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沙群岛鹦嘴鱼科耳石形态学物种鉴定的可行性研究
1
作者 康志鹏 李纯厚 +4 位作者 李纯然 王腾 赵金发 石娟 刘永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9-478,共10页
研究于2018—2021年在西沙群岛海域采集鹦嘴鱼样本,通过传统形态测量法选取的19个耳石形态指标和椭圆傅里叶分析法选取的77个椭圆傅里叶系数对其进行鉴别分析,探究耳石形态在鹦嘴鱼科物种鉴别中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仅使用耳石形态指标... 研究于2018—2021年在西沙群岛海域采集鹦嘴鱼样本,通过传统形态测量法选取的19个耳石形态指标和椭圆傅里叶分析法选取的77个椭圆傅里叶系数对其进行鉴别分析,探究耳石形态在鹦嘴鱼科物种鉴别中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仅使用耳石形态指标鉴别鹦嘴鱼时综合判别率为56.8%,低于仅使用椭圆傅里叶系数的63.1%和两种参数结合的75.7%;而结合两种参数对其4个属的综合判别率为88.6%,其中绚鹦嘴鱼属的判别率达到100%;15种鹦嘴鱼的耳石形态聚类结果与已有研究的进化树结果基本一致,特别是属层面的聚类,呈现高度一致,证实了耳石形态具有遗传的属性,也说明了耳石形态学用于鱼类物种鉴定的可行性。研究结果将为西沙群岛鹦嘴鱼的基础研究提供科学资料,为鹦嘴鱼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石形态 传统形态测量法 椭圆傅里叶分析法 鹦嘴鱼
下载PDF
斑马鱼视网膜微细结构及发育特征
2
作者 冯丽萍 徐伊琳 +4 位作者 陈珣 刘大海 王军勇 王晓瑛 林金杏 《解剖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05-112,共8页
目的探讨斑马鱼眼球和视网膜的微细结构及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为其作为视觉研究模型奠定基础。方法分别选取不同周龄的8组斑马鱼,每组各6条,共48条。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不同发育阶段的斑马鱼眼球结构,并测量视网膜... 目的探讨斑马鱼眼球和视网膜的微细结构及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为其作为视觉研究模型奠定基础。方法分别选取不同周龄的8组斑马鱼,每组各6条,共48条。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不同发育阶段的斑马鱼眼球结构,并测量视网膜各层厚度,分析其时空发育模式。从显微结构及超微结构上观察视网膜中各种细胞形态特征及神经连接方式,尤其是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结构差异。结果斑马鱼视网膜可分为色素上皮层、视杆视锥层、外界膜、外核层、外网层、内核层、内网层、神经节细胞层、神经纤维层和内界膜等10层。与视锥细胞相比,视杆细胞的细胞核更小且电子密度更高。感光细胞终足整齐地排列在外网层,与水平细胞和双极细胞形成神经连接,并在其内观察到多条突触带。在斑马鱼视网膜中,最早发育的是神经节细胞层和内核层,随着斑马鱼的生长发育,视杆视锥层和色素上皮层厚度逐渐增长,10周左右视网膜的结构基本发育完成。结论斑马鱼视网膜形态结构典型,分层明显,神经细胞高度分化,外网层神经连接丰富。斑马鱼眼球发育特征与大多数哺乳动物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 视杆细胞 视锥细胞 透射电子显微镜 斑马鱼
原文传递
阿根廷滑柔鱼雄性个体的能量积累特点及与环境因子关系
3
作者 刘伟 臧娜 林东明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2-350,共9页
为了掌握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雄性个体的能量积累及对栖息环境的适应性,文章利用组织能量密度测定技术,分析了2020—2021年阿根廷滑柔鱼雄性个体肌肉、消化腺和精巢等组织的能量积累及其变化。结果显示,阿根廷滑柔鱼雄性个... 为了掌握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雄性个体的能量积累及对栖息环境的适应性,文章利用组织能量密度测定技术,分析了2020—2021年阿根廷滑柔鱼雄性个体肌肉、消化腺和精巢等组织的能量积累及其变化。结果显示,阿根廷滑柔鱼雄性个体的肌肉、消化腺和精巢的组织能量密度分别为(20.15±0.64)、(30.00±2.62)和(19.66±0.33)kJ/g。肌肉组织能量积累占比最大,消化腺次之,精巢的最小;肌肉、消化腺两者的相对能量积累均存在显著的年间差异,精巢的相对能量积累没有年间差异。三个组织的总能量积累与胴长呈正相关关系,肌肉、消化腺的相对能量积累也与胴长呈线性相关关系,而精巢相对能量与胴长没有显著相关性。肌肉和消化腺的相对能量积累均与海底温存在显著效应关系,并且海表温也是影响肌肉相对能量积累的重要环境因子;精巢相对能量积累与栖息海域环境因子没有显著相关性。结果表明阿根廷滑柔鱼雄性个体的能量积累存在组织差异,并且肌肉、消化腺的相对能量积累与个体大小、栖息海域水温密切相关,而精巢组织相对能量积累不因个体大小、栖息海域环境波动变化而变化。研究结果可为阿根廷滑柔鱼能量积累及环境选择适应性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密度 能量积累 环境适应性 西南大西洋 阿根廷滑柔鱼
下载PDF
密斑刺鲀鱼皮胶原蛋白对UVB诱导小鼠皮肤急性光损伤的保护作用
4
作者 潘梦 崔俊宇 +8 位作者 罗娜 李卓男 周佳锘 钟小刚 温志腾 陈浩 王珂珂 彭竞一 宋宇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13-119,共7页
初步探究密斑刺鲀鱼皮胶原蛋白(Diodon hystrix skin collagen,DHSC)对紫外线B(ultraviolet B,UVB)诱导的小鼠皮肤急性光损伤的保护作用。将Balb/c小鼠分为正常组(CTL)、模型组(MOD)、DHSC低剂量组(L)、DHSC中剂量组(M)、DHSC高剂量组(H... 初步探究密斑刺鲀鱼皮胶原蛋白(Diodon hystrix skin collagen,DHSC)对紫外线B(ultraviolet B,UVB)诱导的小鼠皮肤急性光损伤的保护作用。将Balb/c小鼠分为正常组(CTL)、模型组(MOD)、DHSC低剂量组(L)、DHSC中剂量组(M)、DHSC高剂量组(H)、基质对照组(B)、阳性对照组(Y),以UVB诱导法建立小鼠皮肤急性光损伤模型。实验结束后观察DHSC对小鼠背部皮肤的作用情况并进行双盲法红斑评分,HE染色后观察DHSC对皮肤组织病理的影响,Masson染色后观察组织中胶原蛋白的结构,并通过比色法检测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活力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结果表明,密斑刺鲀鱼皮胶原蛋白可以有效减轻UVB辐射引起的小鼠皮肤外观形态、组织结构及胶原蛋白组织的改变,通过抑制抗氧化酶活性降低和减少脂质过氧化物堆积,表现出对小鼠皮肤急性光损伤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斑刺鲀 胶原蛋白 紫外线B 皮肤急性光损伤 保护作用
下载PDF
基于几何形态测量学的磷酸三(1,3-二氯-2-丙基)酯对鲢仔鱼形态影响研究
5
作者 杨浩 蒲艳 +4 位作者 高雷 段辛斌 刘绍平 陈大庆 李云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19-826,共8页
为了解磷酸三(1,3-二氯-2-丙基)酯(TDCIPP)对鲢仔鱼生长抑制性在外部形态上的表现性状,研究基于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对0.05、0.5、5和50μg/L共4个浓度组与对照组进行组间形态性状差异比较分析。利用PLYMPLUS系统获取鲢仔鱼样本图像信息... 为了解磷酸三(1,3-二氯-2-丙基)酯(TDCIPP)对鲢仔鱼生长抑制性在外部形态上的表现性状,研究基于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对0.05、0.5、5和50μg/L共4个浓度组与对照组进行组间形态性状差异比较分析。利用PLYMPLUS系统获取鲢仔鱼样本图像信息并测量体长,利用万分电子天平称量体重,使用TPS系列软件提取坐标点数据,并通过Morpho J软件完成主成分分析、典型变量分析及结果可视化。除0.05μg/L浓度组外,其他浓度组鲢仔鱼的体长、体重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TDCIPP对鲢仔鱼的生长发育具有抑制效应。主成分分析和典型变量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主成分(PC1)和第二主成分(PC2)共占总体变量的62.15%(分别为47.64%和14.51%);第一典型变量(CV1)和第二典型变量(CV2)共占总体变量的79.48%(分别为54.55%和24.93%),满足用于鲢仔鱼形态分析的要求。网格轮廓分析结果显示,各浓度组鲢仔鱼平均形态均与对照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并且主要表现为头部、躯干纵轴和尾部发育迟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何形态测量学 Morpho J TDCIPP 生长抑制 鲢仔鱼
下载PDF
银鲳早期鳞被的覆盖和初生鳞的发育
6
作者 唐杰 周硕 +5 位作者 王亚军 胡佳宝 王想兵 王冠林 蒋欢 严小军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948-1953,共6页
为了研究人工养殖银鲳早期鳞被的覆盖和初生鳞的发育过程,采用茜素红染色法和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对人工养殖银鲳的鳞片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结果显示:银鲳鳞片的起始中心有3个,分别为尾柄中部区域、鳃盖后缘和胸鳍基部;在(20±1.8)℃... 为了研究人工养殖银鲳早期鳞被的覆盖和初生鳞的发育过程,采用茜素红染色法和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对人工养殖银鲳的鳞片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结果显示:银鲳鳞片的起始中心有3个,分别为尾柄中部区域、鳃盖后缘和胸鳍基部;在(20±1.8)℃的育苗水体中,银鲳在体长(30±0.95)mm开始出现鳞片,鳃盖后缘及胸鳍基部的鳞片沿着侧线方向扩展,直至与尾柄中心向侧线方向扩展的鳞片相接;在体长(45.58±0.73)mm鳞被覆盖完全。鳞被向头部扩展的速度快于向尾部扩展的速度,向背部扩展的速度快于向腹部扩展的速度。银鲳整个生命阶段都为圆鳞,不存在圆鳞-栉鳞的过渡。组织学结果显示:鳞片是由鱼类表皮和真皮之间的成纤维细胞聚集发育而来的,其过程共包括形态发生早期、形态发生晚期、分化早期和分化晚期4个阶段;银鲳鳞片的发生在变态(由梭形过渡到成年侧扁状外形)之后,且各鳍条均已完全形成,与其他真骨鱼具有共性。这些研究结果丰富了银鲳早期发育的生物学数据,有助于了解其在系统学和功能形态学上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被 覆盖 初生鳞 发育 银鲳
下载PDF
不同盐度梯度和规格体重对横带髭鲷(Hapalogenys mucronatus)幼鱼耗氧率(R_O)及排氨率(R_(N))的影响
7
作者 张涛 平洪领 +4 位作者 史会来 付铁中 卢斌 何杰 李彬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66-572,共7页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不同盐度梯度(10、15、20、25、30和35)和规格体重[S组(1.55±0.37)g,M组(3.92±0.74)g,L组(9.08±1.38)g]对横带髭鲷(Hapalogenys mucronatus)幼鱼耗氧率(R_O)和排氨率(R_(N))的影响,以及氧氮比(O...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不同盐度梯度(10、15、20、25、30和35)和规格体重[S组(1.55±0.37)g,M组(3.92±0.74)g,L组(9.08±1.38)g]对横带髭鲷(Hapalogenys mucronatus)幼鱼耗氧率(R_O)和排氨率(R_(N))的影响,以及氧氮比(O:N)对横带髭鲷幼鱼能源物质的分析。结果表明,当盐度恒定时,横带髭鲷幼鱼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体重(W)的增加而下降,体重与单位体重的耗氧率之间呈一元三次函数关系,体重与单位体重的排氨率之间呈幂函数关系;盐度和体重对横带髭鲷幼鱼的耗氧率、排氨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但盐度和体重的交互作用对耗氧率、排氨率影响均不显著(P>0.05)。随着盐度的升高,三种规格横带髭鲷幼鱼耗氧率和排氨率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耗氧率在盐度20时出现相对最大值,而排氨率则在盐度25时出现相对最大值。三种规格横带髭鲷幼鱼O︰N值均随盐度的上升呈波动趋势,O:N值波动范围在5.035~7.533之间,其总平均值为5.916;同一规格不同盐度间O︰N值差异不显著(P>0.05),而三种规格O:N平均值表现为S组(6.908)显著高于M组(5.426)和L组(5.414)(P<0.05),L组和M组差异不显著(P>0.05)。三种规格横带髭鲷幼鱼在盐度10~35时主要以蛋白质作为主要能源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带髭鲷(Hapalogenys mucronatus) 盐度梯度 规格体重 耗氧率(R_O) 排氨率(R_(N))
下载PDF
软刺裸裂尻鱼耳石日轮及年轮沉积规律研究
8
作者 严太明 蒲勇 +7 位作者 陈琪琪 高阔 郑利 焦圆圆 熊金鑫 赖柏霖 唐子婷 何智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506-1513,共8页
研究利用软刺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malacanthus)确证了耳石生长轮沉积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其生长轮与年轮关系,推算了第一年轮形成时间。研究结果表明:仔鱼微耳石第一轮纹在出膜后第二天形成,在实验条件下,轮纹沉积具有日周期... 研究利用软刺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malacanthus)确证了耳石生长轮沉积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其生长轮与年轮关系,推算了第一年轮形成时间。研究结果表明:仔鱼微耳石第一轮纹在出膜后第二天形成,在实验条件下,轮纹沉积具有日周期性,生长轮为日轮;成鱼轮纹沉积具有年周期性,生长轮每年增加1轮。基于耳石日轮技术推算养殖和野生软刺裸裂尻鱼第一年轮形成时间分别为2021年1月28日至3月13日(n=40)和2017年3月8日至5月10日(n=75)。养殖和野生样本耳石轮纹数年际间的分析结果发现,软刺裸裂尻鱼耳石轮纹数和耳石年生长宽度随着年龄增加逐渐降低,耳石年生长面积随着年龄增加逐渐增加。这些结果揭示了软刺裸裂尻鱼耳石轮纹沉积规律,有助于增加年龄鉴定的准确性,进而为种群动态研究和渔业管理政策制定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石 日轮 年轮 养殖群体 野生群体 软刺裸裂尻鱼
下载PDF
长江刀鲚生殖洄游期间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变化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马凤娇 郭文君 +4 位作者 应聪萍 杨彦平 徐跑 刘凯 殷国俊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6-167,共12页
为探究长江刀鲚生殖洄游过程中脂肪酸组成及其含量变化规律,研究选择洄游距离、卵巢发育和规格大小3个影响因子设置梯度,对长江刀鲚肝胰腺、肌肉和卵巢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结果显示,62尾雌性刀鲚3个组织均检测出28种... 为探究长江刀鲚生殖洄游过程中脂肪酸组成及其含量变化规律,研究选择洄游距离、卵巢发育和规格大小3个影响因子设置梯度,对长江刀鲚肝胰腺、肌肉和卵巢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结果显示,62尾雌性刀鲚3个组织均检测出28种脂肪酸,以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最高,大于各组织总脂肪酸含量的56.23%,各类脂肪酸中的C18:1、C16:0、C16:1、DHA和EPA含量较高,为主要脂肪酸。在生殖洄游过程中,刀鲚肝胰腺总脂肪含量随洄游距离的延长呈上升趋势,从崇明江段的(526.61±38.50)mg/g增加至安庆江段的(587.21±124.72)mg/g,而肌肉和卵巢总脂肪酸含量呈显著下降趋势,分别下降了33.03%和57.09%(P<0.05)。在各体长组中,肌肉总脂肪酸、SFA、MUFA和PUFA含量与体长呈正相关(P<0.05),而肝胰腺和卵巢总脂肪酸及各类脂肪酸含量与体长无显著相关性(P>0.05)。在卵巢发育过程中,刀鲚肝胰腺和肌肉总脂肪酸、MUFA和PUFA含量随卵巢由Ⅱ期发育至Ⅳ期均呈下降趋势,总脂肪酸含量分别减少了47.56%和22.40%,卵巢总脂肪酸含量则由364.17增加至418.95 mg/g;肝胰腺和肌肉中主要脂肪酸C18﹕1、EPA和C16﹕1含量有所下降,但在卵巢中分别增加了1.21倍、1.36倍和1.31倍(Ⅱ期至Ⅲ期),表明这些脂肪酸在卵巢发育过程中发生了显著转移。研究结果表明,大规格刀鲚肌肉中储存了更多的脂肪酸,各组织含有丰富的SFA和MUFA,以及卵巢中富集的EPA和DHA,为其洄游活动和性腺发育提供了营养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殖洄游 脂肪酸 卵巢发育 洄游距离 长江刀鲚
下载PDF
北极茴鱼胚胎及仔鱼发育 被引量:3
10
作者 邢君霞 杨茂源 +6 位作者 陈朋 李立伟 钟馨 陈立刚 伍仕焱 胡军 郭焱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48-656,共9页
研究对人工繁殖的北极茴鱼(Thymallus arcticus grubei)胚胎发育开展系统观察,记录分析其胚胎及仔鱼发育各时期的形态特征,旨在为北极茴鱼的人工繁育和种质资源保护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结果显示,北极茴鱼受精卵呈圆球形,金黄色,沉性卵... 研究对人工繁殖的北极茴鱼(Thymallus arcticus grubei)胚胎发育开展系统观察,记录分析其胚胎及仔鱼发育各时期的形态特征,旨在为北极茴鱼的人工繁育和种质资源保护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结果显示,北极茴鱼受精卵呈圆球形,金黄色,沉性卵,未吸水卵径(2.46±0.14)mm,吸水卵径(3.14±0.18)mm,卵黄质内有多个油球。油球的数量和空间分布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发生了规律性变化。在孵化水温(11.06±0.72)℃,溶氧8.3—9.8 mg/L条件下,历时301h完成整个胚胎发育过程,所需积温为3384.84h·℃,经历合子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孵化出膜7个阶段,共26个时期。北极茴鱼仔鱼尾鳍、胸鳍的分化和眼色素沉积在受精卵胚胎发育后期就已经完成,背鳍、腹鳍、臀鳍和脂鳍等在胚后发育过程中相继分化。其初孵仔鱼平均全长为(9.33±0.35)mm,仔鱼卵黄囊呈圆球形,18日龄时卵黄囊和油球被完全消耗。其早期发育阶段(0—16日龄)的生长特性符合公式:y=0.0005x^(4)–0.0201x^(3)+0.2264x^(2)–0.3773x+9.6102(R^(2)=0.9968)。研究初步阐明了北极茴鱼的胚胎发育和仔鱼发育的时序特征,为今后的苗种规模化繁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发育 仔鱼 形态 额尔齐斯河 北极茴鱼
下载PDF
浙江近海横带髭鲷(Hapalogenys mucronatus)表型性状与体重的通径分析及曲线拟合
11
作者 平洪领 张涛 +3 位作者 史会来 付铁中 林慧 杨淑越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99-1206,共8页
横带髭鲷(Hapalogenys mucronatus)是我国优质近海岛礁性鱼类,具有较高的经济、营养和观赏价值,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为研究横带髭鲷野生群体的表型性状对体重的影响效果,测定了全长(X_(1))、体长(X_(2))、头长(X_(3))、躯干长(X_(4))... 横带髭鲷(Hapalogenys mucronatus)是我国优质近海岛礁性鱼类,具有较高的经济、营养和观赏价值,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为研究横带髭鲷野生群体的表型性状对体重的影响效果,测定了全长(X_(1))、体长(X_(2))、头长(X_(3))、躯干长(X_(4))、尾部长(X_(5))、眼径(X_(6))、体高(_(X7))、尾柄高(X_(8))、体宽(X_(9))、眼间距(X10)10个表型性状及体重(Y),利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探究了表型性状对体重的影响,并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分别以列入回归方程的4个表型性状为自变量,体重为因变量进行曲线模型拟合,筛选出最优拟合模型。结果表明,体重的变异系数最大,而表型性状则相对较小。横带髭鲷各性状之间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全长与体长的相关系数(0.967)最大,体高与体重的相关系数(0.958)次之。通径分析发现体高对体重的直接作用最大(0.433),依次为全长(0.286)、眼间距(0.179)、体宽(0.110)。从间接作用角度分析,体宽的间接作用最大(0.803),体高的间接作用最小(0.526)。体高对体重的直接决定系数最大(0.187),全长和体高的共同决定系数最大(0.228)。得出了表型性状与体重的多元回归方程,以及全长(X_(1))、体高(X_(7))、体宽(X_(9))和眼间距(X_(10))与体重的最佳拟合模型方程。综上所述,在开展横带髭鲷选育工作时,应以全长(X_(1))和体高(X_(7))为主要选择表型性状,以体宽(X_(9))和眼间距(X_(10))为辅助性状。研究结果可更精准地指导横带髭鲷选育工作需要测量的表型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带髭鲷(Hapalogenys mucronatus) 表型性状 体重 通径分析 曲线拟合
下载PDF
成年斑马鱼体肾的微细结构及其外泌体的分布鉴定
12
作者 林金杏 王新栋 +3 位作者 白雪兵 冯丽萍 谢淑武 陈秋生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CAS 2023年第5期531-540,共10页
目的观察和分析斑马鱼体肾的微细结构,并对其分泌的外泌体进行分离鉴定。方法应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技术系统观察斑马鱼体肾的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用纳米颗粒跟踪分析(nanoparticle tracking analysis,NTA)技术检测外泌体粒径大小... 目的观察和分析斑马鱼体肾的微细结构,并对其分泌的外泌体进行分离鉴定。方法应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技术系统观察斑马鱼体肾的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用纳米颗粒跟踪分析(nanoparticle tracking analysis,NTA)技术检测外泌体粒径大小。结果斑马鱼体肾紧贴并平行于脊椎,肾单位由肾小管和肾小体组成,其中肾小管可细分为近曲小管、远曲小管及颈段3种类型,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构成;经高碘酸-希夫(periodic acid-Schiff,PAS)染色后,可见近曲小管富含糖原颗粒,其游离面有明显的刷状缘结构。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在肾小管的管腔观察到外泌体分布,上皮细胞游离面的胞质有少量多囊泡体和大量的晚期内涵体分布,肾小管的顶端和肾小球足细胞中亦观察到少量多囊泡体分布。通过CD9、CD63和TSG101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检测显示,多囊泡体及其外泌体在肾小管管腔的游离面高表达,在肾小体和管腔内表达较弱。NTA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分离获得的斑马鱼体肾外泌体呈茶托状,粒径众数为144.4 nm,符合外泌体形态和直径大小特征。结论斑马鱼体肾具有哺乳动物肾脏的典型结构,为体内的泌尿器官。肾小管具有分泌外泌体的能力,其形成是多囊泡体向细胞游离面释放到胞外的过程。本研究结果为水生实验动物泌尿器官的功能研究及相关模型的开发应用奠定了形态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马鱼 体肾 外泌体 多囊泡体
下载PDF
黄蟌属(蜻蜓目:均翅亚目)稚虫形态分类特征稳定性研究
13
作者 曾征 陈雪伊 于昕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659-1668,共10页
基于线粒体基因COI、核基因ITS序列数据,结合成虫、稚虫相互匹配的方法,文章对蜻蜓目广布种长尾黄蟌Ceriagrion fallax Ris和翠胸黄蟌Ceriagrion auranticum Fraser稚虫的尾鳃和上颚这两个传统的形态鉴定特征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 基于线粒体基因COI、核基因ITS序列数据,结合成虫、稚虫相互匹配的方法,文章对蜻蜓目广布种长尾黄蟌Ceriagrion fallax Ris和翠胸黄蟌Ceriagrion auranticum Fraser稚虫的尾鳃和上颚这两个传统的形态鉴定特征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长尾黄蟌稚虫尾鳃黑斑的有无、数量、颜色等特征均不稳定,且与种群、性别无关;(2)两种稚虫的上颚齿式特征在同种群内也呈现明显的不稳定性。因此,两种稚虫的尾鳃和上颚特征不稳定,鉴定时应慎用。这暗示蜻蜓目其他物种的形态特征或存在类似的不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特征 尾鳃 上颚 稳定性 分子鉴定 蜻蜓稚虫
下载PDF
青海湖裸鲤肠道显微结构及基于宏条形码的食性分析
14
作者 蔡伟杰 张存芳 +8 位作者 李柯懋 郝佳慧 覃敏欣 关弘弢 高强 刘丹 聂苗苗 贾军梅 祁得林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954-1964,共11页
研究利用扫描电镜和HE染色技术来观察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的肠道显微结构,并通过DNA宏条形码技术,对其食性特点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青海湖裸鲤前、中、后肠的组织结构层次清晰且差异明显,从内向外依次由黏膜层、黏... 研究利用扫描电镜和HE染色技术来观察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的肠道显微结构,并通过DNA宏条形码技术,对其食性特点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青海湖裸鲤前、中、后肠的组织结构层次清晰且差异明显,从内向外依次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四层组成,因缺乏黏膜肌,光镜下仅有三层膜结构清晰可见,从前肠至后肠肠腔逐渐减小,黏膜皱褶高度显著降低(P<0.05),宽度显著增加(P<0.05),杯状细胞、分泌孔及分泌物颗粒的数量也相对减少;18S rDNA和rbcL基因DNA宏条形码测序分析结果显示:青海湖裸鲤肠道内容物测序获得51656个OTU,剔除鱼类自身序列、细菌、古菌及真菌的序列后共39031个OTU注释为43门、114纲、282目和435科。在门水平上主要以链型植物门(53.73%)、硅藻门(23.19%)、p_unclassified_d_Eukaryota(11.14%)、丝足虫门(6.67%)、p_unclassified(1.93%)和轮虫动物门(0.67%)为主,纲水平上,主要以真藓纲(35.79%)、硅藻纲(23.05%)、双子叶植物纲(18.03%)和金藻纲(3.36%)为主。由此可见青海湖裸鲤主要食物组成为真藓类、硅藻类、双子叶植物类、金藻类、丝足虫类、轮虫类及未确定分类的物种。综上所述,青海湖裸鲤的肠道组织结构具有特异性和杂食性鱼类肠道结构的共性,且DNA宏条形码食性分析结果也证实青海湖裸鲤属于杂食性鱼类,其中还有许多未知种类的食物。研究阐明了青海湖裸鲤肠道结构和食性的特点,为青海湖裸鲤的人工繁育和进一步保护提供了基础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结构 扫描电镜 HE染色 宏条形码 食性 青海湖裸鲤
下载PDF
哲罗鱼仔鱼饥饿实验及不可逆生长点的确定 被引量:27
15
作者 张永泉 尹家胜 +2 位作者 杜佳 贾钟贺 佟广香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45-950,共6页
在水温10—12℃条件下,研究了哲罗鱼Hucho taimen仔鱼饥饿对其生长、形态和行为的影响,确定其初次摄食饥饿不可逆点(PNR)和最佳初次摄食时间。结果表明:饥饿状况下哲罗鱼仔鱼全长基本维持恒定,但肥满度不断降低,在第24日龄后体重出现负... 在水温10—12℃条件下,研究了哲罗鱼Hucho taimen仔鱼饥饿对其生长、形态和行为的影响,确定其初次摄食饥饿不可逆点(PNR)和最佳初次摄食时间。结果表明:饥饿状况下哲罗鱼仔鱼全长基本维持恒定,但肥满度不断降低,在第24日龄后体重出现负增长,其卵黄囊吸收与生长变化密切相关;饥饿后的仔鱼身体发黑、头大身瘦、后脑部下陷;集群性、初次摄食力与饥饿时间呈负相关;25日龄出现自残现象,30日龄自残率达到最大值14.5%。哲罗鱼仔鱼初次摄食时间在21日龄,当29日龄摄食率达到最高值100%,PNR期为39—40日龄;初次摄食仔鱼最佳投喂时间在25日龄,也就是仔鱼上浮后第4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罗鱼 饥饿 不可逆生长点 生长 形态 行为
下载PDF
洞庭湖鲶鱼体表黏液和肌肉营养组成对比分析 被引量:18
16
作者 韩庆 李丽立 +2 位作者 黄春红 朱志红 王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7-101,共5页
对洞庭湖野生鲶鱼体表黏液及肌肉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黏液中水分含量极显著高于肌肉(P<0.01),而粗蛋白、粗灰分和粗脂肪含量均极显著低于肌肉(P<0.01)。微量元素含量除Mn外均是黏液显著高于肌肉,Cu、Zn、Fe的比值... 对洞庭湖野生鲶鱼体表黏液及肌肉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黏液中水分含量极显著高于肌肉(P<0.01),而粗蛋白、粗灰分和粗脂肪含量均极显著低于肌肉(P<0.01)。微量元素含量除Mn外均是黏液显著高于肌肉,Cu、Zn、Fe的比值合理。黏液和肌肉的氨基酸组成基本一致,均含有18种氨基酸,氨基酸总量分别是80.46%和81.65%,呈味氨基酸分别为31.37%和31.35%,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分别为59.73、64.53。色氨酸、蛋氨酸和胱氨酸为限制性氨基酸。黏液中二十碳五烯酸(EPA)与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含量极显著高于肌肉(P<0.01),分别为8.79%、13.48%;黏液中花生四烯酸(ARA)的含量为3.21%,而肌肉中未检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鲶鱼 黏液 肌肉 营养成分 矿物质 氨基酸 脂肪酸
下载PDF
海带多糖清除氧自由基的活性及机理 被引量:26
17
作者 赵雪 董诗竹 +2 位作者 孙丽萍 李芳 李八方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31-538,共8页
通过比较不同分子量和化学组成的海带硫酸多糖和褐藻胶的清除氧自由基的活性,探讨了海带多糖清除氧自由基活性的构效关系和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分子量为6~15 ku、糖醛酸含量20.4%的低硫组分F-A2清除自由基活性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 通过比较不同分子量和化学组成的海带硫酸多糖和褐藻胶的清除氧自由基的活性,探讨了海带多糖清除氧自由基活性的构效关系和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分子量为6~15 ku、糖醛酸含量20.4%的低硫组分F-A2清除自由基活性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活性高于大分子量的组分F-A和F-B,而高硫低分子量组分清除氧自由基的活性非常低。酶降解得到的低分子量褐藻胶组分清除自由基活性随分子量的降低而升高,明显高于其他硫酸多糖,说明硫酸根对低分子量糖与自由基的反应有阻碍,而多糖中糖醛酸含量越高,清除自由基活性越好。大分子量的海带硫酸多糖经铜离子和H2O2反应产生的羟基自由基氧化降解以后,直接可以得到两个比较集中的低分子量岩藻聚糖硫酸酯Fa2(分子量为7 ku)和Fa1(分子量为1 ku),其化学组成和清除自由基活性的比较说明自由基首先降解糖醛酸含量高的硫酸糖片断,甘露糖、半乳糖和葡萄糖形成的糖苷键很容易被自由基氧化降解,而高硫高岩藻糖部分不易被自由基水解,研究结果说明,海带多糖的抗氧化活性不仅与分子量和硫酸根含量有关,糖醛酸、岩藻糖含量和糖链上中性糖的组成对多糖的清除自由基活性都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带 硫酸多糖 褐藻胶 氧自由基
下载PDF
黄喉拟水龟(♀)与三线闭壳龟(♂)杂交后代的形态特征及其与父母本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1
18
作者 潘德博 陈昆慈 +4 位作者 朱新平 郑光明 刘毅辉 陈永乐 李凯彬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20-626,共7页
本研究通过黄喉拟水龟Mauremys mutica(♀)与三线闭壳龟Cuora trifasciata(♂)进行杂交,成功获得了杂种龟。这说明黄喉拟水龟和三线闭壳龟是可以进行属间远缘杂交的,但杂交组合的受精率及孵化成功率均低于黄喉拟水龟的同种组合。杂种稚... 本研究通过黄喉拟水龟Mauremys mutica(♀)与三线闭壳龟Cuora trifasciata(♂)进行杂交,成功获得了杂种龟。这说明黄喉拟水龟和三线闭壳龟是可以进行属间远缘杂交的,但杂交组合的受精率及孵化成功率均低于黄喉拟水龟的同种组合。杂种稚龟与黄喉拟水龟稚龟在背甲纹路、腹甲黑斑、四肢和尾腹面的皮肤颜色、喉盾前端形状及起点位置、喉盾宽/喉盾缝长、喉盾缝长/肱盾缝长、股盾缝长/肛盾缝长存在差异。1龄前,杂种龟生长快于黄喉拟水龟。形态特征上,杂种龟头顶部淡棕黄色,头侧眼后有两条黑色纵纹,颈腹部淡黄色;背甲棕色,腹甲浅黄色,每一盾片中间都有边缘呈放射状的黑斑;四肢、尾腹面及裸露皮肤部分为黄褐色。形态可量数据分析显示杂种龟在形态上接近黄喉拟水龟。建立了三种龟的形态判别公式,判别的准确率为100%(p<0.01),判别分析中贡献最大的4个变量分别是腹甲后半部长/背甲长、喉盾宽/背甲长、肱盾缝长/背甲长、股盾缝长/背甲长,可见三线闭壳龟、黄喉拟水龟与杂交种腹部的腹甲后半部长、喉盾宽、肱盾缝长、股盾缝长等参数可作为鉴别三者的直接依据。本实验的结果对杂种龟的鉴定、龟类的杂交育种及养殖生产实践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喉拟水龟 三线闭壳龟 杂种 形态特征
下载PDF
高原裸裂尻鱼头部轮廓形状及其变异的几何形态测量分析 被引量:17
19
作者 王贺崐元 汤永涛 +7 位作者 李国刚 张仁意 冯晨光 童超 刘思嘉 张存芳 田菲 赵凯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82-193,共12页
为了明确描述高原裸裂尻鱼的表型多样性,运用现代几何形态测量法,基于高原裸裂尻鱼头部轮廓的形态坐标数据,对其5个地理种群的样本做了定量分析。结果主要如下:(1)主成分分析(PCA)和典型变量分析(CVA)显示,5个地理种群的样本的变异主要... 为了明确描述高原裸裂尻鱼的表型多样性,运用现代几何形态测量法,基于高原裸裂尻鱼头部轮廓的形态坐标数据,对其5个地理种群的样本做了定量分析。结果主要如下:(1)主成分分析(PCA)和典型变量分析(CVA)显示,5个地理种群的样本的变异主要位于口型特征、下吻部形状、下颌骨形状、下颌锐利角质程度和头部形状等性状。(2)基于主成分分析、典型变量分析和聚类分析,高原裸裂尻鱼三个亚种(班公湖亚种、玛法木湖亚种和指名亚种)相互分开,在PC1轴上从负值到正值依次排列,从而确定了高原裸裂尻鱼亚种划分的有效性。(3)通过形态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基于马氏距离和普氏距离分析了高原裸裂尻鱼各地理种群之间的形态变异距离,根据差异显著性将该5个地理种群的高原裸裂尻鱼分为湖泊型亚种和河流型亚种,随后的聚类分析同样支持该结果。总之,通过几何形态测量法,准确描述了高原裸裂尻鱼头部轮廓的形态多样性,按照外形的差异,将5个地理种群分为两种生态型,并推测该差异主要是由于所生活的水体环境和食物差异所造成。对高原裸裂尻鱼形态差异的识别和研究,能为其生态学研究和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相应指导,丰富微进化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裸裂尻鱼 几何形态测量 亚种划分 主成分分析 典型变量分析 地理变异
下载PDF
兰州鲇与鲇消化系统的形态学及组织学比较研究 被引量:16
20
作者 杨元昊 王立新 +5 位作者 李学智 周继术 王绿洲 李锋刚 任惠丽 韩改苗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4-181,共8页
为探究黄河濒危鱼类兰州鲇(Silurus lanzhouensis)消化系统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结构特点,以鲇(Silurus asotus)为对照,对兰州鲇消化系统形态学和组织学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1)兰州鲇与鲇的消化道和消化腺形态相似,具有肉食性鱼类的... 为探究黄河濒危鱼类兰州鲇(Silurus lanzhouensis)消化系统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结构特点,以鲇(Silurus asotus)为对照,对兰州鲇消化系统形态学和组织学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1)兰州鲇与鲇的消化道和消化腺形态相似,具有肉食性鱼类的特征。兰州鲇消化道较短,有发达的"U"型胃,胃内皱褶明显,无幽门盲囊,肠道短且粗,可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三部分,前肠粗大,后肠较细。两种鲇属鱼类都有独立致密的肝脏和胰脏。(2)兰州鲇的比肠长显著大于鲇(P<0.05),比胃重、比肝胰脏重显著低于鲇(P<0.05),但二者的比肠重无显著性差异(P>0.05)。(3)兰州鲇胃的皱襞幅度小于鲇,且环肌层比兰州鲇薄。兰州鲇与鲇前肠的肠黏膜均形成了大量皱襞,肠黏膜、褶皱粗大,但鲇的褶皱分支较细密。兰州鲇与鲇的后肠与前肠相比,肠腔变小,褶皱数量明显减少,高度降低。黏膜层分布有杯状细胞和柱状细胞。兰州鲇与鲇的肝脏肝小叶间缺少结缔组织,分界不明显,而兰州鲇肝细胞的密度大于鲇。综上所述,兰州鲇与鲇的消化系统相似,均符合肉食性鱼类消化系统特征,结合消化生理等研究结果,表明兰州鲇的消化能力弱于鲇,这可能是在自然情况下兰州鲇的分布区域及适应性不及鲇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鲇 消化系统 组织学 形态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