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57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产油酵母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1
作者 乔代蓉 冉雨鹭 李维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5年第1期1-14,F0002,共15页
生物能源是从生物来源的材料制成的可再生能源,主要分为生物质能、生物燃料、生物气体三大类,具有绿色、低碳、清洁、可再生等优点.微生物油作为第三代生物柴油,有可能成为传统化石燃料的绿色替代品,是缓解能源挑战和环境问题的研究热点... 生物能源是从生物来源的材料制成的可再生能源,主要分为生物质能、生物燃料、生物气体三大类,具有绿色、低碳、清洁、可再生等优点.微生物油作为第三代生物柴油,有可能成为传统化石燃料的绿色替代品,是缓解能源挑战和环境问题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产油酵母油脂合成与调控机制以及代谢工程等研究进展.产油酵母作为微生物油生产的主体,其异柠檬酸脱氢酶的活性依赖一磷酸腺苷(AMP),使得它们在限氮条件下大量积累油脂;酵母积累油脂受到各种条件的影响(比如碳氮源、温度、溶氧、pH值等),相关碳氮源利用与胁迫调控转录因子GAT1、MIG1、ASG1、MYB、GRAS、CBF11、TORC1 bHLH8和PHD等也调控其脂代谢.但产油酵母相对于酿酒酵母来说,其油脂合成机制与遗传背景依旧不清晰,限制了其工业化应用.因此,未来还需要加强微生物油生产技术的研究,从提高菌株鲁棒性、增加经济性代谢副产物产量、提高廉价底物利用能力等方面降低微生物油的生产成本,使其成为传统化石燃料的有效替代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柴油 产油酵母 油脂合成 调控机制 代谢工程 经济性
下载PDF
紫外诱变高产纤维素酶嗜盐菌株
2
作者 王传旭 于慧瑛 +5 位作者 李云杰 王卓 杨静 杨瑾 何秋瑞 李新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5-186,共12页
提高纤维素酶的活性和稳定性对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从运城盐湖的湖水样本中筛选出具有纤维素酶活性的嗜盐菌株Y3.通过革兰氏染色、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初步鉴定其为Bacillus stercoris.研究发现Y3的最适培... 提高纤维素酶的活性和稳定性对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从运城盐湖的湖水样本中筛选出具有纤维素酶活性的嗜盐菌株Y3.通过革兰氏染色、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初步鉴定其为Bacillus stercoris.研究发现Y3的最适培养条件为15.0%NaCl、45.0℃和pH=8.0,纤维素酶的最适反应条件为20.0%NaCl、45.0℃、pH=9.0,三氯甲烷对其活性影响较小.经紫外诱变后获得的Y3M菌株,其纤维素酶活性显著提高,在20.0%NaCl、50.0℃、pH=9.0条件下活性达到(102.4±3.7)U/mL,为诱变前的2.14倍.紫外诱变优化提高了Y3菌株纤维素酶的活性和稳定性,使其在复杂环境中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酶 运城盐湖 紫外诱变 稳定性
下载PDF
大肠杆菌脂多糖结构突变株ΔwaaC和Δ(lpxL lpxM lpxP)的脂质组变化
3
作者 吴越 孙秀兰 +4 位作者 纪剑 杨希 吴淑燕 王小元 胡晓清 《现代食品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8-106,共9页
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外膜(Outer Membrane, OM)外侧的关键组分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是影响致病菌细胞外膜特性的重要毒力因子,但目前对细菌LPS的致病机制缺乏深入研究。该研究首次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W3110野生菌株和... 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外膜(Outer Membrane, OM)外侧的关键组分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是影响致病菌细胞外膜特性的重要毒力因子,但目前对细菌LPS的致病机制缺乏深入研究。该研究首次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W3110野生菌株和LPS结构突变株ΔwaaC和Δ(lpxL lpxM lpxP)进行差异脂质组学研究,探究LPS结构变化对脂质组的影响。结果表明E. coli的LPS相关结构缺失会显著改变细胞脂质种类和相对含量,这与其OM特性改变密切相关。其中ΔwaaC和Δ(lpxL lpxM lpxP) OM渗透性较W3110提高13.59%~19.00%,细胞膜流动性降低23.71%~32.84%。差异脂质组学显示,W3110鉴定出22亚类416种脂质,2株突变株脂质种类均减少,但出现新脂质CL(14:0/14:0/15:0/12:0)-H,CL(17:3/15:0/12:0/14:0)-H和CL(18:3/12:0/14:0/15:0)-H。此外,2株突变株多数脂质含量变化明显,尤其是单不饱和PE减少3.07%~9.02%,单不饱和CL增加1.11%~1.73%。ΔwaaC与Δ(lpxL lpxM lpxP)脂质组也存在较大差异。该研究揭示LPS结构变化引发脂质种类和相对强度显著改变,这是E. coli的OM特性变化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脂多糖 脂质组学 细胞外膜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信号分子AI-2合成蛋白LuxS表达条件
4
作者 李祎 韩朔 +2 位作者 王玉琪 秦梦园 吴晓敏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6-143,I0009,共9页
群体感应是一种由自诱导物(autoinducers,AIs)介导的、细菌密度依赖的基因表达调控方式,已经被证实参与细菌多种生理功能的调控.信号分子AI-2介导的LuxS/AI-2型群体感应系统广泛存在于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并备受关注.AI-2的合成依赖... 群体感应是一种由自诱导物(autoinducers,AIs)介导的、细菌密度依赖的基因表达调控方式,已经被证实参与细菌多种生理功能的调控.信号分子AI-2介导的LuxS/AI-2型群体感应系统广泛存在于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并备受关注.AI-2的合成依赖于S-核糖同型半胱氨酸酶(LuxS)的催化作用,而LuxS蛋白则是由luxS基因经过转录、翻译得到的.为了探索LuxS蛋白在表达菌株Escherichia coli BL21(DE3)中的最佳表达条件,从而获得较高产量且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的LuxS蛋白.首先对LuxS蛋白结构进行预测,确定E.coli BL21(DE3)作为表达菌株.其次,在单因素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响应面法优化LuxS蛋白的表达条件.在菌液浓度OD 600为0.5、诱导温度为37℃、IPTG浓度为0.5 mmol/L、诱导时间为31 h条件下,获得LuxS蛋白的最高表达量.研究成功优化了LuxS蛋白在E.coli BL21(DE3)中的诱导表达条件,获得了具有生物活性的LuxS蛋白,并在后续的研究中成功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信号分子AI-2,为体外合成AI-2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感应 AI-2 LuxS蛋白 原核表达 条件优化
下载PDF
随机纤维膜过滤器捕集浮游生物颗粒的DPM数值模拟
5
作者 邱显焱 郑静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15-21,共7页
目前常用的深海浮游生物取样方法,是采用水泵抽取海水,并通过过滤技术捕捉其中的浮游生物。因此,以浮游生物过滤器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算法建立三维纤维膜微观模型,并基于相似准则对纤维膜模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同时,采用拉格朗日离散... 目前常用的深海浮游生物取样方法,是采用水泵抽取海水,并通过过滤技术捕捉其中的浮游生物。因此,以浮游生物过滤器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算法建立三维纤维膜微观模型,并基于相似准则对纤维膜模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同时,采用拉格朗日离散相模型(DPM)追踪浮游生物颗粒在过滤器内的运动轨迹。研究结果表明:入口速度的变化对流场的压力和速度分布有显著影响,随着入口速度增加,流场内部速度差增大,流场中的压力分布出现明显的分层现象,且压力损失随入口速度增大而增大。其孔隙较小的纤维模型具有更好的过滤性能,对浮游生物颗粒的过滤效率基本稳定在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生物 纤维滤膜 数值模拟 DPM 捕集效率
下载PDF
婴儿肠道源长双歧杆菌B2-01的益生特性及其高密度培养 被引量:1
6
作者 彭芸燕 钟舒莹 +1 位作者 刘冬梅 许喜林 《食品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39,共12页
以广州市3月龄健康婴儿粪便中分离出的乳酸杆菌为研究对象,经分子生物学鉴定确认为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longum),命名为B2-01。对B2-01进行包括体外抗氧化活性和肝损伤保护活性在内的益生特性和高密度培养研究,结果表明:B2-01具... 以广州市3月龄健康婴儿粪便中分离出的乳酸杆菌为研究对象,经分子生物学鉴定确认为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longum),命名为B2-01。对B2-01进行包括体外抗氧化活性和肝损伤保护活性在内的益生特性和高密度培养研究,结果表明:B2-01具有较强的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抗脂质过氧化能力;在最高作用水平(DMEM完全培养基中发酵上清液体积分数10%)下,过氧化氢损伤和乙醇损伤L02细胞存活率可分别提高至89.10%和91.38%,同时能显著降低肝细胞中转氨酶的活力;高密度培养研究优化后的最佳培养条件确定为酵母浸提粉添加量3.45%、葡萄糖2.48%、乳糖2.79%、细菌学蛋白胨3.00%、低聚半乳糖2.50%。在此优化条件下,发酵液的活菌数最高可达4.20×10^(9) CFU/m L,比优化前(7.71×10^(8) CFU/mL)提高5.4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双歧杆菌 婴儿肠道 抗氧化活性 酒精肝保护 高密度培养
下载PDF
秸秆还田年限对设施土壤磷素分布及淋溶的影响
7
作者 孙玉禄 李杨 +5 位作者 刘晓辉 高晓梅 敖静 宋立群 马妍 李鑫 《微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75,共8页
为研究秸秆还田年限对土壤磷素分布及淋溶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法,检测在使用不同年限秸秆还田的大棚中,不同深度的土壤全磷、有效磷、微生物量磷和土壤中性磷酸酶活性数据,分析秸秆还田年限对土壤磷素分布及淋溶的影响。结果表... 为研究秸秆还田年限对土壤磷素分布及淋溶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法,检测在使用不同年限秸秆还田的大棚中,不同深度的土壤全磷、有效磷、微生物量磷和土壤中性磷酸酶活性数据,分析秸秆还田年限对土壤磷素分布及淋溶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以显著增加0~40 cm土壤全磷、有效磷和微生物量磷的含量,显著提高耕作层土壤中性磷酸酶活性。0~20 cm土壤,J7的全磷、有效磷、微生物量磷、中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比CK提高41%、125%、85%、42%;20~40 cm土壤,J7分别比CK提高30%、157%、116%、56%,并能够降低土壤中全磷和有效磷向下的迁移,效果为J7>J5>J3>J1>CK。秸秆还田还能显著增加土壤的磷活化系数,促进植物对土壤磷素的有效利用。为有效解决磷淋溶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提供了更多的解决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年限 设施农业 磷素分布 淋溶 微生物量磷
下载PDF
鸭绿江入海口湿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组装机制
8
作者 宋宇 高明 +3 位作者 曲贵伟 张春鹏 李晓玲 李富祥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4-222,共9页
为了探究鸭绿江入海口湿地中土壤细菌的群落多样性、结构及其组装机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滩涂盐土、碱蓬草盐土、沼泽土、水稻土、草甸土和棕壤等6种典型土壤的细菌群落进行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并基于系统发育二进制的零模型分析... 为了探究鸭绿江入海口湿地中土壤细菌的群落多样性、结构及其组装机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滩涂盐土、碱蓬草盐土、沼泽土、水稻土、草甸土和棕壤等6种典型土壤的细菌群落进行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并基于系统发育二进制的零模型分析(model analysis)解析细菌群落组装机制。结果表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平均相对丰度最高(38.5%),其次为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18.2%)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9.7%)。6种土壤类型细菌群落的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整体差异显著(P<0.05)。主要菌门和菌属与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电导率(EC)、全硫(TS)和pH是主要影响因子。基于零模型的群落组装分析表明,鸭绿江口湿地土壤细菌群落组装以随机性为主导,其中扩散限制贡献最大,在群落组装中占40.52%。研究结果可为鸭绿江口湿地生态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细菌多样性 群落结构 组装机制 鸭绿江口
下载PDF
一株高效溶磷菌株的筛选及对亚麻促生效应的研究
9
作者 胡云龙 陈文晶 +1 位作者 徐伟慧 王志刚 《微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9-67,共9页
溶磷菌能够显著提升土壤中可溶性磷含量,促进作物生长,增加肥力。从工业大麻根际土壤中进行溶磷菌筛选,通过测定溶磷量、发芽率、发芽势筛选出一株高效溶磷菌并对其进行鉴定,同时对其吲哚乙酸(indole acetic acid,IAA)分泌量以及对亚麻... 溶磷菌能够显著提升土壤中可溶性磷含量,促进作物生长,增加肥力。从工业大麻根际土壤中进行溶磷菌筛选,通过测定溶磷量、发芽率、发芽势筛选出一株高效溶磷菌并对其进行鉴定,同时对其吲哚乙酸(indole acetic acid,IAA)分泌量以及对亚麻生长的影响进行测定。结果显示,筛选得到的JX1菌株经鉴定为Klebsiella sp.,其溶磷能力较强且具有功能多样性,最大溶磷量为181.70 mg/L,能显著提高亚麻种子发芽势与亚麻幼苗总根长,具有IAA分泌能力,其最大分泌量为49.94 mg/L,亚麻经JX1菌株浇灌后,能显著提升其株高、地下部干鲜重、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与直径<0.5 mm细根所占的比例,显著降低根系平均直径,对亚麻地下部具有较好促生效果。本研究通过筛选得到的菌株JX1(Klebsiella sp.)具有较好的溶磷以及分泌IAA的能力,能够有效促进亚麻根系生长,优化根系的形态与组成,提高亚麻根系对水分和营养的吸收利用,丰富了亚麻专用微生物肥料的高效菌株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磷 亚麻 根系 吲哚乙酸(IAA) 促生效应
下载PDF
岩溶土壤中微生物研究进展与展望
10
作者 李强 张浩 邹肖肖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6-437,共12页
土壤微生物在岩溶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通过参与营养物质循环对生态系统的功能提升产生深远影响。该文重点梳理了植被恢复、地质背景、土壤性质以及土壤动物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阐明了岩溶植被-土壤-微生物之间的关系。此外... 土壤微生物在岩溶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通过参与营养物质循环对生态系统的功能提升产生深远影响。该文重点梳理了植被恢复、地质背景、土壤性质以及土壤动物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阐明了岩溶植被-土壤-微生物之间的关系。此外,该文还指出了当前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即岩溶土壤团聚体层面微生物分布规律、凋落物对土壤微生物功能的影响、土壤动物与微生物之间的耦合关系、土壤微生物在碳氮循环中的作用、土壤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通过以上问题的研究,将为深入理解岩溶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和制定有效的生态恢复策略以及土壤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植被恢复 岩溶 理化性质 土壤动物
下载PDF
生物信息学和分子对接分析HuNoVs非结构蛋白NS3
11
作者 王道 肖亚梅 刘丹 《微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5-95,共11页
为了深入探究人类诺如病毒(Human noroviruses,HuNoVs)的NS3非结构蛋白的结构特征和小分子药物,运用多种生物信息学方法ProtParam、ProtScale、SignalP 5.0、TMHMM 2.0、NCBI Conserved Domains、SOPMA、SWISS-MODEL、YinOYang 1.2、Net... 为了深入探究人类诺如病毒(Human noroviruses,HuNoVs)的NS3非结构蛋白的结构特征和小分子药物,运用多种生物信息学方法ProtParam、ProtScale、SignalP 5.0、TMHMM 2.0、NCBI Conserved Domains、SOPMA、SWISS-MODEL、YinOYang 1.2、NetPhos 3.1、ABCpred、SYFPEITHI、Prankweb和Discovery Studio等预测NS3蛋白的同源性、理化性质、翻译后修饰位点、二级/三级结构、B/T细胞抗原表位、活性口袋位点及抑制化合物。HuNoVs的NS3蛋白是由363个氨基酸组成的稳定亲水性蛋白,相对分子量为39748.79 Da,理论等电点为6.37;NS3蛋白与其他病毒解旋酶序列相似性为32.52%,无信号肽和跨膜结构,二级结构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具有2个功能结构域,38个O-糖基化位点和21个磷酸化位点,7个B-细胞抗原表位和19个T-细胞抗原表位;还存在6个活性口袋位置和5个潜在的小分子抑制化合物。本文为阐明人类诺如病毒非结构蛋白NS3的结构和在病毒性肠胃炎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研发和筛选新疫苗和药物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诺如病毒 非结构蛋白NS3 生物信息学 分子对接
下载PDF
塞姆利基森林病毒的冷冻电镜结构研究
12
作者 贾旭东 李锶铎 +2 位作者 于宏洋 张勤奋 何键 《电子显微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27,共10页
塞姆利基森林病毒(Semliki Forest virus,SFV)是一种典型的甲病毒,主要通过节肢动物作为媒介进行传播,对人类及多种哺乳动物构成潜在的感染威胁。然而当前针对SFV的结构生物学研究相对不足,限制了对其在病毒-宿主互作、入侵机制以及病... 塞姆利基森林病毒(Semliki Forest virus,SFV)是一种典型的甲病毒,主要通过节肢动物作为媒介进行传播,对人类及多种哺乳动物构成潜在的感染威胁。然而当前针对SFV的结构生物学研究相对不足,限制了对其在病毒-宿主互作、入侵机制以及病毒颗粒组装与成熟过程的认知。本研究采用冷冻电镜技术对SFV成熟颗粒的三维结构进行了高精度解析,并系统分析了囊膜蛋白E1和E2上的N-糖基化位点及二硫键,揭示了这些结构特征在维持病毒蛋白稳定性中的关键作用。这些发现对于阐明SFV的生物学特性、推动抗病毒药物研发及优化疫苗设计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姆利基森林病毒 甲病毒 N-糖基化 二硫键 冷冻电镜
下载PDF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的实验教学设计——以粘质沙雷氏菌为例
13
作者 陈明霞 施俊豪 +1 位作者 邢元军 葛慧华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5年第1期102-108,共7页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是微生物学实验的基础内容,是学生认识和应用微生物的重要技术手段。基于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的特性,设计五个环境影响因素,探索温度、盐度、pH值、氧气和抗生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与传统的...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是微生物学实验的基础内容,是学生认识和应用微生物的重要技术手段。基于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的特性,设计五个环境影响因素,探索温度、盐度、pH值、氧气和抗生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与传统的大肠杆菌、金黄葡萄球菌及枯草芽孢杆菌相比,粘质沙雷氏菌的实验结果更为形象、直观和丰富,可以从生长速率、繁殖情况和灵菌红素代谢水平多维度反映微生物对不同环境因子的应激反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启发其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因素 粘质沙雷氏菌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
下载PDF
跨域水生病毒
14
作者 张奇亚 柯飞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75,共15页
水生病毒是感染各类水生生物或存在于不同水体中的病毒,为水生生态系统中最丰富的生物实体,显著影响宿主群落的结构与功能、从而影响生物圈和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无论从分类地位、宿主范围,还是遗传进化及生态效应角度来看,水生病毒... 水生病毒是感染各类水生生物或存在于不同水体中的病毒,为水生生态系统中最丰富的生物实体,显著影响宿主群落的结构与功能、从而影响生物圈和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无论从分类地位、宿主范围,还是遗传进化及生态效应角度来看,水生病毒都显示出丰富的多样性和跨域特征。以往对病毒感染及其影响的理解主要集中在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和其分子水平上。但要清晰认识水生病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则需结合微观、介观和宏观尺度,甚至遥感观测及多种新技术来实现。文章就跨域水生病毒与特征、驱动物种进化、病毒分流和地球化学循环效应及相关新兴技术等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病毒 病毒圈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病毒分流 辅助代谢基因 水生态 病毒学新技术
下载PDF
剁辣椒源益生菌筛选及其在发酵剁辣椒中的应用
15
作者 杨倩 肖路遥 +2 位作者 白旭红 田玉芳 李伟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8-187,共10页
为开发风味优良且具有一定营养健康功效的益生菌发酵剁辣椒,本研究以湖南传统发酵剁辣椒为原料,筛选耐受胃肠消化的益生菌进行剁辣椒发酵,通过理化分析、感官评价及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探究益生菌发酵对剁辣椒理化性质、安全性和感官特... 为开发风味优良且具有一定营养健康功效的益生菌发酵剁辣椒,本研究以湖南传统发酵剁辣椒为原料,筛选耐受胃肠消化的益生菌进行剁辣椒发酵,通过理化分析、感官评价及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探究益生菌发酵对剁辣椒理化性质、安全性和感官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筛选得到3株耐受胃肠消化菌株,鉴定为植物乳植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JEB2)、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JEB7)和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JEE2)。其中L.plantarum JEB2和L.brevis JEB7在24 h内将0.25 mg/mL亚硝酸钠全部降解,S.cerevisiae JEE2在24 h内胆固醇同化率达50.79%;筛选菌种发酵制备的剁辣椒pH<4.2、滴定酸度>0.6%,样品亚硝酸盐含量及大肠菌群明显低于自然发酵剁辣椒;L.plantarum JEB2和L.brevis JEB7复配发酵制备的剁辣椒样品感官得分最高为19.50(满分20),非靶向代谢组学结果显示该剁辣椒样品刺激性物质(4-乙酰氨基-2-氨基丁酸和巴豆苷)表达量下调,芳香物质(4-甲基苯甲醛、黄铜酸乙烯酯、D-山梨醇等)和活性物质(笑脸素、鹅膏苷F5、白花丹等)表达量上调。因此,利用L.plantarum JEB2和L.brevis JEB7发酵剁辣椒,可以降低产品刺激性、增加风味,并提高产品安全性和益生特性,可进一步开发利用作为发酵产品的生产发酵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剁辣椒 益生菌 发酵 非靶向代谢组学 感官评价
下载PDF
密闭空间微生物消杀方法研究进展
16
作者 戴荣继 郭子沐 张莹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7-104,共18页
空间站是一种在近地轨道长时间运行、可供多名航天员巡访、长期工作和生活的载人航天器,在密闭恒温恒湿的环境下,微生物的数量会快速增加,如果不加以控制,就会危害宇航员的身体健康,腐蚀或损坏航天器材,对航天安全产生不利的影响.通过... 空间站是一种在近地轨道长时间运行、可供多名航天员巡访、长期工作和生活的载人航天器,在密闭恒温恒湿的环境下,微生物的数量会快速增加,如果不加以控制,就会危害宇航员的身体健康,腐蚀或损坏航天器材,对航天安全产生不利的影响.通过阐明空间微生物污染的主要来源与空间微生物污染对宇航员健康和设备安全方面造成的危害,综述了各种杀菌消毒方法如高温、辐射、环氧乙烷、臭氧、超临界流体、气体等离子体、光催化氧化、自清洁表面和诱导发光聚集等的作用原理、应用场景以及各方法可否应用于空间环境的优缺点,并且对适用于空间微生物污染防控的方法进行了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生物学 空间站消毒杀菌方法 超临界流体 气体等离子体 光催化氧化 自清洁表面 聚集诱导发光
下载PDF
持续光照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17
作者 李燕 郑路 +4 位作者 汤茹 魏健 石佩 李战 王有琴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2-330,共9页
目的:研究持续光照对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及其代谢物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光照干预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光照(light/dark,LD)组及24 h持续光照(light/light,LL)组,干预10周后,测量各组小鼠体重、空腹血糖、血清游离脂肪酸、血清三酰甘油及血... 目的:研究持续光照对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及其代谢物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光照干预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光照(light/dark,LD)组及24 h持续光照(light/light,LL)组,干预10周后,测量各组小鼠体重、空腹血糖、血清游离脂肪酸、血清三酰甘油及血清总胆固醇水平,收集新鲜粪便,采用16S rRNA测序技术研究持续光照对小鼠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结构、物种群落构成的影响,通过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粪便代谢产物变化,揭示肠道菌群差异代谢产物及代谢通路变化。结果:与LD组相比,LL组体重、空腹血糖和血脂水平明显增高(P<0.05)。在门分类水平,LL组厚壁菌门所占比例增高,拟杆菌门比例降低;从属水平分类,LL组拟杆菌、普雷沃氏菌_UCG-001丰度明显降低,而乳酸杆菌属、苏黎世杆菌属和Odo菌属丰度显著增加;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分析鉴定的粪便差异代谢物分别为65和73个,涉及6个主要相关代谢通路,分别为ABC转运蛋白、嘌呤代谢、嘧啶代谢、次级胆汁酸生物合成、蛋白质消化吸收和癌症中的胆碱代谢通路。结论:持续光照小鼠具有特异的肠道微生物群结构及其代谢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光照 生物钟 肠道菌群
下载PDF
苦杏仁粕抑制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菌的作用机制
18
作者 朱亚南 吴文婷 +4 位作者 王馨怡 张露 邱雪辉 王虎玄 易建华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3-80,共8页
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菌(ETEC)是导致人畜腹泻的主要病原菌.本文以苦杏仁粕为原料,将其1%的提取液与ETEC H10407共同培养,研究苦杏仁粕对ETEC生长、形态等的影响,并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探究苦杏仁粕提取液对ETEC中基因的转录表达的作用.... 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菌(ETEC)是导致人畜腹泻的主要病原菌.本文以苦杏仁粕为原料,将其1%的提取液与ETEC H10407共同培养,研究苦杏仁粕对ETEC生长、形态等的影响,并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探究苦杏仁粕提取液对ETEC中基因的转录表达的作用.结果表明:1%的苦杏仁粕提取液可以显著抑制ETEC的生长,破坏菌体细胞形态,减少了脂肪酸合成、蛋白质翻译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增加了细菌趋化性信号通路相关基因cheB、cheR,ABC转运蛋白途径中铁元素转运相关基因fecB、fecC、fecD等的表达.苦杏仁粕可能引发了ETEC的代谢紊乱,从而抑制了其生长.研究结果将为开发利用苦杏仁,用于ETEC的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杏仁粕 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菌 抑菌 差异基因表达
下载PDF
一株高产蛋白酶的耐盐型高地芽孢杆菌的鉴定与分析
19
作者 李玉琳 王霞 +4 位作者 王亚铭 李启月 沙沙 郭紫娴 邢翔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86-194,共9页
该研究从山东省威海市麻子港海岸带海洋沉积物中采样,筛选得到高产蛋白酶菌株,并对其特性、生长条件以及酶活力进行探究。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16S rDNA序列分析和基因组分析鉴定菌株,采用单因素结合响应面实验优化菌株的最... 该研究从山东省威海市麻子港海岸带海洋沉积物中采样,筛选得到高产蛋白酶菌株,并对其特性、生长条件以及酶活力进行探究。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16S rDNA序列分析和基因组分析鉴定菌株,采用单因素结合响应面实验优化菌株的最佳生长条件,并于此条件下测定该菌株的蛋白酶活力。该菌株为高地芽孢杆菌(Bacillus altitudinis),盐度生长范围为0~160 g/L,最适生长条件为:温度40℃,培养基初始pH值9,摇床转速229 r/min,盐度为30 g/L,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在该条件下蛋白酶的酶活力可达99.747 U/mL。筛选获得的高地芽孢杆菌A1具备良好的产蛋白酶的能力和耐盐耐热性,可以为餐厨垃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微生物菌肥制作以及生产工艺调整提供生物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地芽孢杆菌 分离鉴定 响应面分析 蛋白酶
下载PDF
水蛭共生微生物的致病风险及其分离鉴定技术研究现状
20
作者 李重言 周智威 +3 位作者 段佳丽 代锦 吴江 孙群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2-240,共9页
水蛭广泛分布于湖泊、池塘和稻田等淡水环境,其唾液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然而,水蛭体内共生的致病微生物可能通过叮咬或治疗过程进入人体,增加感染风险。这些共生微生物主要分布于水蛭的口腔、消... 水蛭广泛分布于湖泊、池塘和稻田等淡水环境,其唾液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然而,水蛭体内共生的致病微生物可能通过叮咬或治疗过程进入人体,增加感染风险。这些共生微生物主要分布于水蛭的口腔、消化道、肾盂和膀胱中。随着微生物分离培养和鉴定技术的进步,新型的微生物培养鉴定方法在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为理解野生水蛭共生微生物的生态功能和代谢途径提供了新思路。本文阐述了常见水蛭的生物特性、分布及共生微生物致病风险,并探讨了新型微生物分离鉴定和培养技术在水蛭共生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前景,为预防水蛭叮咬感染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蛭多样性 共生微生物 分离鉴定技术 致病菌感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