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76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镉污染对滨海滩涂围垦区西兰花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1
作者 陈海生 陈韬略 +6 位作者 蔡林生 李若华 罗文 高永胜 李振宇 裴孝钟 王雪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28,共8页
研究镉(Cd)污染对滩涂湿地围垦区西兰花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探求有益于Cd污染农田土壤修复的耐Cd细菌菌群。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Cd浓度分别为0,3.5,60 mg·kg^(-1)时对台州湾滩涂湿地围垦区西兰花根际土... 研究镉(Cd)污染对滩涂湿地围垦区西兰花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探求有益于Cd污染农田土壤修复的耐Cd细菌菌群。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Cd浓度分别为0,3.5,60 mg·kg^(-1)时对台州湾滩涂湿地围垦区西兰花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样品中检测到的细菌菌群分属于35门、97纲、205目、315科、506属。低浓度Cd污染时,西兰花根际土壤细菌Chao 1指数和Shannon指数与对照相比大幅度升高,而高浓度Cd污染时,土壤细菌Chao 1指数和Shannon均大幅度下降。随着Cd污染程度的增加,西兰花根际土壤放线菌门和浮霉菌门相对丰度呈一直下降的趋势,拟杆菌门和芽单胞菌门相对丰度呈一直升高的趋势。土壤变形菌门和髌骨菌门相对丰度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土壤酸杆菌门、棒状杆菌门、疣微菌门、硝化螺旋菌门和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变形菌门、拟杆菌门、髌骨菌门和芽单胞菌门在高浓度Cd污染下为农田土壤细菌群落的主体。土壤罗思河小杆菌属相对丰度在低浓度Cd污染时呈下降趋势,而在高浓度Cd污染时呈升高趋势,土壤鞘氨醇单胞菌属的相对丰度在低浓度Cd污染时呈上升趋势,在高浓度Cd污染时呈下降趋势。土壤罗思河小杆菌属、马赛菌属、黄杆菌属和杜擀氏菌属可以被认为是西兰花根际土壤高抗Cd污染的细菌菌属。研究结果可为滨海滩涂地西兰花重金属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镉污染 细菌群落结构 高通量测序 西兰花
下载PDF
秸秆还田及磷细菌对土壤微生态及豆角产量的影响
2
作者 孙翠焕 郭玲玲 +3 位作者 陈丽媛 陈杰 赵博伦 王智学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4-89,共6页
为研究秸秆还田及外源添加磷细菌对土壤微生态及农作物产量的影响,以玉米秸秆和具有解磷能力的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为研究对象,通过在设施大棚中栽培豆角,研究了不同处理对土壤和豆角根际解磷类细菌数量、土壤有效磷含量... 为研究秸秆还田及外源添加磷细菌对土壤微生态及农作物产量的影响,以玉米秸秆和具有解磷能力的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为研究对象,通过在设施大棚中栽培豆角,研究了不同处理对土壤和豆角根际解磷类细菌数量、土壤有效磷含量、解磷能力以及豆角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玉米秸秆(处理1)、玉米秸秆+磷细菌(处理2)、磷细菌(处理3)三个处理的土壤中解磷类细菌数量有较大差异,其中处理2数量最高,比对照区高31.89%,差异显著(P<0.05);三个处理均能明显增加豆角根际解磷类细菌数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中处理2最高,比对照高86.30%,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三个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差异显著(P<0.05),其中处理2最高,比对照高9.8%;三个处理土壤解磷能力差异较大,处理1和处理2可明显提高土壤解磷能力,分别比对照高50.2%和65.2%,差异极显著(P<0.01);三个处理对豆角均有增产效果,但差异较大,处理2比处理1、处理3产量增加明显,分别增产6.8%、10.3%,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处理2比对照增产15.5%,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秸秆配合外源添加磷细菌恶臭假单胞菌,较单一使用玉米秸秆和磷细菌可显著增加土壤及豆角根际解磷类细菌数量、增加土壤有效磷含量、提高土壤解磷能力、促进豆角增产,说明玉米秸秆和磷细菌有相互促进作用。本研究可为秸秆还田和磷细菌田间施用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磷细菌 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 土壤微生态 有效磷 解磷能力 豆角产量
下载PDF
猕猴桃采后真菌病害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3
作者 潘慧 龙超安 +2 位作者 钱国良 李黎 钟彩虹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0-106,共7页
猕猴桃果实易受多种病原真菌的侵染,采后易发生软腐病、灰霉病、青霉病等严重危害果实品质的真菌性病害。传统的有效防治方法主要为采前使用化学杀菌剂,但其易污染环境并可能危害人类健康。目前,已有一系列生物防治方法被研究并报道,这... 猕猴桃果实易受多种病原真菌的侵染,采后易发生软腐病、灰霉病、青霉病等严重危害果实品质的真菌性病害。传统的有效防治方法主要为采前使用化学杀菌剂,但其易污染环境并可能危害人类健康。目前,已有一系列生物防治方法被研究并报道,这些方法可有效防控猕猴桃采后真菌病害:第一类为天然抑菌物质,包括植物提取物和其他天然物质;第二类为拮抗微生物,包括生防酵母、生防细菌、生防木霉,生防菌也能与物理及化学方法协同发挥作用。本文概述了各类生物防治方法在猕猴桃采后真菌病害绿色防控方面的研究进展及生防机理,并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最后展望了这一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生物防治 软腐病 灰霉病 青霉病
下载PDF
传统发酵乳品中产广谱细菌素乳酸菌选育
4
作者 刘彩云 麻和平 +3 位作者 张文齐 王洁 彭章普 邵建宁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1-135,共5页
为选育产广谱细菌素乳酸菌,采用琼脂扩散法对甘肃牧区传统发酵乳品中分离纯化的96株乳酸菌进行了筛选,并确定产细菌素菌株,具有最佳抑菌效果的菌株经重离子束12C6+辐照诱变,再采用培养皿分区法进行6种指示菌广谱抑菌性能比较。结果表明... 为选育产广谱细菌素乳酸菌,采用琼脂扩散法对甘肃牧区传统发酵乳品中分离纯化的96株乳酸菌进行了筛选,并确定产细菌素菌株,具有最佳抑菌效果的菌株经重离子束12C6+辐照诱变,再采用培养皿分区法进行6种指示菌广谱抑菌性能比较。结果表明,琼脂扩散法筛选出抑菌效果最佳的产细菌素菌株Lp1,经辐照诱变得到98株突变菌,选育出对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沙门氏菌(Salmonella)、志贺氏菌(Shigella)和克罗诺杆菌(Cronobacter)抑菌性能均明显优于出发菌株Lp1的5株突变株L088、L087、L063、L049、L010进行广谱抑菌试验,其中菌株L088和L063为广谱抑菌性能较好菌株,突变株L088对上述6种指示菌的抑菌扇环半径比出发菌株Lp1抑菌扇环半径分别提高47.81%、33.28%、22.97%、45.25%、21.39%、40.21%,突变株L063对上述6种指示菌的抑菌扇环半径比出发菌株Lp1抑菌扇环半径分别提高54.27%、29.18%、25.37%、58.03%、17.85%、42.13%。采用培养皿分区法可同时在1个培养皿中完成检测6种指示菌的抑菌试验,可高效筛选产广谱细菌素乳酸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细菌素 广谱抑菌 抑菌试验
下载PDF
生物信息学在食用菌研究中的应用
5
作者 陈丽媛 朱万芹 +2 位作者 孙翠焕 陈杰 赵博伦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8-122,共5页
食用菌因其富含多种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物质,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我国作为最重要的食用菌生产国,食用菌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量也在逐年提高。为了更好地发展食用菌产业,迫切需要在传统的食用菌... 食用菌因其富含多种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物质,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我国作为最重要的食用菌生产国,食用菌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量也在逐年提高。为了更好地发展食用菌产业,迫切需要在传统的食用菌产业链,如优良品种选育及栽培生产中融入新技术。生物信息学作为一门研究分析生物生命结构的技术门类,通过运用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工具揭示了数据所蕴含的生物学意义,极大地促进了生命科学研究的发展,也为食用菌更深入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技术保障。本文从食用菌育种及种质资源调查、病虫害防治、基因组学、食用菌安全等几方面阐述了生物信息学在食用菌领域的具体应用,对生物信息学在食用菌及农业领域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促进食用菌研究和生产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信息学 食用菌 计算机科学 数据库 应用
下载PDF
涠洲岛海水中可培养细菌的溶藻活性初探
6
作者 黄华林 覃仙玲 +5 位作者 农志文 赖俊翔 苏芯莹 赖海清 黄丹蕾 李菲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7-167,共11页
目的 选取3种海洋赤潮甲藻为研究对象,从广西涠洲岛海域来源细菌中筛选出高效溶藻的菌株,研究菌株的溶藻效果和初步作用机制,为开展赤潮的防治工作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细菌发酵液与甲藻共培养来测定菌株的溶藻活性,检测藻细胞中丙二醛... 目的 选取3种海洋赤潮甲藻为研究对象,从广西涠洲岛海域来源细菌中筛选出高效溶藻的菌株,研究菌株的溶藻效果和初步作用机制,为开展赤潮的防治工作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细菌发酵液与甲藻共培养来测定菌株的溶藻活性,检测藻细胞中丙二醛和抗氧化相关酶系统的响应规律,分析甲藻胞外溶解性有机物组成,并通过KEGG和CAZy数据库预测目标菌株合成溶藻物质的能力。结果 从24株细菌中筛选到15株对至少一种甲藻表现出溶藻活性的菌株,总阳性率为62.5%,菌株M026对3种甲藻均表现出显著的溶藻效果。添加10%的M026发酵无菌滤液,共培养3 d后,3种甲藻细胞死亡率均高达95.0%。生理生化响应表明,在M026发酵无菌滤液胁迫下,甲藻细胞膜脂过氧化损伤严重,3种抗氧化相关酶(SOD、CAT和APX)活性先增加后下降,且三维荧光光谱检测到藻细胞内溶产物为类富里酸和类蛋白类物质。通过全基因组分析,菌株M026含有溶藻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及多种降解植物细胞壁的酶。结论 菌株M026可作为微生物溶藻菌剂的候选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涠洲岛 可培养细菌 甲藻 溶藻活性
下载PDF
ToMMV病残体中病毒存活力及其传病作用
7
作者 朴君 郭雨晴 +4 位作者 丁爱芳 朴敬爱 杨柳 季英华 李硕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41-46,共6页
因番茄斑驳花叶病毒(ToMMV)寄主范围广,传染性和致病力强,以ToMMV为对象,对其产生的植株病残体进行了病毒分布和存活时间检测、侵染活性分析以及传毒作用测试。结果表明:烟草植株病残体的叶、茎、根中均含有病毒,ToMMV可在病残体存活较... 因番茄斑驳花叶病毒(ToMMV)寄主范围广,传染性和致病力强,以ToMMV为对象,对其产生的植株病残体进行了病毒分布和存活时间检测、侵染活性分析以及传毒作用测试。结果表明:烟草植株病残体的叶、茎、根中均含有病毒,ToMMV可在病残体存活较长时间,病死枯叶室温存放90 d后病毒依然存在,且仍保持侵染活性,刀片刮划枯叶模拟农事操作接毒后发现病残体具有传毒作用;ToMMV可在病残体中长时间保持侵染活力,田间病残体很可能会成为下茬作物的初侵染源;土壤无直接传毒作用,但混有病残体的土壤也可成为初侵染源,且沾染在农具表面的离体病毒依然可以在一定时间内维持侵染活力,成为潜在的初侵染源。综上,清除植株病残体(减少初侵染源)是预防和控制ToMMV传播和扩散的重要环节,生产上应给予充分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斑驳花叶病毒 病残体 存活力 传病作用
下载PDF
1株枯草芽胞杆菌的鉴定及其产脂肪酶特性
8
作者 张震 张岩 +4 位作者 杨朋坤 任双慧 高雅欣 孙玉娇 王永芬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6-74,共9页
【目的】对1株产脂肪酶细菌MY016进行鉴定并对其产脂肪酶特性进行研究,为后期规模化发酵生产脂肪酶及其在畜牧业中的实际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16S rDNA测序分析,对实验室分离保存的1株产脂肪酶细菌MY01... 【目的】对1株产脂肪酶细菌MY016进行鉴定并对其产脂肪酶特性进行研究,为后期规模化发酵生产脂肪酶及其在畜牧业中的实际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16S rDNA测序分析,对实验室分离保存的1株产脂肪酶细菌MY016进行鉴定;通过菌落和芽胞计数、生长曲线测定,对MY016的生长特性进行分析;通过产脂肪酶量和酶活检测、脂肪酶基因扩增和系统进化分析,对MY016菌株的产脂肪酶特性进行探讨。【结果】产脂肪酶细菌MY016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分析,被鉴定为枯草芽胞杆菌。MY016在培养2 h后进入对数生长期,生长迅速;培养10 h其菌液600 nm吸光度最高达到4.7,随后进入稳定期;12 h时活菌数约为5.3×10^(9)CFU/mL;培养22 h后开始二次生长,吸光度最高达5.2;培养46 h后进入衰退期。芽胞观察和计数结果显示,MY016菌株在接种16 h后开始形成芽胞,随着培养时间延长,芽胞形成率逐渐升高,直至72 h完全形成芽胞,芽胞数最高为1.9×10^(9)CFU/mL。产脂肪酶能力检测结果显示,MY016菌株在培养36 h时产酶量达到最大,为246.918 mg/L,然后总酶量逐步降低;48 h时总酶活达到最高,约为281.883 U/L。成功扩增了MY016菌株的脂肪酶基因,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MY016脂肪酶基因与其他芽胞杆菌的脂肪酶基因亲缘关系最近,表明其脂肪酶基因进化保守。【结论】产脂肪酶枯草芽胞杆菌MY016生长迅速、产酶量稳定,总酶活较高,适合后期规模化生产和在畜牧业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芽胞杆菌 菌株鉴定 脂肪酶
下载PDF
植物乳杆菌固体发酵对复方中药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9
作者 侯楠楠 谢全喜 +3 位作者 王俊贤 王倩 王梅 谷巍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1-225,共5页
该研究采用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BLCC2-0015、BLCC2-0126和BLCC2-0410固体发酵复方中药(黄芪、甘草和益母草等),测定发酵过程中复方中药的pH、微生物数量及总酸、有机酸、粗多糖等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评价其对复方中药... 该研究采用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BLCC2-0015、BLCC2-0126和BLCC2-0410固体发酵复方中药(黄芪、甘草和益母草等),测定发酵过程中复方中药的pH、微生物数量及总酸、有机酸、粗多糖等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评价其对复方中药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发酵可降低复方中药的pH值,提高乳杆菌活菌数,抑制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及霉菌的生长,并提高总酸、乳酸、苹果酸、粗多糖、阿魏酸及甘草次酸的含量。其中,植物乳杆菌BLCC2-0410发酵效果最好,发酵72 h时,复方中药的pH为4.32;乳杆菌活菌数为4.53×10^(9)CFU/g,大肠杆菌及霉菌未检出;总酸、乳酸、苹果酸、粗多糖、阿魏酸和甘草次酸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分别为27.82 g/kg、19.25 g/kg、4.06 g/kg、5.83%、42.00 mg/kg和517.9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乳杆菌 复方中药 固体发酵 乳酸 阿魏酸 甘草次酸
下载PDF
抗真菌内切几丁质酶酶学性质及制备低聚壳寡糖功能分析
10
作者 赵节昌 王启源 +4 位作者 宋珂昕 陈腾 王峰 杨杰 高兆建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9-58,共10页
为开发几丁质及壳聚糖生物转化活性寡聚糖并实现几丁质酶在食品防腐及生防方面的应用,从金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aureofaciens)XZ-Sa62中分离纯化几丁质酶(ChiA-Sa62),并研究其生物转化及抗菌功能。本实验采用Q-Sepharose Fast Flow、S... 为开发几丁质及壳聚糖生物转化活性寡聚糖并实现几丁质酶在食品防腐及生防方面的应用,从金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aureofaciens)XZ-Sa62中分离纯化几丁质酶(ChiA-Sa62),并研究其生物转化及抗菌功能。本实验采用Q-Sepharose Fast Flow、Sephadex G-100层析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纯化ChiA-Sa62,经纯化后ChiA-Sa62纯化倍数为41.3倍,比活力为1119.8 U/mg。并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测得ChiA-Sa62是分子质量为62.55 kDa的单亚基蛋白。ChiA-Sa62在50℃和pH 5.0的条件下,活性最高,并在60℃以下及pH 3.0~9.0范围内有良好稳定性。金属盐离子Ca^(2+)、Mn^(2+)、Mg^(2+)和Co^(2+)可激活酶活性。ChiA-Sa62对几丁质及脱乙酰度75%的壳聚糖具有专一内切水解活性,薄层色谱显示,水解产物分别为2~5个N-乙酰氨基葡萄糖单位的几丁寡糖和2~4个D-氨基葡萄糖单位的壳寡糖。ChiA-Sa62对底物胶体几丁质的米氏常数K_m和最大反应速率V_(max)值分别为2.75 mg/mL和64.52 U/mg。ChiA-Sa62可强烈抑制所试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碘化丙啶染色显示,经ChiA-Sa62处理后的灰葡萄孢菌丝其细胞膜受到破坏。水解产物壳寡糖对致病性G^(-)菌(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和G~+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蜡样芽孢杆菌)有抑制作用,并且LIVE/DEAD染色显示壳寡糖可致使金黄色葡萄球菌死亡。本实验结果表明,Chi A-Sa62几丁质及壳聚糖在生物转化以及食品防腐及生物防治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丁质酶 金色链霉菌 酶学特性 生物转化 抗真菌活性
下载PDF
微生物肥料新型功能作用机理与根际定殖增强策略
11
作者 张瑞福 沈其荣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共11页
微生物肥料是支撑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投入品,根际益生菌是微生物肥料菌种的主要来源。我国农业发展对促进作物根系发育、增强作物耐盐胁迫能力等新型功能的微生物肥料提出了需求,然而目前对根际益生菌促进作物根系发育和增强耐盐胁迫的... 微生物肥料是支撑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投入品,根际益生菌是微生物肥料菌种的主要来源。我国农业发展对促进作物根系发育、增强作物耐盐胁迫能力等新型功能的微生物肥料提出了需求,然而目前对根际益生菌促进作物根系发育和增强耐盐胁迫的分子机理研究仍然薄弱,成为制约优异菌种选育的瓶颈。另一方面,微生物肥料的根际定殖能力低也是导致其田间应用效果差的重要因素。本文综述了根际益生菌调控根系发育、增强植物耐盐的活性物质和作用机理,分析其根际定殖的过程和菌植互作机制,提出了增强根际定殖的策略,以期为微生物肥料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肥料 根际益生菌 根系发育 耐盐胁迫 根际定殖
下载PDF
亚硝酸盐对东北酸菜细菌菌群丰度及理化指标的影响
12
作者 张庆芳 魏振勇 +4 位作者 于爽 王严 周姝静 迟乃玉 刘春莹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2024年第3期67-77,共11页
为探究亚硝酸盐对东北酸菜发酵过程中优势细菌属及理化指标的动态变化,设计自然发酵体系(S)和添加亚硝酸盐发酵体系(YS),监测发酵过程中东北酸菜理化指标及OD600nm值的变化,采用16S rDNA技术对理化指标变化明显时期的酸菜样本进行细菌... 为探究亚硝酸盐对东北酸菜发酵过程中优势细菌属及理化指标的动态变化,设计自然发酵体系(S)和添加亚硝酸盐发酵体系(YS),监测发酵过程中东北酸菜理化指标及OD600nm值的变化,采用16S rDNA技术对理化指标变化明显时期的酸菜样本进行细菌属组成分析。结果表明,东北酸菜中的uncultured_bacterium_f_Enterobacteriaceae、Serratia等有害菌属大量繁殖,导致亚硝酸盐大量积累,而积累的亚硝酸盐对uncultured_bacterium_f_Enterobacteriaceae、Serratia和Enterococcus等有害菌的生长繁殖又起到抑制作用,其中对Serratia的抑制作用最强;乳酸菌能够降解亚硝酸盐,但亚硝酸盐对Lactococcus与Leuconostoc的生长代谢具有促进作用,对Lactobacillus具有抑制作用,随着亚硝酸盐被大量降解,其对Lactobacillus的抑制作用会解除。亚硝酸盐通过影响菌属结构及丰度,进而影响发酵体系的理化指标及OD600nm值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酸菜 亚硝酸盐 高通量测序 菌群结构
下载PDF
饲料类芽孢杆菌对杉木促生机制的比较转录组学分析
13
作者 王湘莹 杨琦 +1 位作者 潘子曦 王晓明 《湖南生态科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78-87,共10页
【目的】从分子水平解析杉木内生饲料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pabuli)被激活后对宿主转录水平的影响,探究饲料类芽孢杆菌对杉木促生的分子机制,为饲料类芽孢杆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杉木组培苗为试验材料,设计激活的内生... 【目的】从分子水平解析杉木内生饲料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pabuli)被激活后对宿主转录水平的影响,探究饲料类芽孢杆菌对杉木促生的分子机制,为饲料类芽孢杆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杉木组培苗为试验材料,设计激活的内生饲料类芽孢杆菌SY0317共培养的杉木组培苗为实验组,未激活内生饲料类芽孢杆菌的杉木组培苗为对照组,对其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转录组数据中共得到2358个差异基因,其中有1580个基因上调,778个基因下调。这些基因主要富集在甘油酯代谢(Glycerolipid metabolism),核黄素代谢(Riboflavin metabolism),色氨酸生物合成(Tryptophan biosynthesis),甘油磷酸酯代谢(Glycerophospholipid metabolism),嘌呤代谢(Purine metabolism)等通路中。【结论】与植物促生有关的关键基因为AGAL2、ASE1、ALDH3F1、IGPS、APS3、UGP3、NPC6、At5g35170、NPC2、ASP2、NMT3、PAP3,其中ASP2基因下调,其余11个基因上调,这些基因参与调控植物生长并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料类芽孢杆菌 杉木 转录组 差异基因
下载PDF
海洋链霉菌酮合成酶结构域基因的克隆及分析
14
作者 薛永常 许佳 +1 位作者 刘永亮 刘长斌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0-57,共8页
海洋链霉菌通过聚酮合酶(PKS)合成许多结构和功能多样且具有药用价值的聚酮化合物(PKs),酮合成酶结构域(KS)作为PKS的核心结构域,可催化底物与伸长的聚酮之间的脱羧缩合,在聚酮化合物生物合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从海洋链霉菌Str... 海洋链霉菌通过聚酮合酶(PKS)合成许多结构和功能多样且具有药用价值的聚酮化合物(PKs),酮合成酶结构域(KS)作为PKS的核心结构域,可催化底物与伸长的聚酮之间的脱羧缩合,在聚酮化合物生物合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从海洋链霉菌Streptomyces sp.X66基因组DNA克隆获得的ks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ks基因序列长945 bp,BLAST序列比对显示其具有典型的酮合酶结构域的功能区域。理化分析显示其拟编码309个氨基酸,理论等电点为6.60,原子组成为C1401H2239N425O419S8,不稳定指数为42.11,平均亲水系数为0.112,编码产物为酸性疏水不稳定蛋白,且不含信号肽和跨膜结构,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和α-螺旋为主,SDS-PAGE显示其分子量约为55 kDa。通过对ks基因的研究,为进一步解析聚酮化合物合成代谢中的调控机制及组合生物学和体外酶系合成聚酮化合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链霉菌 聚酮合酶 酮合成酶结构域 基因克隆 生物信息学
下载PDF
β-胡萝卜素高效降解菌株的筛选鉴定及产香研究
15
作者 梁伟 蔡联合 +4 位作者 苏赞 陈义昌 邹克兴 王明月 王伊 《农产品加工》 2024年第4期20-24,共5页
采用梯度稀释涂布法从常年落叶的土壤中筛选出3株具有降解β-胡萝卜素能力的菌株,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定发酵液中β-胡萝卜素的降解率,进而对发酵液中的产物进行GC-MS分析,筛选出目标菌株TR-3,其降解β-胡萝卜素的能力在3株中最强,降解率达... 采用梯度稀释涂布法从常年落叶的土壤中筛选出3株具有降解β-胡萝卜素能力的菌株,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定发酵液中β-胡萝卜素的降解率,进而对发酵液中的产物进行GC-MS分析,筛选出目标菌株TR-3,其降解β-胡萝卜素的能力在3株中最强,降解率达86.65%。革兰氏染色和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该菌株为革兰氏阴性杆菌;16S rDNA测序及聚类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菌株TR-3为肠杆菌属;气质联用(GC-MS)法分析发现,其对β-胡萝卜素降解产物中的成分主要为仲辛酮(37.69%)、苯乙醇(13.88%)、磷酸三丁脂(5.55%)、癸酸乙酯(5.54%)、β-紫罗兰酮(4.80%)及月桂酸乙酯(3.73%)等致香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胡萝卜素 高效降解菌 筛选 分离纯化 致香物质
下载PDF
微生物提高油藏原油采收率进展
16
作者 高配科 范克燕 高瑜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107-114,共8页
文章从油藏中普遍存在的采油微生物类群及其驱油机制、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矿场应用、采油微生物的响应等方面对油藏微生物及其提高原油采收率进展进行综述.同时从营养剂在油藏储层中的分布、油藏环境下微生物生长代谢活性、油藏微生物定... 文章从油藏中普遍存在的采油微生物类群及其驱油机制、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矿场应用、采油微生物的响应等方面对油藏微生物及其提高原油采收率进展进行综述.同时从营养剂在油藏储层中的分布、油藏环境下微生物生长代谢活性、油藏微生物定向调控等方面阐述了微生物采油技术发展的基础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 微生物采油 油藏微生物 群落调控
下载PDF
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及其在线报告现状及发展
17
作者 熊芮 高文轩 彭宜红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4-280,共7页
面对日益增长的新病毒种类和数量,及其复杂的内在关系,现有的病毒分类方法已凸显出其局限性。2019年,病毒分类和命名的权威机构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ICTV),基于病毒的系统进化关系... 面对日益增长的新病毒种类和数量,及其复杂的内在关系,现有的病毒分类方法已凸显出其局限性。2019年,病毒分类和命名的权威机构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ICTV),基于病毒的系统进化关系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包含15个分类等级或阶元的病毒分类系统,并已经在ICTV的官方网站https://ictv.global/上线发布,公众可以在线免费查找动态的病毒分类信息。新的病毒分类系统能更好地揭示病毒错综复杂的内在关系以及群体进化机制,使我们能以更客观及系统的方法对病毒进行分类和命名。本文就ICTV网站有关病毒分类的主要概况,特别是最新的病毒分类和ICTV报告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 病毒分类 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报告 分类学
原文传递
施用复合微生物菌肥对河西走廊盐碱地的改良效果
18
作者 彭轶楠 赵廷伟 +2 位作者 梁燕 王治业 季彬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3期3-8,共6页
选用复合微生物菌肥对兰州新区某盐碱地进行改良试验,结果表明,添加复合微生物菌肥、硫磺粉+过磷酸钙和康地宝3种土壤改良剂均可以显著降低土壤中全盐量和pH,复合微生物菌肥效果最佳,10月土壤全盐量和pH分别下降28.81%和0.72;添加复合... 选用复合微生物菌肥对兰州新区某盐碱地进行改良试验,结果表明,添加复合微生物菌肥、硫磺粉+过磷酸钙和康地宝3种土壤改良剂均可以显著降低土壤中全盐量和pH,复合微生物菌肥效果最佳,10月土壤全盐量和pH分别下降28.81%和0.72;添加复合微生物菌肥和康地宝可以显著提高土壤肥力,复合微生物菌肥效果最佳,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最高,较不添加肥料(CK)分别提高了74.09%、350.69%、169.40%、190.75%;草坪种植各项生长指标数据显示,草坪质量高低顺序为复合微生物菌肥>康地宝>硫磺粉+过磷酸钙。通过比较施加微生物菌肥与其他类型改良剂对土壤pH、全盐量以及土壤养分和草坪生长的影响差异,得出复合微生物菌肥对甘肃省河西走廊盐碱地改良效果最佳,适用于河西走廊盐碱地的治理修复,可以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 复合微生物菌肥 施用 土壤改良剂 改良效果 河西走廊
下载PDF
基于16S rRNA测序的1型和2型糖尿病大鼠肠道菌群差异
19
作者 倪妍 滕新栋 +6 位作者 徐丽 王绪敏 曲江勇 王丽君 金黎明 邢志凯 刘秀梅 《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 CAS 2024年第2期163-171,共9页
通过16S rRNA测序分析T1DM与T2DM大鼠肠道菌群的差异。Alpha多样性分析显示,T1DM组和T2DM组肠道菌群多样性和均匀度均高于对照组,Beta多样性分析显示不同组样本间存在差异且有很好的聚类。在门水平上,T1DM和T2DM大鼠肠道菌群以Firmicute... 通过16S rRNA测序分析T1DM与T2DM大鼠肠道菌群的差异。Alpha多样性分析显示,T1DM组和T2DM组肠道菌群多样性和均匀度均高于对照组,Beta多样性分析显示不同组样本间存在差异且有很好的聚类。在门水平上,T1DM和T2DM大鼠肠道菌群以Firmicutes和Bacteroidetes为主,Firmicutes/Bacteroidetes(F/B)比例相比于对照组增加,且T2DM组高于T1DM组。与对照组相比,T1DM组Actinobacteria丰度显著增加,Anaerofustis丰度显著降低。在T2DM大鼠中,Proteobacteria、Oscillospira丰度显著增加。Oscillospira丰度在T2DM组增加,在T1DM组无明显差异。Rhodococcus为T1DM组的特有属,Coprobacillus和Roseburia为T2DM组的特有属。研究结果表明大鼠肠道菌群失调与T1DM和T2DM密切相关,可为T1DM和T2DM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T1DM T2DM 16S rRNA测序
下载PDF
一株源自传统大豆发酵食品中纳豆菌株的分离鉴定与分析
20
作者 徐林通 张冬鹤 +3 位作者 侯进慧 李宁宁 谈晟含 文宇 《农产品加工》 2024年第4期59-62,共4页
从我国传统大豆发酵食品中分离获得多株菌株,用划线纯培养法对其中1株纳豆激酶活性较高的菌株SD1进行生理生化和16S rDNA分析,并分析其纳豆激酶基因,推动新型纳豆菌开发。结果表明,菌落呈现白色,表面干燥,边缘有褶皱,中心无突起,整体平... 从我国传统大豆发酵食品中分离获得多株菌株,用划线纯培养法对其中1株纳豆激酶活性较高的菌株SD1进行生理生化和16S rDNA分析,并分析其纳豆激酶基因,推动新型纳豆菌开发。结果表明,菌落呈现白色,表面干燥,边缘有褶皱,中心无突起,整体平滑,呈现出芽胞杆菌的菌落特征。提取菌株SD1的基因组DNA作为模板,扩增其16S rDNA分子序列,利用凝胶电泳进行检验、测序。对获得的序列进行BLAST分析显示,SD1菌株是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采用设计引物,可在该菌中扩增出特异性的纳豆激酶目的条带,结果符合预期。将扩增条带寄送测序,获得序列长度为1174 bp,将对应的氨基酸序列在SWISS网站上在线分析其三维结构;在预测三维结构中,含有6个α-螺旋,12个β-折叠。为新型纳豆菌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豆菌 菌种鉴定 纳豆激酶基因 序列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