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31篇文章
< 1 2 8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统发酵乳品中产广谱细菌素乳酸菌选育
1
作者 刘彩云 麻和平 +3 位作者 张文齐 王洁 彭章普 邵建宁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1-135,共5页
为选育产广谱细菌素乳酸菌,采用琼脂扩散法对甘肃牧区传统发酵乳品中分离纯化的96株乳酸菌进行了筛选,并确定产细菌素菌株,具有最佳抑菌效果的菌株经重离子束12C6+辐照诱变,再采用培养皿分区法进行6种指示菌广谱抑菌性能比较。结果表明... 为选育产广谱细菌素乳酸菌,采用琼脂扩散法对甘肃牧区传统发酵乳品中分离纯化的96株乳酸菌进行了筛选,并确定产细菌素菌株,具有最佳抑菌效果的菌株经重离子束12C6+辐照诱变,再采用培养皿分区法进行6种指示菌广谱抑菌性能比较。结果表明,琼脂扩散法筛选出抑菌效果最佳的产细菌素菌株Lp1,经辐照诱变得到98株突变菌,选育出对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沙门氏菌(Salmonella)、志贺氏菌(Shigella)和克罗诺杆菌(Cronobacter)抑菌性能均明显优于出发菌株Lp1的5株突变株L088、L087、L063、L049、L010进行广谱抑菌试验,其中菌株L088和L063为广谱抑菌性能较好菌株,突变株L088对上述6种指示菌的抑菌扇环半径比出发菌株Lp1抑菌扇环半径分别提高47.81%、33.28%、22.97%、45.25%、21.39%、40.21%,突变株L063对上述6种指示菌的抑菌扇环半径比出发菌株Lp1抑菌扇环半径分别提高54.27%、29.18%、25.37%、58.03%、17.85%、42.13%。采用培养皿分区法可同时在1个培养皿中完成检测6种指示菌的抑菌试验,可高效筛选产广谱细菌素乳酸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细菌素 广谱抑菌 抑菌试验
下载PDF
抗真菌内切几丁质酶酶学性质及制备低聚壳寡糖功能分析
2
作者 赵节昌 王启源 +4 位作者 宋珂昕 陈腾 王峰 杨杰 高兆建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9-58,共10页
为开发几丁质及壳聚糖生物转化活性寡聚糖并实现几丁质酶在食品防腐及生防方面的应用,从金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aureofaciens)XZ-Sa62中分离纯化几丁质酶(ChiA-Sa62),并研究其生物转化及抗菌功能。本实验采用Q-Sepharose Fast Flow、S... 为开发几丁质及壳聚糖生物转化活性寡聚糖并实现几丁质酶在食品防腐及生防方面的应用,从金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aureofaciens)XZ-Sa62中分离纯化几丁质酶(ChiA-Sa62),并研究其生物转化及抗菌功能。本实验采用Q-Sepharose Fast Flow、Sephadex G-100层析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纯化ChiA-Sa62,经纯化后ChiA-Sa62纯化倍数为41.3倍,比活力为1119.8 U/mg。并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测得ChiA-Sa62是分子质量为62.55 kDa的单亚基蛋白。ChiA-Sa62在50℃和pH 5.0的条件下,活性最高,并在60℃以下及pH 3.0~9.0范围内有良好稳定性。金属盐离子Ca^(2+)、Mn^(2+)、Mg^(2+)和Co^(2+)可激活酶活性。ChiA-Sa62对几丁质及脱乙酰度75%的壳聚糖具有专一内切水解活性,薄层色谱显示,水解产物分别为2~5个N-乙酰氨基葡萄糖单位的几丁寡糖和2~4个D-氨基葡萄糖单位的壳寡糖。ChiA-Sa62对底物胶体几丁质的米氏常数K_m和最大反应速率V_(max)值分别为2.75 mg/mL和64.52 U/mg。ChiA-Sa62可强烈抑制所试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碘化丙啶染色显示,经ChiA-Sa62处理后的灰葡萄孢菌丝其细胞膜受到破坏。水解产物壳寡糖对致病性G^(-)菌(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和G~+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蜡样芽孢杆菌)有抑制作用,并且LIVE/DEAD染色显示壳寡糖可致使金黄色葡萄球菌死亡。本实验结果表明,Chi A-Sa62几丁质及壳聚糖在生物转化以及食品防腐及生物防治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丁质酶 金色链霉菌 酶学特性 生物转化 抗真菌活性
下载PDF
微生物提高油藏原油采收率进展
3
作者 高配科 范克燕 高瑜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107-114,共8页
文章从油藏中普遍存在的采油微生物类群及其驱油机制、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矿场应用、采油微生物的响应等方面对油藏微生物及其提高原油采收率进展进行综述.同时从营养剂在油藏储层中的分布、油藏环境下微生物生长代谢活性、油藏微生物定... 文章从油藏中普遍存在的采油微生物类群及其驱油机制、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矿场应用、采油微生物的响应等方面对油藏微生物及其提高原油采收率进展进行综述.同时从营养剂在油藏储层中的分布、油藏环境下微生物生长代谢活性、油藏微生物定向调控等方面阐述了微生物采油技术发展的基础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 微生物采油 油藏微生物 群落调控
下载PDF
亮斑扁角水虻幼虫生物转化对鸡粪中FAdV-4的消减作用研究
4
作者 陈帅 严婷婷 +8 位作者 董梦瑶 周煜琛 佘望军 李月 蔡珉敏 黄凤 张吉斌 喻子牛 郑龙玉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27,共7页
将亮斑扁角水虻幼虫(black soldier fly larvae,BSFL)接入含禽腺病毒血清4型(FAdV-4)的鸡粪中(0~18 d),采用TaqMan qPCR和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了BSFL转化过程中FAdV-4含量的动态变化和微生物区系演化。结果表明,BSFL转化能够显著消... 将亮斑扁角水虻幼虫(black soldier fly larvae,BSFL)接入含禽腺病毒血清4型(FAdV-4)的鸡粪中(0~18 d),采用TaqMan qPCR和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了BSFL转化过程中FAdV-4含量的动态变化和微生物区系演化。结果表明,BSFL转化能够显著消减鸡粪中的FAdV-4群体载量,转化18 d时FAdV-4减少率达到了99.63%,明显高于对照组(64.74%),并且增加BSFL接种量和日龄能增强对FAdV-4的消减作用;BSFL转化使得物料中的细菌多样性显著降低;厚壁菌门、假单胞菌属受到抑制,而拟杆菌门、异常球菌-栖热菌门丰度则明显提高;居绿藻菌属、特吕珀菌属在BSFL转化体系中与FAdV-4消减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亮斑扁角水虻 鸡粪 禽腺病毒血清4型 生物转化 16S rDNA测序
下载PDF
聚羟基脂肪酸酯生产菌种及发酵工艺研究进展
5
作者 龙婷婷 庄新姝 +3 位作者 周桂雄 翁庆北 方正 吴庆珊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5-154,共10页
首先对聚羟基脂肪酸酯(PHAs)发酵菌种的选育情况及发酵特性进行比较全面的介绍,对已报道过的发酵工艺进行系统性综述、比较及分析。最后,归纳目前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PHAs存在的问题,并对PHAs发酵菌种及工艺的未来发展趋势及重点研究方... 首先对聚羟基脂肪酸酯(PHAs)发酵菌种的选育情况及发酵特性进行比较全面的介绍,对已报道过的发酵工艺进行系统性综述、比较及分析。最后,归纳目前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PHAs存在的问题,并对PHAs发酵菌种及工艺的未来发展趋势及重点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羟基脂肪酸酯 菌种选育 发酵工艺 高效率 低成本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红色诺卡氏菌高产菌的ARTP诱变选育与发酵条件优化
6
作者 陈洲琴 张祝兰 +3 位作者 杨煌建 程贤 严凌斌 连云阳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52,共7页
以红色诺卡氏菌(Nocardia rubra)FIM-PO8为出发菌株,采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技术进行诱变,经筛选获得遗传较稳定的Nocardia rubra高产菌株FIM-PO8-16,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了菌株FIM-PO8-16的发酵工艺。确定最佳发酵培养... 以红色诺卡氏菌(Nocardia rubra)FIM-PO8为出发菌株,采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技术进行诱变,经筛选获得遗传较稳定的Nocardia rubra高产菌株FIM-PO8-16,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了菌株FIM-PO8-16的发酵工艺。确定最佳发酵培养基组分为:酵母粉2.5%、葡萄糖2.5%、蛋白胨0.5%、糊精1.0%;最佳发酵条件为:种子液菌龄30 h、初始pH值7.2、接种量2.0%、装料量100 mL/500 mL、转速230 r·min^(-1)、发酵温度32℃。在此条件下,FIM-PO8-16菌体细胞浓度大幅提高,达到8.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诺卡氏菌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 发酵条件优化 单因素实验 正交实验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聚丙烯酰胺降解复合菌的降解条件
7
作者 周沁雯 王睿 +2 位作者 舒文明 余维初 孙文秀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7-428,共12页
为了解决聚丙烯酰胺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通过富集、驯化从大庆油田含聚丙烯酰胺的污水中分离得到13株聚丙烯酰胺降解细菌,采用淀粉碘化镉分光光度法测定其降解率,从中筛选出3株降解率较高的细菌A1、E1和E4,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 为了解决聚丙烯酰胺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通过富集、驯化从大庆油田含聚丙烯酰胺的污水中分离得到13株聚丙烯酰胺降解细菌,采用淀粉碘化镉分光光度法测定其降解率,从中筛选出3株降解率较高的细菌A1、E1和E4,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黏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和产气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aerogenes)。分别研究了聚丙烯酰胺的初始浓度、接菌量、不同碳氮源和金属离子等条件对复合菌A1E1E4降解聚丙烯酰胺的影响,并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其降解条件。结果表明:复合菌A1E1E4以接菌量2%接种到聚丙烯酰胺的质量浓度为300.00 mg/L、NH_(4)Cl的质量浓度为569.48 mg/L、葡萄糖的质量浓度为709.16 mg/L、Ca^(2+)的浓度为3.57 mmol/L的基础培养液中,在温度为30℃条件下培养5 d,降解率达到61.45%。将复合菌A1E1E4加入到含聚丙烯酰胺油田污水中,70 d时降解率可达93.72%,比自然降解提高了70.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酰胺 响应面法优化 复合菌 降解条件
下载PDF
微生物岩土工程技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8
作者 王双娇 李志清 +3 位作者 田怡帆 李燕明 周应新 李丹丹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6-264,共29页
微生物岩土工程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生态友好型岩土体改良加固技术,应用前景广阔。但限于理论水平和研究手段,该技术仍存在较多不足,难以实现高效固化,由此成为大规模现场应用的瓶颈。而提升固化效率的关键在于明确其作用原理和影响机制... 微生物岩土工程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生态友好型岩土体改良加固技术,应用前景广阔。但限于理论水平和研究手段,该技术仍存在较多不足,难以实现高效固化,由此成为大规模现场应用的瓶颈。而提升固化效率的关键在于明确其作用原理和影响机制。文章梳理了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技术(MICP)的研究现状,系统归纳了固化原理和改良岩土体的物理力学特性,并分析得出固化效率主要受到反应物自身和外部环境两方面的影响。当前MICP技术已初步应用于土体固化、裂缝修复、防渗处理、污染修复及微生物水泥等领域,但由于矿化难以均匀、反应物不经济、微生物及脲酶活性期短且受环境干扰大、代谢产物附带毒性、现场应用性差,该技术目前主要限于实验室水平。作者分别提出了可能的突破与改进方向,并结合实验室成果指出豆粕进行菌体扩培和脲酶供给的碳源优势,以及将磷石膏作为现场钙源的环保性和经济性,以期为从事微生物岩土工程研究与技术开发的人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岩土工程 微生物地质工程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 巴氏芽孢杆菌 脲酶 磷石膏
下载PDF
反硝化产气温和食酸菌G21及其在油田生产中的应用潜力
9
作者 冯英群 谢欣然 +1 位作者 马玉娇 高配科 《生物加工过程》 CAS 2024年第2期131-138,共8页
以反硝化产气菌在油田生产中的潜在应用为出发点,从油田产出液中分离到一株兼性厌氧反硝化产气菌G21,对菌株G21进行了16S rRNA基因和反硝化功能基因分析,并基于产气效果对最佳碳源及碳氮比进行优化,测定产生气体的组分,从G21与油藏产出... 以反硝化产气菌在油田生产中的潜在应用为出发点,从油田产出液中分离到一株兼性厌氧反硝化产气菌G21,对菌株G21进行了16S rRNA基因和反硝化功能基因分析,并基于产气效果对最佳碳源及碳氮比进行优化,测定产生气体的组分,从G21与油藏产出液互配性角度探究了G21在油田生产中的应用潜力。结果表明:菌株G21与Acidovorax temperans PHL的16S rRNA基因相似性达到99.36%,属于温和食酸菌;菌株G21含有膜结合硝酸盐还原酶(Nar)、周质硝酸盐还原酶(Nap)、亚硝酸盐还原酶(Nir)、一氧化氮还原酶(Nor)和氧化亚氮还原酶(Nos)的编码基因;气体组分分析结果证实,菌株能够将硝酸盐氮还原为氧化亚氮和N_(2);糖类是其反硝化产气的最佳碳源,碳氮比为5∶1时(葡萄糖5000 mg/L(以化学需氧量COD计)、NaNO_(3)-N 1000 mg/L),产气量(气液比)达到1∶1;在油藏产出液中,G21产气性能良好,且能压制硫酸盐还原菌的生长。可见,反硝化产气温和食酸菌G21在防控油藏硫酸盐还原菌和产气提高原油采收率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 微生物驱油 反硝化 产气菌 温和食酸菌
下载PDF
江汉油田中高温高矿化度油藏采油功能菌群落结构分析
10
作者 徐峰 姚快 +5 位作者 曲瑞雪 牟莎莎 邓舒元 孙珊珊 佘跃惠 王正良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40,共7页
油藏中存在丰富的内源微生物,通过激活内源微生物,利用其生长繁殖的代谢产物与油藏原油的作用实现提高稠油油藏原油采收率的目的。因此,掌握油藏内源微生物群落的结构组成和多样性信息对于高效采油功能菌的筛选至关重要。利用二代测序... 油藏中存在丰富的内源微生物,通过激活内源微生物,利用其生长繁殖的代谢产物与油藏原油的作用实现提高稠油油藏原油采收率的目的。因此,掌握油藏内源微生物群落的结构组成和多样性信息对于高效采油功能菌的筛选至关重要。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江汉油田普通稠油油藏的4个中高温高矿化度区块采出液中的细菌和古菌群落组成进行了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4种样品中古菌种类丰富,均高于细菌种类;在属水平上,细菌群落主要以Pseudomonas、Thauera、Halobacillus和Marinobacter为主,古菌群落主要以Halogeometricum、Methanobacterium和Methanothermobacter为主;4种样品中的内源微生物群落均具有降黏和脱氮的性能,表明江汉油田内源微生物具有降黏和脱氮的巨大潜力,可通过不同培养基富集筛选高效的采油功能菌,为其在提高江汉油田采收率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油田 内源微生物 微生物采油 采油功能菌 群落结构分析
下载PDF
高产DHA裂殖壶菌的诱变选育及转录组分析
11
作者 蔺楚彬 万霞 曾驰 《武汉轻工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42-49,55,共9页
裂殖壶菌(Aurantiochytrium limacinum)可以积累大量的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高含量的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在食品工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获得高产DHA的裂殖壶菌,通过对原始菌株进行电子束(EB)辐射诱变,并结合丙二酸和尼罗红染... 裂殖壶菌(Aurantiochytrium limacinum)可以积累大量的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高含量的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在食品工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获得高产DHA的裂殖壶菌,通过对原始菌株进行电子束(EB)辐射诱变,并结合丙二酸和尼罗红染色法筛选,得到了一个DHA产量提高11.42%的突变体M2-11。转录组结果表明,与原始菌株相比较,M2-11中与脂质合成相关的基因绝大多数被上调,还存在多个差异显著的其他功能基因。本研究为裂殖壶菌的诱变选育和遗传改造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殖壶菌 DHA 诱变 转录组
下载PDF
蛹虫草有效成分提取及活性分析
12
作者 芦叶 李丽 +4 位作者 刘舒欣 曲叶丽 姜雯琪 王作新 赵洪新 《食用菌》 CAS 2024年第1期71-76,84,共7页
以蛹虫草为原料,探究其活性成分的提取方法及优化,并探讨蛹虫草提取液(Cordyceps militaris extract,CME)在护肤品中的应用。结果表明:CME在提取温度80℃、水(mL)料(g)比40∶1、提取次数3次、提取时间75 min条件下提取率最高,为7.51%,... 以蛹虫草为原料,探究其活性成分的提取方法及优化,并探讨蛹虫草提取液(Cordyceps militaris extract,CME)在护肤品中的应用。结果表明:CME在提取温度80℃、水(mL)料(g)比40∶1、提取次数3次、提取时间75 min条件下提取率最高,为7.51%,且影响CME提取率的因素顺序为提取温度>水料比>提取次数>提取时间;当质量浓度为0.06~1.92 g/L时,CME的清除自由基及还原能力随其质量浓度增加呈上升趋势;当质量浓度为1.92 g/L时,CME的羟自由基的清除率为65.04%,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为53.30%,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为19.98%,铁离子还原能力达2 575.75μmol/L,表现出良好的抗氧化性,而且CME的保湿效果仅略低于甘油。研究为进一步拓展蛹虫草提取物在护肤品领域的应用奠定基础,为中药草本护肤品的研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蛹虫草 活性成分 护肤品 功效评价
下载PDF
Plackett-Burman和Box-Behnken试验优化莫海威芽孢杆菌HXS-LV12产纤维素酶发酵工艺
13
作者 白长胜 王欢 +11 位作者 尹珺伊 李莉 吴宪 陈亮 徐婷婷 沈思思 田秋丰 王岩 刘秋瑾 苗艳 兰世捷 江波涛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64-578,共15页
本试验以莫海威芽孢杆菌HXS-LV12为研究对象,优化其发酵产纤维素酶工艺。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对其发酵工艺(碳源种类、碳源质量浓度、氮源种类、氮源质量浓度、无机盐种类、无机盐质量浓度、转速、接种量、发酵时间、初始pH和发酵温度)... 本试验以莫海威芽孢杆菌HXS-LV12为研究对象,优化其发酵产纤维素酶工艺。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对其发酵工艺(碳源种类、碳源质量浓度、氮源种类、氮源质量浓度、无机盐种类、无机盐质量浓度、转速、接种量、发酵时间、初始pH和发酵温度)进行初步优化,然后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出3个显著影响HXS-LV12产纤维素酶的因素,再利用最陡爬坡试验确定其产纤维素酶的最大响应区域,然后通过Box-Behnken试验确定其最优产纤维素酶工艺。优化工艺条件为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质量浓度32.9 g/L,酵母浸粉(YEP)质量浓度17.6 g/L,磷酸氢二钾质量浓度5.7 g/L,转速190 r/min,接种量6.5%,发酵时间24.0 h,初始pH 7.0,发酵温度33.0℃。在此培养条件下,HXS-LV12产纤维素酶活力达到(40.53±0.43)U/mL,是优化前的2.0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海威芽孢杆菌 纤维素酶 PLACKETT-BURMAN Box-Behnken 发酵工艺 优化
下载PDF
新工科背景下“发酵工程”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2
14
作者 范瑞娟 方苏 马海军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1期122-128,共7页
针对“新工科”背景下复合型工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对“发酵工程”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包括思政元素的融入)、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式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与实践。所采取的课程改革措施明显... 针对“新工科”背景下复合型工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对“发酵工程”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包括思政元素的融入)、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式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与实践。所采取的课程改革措施明显提高了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和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改革的实施为实现符合“新工科”建设要求的复合型工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工程 混合式教学 过程性评价 教学模式 课程思政
下载PDF
自然发酵五彩椒中具有益生特性乳酸菌的筛选及鉴定
15
作者 雷昌贵 孟宇竹 +3 位作者 陈锦屏 蔡花真 张雯雯 姚会敏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68-174,共7页
为获得具有益生功效的乳酸菌,采用钙溶圈法从自然发酵五彩椒发酵液中分离纯化乳酸菌,测定其耐酸能力,并对耐酸能力较强的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得到32株疑似乳酸菌,其中5株菌(编号为CA1-1,CA1-4,CA3-4,CA4-2,CA6-2)具有较强的耐... 为获得具有益生功效的乳酸菌,采用钙溶圈法从自然发酵五彩椒发酵液中分离纯化乳酸菌,测定其耐酸能力,并对耐酸能力较强的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得到32株疑似乳酸菌,其中5株菌(编号为CA1-1,CA1-4,CA3-4,CA4-2,CA6-2)具有较强的耐酸能力。根据16S r RNA测序结果,菌株CA1-1、CA3-4、CA6-2分别被鉴定为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类肠膜魏斯氏菌(Weissella paramesenteroides)、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菌株CA1-4、CA4-2被鉴定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菌株CA1-1和CA4-2的产酸量(9.43 g/L和9.86 g/L)和胆盐处理4 h后的存活率(108.1%和96.51%)均高于其余菌株。此外,菌株CA1-1和CA4-2的耐胃肠道消化能力(胃液处理3 h后的存活率分别为82.4%和88.89%,肠液处理3 h后的存活率分别为38.4%和41.88%)、抗氧化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46.84%和37.49%,羟基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44.97%和52.05%)和抑菌能力均强于其余菌株,初步证明了菌株CA1-1和CA4-2的益生特性,具有潜在应用和开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彩椒 乳酸菌 筛选鉴定 发酵 益生特性
下载PDF
产几丁质酶高原菌的分离鉴定及酶学性质初步研究
16
作者 权淑静 杨文玲 +4 位作者 雷高 王佰涛 刁文涛 梁博 刘德海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52-156,共5页
该研究通过透明圈法进行菌株初筛和几丁质酶活力测定进行复筛,从西藏日喀则地区土壤中分离筛选高产几丁质酶的菌株,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DNA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鉴定,并对其产酶酶学性质进行初步研究,同时利用薄层层析(TLC... 该研究通过透明圈法进行菌株初筛和几丁质酶活力测定进行复筛,从西藏日喀则地区土壤中分离筛选高产几丁质酶的菌株,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DNA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鉴定,并对其产酶酶学性质进行初步研究,同时利用薄层层析(TLC)分析其对几丁质的酶解产物。结果表明,从西藏日喀则地区土壤中分离筛选到一株高产几丁质酶的菌株RGZ2-4-5,经鉴定为Massilia aquatica,其几丁质酶活力为242.36 U/mL。该菌株所产胞外几丁质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50℃,最适反应pH值为5.0,在温度30~40℃、pH 5.0~7.0条件下稳定性较好,金属离子Zn^(2+)、Mn^(2+)、Fe^(2+)、Cr^(2+)、Ag^(+)、Co^(2+)及苯甲基磺酰氟(PMSF)对酶活抑制作用显著(P<0.05),而其他金属离子对酶活无显著的促进或抑制作用(P>0.05)。该酶水解几丁质的最终产物为几丁二糖[(GlcNAc)2]和几丁单糖(GlcNA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丁质酶 筛选 鉴定 酶学性质 薄层层析
下载PDF
一株产胞外多糖的大豆内生菌SE01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17
作者 岳阳 汤艳凝 +3 位作者 陈月婷 李鹏程 朴春红 王秀娟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150-157,共8页
微生物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EPS)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资源,近年来内生菌的EPS备受关注。为探索更多产EPS的菌种资源,进一步挖掘大豆内生菌资源,本研究从大豆种子中筛选出EPS产量最高的菌株SE01,并对其进行形态学和分子学鉴定、生物... 微生物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EPS)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资源,近年来内生菌的EPS备受关注。为探索更多产EPS的菌种资源,进一步挖掘大豆内生菌资源,本研究从大豆种子中筛选出EPS产量最高的菌株SE01,并对其进行形态学和分子学鉴定、生物学特性(温度、pH、转速、蔗糖耐受性、NaCl耐受性)以及生理生化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在发酵48 h后,菌株SE01的EPS产量最高为0.63 g/L;菌株SE01菌落为圆形,呈乳白色,边缘光滑,表面有光泽且粘稠;在显微镜下观察革兰氏染色后的菌体呈粉红色的短杆状,为革兰氏阴性菌;生理生化实验和16S rDNA鉴定结果显示,菌株SE01为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并命名为Enterobacter cloacae SE01;Enterobacter cloacae SE01最适生长条件为温度30℃、pH5、转速120 r/min,该菌株对蔗糖耐受高,但对NaCl耐受性较低,增大NaCl浓度能抑制其生长。本研究结果为大豆内生菌源EPS的开发和应用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菌 阴沟肠杆菌 胞外多糖 分离鉴定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粪肠球菌EF-ZA1107-06的体外益生特性研究
18
作者 许喜林 彭芸燕 +3 位作者 周晓莉 钟舒莹 段龙辉 刘冬梅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18-130,共13页
已有研究表明,益生菌具有良好的抗糖尿病和抗氧化活性,并对人类癌细胞系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本研究以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抑制率、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亚铁离子螯合率和还原活性为指标,比较了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E... 已有研究表明,益生菌具有良好的抗糖尿病和抗氧化活性,并对人类癌细胞系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本研究以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抑制率、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亚铁离子螯合率和还原活性为指标,比较了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EFZA1107-06和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rhamnosus GG,LGG)的体外抗糖尿病和抗氧化能力;通过测量Caco-2细胞系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研究了EF-ZA1107-06对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并用HepG2和MDA-MB-231细胞系初步探讨了其抗癌活性和机制。结果表明,EF-ZA1107-06的上清液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最高(40.78%~59.61%),对亚铁离子的螯合能力最强(39.28%~56.59%),而EF-ZA1107-06裂解液的还原活性最高,相当于1.072 mmol/L当量半胱氨酸,明显高于LGG裂解液(P<0.05)。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证实了EF-ZA1107-06具有抗糖尿病活性;同时,EF-ZA1107-06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H2O2对Caco-2细胞造成的氧化损伤,抑制HepG2细胞的S期和G2期,但只抑制MDAMB-231细胞的S期;诱导HepG2细胞和MDA-MB-231细胞早期凋亡的结果证实了EF-ZA1107-06具有抗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粪肠球菌 抗氧化能力 抗癌活性 抗糖尿病活性
下载PDF
西藏奶拉及牦牛奶中优良乳酸菌的筛选
19
作者 杨静 喻玲玲 +5 位作者 邹坤 刘玲彦 谈亚丽 李啸 肖萌 左一帆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9-63,共5页
以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subsp. bulgaricus)6047为对照菌株,采用分离自西藏牧民自制奶拉及牦牛奶中的2株德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DB-3和JD-2发酵制备酸乳,通过测定酸乳的发酵时间以及发酵... 以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subsp. bulgaricus)6047为对照菌株,采用分离自西藏牧民自制奶拉及牦牛奶中的2株德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DB-3和JD-2发酵制备酸乳,通过测定酸乳的发酵时间以及发酵结束、4℃后熟24 h及冷藏7 d、14 d、21 d时的p H值、滴定酸度、脱水收缩性、黏度和游离氨基酸态氮含量筛选出具有优良发酵特性的菌株。结果表明,菌株DB-3的发酵特性较好,凝乳时间较短,仅需8.44 h,发酵终点、后熟24 h及冷藏21 d时pH值分别为4.51、4.35、4.06,滴定酸度分别为71.95°T、74.23°T、88.68°T,黏度分别为943 m Pa·s、1 054 m Pa·s、1 522 m Pa·s,脱水收缩性分别为32.43%、32.91%、35.81%,游离氨基酸态氮含量分别为5.27 mmol/L、5.46 mmol/L、6.24 mmol/L,说明菌株DB-3符合工业化生产需求,具有较好的产酸、产黏、持水性能及蛋白水解能力,作为酸乳发酵剂具有潜在的工业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乳 德氏乳杆菌 发酵特性 筛选
下载PDF
三相分离法提取裂殖壶藻中油脂、蛋白质和多糖的工艺优化 被引量:3
20
作者 魏登枭 车丹丹 +2 位作者 陈必链 何勇锦 周志华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3-129,共7页
为了高值化综合开发裂殖壶藻,以未破壁的裂殖壶藻粉为原料,优化三相分离(TPP)法联产提取裂殖壶藻中油脂、蛋白质和多糖的工艺。结果表明,采用TPP法联产提取裂殖壶藻中油脂、蛋白质和多糖的最佳条件为悬浮液中硫酸铵质量浓度5 g/15 mL,... 为了高值化综合开发裂殖壶藻,以未破壁的裂殖壶藻粉为原料,优化三相分离(TPP)法联产提取裂殖壶藻中油脂、蛋白质和多糖的工艺。结果表明,采用TPP法联产提取裂殖壶藻中油脂、蛋白质和多糖的最佳条件为悬浮液中硫酸铵质量浓度5 g/15 mL,叔丁醇与悬浮液体积比3∶1,液料比120∶1。在上述优化的条件下,TPP法提取裂殖壶藻油脂的最佳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分别为90℃和3 h,提取蛋白质和多糖的最佳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分别为60℃和0.5 h。此外,评估不同策略下TPP法联产提取裂殖壶藻油脂、蛋白质和多糖的性能发现,先在60℃下提取0.5 h再在90℃下提取3 h,总油脂、蛋白质和多糖提取率最高,分别达97.86%、57.11%和28.15%,油脂中DHA含量可达35.30%,DPA含量可达5.53%。综上,TPP法是一种高效联产提取裂殖壶藻中油脂、蛋白质和多糖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相分离法 裂殖壶藻 油脂 蛋白质 多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