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耐旱水稻种质的筛选鉴定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双香 钱亦璐 +3 位作者 章瑾诗 张维林 王涛 杨玲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2期196-200,共5页
筛选耐旱水稻种质资源,是发展水稻旱作生产的首要任务.通过旱地播种、自然条件下观察水稻种质的耐旱性、不同质量分数的PEG6000渗透胁迫等方法进行耐旱水稻种质的筛选.结果表明:种质93-11(Bph15)在旱地初步筛选为耐旱种质;27%PEG6000的... 筛选耐旱水稻种质资源,是发展水稻旱作生产的首要任务.通过旱地播种、自然条件下观察水稻种质的耐旱性、不同质量分数的PEG6000渗透胁迫等方法进行耐旱水稻种质的筛选.结果表明:种质93-11(Bph15)在旱地初步筛选为耐旱种质;27%PEG6000的渗透胁迫能够模拟自然条件下的旱地干旱胁迫;在27%PEG6000的渗透胁迫下,93-11(Bph15)表现出强耐旱性.研究实现了耐旱水稻种质的筛选鉴定,对发展水稻旱作生产、降低水稻生产对水的过度依赖和减少稻田温室气体排放以实现碳中和等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干旱胁迫 耐旱性 种质 筛选
下载PDF
奥利亚罗非鱼(♀)×鳜(♂)杂交后代的形态 被引量:40
2
作者 俞菊华 夏德全 +2 位作者 杨弘 贺艳辉 吴婷婷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31-435,共5页
通过测定美国奥利亚罗非鱼(Ao)、Ao(♀)×鳜(♂)的子代(As1)、埃及奥利亚罗非鱼(Eo)、Eo(♀)×鳜(♂)的子代(Es1)、As1(♀)×Ao(♂)的所谓"回交"子代(As2)、Es1的兄妹交子代(Es2)的形态和框架数据,用卡方分析、... 通过测定美国奥利亚罗非鱼(Ao)、Ao(♀)×鳜(♂)的子代(As1)、埃及奥利亚罗非鱼(Eo)、Eo(♀)×鳜(♂)的子代(Es1)、As1(♀)×Ao(♂)的所谓"回交"子代(As2)、Es1的兄妹交子代(Es2)的形态和框架数据,用卡方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比较了它们之间的形态异同。可数性状卡方分析表明,这几组实验鱼可数性状无显著差异;形态和框架数据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除了As2与Ao之间无显著差异外,其它都有显著差异,其中As1和Es1与其它鱼的差异最大,Es2与其它鱼的差异其次;判别分析结果表明,判别效果极显著,判别准确率都在90%以上,判别准确率依次为Es1、As1、As2都为100%,Es2为96.2%,Ao为95%,Eo为90%。综合以上分析,根据亚种75%规则,表明雌性奥利亚罗非鱼与雄性鳜间远缘杂交后代与亲本奥利亚罗非鱼不同;为此通过本课题的远缘杂交也许能产生新的养殖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利亚罗非鱼 远缘杂交 形态差异 框架分析 多元分析
下载PDF
斑鳢、乌鳢及其杂交种形态差异分析 被引量:24
3
作者 刘苏 朱新平 +3 位作者 陈昆慈 赵建 潘德博 李凯彬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88-493,共6页
运用形态学和框架分析法对斑鳢(♀)、乌鳢(♂)及其杂交种的形态差异和判别进行了分析。在体色方面,头顶部、体侧及尾鳍基部,斑鳢与乌鳢的体色斑纹差异明显,杂交鳢偏向于斑鳢。在11项可数性状中,三者腹鳍一致,杂交鳢胸鳍超父本偏离,其他... 运用形态学和框架分析法对斑鳢(♀)、乌鳢(♂)及其杂交种的形态差异和判别进行了分析。在体色方面,头顶部、体侧及尾鳍基部,斑鳢与乌鳢的体色斑纹差异明显,杂交鳢偏向于斑鳢。在11项可数性状中,三者腹鳍一致,杂交鳢胸鳍超父本偏离,其他可数性状介于两者之间,平均杂交指数为53.45。对可数性状卡方检验结果表明:斑鳢与乌鳢除胸鳍无差异外,均达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杂交鳢与乌鳢在尾鳍、鳃耙、侧线鳞和侧线下鳞无差异,其他则差异极显著;杂交鳢与斑鳢除尾鳍和鳃耙无差异外,其他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可数性状中背鳍条数、侧线鳞和侧线上鳞可作为初步判断三者所属的指标。对10项可量性状参数计算的杂交指数显示,杂交鳢可量性状偏父本(乌鳢)遗传,其平均杂交指数为73.90。可量性状数据和框架数据的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显示,三者形态差异明显,杂交鳢在体型上偏向于乌鳢。判别分析建立的判别公式可以有效区分三者,判别准确率达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鳢 乌鳢 杂交鳢 形态差异 框架分析
下载PDF
梨远缘花粉原位萌发及生长特性 被引量:14
4
作者 吴巨友 张绍铃 +2 位作者 蒋大华 吴俊 刘连妹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2197-2201,共5页
应用荧光标记方法对梨远缘花粉在‘丰水’和‘噢嗄二十世纪’柱头上萌发及花粉管生长特性进行观察,结果表明:(1)梨远缘花粉均能在柱头上萌发,但其萌发率不同,授粉后24 h,在‘丰水’柱头上‘红叶桃’花粉萌发率最高,达62.8%,而‘盖县大... 应用荧光标记方法对梨远缘花粉在‘丰水’和‘噢嗄二十世纪’柱头上萌发及花粉管生长特性进行观察,结果表明:(1)梨远缘花粉均能在柱头上萌发,但其萌发率不同,授粉后24 h,在‘丰水’柱头上‘红叶桃’花粉萌发率最高,达62.8%,而‘盖县大李’花粉萌发率仅为12.0%,各种远缘花粉在‘丰水’柱头萌发率均高于‘噢嗄二十世纪’柱头。(2)各种远缘花粉管在梨柱头或花柱内生长情况也有差异,‘红叶桃’等核果类花粉管在梨柱头上均表现为扭曲、盘绕等现象,不能穿过柱头;‘红星’和‘红富士’花粉管虽然有少量穿过柱头,但不能进一步在花柱内生长,表现为扭曲变形、先端膨大等不亲和性现象。因此,梨与远缘果树杂交不亲和在柱头上就已发生,这与梨自交不亲和反应发生在花柱内的现象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缘杂交 亲和性 花粉萌发 花粉管
下载PDF
油菜和芸芥杂交时花粉与柱头识别反应的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戴林建 李栒 +2 位作者 官春云 张胜利 钟军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75-178,共4页
为查明两属间植物杂交受精前的障碍,用荧光显微镜观察了2个芸芥品种的花粉粒在5个油菜品种的柱头上粘附、萌发以及花粉管与柱头的识别反应.结果表明:油菜接受芸芥的花粉后,出现花粉延迟粘附和萌发,花粉管较难伸长,在柱头上扭曲、肿胀等... 为查明两属间植物杂交受精前的障碍,用荧光显微镜观察了2个芸芥品种的花粉粒在5个油菜品种的柱头上粘附、萌发以及花粉管与柱头的识别反应.结果表明:油菜接受芸芥的花粉后,出现花粉延迟粘附和萌发,花粉管较难伸长,在柱头上扭曲、肿胀等不亲和的现象,并且使乳突细胞产生强烈的胼胝质反应,以致阻碍异源花粉管进入柱头;而且父母本基因型不同,相互识别反应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芸芥 花粉 柱头 识别反应
下载PDF
远缘物种DNA导入水稻保持系的种质创新及SSR分析 被引量:14
6
作者 赵炳然 夏红爱 +4 位作者 阳和华 唐家斌 周成 朱立煌 袁隆平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7-50,共4页
将小粒野生稻 (Oryzaminuta)、高粱的DNA分别导入水稻保持系V2 0B和IR5 80 2 5B ,在第 1代 (D1 )获得变异 ,从前者变异株的后代中选育出了新的不育系及其保持系株系野威A和野威B ,而高粱DNA导入IR5 80 2 5B获得的变异系从D2 开始在形态... 将小粒野生稻 (Oryzaminuta)、高粱的DNA分别导入水稻保持系V2 0B和IR5 80 2 5B ,在第 1代 (D1 )获得变异 ,从前者变异株的后代中选育出了新的不育系及其保持系株系野威A和野威B ,而高粱DNA导入IR5 80 2 5B获得的变异系从D2 开始在形态上已不出现分离。SSR分析表明 ,变异系野威B、香粱 5均与受体存在遗传多态性 ,并含有供体特异的分子标记带型。首次从分子水平上证明 ,通过导入外源DNA获得的变异株确实存在无分离的现象。说明导入远缘物种DNA是创造水稻新种质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种质资源 微卫星(SSR)标记 外源DNA导入
下载PDF
甘蓝rDNA及C_0t-1 DNA荧光原位杂交及其核型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王太霞 吴春红 +1 位作者 黄进勇 魏文辉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30-234,共5页
为了探索一种高效可靠的芸薹属植物核型分析方法,本文以甘蓝品种黑叶小平头为实验材料,从其基因组DNA中分离出C0t-1 DNA并用生物素标记作探针,对有丝分裂中期相染色体进行原位杂交,每对染色体上均显示出了特定的荧光原位杂交带型.将植物... 为了探索一种高效可靠的芸薹属植物核型分析方法,本文以甘蓝品种黑叶小平头为实验材料,从其基因组DNA中分离出C0t-1 DNA并用生物素标记作探针,对有丝分裂中期相染色体进行原位杂交,每对染色体上均显示出了特定的荧光原位杂交带型.将植物25S和5S rDNA分别用地高辛和生物素标记作探针,单色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黑叶小平头2对染色体具有25S rDNA基因座,1对染色体具有5S rDNA基因座.生物素标记的C0t-1 DNA与地高辛标记的25S rDNA等量混合作探针,双色荧光原位杂交证实了C0t-1 DNA与25S rDNA二者具有一致的染色体位置特征,表明基于rDNA及C0t-1 DNA荧光原位杂交的核型分析技术,优于目前普遍采用的只基于rDNA荧光原位杂交的核型分析方法.结合已报道的rDNA染色体定位结果,及C0t-1 DNA荧光原位杂交带型与染色体形态,更准确地构建了甘蓝的核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 RDNA C0T-1 DNA 荧光原位杂交 核型分析
下载PDF
蓝身大斑石斑鱼冷冻精子(♂)与棕点石斑鱼(♀)杂交后代发育及生长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8
作者 田永胜 唐江 +8 位作者 马文辉 成美玲 李振通 吴玉萍 张晶晶 王林娜 庞尊方 王晓梅 翟介明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6-47,共12页
蓝身大斑石斑鱼(Epinephelus tukula)和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在自然环境中存在地理分布、繁殖时间和温度等方面的生殖隔离。本研究利用蓝身大斑石斑鱼冷冻精子与棕点石斑鱼卵人工授精,在水温为30℃、盐度为20的条件下... 蓝身大斑石斑鱼(Epinephelus tukula)和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在自然环境中存在地理分布、繁殖时间和温度等方面的生殖隔离。本研究利用蓝身大斑石斑鱼冷冻精子与棕点石斑鱼卵人工授精,在水温为30℃、盐度为20的条件下培育,对其胚胎发育、胚后变态发育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利用显微镜和解剖镜拍摄、记录胚胎发育和变态发育的形态特征和发育时序,统计了杂交受精率、孵化率和畸形率,并对鱼苗生长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杂交受精卵经过1037min完成胚胎发育。原肠早期,在胚层一侧就形成了胚盾,神经管在胚孔封闭时也开始出现,在视泡和耳囊发育的同时,克氏囊(末球)也开始形成。在心脏跳动之前,胚体先开始抽动,当977min肌节发育到23对时,心脏开始间歇性的跳动,间歇时间24~40 s,心率98次/min;发育到1018 min时,间歇时间变短,心率约为93次/min;之后间歇性现象消失,心跳频率达到93次/min,这些现象在以往鱼类胚胎发育资料中均无记载。变态发育的典型特征是三叉棘的生长和退化,杂交幼鱼3 mm(10 d)时,形成背鳍棘和腹鳍棘;全长21.5 mm (35 d)时,三叉棘退化,完成变态发育;55.3 mm (45 d)时,表型特征与成体相似。冷冻精子的受精率、孵化率和畸形率分别为(76.67±5.77)%、(85.67±5.13)%和(6.33±1.54)%,与新鲜精子无显著差异(P<0.05)。鱼苗65 d时,体长达到8.89 cm,杂交后代体色趋于一致,且生长速度快;1龄时,平均全长和体重分别达(32.58±1.60) cm和(559.76±80.85) g。对比养殖实验显示,1龄棕点石斑鱼(♀)×蓝身大斑石斑鱼(♂)杂交后代体重是棕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后代的1.63倍,全长为1.24倍;这一时期的生长方程为W=0.0311L2.8079,R2=0.9886。研究结果表明,蓝身大斑石斑鱼和棕点石斑鱼杂交胚胎和胚后发育不存在遗传障碍,后代受精率和孵化率高、畸形率低,具有生长快杂交优势,为2种石斑鱼杂交育种和苗种大量培育提供了一定的遗传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身大斑石斑鱼 棕点石斑鱼 杂交 胚胎发育 变态发育 成活率
下载PDF
小报春与岩生报春种间杂交亲和性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唐星林 刘艳梅 +3 位作者 潘会堂 马玉磊 李小远 张启翔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70-275,共6页
以报春花属报春花组的小报春(Primula forbesii)和指叶报春组的岩生报春(Primula saxatilis)为亲本,对种间杂交的结实性及花粉管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小报春与岩生报春种间杂交表现为不亲和,正反交组合正常结实率为0,但正交、反交... 以报春花属报春花组的小报春(Primula forbesii)和指叶报春组的岩生报春(Primula saxatilis)为亲本,对种间杂交的结实性及花粉管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小报春与岩生报春种间杂交表现为不亲和,正反交组合正常结实率为0,但正交、反交组合花粉在柱头表面的萌发和花粉管伸长过程有明显差异,小报春花粉授粉4h后可以在岩生报春柱头表面萌发,但花粉管伸长的速度明显比对照组[岩生报春(P)×岩生报春(T)、岩生报春(T)×岩生报春(P)]慢,并且花粉管生长弯曲,授粉192h后花粉管仍未到达子房;岩生报春的花粉可以在小报春柱头上正常萌发,授粉48h后花粉管到达子房;4个对照授粉组合均分别于24h(短花柱为母本)、48h(长花柱为母本)时完成受精过程。研究表明,岩生报春×小报春杂交存在受精前障碍,小报春×岩生报春杂交亲和性较好,并可通过幼胚拯救的方法获得组间杂种后代;花柱长度可能是影响种间杂交结实能力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报春 岩生报春 组间杂交 亲和性 花粉萌发 胚拯救
下载PDF
一粒小麦-葡萄牙野燕麦远缘杂交后代衍生系GISH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小娟 韩德俊 +3 位作者 魏国荣 曾庆东 张庆勤 康振生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442-2446,共5页
以一粒小麦-葡萄牙野燕麦杂交后代一粒葡为实验材料,以地高辛标记的葡萄牙野燕麦基因组DNA为探针、一粒小麦基因组DNA为封阻对一粒葡及其衍生系根尖染色体进行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分析,探讨了影响一粒葡GISH效果的主要因素.建立并优化... 以一粒小麦-葡萄牙野燕麦杂交后代一粒葡为实验材料,以地高辛标记的葡萄牙野燕麦基因组DNA为探针、一粒小麦基因组DNA为封阻对一粒葡及其衍生系根尖染色体进行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分析,探讨了影响一粒葡GISH效果的主要因素.建立并优化了一粒葡GISH分析的实验体系,即探针DNA与封阻DNA比例为1∶50时可有效分开双方染色体组.优化GISH分析显示,在一粒葡后代衍生系中均检测到燕麦染色质的存在,且不同选系间带有燕麦染色体的数目不同,进一步证明一粒葡是一粒小麦-葡萄牙野燕麦远缘杂交的后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原位杂交 一粒小麦 葡萄牙野燕麦 远缘杂交
下载PDF
六倍体裸燕麦与普通小麦属间可交配性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吕爱枝 章彦俊 +2 位作者 曹熙敏 俞凤芳 周世杰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96-99,共4页
以4个不同的六倍体裸燕麦品种和普通小麦进行正反杂交,确定裸燕麦和普通小麦的可交配性。调查杂种结实率并诱导杂种愈伤组织。结果表明:六倍体裸燕麦与普通小麦的可交配性和愈伤组织诱导率因品种和正反交方式的不同而不同。在以六倍体... 以4个不同的六倍体裸燕麦品种和普通小麦进行正反杂交,确定裸燕麦和普通小麦的可交配性。调查杂种结实率并诱导杂种愈伤组织。结果表明:六倍体裸燕麦与普通小麦的可交配性和愈伤组织诱导率因品种和正反交方式的不同而不同。在以六倍体裸燕麦为母本的正交试验中,‘白燕2号’母本结实率最高,为12.98%。在以六倍体裸燕麦为父本的反交试验中,‘白燕5号’为父本时结实率最高,为6.25%。相同品种间正反交结实率也有差异。4个裸燕麦品种与春小麦的杂种胚均有较高的愈伤组织诱导率。此研究对燕麦的优异基因资源的利用和裸燕麦、小麦种质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倍体裸燕麦 普通小麦 远缘杂交 可交配性 愈伤组织
下载PDF
异源三倍体鲫鲂的遗传组成和生殖特性观察 被引量:5
12
作者 覃钦博 戴婧 +1 位作者 刘少军 刘筠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56-361,共6页
红鲫属鲤亚科,其染色体数目为2n=100;团头鲂属于鲌亚科,其染色体数目为2n=48。在红鲫(♀)×团头鲂(♂)的远缘杂交F1代中获得了异源三倍体鲫鲂和异源四倍体鲫鲂。本研究对异源三倍体鲫鲂进行了染色体核型分析、染色体FISH杂交检测和... 红鲫属鲤亚科,其染色体数目为2n=100;团头鲂属于鲌亚科,其染色体数目为2n=48。在红鲫(♀)×团头鲂(♂)的远缘杂交F1代中获得了异源三倍体鲫鲂和异源四倍体鲫鲂。本研究对异源三倍体鲫鲂进行了染色体核型分析、染色体FISH杂交检测和性腺结构观察,结果表明:1)异源三倍体鲫鲂的染色体数目为3n=124,染色体核型公式为31m+45sm+26st+22t,染色体组由2套红鲫染色体和1套团头鲂染色体组成;2)利用红鲫特有重复序列为探针进行FISH杂交,红鲫的100条染色体均被标记上荧光信号,而团头鲂的染色体均未标记上荧光信号,异源三倍体鲫鲂中有100条染色体被标记上荧光信号,说明异源三倍体鲫鲂含有2套红鲫来源的染色体组;3)异源三倍体鲫鲂的性腺发育异常,其卵巢型和精巢型性腺发育呈现出退化的特征。研究还讨论了异源三倍体鲫鲂的形成机制。实验结果为鱼类远缘杂交和多倍体鱼研究提供了实验数据,在鱼类遗传育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缘杂交 异源三倍体 不育 FISH 体鱼
下载PDF
埃塞俄比亚芥与诸葛菜属间杂种的基因组原位杂交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朱旺升 徐晶 +1 位作者 华玉伟 李再云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62-667,共6页
用幼胚培养方法重新获得的埃塞俄比亚芥BrassicacarinataA.Braun,2n=34与诸葛菜Orychophragmusviolaceus L.O.E.Schulz,2n=24的属间杂种仍为混倍体2n=14~34,2n=34细胞的频率最高;绝大多数花粉母细胞PMCs表现正常的17个二价体配对和17... 用幼胚培养方法重新获得的埃塞俄比亚芥BrassicacarinataA.Braun,2n=34与诸葛菜Orychophragmusviolaceus L.O.E.Schulz,2n=24的属间杂种仍为混倍体2n=14~34,2n=34细胞的频率最高;绝大多数花粉母细胞PMCs表现正常的17个二价体配对和17∶17的分离.基因组原位杂交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有体细胞和PMCs中不含有整条的诸葛菜染色体,2n=34的体细胞和PMCs中包含了来自黑芥B.nigra L.Koch,2n=16的16条染色体.这些具有完全或部分埃塞俄比亚芥染色体组成的细胞,可能来源于以前提出的杂种细胞在有丝分裂中完全或部分亲本染色体组分开和染色体复制,并伴随诸葛菜染色体的消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塞俄比亚芥 诸葛菜 黑芥 属间杂种 基因组原位杂交 细胞遗传学
下载PDF
玉米自交系×大刍草远缘杂交后代性状变异研究初探 被引量:4
14
作者 芦立婷 陈景堂 +3 位作者 黄亚群 祝丽英 宋占权 刘志增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751-1755,共5页
采用人工剥苞多次授粉方法,将近缘一年生二倍体类玉米(大刍草)与普通玉米自交系杂交,对F1、F2以及回交后代B 1的抽雄期、吐丝期、散粉期、株高、穗位高、分蘖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远缘杂交后代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化.结果表明,远缘杂交后代株... 采用人工剥苞多次授粉方法,将近缘一年生二倍体类玉米(大刍草)与普通玉米自交系杂交,对F1、F2以及回交后代B 1的抽雄期、吐丝期、散粉期、株高、穗位高、分蘖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远缘杂交后代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化.结果表明,远缘杂交后代株高、穗位高分离变异较大,而抽雄期、吐丝期、散粉期分离变异较小,不同世代植株分蘖变化较大,F1代有57.5%植株、F2代有23%植株、BC1F1代有0.8%植株有分蘖;雌穗光周期敏感性大于雄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玉米 大刍草 远缘杂交 农艺性状 遗传变异
下载PDF
玉米×二倍体多年生类玉米后代的GISH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魏文辉 覃瑞 +2 位作者 宋运淳 郭乐群 谷明光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6期745-750,共6页
通过对玉米自交系旅 9与二倍体多年生类玉米 ( Zea diploperennis,DP)远缘杂交 ,其杂种与玉米回交 ,回交一代 ( BC1 )孤雌生殖 ,获得了具有 DP性状的两个稳定株系 a2 - 1和 a2 - 6 .对其中的外源渗入片段进行了荧光原位杂交物理定位 ,... 通过对玉米自交系旅 9与二倍体多年生类玉米 ( Zea diploperennis,DP)远缘杂交 ,其杂种与玉米回交 ,回交一代 ( BC1 )孤雌生殖 ,获得了具有 DP性状的两个稳定株系 a2 - 1和 a2 - 6 .对其中的外源渗入片段进行了荧光原位杂交物理定位 ,确定了 a2 - 1中外源渗入片段在第 1染色体长臂近末端 ,第 2 ,8染色体长臂中部 ,以及第 6染色体短臂中部 .a2 - 6中外源渗入片段在第 1染色体长臂近末端 ,第 2 ,8染色体长臂中部 .对两株系中渗入片段在染色体上的物理位置的特点 ,位置与抗病性之间的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倍体多年生类玉米 外源渗入片段 抗病基因 基因组原位杂交
下载PDF
利用青海大黄油菜和芥蓝合成大粒甘蓝型油菜 被引量:11
16
作者 富贵 赵志刚 杜德志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6-141,共6页
利用青海大黄油菜(QD,2n=20,AA)与几种不同的甘蓝(CC,2n=18)正反杂交,辅以幼胚抢救、子房培养和染色体加倍技术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结果表明:以QD为母本的多个杂交组合获得69株杂种苗,反交组合均未得到正常发育的胚。与中迟芥蓝杂交后... 利用青海大黄油菜(QD,2n=20,AA)与几种不同的甘蓝(CC,2n=18)正反杂交,辅以幼胚抢救、子房培养和染色体加倍技术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结果表明:以QD为母本的多个杂交组合获得69株杂种苗,反交组合均未得到正常发育的胚。与中迟芥蓝杂交后的QD子房在MS、1/2MS、MS+0.2mg/L 6-BA三种培养基中得胚率依次为15.5%、8.9%和4.4%,共获得24个杂种胚,而在MS+1.5mg/L 6-BA+0.25mg/L NAA分化培养基上角果内未发现成熟胚。染色体加倍处理结果表明,在培养基中添加秋水仙素后加倍率最高(59.4%~86.4%)。SSR分子标记结果显示:受试材料全部为真杂种,并且没有出现新增带和缺失带。人工甘蓝型油菜在形态上介于双亲之间,千粒重较高,达到5.48g~7.45g,显著高于甘蓝型油菜品种青油14号和中双4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合成 甘蓝型油菜 SSR分析 千粒重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新型恢复系Nsa恢1及其后代的GISH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黄进勇 胡琼 +4 位作者 魏文辉 王力军 闫晓红 向瑞勇 王清坤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67-471,共5页
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in situhybridization,GISH)结合双色荧光原位杂交(double-colour fluo-rescencein situhybridization,dc-FISH)技术,对甘蓝型油菜新型恢复系Nsa恢1及其后代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sa恢1为甘蓝型油菜-新疆野生... 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in situhybridization,GISH)结合双色荧光原位杂交(double-colour fluo-rescencein situhybridization,dc-FISH)技术,对甘蓝型油菜新型恢复系Nsa恢1及其后代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sa恢1为甘蓝型油菜-新疆野生油菜二体异附加系,包含了甘蓝型油菜全基因组和新疆野生油菜1对染色体,这1对新疆野生油菜染色体为同源染色体.不育系分别与保持系、恢复系Nsa恢1、保持系杂交后获得了BC3代不育株及可育株,GISH-dcFISH分析结果表明,BC3代可育株为甘蓝型油菜-新疆野生油菜单体异附加系,而不育株中不含新疆野生油菜染色体.说明恢复基因位于Nsa恢1的新疆野生油菜染色体上,为下一步克隆这一新型恢复基因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新疆野生油菜 恢复系 恢复基因
下载PDF
鸡、鹌鹑及其属间杂交种早期生长性能的测定 被引量:6
18
作者 余春梅 赵宗胜 +1 位作者 李大全 李岩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1期11-14,共4页
测定了鸡、乌鸡、鹌鹑及其属间杂交种的早期生长性状,根据各类禽在0~10周龄的体重、平均日增重及相对生长参数,分别绘制出累积、绝对和相对生长速度曲线。分析了杂交禽与其父母本早期生长性能的差异及趋势。结果表明:杂交禽成年后体重... 测定了鸡、乌鸡、鹌鹑及其属间杂交种的早期生长性状,根据各类禽在0~10周龄的体重、平均日增重及相对生长参数,分别绘制出累积、绝对和相对生长速度曲线。分析了杂交禽与其父母本早期生长性能的差异及趋势。结果表明:杂交禽成年后体重为480~500g,约为鹌鹑的3倍;杂交禽1~2周龄相对生长率最大,5~6周龄绝对生长达到高峰,至10周龄时,两者均有明显降低;其迅速生长期比鹌鹑延长了3周,表明属间杂交使得杂交禽子一代同时获得了两亲本的优良性状,既具有父本快速生长的特征,又具有母本早熟的遗传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鹌鹑 属间杂交种 早期生长性能 体重 平均日增重 相对生长参数 鸟类遗传学
下载PDF
同源四倍体水稻与狼尾草杂交结实的胚胎学证据 被引量:6
19
作者 黄群策 秦广雍 梁秋霞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6-59,共4页
在以 6份同源四倍体水稻为杂交母本与狼尾草进行属间杂交中发现 ,其结实率达到 0 .84%~ 2 .0 6% ,而在以二倍体水稻为母本的属间杂交中却没有获得结实种子。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对属间杂交结籽的特殊生殖现象进行了观察研究 ,... 在以 6份同源四倍体水稻为杂交母本与狼尾草进行属间杂交中发现 ,其结实率达到 0 .84%~ 2 .0 6% ,而在以二倍体水稻为母本的属间杂交中却没有获得结实种子。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对属间杂交结籽的特殊生殖现象进行了观察研究 ,试图寻找其杂交结实的胚胎学证据。结果表明 ,狼尾草的花粉粒不能在二倍体水稻的柱头上萌发 ,说明二倍体水稻与狼尾草的生殖隔离很严格 ,两者很难杂交。然而 ,狼尾草的花粉粒在同源四倍体水稻的柱头上能萌发 ,花粉管能在花柱中伸长并能将雄配子送入胚囊内与雌配子融合成受精卵。同源四倍体水稻与狼尾草的受精作用比较特殊 ,包括精细胞与卵细胞的单受精作用、精细胞与次生极核的单受精作用和正常的双受精作用 ,总受精率和总成胚率分别为 6.3 6%~ 11.68%和 4.11%~ 9.44 %。试验结果为解释同源四倍体水稻与狼尾草杂交结籽的特殊生殖现象提供了有力的胚胎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源四倍体水稻 狼尾草 远缘杂交 结实 胚胎学证据
下载PDF
利用菘蓝创建抗病毒油菜及新的雄性不育/恢复系统 被引量:3
20
作者 康雷 李鹏飞 +1 位作者 王爱凡 李再云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74-678,共5页
十字花科菘蓝为我国传统的染料与药用植物,其基因组结构及遗传方面的研究较少。我们在十多年间系统开展了甘蓝型油菜与菘蓝的体细胞杂种合成及后代的选育,鉴定出全套甘蓝型油菜-菘蓝附加系,分解了菘蓝的基因组、确定了每条染色体上所携... 十字花科菘蓝为我国传统的染料与药用植物,其基因组结构及遗传方面的研究较少。我们在十多年间系统开展了甘蓝型油菜与菘蓝的体细胞杂种合成及后代的选育,鉴定出全套甘蓝型油菜-菘蓝附加系,分解了菘蓝的基因组、确定了每条染色体上所携带的基因、基因所决定的代谢产物;特别是发现三个附加系具有较强的抗流感病毒活性,它们作为蔬菜、饲料、饲料添加剂及制药原料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培育出雄蕊心皮化发育的新型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命名为"菘油"CMS),其线粒体DNA为双亲重组体,大部分来自菘蓝;将特定菘蓝染色体上与雄蕊发育相关的染色体片段导入甘蓝型油菜而获得"菘油"CMS的恢复系,从而实现了三系配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菘蓝 附加系 雄性不育系 恢复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