标,从水资源及其利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障三方面,构建云南省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以2007年和2013年相关数据为支撑,定量计算不同时段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程度,并根据综合协调度划分标准,对上述两个时段的协调程度进行类型划分,同时在GIS技术支持下,揭示不同时段云南省各市(州)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的空间格局特征与空间格局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从协调度的类型组成变化看,协调类型主要为协调和极不协调两种极端类型,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程度的差异在增大;从协调度的数值变化看,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程度在下降;从协调度的空间分布变化看,处于极不协调类型市(州)的空间分布范围在扩大,而处于协调类型市(州)的空间分布范围在缩小。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较高的滇中地区协调度较低,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较低的边境区域,协调度却较高。水资源空间分布与经济发展要素空间分布不匹配的格局并没有发生改观,并且这种空间分布不匹配的状态有扩大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经济社会发展 协调度 空间格局 云南省
下载PDF
烟台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协调度分析 被引量:17
12
作者 邵金花 刘贤赵 李德一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99-602,共4页
在对烟台市水资源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水资源量及其开发利用、区域发展和生态环境等三个方面选取了7类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烟台市所包括的13个县区的水资源支撑能力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综合分析评价结果得出结论:①烟台市的水资源... 在对烟台市水资源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水资源量及其开发利用、区域发展和生态环境等三个方面选取了7类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烟台市所包括的13个县区的水资源支撑能力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综合分析评价结果得出结论:①烟台市的水资源和人口、经济、耕地以及生态环境等不协调,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相对不足;②烟台的莱山区、开发区、龙口市、莱州市、招远市、长岛县6个区县的水资源和区域发展不相匹配,水资源不足将严重制约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③烟台市水资源的支撑能力有一定的空间差异性,水资源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匹配程度在地域分布上基本是从东南丘陵向西北平原由高到低过渡。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应继续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对水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以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支撑能力 协调度 可持续发展 烟台市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人工针叶林生态恢复过程的种群结构 被引量:10
13
作者 刘庆 吴彦 +1 位作者 何海 林波 《山地学报》 CSCD 2004年第5期591-597,共7页
研究了川西米亚罗亚高山人工针叶林 70a恢复过程中不同恢复级段云杉种群结构的变化并比较了与原始林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 ,所调查的人工云杉林有两个快速生长 (平均高度和胸径 )时期 :一是 2 0~ 30林龄人工林 ,年均高生长量达到 0 4 ... 研究了川西米亚罗亚高山人工针叶林 70a恢复过程中不同恢复级段云杉种群结构的变化并比较了与原始林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 ,所调查的人工云杉林有两个快速生长 (平均高度和胸径 )时期 :一是 2 0~ 30林龄人工林 ,年均高生长量达到 0 4 2 8m ,年均胸径增长量为 0 5 7cm ;二是 5 0~ 70林龄人工林 ,年均高生长量达到 0 36 4m ,年均胸径增长量为 0 4 31cm。与天然原始林相比 ,人工林苗木的高度级宽幅 (10 /2 1)和胸径宽幅 (2 0 /36 )都较小 ,下层更新苗木少。 5 0林龄以前的人工林年龄均为同一龄级 ,70林龄后才有少量的更新幼苗 ,种群的年龄结构很不合理 ,说明人工云杉林生态功能的恢复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高山人工针叶林 云杉 恢复 生态过程 种群结构 米亚罗
下载PDF
南洞庭湖湿地世界遗产特征及其申报战略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保忠 何平 +4 位作者 沈守云 安树青 王彩霞 石明旺 王保明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85-589,共5页
南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拥有非常丰富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但长期以来却受到忽略。文章分析了世界遗产发展状况,概括了南洞庭湖申报世界遗产的意义,重点研究了它的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特征,结果显示,南洞庭湖世界遗产符合《世界自然... 南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拥有非常丰富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但长期以来却受到忽略。文章分析了世界遗产发展状况,概括了南洞庭湖申报世界遗产的意义,重点研究了它的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特征,结果显示,南洞庭湖世界遗产符合《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公约》标准的要求。在国内首次提出尽快开展南洞庭湖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工作的建议,提出了遗产申报程序和步骤及战略构想。对南洞庭湖加入《世界遗产名录》、遗产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洞庭湖 湿地 世界遗产 申报战略
下载PDF
重庆都市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机制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李月臣 刘春霞 熊德芳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1期36-41,46,共7页
本文阐明了1998—2005年重庆都市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的驱动机制,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利用重庆市都市区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与社会经济统计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与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结果表明:研究期内... 本文阐明了1998—2005年重庆都市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的驱动机制,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利用重庆市都市区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与社会经济统计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与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重庆都市区耕地、未利用土地和水域面积减少,其他用地类型面积增加;农业发展与结构、经济发展、农业技术进步、人口、生活水平、建设性投资和粮食安全保障等社会经济因素是该区LUCC的主要驱动力;气温、降水等自然因子对区域LUCC也有一定影响,但作用相对较小。通过研究有效揭示了重庆市都市区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的内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驱动机制 土地利用/覆盖 重庆 主成分分析 逐步多元回归分析
下载PDF
贵州水资源状况及节水灌溉措施 被引量:13
16
作者 吴士章 朱文孝 +3 位作者 苏维词 周庆珍 李坡 贺卫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3期24-27,共4页
贵州省境内降雨虽然丰富,但降雨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多数水库、山塘、河川的水质污染严重,造成严重缺水,水旱灾害多年来已成为制约贵州岩溶山区的农业社会经济等各行业持续向前发展的主要障碍。通过对贵州水资源的利用现状、历史上水旱灾... 贵州省境内降雨虽然丰富,但降雨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多数水库、山塘、河川的水质污染严重,造成严重缺水,水旱灾害多年来已成为制约贵州岩溶山区的农业社会经济等各行业持续向前发展的主要障碍。通过对贵州水资源的利用现状、历史上水旱灾害、水资源浪费、水资源污染调查及节水灌溉效益等分析,得出:大力发展节水技术是贵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提出:发展节水灌溉6个方面的对策和措施及今后贵州水利建设和节水灌溉发展的总体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节水灌溉 对策措施
下载PDF
广东海岸湿地退化现状及保护对策 被引量:22
17
作者 邓培雁 陈桂珠 孙海燕 《热带地理》 2004年第2期159-162,共4页
介绍广东省类型多样的海岸湿地,分析海岸湿地退化现状及其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海岸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关键词 广东省 海岸湿地 湿地退化
下载PDF
关于发展生物质产业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10
18
作者 王亚静 徐晔 +1 位作者 祁春节 牟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2007年第4期125-127,共3页
我国生物质产业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起步,乙醇汽油和沼气利用是生物质能开发中的重点。虽然生物质产业的关键技术基本成熟,但是当考虑不再用粮食作为原料的时候,技术转换等一系列问题也会随之而来,技术瓶颈仍然是限制我国生物质产业发展... 我国生物质产业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起步,乙醇汽油和沼气利用是生物质能开发中的重点。虽然生物质产业的关键技术基本成熟,但是当考虑不再用粮食作为原料的时候,技术转换等一系列问题也会随之而来,技术瓶颈仍然是限制我国生物质产业发展的一大因素。我国政府为解决能源短缺问题,缓解环境压力,同时为消化陈粮,在扶持生物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充当了"埋单者"的角色,这也引发了以粮食为加工原料的燃料乙醇项目的大量上马,粮油价格上涨的趋势开始波及我国。因此,从粮食问题是否让位于能源问题,政府是否继续充当"埋单者"的角色,生物质产业污染治理的角度出发,认为:今后发展生物质产业不能只盯住能源短缺的问题而忽视粮食安全问题,要从技术层面解决原料限制和成本过高的难题,同时政府对生物质产业发展应有科学规划和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生物质产业 能源短缺 新农村建设
下载PDF
河南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环境影响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赵静 闫振鹏 +3 位作者 邵景力 崔亚莉 刘新号 田良河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5-47,52,共4页
地下水源热泵系统是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的一种主要方式,近年来在国内被广泛推广。本文结合河南省郑州市儿童医院地下水源热泵实际工程,应用HST3D程序研究了该工程运行后对地下水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工程运行8年来地下水温... 地下水源热泵系统是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的一种主要方式,近年来在国内被广泛推广。本文结合河南省郑州市儿童医院地下水源热泵实际工程,应用HST3D程序研究了该工程运行后对地下水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工程运行8年来地下水温度有微弱上升,其中离回灌井较近的3号抽水井温度上升了0.5度,离回灌井较远的6号抽水井温度上升了0.2度,与实际水温变化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 HST3D 热运移 数值模拟 郑州
下载PDF
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李阳兵 邵景安 李月臣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2期31-35,F0002,F0003,共7页
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研究是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的基础,而三峡库区已成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热点。当前的研究印证了三峡工程的建设对土地利用土地覆被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耕地向建设用地的流转是土地利用变化的... 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研究是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的基础,而三峡库区已成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热点。当前的研究印证了三峡工程的建设对土地利用土地覆被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耕地向建设用地的流转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方向,河流水面的面积增加显著,但相关变化机制因不同时间和地点有所差异;库区近几年的生态环境在总体上呈现恶化趋势,局部地区经治理后有所好转。但现有研究对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空间格局和变化及其和生态环境的空间变异性的认识不够,未来应加强三峡水库蓄水前后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对比研究,移民安置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对比与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以及三峡水库未来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格局与变化的模拟研究,以实现对库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未来变化发展趋势的预测和调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库区LUCC与土壤侵蚀、库区水环境、库区利用生态安全、三峡水库可持续利用及全球变化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