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69篇文章
< 1 2 8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胶红酵母H118发酵生产类胡萝卜素研究
1
作者 程仕伟 仉倩 +4 位作者 王玉芳 张佳雯 孙嘉蔚 陈卫卫 鲁仪增 《发酵科技通讯》 2025年第1期14-17,51,共5页
类胡萝卜素作为一类天然色素具有广泛的应用,而红酵母发酵生产类胡萝卜素具有独特的优势。以海洋源胶红酵母H118为研究对象,采用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对影响类胡萝卜素产生的9个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影响极显著的因素为培养温度,对其进... 类胡萝卜素作为一类天然色素具有广泛的应用,而红酵母发酵生产类胡萝卜素具有独特的优势。以海洋源胶红酵母H118为研究对象,采用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对影响类胡萝卜素产生的9个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影响极显著的因素为培养温度,对其进行梯度优化后确定为25℃。在此基础上,采用优化的工艺条件经5 L发酵罐批培养,发酵至36 h和48 h的类胡萝卜素质量浓度分别达1591.11,1627.92μg/L,该结果可为后续类胡萝卜素产业化生产及其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红酵母 类胡萝卜素 发酵 生物量
下载PDF
共培养大肠杆菌和谷氨酸棒杆菌合成圣草酚研究
2
作者 查健 赵停兰 +4 位作者 刘婧怡 时夫龙 吕宝龙 田斌 吴瑕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2-57,共6页
微生物共培养技术在生物制造中应用广泛,尤其在天然产物的微生物合成中发挥重要作用.植物天然产物圣草酚具有抗菌、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在医药、食品等领域具有良好应用前景.为利用葡萄糖这一廉价碳源从头合成圣草酚,运用微生物共培... 微生物共培养技术在生物制造中应用广泛,尤其在天然产物的微生物合成中发挥重要作用.植物天然产物圣草酚具有抗菌、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在医药、食品等领域具有良好应用前景.为利用葡萄糖这一廉价碳源从头合成圣草酚,运用微生物共培养技术,构建了大肠杆菌BAK101菌株与谷氨酸棒杆菌NE1菌株的共培养发酵体系,其中BAK101可将葡萄糖转化为L-酪氨酸,NE1可将L-酪氨酸转化为圣草酚.通过系统优化,采用补料分批发酵结合分段式共培养方式,利用2%的葡萄糖经过100 h发酵,在摇瓶中实现了4.72 mg/L圣草酚的从头合成.本研究为黄酮类化合物的微生物共培养合成奠定了基础,也为复杂天然产物在微生物中的从头合成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培养 圣草酚 L-酪氨酸 大肠杆菌 谷氨酸棒杆菌
下载PDF
微生物“清-防-驱”增效解堵体系的性能评价与现场试验
3
作者 何善斌 常笃 +2 位作者 毛亚辉 薛姝雯 马艳玲 《生物加工过程》 2025年第1期32-41,共10页
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油井堵塞等储层伤害问题愈发严重,导致油井产量下降甚至停产。为有效提高石油开采效率,基于微生物菌体及其代谢产物的协同作用,选用具有解堵和驱油能力的菌株KC(Bacillus subtilis)、DY(Bacillus licheniformis)... 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油井堵塞等储层伤害问题愈发严重,导致油井产量下降甚至停产。为有效提高石油开采效率,基于微生物菌体及其代谢产物的协同作用,选用具有解堵和驱油能力的菌株KC(Bacillus subtilis)、DY(Bacillus licheniformis)、DN1(Pseudomonas aeruginosa)及其代谢产物等进行复配而形成具有解堵、阻垢、缓蚀和驱油性能的3种增效解堵体系A、B和C。采用油水界面张力确定菌剂配比,通过垢物溶蚀、CaCO_(3)沉积、静态腐蚀、乳化指数测定和岩心驱替等室内实验进行体系性能评价,并将其用于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增效解堵体系C对有机垢、无机垢和复合垢的溶蚀效率均在80%以上,阻垢率为95.50%,缓蚀率达61.44%,提高驱油效率14.58%。现场试验也证实体系C具有显著的增油效果,2口措施井平均单井日增油0.57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井沉积物 微生物菌剂 解堵 阻垢 提高采收率 油藏微生物
下载PDF
运动发酵单胞菌益生拮抗效应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4
作者 何明雄 庄勇 +6 位作者 陈茂 李建婷 吴波 龚贵平 秦晗 刘林培 谭芙蓉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5年第1期15-27,F0002,共14页
运动发酵单胞菌(Zymomonas mobilis)是一种唯一通过ED途径兼性厌氧发酵葡萄糖的微生物食品安全级菌株(GRAS),具有许多独特的生理特征与优良的工业生产特性.基于合成生物学方法和代谢工程改造,综述运动发酵单胞菌独特的生理特性及其在食... 运动发酵单胞菌(Zymomonas mobilis)是一种唯一通过ED途径兼性厌氧发酵葡萄糖的微生物食品安全级菌株(GRAS),具有许多独特的生理特征与优良的工业生产特性.基于合成生物学方法和代谢工程改造,综述运动发酵单胞菌独特的生理特性及其在食品、医药等不同领域的应用,重点介绍运动发酵单胞菌益生效应因子及其涉及的拮抗效应、群体感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瓶颈.同时探讨持续开发、完善高效精准的基因编辑技术、理性和非理性设计代谢途径定向调控方法及高通量筛选手段,在运动发酵单胞菌益生特性的发现以及生物治疗与固氮等方面的突破,推动合成生物学理论研究和实践生产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发酵单胞菌 益生效应 群体感应 底盘细胞 合成生物学
下载PDF
发酵粘液乳杆菌HCS08-005冻干粉制备工艺优化及其抗过敏功能
5
作者 汤纯 徐长隆 +3 位作者 宋佳 余萍 苏美玲 王小海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8-163,共6页
该研究以发酵粘液乳杆菌(Limosilactobacillus fermentum)HCS08-005为菌种,采用冷冻干燥技术制备冻干粉,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发酵粘液乳杆菌HCS08-005冻干粉的制备工艺,并通过斑马鱼试验验证该菌株对类胰蛋白酶表达水平的影... 该研究以发酵粘液乳杆菌(Limosilactobacillus fermentum)HCS08-005为菌种,采用冷冻干燥技术制备冻干粉,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发酵粘液乳杆菌HCS08-005冻干粉的制备工艺,并通过斑马鱼试验验证该菌株对类胰蛋白酶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粘液乳杆菌HCS08-005冻干粉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发酵温度37℃,发酵时间15 h,接种量5%,菌泥与冻干保护剂比例1∶3(kg∶L)。在此优化条件下,冻干粉活菌数为6.40×1011 CFU/g。斑马鱼对发酵粘液乳杆菌HCS08-005冻干粉的最大耐受质量浓度(MTC)为500μg/mL,且不同质量浓度的发酵粘液乳杆菌HCS08-005冻干粉均能极显著降低类胰蛋白酶表达水平(P<0.01)。因此,发酵粘液乳杆菌HCS08-005冻干粉具有抗过敏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粘液乳杆菌 冻干粉 制备工艺优化 响应面法 抗过敏
下载PDF
微生物处理养猪废水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6
作者 滕文瑶 刘建涛 顾兵 《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2025年第1期29-32,共4页
养猪废水含有高浓度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严重负担。微生物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环保处理方法,在养猪废水处理中展现出显著优势。本文旨在探讨微生物降解氮、磷的作用机制以及分析关键因素对养猪废水处理性能的影响,为提... 养猪废水含有高浓度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严重负担。微生物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环保处理方法,在养猪废水处理中展现出显著优势。本文旨在探讨微生物降解氮、磷的作用机制以及分析关键因素对养猪废水处理性能的影响,为提高废水处理效率,促进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废水 脱氮除磷 微生物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微生物岩土技术与应用
7
作者 陈贻圳 《黑龙江科学》 2025年第6期117-119,共3页
微生物岩土技术是一种综合性的工程改良技术,主要依赖于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和代谢产物来对岩土体进行改良。较为常见的微生物岩土技术包括微生物反硝化、微生物矿化作用及微生物膜作用。综述了常见的微生物岩土技术,介绍了微生物岩土技术... 微生物岩土技术是一种综合性的工程改良技术,主要依赖于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和代谢产物来对岩土体进行改良。较为常见的微生物岩土技术包括微生物反硝化、微生物矿化作用及微生物膜作用。综述了常见的微生物岩土技术,介绍了微生物岩土技术利用进展,为微生物岩土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岩土技术 微生物反硝化 微生物矿化作用 微生物膜作用
下载PDF
传统发酵乳品中产广谱细菌素乳酸菌选育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彩云 麻和平 +3 位作者 张文齐 王洁 彭章普 邵建宁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1-135,共5页
为选育产广谱细菌素乳酸菌,采用琼脂扩散法对甘肃牧区传统发酵乳品中分离纯化的96株乳酸菌进行了筛选,并确定产细菌素菌株,具有最佳抑菌效果的菌株经重离子束12C6+辐照诱变,再采用培养皿分区法进行6种指示菌广谱抑菌性能比较。结果表明... 为选育产广谱细菌素乳酸菌,采用琼脂扩散法对甘肃牧区传统发酵乳品中分离纯化的96株乳酸菌进行了筛选,并确定产细菌素菌株,具有最佳抑菌效果的菌株经重离子束12C6+辐照诱变,再采用培养皿分区法进行6种指示菌广谱抑菌性能比较。结果表明,琼脂扩散法筛选出抑菌效果最佳的产细菌素菌株Lp1,经辐照诱变得到98株突变菌,选育出对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沙门氏菌(Salmonella)、志贺氏菌(Shigella)和克罗诺杆菌(Cronobacter)抑菌性能均明显优于出发菌株Lp1的5株突变株L088、L087、L063、L049、L010进行广谱抑菌试验,其中菌株L088和L063为广谱抑菌性能较好菌株,突变株L088对上述6种指示菌的抑菌扇环半径比出发菌株Lp1抑菌扇环半径分别提高47.81%、33.28%、22.97%、45.25%、21.39%、40.21%,突变株L063对上述6种指示菌的抑菌扇环半径比出发菌株Lp1抑菌扇环半径分别提高54.27%、29.18%、25.37%、58.03%、17.85%、42.13%。采用培养皿分区法可同时在1个培养皿中完成检测6种指示菌的抑菌试验,可高效筛选产广谱细菌素乳酸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细菌素 广谱抑菌 抑菌试验
下载PDF
抗真菌内切几丁质酶酶学性质及制备低聚壳寡糖功能分析
9
作者 赵节昌 王启源 +4 位作者 宋珂昕 陈腾 王峰 杨杰 高兆建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9-58,共10页
为开发几丁质及壳聚糖生物转化活性寡聚糖并实现几丁质酶在食品防腐及生防方面的应用,从金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aureofaciens)XZ-Sa62中分离纯化几丁质酶(ChiA-Sa62),并研究其生物转化及抗菌功能。本实验采用Q-Sepharose Fast Flow、S... 为开发几丁质及壳聚糖生物转化活性寡聚糖并实现几丁质酶在食品防腐及生防方面的应用,从金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aureofaciens)XZ-Sa62中分离纯化几丁质酶(ChiA-Sa62),并研究其生物转化及抗菌功能。本实验采用Q-Sepharose Fast Flow、Sephadex G-100层析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纯化ChiA-Sa62,经纯化后ChiA-Sa62纯化倍数为41.3倍,比活力为1119.8 U/mg。并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测得ChiA-Sa62是分子质量为62.55 kDa的单亚基蛋白。ChiA-Sa62在50℃和pH 5.0的条件下,活性最高,并在60℃以下及pH 3.0~9.0范围内有良好稳定性。金属盐离子Ca^(2+)、Mn^(2+)、Mg^(2+)和Co^(2+)可激活酶活性。ChiA-Sa62对几丁质及脱乙酰度75%的壳聚糖具有专一内切水解活性,薄层色谱显示,水解产物分别为2~5个N-乙酰氨基葡萄糖单位的几丁寡糖和2~4个D-氨基葡萄糖单位的壳寡糖。ChiA-Sa62对底物胶体几丁质的米氏常数K_m和最大反应速率V_(max)值分别为2.75 mg/mL和64.52 U/mg。ChiA-Sa62可强烈抑制所试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碘化丙啶染色显示,经ChiA-Sa62处理后的灰葡萄孢菌丝其细胞膜受到破坏。水解产物壳寡糖对致病性G^(-)菌(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和G~+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蜡样芽孢杆菌)有抑制作用,并且LIVE/DEAD染色显示壳寡糖可致使金黄色葡萄球菌死亡。本实验结果表明,Chi A-Sa62几丁质及壳聚糖在生物转化以及食品防腐及生物防治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丁质酶 金色链霉菌 酶学特性 生物转化 抗真菌活性
下载PDF
不同水力停留时间对新疆油田压裂返排液COD去除及微生物菌群特征研究
10
作者 谢鲲鹏 于思慧 +4 位作者 罗红静 张永胜 马畅蔚 胡浩宇 宫正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203-212,共10页
针对新疆油田压裂返排液较难处理的现状,采用生物膜法作为处理工艺的主要单元,探究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对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的影响,通过高通量测序和功能预测确定不同水力停留时间下的微生物群落特征.结果表明:水力停留时间48 h是... 针对新疆油田压裂返排液较难处理的现状,采用生物膜法作为处理工艺的主要单元,探究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对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的影响,通过高通量测序和功能预测确定不同水力停留时间下的微生物群落特征.结果表明:水力停留时间48 h是生物膜法处理新疆油田压裂返排液的适宜水力停留时间,COD去除效率最高,进水COD平均去除率46.77%,平均去除速率83.33 mg·(L·d)^(-1).相对于水力停留时间36、72 h,水力停留时间48 h的微生物多样性更高,群落组成更丰富,且形成以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Firmicutes(厚壁菌门)、Campylobacterota(弯曲菌门)、Bacteroidota(拟杆菌门)和Desulfobacterota(脱硫菌门)为主要优势菌的微生物群落.微生物菌群具有难降解物质代谢的功能基因,可促进新疆油田压裂返排液的生物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停留时间 压裂返排液 COD去除 微生物群落
下载PDF
一株米根霉的鉴定及其发酵产乳酸研究
11
作者 王世伟 王卿惠 刘伊娜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1-35,93,共6页
米根霉(Rhizopus oryzae)能产生乳酸等有机酸,在许多领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从黑龙江省北大仓白酒大曲中分离一株霉菌,经形态学和内转录间隔区(ITS)分子鉴定,将其命名为米根霉WSW-LYN-001;对该菌株产乳酸的能力进行了研究,并对其... 米根霉(Rhizopus oryzae)能产生乳酸等有机酸,在许多领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从黑龙江省北大仓白酒大曲中分离一株霉菌,经形态学和内转录间隔区(ITS)分子鉴定,将其命名为米根霉WSW-LYN-001;对该菌株产乳酸的能力进行了研究,并对其产乳酸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显示:以葡萄糖为碳源,在48 h后,米根霉发酵液pH达3.2左右,发酵84 h后乳酸产量可保持在70 g/L左右;传代次数会影响菌丝团形态,出现絮状和球状菌丝团,进而影响乳酸产量;发酵60 h后,球状菌丝团发酵液中乳酸产量比絮状菌丝团的更高;球状菌丝团经pH和中和剂CaCO_(3)优化后,在初始pH为7、发酵60 h后,乳酸产量最高达134.25 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根霉 RDNA 内转录间隔区(ITS) 菌种鉴定 乳酸生产
下载PDF
微生物提高油藏原油采收率进展
12
作者 高配科 范克燕 高瑜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107-114,共8页
文章从油藏中普遍存在的采油微生物类群及其驱油机制、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矿场应用、采油微生物的响应等方面对油藏微生物及其提高原油采收率进展进行综述.同时从营养剂在油藏储层中的分布、油藏环境下微生物生长代谢活性、油藏微生物定... 文章从油藏中普遍存在的采油微生物类群及其驱油机制、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矿场应用、采油微生物的响应等方面对油藏微生物及其提高原油采收率进展进行综述.同时从营养剂在油藏储层中的分布、油藏环境下微生物生长代谢活性、油藏微生物定向调控等方面阐述了微生物采油技术发展的基础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 微生物采油 油藏微生物 群落调控
下载PDF
红色诺卡氏菌高产菌的ARTP诱变选育与发酵条件优化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洲琴 张祝兰 +3 位作者 杨煌建 程贤 严凌斌 连云阳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52,共7页
以红色诺卡氏菌(Nocardia rubra)FIM-PO8为出发菌株,采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技术进行诱变,经筛选获得遗传较稳定的Nocardia rubra高产菌株FIM-PO8-16,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了菌株FIM-PO8-16的发酵工艺。确定最佳发酵培养... 以红色诺卡氏菌(Nocardia rubra)FIM-PO8为出发菌株,采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技术进行诱变,经筛选获得遗传较稳定的Nocardia rubra高产菌株FIM-PO8-16,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了菌株FIM-PO8-16的发酵工艺。确定最佳发酵培养基组分为:酵母粉2.5%、葡萄糖2.5%、蛋白胨0.5%、糊精1.0%;最佳发酵条件为:种子液菌龄30 h、初始pH值7.2、接种量2.0%、装料量100 mL/500 mL、转速230 r·min^(-1)、发酵温度32℃。在此条件下,FIM-PO8-16菌体细胞浓度大幅提高,达到8.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诺卡氏菌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 发酵条件优化 单因素实验 正交实验
下载PDF
副干酪乳杆菌润肠通便及调节肠道菌群作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左一帆 肖萌 +6 位作者 苏香萍 邹坤 刘玲彦 谈亚丽 李啸 杨静 郑泽江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329-337,共9页
本文主要研究了西藏来源副干酪乳杆菌对小鼠便秘的润肠通便作用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首先将160只雄性昆明鼠随机分为A、B两大组,每组又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5株实验菌株(T1-5、T1-7、T1-9、T1-d、5B-1)组和6108对照菌株组做润肠... 本文主要研究了西藏来源副干酪乳杆菌对小鼠便秘的润肠通便作用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首先将160只雄性昆明鼠随机分为A、B两大组,每组又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5株实验菌株(T1-5、T1-7、T1-9、T1-d、5B-1)组和6108对照菌株组做润肠通便实验,每组10只,其中A组80只用于测定小鼠小肠推进率,B组80只用于排便情况测定。然后挑选润肠通便效果好的菌株T1-5、T1-9、5B-1进行肠道菌群调节的检测,实验小鼠为雄性BALB/c小鼠共24只,分为空白组、T1-5组、T1-9组和5B-1组,每组6只。润肠通便实验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T1-9和5B-1组小鼠小肠推进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T1-9组和5B-1组首次红便时间显著缩短(P<0.01);T1-9组、5B-1组以及对照菌株6108组6 h的排便颗粒数显著增加(P<0.05);T1-9组和6108组的粪便湿重显著提高(P<0.01、P<0.05)。肠道菌群调节实验的测序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三组益生菌组T1-5、T1-9、5B-1有益菌乳杆菌科、理研菌科丰度明显增加,其中5B-1组有益菌普雷沃氏菌科丰度也明显增加。因此菌株T1-5、T1-9、5B-1能够促进肠道蠕动,也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发挥缓解小鼠便秘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干酪乳杆菌 便秘 润肠通便 肠道菌群 16S rDNA
下载PDF
微生物岩土工程技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双娇 李志清 +3 位作者 田怡帆 李燕明 周应新 李丹丹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6-264,共29页
微生物岩土工程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生态友好型岩土体改良加固技术,应用前景广阔。但限于理论水平和研究手段,该技术仍存在较多不足,难以实现高效固化,由此成为大规模现场应用的瓶颈。而提升固化效率的关键在于明确其作用原理和影响机制... 微生物岩土工程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生态友好型岩土体改良加固技术,应用前景广阔。但限于理论水平和研究手段,该技术仍存在较多不足,难以实现高效固化,由此成为大规模现场应用的瓶颈。而提升固化效率的关键在于明确其作用原理和影响机制。文章梳理了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技术(MICP)的研究现状,系统归纳了固化原理和改良岩土体的物理力学特性,并分析得出固化效率主要受到反应物自身和外部环境两方面的影响。当前MICP技术已初步应用于土体固化、裂缝修复、防渗处理、污染修复及微生物水泥等领域,但由于矿化难以均匀、反应物不经济、微生物及脲酶活性期短且受环境干扰大、代谢产物附带毒性、现场应用性差,该技术目前主要限于实验室水平。作者分别提出了可能的突破与改进方向,并结合实验室成果指出豆粕进行菌体扩培和脲酶供给的碳源优势,以及将磷石膏作为现场钙源的环保性和经济性,以期为从事微生物岩土工程研究与技术开发的人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岩土工程 微生物地质工程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 巴氏芽孢杆菌 脲酶 磷石膏
下载PDF
江汉油田中高温高矿化度油藏采油功能菌群落结构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徐峰 姚快 +5 位作者 曲瑞雪 牟莎莎 邓舒元 孙珊珊 佘跃惠 王正良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40,共7页
油藏中存在丰富的内源微生物,通过激活内源微生物,利用其生长繁殖的代谢产物与油藏原油的作用实现提高稠油油藏原油采收率的目的。因此,掌握油藏内源微生物群落的结构组成和多样性信息对于高效采油功能菌的筛选至关重要。利用二代测序... 油藏中存在丰富的内源微生物,通过激活内源微生物,利用其生长繁殖的代谢产物与油藏原油的作用实现提高稠油油藏原油采收率的目的。因此,掌握油藏内源微生物群落的结构组成和多样性信息对于高效采油功能菌的筛选至关重要。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江汉油田普通稠油油藏的4个中高温高矿化度区块采出液中的细菌和古菌群落组成进行了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4种样品中古菌种类丰富,均高于细菌种类;在属水平上,细菌群落主要以Pseudomonas、Thauera、Halobacillus和Marinobacter为主,古菌群落主要以Halogeometricum、Methanobacterium和Methanothermobacter为主;4种样品中的内源微生物群落均具有降黏和脱氮的性能,表明江汉油田内源微生物具有降黏和脱氮的巨大潜力,可通过不同培养基富集筛选高效的采油功能菌,为其在提高江汉油田采收率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油田 内源微生物 微生物采油 采油功能菌 群落结构分析
下载PDF
拉曼光谱技术在微生物细胞代谢动态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屿川 覃丽垚 +1 位作者 姜明国 吴仁智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1-26,共6页
拉曼光谱是一种基于拉曼散射的光谱分析技术,具有高效率、非接触和实时性的优点,常用于微生物学研究中的微生物细胞生理生化分析。该文简单介绍了拉曼光谱在微生物细胞分析中的优势,主要总结了其在真菌(酵母、动植物病原真菌)、细菌(产... 拉曼光谱是一种基于拉曼散射的光谱分析技术,具有高效率、非接触和实时性的优点,常用于微生物学研究中的微生物细胞生理生化分析。该文简单介绍了拉曼光谱在微生物细胞分析中的优势,主要总结了其在真菌(酵母、动植物病原真菌)、细菌(产芽孢细菌、病原细菌)和微藻细胞研究中的应用,并展望了拉曼光谱分析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为深入开发利用微生物资源和微生物快速分类鉴定及选育等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曼光谱 光谱分析 微生物 细胞生物学 病原微生物
下载PDF
菌株“花5”产胞外多糖发酵条件优化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欣霖 赵辉 +5 位作者 何雪梅 李彪 孙传齐 马洁 侯怡铃 丁祥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7-143,共7页
该研究以野外采集、分离纯化后的“花5”菌株为研究对象,结合传统形态学观察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菌株进行鉴定,采用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优化“花5”菌株产胞外多糖的发酵条件。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检测胞外多糖的结构特征,并以细胞活力... 该研究以野外采集、分离纯化后的“花5”菌株为研究对象,结合传统形态学观察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菌株进行鉴定,采用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优化“花5”菌株产胞外多糖的发酵条件。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检测胞外多糖的结构特征,并以细胞活力检测试剂盒检测胞外多糖的体外免疫活性及抗肿瘤活性。结果显示,该菌株被鉴定为花脸香蘑(Lepista sordida),其产胞外多糖的最佳发酵条件为温度25℃,接种量90 mg/100 mL,转速180 r/min,在此培养条件下,胞外多糖产量可达6.01 g/L。红外光谱结果显示,花脸香蘑胞外多糖具有吡喃糖结构。生物活性试验结果显示,花脸香蘑胞外多糖可以显著促进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增殖(P<0.05),增殖率呈现剂量依赖性增加,当花脸香蘑胞外多糖质量浓度为20μg/mL时,其增殖率达到50.16%;花脸香蘑胞外多糖能够极显著地抑制小鼠胃癌细胞(MFC)增殖(P<0.01),当胞外多糖质量浓度为5μg/mL时,其抑制率达到53.41%。该研究初步验证了花脸香蘑胞外多糖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和抑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脸香蘑 胞外多糖 发酵条件优化 响应面分析 生物活性
下载PDF
放线菌聚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体系重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谢皇 郑义蕾 +2 位作者 苏依婷 阮静怡 李永泉 《合成生物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2-630,共19页
放线菌因其丰富的次级代谢产物而成为候选药物发掘的宝贵资源库,其蕴含的活性化合物包含聚酮类、非核糖体肽类、氨基糖苷类、萜类等,其中聚酮类化合物占比最大。大环内酯是聚酮类化合物的典型,常常被用作抗生素、抗肿瘤剂、免疫抑制剂... 放线菌因其丰富的次级代谢产物而成为候选药物发掘的宝贵资源库,其蕴含的活性化合物包含聚酮类、非核糖体肽类、氨基糖苷类、萜类等,其中聚酮类化合物占比最大。大环内酯是聚酮类化合物的典型,常常被用作抗生素、抗肿瘤剂、免疫抑制剂、抗寄生虫剂等,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本文立足聚酮类大环内酯的生物合成过程,提出了从基因组重塑、调控通路重组、组合代谢工程及聚酮类化合物结构的衍生与多样化等多角度,实现放线菌聚酮类生物合成体系的优化,为工业规模生产聚酮类药物及其新型衍生物提供技术支撑。通过这种多维度的方法,结合最新的合成生物学使能技术,遵循绿色、环保、高效和可持续的策略,可以更有效地优化和增强放线菌中聚酮类化合物的生产,为未来药物的开发和生产提供新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线菌 聚酮 菌种重构 产量 代谢工程 合成生物学
下载PDF
亮斑扁角水虻幼虫生物转化对鸡粪中FAdV-4的消减作用研究
20
作者 陈帅 严婷婷 +8 位作者 董梦瑶 周煜琛 佘望军 李月 蔡珉敏 黄凤 张吉斌 喻子牛 郑龙玉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27,共7页
将亮斑扁角水虻幼虫(black soldier fly larvae,BSFL)接入含禽腺病毒血清4型(FAdV-4)的鸡粪中(0~18 d),采用TaqMan qPCR和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了BSFL转化过程中FAdV-4含量的动态变化和微生物区系演化。结果表明,BSFL转化能够显著消... 将亮斑扁角水虻幼虫(black soldier fly larvae,BSFL)接入含禽腺病毒血清4型(FAdV-4)的鸡粪中(0~18 d),采用TaqMan qPCR和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了BSFL转化过程中FAdV-4含量的动态变化和微生物区系演化。结果表明,BSFL转化能够显著消减鸡粪中的FAdV-4群体载量,转化18 d时FAdV-4减少率达到了99.63%,明显高于对照组(64.74%),并且增加BSFL接种量和日龄能增强对FAdV-4的消减作用;BSFL转化使得物料中的细菌多样性显著降低;厚壁菌门、假单胞菌属受到抑制,而拟杆菌门、异常球菌-栖热菌门丰度则明显提高;居绿藻菌属、特吕珀菌属在BSFL转化体系中与FAdV-4消减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亮斑扁角水虻 鸡粪 禽腺病毒血清4型 生物转化 16S rDNA测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