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20篇文章
< 1 2 8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科2井早白垩世沙河子组孢粉组合及其古气候意义
1
作者 张德军 郑月娟 +4 位作者 张淑芹 张健 黄欣 陈树旺 孙雷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9-442,共14页
为探讨黑龙江省安达市松科2井深层(3395.46~3901.35 m)地层的时代特征,分析地史时期的古植被及古气候条件演变,利用孢粉学方法对松科2井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研究井段可划分为Leiotriletes sp.-Cyathidites australis-Chasmatosporites ... 为探讨黑龙江省安达市松科2井深层(3395.46~3901.35 m)地层的时代特征,分析地史时期的古植被及古气候条件演变,利用孢粉学方法对松科2井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研究井段可划分为Leiotriletes sp.-Cyathidites australis-Chasmatosporites sp.孢粉组合(3832.94~3901.35 m)和Klukisporites triangulus-Aequitriradites sp.-Pristinuspollenites sp.孢粉组合(3395.46~3613.62 m),孢粉组合指示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欧特里夫期(Hauterivian)—巴列姆期(Barremian)早期,可作为松辽盆地沙河子组上部生物地层学对比的标志;此外,孢粉组合反映的植被类型演化规律是针叶林、灌草丛—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灌木丛—针阔叶混交林,揭示研究区沙河子组后期气候带演替规律是暖温带—南亚热带—暖温带—温带,气候干湿变化规律为湿润—半湿润—湿润—半湿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科2井 早白垩世 沙河子组 孢粉组合 古气候 松辽盆地
下载PDF
云南保山红岩剖面诺利期牙形石Mockina slovakensis的发现及其对沉积环境的指示
2
作者 郭豹 杜怡星 +1 位作者 时志强 金鑫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3-386,共14页
Mockina slovakensis是晚三叠世诺利期一个重要的牙形石属种,除了具有重要的地层学作用之外,它还能够指示特殊的沉积环境。本次研究在云南保山红岩剖面上三叠统大水塘组下段灰岩中发现了大量牙形石M.slovakensis,其在地层中占据统治地位... Mockina slovakensis是晚三叠世诺利期一个重要的牙形石属种,除了具有重要的地层学作用之外,它还能够指示特殊的沉积环境。本次研究在云南保山红岩剖面上三叠统大水塘组下段灰岩中发现了大量牙形石M.slovakensis,其在地层中占据统治地位,据此将研究层位的时代限定为晚三叠世诺利期Alaunian晚期。有记录表明,当M.slovakensis在地层中占据统治地位时,往往指示出一种较为局限的沉积环境。综合此次研究在保山红岩剖面发现的大量占统治地位的M.slovakensis牙形石以及前人对保山地块大水塘组沉积环境研究的结果,推测在诺利期Alaunian晚期,保山地区应为拉张背景下形成的较为局限的沉积盆地。该研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晚三叠世特提斯东部的沉积环境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利期 晚三叠世 牙形石 大水塘组 局限盆地
下载PDF
川东北灯影组克劳德管富集层及其储集特征分析
3
作者 张敬轩 罗翠 +5 位作者 王夏 张磊 刘倩 李星霖 张木辉 潘松圻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85-1199,共15页
【目的】近年来,继安岳气田的发现和绵阳—长宁裂陷的提出,四川盆地埃迪卡拉系—下寒武统得到了重点关注。这些油气藏的储集层主要发育在灯二段和灯四段的微生物岩和富岩溶孔隙白云岩中。通过讨论埃迪卡拉纪末期首次出现的动物骨骼化石... 【目的】近年来,继安岳气田的发现和绵阳—长宁裂陷的提出,四川盆地埃迪卡拉系—下寒武统得到了重点关注。这些油气藏的储集层主要发育在灯二段和灯四段的微生物岩和富岩溶孔隙白云岩中。通过讨论埃迪卡拉纪末期首次出现的动物骨骼化石克劳德管(Cloudina)对当时白云岩储层的潜在影响,可拓展区域油气勘探开发思路。【方法】基于四川盆地东部鹿页1井岩心资料,通过偏光显微镜、阴极发光、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和micro-CT分析,对灯四段顶部的岩矿特征、孔隙类型、成岩类型、成岩序列、孔隙演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川东巫溪地区灯影组顶部生物碎屑微晶白云岩中存在较丰富的管状动物化石,依据其形态特征可鉴定为Cloudina,其基质中存在大量微生物组构。识别出的孔隙类型有管状化石壳体构成的生物孔,以及基质中的粒间孔、沥青孔、晶间溶孔和晶内溶孔;识别出的主要成岩作用有多期的溶蚀作用、胶结作用以及充填作用。从重建的孔隙形态与分布来看,管状化石对生物碎屑微晶白云岩的孔隙度贡献显著,化石富集层的孔隙度至少为0.7%,而基质孔隙度仅为0.1%~0.4%。【结论】富集成层的Cloudina是灯四段局部层位中除微生物礁丘以外的另一个重要孔隙来源。这说明埃迪卡拉纪末期动物矿化骨骼的出现不仅是生物演化上的创新,也为油气储层的类型带来了深刻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北地区 埃迪卡拉系 克劳德管 孔隙 储集特征
下载PDF
基于孢粉数据的白垩纪中国东部地貌解读
4
作者 曲天泉 李素萍 +1 位作者 刘惟庆 陈璐琦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4-372,共19页
晚中生代一系列的构造运动使中国东部的地形、地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形成了“东高西低”的地貌格局。关于白垩纪中国东部是否存在高原或山脉仍存在争议,故对高原或山脉的演化过程、古高程以及其延伸范围等方面仍需进一步的研究。笔者收... 晚中生代一系列的构造运动使中国东部的地形、地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形成了“东高西低”的地貌格局。关于白垩纪中国东部是否存在高原或山脉仍存在争议,故对高原或山脉的演化过程、古高程以及其延伸范围等方面仍需进一步的研究。笔者收集了白垩纪中国各地的双气囊花粉和喜干植物花粉的孢粉数据,通过它们百分含量的变化来分析中国东部的古植被演替和古气候演变,为白垩纪中国东部地形地貌的解读提供证据。孢粉分析表明,白垩纪中国大致分为3个气候区:东北地区为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暖温带气候区;北方地区为半干旱的热带—亚热带气候过渡区;南方和西藏、新疆地区为炎热干旱的热带—亚热带气候区。在古气候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孢粉数据对白垩纪中国东部地貌进行解读,结果显示:早白垩世早期中国东北地区存在1个高海拔地貌区;早白垩世东部沿海地区可能存在1个较高海拔的山脉,范围大致在闽浙地区;晚白垩世早期,中国东部海岸山脉范围达到最大;晚白垩世最晚期至古新世最早期,中国东部山脉逐步垮塌。推测至古新世早期,中国东部山脉基本已经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纪 中国东部 孢粉数据 古气候 古地貌
下载PDF
植物生态学方法在沉积环境恢复中的应用:以南海北部白云凹陷为例
5
作者 马琼 乔培军 +1 位作者 于强 邵磊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1-353,共13页
新生代早期是南海北部古地理发生巨变的时期,沉积环境经历了从陆到海的转变,通过植物生态学方法准确揭示这一过程发生的时间及过程,对本地区古地理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南海北部深水区白云凹陷代表性钻井样品,通过孢粉藻类分... 新生代早期是南海北部古地理发生巨变的时期,沉积环境经历了从陆到海的转变,通过植物生态学方法准确揭示这一过程发生的时间及过程,对本地区古地理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南海北部深水区白云凹陷代表性钻井样品,通过孢粉藻类分析,揭示古近纪海侵过程。研究表明:早中始新世文昌组沉积时期,白云凹陷为未受海侵影响的河湖相环境;晚始新世恩平组沉积时期,凹陷东部和东南部为浅海相环境,海相沟鞭藻大量出现,凹陷南部隆起带早期为河湖相环境,晚期变为海陆过渡相环境,凹陷西北部为大型河流三角洲相环境;渐新世珠海组沉积时期,凹陷东部和东南部以陆坡深水环境为主,凹陷西北部及南部为海陆过渡相,西北部发育大型河流三角洲;早中新世,由于全球海平面上升及南海扩张轴发生转向,整个白云凹陷大部分地区处于陆坡深海环境。综上,海侵最早发生在白云凹陷的东部和东南部,呈由东向西的推进,西部海侵发生时间最晚,这一过程与南海洋壳从东向西逐步打开完全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古近纪 海侵过程 沉积环境 植物生态学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寒武系第二统肖尔布拉克组内的颤藻化石
6
作者 李佳益 董琳 石开波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5-488,共14页
通过岩石切片观察,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寒武纪第二世的肖尔布拉克组白云岩中发现大量丝状蓝菌化石,共鉴定出可归入颤藻目的丝状蓝菌类化石3属4种,包括Obruchevella meishucunensis,Oscillatorio-psis longa,Oscillatoriopsis sp.和Si... 通过岩石切片观察,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寒武纪第二世的肖尔布拉克组白云岩中发现大量丝状蓝菌化石,共鉴定出可归入颤藻目的丝状蓝菌类化石3属4种,包括Obruchevella meishucunensis,Oscillatorio-psis longa,Oscillatoriopsis sp.和Siphonophycus typicum,均为肖尔布拉克组内的首次发现。化石保存精美,可以观察到Obruchevella内清晰的三层结构,即钙化的胶质鞘、有机质的管体壁和管内黑色丝状物,对这类化石的内部结构和鉴定特征起到补充作用。此次发现的颤藻化石丰富了肖尔布拉克组的生物多样性,为塔里木盆地的化石研究和生命演化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颤藻 肖尔布拉克组 塔里木盆地 寒武纪第二世
下载PDF
辽河平原东部黑土剖面孢粉组合及其时代和古气候意义
7
作者 高远 周业泽 +4 位作者 秦天 侯红星 裴阳 寇福建 闫波 《地质与资源》 CAS 2024年第5期617-625,共9页
对辽河平原东部黑土剖面PM25中0~1 m开展孢粉分析,根据孢粉百分含量变化将化石自下而上划分为两个孢粉组合,其中PM25-1孢粉组合以Spiraea-Artemisia-Sanguisorba-Rosa-Echinate Asteraceae为主,气候由冷干向暖湿转变;PM25-2孢粉组合以Pi... 对辽河平原东部黑土剖面PM25中0~1 m开展孢粉分析,根据孢粉百分含量变化将化石自下而上划分为两个孢粉组合,其中PM25-1孢粉组合以Spiraea-Artemisia-Sanguisorba-Rosa-Echinate Asteraceae为主,气候由冷干向暖湿转变;PM25-2孢粉组合以Pinus-Cyperaceae-Chenopodium为主,指示了气候由暖湿向冷干转变.结合^(14)C测年数据,辽河平原东部黑土主要形成于1.355 ka以来的中世纪暖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平原 黑土 孢粉 古气候 全新世
下载PDF
Preliminary results of lithological and palynological study of Svobodny,ancient man’s parking relic in Amur region,Russia
8
作者 Kovalenko S.V. Kezina T.V. +1 位作者 Kryuchko E.I. Mironov M.A. 《Global Geology》 2024年第3期121-131,共11页
A single-layer monument Svobodny,ancient man's parking lot-1,discovered in 2021 as part of archaeological work to study the zon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Amur region was investigated lithologically and palyn... A single-layer monument Svobodny,ancient man's parking lot-1,discovered in 2021 as part of archaeological work to study the zon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Amur region was investigated lithologically and palynologically.Based on the results of geomorph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territory,the study of artifacts,palynological data,as well as analogy with previously identified and sufficiently studied relics in the region,the existence of the Osinoozersk late Neolithic culture in this territory is assumed.The time of its expansion in the Amur region is determined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second half of theⅣmillennium BC to the first half of theⅡmillennium BC.The preliminary results of palynological analysis suggest the existence of a temperate climate here,was close to the modern one,which does not contradict the reconstructed paleoclimate and environments of the region during the Holocene peri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sinoozersk culture palynological spectra Zeya River PALEOCLIMATE
下载PDF
基于200年硅藻记录的北半球山地湖泊生态研究
9
作者 何晋娜 张艺娜 +1 位作者 高严 侯志华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3期35-39,共5页
山地湖泊远离人为直接干扰,对全球变化响应敏感,其环境演变是当前国际湖沼学的研究热点。硅藻作为一种生物指标,因其对湖泊生态环境变化的良好指示作用而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通过对基于200年硅藻记录的北半球山地湖泊生态研究的梳理... 山地湖泊远离人为直接干扰,对全球变化响应敏感,其环境演变是当前国际湖沼学的研究热点。硅藻作为一种生物指标,因其对湖泊生态环境变化的良好指示作用而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通过对基于200年硅藻记录的北半球山地湖泊生态研究的梳理,发现在气候总体变暖和大气氮沉降驱动下,北半球山地湖泊生态普遍发生了突变,且突变时间存在着区域差异。然而,青藏高原作为“地球第三极”,其湖泊生态的演变及其驱动机制尚存在争论。因此,建议未来应加强对青藏高原湖泊生态演变的研究,从而为评估和预测全球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 山地湖泊 生态环境 北半球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段富有机质页岩中藻类化石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袁伟 柳广弟 袁红旗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65-374,共10页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段富有机质页岩是该盆地中生界含油系统的主力烃源岩,其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具有巨大的生烃潜力。该套烃源岩中有机质的富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长7期的高古生产力及其提供的充足的有机质。长7期藻类勃发的...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段富有机质页岩是该盆地中生界含油系统的主力烃源岩,其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具有巨大的生烃潜力。该套烃源岩中有机质的富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长7期的高古生产力及其提供的充足的有机质。长7期藻类勃发的存在已被多数学者所接受,但是目前还缺乏直观、有力的证据。笔者等通过薄片和扫描电镜观察、能谱分析,在长7段的脉状黄铁矿附近和碳酸盐结核中发现了属种单一、分布丰度高的藻类化石,它们呈现出近似球状的轮廓,在中部分布着一条裂缝。这些藻类化石的发现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它为长7期的藻类勃发提供了很好的证据,也为该时期热液活动的重要作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铁矿 碳酸盐结核 营养元素 藻类勃发 热液活动 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段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黔北早奥陶世疑难钙藻化石Nuia形态分类与钙化机制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冬梅 杨宇宁 +1 位作者 刘伟 崔琳浩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093-2110,共18页
Nuia是早奥陶世备受争议的一种疑难钙化微体化石,其分类位置长期以来因内部构造常被成岩作用破坏而未得到解决。本文在薄片镜下观察的基础上,结合拉曼光谱和扫描电镜分析技术,对黔北桐梓地区下奥陶统红花园组生物礁中的Nuia化石进行形... Nuia是早奥陶世备受争议的一种疑难钙化微体化石,其分类位置长期以来因内部构造常被成岩作用破坏而未得到解决。本文在薄片镜下观察的基础上,结合拉曼光谱和扫描电镜分析技术,对黔北桐梓地区下奥陶统红花园组生物礁中的Nuia化石进行形态解剖分析并探讨其钙化机制。研究结果显示,Nuia由发射状丝状体(filaments)聚集而成的胶群体(colony)以及外围的钙化外鞘(calcified encrustation)组成,丝状体基部往往有异形胞和(或)厚壁孢子聚集成暗色的中央区。据此,Nuia可能是蓝藻门念珠藻目胶须藻科(Rivulariaceae,Nostocales,Cyanophyta)的早期代表。通过类比现代蓝藻的钙化机制模型,Nuia可能具有比较复杂的钙化过程:原植体通过二氧化碳聚集机制(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ng mechanisms,CCMs)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中,碳酸盐颗粒首先在原始丝状体的基部胶鞘内沉淀形成黑色的中央区;随着藻丝的生长和假分枝的出现,丝状体的相应位置可形成反映季节变化的钙化带,显示为特殊的分层现象,藻丝生长停止后,藻体表面形成一层公共胶鞘,并经浸染作用和(或)结壳作用形成钙化外鞘;丝状体在早期成岩阶段受到重结晶作用而被交代为方解石纤维。此外,Nuia的中央区和公共胶鞘可能有细胞降解残留的有机大分子,限制了矿物晶体的快速生长,钙化过程中只形成细小的方解石矿物,因而在薄片中呈现出比围岩和钙化丝状体更深的颜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ia 形态分类 钙化机制 早奥陶世 红花园组 黔北红花园剖面
下载PDF
新疆色帕巴依—柯坪地区中—晚更新世孢粉组合特征及其对古气候的指示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丽鑫 代友旭 +3 位作者 王利鹏 王庆同 阎琨 姜文钦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68-1276,共9页
【研究目的】塔西北中—晚更新世古环境变化的研究相对薄弱,西南天山作为亚洲气候环境变化的敏感区域,其古环境的研究对于预测未来气候意义重大,孢粉组合特征所指示的古植被演替规律已然成为该地区古气候研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研... 【研究目的】塔西北中—晚更新世古环境变化的研究相对薄弱,西南天山作为亚洲气候环境变化的敏感区域,其古环境的研究对于预测未来气候意义重大,孢粉组合特征所指示的古植被演替规律已然成为该地区古气候研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对新疆色帕巴依—柯坪地区河流阶地典型剖面样品孢粉鉴定和光释光定年测试,探讨了该区中—晚更新世孢粉组合特征及其对古气候的指示意义。【研究结果】划分出中—晚更新世三个孢粉组合带:第Ⅰ孢粉组合带:Quercus(栎)-Graminae(禾本科)-Chenopodiaceae(藜科)孢粉组合带;第Ⅱ孢粉组合带:Ephedra(麻黄)-Betula(桦)-Labiatae(唇形科)孢粉组合带;第Ⅲ孢粉组合带:Pinus(松属)-Ephedra(麻黄)-Chenopodiaceae(藜科)孢粉组合带。【结论】孢粉组合指示西南天山中—晚更新世总体气候干旱,呈干冷—暖湿—干冷的气候震荡趋势,其中65~16 ka期间存在明显的降水丰富的潮湿气候阶段;河流下切作用形成的阶地地貌受构造和气候双因素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更新世 孢粉 河流下切 古环境 干冷-温暖-干冷气候循环 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新疆
下载PDF
浙江庆元百山祖地区表土孢粉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欣科 张芸 +2 位作者 孔昭宸 杜乃秋 吴鸣翔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241-2248,共8页
浙江庆元百山祖地区拥有中国最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及山地生态系统完整的垂直带谱,基于对该区海拔高度300~1700 m所采集的9个表土花粉样品的孢粉组合图式,探讨该区植被与表土花粉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区表土花粉谱按照海拔从... 浙江庆元百山祖地区拥有中国最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及山地生态系统完整的垂直带谱,基于对该区海拔高度300~1700 m所采集的9个表土花粉样品的孢粉组合图式,探讨该区植被与表土花粉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区表土花粉谱按照海拔从高至低可划分为3个孢粉组合带,分别对应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温性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和暖性针叶林带以及次生针阔混交林林和农田地带(人类活动干扰导致),以松属(Pinus)、栲属(Castanopsis)、栎属(Quercus)等木本植物占优势,以里白属(Hicriopteris)和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为主的蕨类植物也较多。该区冷杉属(Abies)花粉含量和产量都较低,可能与目前百山祖冷杉数量较低及其分布范围相对较窄有一定关系。此外,基于孢粉复合分异度指数的孢粉多样性的分析结果表明,人类干扰因素导致该区较低海拔的表土孢粉不能反映区域的地带性植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土花粉 冷杉属 松属 人类活动 百山祖
下载PDF
鲁西寒武系第三统张夏组附枝菌与附枝菌微生物灰岩特征研究 被引量:36
14
作者 韩作振 陈吉涛 +1 位作者 张晓蕾 于学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097-1103,共7页
本文通过大比例尺野外测量及镜下观察,对鲁西寒武系第三统张夏组的附枝菌与附枝菌微生物灰岩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附枝菌是一种树枝状蓝细菌,一般向上生长扩展,形成灌木状附枝菌群落,生长于附枝菌微生物丘内部。而在微生物丘的外部边缘... 本文通过大比例尺野外测量及镜下观察,对鲁西寒武系第三统张夏组的附枝菌与附枝菌微生物灰岩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附枝菌是一种树枝状蓝细菌,一般向上生长扩展,形成灌木状附枝菌群落,生长于附枝菌微生物丘内部。而在微生物丘的外部边缘,附枝菌群落呈半闭合的房室状,与肾状菌十分相似。房室状附枝菌群落可能是在微生物丘外部边缘受局部高能微环境(如水流、波浪等)的影响形成的。在其形成后,其保存状态则是由附枝菌的钙化作用及早期成岩作用决定。由于附枝菌构成其微生物岩的生长骨架,且该微生物岩不具备清晰的中型构造,故可称其为附枝菌格架岩,作为对微生物岩分类命名的又一补充。附枝菌格架岩一般生长于台地边缘或台地外部斜坡环境,其生长过程受水动力条件、阳光照射及海水清澈度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枝菌 房室状 格架岩 张夏组 寒武系第三统 鲁西
下载PDF
松辽盆地西缘兴安盟索伦地区中侏罗统万宝组孢粉组合及其对古气候的指示
15
作者 施璐 唐振 +4 位作者 张渝金 杨涛 杜玉春 于海涛 杜继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4-284,共11页
近年来侏罗系已成为松辽盆地及外围油气勘探的新层系,为确定中侏罗世时期的古气候环境,对松辽盆地西缘索伦地区中侏罗统万宝组中的孢粉化石进行了详细研究,共识别出孢粉化石32属48种,其中蕨类植物孢子约占孢粉总数的46.01%,裸子植物花... 近年来侏罗系已成为松辽盆地及外围油气勘探的新层系,为确定中侏罗世时期的古气候环境,对松辽盆地西缘索伦地区中侏罗统万宝组中的孢粉化石进行了详细研究,共识别出孢粉化石32属48种,其中蕨类植物孢子约占孢粉总数的46.01%,裸子植物花粉占孢粉总数的53.99%,蕨类植物的孢子略低于裸子植物花粉。孢粉组合以Cyclogranisporites-Protopinus-Pristinuspollenites为代表,推断索伦地区万宝组形成时代为中侏罗世。孢粉母体植物的生态环境研究表明,中侏罗统万宝组沉积时期,植被主要由针叶林和灌木丛构成,属于湿润的暖温带气候环境,为该地区中侏罗世古气候及古植被的恢复提供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化石 万宝组 中侏罗世 古气候 松辽盆地西缘 地质调查工程
下载PDF
贺兰山地区中元古代微生物席成因构造--远古时期微生物群活动的沉积标识 被引量:51
16
作者 史晓颖 王新强 +2 位作者 蒋干清 刘典波 高林志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77-586,I0001,I0002,共12页
贺兰山中段中元古界黄旗口组石英砂岩中发现丰富的微生物席成因构造(MISS),包括由微生物席生长、破坏和腐烂过程形成的3种类型、9种不同形态的构造;与华北大红峪组发现的同类构造在成因类型与多样性方面具有很强的可对比性。砂岩中发育... 贺兰山中段中元古界黄旗口组石英砂岩中发现丰富的微生物席成因构造(MISS),包括由微生物席生长、破坏和腐烂过程形成的3种类型、9种不同形态的构造;与华北大红峪组发现的同类构造在成因类型与多样性方面具有很强的可对比性。砂岩中发育双向交错层理、冲洗层理、高角度单斜层理系和波痕,泥质粉砂岩夹层中发育波痕与泥裂,表明微生物席主要发育于潮间带上部至潮上带下部环境。MISS构造在华北地台长城系下部砂岩中的广泛存在表明在1.6 Ga前以蓝细菌为主的微生物群在环潮坪碎屑环境也很活跃,可能代表了微生物由海洋向陆地环境发展的过渡阶段。具光合作用功能的制氧蓝细菌的蓬勃发展可能是引发中元古代海洋化学条件发生转变、含氧量增高的重要原因,并为真核生物及宏观藻类的兴起创造了条件。研究表明,黄旗口组与华北大红峪组大致同时,反映了Columbia超大陆裂解期华北地台开始拉伸一张裂、缓慢沉降的构造古地理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中段 中元古界黄旗口组 微生物席成因构造(MISS) 环潮坪碎屑沉积 华北地台西缘
下载PDF
末次冰期以来湛江湖光岩玛珥湖孢粉记录及古环境变化 被引量:39
17
作者 吕厚远 刘嘉麒 +4 位作者 储国强 顾兆炎 Negendank J Schettler G Mingram J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84-291,共8页
通过对湛江湖光岩玛珥湖钻孔孢粉记录的研究认为 ,末次冰期以来 ,该区植被类型从早期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依次演替为 ,中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中亚热带常绿 落叶阔叶 针叶混交林 (湖边草地 )→热带... 通过对湛江湖光岩玛珥湖钻孔孢粉记录的研究认为 ,末次冰期以来 ,该区植被类型从早期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依次演替为 ,中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中亚热带常绿 落叶阔叶 针叶混交林 (湖边草地 )→热带季雨林→半常绿季雨林。气候最寒冷的时期温度比目前至少降低了 4— 6°C以上。全新世早期相对干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植被变化 广东湛江 末次冰期 湖光岩玛珥湖 孢粉记录 古环境
下载PDF
华北地台东部中寒武世微生物礁的时空分布 被引量:18
18
作者 穆西南 严惠君 +2 位作者 李越 袁金良 张俊明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79-285,共7页
以三叶虫化石带的划分对比为时间标尺 ,通过对华北地台东部山东和辽宁复州湾 8个中寒武世剖面广泛发育以 Epiphyton,Renalcis和 Girvanella类群落建造的微生物礁时空分布研究表明 :曾经有 5次主要的造礁期 ,它首现的最低层位是山东长清... 以三叶虫化石带的划分对比为时间标尺 ,通过对华北地台东部山东和辽宁复州湾 8个中寒武世剖面广泛发育以 Epiphyton,Renalcis和 Girvanella类群落建造的微生物礁时空分布研究表明 :曾经有 5次主要的造礁期 ,它首现的最低层位是山东长清崮山徐庄阶顶部 Bailiella- L ioparia带 ,而后在张夏期以此为核心向东、东北、东南扩展 ,至张夏阶顶部的 Demesella- Yabeia带规模达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台 中寒武世 微生物 群落组成 形态学 时空分布
下载PDF
湖北宜昌樟村坪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硅磷质结核中的微体化石 被引量:18
19
作者 陈寿铭 尹崇玉 +3 位作者 刘鹏举 高林志 唐烽 王自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0-77,共8页
本文报道的微体化石产于湖北宜昌樟村坪万家沟剖面埃迪卡拉纪陡山沱组第10层的硅磷质结核中,化石组合包括疑源类Appendisphaera grandis、Ericiasphaera spjeldnaesii、Knollisphaeridium maxi mum、Leiosphaeridia tenuissi ma、Meghys... 本文报道的微体化石产于湖北宜昌樟村坪万家沟剖面埃迪卡拉纪陡山沱组第10层的硅磷质结核中,化石组合包括疑源类Appendisphaera grandis、Ericiasphaera spjeldnaesii、Knollisphaeridium maxi mum、Leiosphaeridia tenuissi ma、Meghystrichosphaeridium perfectum、Tianzhushania polysiphonia、T.spinosa、T.ornata;丝状蓝藻Oscillatoriopsis obtusa、Polytrichoides induviatus、P.lineatus、Salome hubeiensis、Siphonophycustypicum;多细胞藻类Sarcinophycus palilloformis、Wengania minuta。该微体化石组合面貌与黄陵背斜东、南翼陡山沱组二段硅质结核中以大型具刺疑源类Tianzhushania为特征的组合相同,与贵州瓮安地区陡山沱组上磷块岩下部保存的微体化石组合面貌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昌 埃迪卡拉系 陡山沱组 微体化石
下载PDF
3.2Ma BP以来河北黄骅地区孢粉地层学与古气候变迁 被引量:18
20
作者 范淑贤 刘海坤 +2 位作者 赵华 吉云平 毛洪亮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3-180,共8页
依据河北省黄骅市八里庄村HB1孔孢粉、古地磁和光释光等资料,发现第四纪以来渤海西岸的古植被演变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也受沉积环境的制约。1.6—3.2MaBP期间河流发育时期孢粉不丰富;孢粉富集带多出现在湖相地层,而且持续时间短,孢粉贫乏... 依据河北省黄骅市八里庄村HB1孔孢粉、古地磁和光释光等资料,发现第四纪以来渤海西岸的古植被演变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也受沉积环境的制约。1.6—3.2MaBP期间河流发育时期孢粉不丰富;孢粉富集带多出现在湖相地层,而且持续时间短,孢粉贫乏带多出现在河流相沉积地层,持续时间较长;0.8—1.6MaBP期间植被以疏林草原为主,局部草原存在,古气候温和偏干。0.13MaBP以来,随着明显的古季风变化,孢粉丰富,气候序列分辨率高,可与海洋氧同位素分期对比;11kaBP以来气候变暖湿润,为针阔叶混交林草原或沼泽草甸植被,3kaBP之后为海退时期,气候变凉变干,植被由沼泽草甸演变为盐生草甸。尽管该孔是目前沿海平原深孔分析孢粉样品最密的钻孔,但是未能发现连续丰富的孢粉,可能与该孔位于相对较高部位,多与河流沉积环境有关;故而,平原区内并非每一个钻孔皆足以反映整个第四纪孢粉地层学的全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记录 第四纪 古植被 古气候 黄骅 渤海湾西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