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4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RS@Au微阵列芯片快速检测细菌性结膜炎病原体
1
作者 刘文博 李含 +5 位作者 徐瑗聪 刘梦东 王惠琴 林太凤 郑大威 张萍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6-482,共7页
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医治不及时会严重损害视力。目前针对细菌性结膜炎常规的诊断方法仍为微生物培养法,该方法灵敏度高,但耗时耗力,难以满足快速检测的需求。该研究开发了一种SERS@Au微阵列芯片,将其作为增强基底收... 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医治不及时会严重损害视力。目前针对细菌性结膜炎常规的诊断方法仍为微生物培养法,该方法灵敏度高,但耗时耗力,难以满足快速检测的需求。该研究开发了一种SERS@Au微阵列芯片,将其作为增强基底收集细菌性结膜炎相关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SERS图谱。结果表明,该芯片具有良好的增强效果、重现性和稳定性。选取400~1800 cm^(-1)波段,通过建立SVM模型和OPLS-DA模型对四种致病菌进行判别分析,区分准确率分别达到97%和90%。采用SERS@Au微阵列芯片对加标泪液进行检测,仅需短暂培养即可快速、准确、便捷、无损筛查致病菌,减少患者的痛苦。该研究开发的SERS@Au微阵列芯片与便携式拉曼光谱仪配套使用,具有准确、便携、快速、现场检测及微量样品检测的特点,适用于眼科细菌性感染疾病的快速筛查。该方法无需标记、无需鉴定培养基、对患者无损,实现了对复杂生物样本混合感染的快速检测,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有望成为眼科疾病的新型辅助筛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微阵列芯片 细菌性结膜炎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支持向量机 快速检测
下载PDF
乙脑/寨卡病毒嵌合减毒活疫苗的构建与评价
2
作者 罗月 黄荣 +6 位作者 陈岚 贺雅静 陈晨 谭宁 杨航 袁磊 杨健 《微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6-105,共10页
为构建乙脑/寨卡嵌合病毒减毒活疫苗候选株并评估其安全性及免疫保护作用,将寨卡病毒FSS13025株和PRVABC59株的prM/E基因分别替换至乙脑病毒疫苗株的相应区域,构建乙脑寨卡嵌合病毒全长感染性克隆,体外转录获得病毒RNA,并电转染入BHK-2... 为构建乙脑/寨卡嵌合病毒减毒活疫苗候选株并评估其安全性及免疫保护作用,将寨卡病毒FSS13025株和PRVABC59株的prM/E基因分别替换至乙脑病毒疫苗株的相应区域,构建乙脑寨卡嵌合病毒全长感染性克隆,体外转录获得病毒RNA,并电转染入BHK-21细胞拯救获得ChimZIKV(13025)和ChimZIKV(59)两株嵌合病毒。酶切、免疫荧光及测序结果显示,感染性克隆构建正确且嵌合病毒拯救成功;蚀斑实验发现与亲本株相比,嵌合病毒的蚀斑直径变小(P<0.01);生长曲线显示,嵌合病毒在BHK-21和C6/36细胞中的增殖能力弱于乙脑疫苗株;细胞毒性检测发现嵌合病毒对传代细胞的毒性弱于乙脑疫苗株(P<0.01);嵌合病毒对小鼠表现出低神经侵袭力与较高的脑内神经毒力;ChimZIKV(13025)和ChimZIKV(59)免疫小鼠可产生较高的中和抗体效价,免疫雌鼠后,新生乳鼠对寨卡野毒株PRVABC59的攻击保护率分别为95%和89%,且在乳鼠体内检测不到病毒血症。本研究结果表明嵌合病毒ChimZIKV(13025)和ChimZIKV(59)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和较低的神经侵袭力,免疫雌鼠后可对新生乳鼠提供较强的保护力,但对小鼠仍有一定的脑内神经毒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合病毒 乙型脑炎病毒 寨卡病毒 免疫原性 神经毒力 神经侵袭力
下载PDF
疾病相关的肠道菌群微生态在肺损伤形成的机制研究
3
作者 朱倩梅 李清扬 +1 位作者 车璐 黄宇光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25年第5期681-685,共5页
肠道微生物群被普遍认为参与调节机体代谢和免疫功能,而肠道微生态失衡与肺损伤所致的急、慢性肺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相关。“肠-肺轴”在肺损伤形成中以多种方式发挥重要作用,包括肠道屏障功能障碍、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有益代谢产物... 肠道微生物群被普遍认为参与调节机体代谢和免疫功能,而肠道微生态失衡与肺损伤所致的急、慢性肺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相关。“肠-肺轴”在肺损伤形成中以多种方式发挥重要作用,包括肠道屏障功能障碍、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有益代谢产物分泌减少、肠道菌群和代谢物向肺部移位、机体和肺部免疫受损、肺部炎性反应增加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肺损伤 免疫 围术期
下载PDF
动物双歧杆菌B4株的全基因组测序及其益生特性分析
4
作者 丁瑞培 刘承忠 +6 位作者 史灿灿 张慧玉 代宜萍 穆如雪 李子龙 何茂章 李卓君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5-265,共11页
目的分析由健康人粪便中新分离出的一株动物双歧杆菌B4株的全基因组信息,并探究其益生特性。方法采用体外实验方法对动物双歧杆菌B4的耐药性、溶血性、耐胃酸特性以及生化特性进行评估,并利用二代+三代测序技术对该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 目的分析由健康人粪便中新分离出的一株动物双歧杆菌B4株的全基因组信息,并探究其益生特性。方法采用体外实验方法对动物双歧杆菌B4的耐药性、溶血性、耐胃酸特性以及生化特性进行评估,并利用二代+三代测序技术对该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以及基因功能注释。结果经全基因组测序后显示该动物双歧杆菌B4株基因组大小为1944146 bp,GC含量为60.49%,不含质粒,总基因数为1642个。体外实验分析结果显示,该动物双歧杆菌B4株具有良好的益生特性,包括非溶血性和耐胃酸的特性。同时基因组结果显示,该动物双歧杆菌B4株不具有毒素、致病相关基因,耐药基因少且传播能力不高,具有很高的安全性。通过KEGG、COG、GO等基因注释显示其含有很多生物活性酶,如β-半乳糖苷酶、L-乳酸脱氢酶等益生基因。结论该动物双歧杆菌B4株具有良好的益生特性,在基因层面上展示了优良的安全性,具有益生特性的基因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双歧杆菌 分离培养 全基因组测序 基因组分析 益生菌 益生基因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感染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杜莉莉 孙韬 +4 位作者 张铠遵 刘映辰 陈泊宇 韩璐遥 吕金珠 《微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4-131,共8页
感染性疾病是由病原体入侵人体所引起的各种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及社会稳定。抗感染药物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基本手段。近年来,病原体对抗感染药物的耐药性逐渐增强,现代医学在感染性疾病治疗中遭遇瓶颈。间充质干细胞是来源于中胚层... 感染性疾病是由病原体入侵人体所引起的各种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及社会稳定。抗感染药物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基本手段。近年来,病原体对抗感染药物的耐药性逐渐增强,现代医学在感染性疾病治疗中遭遇瓶颈。间充质干细胞是来源于中胚层的多能干细胞,在感染性疾病治疗中展现巨大潜力,机制与间充质干细胞多向分化潜能、免疫调节功能及分泌抗菌物质密切相关。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分泌抗菌物质抑制病原体生长繁殖,分化为不同类型细胞进行组织修复,其免疫调节功能既可以促进免疫反应清除病原体,也可以抑制炎症风暴减轻组织损伤。间充质干细胞应用前景广阔,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如缺乏临床应用规范,输入体内后归巢率及存活率低,可引发免疫排斥反应及肿瘤形成等。深入开展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阐明其治疗机制并精准利用其治疗优势,通过基因编辑等技术提高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开发出更高效的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方案,为感染性疾病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病原体 感染性疾病 免疫调节 损伤修复 旁分泌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36在炎症性肠病中的作用研究新进展
6
作者 朱俊丰 韩忠阳 唐琼 《微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123,共7页
白细胞介素36(Interleukin-36,IL-36)属于IL-1超家族的一组细胞因子。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IL-36在许多炎症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作用。而在肠道中,IL-36具有相当复杂的功能。IL-36受体配体在动物结肠炎模型和炎症性肠病患者中均过度表... 白细胞介素36(Interleukin-36,IL-36)属于IL-1超家族的一组细胞因子。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IL-36在许多炎症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作用。而在肠道中,IL-36具有相当复杂的功能。IL-36受体配体在动物结肠炎模型和炎症性肠病患者中均过度表达,并且可能根据所处炎症的不同阶段发挥病理和保护作用。IL-36细胞因子包括三种受体激动剂IL-36α、IL-36β、IL-36γ和两种受体拮抗剂IL-36Ra和IL-38。所有IL-36受体激动剂都能结合IL-36R复合物,并在炎症状态下发挥多种作用。本文首先简要回顾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及IL-36细胞因子在免疫调控中的作用,随后重点关注IL-36在肠道炎症疾病中的免疫学效应。此外,讨论了通过阻断IL-36R信号通路以治疗慢性肠道炎症的相关研究,以及IL-36相关研究中的一些未被探索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白介素-36 免疫调节 研究进展 发病机制
下载PDF
微生物检测技术在动物细菌性疫病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孙志刚 刘静 +7 位作者 王奕凯 任晓敏 司晓慧 吕若一 张倩 董虹 孙英健 刘晓晔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118,共8页
动物细菌性疾病一直是困扰我国兽医临床和畜禽健康养殖的一大难题,细菌性疾病的传播能力及耐药性变异能力使临床用药举步维艰,而不合理用药导致的药物残留问题,不仅危害动物和人类健康,也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动物细菌性疫病的快... 动物细菌性疾病一直是困扰我国兽医临床和畜禽健康养殖的一大难题,细菌性疾病的传播能力及耐药性变异能力使临床用药举步维艰,而不合理用药导致的药物残留问题,不仅危害动物和人类健康,也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动物细菌性疫病的快速诊断是阻断细菌传播的先决条件之一,也是制定合理用药方案的基础。微生物检测方法是动物细菌性疫病快速诊断的主要技术手段。传统的微生物检测技术仍是现阶段的主流方法。然而,随着细菌不断变异,生存环境不断变化,传统方法不足以应对细菌变异多样、抗菌药物匮乏的当下。不断革新的微生物检测技术也随科技发展产生了许多满足临床需求的新兴技术,不仅可以快速诊断动物细菌性疾病,区分活死细菌数量,也能直观的反应细菌与药物的相互作用。本文从传统的检测手段到基于核酸、蛋白质、细菌光谱特性等更加快速、精确的检测技术进行了系统总结,同时也拓展并提出了宿主导向用药方案的临床微生物检测需求,对于微生物检测技术的综述为临床诊断动物细菌性疫病提供了方法,为兽医临床精准用药提供最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检测技术 药物残留 动物细菌性疫病 临床诊断 精准用药
下载PDF
艰难梭菌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查志强 黄莉萍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3-122,共10页
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属于革兰阳性厌氧菌,可以导致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CDI),是伪膜性结肠炎和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并与结肠癌、帕金森病、子痫前期等疾病相关,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研... 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属于革兰阳性厌氧菌,可以导致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CDI),是伪膜性结肠炎和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并与结肠癌、帕金森病、子痫前期等疾病相关,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研究表明,艰难梭菌可以通过毒素影响MAPK、NF-κB、TLR和ERS等信号转导,由鞭毛和膜囊泡介导炎症反应,与肠道微生物相互作用调节菌群代谢产物水平等途径参与致病。本文总结了艰难梭菌感染引起的相关疾病、致病机理和治疗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艰难梭菌 艰难梭菌感染 信号转导 肠道微生物 膜囊泡
下载PDF
新型鹅星状病毒ORF2蛋白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中的表达及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9
作者 张辛耘 陈连颐 +5 位作者 任丹 谢泉 万志敏 李拓凡 叶建强 高巍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7-44,共8页
为建立检测新型鹅星状病毒(Goose Astrovirus,GAstV)抗体快捷特异方法,本研究利用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成功表达了GAstV重组ORF2蛋白,并以纯化的ORF2蛋白作为包被抗原,通过反应条件的摸索,建立了一种检测GAstV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经... 为建立检测新型鹅星状病毒(Goose Astrovirus,GAstV)抗体快捷特异方法,本研究利用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成功表达了GAstV重组ORF2蛋白,并以纯化的ORF2蛋白作为包被抗原,通过反应条件的摸索,建立了一种检测GAstV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经特异性和重复性试验证明,建立的间接ELISA仅与GAstV阳性血清反应,而与其他鹅易感病毒的阳性血清无交叉反应,且批间和批内重复性变异系数均低于10%;在灵敏度分析中,ELISA检测的灵敏度可达IFA的4倍;临床样品检测结果显示,该ELISA方法与IFA检测的符合率达89.8%。上述结果表明,本研究在杆状病毒中成功表达了GAstV的ORF2蛋白,且建立了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的间接ELISA方法,为GAstV的临床感染检测和血清学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一种准确、快速和经济的检测方法,为开发临床适用的检测试剂盒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鹅星状病毒 重组杆状病毒 ORF2蛋白 间接ELISA 抗体检测
下载PDF
芽胞杆菌及其代谢物抑制包膜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姚俞洁 孟广勋 +1 位作者 韩颖颖 李娟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7-108,共12页
包膜病毒指具有一层脂质双层膜的病毒,如流感病毒、冠状病毒等,这些包膜病毒每年在世界范围内导致许多严重的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使用抗病毒药物是预防与治疗病毒感染的主要策略,芽胞杆菌(Bacillus)及其代谢物能够抑制多种包膜病毒... 包膜病毒指具有一层脂质双层膜的病毒,如流感病毒、冠状病毒等,这些包膜病毒每年在世界范围内导致许多严重的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使用抗病毒药物是预防与治疗病毒感染的主要策略,芽胞杆菌(Bacillus)及其代谢物能够抑制多种包膜病毒的感染。本文综述了芽胞杆菌代谢的粗提物、肽、酶、胞外聚合物、小双链RNA和热灭活的枯草芽胞杆菌孢子在抗包膜病毒感染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其机制是通过直接破坏病毒包膜、阻止膜融合、与病毒基因组RNA直接配对、催化裂解病毒RNA、激活天然免疫反应等对抗病毒,期望为包膜病毒的持续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膜病毒 芽胞杆菌 代谢产物 病毒感染 抗病毒机制
下载PDF
口腔噬菌体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李之心怡 龚涛 +1 位作者 彭显 周学东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4-110,共7页
噬菌体是专门感染细菌的病毒,是人体口腔微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腔中有多种噬菌体,其在口腔微生物群落中与细菌相互作用、共同进化,在维持口腔微生态系统的稳定中具有重要作用,发掘噬菌体与细菌之间的作用关系有利于了解口腔微生物群... 噬菌体是专门感染细菌的病毒,是人体口腔微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腔中有多种噬菌体,其在口腔微生物群落中与细菌相互作用、共同进化,在维持口腔微生态系统的稳定中具有重要作用,发掘噬菌体与细菌之间的作用关系有利于了解口腔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因素,而且可以利用噬菌体调控口腔微生态,保持口腔健康。随着抗生素耐药菌株的不断出现,传统的抗生素疗法遇到了重大挑战,由于噬菌体具有特异性、无毒性、自我增殖性等优势,噬菌体疗法已成为目前控制微生物感染的研究热点,为龋病、牙周病和口腔念珠菌病等口腔感染性疾病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本文综述了噬菌体的生物学特征、主要的口腔噬菌体的研究现状、噬菌体在口腔微生态中的作用,以及噬菌体疗法在控制口腔致病菌方面的潜在应用,为噬菌体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噬菌体 口腔病原菌 口腔微生态 噬菌体疗法 裂解酶
下载PDF
地衣芽胞杆菌ACCC 01957产芽胞碳源组合研究
12
作者 马聪聪 马锐 +2 位作者 王云山 宋国彪 顾金刚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47,共8页
地衣芽胞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是微生物发酵饲料常用菌。本研究旨在通过优化发酵过程中最重要的碳源因子来提高地衣芽胞杆菌菌株ACCC 01957的菌体量和芽胞产量。首先基于ACCC 01957对Biolog GenⅢ 板的71种碳源进行利用效率筛选... 地衣芽胞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是微生物发酵饲料常用菌。本研究旨在通过优化发酵过程中最重要的碳源因子来提高地衣芽胞杆菌菌株ACCC 01957的菌体量和芽胞产量。首先基于ACCC 01957对Biolog GenⅢ 板的71种碳源进行利用效率筛选,再采用全自动细胞生长曲线仪分析优势碳源对生物量、生长周期及产孢率的影响,并在摇瓶水平上确定最佳发酵碳源。结果表明,菌株ACCC 01957可以较好地利用25种碳源,其中N-乙酰-β-D-甘露糖胺、D-半乳糖、L-鼠李糖、肌苷、甘油、果胶、L-乳酸、吐温-40、L-天冬氨酸、L-谷氨酸和L-焦谷氨酸可以促进其生长和产孢,而D-山梨醇促生长抑产孢;在摇瓶水平上以葡萄糖和L-鼠李糖为复合碳源(添加比例为16)时,培养24 h的菌体总量为8.3×10^(8) cfu/mL,培养48 h的产孢产率高达91.19%。通过产芽胞碳源组合构建提高了地衣芽胞杆菌ACCC 01957的生长、产芽胞率和产芽胞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衣芽胞杆菌 菌体量 产芽胞率 碳源优化
下载PDF
子宫内膜乳酸杆菌主导的微生物群与生殖的关系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碧云 钟兴明 +1 位作者 王晓霞 刘晓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98-903,共6页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了女性子宫内膜微生物群与生育的关联。一旦子宫内膜微生物菌群微生态失调,就会引起一系列子宫内膜病变,从而破坏子宫内膜容受性,影响胚胎植入,导致胚胎着床或移植种植失败。其中,最引发关注的是宫内膜乳酸杆...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了女性子宫内膜微生物群与生育的关联。一旦子宫内膜微生物菌群微生态失调,就会引起一系列子宫内膜病变,从而破坏子宫内膜容受性,影响胚胎植入,导致胚胎着床或移植种植失败。其中,最引发关注的是宫内膜乳酸杆菌主导的微生物群对生殖结局的积极意义,虽然子宫内膜微生物群与生殖结局的关系尚未达成共识,但多数研究认可乳酸杆菌主导的微生物群对生殖的积极影响。笔者检索近年来相关文献,为乳酸杆菌主导的微生物群与生殖结局的关系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杆菌主导的微生物群 非乳酸杆菌主导的微生物群 子宫内膜微生物群 复发性流产 妊娠
下载PDF
蛹虫草缓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研究进展
14
作者 怀美玉 徐方旭 +1 位作者 刘梦潜 董彩虹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9-119,共11页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引起的COVID-19在全球范围内大流行,危害了人类健康和公共安全,随着对SARS-CoV-2的结构、功能和致病过程的了解,越来越多的潜在药物被开发。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是我国传统的药用真菌,...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引起的COVID-19在全球范围内大流行,危害了人类健康和公共安全,随着对SARS-CoV-2的结构、功能和致病过程的了解,越来越多的潜在药物被开发。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是我国传统的药用真菌,具有显著的抗病毒作用,虫草素作为蛹虫草的主要活性成分能够与SARS-CoV-2刺突蛋白、主蛋白酶(Mpro)相结合,抑制病毒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DRP)活性,阻断SARS-CoV-2在机体内复制。蛹虫草还具有提升机体免疫力、修复受损组织的作用。本文概述虫草素抗SARS-CoV-2的机制和蛹虫草其他相关药理作用,以期为蛹虫草用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辅助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蛹虫草 SARS-CoV-2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虫草素 免疫调节
下载PDF
过表达NOLC1诱导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凋亡
15
作者 杜亚兰 张茂盛 +5 位作者 王旌羽 张璐燕 周常博 佘晓双 郑方亮 朱春玉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7-96,共10页
人核仁磷酸化蛋白1(Nucleolar and coiledbody phosphoprotein 1,NOLC1)在癌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调控作用,为探讨NOLC1对肺癌细胞的作用,本研究通过Gateway系统构建重组NOLC1腺病毒载体,成功包装NOLC1腺病毒后,分别感染正... 人核仁磷酸化蛋白1(Nucleolar and coiledbody phosphoprotein 1,NOLC1)在癌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调控作用,为探讨NOLC1对肺癌细胞的作用,本研究通过Gateway系统构建重组NOLC1腺病毒载体,成功包装NOLC1腺病毒后,分别感染正常人类胚胎肺细胞(HEL)和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细胞),过表达NOLC1。通过MTT实验、AnnexinV-APC/PI双染法和线粒体膜电位实验,证明与HEL细胞相比,NOLC1的过表达对A549细胞的活性降低、凋亡增加、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影响较为显著;通过Real-time PCR检测Caspase家族、TNF与受体家族和BCL2家族基因的表达,发现过表达NOLC1明显上调了A549细胞中促凋亡基因的表达,下调了抗凋亡基因的表达,其中两种重要的促凋亡蛋白CASP8和BAX均显著上调,但是在HEL细胞中这种影响不明显。研究结果表明过表达NOLC1蛋白通过对线粒体通路和死亡受体通路的共同作用,对非小细胞癌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LC1(Nucleolar and coiledbody phosphoprotein 1) 肺癌细胞 腺病毒载体 过表达 细胞凋亡
下载PDF
益生菌制剂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和血清炎症水平影响的荟萃分析
16
作者 吕洁 苏萌 +2 位作者 王岩松 张兰 雷莉妍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1-79,共9页
系统评价益生菌制剂对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肠道菌群和血清炎症水平的影响。使用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学术期刊网、PubMed等数据库检索2010年1月至2023年1月收录的益生菌制剂治... 系统评价益生菌制剂对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肠道菌群和血清炎症水平的影响。使用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学术期刊网、PubMed等数据库检索2010年1月至2023年1月收录的益生菌制剂治疗T2DM相关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使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和RevMan5.3软件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和结局指标的Meta分析。共纳入24项研究,涉及2504例患者。结果表明,益生菌制剂可有效降低T2DM患者空腹血糖(MD=-0.79,95%CI(-0.85,-0.73),P<0.00001)、糖化血红蛋白(MD=-0.82,95%CI(-0.92,-0.72),P<0.00001)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MD=-0.64,95%CI(-0.69,-0.59),P<0.00001);同时,服用益生菌制剂能显著提高T2DM患者肠道双歧杆菌(MD=0.90,95%CI(0.79,1.01),P<0.00001)和乳酸杆菌(MD=0.93,95%CI(0.84,1.01),P<0.00001)的数量,降低大肠埃希菌数量(MD=-0.56,95%CI(-0.66,-0.45),P<0.00001);降低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TNF-α(MD=-6.62,95%CI(-7.03,-6.21),P<0.00001)和IL-6(MD=-3.90,95%CI(-4.54,-3.27),P<0.00001)的表达水平。益生菌制剂能显著调节T2DM患者肠道菌群,抑制血清炎症,改善患者T2DM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 2型糖尿病 肠道菌群 血清炎症因子 Meta分析
下载PDF
金黄色葡萄球菌群体感应、双组分系统与第二信使的调控互作研究进展
17
作者 付雪婷 李雪杰 +1 位作者 刘君彦 徐振波 《生物加工过程》 CAS 2024年第5期500-512,共13页
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且常见的食源性微生物,可引发食物中毒以及多种感染,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病原菌。在金葡菌中存在多种复杂的调控机制如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与双组分系统(two-component systems,TCSs... 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且常见的食源性微生物,可引发食物中毒以及多种感染,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病原菌。在金葡菌中存在多种复杂的调控机制如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与双组分系统(two-component systems,TCSs)以及第二信使。本文首先描述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几种QS系统的特征及其对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致病性和耐药性的影响;然后,总结各种TCSs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的作用,以及QS和TCSs之间的不同相互作用,还讨论第二信使的功能,包括它们分别与QS和TCSs的相互作用;最后,提出寻求QS和TCSs新型控制策略的前景,包括设计干扰QS和TCSs信号传导的药物,开发QS信号抑制剂,探索天然产物中的活性成分,以及使用纳米技术制备靶向性更强的药物。此外,本文还强调两个重要的未来研究方向:加强生物被膜控制和深入研究细菌耐药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群体感应 双组分系统 第二信使 生物被膜
下载PDF
基于瘤胃球菌微生物群丰度构建疾病类型预测的肠道菌群标签
18
作者 徐婷 沈佳豪 +6 位作者 赵康 黄鹭 董恩惠 曾可心 卞新为 季明辉 许勤 《生物技术进展》 2024年第2期323-330,共8页
为探讨肠道菌群在疾病类型预测中的价值,利用机器学习基于瘤胃球菌丰度构建了疾病的非侵入性评估模型。选取ExperimentHub R库存储库数据,下载来自不同研究的人类粪便瘤胃球菌丰度信息及实验方案、疾病状态、年龄、性别、抗生素使用情... 为探讨肠道菌群在疾病类型预测中的价值,利用机器学习基于瘤胃球菌丰度构建了疾病的非侵入性评估模型。选取ExperimentHub R库存储库数据,下载来自不同研究的人类粪便瘤胃球菌丰度信息及实验方案、疾病状态、年龄、性别、抗生素使用情况、地区、吸烟情况等多种信息,利用随机森林、决策树、Adaboost等机器学习模型建立疾病筛查的评估模型,使用GridSearchCV(网格搜索)调整参数,并用混淆矩阵评估外部验证结果。经数据处理提取标准化命名了12种瘤胃球菌、7种疾病并将25个变量进行了哑变量变换。利用多种瘤胃球菌属微生物的丰度及性别、年龄等样本一般资料信息建立了3种评估模型。其中随机森林模型准确率最高(0.884),且当n_estimators为220时,模型得分为0.892,为最佳模型。外部验证结果也显示可见模型中分类算法预测错误的情况相对较少,模型性能良好。根据粪便样本的宏基因组学数据,基于瘤胃球菌丰度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可以有效地对疾病类型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模预测 肠道菌群 瘤胃球菌 机器学习
下载PDF
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林洋 杨慧 +2 位作者 李君翔 张湘云 张春江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9期79-88,共10页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作为一种常见致病菌,感染了全球半数以上人口,与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随着Hp耐药问题的日益严重,传统抗菌药物联合疗法面临着根除率不断下降的巨大风险,优化现有治疗方案并发...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作为一种常见致病菌,感染了全球半数以上人口,与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随着Hp耐药问题的日益严重,传统抗菌药物联合疗法面临着根除率不断下降的巨大风险,优化现有治疗方案并发展新的根除策略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抗Hp治疗的研究已经拓展至功能性益生菌、纳米药物、光疗、中西医结合和抗菌肽等领域。本文旨在概述近年来新发展的抗Hp治疗方法,并为Hp根除的替代治疗提供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药物耐药 益生菌 纳米药物 光疗 中西医结合 抗菌肽
下载PDF
行NOTES保胆治疗患者术后3个月内肠道菌群的变化
20
作者 邓立新 吕新芝 +8 位作者 黄清蓉 黄雪娟 陈艺玲 温慧萍 刘妍 唐庆林 王淘淘 温春虹 张鸣青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417-425,共9页
目的探讨行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NOTES)保胆取石(或取息肉)治疗对胆囊良性病变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纳入诊断为胆囊良性病变并拟行消化内镜下微创保胆治疗的患者15例,分别采集围手术... 目的探讨行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NOTES)保胆取石(或取息肉)治疗对胆囊良性病变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纳入诊断为胆囊良性病变并拟行消化内镜下微创保胆治疗的患者15例,分别采集围手术期术前1周内和术后3个月内的粪便样本。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对细菌的16S rRNA基因V3~V4可变区进行高通量测序,并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患者术后3个月内与术前1周内肠道菌群相比,多样性显著减少,与营养代谢吸收相关的拟杆菌门显著增加,厚壁菌门/拟杆菌门(F/B)比率显著降低,肠道菌群结构仍存在明显差异,主要体现为:一些与胆汁酸代谢相关菌如脆弱拟杆菌(Bacteroides fragilis)显著增加;部分与肥胖相关的菌属如布雷德菌属(Bulleidia moorei)、长链多尔氏菌(Dorea longicatena)显著减少,部分与短链脂肪酸代谢相关菌如灵巧粪球菌(Coprococcus catus)、产气柯林斯菌(Collinsella aerofaciens)、甲酸芽殖菌(Gemmiger formicilis)、粪罗斯氏菌(Roseburia faecis)显著减少;部分有害菌如哈氏梭菌(Clostridium hathewayi)、韦荣氏球菌属(Veillonella)显著增加。结论胆囊良性疾病患者行NOTES保胆取石(或取息肉)治疗术后3个月内,肠道菌群多样性仍显著减少、胆汁酸代谢相关菌增加、短链脂肪酸产生菌减少、部分有害菌增加。总体上,肠道菌群尚未完全恢复,仍处于失调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胆囊良性病变 肠道菌群 16S rDNA Illumina Miseq 短链脂肪酸产生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