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4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的实验教学设计——以粘质沙雷氏菌为例
1
作者 陈明霞 施俊豪 +1 位作者 邢元军 葛慧华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5年第1期102-108,共7页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是微生物学实验的基础内容,是学生认识和应用微生物的重要技术手段。基于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的特性,设计五个环境影响因素,探索温度、盐度、pH值、氧气和抗生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与传统的...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是微生物学实验的基础内容,是学生认识和应用微生物的重要技术手段。基于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的特性,设计五个环境影响因素,探索温度、盐度、pH值、氧气和抗生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与传统的大肠杆菌、金黄葡萄球菌及枯草芽孢杆菌相比,粘质沙雷氏菌的实验结果更为形象、直观和丰富,可以从生长速率、繁殖情况和灵菌红素代谢水平多维度反映微生物对不同环境因子的应激反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启发其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因素 粘质沙雷氏菌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
下载PDF
基于基因组的生菜软腐病原鉴定与遗传变异分析
2
作者 林智 张静静 +3 位作者 张硕 安帅霖 王金辉 陈雪蛟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1期14-19,共6页
为分析2022年云南省昆明市温室生菜软腐病,对从生菜软腐病株中分离的2株极地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polaris)CM22112和CM22123进行了高通量测序。通过16S rDNA序列分析和生理生化代谢分析,确认了CM22112、CM22132菌株与极地果胶杆菌菌... 为分析2022年云南省昆明市温室生菜软腐病,对从生菜软腐病株中分离的2株极地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polaris)CM22112和CM22123进行了高通量测序。通过16S rDNA序列分析和生理生化代谢分析,确认了CM22112、CM22132菌株与极地果胶杆菌菌株NIBIO1006^(T)联系较近,并进一步确定为极地果胶杆菌。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得到CM22112和CM22132基因组序列长度分别为5 223 707 bp和5 043 792 bp,GC含量分别为54.16%和52.11%,并对测序结果进行了注释与致病系统分析。对极地果胶杆菌种内28个菌株进行比较基因组分析揭示了种内的基因组变异,为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病害防治方案提供理论支撑,也为揭示果胶杆菌的遗传进化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地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polaris) 生菜软腐病 全基因组测序 病原鉴定 遗传变异
下载PDF
变栖克雷伯氏菌DX120E中RpoN和NtrC的作用机制
3
作者 黄颖 孙安妮 +4 位作者 盘杨飞 闫佳维 王雨仪 李杨瑞 邢永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0-138,147,共10页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RpoN和NtrC对变栖克雷伯氏菌菌株DX120E氮代谢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为该菌株在生物固氮领域的广泛应用奠定基础。【方法】在DX120EΔrpoN突变株基础上,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DX120EΔrpoNΔntr C双突变株,并对其进行...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RpoN和NtrC对变栖克雷伯氏菌菌株DX120E氮代谢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为该菌株在生物固氮领域的广泛应用奠定基础。【方法】在DX120EΔrpoN突变株基础上,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DX120EΔrpoNΔntr C双突变株,并对其进行鉴定。对DX120E野生型菌株、ΔrpoN突变株和ΔrpoNΔntrC双突变株的生长特性、运动能力、胞外多糖产量、生物膜形成及氨基酸代谢能力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成功构建了DX120EΔrpoNΔntrC双突变株。与DX120E野生型菌株相比,DX120EΔrpoNΔntrC双突变株在以蛋白胨和尿素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无明显差异,但在以硝酸钾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无法正常生长,DX120EΔrpoNΔntrC双突变株的硝酸盐利用能力、群集能力、胞外多糖产量和生物膜形成能力均有所减弱;DX120EΔrpoN突变株不能利用组氨酸,DX120EΔrpoNΔntrC双突变株可以利用组氨酸,但不能利用脯氨酸;DX120EΔrpoN突变株和DX120EΔrpoNΔntrC双突变株在生长特性、泳动和群集、生物膜形成及胁迫耐受能力等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RpoN和NtrC影响菌株DX120E的硝酸盐利用能力、群集能力、胞外多糖产量及生物膜形成能力,RpoN对DX120E的生物学特性调控占主导地位,RpoN和NtrC共同参与调控细菌对氨基酸的摄取及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栖克雷伯氏菌 RPON NTRC 基因敲除
下载PDF
一株乳酸乳球菌的分离筛选及其对小鼠结肠炎的作用分析
4
作者 张庆庆 黄飞云 +2 位作者 唐永军 范振鑫 岳碧松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0-95,共6页
动物肠道炎症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可发生在各种动物身上,包括家养动物和圈养野生动物,肠道菌群结构失调是引发肠炎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从野生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肠道中分离筛选得到一株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该... 动物肠道炎症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可发生在各种动物身上,包括家养动物和圈养野生动物,肠道菌群结构失调是引发肠炎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从野生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肠道中分离筛选得到一株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该菌株对动物胃肠环境适应性强,对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小鼠结肠炎有较好的缓解作用,具备一定的开发利用前景。该菌株已经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乳球菌 中华蟾蜍 益生菌 结肠炎
下载PDF
根瘤菌AcrR蛋白表达、纯化及热稳定性分析
5
作者 闫靖芸 赵飞燕 +3 位作者 张涛 霍梦琦 冀照君 李国瑞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63-73,共11页
成功克隆并表达纯化根瘤菌AcrR蛋白,同时对其热稳定性特征进行了表征。利用Sticky-End法将AcrR基因插入到表达载体pHAT2中,构建重组质粒pHAT2-AcrR。通过热激法将重组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E.coli BL21(DE3)感受态细胞,并在异丙基-β-D-硫... 成功克隆并表达纯化根瘤菌AcrR蛋白,同时对其热稳定性特征进行了表征。利用Sticky-End法将AcrR基因插入到表达载体pHAT2中,构建重组质粒pHAT2-AcrR。通过热激法将重组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E.coli BL21(DE3)感受态细胞,并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的诱导下表达重组蛋白。结合亲和层析、离子交换层析和凝胶色谱层析等技术获得高纯度的AcrR蛋白,SDS-PAGE显示其分子量约为23.56 kDa。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AcrR基因片段长度为606 bp,共编码201个氨基酸残基,等电点(pI)为5.74,总原子量为3168,分子式为C_(993)H_(1577)N_(285)O_(300)S_(13),该蛋白缺乏跨膜结构域,被归类为亲水性不稳定蛋白。进一步热稳定性实验(TSA)发现,AcrR蛋白在50 mmol/L Citric acid、500 mmol/L NaCl、pH 5.0的缓冲液中展现出较高的热稳定性。这些发现为理解AcrR蛋白的生物学特性及后续的晶体结构解析和功能研究提供了实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瘤菌 AcrR基因 蛋白纯化 热稳定性分析
下载PDF
涠洲岛海水中可培养细菌的溶藻活性初探
6
作者 黄华林 覃仙玲 +5 位作者 农志文 赖俊翔 苏芯莹 赖海清 黄丹蕾 李菲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7-167,共11页
目的 选取3种海洋赤潮甲藻为研究对象,从广西涠洲岛海域来源细菌中筛选出高效溶藻的菌株,研究菌株的溶藻效果和初步作用机制,为开展赤潮的防治工作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细菌发酵液与甲藻共培养来测定菌株的溶藻活性,检测藻细胞中丙二醛... 目的 选取3种海洋赤潮甲藻为研究对象,从广西涠洲岛海域来源细菌中筛选出高效溶藻的菌株,研究菌株的溶藻效果和初步作用机制,为开展赤潮的防治工作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细菌发酵液与甲藻共培养来测定菌株的溶藻活性,检测藻细胞中丙二醛和抗氧化相关酶系统的响应规律,分析甲藻胞外溶解性有机物组成,并通过KEGG和CAZy数据库预测目标菌株合成溶藻物质的能力。结果 从24株细菌中筛选到15株对至少一种甲藻表现出溶藻活性的菌株,总阳性率为62.5%,菌株M026对3种甲藻均表现出显著的溶藻效果。添加10%的M026发酵无菌滤液,共培养3 d后,3种甲藻细胞死亡率均高达95.0%。生理生化响应表明,在M026发酵无菌滤液胁迫下,甲藻细胞膜脂过氧化损伤严重,3种抗氧化相关酶(SOD、CAT和APX)活性先增加后下降,且三维荧光光谱检测到藻细胞内溶产物为类富里酸和类蛋白类物质。通过全基因组分析,菌株M026含有溶藻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及多种降解植物细胞壁的酶。结论 菌株M026可作为微生物溶藻菌剂的候选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涠洲岛 可培养细菌 甲藻 溶藻活性
下载PDF
饲料类芽孢杆菌对杉木促生机制的比较转录组学分析
7
作者 王湘莹 杨琦 +1 位作者 潘子曦 王晓明 《湖南生态科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78-87,共10页
【目的】从分子水平解析杉木内生饲料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pabuli)被激活后对宿主转录水平的影响,探究饲料类芽孢杆菌对杉木促生的分子机制,为饲料类芽孢杆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杉木组培苗为试验材料,设计激活的内生... 【目的】从分子水平解析杉木内生饲料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pabuli)被激活后对宿主转录水平的影响,探究饲料类芽孢杆菌对杉木促生的分子机制,为饲料类芽孢杆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杉木组培苗为试验材料,设计激活的内生饲料类芽孢杆菌SY0317共培养的杉木组培苗为实验组,未激活内生饲料类芽孢杆菌的杉木组培苗为对照组,对其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转录组数据中共得到2358个差异基因,其中有1580个基因上调,778个基因下调。这些基因主要富集在甘油酯代谢(Glycerolipid metabolism),核黄素代谢(Riboflavin metabolism),色氨酸生物合成(Tryptophan biosynthesis),甘油磷酸酯代谢(Glycerophospholipid metabolism),嘌呤代谢(Purine metabolism)等通路中。【结论】与植物促生有关的关键基因为AGAL2、ASE1、ALDH3F1、IGPS、APS3、UGP3、NPC6、At5g35170、NPC2、ASP2、NMT3、PAP3,其中ASP2基因下调,其余11个基因上调,这些基因参与调控植物生长并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料类芽孢杆菌 杉木 转录组 差异基因
下载PDF
植物乳杆菌LB12对大鼠肾草酸钙结石的影响
8
作者 杨金山 贾本忠 +2 位作者 钟思文 李涛 李登宝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30-1138,共9页
目的探讨植物乳杆菌LB12对大鼠肾草酸钙结石的影响。方法6~8周龄的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LB12组和LB12干预组,每组6只,对照组和LB12组自由饮水,早灌胃2 mL生理盐水,晚分别灌胃2 mL生理盐水和2 mL植物乳杆菌LB12悬液,... 目的探讨植物乳杆菌LB12对大鼠肾草酸钙结石的影响。方法6~8周龄的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LB12组和LB12干预组,每组6只,对照组和LB12组自由饮水,早灌胃2 mL生理盐水,晚分别灌胃2 mL生理盐水和2 mL植物乳杆菌LB12悬液,模型组和LB12干预组给予1%乙二醇饮水,早灌胃2 mL 2%氯化铵溶液,晚灌胃条件同前。实验结束后,绘制大鼠的体质量变化趋势图,检测每只大鼠的尿钙、尿草酸、血清肌酐、尿素氮、肾脏SOD、MDA水平,并对大鼠肾脏组织进行HE染色、VK染色、免疫组化、ROS荧光及Western blot(WB)分析。结果植物乳杆菌LB12的体外草酸盐降解率为12.34%,进一步的动物实验表明,植物乳杆菌LB12可改善模型大鼠的体质量下降趋势并降低尿钙、尿草酸、血肌酐、尿素氮、MDA水平及升高SOD水平(P<0.05)。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LB12干预组大鼠的肾脏结晶较模型组明显减少,IL-6、ROS的表达较模型组降低(P<0.01)。WB实验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LB12抑制了TLR4/NF-κB、OPN的表达(P<0.01)。结论植物乳杆菌LB12能有效缓解大鼠草酸钙结石对肾脏的氧化应激损伤,并抑制TLR4/NF-κB、OPN的表达,降低肾脏结晶的产生,是未来防治肾草酸钙结石的潜在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酸钙结石 植物乳杆菌 氧化应激 TOLL样受体4 肾骨桥蛋白
下载PDF
产灵菌红素沙雷氏菌R18的鉴定及基因组特性
9
作者 陈明霞 邢元军 +1 位作者 李和阳 施俊豪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5期626-634,共9页
采用形态学、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菌株R18进行菌种鉴定。通过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比较,进一步分析其分类地位和生物学特性,并在基因组水平上探讨该菌株红色素的合成基因簇和代谢路径。结果表明:菌株R18最佳生长条件为温度30~3... 采用形态学、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菌株R18进行菌种鉴定。通过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比较,进一步分析其分类地位和生物学特性,并在基因组水平上探讨该菌株红色素的合成基因簇和代谢路径。结果表明:菌株R18最佳生长条件为温度30~37℃,pH值6~8,NaCl质量浓度0~10 g·L^(-1);菌株R18与粘质沙雷氏菌模式菌株ATCC 13880的16S rDNA相似度为99.86%,基因组平均核苷酸均一性和数字DNA-DNA杂交值分别为98.73%,89.5%,均高于物种界定阈值,属于同一个物种;菌株R18灵菌红素合成基因簇全长35021 bp,包含29个基因,其中,4个核心合成基因、10个补充的合成基因、1个调控基因、1个转运基因及13个其他基因,具有完整的灵菌红素合成代谢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质沙雷氏菌 灵菌红素 菌种鉴定 基因组特性
下载PDF
植物乳杆菌固体发酵对复方中药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侯楠楠 谢全喜 +3 位作者 王俊贤 王倩 王梅 谷巍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1-225,共5页
该研究采用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BLCC2-0015、BLCC2-0126和BLCC2-0410固体发酵复方中药(黄芪、甘草和益母草等),测定发酵过程中复方中药的pH、微生物数量及总酸、有机酸、粗多糖等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评价其对复方中药... 该研究采用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BLCC2-0015、BLCC2-0126和BLCC2-0410固体发酵复方中药(黄芪、甘草和益母草等),测定发酵过程中复方中药的pH、微生物数量及总酸、有机酸、粗多糖等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评价其对复方中药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发酵可降低复方中药的pH值,提高乳杆菌活菌数,抑制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及霉菌的生长,并提高总酸、乳酸、苹果酸、粗多糖、阿魏酸及甘草次酸的含量。其中,植物乳杆菌BLCC2-0410发酵效果最好,发酵72 h时,复方中药的pH为4.32;乳杆菌活菌数为4.53×10^(9)CFU/g,大肠杆菌及霉菌未检出;总酸、乳酸、苹果酸、粗多糖、阿魏酸和甘草次酸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分别为27.82 g/kg、19.25 g/kg、4.06 g/kg、5.83%、42.00 mg/kg和517.9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乳杆菌 复方中药 固体发酵 乳酸 阿魏酸 甘草次酸
下载PDF
几株丁酸梭菌生长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11
作者 胡远亮 吴立卓 +6 位作者 张娅琴 易洪斌 孙国平 刘军 冯艳丽 余翔 董卫卫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60-66,共7页
从生理生化特征、生长特性、抑菌性能、丁酸产量、人工胃肠液耐受性等方面对7株丁酸梭菌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7株丁酸梭菌均具有产丁酸能力,37℃培养24 h,产量最高为菌株CB-5,4191.4 mg/L,最低为CB-3,2315.85 mg/L;在抑菌性测试中均... 从生理生化特征、生长特性、抑菌性能、丁酸产量、人工胃肠液耐受性等方面对7株丁酸梭菌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7株丁酸梭菌均具有产丁酸能力,37℃培养24 h,产量最高为菌株CB-5,4191.4 mg/L,最低为CB-3,2315.85 mg/L;在抑菌性测试中均表现出拮抗性,其中对Staphylococcus aureus,菌株CB-a具有显著拮抗性,而CB-4拮抗性较弱;人工胃液处理2 h,菌株CB-a耐受性最强,存活率达75.00%,CB-5表现最弱,仅6.30%;人工肠液处理1.5 h,菌株CB-5耐受最强,存活率为49.34%,而CB-4存活率为2.61%.不同丁酸梭菌,其生物学特征有较大差异,综合比较菌株CB-a最佳,为优异丁酸梭菌的选育提供了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酸梭菌 益生菌 生物学特性 耐受性
下载PDF
黄河流域耐盐真菌一个中国新记录种:热带节担菌Wallemia tropicalis(Wallemiaceae,Wallemiales)
12
作者 高淑萍 刘云 +1 位作者 阮杰 张桥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2期183-189,共7页
担子菌节担菌属(Wallemia)真菌种类稀少,世界性分布。报道了分离自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1株气传耐盐节担菌属真菌,结合形态学观察和基于6个位点ITS、RPB1、RPB2、MCM7、TSR1和HAL2联合的多基因序列分子系统学分析,鉴定为热带节担菌Wallemi... 担子菌节担菌属(Wallemia)真菌种类稀少,世界性分布。报道了分离自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1株气传耐盐节担菌属真菌,结合形态学观察和基于6个位点ITS、RPB1、RPB2、MCM7、TSR1和HAL2联合的多基因序列分子系统学分析,鉴定为热带节担菌Wallemia tropicalis,为中国境内的首次报道,研究标本保存于齐鲁医药学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节担菌 新记录种 形态学 分子系统学
下载PDF
基于孟德尔随机化探讨肠道菌群与过敏性鼻炎的因果关联 被引量:1
13
作者 梁家浩 李泽豪 +1 位作者 李岩 王海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5期64-69,80,共7页
目的通过孟德尔随机化分析肠道菌群和过敏性鼻炎之间的因果关联。方法从MiBioGen数据库下载人类肠道菌群数据集,保留196个已知菌群(9个门、16个纲、20个目、32个科和119个属)作为暴露因素,筛选出与暴露因素强相关且相互独立的单核苷酸... 目的通过孟德尔随机化分析肠道菌群和过敏性鼻炎之间的因果关联。方法从MiBioGen数据库下载人类肠道菌群数据集,保留196个已知菌群(9个门、16个纲、20个目、32个科和119个属)作为暴露因素,筛选出与暴露因素强相关且相互独立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作为有效工具变量。从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数据库下载包含5527例患者和212387例对照的过敏性鼻炎数据集(finn-b-ALLERG_RHINITIS)作为结局变量。分别使用逆方差加权、加权中位数、MR-Egger、加权模式和简单模式进行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以优势比(OR)评估肠道菌群与过敏性鼻炎的因果关联。同时利用留一法进行敏感性分析,以MR-Egger截距测试和MR-PRESSO全局检验检测水平多效性,Cochran's Q检测异质性。结果逆方差加权分析结果显示食物谷菌科(OR=1.111,95%CI:[1.004,1.230],P=0.042)和瘤胃球菌属gauvreauii群(OR=1.263,95%CI:[1.044,1.528],P=0.016)与过敏性鼻炎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瘤胃球菌属UCG-010(OR=0.775,95%CI:[0.605,0.993],P=0.044)、罕见小球菌属(OR=0.735,95%CI:[0.595,0.909],P=0.004)、伯克氏菌目(OR=0.764,95%CI:[0.606,0.963],P=0.023)和放线菌门(OR=0.798,95%CI:[0.657,0.970],P=0.024)与过敏性鼻炎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此外,留一法敏感性分析结果稳定,MR-Egger截距测试和MR-PRESSO全局检验无水平多效性,Cochran's Q检验显示不存在异质性。结论肠道菌群和过敏性鼻炎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食物谷菌科和瘤胃球菌属gauvreauii群可增加过敏性鼻炎发病风险,瘤胃球菌属UCG-010、罕见小球菌属、伯克氏菌目和放线菌门能降低过敏性鼻炎发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性鼻炎 肠道菌群 孟德尔随机化 因果关联
下载PDF
干酪乳杆菌对母婴分离诱导子代抑郁大鼠外周及中枢神经炎症的影响
14
作者 张玉荣 谭思琪 +3 位作者 王瑞忠 王莉 陈蕊 徐锐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1867-1873,共7页
目的观察干酪乳杆菌对产后进行母婴分离(maternal separation,MS)诱导子代大鼠抑郁样行为的影响,探索益生菌改善抑郁样行为潜在的中枢神经炎症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母婴分离应激方法建立子代抑郁动物模型,并将SD子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 目的观察干酪乳杆菌对产后进行母婴分离(maternal separation,MS)诱导子代大鼠抑郁样行为的影响,探索益生菌改善抑郁样行为潜在的中枢神经炎症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母婴分离应激方法建立子代抑郁动物模型,并将SD子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ON组)、母婴分离组(MS组)、母婴分离+干酪乳杆菌组(MS+干酪乳杆菌组),每组8只。其中对照组雌鼠在产后与子鼠不进行母婴分离干预;母婴分离组雌鼠在正常分娩后与子鼠每天分离3 h,连续分离14 d;MS+干酪乳杆菌组的子鼠在MS组基础上给予为期4周的干酪乳杆菌干预,每天按体质量灌胃8×10^(8) CFU/(kg·d)。采用糖水偏好实验(SPT)和强迫游泳实验(FST)评估各组子代大鼠的抑郁样行为,采用ELISA法测定各组子代大鼠血清和海马组织中TNF-α、IL-6、IL-1β、IL-10的水平,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子代大鼠海马组织中IDO1及5-HT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母婴分离组子代大鼠的糖水偏好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虽然自发活动实验中穿格次数的减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强迫游泳实验中的不动时间显著延长(P<0.05),说明母婴分离组子代大鼠产生了明显的抑郁样行为。而干酪乳杆菌显著改善了母婴分离应激引起的子代大鼠的行为学变化,明显提高了糖水偏好百分比(P<0.05),缩短了强迫游泳的不动时间(P<0.05)。与MS组相比,MS+干酪乳杆菌组子代大鼠海马和外周血中IL-6、IL-1β、TNF-α的含量显著降低(P<0.01),IL-10的含量显著增加(P<0.05);子代大鼠海马中IDO1 mRNA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5-HT mRNA的表达显著升高(P<0.01)。结论母婴分离诱导子代大鼠产生了抑郁样行为,干酪乳杆菌通过调节外周血和海马炎性因子的表达,抑制海马中IDO1的表达、增加海马中5-HT的表达,可改善子代大鼠抑郁样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婴分离 血清 海马 炎性细胞因子 IDO1 抑郁
原文传递
1株枯草芽胞杆菌的鉴定及其产脂肪酶特性
15
作者 张震 张岩 +4 位作者 杨朋坤 任双慧 高雅欣 孙玉娇 王永芬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6-74,共9页
【目的】对1株产脂肪酶细菌MY016进行鉴定并对其产脂肪酶特性进行研究,为后期规模化发酵生产脂肪酶及其在畜牧业中的实际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16S rDNA测序分析,对实验室分离保存的1株产脂肪酶细菌MY01... 【目的】对1株产脂肪酶细菌MY016进行鉴定并对其产脂肪酶特性进行研究,为后期规模化发酵生产脂肪酶及其在畜牧业中的实际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16S rDNA测序分析,对实验室分离保存的1株产脂肪酶细菌MY016进行鉴定;通过菌落和芽胞计数、生长曲线测定,对MY016的生长特性进行分析;通过产脂肪酶量和酶活检测、脂肪酶基因扩增和系统进化分析,对MY016菌株的产脂肪酶特性进行探讨。【结果】产脂肪酶细菌MY016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分析,被鉴定为枯草芽胞杆菌。MY016在培养2 h后进入对数生长期,生长迅速;培养10 h其菌液600 nm吸光度最高达到4.7,随后进入稳定期;12 h时活菌数约为5.3×10^(9)CFU/mL;培养22 h后开始二次生长,吸光度最高达5.2;培养46 h后进入衰退期。芽胞观察和计数结果显示,MY016菌株在接种16 h后开始形成芽胞,随着培养时间延长,芽胞形成率逐渐升高,直至72 h完全形成芽胞,芽胞数最高为1.9×10^(9)CFU/mL。产脂肪酶能力检测结果显示,MY016菌株在培养36 h时产酶量达到最大,为246.918 mg/L,然后总酶量逐步降低;48 h时总酶活达到最高,约为281.883 U/L。成功扩增了MY016菌株的脂肪酶基因,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MY016脂肪酶基因与其他芽胞杆菌的脂肪酶基因亲缘关系最近,表明其脂肪酶基因进化保守。【结论】产脂肪酶枯草芽胞杆菌MY016生长迅速、产酶量稳定,总酶活较高,适合后期规模化生产和在畜牧业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芽胞杆菌 菌株鉴定 脂肪酶
下载PDF
旱稻联合固氮菌的分离、鉴定及功能特性
16
作者 胡应平 林冬梅 +4 位作者 胡弘正 吴颖 谭兆玲 刘斌 林占熺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97-807,共11页
【目的】通过研究旱稻内生固氮菌的生理特性,筛选出具有较强固氮和促生特性的菌株,为生物菌剂的开发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联合固氮固体培养基培养方法,从成熟期旱稻的根、茎、叶、谷粒中分离内生固氮菌,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形态学鉴... 【目的】通过研究旱稻内生固氮菌的生理特性,筛选出具有较强固氮和促生特性的菌株,为生物菌剂的开发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联合固氮固体培养基培养方法,从成熟期旱稻的根、茎、叶、谷粒中分离内生固氮菌,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形态学鉴定、生理生化鉴定以及促生作用和拮抗禾谷镰刀菌等特性的研究。【结果】获得27株内生固氮菌,涵盖3个门,分别为芽孢杆菌门、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其中,芽孢杆菌门的芽孢杆菌属为优势菌。从根中分离的URR05和URR37菌株经革兰氏染色呈紫红色,其余菌株呈紫色。所有菌株均能够利用葡萄糖,属于发酵型细菌,且为嗜温型微生物,最适温度为30~45℃,具有固氮、分泌生长素和1-氨基环丙烷羧酸脱氨酶、产铁载体、溶磷等特性。枯草芽孢杆菌URR64的固氮酶活性和吲哚-3-乙酸的质量浓度最高,分别为253.82 U·L^(-1)和19.19 mg·L^(-1);斯特氏杆菌URS02分泌的1-氨基环丙烷羧酸的质量浓度最高(1031.43 ng·mL^(-1)),且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褐球固氮菌)。1.03×10^(8)CFU·mL^(-1)的混合联合固氮菌对旱稻幼苗具有显著促生效果,芽孢杆菌属固氮菌对禾谷镰刀菌具有显著的拮抗作用。【结论】旱稻内生固氮菌群较为丰富,且具有多种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稻 联合固氮菌 分离与鉴定 功能特性 拮抗作用
下载PDF
一株产抑制真菌活性全霉素的胶州湾海洋链霉菌 被引量:11
17
作者 崔洪霞 李富超 +3 位作者 阎斌伦 Khaled Shaaben 秦松 Hartmut Laatsch 《中国海洋药物》 CAS CSCD 2006年第1期11-15,共5页
目的研究胶州湾海洋链霉菌M095抑菌活性代谢产物及菌株M095的分类。方法采用ESI-MS,EI-MS,1H-NMR,13C-NMR和APTNMR等波谱分析进行结构测定;并根据培养特征、形态特征及16SrDNA序列分析进行分类。结果获得一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丝状真... 目的研究胶州湾海洋链霉菌M095抑菌活性代谢产物及菌株M095的分类。方法采用ESI-MS,EI-MS,1H-NMR,13C-NMR和APTNMR等波谱分析进行结构测定;并根据培养特征、形态特征及16SrDNA序列分析进行分类。结果获得一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丝状真菌毛霉miehei(Tü284)均有显著抑制作用的化合物,经鉴定其结构与全霉素相同;该菌株可能为球孢类群中的一个变种。结论本文首次报道了全霉素对丝状真菌的抑制作用,拓宽了全霉素的抗菌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链霉菌 M095 代谢产物 全霉素 16S RDNA
下载PDF
宜宾4个品种早茶叶可培养内生细菌的比较分析
18
作者 邓骛远 高刚 +1 位作者 游玲 张海英 《宜宾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59-64,共6页
为了比较宜宾不同品种早茶叶可培养内生细菌群落结构,以种植面积较广的4个早茶品种为材料,采用传统培养方法,分别从其老叶和嫩叶中分离内生细菌,并经16S rD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4个品种早茶叶中共分离到内生细菌336株,归... 为了比较宜宾不同品种早茶叶可培养内生细菌群落结构,以种植面积较广的4个早茶品种为材料,采用传统培养方法,分别从其老叶和嫩叶中分离内生细菌,并经16S rD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4个品种早茶叶中共分离到内生细菌336株,归类于18个属23个种.从内生细菌数量和多样性来看,黄芽早>福鼎大白>中茶302>中茶108,且均为嫩叶>老叶.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和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在4个品种早茶叶中均有分布,且都集中或仅存在于嫩叶,其中Microbacterium为绝对优势菌群.各种早茶老叶和嫩叶还有各自的优势菌属短小杆菌属Curtobacterium等或特异性菌种短小芽胞杆菌B. pumilus、磷酸镰孢菌F. phosphorivorans等.说明不同品种早茶叶内生细菌种类组成有明显的相似性,也存在一定的品种或组织专一性.这些内生细菌及其分布规律可能在较大程度上促成了宜宾早茶的高产优质以及各品种早茶的不同品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宾 早茶 可培养内生细菌
下载PDF
喀斯特洞穴沉积物中可培养固碳和固氮细菌多样性分析
19
作者 冉光娟 吴庆珊 +5 位作者 方正 安妮 陈秀 李诗霞 任篓 翁庆北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9-391,共13页
微生物固碳和固氮作用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作用.洞穴黑暗和寡营养极端环境中蕴藏丰富独特的微生物资源.为了解喀斯特洞穴固碳细菌和固氮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和多样性,利用9种分离培养基,分离筛选喀斯特洞穴沉积物固碳... 微生物固碳和固氮作用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作用.洞穴黑暗和寡营养极端环境中蕴藏丰富独特的微生物资源.为了解喀斯特洞穴固碳细菌和固氮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和多样性,利用9种分离培养基,分离筛选喀斯特洞穴沉积物固碳细菌和固氮细菌,并基于16S rDNA序列测定,分析分离菌株的系统发育和多样性.共分离获得230株固碳细菌,隶属于3门、16属和64种,优势属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固碳细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3.65,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11.58,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88.共分离获得425株固氮细菌,分别属于3门、14属和68种,优势属为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和贪铜菌属(Cupriavidus).固氮细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3.43,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11.07,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81.此外,无碳培养基CFMD和无氮培养基NFb分离获得的菌株多样性最高.以上结果表明,荔波喀斯特洞穴沉积物中存在丰富的固碳和固氮细菌类群,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固碳和固氮微生物在喀斯特洞穴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以及农业应用提供了菌种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洞穴 可培养 固碳细菌 固氮细菌 多样性
下载PDF
柽柳根际土壤链霉菌Streptomyces sp.TRM76323基因簇分析及代谢产物分离
20
作者 陈乙煌 任佳 +3 位作者 杨浩杰 李缘卓 王建明 罗晓霞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81-1288,共8页
目的利用链霉菌Streptomyces sp.TRM76323的基因组序列信息,分析其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并预测其代谢产物,为发现潜在新抗生素奠定基础。方法采用Illumina Novaseq对TRM76323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结合antiSMASH、CARD、OrthoFin... 目的利用链霉菌Streptomyces sp.TRM76323的基因组序列信息,分析其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并预测其代谢产物,为发现潜在新抗生素奠定基础。方法采用Illumina Novaseq对TRM76323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结合antiSMASH、CARD、OrthoFinder、Peppan软件进行基因组分析,进行代谢潜力、抗性基因和基因组差异预测,为指导新的微生物来源的天然产物的发现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并利用现代分离技术获得代谢产物。结果TRM76323菌株的基因组序列由7,338,911 bp组成,G+C含量为72.1%,共31个生物合成基因簇,有糖肽类耐药等抗性基因、分离获得化合物β-羰基-1H-吲哚-3-丙醛、环二肽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结论柽柳根际土壤链霉菌Streptomyces sp.TRM76323有丰富的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能产生多种次级代谢产物,具有进一步发掘新抗生素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柽柳根际 链霉菌 全基因组测序 次级代谢产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