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2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V-ARTP复合诱变选育高产纤维素酶菌株
1
作者 耿海波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62-166,共5页
该研究以拟康氏木霉(Trichoderma pseudokoningii)TP-89为出发菌株,利用紫外(UV)和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复合诱变方法对其进行诱变,并对其遗传稳定进行测定,以期筛选高产纤维素酶且稳定遗传的突变菌株。结果表明,出发菌株TP-89通过UV... 该研究以拟康氏木霉(Trichoderma pseudokoningii)TP-89为出发菌株,利用紫外(UV)和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复合诱变方法对其进行诱变,并对其遗传稳定进行测定,以期筛选高产纤维素酶且稳定遗传的突变菌株。结果表明,出发菌株TP-89通过UV诱变100 s,ARTP诱变120 s后,筛选出一株纤维素酶产量高且稳定遗传的正突变菌株UA-67,其在产酶培养基上培养4 d时,滤纸酶活为2.59 U/mL、内切酶活为4.26 U/mL、外切酶活为7.79 U/mL,较出发菌株TP-89分别提高85.0%、125.4%和7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酶 紫外诱变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 筛选 拟康氏木霉
下载PDF
端粒酶逆转录酶在建立永生化细胞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赵梦坡 八晓敏 +2 位作者 罗胜军 向华 王晓虎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2-107,共6页
永生化细胞是研究细胞如何增殖、分化、凋亡过程及细胞衰老现象等机理的理想细胞模型。研究建立有效促进正常细胞永生化的生物学方法,相对于由某些基因突变、理化刺激及病毒、原癌基因直接诱导刺激等方法构建的永生化细胞系,应用端粒酶... 永生化细胞是研究细胞如何增殖、分化、凋亡过程及细胞衰老现象等机理的理想细胞模型。研究建立有效促进正常细胞永生化的生物学方法,相对于由某些基因突变、理化刺激及病毒、原癌基因直接诱导刺激等方法构建的永生化细胞系,应用端粒酶逆转录酶(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 TERT)重新激活端粒酶活性来维持细胞增殖能力的方法被证明是安全有效的。论文阐述了近些年TERT所构建的永生化细胞系在组织工程、临床治疗、基础研究等方面的应用,总结了TERT构建的永生化细胞系对人和动物疾病相关研究起到的作用,并对其在细胞农业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粒 端粒酶逆转录酶 细胞 永生化
下载PDF
四种除草剂对泥鳅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诱导 被引量:29
3
作者 谢志浩 蔡亚非 +2 位作者 陈国 黄剑锋 余红卫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7-19,共3页
采用红细胞微核和核异常测试法,研究了除草剂精禾草克、氟乐灵、扫艹弗特,2-甲-4氯钠水剂对泥鳅红细胞核的遗传毒性。泥鳅在各除草剂试验液中染毒24h,采血制片。结果表明,四种除草剂均不同程度地引起微核细胞率和核异常细胞率等遗传指... 采用红细胞微核和核异常测试法,研究了除草剂精禾草克、氟乐灵、扫艹弗特,2-甲-4氯钠水剂对泥鳅红细胞核的遗传毒性。泥鳅在各除草剂试验液中染毒24h,采血制片。结果表明,四种除草剂均不同程度地引起微核细胞率和核异常细胞率等遗传指标的上升,其中部分浓度组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 05)或极显著(P<0 01)。除草剂浓度与微核率或核异常率无显著相关,不表现剂量-效应关系。四种除草剂对泥鳅红细胞具有明显的诱变效应,其中扫特的诱变效应要大于其它三种除草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草剂 泥鳅 微核 核异常 诱变
下载PDF
富硒乳酸菌的分离、筛选、驯化及富硒研究 被引量:42
4
作者 宋照军 王树宁 +2 位作者 潘润淑 李敏 田华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4-6,共3页
从酸奶中分离纯化出保加利亚杆菌(LactobacillusBulgaria,LB)和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iusThermopiles,ST),通过耐硒筛选,确定嗜热链球菌为耐硒菌种,以浓度梯度法对其驯化,从而得到富硒菌株,并进行富硒实验。初步确定富硒条件为:采用蕃... 从酸奶中分离纯化出保加利亚杆菌(LactobacillusBulgaria,LB)和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iusThermopiles,ST),通过耐硒筛选,确定嗜热链球菌为耐硒菌种,以浓度梯度法对其驯化,从而得到富硒菌株,并进行富硒实验。初步确定富硒条件为:采用蕃茄酵母培养基,接种量10%,培养温度39℃,pH7,第6小时时加硒,硒浓度为15μg/mL,培养11h,富硒率为7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热链球菌 富硒 筛选 驯化
下载PDF
酸性α-淀粉酶菌株的诱变及酶的性质研究 被引量:18
5
作者 陈远钊 罗俊成 +2 位作者 胡佳 马莉 胡承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13,共4页
以醋醅中筛选出产α-淀粉酶的酵母菌为出发菌进行N+离子注入诱变,使产物酶活提高了219%,达到497U/g。对其所产-α淀粉酶进行分离纯化,实验表明,该酶的最适温度为60℃,最适pH值为4.0,分子量约为81kDa,Ca2+对该酶的激活作用不明显。薄层... 以醋醅中筛选出产α-淀粉酶的酵母菌为出发菌进行N+离子注入诱变,使产物酶活提高了219%,达到497U/g。对其所产-α淀粉酶进行分离纯化,实验表明,该酶的最适温度为60℃,最适pH值为4.0,分子量约为81kDa,Ca2+对该酶的激活作用不明显。薄层层析结果表明,该酶水解淀粉产物为糊精和多种低聚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注入诱变 水生假丝酵母 酸性Α-淀粉酶 纯化
下载PDF
紫外诱变筛选低高级醇和双乙酰含量的啤酒酵母 被引量:23
6
作者 汪志君 高庆 +3 位作者 方维明 姜涌明 颜荣林 周红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17,共5页
根据酵母相关代谢途径,将降低高级醇和双乙酰含量为目的进行育种。采用紫外诱变方法对啤酒酵母进行处理,用乳酸平板、麦芽汁-碳酸钙平板、TTC上层平板进行显色分离,最终得到1株高级醇产量降低约30%、双乙酰含量亦较低的新菌株。
关键词 啤酒酵母 紫外诱变 高级醇 双乙酰
下载PDF
高产红曲色素的紫红红曲霉诱变育种技术研究 被引量:19
7
作者 方春玉 周健 +3 位作者 邓静 蒋德生 马钦元 孙宗均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9-21,31,共4页
以紫红红曲霉为出发菌株,通过物理(紫外线、超声波、微波)诱变和化学(氯化锂)诱变的方法来选育红曲色素高产菌株,实验过程中分别采用单一的诱变方法和复合诱变方法(2~4种诱变方法相结合)来处理出发菌株,选育出红曲色素高产菌株。试验... 以紫红红曲霉为出发菌株,通过物理(紫外线、超声波、微波)诱变和化学(氯化锂)诱变的方法来选育红曲色素高产菌株,实验过程中分别采用单一的诱变方法和复合诱变方法(2~4种诱变方法相结合)来处理出发菌株,选育出红曲色素高产菌株。试验结果表明,各种诱变方法对紫红红曲霉产红曲色素的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以2种诱变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红曲霉产红曲色素能力提高最为明显,如紫外和超声波复合诱变的方法产红曲色素的色价为922U/mL,比出发菌株产红曲色素的能力提高了约3倍。但随着各结合方法的增多,诱变菌株产色素能力逐渐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红红曲霉 红曲色素 微波诱变:超声波诱变
下载PDF
川芎嗪体外诱导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刘云云 赵兴绪 +3 位作者 赵红斌 葛宝丰 刘兴炎 陈克明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6期21-24,36,共5页
为了探讨川芎嗪体外诱导小鼠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作用,以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研究对象,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β-巯基乙醇(BME)阳性对照组和川芎嗪诱导组。采用荧光免疫化学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神经干... 为了探讨川芎嗪体外诱导小鼠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作用,以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研究对象,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β-巯基乙醇(BME)阳性对照组和川芎嗪诱导组。采用荧光免疫化学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神经干细胞巢蛋白(nestin)和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表达;RT-PCR检测诱导不同时间对神经细胞相关基因Nestin、NSE、β-微管蛋白III(β-Tubulin III)和核受体相关因子-1(Nurr1)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川芎嗪诱导间充质干细胞24 h后,细胞形态发生显著改变,细胞突起形成且数目不等,形成神经元样细胞。细胞死亡率低于β-巯基乙醇诱导组。免疫荧光化学法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川芎嗪诱导后的细胞nes-tin和NSE蛋白表达呈阳性,且表达丰度显著高于β-巯基乙醇诱导组。川芎嗪作用不同时间的BMSCs表达神经细胞相关基因Nestin、β-Tubulin III、NSE和Nurrl。结果表明川芎嗪能定向诱导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是较理想的诱导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嗪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神经元样细胞 细胞分化
下载PDF
复合诱变选育酸性蛋白酶高产菌株 被引量:19
9
作者 卢燕云 林建国 +4 位作者 李明 邱雁临 胡瑛 王常高 蔡俊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9-51,共3页
以米曲霉M-2为出发菌株,通过紫外线-氯化锂和硫酸二乙脂(DES)复合诱变,筛选酸性蛋白酶高产突变株,并进行固态发酵筛选试验。从大量突变株中进行筛选,获得1株遗传性稳定的酸性蛋白酶高产突变株D-7,其酶活力由出发菌的262.7U/g提高至602.5... 以米曲霉M-2为出发菌株,通过紫外线-氯化锂和硫酸二乙脂(DES)复合诱变,筛选酸性蛋白酶高产突变株,并进行固态发酵筛选试验。从大量突变株中进行筛选,获得1株遗传性稳定的酸性蛋白酶高产突变株D-7,其酶活力由出发菌的262.7U/g提高至602.5U/g,提高了12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蛋白酶 米曲霉 复合诱变
下载PDF
裂殖壶菌诱变筛选的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许永 臧晓南 +1 位作者 徐涤 张学成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54-58,共5页
首次采用紫外诱变和喹禾灵筛选的方法,选育出2株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含量高的裂殖壶菌(Schizochytrium)突变菌株OUC002和OUC007,其中OUC002生物量(6.82g·d-1·L-1)和DHA含量(15.31%),分别比对照菌株OUC16... 首次采用紫外诱变和喹禾灵筛选的方法,选育出2株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含量高的裂殖壶菌(Schizochytrium)突变菌株OUC002和OUC007,其中OUC002生物量(6.82g·d-1·L-1)和DHA含量(15.31%),分别比对照菌株OUC168提高8.08%和13.74%;OUC007生物量(7.04g·d-1·L-1)和DHA含量(17.33%),比对照菌株分别提高11.57%和28.75%。通过GC-MS(气质联用)对OUC007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DHA含量达到脂肪酸的37.28%。本研究为裂殖壶菌的发酵生产提供了性状优良的菌种,并为裂殖壶菌菌种选育提供了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殖壶菌 喹禾灵 紫外线 脂肪酸组成 DHA
下载PDF
大花蕙兰四倍体的离体诱导和鉴定 被引量:11
11
作者 王木桂 曾瑞珍 +4 位作者 谢利 黎扬辉 曾飞燕 杜宝贵 张志胜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6-62,共7页
采用组织培养方法研究了秋水仙素处理对大花蕙兰类原球茎增殖、分化和四倍体诱导的效应。结果表明,秋水仙素处理明显抑制类原球茎的增殖和分化,提高类原球茎褐变率和死亡率;在试验浓度和时间范围内,秋水仙素浓度越高,处理时间越长,抑制... 采用组织培养方法研究了秋水仙素处理对大花蕙兰类原球茎增殖、分化和四倍体诱导的效应。结果表明,秋水仙素处理明显抑制类原球茎的增殖和分化,提高类原球茎褐变率和死亡率;在试验浓度和时间范围内,秋水仙素浓度越高,处理时间越长,抑制作用越强,解除抑制作用所需的继代次数越多。所有秋水仙素处理均能诱导出四倍体,但不同处理的四倍体诱导率不同,当处理浓度为0.05%、时间为5 d时,四倍体诱导率最高,为23.7%。二倍体及其四倍体的气孔保卫细胞长度和气孔密度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四倍体植株比二倍体矮,茎部较粗壮,株型紧凑,叶片颜色浓绿、质地变硬。秋水仙素处理和组织培养相结合是创建大花蕙兰多倍体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花蕙兰 类原球茎 秋水仙素 四倍体 气孔
下载PDF
野生南荻与芒杂种多倍体诱导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黄丽芳 殷绪明 +2 位作者 杨宇晨 李伟丽 易自力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0-56,共7页
用不同浓度秋水仙素处理野生南荻×芒(Miscanthus lutarioriparia×Miscanthus sinensis)远缘杂交后代以诱导产生多倍体,并对变异株进行形态学和细胞学鉴定,以期获得稳定的四倍体植株并分析其生理特性。结果表明:(1)采用秋水仙... 用不同浓度秋水仙素处理野生南荻×芒(Miscanthus lutarioriparia×Miscanthus sinensis)远缘杂交后代以诱导产生多倍体,并对变异株进行形态学和细胞学鉴定,以期获得稳定的四倍体植株并分析其生理特性。结果表明:(1)采用秋水仙素加入培养基处理法和秋水仙素溶液浸泡处理法都可获得一定频率的多倍体植株;胚性愈伤组织以0.2%秋水仙素浸泡处理48h的诱变效果较好,四倍体诱导率达8.7%;芽在0.05%秋水仙素培养基中处理15d较好,四倍体诱导率达10.6%;生根苗在0.1%秋水仙素培养基中处理10d较好,四倍体诱导率达11.1%。(2)经体细胞染色体计数,加倍植株染色体数为2n=4x=76,对照植株的染色体数目为2n=2x=38。(3)生长2年的多倍体植株形态、叶片大小、茎粗、茎壁厚、节间等性状表现出巨大性和超亲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属植物 杂交后代 染色体加倍 秋水仙碱 异源四倍体
下载PDF
BMP-2,BGP mRNA表达量及ALP活性的变化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成骨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6
13
作者 娄鸣 李晓红 饶国洲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5期28-31,共4页
目的建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体外分离培养体系,探讨BMSCs诱导条件下骨向分化能力和骨形成蛋白-2(BMP-2)、骨钙素(BGP)mRNA表达量及ALP活性的变化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培养法分离大鼠BMSCs,观察... 目的建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体外分离培养体系,探讨BMSCs诱导条件下骨向分化能力和骨形成蛋白-2(BMP-2)、骨钙素(BGP)mRNA表达量及ALP活性的变化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培养法分离大鼠BMSCs,观察细胞形态学特征;应用成骨诱导体系诱导BMSCs向成骨细胞进行分化;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组织化学染色鉴定,酶联免疫分析仪和RT-PCR分别定量检测7 d和14 d ALP活性及BMP-2,BGP mRNA表达。结果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培养法能获得高纯度的BMSCs;经骨向诱导7 d和14 d后,ALP和矿化结节染色阳性;骨向诱导组:14 d ALP活性82±1.0 U/L,mRNA表达BMP-2为6.04±0.02,BGP为3.21±0.02,分别较7 d(33±2.0 U/L,1.40±0.01,1.1±0.01)显著增高(P<0.01)。未诱导组:ALP活性低(12±1.0 U/L),BMP-2,BGP mRNA未表达,无矿化结节形成。结果显示:随培养时间延长,BMP-2增高的同时ALP活性及BGP表达量也明显增高,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并向成骨方向分化,表明与形成成骨细胞有关。结论将BMSCs成功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并建立了体外分离培养体系。提示BMP-2,BGP mRNA表达量的增加及ALP活性增高,与细胞骨向分化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培养 体外 成骨细胞 碱性磷酸酶 骨形成蛋白-2 骨钙素 实时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漂染废水对泥鳅红细胞核异常的诱导 被引量:10
14
作者 陈细香 卢昌义 蔡金聪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55-558,共4页
采用红细胞微核和核异常测试法研究了漂染废水对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红细胞核的遗传毒性.结果表明,3种不同体积分数的漂染废水均能诱发泥鳅红细胞核异常.经方差分析,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研究结果表明,泥... 采用红细胞微核和核异常测试法研究了漂染废水对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红细胞核的遗传毒性.结果表明,3种不同体积分数的漂染废水均能诱发泥鳅红细胞核异常.经方差分析,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研究结果表明,泥鳅红细胞的微核和核异常测定法可作为监测水环境中致突变化合物的一个较为实用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鳅 红细胞 微核 核异常 漂染废水 诱变
下载PDF
红曲霉菌种选育及固态发酵法生产Monacolin K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王伟平 王莉平 +1 位作者 彭其安 梁亮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21-23,共3页
以紫红曲霉(Monascus purpureus)No.1为出发菌株,对该菌受制霉菌素影响的情况进行了研究,经紫外线诱变筛选得到1株具有稳定遗传性状的抗药性突变株AS.12,并对其产Monacolin K的发酵条件进行了摸索和研究,结果表明,在最佳的发酵条件下,... 以紫红曲霉(Monascus purpureus)No.1为出发菌株,对该菌受制霉菌素影响的情况进行了研究,经紫外线诱变筛选得到1株具有稳定遗传性状的抗药性突变株AS.12,并对其产Monacolin K的发酵条件进行了摸索和研究,结果表明,在最佳的发酵条件下,物料厚度4cm,初始含水量50%,温度28℃,发酵12d,Monacolin K含量达2.186mg/g红曲干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红曲霉 洛伐他汀 紫外诱变 固态发酵 发酵工艺条件
下载PDF
美洲黑杨×小叶杨杂种多倍体诱导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高彩云 潘惠新 +2 位作者 贾恒 范辉 方炎明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0-55,共6页
用不同浓度秋水仙素处理美洲黑杨(Populus deltoides)与小叶杨(Populus simonii)杂种后代以诱导产生多倍体,并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对初选的多倍体材料进行DNA含量分析。结果表明:小于0.1%秋水仙素浓度处理对诱导多倍体无作用;0.3%及其... 用不同浓度秋水仙素处理美洲黑杨(Populus deltoides)与小叶杨(Populus simonii)杂种后代以诱导产生多倍体,并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对初选的多倍体材料进行DNA含量分析。结果表明:小于0.1%秋水仙素浓度处理对诱导多倍体无作用;0.3%及其以上浓度处理对诱导产生多倍体效果较好,但随处理浓度增加秋水仙素对杨树的毒害作用增大,0.5%浓度处理可使顶芽死亡率高达71.43%,且在顶芽死亡的植株中未发现多倍体单株。应用气孔性状对388株扦插苗进行多倍体初选后,采用流式细胞术对初选的5株拟多倍体进行DNA含量分析,鉴定到2株四倍体材料。获得的四倍体材料与二倍体植株在株高和叶绿素含量上差异显著,但在SOD和POD活性上无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倍体 秋水仙素 气孔性状 倍性鉴定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溶酶体cathepsin B参与大黄素诱导HK-2细胞凋亡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翠芬 陈敏 +3 位作者 吴旭东 孙立新 严明 张陆勇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8年第6期404-408,共5页
目的:研究大黄素对人肾小管上皮HK-2细胞的细胞毒性及其机制。方法:用MTT法检测经0~100μmol·L-1浓度大黄素作用后HK-2细胞的活力,透射电镜观察细胞核形态的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亚二倍体细胞比例,用特异性的底物分别测定caspase 3... 目的:研究大黄素对人肾小管上皮HK-2细胞的细胞毒性及其机制。方法:用MTT法检测经0~100μmol·L-1浓度大黄素作用后HK-2细胞的活力,透射电镜观察细胞核形态的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亚二倍体细胞比例,用特异性的底物分别测定caspase 3和cathepsin B的活性。结果:大黄素可引起HK-2细胞死亡,并伴有亚二倍体细胞比例的增加和核浓缩、染色体边集等形态的改变,在引起HK-2细胞凋亡的浓度下caspase 3活性增加,而用caspase 3特异性抑制剂Ac-DEVD-CHO可抑制上述改变。在诱导HK-2细胞凋亡的剂量下大黄素使cathepsin B表达及其活性升高,cathepsin B特异性抑制剂CA-074能拮抗大黄素诱导的caspase 3活性升高,恢复HK-2的细胞活力。结论:大黄素在体外主要以caspase 3依赖方式引起HK-2细胞凋亡,cathepsin B参与了此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素 HK-2细胞 凋亡 CASPASE 3 CATHEPSIN B
下载PDF
细胞永生化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8
作者 庄金秋 梅建国 +1 位作者 王文秀 沈志强 《生命科学研究》 CAS CSCD 2011年第4期363-368,共6页
细胞永生化是目前细胞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引起细胞永生化的因素很多,其中端粒酶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细胞永生化技术在未来的成功应用,不仅为生物制品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有力工具,而且也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出了新的思路.就细... 细胞永生化是目前细胞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引起细胞永生化的因素很多,其中端粒酶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细胞永生化技术在未来的成功应用,不仅为生物制品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有力工具,而且也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出了新的思路.就细胞永生化技术的原理、方法、途径及其应用等方面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永生化 端粒酶 应用
下载PDF
康宁木霉菌株的诱变选育及固态发酵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9
19
作者 李素波 孙智敏 +2 位作者 周剑平 李红玉 魏甲乾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30-33,共4页
以康宁木霉3.4261为出发菌株,分别经紫外线诱变、紫外线与硫酸二乙酯复合诱变,采用刚果红透明圈法初筛和摇瓶复筛,获得1株高产纤维素酶的突变株E20-2,初步确定了固态发酵最佳产酶条件:麦麸︰秸秆=1:4,固:液=1:3~1:4,0.1%Tween-80,温度2... 以康宁木霉3.4261为出发菌株,分别经紫外线诱变、紫外线与硫酸二乙酯复合诱变,采用刚果红透明圈法初筛和摇瓶复筛,获得1株高产纤维素酶的突变株E20-2,初步确定了固态发酵最佳产酶条件:麦麸︰秸秆=1:4,固:液=1:3~1:4,0.1%Tween-80,温度28℃、pH6.0、时间5d,纤维素酶(CMCase)、滤纸酶(FPA)酶活分别达到654U/g和69U/g,较出发菌株分别提高了230%和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活 康宁木霉 固态发酵
下载PDF
耐高温α-淀粉酶产生菌的选育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张强 黄丹 王川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1-23,41,共4页
从土壤中分离到1株能在55℃生长并分泌耐高温α-淀粉酶的菌株,其最适生长pH值为7.0~8.0,最适生长温度50℃。该菌株经初步鉴定为芽孢杆菌,疑似微地衣芽孢杆菌,命名为DG-1。对该菌株分泌的耐高温α-淀粉酶的性质研究表明,最适作用pH值为7... 从土壤中分离到1株能在55℃生长并分泌耐高温α-淀粉酶的菌株,其最适生长pH值为7.0~8.0,最适生长温度50℃。该菌株经初步鉴定为芽孢杆菌,疑似微地衣芽孢杆菌,命名为DG-1。对该菌株分泌的耐高温α-淀粉酶的性质研究表明,最适作用pH值为7.0,在pH6.0~7.5的范围内有较高酶活。最适反应温度为95℃,95℃保温60min处理后酶活仅损失4.73%。经紫外线诱变处理,得到菌株DG-4,酶活较出发菌株提高了10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Α-淀粉酶 芽孢杆菌 选育 鉴定 酶性质 诱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