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闽鸠蝙蛾(鳞翅目:蝙蝠蛾科)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和分析
1
作者 李妍 李志红 +2 位作者 张威 张守科 舒金平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9-190,共12页
本研究旨在从线粒体基因组水平探讨闽鸠蝙蛾(Endoclita minanus Yang)在蝙蝠蛾科(Hepialidae)内的分类地位。通过Illumina MiSeq平台测序技术测定闽鸠蝙蛾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分析其结构特点和碱基组成;使用最大似然法构建蝙蝠蛾科9种... 本研究旨在从线粒体基因组水平探讨闽鸠蝙蛾(Endoclita minanus Yang)在蝙蝠蛾科(Hepialidae)内的分类地位。通过Illumina MiSeq平台测序技术测定闽鸠蝙蛾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分析其结构特点和碱基组成;使用最大似然法构建蝙蝠蛾科9种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系统发育树,分析其在蝙蝠蛾科内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闽鸠蝙蛾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5248 bp,包含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转运RNA基因、2个核糖体RNA基因和一段典型的鳞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基因排列的A+T富含区,且A+T含量为81.18%。闽鸠蝙蛾的线粒体基因组排列顺序为trnI-trnQ-trnM,与其他蝙蝠蛾科昆虫顺序相同,而与鳞翅目其他昆虫的线粒体基因组排列顺序(trnM-trnI-trnQ)不同。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分析,得到蝙蝠蛾科9种昆虫的系统发育关系为无钩蝠蛾属(Ahamus)+{棒蝠蛾属(Napialus)+[蝙蝠蛾属(Endoclita)+钩蝠蛾属(Thitarodes)]}。闽鸠蝙蛾线粒体基因组存在基因重排现象,系统发育分析支持闽鸠蝙蛾和桉蝙蛾聚为一支。本研究为掌握蝙蝠蛾科昆虫的进化规律提供了信息参考,为探究鳞翅目昆虫的系统发育和进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鸠蝙蛾 线粒体基因组 系统发育关系 基因重排
下载PDF
鲟形目鱼类重要形态与生态特征的演化格局与适应策略
2
作者 姜明 刘焕章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932-1947,I0022-I0025,共20页
文章从GenBank下载得到27种鲟形目鱼类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以多鳍鱼为外类群,构建鲟形目鱼类分子系统树。以此为基础,采用系统发育比较方法(Phylogenetic comparative methods,PCMs)分析鲟形目鱼类的12个形态、生态特征的宏进化格局,重... 文章从GenBank下载得到27种鲟形目鱼类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以多鳍鱼为外类群,构建鲟形目鱼类分子系统树。以此为基础,采用系统发育比较方法(Phylogenetic comparative methods,PCMs)分析鲟形目鱼类的12个形态、生态特征的宏进化格局,重建祖先特征状态,分析特征的系统发育限制性,以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有8个特征(生活习性、身体大小、背鳍条数、臀鳍条数、背鳍后骨板数、臀鳍后骨板数、鳃耙数和卵径)的演化受到系统发育限制,说明这些特征的演化与系统发育相关,受到强烈的自然选择作用;另外有4个特征(食性、雌性初次性成熟年龄、雄性初次性成熟年龄和产卵间隔时间)的演化不受系统发育的限制,而表现为对环境的适应。祖先状态重建分析显示,鲟形目鱼类许多特征的演化格局表现为:祖先种呈现中间状态,然后分别向变大或变小两个方向演化,例如身体大小、背鳍条数、臀鳍条数和初次性成熟年龄等。在适应策略上表现为一些基础形态特征不容易发生变化,如鳃耙数和卵径等;但食性、性成熟年龄、卵径和产卵间隔时间这些生态习性特征容易发生变化,从而适应不同的环境。文章的研究结果可为理解鲟形目鱼类宏进化机制和进行物种保护提供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鲟形目 特征演化 系统发育信号 宏进化 祖先状态重建 适应策略
下载PDF
高原林蛙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3
作者 张湑泽 董豹 +3 位作者 哈金强 赵英 魏生楠 韦迎婷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4-61,共8页
利用二代测序技术Illumina平台对高原林蛙(Rana kukunoris)线粒体进行低覆盖全基因组测序,对线粒体基因组进行获取、拼接与注释,获得高原林蛙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序列全长21 913 bp,主要包括tRNA基因(22个)、rRNA基因(2个)、CDS(13个)和... 利用二代测序技术Illumina平台对高原林蛙(Rana kukunoris)线粒体进行低覆盖全基因组测序,对线粒体基因组进行获取、拼接与注释,获得高原林蛙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序列全长21 913 bp,主要包括tRNA基因(22个)、rRNA基因(2个)、CDS(13个)和D-loop(1个)4部分。除轻链中的NAD6外,其他蛋白质编码基因都在同一条链上。在编码基因中,共发现3个重叠基因:COX1/trnS2、ATP6/ATP8和NAD4L/NAD4。高原林蛙线粒体基因组具有AT偏好性,蛋白质编码基因中氨基酸使用最频繁的是Leu和Ser, tRNA基因都有经典的三叶草结构。KaKs分析显示,高原林蛙线粒体基因组编码基因未检测到正选择作用。基于高原林蛙线粒体全基因组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高原林蛙与中国林蛙亲缘关系最近。研究结果将为高原林蛙的起源、分化和遗传多样性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林蛙 线粒体全基因组 序列分析 系统发育 物种分化
下载PDF
麝、獐、麂和鹿间线粒体DNA的差异及其系统进化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李明 盛和林 +3 位作者 玉手英利 增田隆一 永田纯子 大泰司纪之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84-191,共8页
用PCR技术和序列测定方法从线粒体DNA上得到367bp的细胞色素b基因片段序列。分析得出,麝与獐、麂和鹿的遗传差异在12.53%~14.44%之间,处在科间变化范围之内,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表明麝应作为一独立科;獐、麂和虎间序列的平均差... 用PCR技术和序列测定方法从线粒体DNA上得到367bp的细胞色素b基因片段序列。分析得出,麝与獐、麂和鹿的遗传差异在12.53%~14.44%之间,处在科间变化范围之内,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表明麝应作为一独立科;獐、麂和虎间序列的平均差异为10.28%,属于业科间的差异,与形态研究结果一致。麝、獐、麂和鹿的系统进化中,麝约在600万年前与鹿科分歧,而鹿科的三个亚科是在350~500万年开始分歧;麝、獐、麂和鹿共同组成一单系群.在600万年前具有一共同祖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 黄麂 水鹿 线粒体DNA DNA差异 系统进化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OI及16S rRNA基因序列的笠贝科系统进化研究
5
作者 顾忠旗 苗菁 +2 位作者 马颜雯 黄继 叶莹莹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3期205-211,254,共8页
采集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笠贝科3属7种笠贝样品:陆川小笠贝、北戴河小笠贝Nipponacmea sp.、黑新笠贝、鸡爪拟帽贝、琉球拟帽贝,通过PCR扩增笠贝的COI及16S rRNA基因片段并测序,另外从GenBank中下载了笠贝科11种笠贝的COI和16S rRNA基因... 采集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笠贝科3属7种笠贝样品:陆川小笠贝、北戴河小笠贝Nipponacmea sp.、黑新笠贝、鸡爪拟帽贝、琉球拟帽贝,通过PCR扩增笠贝的COI及16S rRNA基因片段并测序,另外从GenBank中下载了笠贝科11种笠贝的COI和16S rRNA基因,计算了所有18种笠贝的碱基含量和遗传距离,并分别构建了基于COI和16S rRNA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COI基因片段长度为550 bp,16S rRNA基因片段长度为449 bp,T碱基含量最高,C碱基含量最少,COI基因的遗传距离为0.004~0.470,16S rRNA的遗传距离为0.013~0.575,系统发育分析表明,3个属的进化关系为Nipponacmea与Lottia互为姐妹群,其次为Patelloida。每个属都形成独立分支,参与分析的其他属的进化地位也与早期研究相接近,但本研究中,COI和16S rRNA的系统发育树也呈现出略微差异,如笠贝科的Yayoiacmea与Tectura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姐妹群,Patelloida内物种的位置也产生了小范围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笠贝科 COI 16S rRNA 系统进化
下载PDF
4种鲷科鱼类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及分子系统学分析 被引量:28
6
作者 江世贵 刘红艳 +1 位作者 苏天凤 龚世园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84-188,共5页
从鲷科鱼类中黄鳍鲷(Sparus latus)、黑鲷(S.macrocephalus)、真鲷(Pagrosomus major)和平鲷(Rhabdosargussarba)的线粒体DNA扩增出约430 bp的细胞色素b(Cytb)基因,经Clastal X同源排序后得408 bp序列,对该序列进行分析并结合GeneBank... 从鲷科鱼类中黄鳍鲷(Sparus latus)、黑鲷(S.macrocephalus)、真鲷(Pagrosomus major)和平鲷(Rhabdosargussarba)的线粒体DNA扩增出约430 bp的细胞色素b(Cytb)基因,经Clastal X同源排序后得408 bp序列,对该序列进行分析并结合GeneBank中黄鲷(Taius tumifrons)、灰鳍鲷(S.berda)、犁齿鲷(Evynnis japonica)和高背四长棘鲷(Argyrops spinifer)的该区段DNA序列比较,共发现126个核苷酸位点存在变异(30.7%),序列中的转换大于颠换,碱基替换多发生在密码子的第3位点。黑鲷和灰鳍鲷亲缘关系最近,序列差异为3.8%;而黄鲷和平鲷的亲缘关系最远,序列差异为21.7%。用MEGA2.1软件中的NJ法构建的分子系统树,将上述8种类分为4组,其中黄鲷属、平鲷属和鲷属分类的结果与形态分类学的观点一致;而传统分类上把犁齿鲷、真鲷和高背四长棘鲷归为3个不同属,在本研究分子系统树中,这3个属却聚成一支。本研究目的在于从分子水平上阐明鲷科鱼类的分类与系统进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鲷科鱼类 细胞色素B 分子系统学
下载PDF
新疆3种雅罗鱼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序列的差异与系统进化 被引量:10
7
作者 胡文革 段子渊 +1 位作者 王金富 盛金良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11,共6页
利用鲤科鱼类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通用引物对分布在新疆的准噶尔雅罗鱼(Leuciscusmerzbacheri)、贝加尔雅罗鱼(L .baicalensis)和高体雅罗鱼(L .idus) 3个鱼种共1 5尾个体的线粒体DNACytb部分核苷酸序列进行了测定,获得1 5条长度为41 3b... 利用鲤科鱼类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通用引物对分布在新疆的准噶尔雅罗鱼(Leuciscusmerzbacheri)、贝加尔雅罗鱼(L .baicalensis)和高体雅罗鱼(L .idus) 3个鱼种共1 5尾个体的线粒体DNACytb部分核苷酸序列进行了测定,获得1 5条长度为41 3bp的同源基因序列。同源基因序列分析显示,在3种雅罗鱼1 5条mtDNACytb基因片段中,A、T、C、G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是:2 7 4%、2 6 7%、1 7 2 %、2 8 7% ,其中A+T含量(5 4 1 % )高于G +C含量(4 5 9% ) ;共检测到5 2个突变位点;转换比颠换发生频率高,转换颠换比值(R)是3 5。mtDNACytb的进化速率在3种雅罗鱼间表现出不一致性,贝加尔与高体雅罗鱼、贝加尔与准噶尔雅罗鱼种间遗传距离分别是0 1 2 5 1和0 1 2 61 ,保守性较低;高体与准噶尔雅罗鱼种间的遗传距离是0 0 0 0 7,高度保守。mtDNACytb分子系统树显示,在3种雅罗鱼中贝加尔雅罗鱼独立成一枝,高体雅罗鱼和准噶尔雅罗鱼聚成一类。提示了,在mtDNACytb分子水平上,高体雅罗鱼和准噶尔雅罗鱼的亲缘关系十分相近,贝加尔雅罗鱼与准噶尔雅罗鱼的亲缘关系相距较远。我们对准噶尔、贝加尔和高体雅罗鱼mtDNACytb方面的研究与陈星玉对其骨骼类型的研究结果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罗鱼 线粒体DNA CYT b 系统进化 亲缘关系
下载PDF
柳珊瑚分子系统发育学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8
作者 黄晖 何建国 +2 位作者 李秀保 张俊彬 邹仁林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3-71,78,共10页
珊瑚分子系统发育学研究始于90年代初,用于柳珊瑚分子系统学研究的主要分子标记是线粒体DNA和核糖体RNA。本文在重点介绍了柳珊瑚种群遗传多样性和柳珊瑚种上阶元系统发育学两方面的研究进展和所取得研究成果的同时,也讨论了珊瑚虫纲的... 珊瑚分子系统发育学研究始于90年代初,用于柳珊瑚分子系统学研究的主要分子标记是线粒体DNA和核糖体RNA。本文在重点介绍了柳珊瑚种群遗传多样性和柳珊瑚种上阶元系统发育学两方面的研究进展和所取得研究成果的同时,也讨论了珊瑚虫纲的系统发生关系。最后在简单引述了柳珊瑚分子系统发育学同传统形态分类学方法之间关系的同时,也对柳珊瑚分子系统发育学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做了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珊瑚 八放珊瑚亚纲 珊瑚虫纲 分子系统发育学 线粒体DNA 核糖体RNA
下载PDF
基于RAG1基因的中国近海13种石首鱼科鱼类系统进化关系 被引量:8
9
作者 马春艳 马凌波 +2 位作者 倪勇 沈盎绿 张永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16,共8页
为探讨中国近海石首鱼类的系统进化关系,通过PCR扩增和序列测定,获得了石首鱼类9属13个种类的RAG1基因序列。对序列变异进行分析,基于Kimura双参数法计算属间和种间的遗传距离,并结合GenBank中的同源序列,以攀鲈为外群构建分子系统进化... 为探讨中国近海石首鱼类的系统进化关系,通过PCR扩增和序列测定,获得了石首鱼类9属13个种类的RAG1基因序列。对序列变异进行分析,基于Kimura双参数法计算属间和种间的遗传距离,并结合GenBank中的同源序列,以攀鲈为外群构建分子系统进化树。将所得的分子数据与形态学分类进行比较,推论如下:(1)中国近海石首鱼类分为两个类群。(2)叫姑鱼亚科与石首鱼亚科以极高的置信度(90%)聚类,并处于系统进化树的基部,支持了形态学上二者是原始种类的分类观点。(3)分子系统树显示黄姑鱼属比银姑鱼属更为原始,但二者在形态分类上归为一个亚科的观点有待进一步商榷。(4)支持尖头黄鳍牙与银牙置于同一牙亚科的不同属的观点。(5)支持了形态学上黄鱼亚科分化最晚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首鱼科 RAG1基因 系统进化
下载PDF
雌性选择与雄鸟鸣唱的进化 被引量:12
10
作者 王爱真 雷富民 贾志云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05-310,共6页
鸣唱是许多鸟类的重要的雄性第二性征之一。雄性鸣唱包含着丰富的信息 :物种、领域质量、遗传状态和生理状态。这些信息可被雌性用来判断潜在配偶的素质 ,而雌性对复杂鸣唱的偏爱反过来塑造了鸟类的鸣唱。一般认为雌性选择的调控基因位... 鸣唱是许多鸟类的重要的雄性第二性征之一。雄性鸣唱包含着丰富的信息 :物种、领域质量、遗传状态和生理状态。这些信息可被雌性用来判断潜在配偶的素质 ,而雌性对复杂鸣唱的偏爱反过来塑造了鸟类的鸣唱。一般认为雌性选择的调控基因位于决定性别的W染色体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 雌性偏爱 性选择 鸣唱
下载PDF
马鸡属鸟类的系统发育关系 被引量:6
11
作者 吴爱平 丁炜 +1 位作者 张正旺 詹祥江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98-902,共5页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the avian genus Crossoptilon were studied by comparing mitochondrial control region(D-loop)and cyt b gene nucleotide sequences,with the Lophophorus impejanus and Lophura swinhoii as t...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the avian genus Crossoptilon were studied by comparing mitochondrial control region(D-loop)and cyt b gene nucleotide sequences,with the Lophophorus impejanus and Lophura swinhoii as the outgroups.Using the synthesizing characters of morphology,ecology and biogeography to combine with Maximum parsimony(MP),Maximum Likelihood(ML)and Bayesin trees,we found that:① C.crossoptilon and C.harmani were closely related and C.harmani was relatively primitive;② C.auritum and C.mantchuricum had a close relationship and C.auritum was relatively primitive;③ the genus Crossoptilon could originate in the boundary region of Sichuan,Yunnan and Tibet.One branch remained near the center of origin and diverged into C.crossoptilon and C.harmani;the other branch spread towards north China and diverged into C.auritum and C.mantchuric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鸡属 线粒体 控制区 细胞色素B 系统发育
下载PDF
暗腹雪鸡细胞色素b基因的克隆及其在雉科中亲缘关系的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刘强 吴敏 +1 位作者 张琳麟 李悦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9-94,共6页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克隆暗腹雪鸡(Tetraogallus himalayensis)Cytb基因,首次报道该基因的全长序列(1143bp AY678108),并与雉科中其他19个属的Cytb基因进行同源性比较,分析了碱基组成和变异情况.用邻接法、最大简约法和最大拟然...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克隆暗腹雪鸡(Tetraogallus himalayensis)Cytb基因,首次报道该基因的全长序列(1143bp AY678108),并与雉科中其他19个属的Cytb基因进行同源性比较,分析了碱基组成和变异情况.用邻接法、最大简约法和最大拟然法构建了系统进化树,得到了基本相同的拓扑结构.结果表明雪鸡属与鹌鹑属、石鸡属的亲缘关系最近,形成单系群.雪鸡属与鹌鹑属的分歧时间为1.5~2.0百万年,与石鸡属分歧时间为1.7~2.4百万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雉科 克隆 CYT b 系统进化树
下载PDF
西施舌群体遗传结构及分化的RAPD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孟学平 王帅 +3 位作者 高如承 申欣 程汉良 田美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9,43,共5页
采用55个随机引物对西施舌(Coelomactra antiquata)5个群体,即长乐(CL)、启东(QD)、连云港(LYG)、胶南(JN)和北海(BH)群体进行RAPD扩增。用PopGen(Version1.32)软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共筛选出12个重复性好的引物,得到88条清晰稳... 采用55个随机引物对西施舌(Coelomactra antiquata)5个群体,即长乐(CL)、启东(QD)、连云港(LYG)、胶南(JN)和北海(BH)群体进行RAPD扩增。用PopGen(Version1.32)软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共筛选出12个重复性好的引物,得到88条清晰稳定的条带,扩增片段在100 bp~3 000 bp之间,其中引物S299扩增的600 bp片段为长乐群体特有。多态位点比例为62.07%~78.26%(JN、LYG、BH、QD、CL群体分别为78.26%、77.05%、72.58%、70.05%、62.07%),Shannon指数为0.210 5~0.312 3。群体间遗传距离为0.068 3~0.223 9,其中长乐群体与其余4个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182 7~0.223 9,4个非长乐群体的遗传距离为0.068 3~0.136 7。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313 01(P<0.05),表明在整个遗传变异中群体间占31.30%。CL群体与QD,BH,JN,LYG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分别为0.364 9,0.344 8,0.325 0,0.309 0;而非长乐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为0.148 2~0.240 3;以上数据显示长乐群体遗传分化最大。聚类结果显示,启东和胶南群体首先聚为一支,然后与北海群体聚在一起,再和连云港群体相聚;而长乐群体则单独形成一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施舌(Coelomactra antiquata) 遗传结构 RAPD
下载PDF
石斑鱼属鱼类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特征及系统发育信息评估 被引量:5
14
作者 黄小林 吕国敏 +4 位作者 刘付永忠 李涛 蔡云川 马志洲 黄忠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3期9-13,共5页
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比较分析了已登录到GenBank中的6条石斑鱼和1条豹纹鳃棘鲈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初步揭示了石斑鱼属线粒体基因组的基本特征、蛋白质编码基因、差异位点、选择压力及系统发育等信息。结果表明:1)与大多数脊椎动物一样... 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比较分析了已登录到GenBank中的6条石斑鱼和1条豹纹鳃棘鲈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初步揭示了石斑鱼属线粒体基因组的基本特征、蛋白质编码基因、差异位点、选择压力及系统发育等信息。结果表明:1)与大多数脊椎动物一样,石斑鱼属鱼类线粒体基因组均编码37个基因,基因排列顺序与其它硬骨鱼类一致,其中,基因差异位点比例最大为ND6(33.9%),16SrRNA的差异位点比例最小(13.5%);2)6条石斑鱼线粒体基因组中,所有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的Tajima’s D检测均为不显著的负值,且Ka/Ks均远小于1,都显示出较强的净化选择作用;3)结合分子系统树的置信度和与序列的信息量,对石斑鱼线粒体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在属内种间的系统进化分析能力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Cytb和ND2基因是理想的分子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斑鱼属 线粒体基因组 系统发育信息 分子标记
下载PDF
基于Cyt b基因序列的大叶蝉亚科部分种类分子系统学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孟泽洪 杨茂发 +2 位作者 周玉锋 吕召云 倪俊强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5,共5页
为探讨吸汁类害虫大叶蝉亚科种类间的系统发生关系,选用线粒体Cyt b基因432bp片段进行扩增、测序,分析大叶蝉亚科9属21种昆虫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Cyt b基因的多序列中,有227个核甘酸变异位点,变异率为52.5%,简约信息位点206个,占... 为探讨吸汁类害虫大叶蝉亚科种类间的系统发生关系,选用线粒体Cyt b基因432bp片段进行扩增、测序,分析大叶蝉亚科9属21种昆虫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Cyt b基因的多序列中,有227个核甘酸变异位点,变异率为52.5%,简约信息位点206个,占总位点数的47.7%;T、C、A、G碱基平均含量分别为38.8%、17.4%、33.2%、10.6%,A+T平均含量为72.0%,明显高于G+C含量(28.0%)。T、C转换大于A、G,T、A颠换占主体。密码子第1、3位点转换已达到一定饱和。以横脊叶蝉亚科(Evacanthinae)的2种类(黑条脊额叶蝉、褐带横脊叶蝉)以及杆叶蝉(Hylicinae)作为外群,基于432bp编码的144个氨基酸序列构建了系统树,MP树和NJ树结构基本一致,均支持大叶蝉各属的单系性,构建的系统树和雄性外生殖器一些特征演化吻合。故Cyt b基因是大叶蝉亚科属种系统发育十分有效的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翅目 叶蝉科 大叶蝉亚科 分子系统发育 CYT b
下载PDF
核糖体蛋白rpl15cDNA序列在真骨鱼类系统进化研究中的价值 被引量:5
16
作者 向筑 张竞男 +2 位作者 宋平 胡珈瑞 钟扬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1-178,共8页
应用RTPCR,从真骨总目(Teleostei)5目15种鱼类中首次克隆了核糖体大亚基蛋白L15(rpl15,ribosomalproteinL15)的完整cDNA序列。以海鲢形亚组(Elopomorpha)的鳗鲡作为外类群,对这些真骨鱼类的核糖体蛋白L15cDNA序列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结... 应用RTPCR,从真骨总目(Teleostei)5目15种鱼类中首次克隆了核糖体大亚基蛋白L15(rpl15,ribosomalproteinL15)的完整cDNA序列。以海鲢形亚组(Elopomorpha)的鳗鲡作为外类群,对这些真骨鱼类的核糖体蛋白L15cDNA序列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1)rpl15基因在真骨鱼类等许多真核生物进化中高度保守;(2)系统树中各物种之间的关系与形态分类一致。rpl15编码区适合于真骨鱼类目以上分类阶元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糖体蛋白L15(rpl15) 分子系统学 真骨鱼类
下载PDF
不同品种金鱼和鲫鱼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庄远红 周毅 +3 位作者 牛艳东 邓学建 周蒲荣 李建中 《激光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9年第1期46-49,共4页
为探讨不同品种金鱼的系统进化关系,利用PCR技术扩增了金鱼的7个代表品种红龙睛(Red dragon goldfish)、红帽子(Red cap goldfish)、虎头(Tiger head goldfish)、琉金(Gold plating goldfish)、墨龙睛(Black dragon goldfish... 为探讨不同品种金鱼的系统进化关系,利用PCR技术扩增了金鱼的7个代表品种红龙睛(Red dragon goldfish)、红帽子(Red cap goldfish)、虎头(Tiger head goldfish)、琉金(Gold plating goldfish)、墨龙睛(Black dragon goldfish)、水泡眼(Water vesicle goldfish)、珍珠(Genuine pearl goldfish)的线粒体DNA上细胞色素b的部分核苷酸序列,长度为597bp。结合GenBank中红鲫、野鲫、日本白鲫、银鲫、鲤鱼的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这7个金鱼品种之间的同源性都很高,在99.5%-100%之间;7种金鱼和红鲫的同源性也很高,为99.5%~99.8%,与野鲫的同源性在96.8%~97.2%,与日本白鲫、银鲫的同源性为93.1%~94.3%,与鲤鱼的同源性相对较低,为88.3%-88.6%。利用DNAstar软件构建了不同品种金鱼和鲫鱼的分子系统树,从分子水平进一步证实了金鱼起源于野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鱼 细胞色素B 野鲫 红鲫 分子系统发育
下载PDF
白腹管鼻蝠华北与东北冬眠群内RAPD分析和亲缘关系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李明 梁冰 张树义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6-61,共6页
用随机扩增DNA多态(RAPD)方法分析白腹管鼻蝠在华北和东北两地冬眠群群内与群间个体之间的亲缘关系,探讨冬眠群的结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结果显示:华北两个白腹管鼻蝠冬眠群内个体间遗传相似性平均分别为0858和09... 用随机扩增DNA多态(RAPD)方法分析白腹管鼻蝠在华北和东北两地冬眠群群内与群间个体之间的亲缘关系,探讨冬眠群的结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结果显示:华北两个白腹管鼻蝠冬眠群内个体间遗传相似性平均分别为0858和0933,两群之间的遗传相似性平均为0842,群内与群间个体之间在遗传相似性方面没有明显差别;东北冬眠群内的遗传相似性平均为0604;华北和东北两地冬眠群间的相似性只有0513和0521。据此可认为,在同一及邻近洞中形成的白腹管鼻蝠冬眠群的组成可能是选择来自同一种群中亲缘关系较近的个体,在华北冬眠的种群和在居留地东北冬眠的种群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腹管鼻蝠 冬眠群 亲缘关系
下载PDF
麻蜥属Eremias的系统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9
作者 郭宪光 陈达丽 +1 位作者 万宏富 王跃招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65-672,共8页
由于各种原因,麻蜥属的分类仍较混乱。本文对麻蜥属的系统学研究历史做了系统回顾,从属、亚属、种等各级分类水平叙述了其研究历史,包括属的建立与订正、物种组成、地理分布特征,总结了通过外部形态和分子等研究手段,在分类、系统发育... 由于各种原因,麻蜥属的分类仍较混乱。本文对麻蜥属的系统学研究历史做了系统回顾,从属、亚属、种等各级分类水平叙述了其研究历史,包括属的建立与订正、物种组成、地理分布特征,总结了通过外部形态和分子等研究手段,在分类、系统发育、生物地理等研究层次上所取得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需要深入研究麻蜥属的系统发育、谱系地理和物种形成机制等,包括该属分布格局与青藏高原隆升、天山隆升及中亚荒漠化和第四纪冰期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蜥属 系统学 研究进展
下载PDF
淡水涡虫眼点形态发生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
作者 董自梅 李小艳 +2 位作者 陈静 程方方 陈广文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22-427,共6页
涡虫是动物界最早出现两侧对称、三胚层、营自由爬行生活的动物类群,在动物系统演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涡虫眼点结构简单,再生能力极强,因此成为研究视觉系统形成、进化及再生的理想模型。我们以日本三角涡虫(Dugesia japonica)为例,... 涡虫是动物界最早出现两侧对称、三胚层、营自由爬行生活的动物类群,在动物系统演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涡虫眼点结构简单,再生能力极强,因此成为研究视觉系统形成、进化及再生的理想模型。我们以日本三角涡虫(Dugesia japonica)为例,对淡水涡虫眼点的结构、形态发生过程及眼点再生相关基因进行概述,重点介绍眼点形态发生过程中与眼点前体细胞分化、视神经纤维生长、视觉系统功能恢复及眼点视杯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及功能分析,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进行总结和展望。为探索高等动物包括人类的视觉系统的形成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点 形态发生 基因 淡水涡虫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