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12篇文章
< 1 2 1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磷脂酰肌醇3激酶通过Akt和ERK抑制盘基网柄菌细胞的趋电性
1
作者 葛晓雪 蒋锐达 +2 位作者 王晓燕 高晶 高润池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85-695,共11页
目的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s)通过调控肌动蛋白在细胞定向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PI3Ks的结构和功能很复杂,人们对PI3Ks在细胞趋电性运动中的作用并不完全清楚。因此,本文以模式生物盘基网柄菌细胞为实验材料,探究其中的PI3K1和PI3K2... 目的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s)通过调控肌动蛋白在细胞定向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PI3Ks的结构和功能很复杂,人们对PI3Ks在细胞趋电性运动中的作用并不完全清楚。因此,本文以模式生物盘基网柄菌细胞为实验材料,探究其中的PI3K1和PI3K2在细胞趋电性运动中的作用。方法首先利用CRISPR/Cas9系统介导分别构建PI3K1编码基因pikA基因敲除突变株和PI3K2编码基因pikB基因敲除突变株;随后将2个突变株置于强度为12 V/cm的直流电场中,记录并分析两个突变株的趋电性。结果数据分析显示,野生型细胞在直流电场中的方向指数为(0.86±0.03),而pikA-和pikB-突变株在直流电场中的运动方向指数分别为(0.95±0.02)和(0.94±0.03);此外,野生型细胞在电场中的平均轨迹速度(3.34±0.08)μm/min,而pikA-和pikB-突变株的平均轨迹速度分别为(4.85±0.20)μm/min和(5.48±0.15)μm/min,t检验表明突变株和野生型的方向性指数和运动速度都存在极显著的差异。蛋白质印迹实验结果显示,pikA-和pikB-突变株中磷酸化Akt和磷酸化ERK都显著增加。结论PI3K1和PI3K2在盘基网柄菌细胞趋电性运动中可能通过增加Akt和ERK的活性发挥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迁移 CRISPR/Cas9 趋电性 盘基网柄菌
原文传递
PIEZO1影响HaCaT细胞的趋电性迁移
2
作者 张桂诚 龚鹏 +1 位作者 王一凡 赵三军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73-684,共12页
目的伤口中心产生的内源性电场是指导细胞定向迁移促进伤口愈合的重要因子。PIEZO1是机械门控阳离子通道家族成员之一,它参与细胞迁移,影响细胞的趋化迁移,并且受到电压的调节,在伤口愈合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PIEZO1是否参与影响电场... 目的伤口中心产生的内源性电场是指导细胞定向迁移促进伤口愈合的重要因子。PIEZO1是机械门控阳离子通道家族成员之一,它参与细胞迁移,影响细胞的趋化迁移,并且受到电压的调节,在伤口愈合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PIEZO1是否参与影响电场指导的细胞定向迁移过程尚不清晰,本文以HaCaT细胞为模型探讨PIEZO1及其下游相关蛋白质对细胞趋电性迁移的影响。方法应用活细胞工作站追踪HaCaT细胞在微直流电场中的迁移,使用抑制剂及RNAi技术调控PIEZO1功能和表达,研究PIEZO1对于细胞趋电性迁移的影响;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检验细胞的整合素(integrin)β1与FAK磷酸化水平在电场作用下的变化情况,探讨PIEZO1与integrinβ1及FAK等对电场信号的响应及细胞趋电性迁移的影响。结果PIEZO1广谱抑制剂钌红、GsMTx4和RNAi处理显著抑制了HaCaT细胞向正极趋电性迁移的能力;电场和GsMTx4单独作用升高FAK磷酸化和integrinβ1表达,GsMTx4阻止电场进一步升高FAK的磷酸化水平和integrinβ1表达;siRNA干扰PIEZO1表达后显著下调FAK的磷酸化水平,并且电场对FAK磷酸化和integrinβ1表达的促进作用受到抑制;Integrinβ1和FAK的抑制剂使HaCaT细胞的趋电性迁移能力均显著降低。结论PIEZO1参与HaCaT细胞的趋电性迁移,是影响HaCaT细胞趋电性迁移的重要分子之一;抑制integrinβ1和FAK会影响HaCaT细胞的电性迁移;电场信号可能通过PIEZO1介导的信号通路调控integrinβ1的表达和FAK的活化进而影响细胞趋电性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场 趋电性 细胞迁移 HACAT细胞 PIEZO1 整合素Β1 FAK
原文传递
邻近标记技术在膜蛋白相互作用中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裴欣 李贵登 储卫华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8-166,共9页
膜蛋白是细胞多种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膜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参与调控细胞间的接触与信号传递,并与细胞的分化、成熟息息相关。因此,开发多种深入解析膜蛋白之间相互作用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除了传统的免疫共沉淀方法之外... 膜蛋白是细胞多种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膜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参与调控细胞间的接触与信号传递,并与细胞的分化、成熟息息相关。因此,开发多种深入解析膜蛋白之间相互作用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除了传统的免疫共沉淀方法之外,新开发的邻近标记技术已经逐渐成为了研究膜蛋白相互作用的重要手段。邻近标记技术主要利用生物工具酶标记与诱饵蛋白相互作用的邻近蛋白,并通过流式细胞术、质谱以及共聚焦显微成像技术等方法检测膜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着重介绍了近些年来新开发的用于研究膜蛋白相互作用的多种邻近标记技术,并展望了该类技术在膜蛋白相互作用领域未来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近标记技术 细胞膜蛋白 膜蛋白相互作用 工具酶
下载PDF
罗伊氏乳杆菌抑制肠上皮细胞炎症反应和凋亡的作用及机制
4
作者 陈鹏 钟瑜娜 +2 位作者 于轹文 胡瑾 谢梅英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3-119,共7页
目的:探讨罗伊氏乳杆菌对肠上皮细胞炎症反应和凋亡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通过免疫荧光和酶联免疫吸附检测罗伊氏乳杆菌对肠上皮细胞炎症反应和凋亡的影响;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等实验筛选罗... 目的:探讨罗伊氏乳杆菌对肠上皮细胞炎症反应和凋亡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通过免疫荧光和酶联免疫吸附检测罗伊氏乳杆菌对肠上皮细胞炎症反应和凋亡的影响;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等实验筛选罗伊氏乳杆菌发挥作用的下游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Western blot等实验筛选miR-196a下游靶基因及其功能。结果:罗伊氏乳杆菌能够抑制脂多糖引起的肠上皮细胞炎症反应和凋亡,进一步分析发现罗伊氏乳杆菌通过上调肠上皮细胞miR-196a抑制细胞炎症和凋亡,miR-196a通过靶向抑制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rogrammed cell death 4,PDCD4)基因表达发挥对肠上皮细胞的保护作用。结论:罗伊氏乳杆菌通过miR-196a靶向抑制PDCD4基因表达,减缓肠上皮细胞炎症反应和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伊氏乳杆菌 肠道健康 微小核糖核酸 炎症 凋亡
下载PDF
Does photobiomodulation require glucose to work effectively?
5
作者 Jaimie Hoh Kam John Mitrofanis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5期945-946,共2页
A main requirement for cells to function normally is the availability of glucose.Glucose,available either direct from circulation or storage,is converted to the essential energy that cells need to drive critical intri... A main requirement for cells to function normally is the availability of glucose.Glucose,available either direct from circulation or storage,is converted to the essential energy that cells need to drive critical intrinsic functions.If cells are deprived of glucose,they become dysfunctional and suffer distress.Photobiomodulation,the use of specific wavelengths of light on body tissues,has been shown to promote,through small organelles called mitochondria,the metabolism of glucose to make energy for cells;this energy can be used to improve cell function and survival.In this perspective,we hypothesize that the availability of glucose is central to the core mechanism of photobiomodulation;that photobiomodulation is at its most efficient in stimulating mitochondrial activity and improving cell function when there is glucose readily avail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BOLISM DISTRESS stimulating
下载PDF
魏德米勒SNAPIN联接技术为自动化流程智慧赋能
6
作者 《石油化工自动化》 CAS 2024年第2期29-29,共1页
魏德米勒在2021年推出了创新联接技术——SNAPIN,该技术已经成为联接领域的新标准,还针对未来的面板制造进行了优化。SNAPIN联接技术可实现工业机器人自动布线。魏德米勒采用SNAPIN联接技术,对许多接线端子、PCB连接器、PCB端子和重型... 魏德米勒在2021年推出了创新联接技术——SNAPIN,该技术已经成为联接领域的新标准,还针对未来的面板制造进行了优化。SNAPIN联接技术可实现工业机器人自动布线。魏德米勒采用SNAPIN联接技术,对许多接线端子、PCB连接器、PCB端子和重型连接器进行了优化,适应未来的自动化布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线端子 自动布线 自动化流程 魏德米勒 工业机器人 连接器
下载PDF
GPR50在小鼠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进程中的表达及亚细胞定位
7
作者 王甜 黄显朋 +4 位作者 朱洪阳 吉文汇 付伟 殷实 兰道亮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3期245-254,共10页
旨在探究GPR50在小鼠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进程中的表达规律及亚细胞定位.通过卵母细胞体外培养技术、qPCR技术及免疫荧光技术测定GPR50在小鼠不同时期卵母细胞的转录水平及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所建立的qPCR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重复... 旨在探究GPR50在小鼠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进程中的表达规律及亚细胞定位.通过卵母细胞体外培养技术、qPCR技术及免疫荧光技术测定GPR50在小鼠不同时期卵母细胞的转录水平及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所建立的qPCR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且检测效率高,可用于测定GPR50在小鼠卵母细胞中转录水平的表达;GPR50在不同阶段小鼠卵母细胞中均有表达,生发泡破裂(GVBD)后,GPR50的表达量显著高于GV期(P<0.05);随着卵母细胞的发育,其表达量不断增高,到MII期达到顶峰,极显著高于GV、GVBD及MI期(P<0.01).随着卵母细胞的发育,GPR50大量表达于细胞质和细胞膜,但在成熟卵母细胞中,GPR50主要集中分布于细胞膜.以上结果说明,GPR50在小鼠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解析GPR50在哺乳动物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进程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R50 小鼠卵母细胞 体外成熟 转录水平表达 亚细胞定位
下载PDF
过氧化物酶体的稳态维持机制与膜接触位点
8
作者 应淑敏 王静 +2 位作者 龚流娥 王教瑜 孙国昌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04-713,共10页
过氧化物酶体是保守存在于真核生物中的一种细胞器,参与多种生化代谢过程,包括脂肪酸β氧化反应、活性氧的产生和降解等。过氧化物酶体在生物发生和应对环境胁迫过程中,通过数量和时空分布的规律性动态变化,实现质量控制,以维持其生化... 过氧化物酶体是保守存在于真核生物中的一种细胞器,参与多种生化代谢过程,包括脂肪酸β氧化反应、活性氧的产生和降解等。过氧化物酶体在生物发生和应对环境胁迫过程中,通过数量和时空分布的规律性动态变化,实现质量控制,以维持其生化代谢的稳态,从而保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同时,作为真核细胞的代谢枢纽,过氧化物酶体功能的正常发挥与稳态维持需要与其他细胞器相互协作。过氧化物酶体膜接触位点在过氧化物酶体与各细胞器相互连接和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过氧化物酶体稳态维持机制和膜接触位点的组成和功能成为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热点,本文对相关研究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物酶体 生物发生 过氧化物酶体稳态 膜接触位点
原文传递
过氧化物酶体与真菌有性生殖的关系
9
作者 卞美云 王静 +1 位作者 王教瑜 陈杰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500-2506,共7页
过氧化物酶体是一种多功能、动态变化的细胞器,对大多数真核生物的发育至关重要。真菌中过氧化物酶体参与多个生长与发育过程,包括有性生殖。真菌有性孢子的形成,通常发生在多细胞的子实体内,需要经过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细胞分化等多... 过氧化物酶体是一种多功能、动态变化的细胞器,对大多数真核生物的发育至关重要。真菌中过氧化物酶体参与多个生长与发育过程,包括有性生殖。真菌有性孢子的形成,通常发生在多细胞的子实体内,需要经过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细胞分化等多个步骤。研究表明,过氧化物酶体在上述过程的调控中发挥作用,是维持子实体形成、有性孢子产生和成熟所必需的。首先,真菌有性生殖依赖菌丝细胞内储藏脂类物质的降解提供能量,而过氧化物酶体内的脂肪酸β-氧化和乙醛酸循环是脂类降解和转化的必需步骤。其次,过氧化物酶体还可能直接参与细胞减数分裂过程。在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过氧化物酶体大小、数量和位置都发生规律性的变化。此外,过氧化物酶体还参与有性生殖过程中信号分子的形成,敲除过氧化物酶体形成相关基因会影响真菌子囊壳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物酶体 真菌 有性生殖 减数分裂 PEX
下载PDF
卟啉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10
作者 尚静 胡欣 +5 位作者 赵瑞楠 齐琪 龚雪 宣扬 权春善 张艳梅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560-1572,共13页
目前,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临床上常用放疗法和化疗法治疗肿瘤,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但是,传统的化疗药物在给药过程中缺乏靶向性、副作用大,而且大多数化疗药物水溶性差,效果有限,高剂量的重复给药会导致耐... 目前,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临床上常用放疗法和化疗法治疗肿瘤,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但是,传统的化疗药物在给药过程中缺乏靶向性、副作用大,而且大多数化疗药物水溶性差,效果有限,高剂量的重复给药会导致耐药,单一模式的治疗策略效果不佳。因此通过构建靶向智能多功能纳米载药系统实现肿瘤精准诊断和治疗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卟啉金属有机骨架(MOFs)材料具有多孔性、大比表面积、表面可修饰等特性,有望成为良好的靶向刺激响应型药物载体。而且卟啉MOFs可以避免卟啉分子的自聚集以及在激发态的自猝灭,还具有卟啉分子的宽光谱响应范围,是一类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固体光敏剂,因此卟啉MOFs近年来成为构建靶向智能多功能纳米载药系统的重要平台。本论文综述了近年来基于卟啉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肿瘤治疗策略,特别是基于肿瘤内源性组分(pH、酶、氧化还原)和外源性物理信号(声、磁、光)刺激触发的多功能纳米平台用于肿瘤精准诊断和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并讨论了卟啉MOFs在未来肿瘤治疗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卟啉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智能 刺激响应 可控释放
原文传递
白介素-33对树突状细胞的免疫调控效应及其在疾病中的作用
11
作者 贺鹏翼 郑丽玉 +1 位作者 祝筱梅 姚咏明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65-276,共12页
白介素(interleukin,IL)-33是近年来广泛研究的白介素-1家族细胞因子。既往研究大多集中在IL-33对其经典靶细胞,如肥大细胞、2型固有淋巴细胞的作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目前所知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已证实,IL-3... 白介素(interleukin,IL)-33是近年来广泛研究的白介素-1家族细胞因子。既往研究大多集中在IL-33对其经典靶细胞,如肥大细胞、2型固有淋巴细胞的作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目前所知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已证实,IL-33可以通过其特异性受体对DC发挥免疫调控作用,进而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状态和介导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本文就IL-33调控DC的作用及机制做一综述,为进一步探究其免疫效应与调理途径提供新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介素-33 树突状细胞 免疫调控 疾病
原文传递
RhoB的翻译后修饰与细胞命运
12
作者 曾涛玲 王洪睿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00-906,共7页
RhoB作为Rho家族的一员,其生物学活性和蛋白质水平的调控与其他成员有着较大的不同,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也起着独特的作用。RhoB作为抑癌蛋白在肿瘤的靶向治疗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在有些类型的肿瘤中RhoB却起着促进肿瘤生长的作用... RhoB作为Rho家族的一员,其生物学活性和蛋白质水平的调控与其他成员有着较大的不同,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也起着独特的作用。RhoB作为抑癌蛋白在肿瘤的靶向治疗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在有些类型的肿瘤中RhoB却起着促进肿瘤生长的作用,其中的分子机理还不清楚,亟待研究阐明。可逆的翻译后修饰是快速与精细调控RhoB功能的重要分子机制,对于维持正常细胞的生长、抑制细胞的早期癌变及肿瘤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就RhoB翻译后修饰的研究,特别是其泛素化和SUMO化修饰之间的转化在肿瘤细胞命运决定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探索RhoB的调控与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以及以RhoB为靶点的癌症治疗提供线索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OB 翻译后修饰 脂化修饰 磷酸化 泛素化 SUMO化
原文传递
基于拉曼技术的单细胞生长检测方法
13
作者 李新立 张欣雨 +1 位作者 杨强 李肃义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89-1496,共8页
目的单细胞生长检测可以更加科学地揭示微生物代谢变化的规律,为后期微生物工程应用提供指导。针对微生物生长应用于食品安全期和最佳食用期的精准检测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拉曼技术的单细胞生长检测方法。方法首先,通过同步培养实验... 目的单细胞生长检测可以更加科学地揭示微生物代谢变化的规律,为后期微生物工程应用提供指导。针对微生物生长应用于食品安全期和最佳食用期的精准检测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拉曼技术的单细胞生长检测方法。方法首先,通过同步培养实验采集了枯草芽孢杆菌两个批次共900个单细胞拉曼光谱(SCRS)数据,其中600个用于训练和测试,另一批次300个用于模型验证。其次,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特征关系矩阵,提出CP-SP特征评估方法以筛选SCRS特征用于模型检测。再基于XGBoost构建检测模型,并应用网格搜索和交叉验证对检测模型进行调优。最后,应用混淆矩阵、ROC曲线评估模型对细胞滞后期、对数期和稳定期的检测准确率、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选用CP-SP筛选的第一、第二和第四主成分较特征贡献率前3个主成分的分类性能提高了3.1%,调优后的细胞生长检测模型测试准确率为96.0%,验证准确率为92.3%。结论基于拉曼技术的单细胞生长检测方法能准确识别单细胞生长状态且具有较高的泛化能力,可为食品安全和保鲜制定精准调控机制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细胞拉曼光谱 细胞生长 食品安全和保鲜 特征关系矩阵 XGBoost
原文传递
动植物中COP1泛素连接酶介导的信号转导与蛋白质稳态调控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璐 饶枫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14-724,共11页
COP1 E3泛素连接酶最初是在植物中作为光形态建成的关键抑制因子被发现和广泛研究的,是植物生长发育和环境适应过程中的核心“开关”。光受体接收外界环境信号后传递给COP1,COP1再靶向调控下游核心转录因子,从而完成光形态建成等生命过... COP1 E3泛素连接酶最初是在植物中作为光形态建成的关键抑制因子被发现和广泛研究的,是植物生长发育和环境适应过程中的核心“开关”。光受体接收外界环境信号后传递给COP1,COP1再靶向调控下游核心转录因子,从而完成光形态建成等生命过程。在哺乳动物中,尽管大部分光受体都消失,但COP1仍在代谢调控和肿瘤发生过程中靶向重要的转录因子。通过比较动植物中COP1调控过程的异同发现,哺乳动物中COP1所感知的上游信号几乎是未知的,其中COP1结合CRL4形成的复合体E3泛素连接酶的组装机制调控仍不清楚。植物中光是其主要能量来源和COP1的主要上游信号,而作为动物的主要能量来源,葡萄糖和相关激素很可能也是动物COP1的上游信号。同时,通过总结医学研究中针对蛋白质泛素化相关过程的丰富靶点和相关药物,可以为植物COP1等E3泛素连接酶的研究提供有效工具。COP1在细胞生命过程调控中至关重要,其功能和作用机制随着进化而产生多样性,尚有待继续深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P1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 光形态建成 糖脂代谢
原文传递
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和自噬的相互关系
15
作者 段昱 姚人骐 +1 位作者 戴新贵 姚咏明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871-1881,共11页
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STING)是病毒DNA或自身DNA激活免疫系统的关键蛋白质和重要感受器。自噬(autophagy)是降解细胞质成分、蛋白质聚集体和/或细胞器的一种生理过程。STING和自噬在细胞、组织和机体稳... 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STING)是病毒DNA或自身DNA激活免疫系统的关键蛋白质和重要感受器。自噬(autophagy)是降解细胞质成分、蛋白质聚集体和/或细胞器的一种生理过程。STING和自噬在细胞、组织和机体稳态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已证实,STING或自噬功能紊乱与人类多种疾病密切相关。近年来诸多研究提示,STING与自噬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参与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本文总结了最新关于STING与自噬相互调节的机制及其与人类重大疾病的关系,并深入讨论其对疾病治疗的潜在影响和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 自噬 相互作用 人类疾病
原文传递
黄酮醇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初步抗肿瘤活性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文婷 孙健 +1 位作者 钮福祥 岳瑞雪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2期59-62,共4页
利用Algar-Flynn-Oyamada(AFO)反应,设计合成了8个黄酮醇类化合物,产物结构均经核磁共振氢谱(^(1)HNMR)、核磁共振碳谱(^(13)CNMR)、高分辨质谱(HRMS)和红外(IR)分析确认.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测试化合物对人肝癌细胞(HepG2)和人乳腺... 利用Algar-Flynn-Oyamada(AFO)反应,设计合成了8个黄酮醇类化合物,产物结构均经核磁共振氢谱(^(1)HNMR)、核磁共振碳谱(^(13)CNMR)、高分辨质谱(HRMS)和红外(IR)分析确认.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测试化合物对人肝癌细胞(HepG2)和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大部分目标化合物对2种肿瘤细胞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优于对照药物顺铂.其中:化合物3c、3e和3h对人肝癌细胞抗肿瘤活性较强,IC_(50)值分别为1.410、1.150、1.537μg·mL^(-1);化合物3c对人乳腺癌细胞抗肿瘤活性最强,IC50值为1.973μg·m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酮醇 AFO反应 合成 抗肿瘤
下载PDF
植物病原真菌囊泡转运相关Rab家族蛋白研究进展
17
作者 谭祥宇 陈莹 +2 位作者 李雨欣 尉婧 李二峰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5期744-751,共8页
对植物病原真菌Rab家族蛋白的结构特征、蛋白循环通路、上下游信号调控因子及生物学功能等进行了综述,深入探讨了其对植物病原真菌致病机制的影响,分析了植物病原真菌Rab家族蛋白研究深度及研究方向上的不足,以期为解析植物病原真菌Rab... 对植物病原真菌Rab家族蛋白的结构特征、蛋白循环通路、上下游信号调控因子及生物学功能等进行了综述,深入探讨了其对植物病原真菌致病机制的影响,分析了植物病原真菌Rab家族蛋白研究深度及研究方向上的不足,以期为解析植物病原真菌Rab家族蛋白调控致病的分子机制以及植物真菌病害的防治提供指导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病原真菌 Rab家族蛋白 囊泡转运 调控因子
下载PDF
黄芪多糖对小鼠免疫细胞信号转导相关分子的影响 被引量:45
18
作者 胡庭俊 程富胜 +2 位作者 陈炅然 梁纪兰 董鹏程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16-619,共4页
为探讨黄芪多糖(APS)免疫调节的作用机理,观察了黄芪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一氧化氮(NO)生成、对体外培养的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水平和蛋白激酶C(PKC)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黄芪多糖能明显促进小白鼠腹腔巨噬细胞NO生成,显著... 为探讨黄芪多糖(APS)免疫调节的作用机理,观察了黄芪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一氧化氮(NO)生成、对体外培养的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水平和蛋白激酶C(PKC)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黄芪多糖能明显促进小白鼠腹腔巨噬细胞NO生成,显著升高小鼠脾淋巴细胞内游离钙离子的水平,引起细胞PKC活性明显升高。提示黄芪多糖通过NO介导信号传递通路,调节脾淋巴细胞内游离钙离子的浓度,升高细胞蛋白激酶活性而影响机体免疫细胞的信号转导,发挥其免疫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多糖 细胞信号转导 小鼠 一氧化氮(NO) 腹腔巨噬细胞 游离钙离子 分子 相关 蛋白激酶活性 免疫调节作用 细胞内 作用机理 体外培养 NO生成 信号传递 免疫细胞 淋巴 小白鼠 PKC 水平 脾脏 介导
下载PDF
胆固醇与含PUFA磷脂作用的分子动力学影响研究
19
作者 周亮 冷潇泠 +1 位作者 聂世琦 李可飘 《黑龙江科学》 2023年第4期109-112,共4页
通过分子动力学研究了胆固醇对含有PUFA的SDPC磷脂双层膜的影响,引入了单不饱和的SOPC磷脂膜进行对比。模拟结果表明,加入胆固醇能够提高脂膜的有序度,增加脂膜的厚度。该效果在胆固醇的摩尔浓度为25%左右增大了两种磷脂的差异,在50%左... 通过分子动力学研究了胆固醇对含有PUFA的SDPC磷脂双层膜的影响,引入了单不饱和的SOPC磷脂膜进行对比。模拟结果表明,加入胆固醇能够提高脂膜的有序度,增加脂膜的厚度。该效果在胆固醇的摩尔浓度为25%左右增大了两种磷脂的差异,在50%左右差异减小。通过对胆固醇周围最近邻磷脂链密度的分析发现,低饱和度的DHA链影响了SDPC中饱和链与胆固醇的相互作用,说明一定浓度下的胆固醇可能通过对PUFA微区性质的调节,促进细胞膜中不同饱和度磷脂的液相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固醇 磷脂膜 PUFA 分子动力学模拟
下载PDF
五味子油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B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32
20
作者 安丽萍 王英平 +8 位作者 王春梅 金明华 刘晓梅 詹巾卓 孙汇 李娜 王拓 杜培革 孙志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4-88,共5页
目的:研究五味子油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B细胞的保护作用,探讨其降血糖作用及机制。方法:Wistar雄性大鼠,高脂饮食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30mg.kg-1)间隔2次注射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模型成功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模型组(DM)和五味... 目的:研究五味子油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B细胞的保护作用,探讨其降血糖作用及机制。方法:Wistar雄性大鼠,高脂饮食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30mg.kg-1)间隔2次注射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模型成功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模型组(DM)和五味子油治疗组(DM+SCO),另设正常对照组(CON)和正常五味子油组(CON+SCO)。药物干预6周后,检测各组动物血清空腹血糖(FBG)、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水平;大鼠血清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采用RT-PCR法检测大鼠胰腺组织Bcl-2、Bax和Caspase 3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五味子油治疗组大鼠FBG水平明显下降(P<0.05),FINS水平明显升高(P<0.05);五味子油治疗组大鼠血清MDA含量下降(P<0.05),SOD及CAT活性升高(P<0.05);五味子油治疗组大鼠胰腺组织Bcl-2mRNA表达水平升高,Caspase 3mRNA表达水平下降(P<0.05),Bax表达无明显变化,但Bax/bcl-2比值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正常五味子油组大鼠上述指标未出现明显改变。结论:五味子油可通过降低脂质过氧化反应副产物,增强抗氧化物酶活力,调节凋亡相关基因,促进血清胰岛素分泌,从而降低血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味子油 2型糖尿病 胰岛B细胞 细胞凋亡 氧化应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