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2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牡蛎“海大1号”与壳橙品系杂交子代的杂种优势及配合力
1
作者 梁园鑫 徐成勋 +2 位作者 刘士凯 孔令锋 李琪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98-106,共9页
为培育生长快速、存活率高的长牡蛎新品种,以第11代长牡蛎“海大1号”(H)和第8代壳橙品系(O)为亲本,采用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建立自交组HH[H(♀)×H(♂)]和OO[O(♀)×O(♂)]与杂交组HO[H(♀)×O(♂)]和OH[O(♀)×H(♂)],... 为培育生长快速、存活率高的长牡蛎新品种,以第11代长牡蛎“海大1号”(H)和第8代壳橙品系(O)为亲本,采用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建立自交组HH[H(♀)×H(♂)]和OO[O(♀)×O(♂)]与杂交组HO[H(♀)×O(♂)]和OH[O(♀)×H(♂)],分析了4个组合的生长与存活杂种优势以及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值。结果显示,20日龄时,杂交组存活中亲优势MF1为58.03%,HO和OH的存活与HH相比分别提高31.48%和35.80%。360日龄时,4个组合壳高由高到低依次为OH>HO>HH>OO,杂交组的壳高和湿重中亲杂种优势MF1分别为24.65%和46.02%。与HH相比,OH的壳高和湿重分别提高了23.51%和39.60%。杂交组存活中亲优势MF1、高亲优势HHO和HOH分别为68.31%、40.29%和53.96%。除180日龄时存活率性状的父本GCA外,长牡蛎“海大1号”在其余时期的GCA均为正效应值,为优质高产杂交育种亲本;OH的生长和存活SCA方差均显著高于HO。研究表明,以壳橙选育品系为母本,“海大1号”选育品种为父本的杂交组合OH具有较高杂种优势与特殊配合力,可为培育生长快、存活率高的优质杂交牡蛎品种提供素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牡蛎 存活率 杂种优势 完全双列杂交 配合力
原文传递
耐旱水稻种质的筛选鉴定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双香 钱亦璐 +3 位作者 章瑾诗 张维林 王涛 杨玲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2期196-200,共5页
筛选耐旱水稻种质资源,是发展水稻旱作生产的首要任务.通过旱地播种、自然条件下观察水稻种质的耐旱性、不同质量分数的PEG6000渗透胁迫等方法进行耐旱水稻种质的筛选.结果表明:种质93-11(Bph15)在旱地初步筛选为耐旱种质;27%PEG6000的... 筛选耐旱水稻种质资源,是发展水稻旱作生产的首要任务.通过旱地播种、自然条件下观察水稻种质的耐旱性、不同质量分数的PEG6000渗透胁迫等方法进行耐旱水稻种质的筛选.结果表明:种质93-11(Bph15)在旱地初步筛选为耐旱种质;27%PEG6000的渗透胁迫能够模拟自然条件下的旱地干旱胁迫;在27%PEG6000的渗透胁迫下,93-11(Bph15)表现出强耐旱性.研究实现了耐旱水稻种质的筛选鉴定,对发展水稻旱作生产、降低水稻生产对水的过度依赖和减少稻田温室气体排放以实现碳中和等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干旱胁迫 耐旱性 种质 筛选
下载PDF
不同壳色菲律宾蛤仔品系间的双列杂交 被引量:32
3
作者 闫喜武 张跃环 +3 位作者 霍忠明 梁峻 杨凤 张国范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64-875,共12页
于2006年秋,以"海洋红"(R)、白蛤(W)、斑马蛤(Z)为材料,开展了不同壳色菲律宾蛤仔品系间3×3的双列杂交。实验由3个自交组R×R、W×W、Z×Z和3个杂交组R×Z、W×Z、W×R,即6个正反交RZ、ZR、WZ... 于2006年秋,以"海洋红"(R)、白蛤(W)、斑马蛤(Z)为材料,开展了不同壳色菲律宾蛤仔品系间3×3的双列杂交。实验由3个自交组R×R、W×W、Z×Z和3个杂交组R×Z、W×Z、W×R,即6个正反交RZ、ZR、WZ、ZW、WR、RW组成,研究了子一代在不同阶段生长、变态、存活的杂种优势及壳色遗传机制。结果表明,在不同阶段,不同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表现程度不同。浮游期间,各杂交组幼虫生长优势(Hg)随着日龄而增大,存活优势(Hs)与日龄几乎无相关性,其值分别为Hg=6.20±2.43,Hs=14.83±0.28。W×Z杂交组合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其值分别为Hg w×z=8.50±2.79,Hs w×z=20.59±0.98,与R×Z、W×R杂交组差异显著(P<0.05)。杂交有效地提高了变态率,缩短了变态时间;变态率的杂种优势为Hm=15.84,平均缩短变态时间2d。室内培育期间,刚刚完成变态的稚贝很快表现出生长优势,而后一段时间才表现出存活优势,其值分别为Hg=8.98±2.91,Hs=8.11±8.18;W×Z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为Hg w×z=15.93±6.47、Hs w×z=8.78±8.76,Hg w×z与R×Z、W×R杂交组差异显著(P<0.05),Hs w×z与W×R杂交组差异显著(P<0.05)。养成期间,幼贝的杂种优势分别为Hg=12.77±1.20,Hs=49.85±1.93;W×Z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分别为Hg w×z=20.92±1.98,Hs w×z=61.60±1.38,与其它杂交组的显著性差异程度与稚贝期相同。从总体水平上分析,幼虫、稚贝、幼贝生长速度的杂种优势分别为15.06、17.40、15.77,彼此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合各阶段的杂种优势,3个杂交组的杂种优势大小顺次为:W×Z>R×Z>W×R。R×Z、W×Z、W×R的子一代的壳色分别表现为:红斑马、白斑马(左壳背部有一条深色条带)、中红(左壳背部有一条深色条带),且正反交的壳色表现一致,说明壳色表现形式与性别无关,为非伴性遗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壳色 双列杂交 杂种优势
下载PDF
养殖牡蛎种间杂交的研究概况与最新进展 被引量:22
4
作者 张跃环 王昭萍 +1 位作者 喻子牛 闫喜武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13-624,共12页
贝类的远缘杂交起源于牡蛎,至今已经有130多年研究历史,其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价值较高的巨蛎属牡蛎的种间杂交上。作者在分析同类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的研究结果,综述了国内外牡蛎种间杂交研究成果及其存在问题。具体内容包括种间... 贝类的远缘杂交起源于牡蛎,至今已经有130多年研究历史,其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价值较高的巨蛎属牡蛎的种间杂交上。作者在分析同类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的研究结果,综述了国内外牡蛎种间杂交研究成果及其存在问题。具体内容包括种间配子兼容性分析、表型性状评估、杂种遗传鉴定、杂种优势估算、杂交不育格局、异源多倍体诱导及种间回交等几方面的研究进展和要点,并展望了牡蛎种间杂交的应用前景,以期为牡蛎种间杂交及遗传分析、优质苗种繁育及育种等方面研究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 种间杂交 表型性状 杂种优势 遗传鉴定 种间回交
下载PDF
菲律宾蛤仔两道红与白斑马品系的三元杂交 被引量:16
5
作者 闫喜武 张跃环 +4 位作者 孙焕强 霍忠明 孙欣 杨凤 张国范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190-1197,共8页
为了提高菲律宾蛤仔壳色品系的生产性能,于2009年8月,以具有较快生长速度的两道红(R)F2和具有显著杂种优势的白斑马(WZ)F2为试验材料,开展了两个蛤仔品系的三元杂交。其中白斑马品系生长快,抗逆性强,是由生长最快的珍珠白(W)和抗逆性最... 为了提高菲律宾蛤仔壳色品系的生产性能,于2009年8月,以具有较快生长速度的两道红(R)F2和具有显著杂种优势的白斑马(WZ)F2为试验材料,开展了两个蛤仔品系的三元杂交。其中白斑马品系生长快,抗逆性强,是由生长最快的珍珠白(W)和抗逆性最强的斑马蛤(Z)杂交产生的二元品系。试验由RR(♀R×♂B)、RWZ(♀R×♂WZ)、WZR(♀WZ×♂R)、WZWZ(♀WZ×♂WZ)4个试验组组成。获得了三元正反交组合RWZ、WZR,比较了各试验组子代在不同阶段生长、存活的杂种优势并分析了壳色遗传机制。结果表明,正反交组的单亲杂种优势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正交组RWZ的生长与存活性状得到了明显的改良;WZR的存活性状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良。从生长上看,在浮游期,RWZ、WZR的单亲杂种优势分别为+1.70、-2.92;双亲生长优势为-0.68,主要受到卵源与配对策略交互作用的影响,其次为母本效应;在稚贝培育期,RWZ的单亲生长优势为+9.71,WZR单亲生长劣势为-6.57,总体上尚未表现出双亲生长优势,其大小仅为+0.90。从存活上看,RWZ、WZR在浮游期的单亲存活优势分别为+4.47、+3.05;双亲存活优势为+3.60,主要受到配对策略的影响,其次为母本效应;正反交组在稚贝阶段的单亲杂种优势分别为+13.09、+7.30;双亲存活优势为+9.00。R×R、R×WZ、WZ×R、WZ×WZ子代的壳色分别表现为两道红、两道红白斑马、两道红白斑马、白斑马;白斑马自交后代仍然为白斑马,未出现壳色分离,且三元正反交的子代壳色表现一致,说明壳色为非伴性遗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两道红 白斑马 三元杂交
下载PDF
凡纳滨对虾选育群体与近交群体、引进群体生长和存活性能比较 被引量:9
6
作者 曹宝祥 孔杰 +3 位作者 罗坤 栾生 刘宁 孟宪红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2-51,共10页
为研究凡纳滨对虾选育群体与近交群体、引进群体的生长和存活性能差异,本实验利用家系标准化构建方法构建了选育群体、引进群体和近交群体家系,开展共同养殖环境下的生长和存活性能测试实验,分析了三个群体的体质量、存活率和近交衰退... 为研究凡纳滨对虾选育群体与近交群体、引进群体的生长和存活性能差异,本实验利用家系标准化构建方法构建了选育群体、引进群体和近交群体家系,开展共同养殖环境下的生长和存活性能测试实验,分析了三个群体的体质量、存活率和近交衰退情况。结果表明,选育群体收获体质量与引进群体、全同胞近交一代群体体质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第60天收获时,选育群体比引进群体的体质量提高7.11%,比近交群体的体质量提高20.01%;选育群体和引进群体内不同家系生长速度存在较大差异,选育群体中增重最快的家系为6012家系,绝对增重率为0.29 g/d,比所有家系绝对增重率均值高31.82%,比增重最慢的家系高61.11%,引进群体中绝对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最高的家系为6008家系,分别为0.33 g/d和3.17%/d,比所有家系均值分别高65%和33.19%,比增重最慢的家系分别高230%和128.06%;存活率方面,选育群体与引进群体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近交群体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存活率提高12.74%。近交衰退结果显示,与选育群体及引进群体相比较,近交群体收获体质量生长性状的实际衰退百分比分别为16.68%和10.76%,近交系数每增加10%所引起的近交衰退系数分别为-6.60%和-4.30%,且选育群体与近交群体在收获体质量上差异显著(P<0.05);存活率性状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近交衰退,实际衰退百分比分别为11.30%和10.54%。本研究结果可为凡纳滨对虾的后期选择育种工作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选育群体 全同胞交配 近交 生长 存活
下载PDF
吉富罗非鱼与奥利亚罗非鱼自繁与杂交F_1遗传特性与抗病力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强俊 杨弘 +5 位作者 马昕羽 王辉 徐跑 何杰 朱志祥 李瑞伟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2-41,共10页
以吉富罗非鱼与奥利亚罗非鱼为繁育亲本,采用完全双列杂交繁育4组F1,将初始规格基本一致的4组罗非鱼饲养100 d后,运用“加性-显性”遗传分析模型,分析了4组F1罗非鱼8个生长相关性状杂种优势、遗传效应以及与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以吉富罗非鱼与奥利亚罗非鱼为繁育亲本,采用完全双列杂交繁育4组F1,将初始规格基本一致的4组罗非鱼饲养100 d后,运用“加性-显性”遗传分析模型,分析了4组F1罗非鱼8个生长相关性状杂种优势、遗传效应以及与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F1群体平均优势为0.129 4~0.368 4。除尾柄长超亲优势较大外,其他性状的群体超亲优势较小或表现出负向超亲优势。(2)8个性状的广义遗传率(HB)为0.714 2~0.995 3,表明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对性状的遗传变异影响极显著(P〈0.01)。除尾柄长外,其他性状的狭义遗传率(HN)介于0.469 4~0.737 9,表明加性遗传方差在表型方差中所占比率较高。(3)体质量、全长、体长、体高、体宽、头长、尾柄长、尾柄高性状之间表型相关在0.776 6~0.999 7范围内,而遗传相关在0.994 1~1.000 0之间,表明这些性状间都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取样结束后,采用3.95×106CFU/m L的海豚链球菌菌液进行腹腔感染,吉富罗非鱼自繁组F1代12 h后出现死亡,而奥利亚罗非鱼自繁组F1192 h后才出现死亡。384 h后,吉富罗非鱼自繁组F1死亡率为40%,正反交组F1分别为20%和23.3%,奥利亚罗非鱼自繁组F1死亡率最低,为6.67%。研究结果表明,除尾柄长外,杂交F1的其他性状不具备超亲优势,然而杂交可以提高选育后代的抗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富罗非鱼 奥利亚罗非鱼 遗传特性 杂交优势 海豚链球菌
下载PDF
葡萄牙牡蛎与熊本牡蛎种间配子亲和力及合子育性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苏家齐 王昭萍 +3 位作者 张跃环 喻子牛 李琼珍 闫喜武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53-360,共8页
为了评估葡萄牙牡蛎(AA)与熊本牡蛎(SS)的种间配子亲和性及合子育性,以成熟的这两种牡蛎为材料,研究了温度(18、21、24、27和30℃)、盐度(16、20、24、28和32)对其受精率、孵化率的影响;在最优环境条件组合下,估算了不同精子浓度下(100... 为了评估葡萄牙牡蛎(AA)与熊本牡蛎(SS)的种间配子亲和性及合子育性,以成熟的这两种牡蛎为材料,研究了温度(18、21、24、27和30℃)、盐度(16、20、24、28和32)对其受精率、孵化率的影响;在最优环境条件组合下,估算了不同精子浓度下(100、101、102、103和104个/μL)受精率及孵化率的F50临界值。结果表明,SS、AA及SA受精率和孵化率随着温度升高先上升后下降,在27℃时出现最大值,分别为99.1%±0.3%、98.4%±1.2%和81.3%±2.8%;孵化率变化趋势与受精率相似,也在27℃时出现最大值,分别为99.1%±0.5%、96.8%±2.8%和67.1%±5.5%。SS和SA在盐度24时出现最高受精率,分别为98.8%±1.3%和81.1%±7.4%,AA为94.8%±4.5%;SS和SA在盐度24时出现最大孵化率,分别为75.9%±3.7%和66.1%±4.5%,此时AA孵化率为86.4%±4.2%。在温度27℃、盐度24环境条件下,SA和AA在精子浓度103个/μL时受精率最高,分别为92.4%±1.2%和87.2%±5.7%,SS受精率为92.5%±2.2%;此时的孵化率分别为82.2%±7.0%、78.9%±7.8%和79.8%±4.3%,各实验组间无显著差异。采用一元二次方程估算,SA受精率F50值的精子浓度为58.88个/μL,孵化率F50值的精子浓度为208.93个/μL。本研究为葡萄牙牡蛎与熊本牡蛎生殖隔离机制及其种间杂交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牙牡蛎 熊本牡蛎 配子亲和力 合子育性 生殖隔离
下载PDF
用核糖体ITS区序列验证自然杂交种Meconopsis×cookei G.Taylor 被引量:10
9
作者 袁长春 黎培新 +1 位作者 王燕芳 施苏华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901-907,共7页
对被认为是自然杂交种的绿绒蒿植物Meconopsis×cookeiG .Taylor及其可能的亲本红花绿绒蒿(M punicea)和五脉绿绒蒿 (M .quintuplinervia)的核糖体DNAITS区进行了序列测定 ,所得序列的长度为 6 6 7~ 6 6 8bp ,其中红花绿绒蒿的序... 对被认为是自然杂交种的绿绒蒿植物Meconopsis×cookeiG .Taylor及其可能的亲本红花绿绒蒿(M punicea)和五脉绿绒蒿 (M .quintuplinervia)的核糖体DNAITS区进行了序列测定 ,所得序列的长度为 6 6 7~ 6 6 8bp ,其中红花绿绒蒿的序列长度为 6 6 7bp ,另外两个种的序列长度均为 6 6 8bp。利用软件ClustalX对所得序列进行排序和碱基比较 ,排序后的序列长度为 6 6 8bp ,其中ITS1长度为 2 5 4bp ,5 8S长度为 16 2bp ,ITS2长度为 2 5 2bp。整个ITS区序列共有 16个变异位点 ,占序列总长度的 2 4 0 % ,其中ITS1的变异位点 9个 ,占 5 6 2 5 % ,占整个序列长度的 1 35 % ;ITS2的变异位点 6个 ,占 37 5 0 % ,占整个序列长度的 0 89% ;5 8S的变异位点 1个 ,占 6 2 5 % ,占整个序列长度的 0 15 %。分析结果表明 ,M .×cookei同时具有红花绿绒蒿和五脉绿绒蒿的两种ITS序列 ,也就是说M .×cookei与红花绿绒蒿和五脉绿绒蒿之间在ITS基因上的变化规律符合孟德尔遗传学定律 ,从而从分子水平上证明M .×cookei是红花绿绒蒿和五脉绿绒蒿的杂交后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种 Meconopsis X cookei 红花绿绒蒿 五脉绿绒蒿 ITS
下载PDF
楸树自交及种内、种间杂交亲和性的细胞学观察 被引量:11
10
作者 樊莉丽 彭方仁 +2 位作者 王改萍 郝明灼 张雪英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7,共7页
运用荧光显微技术、整体透明法和石蜡切片法,对楸树自交及种内、种间杂交亲和性进行了显微观察。结果表明:无论自交或种内、种间杂交花粉均可在柱头萌发,但萌发时间和萌发率存在显著差异。花粉管在柱头分泌物中生长或穿透乳突细胞沿柱... 运用荧光显微技术、整体透明法和石蜡切片法,对楸树自交及种内、种间杂交亲和性进行了显微观察。结果表明:无论自交或种内、种间杂交花粉均可在柱头萌发,但萌发时间和萌发率存在显著差异。花粉管在柱头分泌物中生长或穿透乳突细胞沿柱头中部维管束生长,之后进入花柱引导组织胞间隙。大量种内和种间杂交花粉管于授粉后12~24 h迅速生长至花柱基部;48~72 h进入子房;96~120 h前后发生双受精,肉眼可见子房发红膨大。自交授粉后约36%的花粉管在柱头和花柱上端终止生长;42%的花粉管于授粉后72~96 h进入子房;直到授粉后120 h花冠脱落为止,少数花粉管能够穿透胚囊,但未见双受精发生,子房无膨大。研究认为:楸树具有自交不亲和性,而种内和种间杂交是亲和的;其不亲和反应发生的最终位置在子房,时间在合子形成前,为合子前晚期自交不亲和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楸树 花粉萌发 花粉管生长 晚期自交不亲和
下载PDF
鲤鲫杂交两种回交子代鱼的形态特征比较 被引量:18
11
作者 闫学春 梁利群 +1 位作者 孙效文 曹顶臣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6期797-800,共4页
采用雌性二倍体鲤鲫杂交分别与雄性鲤鱼和雄性鲫鱼回交,获得了鲤鲫杂交两种回交子代鱼,并对其1龄鱼的形态特征和内部器官结构进行了测定。回交鲤的主要性状为侧线鳞31~38;下咽齿2行,1.4/4.1;口须2对;肠长44~46 cm;体长为头长的(3.25&#... 采用雌性二倍体鲤鲫杂交分别与雄性鲤鱼和雄性鲫鱼回交,获得了鲤鲫杂交两种回交子代鱼,并对其1龄鱼的形态特征和内部器官结构进行了测定。回交鲤的主要性状为侧线鳞31~38;下咽齿2行,1.4/4.1;口须2对;肠长44~46 cm;体长为头长的(3.25±0.15)倍,为尾柄长(6.14±0.89)倍;头长为眼径的(4.76±0.27)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06±0.16)倍。回交鲫的主要性状为:侧线鳞27~36;下咽齿1行,4/4;口须1对;肠长24~62cm;体长为头长的(3.33±0.13)倍,为尾柄长的(6.36±0.54)倍;头长为眼径的(4.54±0.20)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90±0.28)倍。结果表明,鲤鲫杂交与鲤鱼回交子代的形态特征偏向于鲤鱼;与鲫鱼回交子代的形态特征偏向于鲫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鲤鲫杂交 回交 子代 形态特征
下载PDF
尾叶紫薇与紫薇杂交后代花香气成分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徐婉 石俊 +2 位作者 蔡明 潘会堂 张启翔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87-394,共8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测定技术,对尾叶紫薇(W1)与紫薇品种‘多花粉’(C)杂交各世代(F1、F2、BC1)个体的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1)尾叶紫薇与F1代个体的挥发物成分均有25种,‘多花粉...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测定技术,对尾叶紫薇(W1)与紫薇品种‘多花粉’(C)杂交各世代(F1、F2、BC1)个体的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1)尾叶紫薇与F1代个体的挥发物成分均有25种,‘多花粉’的挥发物成分有10种,F2代及BC1代个体的挥发物成分均有26种。(2)月桂烯是尾叶紫薇与杂交子代共有的挥发物成分,但相对百分含量在亲本及各世代中均不高,分别为0.69%(W1)、3.16%(F1)、0.51%(F2)、0.75%(BC1)。(3)亲本及子代的香气成分和相对百分含量存在很大差异,尾叶紫薇、‘多花粉’与杂交子代(F1、F2、BC1)具有较高相对百分含量的挥发物成分分别为异香叶醇(26.21%)、1,1-二甲基-3-亚甲基-乙烯基环己烷(50.34%)、α-法尼烯(11.37%)、1,3,3-三甲基-2-乙烯基-环己烯(14.67%)及反-α-香柠檬烯(16.19%)。(4)尾叶紫薇、‘多花粉’与F1的主要挥发物成分为来源于脂氧合酶途径的脂肪酸衍生物,F2及BC1子代的主要挥发物成分为来源于甲羟戊酸(MVA)途径和2-C-甲基-D-赤藓糖醇-4-磷酸(MEP)途径的萜烯类化合物。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了解紫薇香气成分的遗传规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叶紫薇 紫薇 种间杂种 挥发物成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
下载PDF
3×3完全双列杂交F1不同阶段生长特点的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苏胜彦 董在杰 +5 位作者 袁新华 徐跑 马庆男 张建桥 刘伟 马良骁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18-625,共8页
为了了解鲤杂交F1不同组合、不同阶段生长性状的变化情况,研究以建鲤、黄河鲤和黑龙江野鲤3个鲤品种双列杂交F1为试验材料,通过组合、组合内性别间、性别、不同时期体重、体增重以及协方差分量的分析,来确定完全双列杂交F1生长性状的变... 为了了解鲤杂交F1不同组合、不同阶段生长性状的变化情况,研究以建鲤、黄河鲤和黑龙江野鲤3个鲤品种双列杂交F1为试验材料,通过组合、组合内性别间、性别、不同时期体重、体增重以及协方差分量的分析,来确定完全双列杂交F1生长性状的变化特点,以及在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各个组合体重不同,不同时期组合内性别间体重差异不同;不同时期不同性别间体重差异不同;不同协方差分量,同一组合PIT标记17个月时的体重的最小二乘估计值不同,同一个协方差分量,9个组合中极值估计值出现的组合也不同;除PIT标记17个月后的体厚作为协方差分量外,性别之间体重没有差异,其余分量均是雌鱼体重显著高于雄鱼体重。这些说明选取合适的协方差分量对组合的选择和育种的结果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双列杂交F1 生长性状 协方差 PIT标记
下载PDF
提莫菲维小麦与光稃野燕麦远缘杂交后代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安洪周 胡梅 +2 位作者 郑会敏 张素勤 张庆勤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95-300,共6页
通过普通细胞学和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研究提莫菲维小麦(Triticum timopheevi)与光稃野燕麦(Avenafatua L.var.glabrata Pat)远缘杂交后代花粉母细胞染色体减数分裂行为。结果表明,该F3株系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指数为87.46,表现出一... 通过普通细胞学和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研究提莫菲维小麦(Triticum timopheevi)与光稃野燕麦(Avenafatua L.var.glabrata Pat)远缘杂交后代花粉母细胞染色体减数分裂行为。结果表明,该F3株系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指数为87.46,表现出一定的遗传不稳定性。GISH分析发现该F3株系中期I细胞中有4对红色杂交信号,且游离的单价体上各有1个杂交信号;后期Ⅰ、后期Ⅱ和末期Ⅱ出现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微核等现象,分别占观察数的10.58%、1.92%和12.36%,这些异常现象可能是由于光稃野燕麦遗传物质干扰了小麦同源染色体或部分同源染色体的正常配对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野燕麦 减数分裂 染色体行为 基因组原位杂交
下载PDF
簸箕柳种内杂交F_1群体株高生长曲线的拟合 被引量:7
15
作者 马秋月 陈赢男 +2 位作者 渠纪腾 戴晓港 尹佟明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3-16,共4页
对簸箕柳F1杂交组合的450株子代在1 a内的苗高生长进行了测定,利用Logistic、Gompertz和Von Bertalanffy等3种非线性模型对其生长变化规律进行拟合及分析,结果显示,3种模型的拟合度(R2)均在0.98以上。Logistic和Gompertz模型的早期拟合... 对簸箕柳F1杂交组合的450株子代在1 a内的苗高生长进行了测定,利用Logistic、Gompertz和Von Bertalanffy等3种非线性模型对其生长变化规律进行拟合及分析,结果显示,3种模型的拟合度(R2)均在0.98以上。Logistic和Gompertz模型的早期拟合值与实际值偏离较大,而Von Bertalanffy模型在整个测定时期其拟合值与实际值均很接近,拟合度可达0.994。由此可建立理想的统计模型来追踪簸箕柳F1苗高生长率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簸箕柳 生物量 株高 生长曲线拟合
下载PDF
凡纳滨对虾多个引进群体的杂交配合力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浩 罗坤 +3 位作者 栾生 孔杰 许圣钰 陈宝龙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89-495,共7页
利用人工授精技术,通过双列杂交和巢式交配设计,以7个凡纳滨对虾群体生产家系130个,建立育种基础群体。利用混合线性模型和广义线性模型,结合约束极大似然法估计不同引进群体体质量和存活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eneral combining ability,G... 利用人工授精技术,通过双列杂交和巢式交配设计,以7个凡纳滨对虾群体生产家系130个,建立育种基础群体。利用混合线性模型和广义线性模型,结合约束极大似然法估计不同引进群体体质量和存活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eneral combining ability,GCA)和特殊配合力(special combining ability,SCA)。结果显示,对于体质量性状,UA5、UA4和SIN 3个群体的GCA值最高,分别为0.42、0.32和0.19;17个杂交组合中,UA5×SIN、UA1×UA2、UA4×UA5、UA4×SIN和UA1×SIN 5个组合体质量和存活性状的SCA值正向优势较明显,是生产优良子代的优先搭配组合;体质量和存活性状配合力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环境下体质量性状GCA和SCA方差组分所占比例不同,但总体差异不大;相关性分析显示,不同环境下体质量性状配合力之间存在正相关,而存活性状存在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杂交 一般配合力 特殊配合力
下载PDF
加拿大披碱草和老芒麦及其杂种F_1,F_2的RAPD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景环 云锦凤 +2 位作者 邰丽华 王树彦 吕建军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7-80,共4页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RAPD)对加拿大披碱草和老芒麦及其杂种F1,F2做了比较分析。旨在用分子标记方法探索亲本加拿大披碱草与老芒麦及其远缘杂种后代的遗传关系,为后期育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两亲本加拿大披碱草和老芒麦之间...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RAPD)对加拿大披碱草和老芒麦及其杂种F1,F2做了比较分析。旨在用分子标记方法探索亲本加拿大披碱草与老芒麦及其远缘杂种后代的遗传关系,为后期育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两亲本加拿大披碱草和老芒麦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杂种F1主要表现为互补双亲的RAPD扩增带,同时还丢失了双亲部分的RAPD扩增带,杂种F1的多态性条带有偏向母本遗传的倾向;F1是真正的杂种;F2的多态性条带表明:F2与父母本的遗传距离相差不大,略偏向母本。亲本与杂种F1,F2的RAPD扩增带表型均具有一定的差异,RAPD遗传标记可用于杂种鉴定和目标性状植株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拿大披碱草 老芒麦 杂种F1 F2 RAPD分析
下载PDF
大黄鱼(♀)与鮸状黄姑鱼(♂)杂交及其子代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简林江 杨育凯 +2 位作者 刘贤德 陈庆凯 王志勇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01-808,共8页
为了探讨大黄鱼(♀)与鮸状黄姑鱼(♂)远缘杂交的可行性,构建了2个杂交家系(LN1和LN2),检测了杂交F1的倍性,并利用10个微卫星标记对杂交亲本及F1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大黄鱼(♀)与鮸状黄姑鱼(♂)可以成功杂交产生形态正常后代,45日龄... 为了探讨大黄鱼(♀)与鮸状黄姑鱼(♂)远缘杂交的可行性,构建了2个杂交家系(LN1和LN2),检测了杂交F1的倍性,并利用10个微卫星标记对杂交亲本及F1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大黄鱼(♀)与鮸状黄姑鱼(♂)可以成功杂交产生形态正常后代,45日龄成活率达到30%,但杂交受精率(29.0%、32.6%)与孵化率(75.0%、76.7%)要显著低于大黄鱼自繁(P<0.05)。杂交幼鱼体型修长,头为尖钝型,体侧布满黑褐色斑点;DNA相对含量测定和微卫星标记分析结果显示,90%以上杂交后代是杂交二倍体,另外有少量的杂交三倍体和雌核发育二倍体;杂交幼鱼形态兼具有双亲的特征,与大黄鱼明显不同;至45日龄为止,杂交二倍体和三倍体生长速度均慢于大黄鱼。研究结果为大黄鱼(♀)和鮸状黄姑鱼(♂)杂交F1的开发利用及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鮸状黄姑鱼 远缘杂交 DNA相对含量 微卫星标记 遗传关系
下载PDF
油菜与芸芥属间杂种离体子房和胚培养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戴林建 李栒 +1 位作者 官春云 钟军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01-204,共4页
为建立芸薹属与芸芥属间杂种离体子房和胚培养的技术体系,运用4个亲和性较强的组合进行离体子房和胚培养.结果表明在子房培养中,以授粉后6~8d处理的子房生长量最大,成胚数和成苗数最多.所有不同浓度和组合的激素,包括无激素培养基处理... 为建立芸薹属与芸芥属间杂种离体子房和胚培养的技术体系,运用4个亲和性较强的组合进行离体子房和胚培养.结果表明在子房培养中,以授粉后6~8d处理的子房生长量最大,成胚数和成苗数最多.所有不同浓度和组合的激素,包括无激素培养基处理均获得了湘油15号与芸芥的杂种胚,以1.0mg/LNAA+0.5mg/L6-BA组合效果最好.在胚培养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对离体胚的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附加成分(干酪素)单独使用时效果不明显,与生长素一起使用效果较好.子房培养和胚培养均能获得一定数量的苗,但通过苗期真假杂种的鉴定,24株真杂种均由子房培养所获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芸芥 子房培养 胚培养
下载PDF
多花刺槐花粉与柱头形态及授粉亲和性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姜丽娜 荀守华 +4 位作者 张元帅 毛秀红 乔玉玲 董元夫 孙百友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38-944,共7页
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多花刺槐不同发育时期的花粉与柱头形态进行观察分析;采用人工控制授粉方法,将多花刺槐花粉分别与异株多花刺槐和刺槐优良无性系(‘鲁刺152’)授粉,并用苯胺蓝试剂染色法观察多花刺槐花粉管的萌发过程,分析其授粉... 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多花刺槐不同发育时期的花粉与柱头形态进行观察分析;采用人工控制授粉方法,将多花刺槐花粉分别与异株多花刺槐和刺槐优良无性系(‘鲁刺152’)授粉,并用苯胺蓝试剂染色法观察多花刺槐花粉管的萌发过程,分析其授粉亲和性,以探究多花刺槐自然结实率低的原因,为多花刺槐杂交育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多花刺槐花粉粒大小平均为32.08μm×19.55μm(极轴长×赤道轴长),形状为长椭球形、略方,具3个萌发沟,花粉粒大小在开花当时(花朵旗瓣微微张开,花药开始散粉)达到最大(33.71μm×20.11μm),且形状饱满,此时为采粉的最佳时间。(2)柱头表面具粘液和凸起,开花前12h可授性最好,开花后48h柱头开始分解,可授性已很差;柱头的可授期从开花前24h至开花后24h,约为3d。(3)多花刺槐花粉在异株多花刺槐和‘鲁刺152’为母本的植株上均可萌发,并伸长至子房,但在前者的柱头上萌发较晚,伸长速度较慢,说明它们之间均具有亲和性,但与异株多花刺槐的亲和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花刺槐 花粉 柱头 电镜观察 授粉亲和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