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2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年牦牛心室壁微血管的形态特征 被引量:10
1
作者 崔燕 贺延玉 王剑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00-304,共5页
用ABS血管铸型、扫描电镜观察法和血管炭素墨水灌注、组织切片法研究了成年牦牛心脏微血管的构筑特征,首次对各级微血管的管径和毛细血管的密度进行了测量,并对成年牦牛心室壁的微血管进行了分类。结果显示:成年牦牛心脏微动脉、毛细... 用ABS血管铸型、扫描电镜观察法和血管炭素墨水灌注、组织切片法研究了成年牦牛心脏微血管的构筑特征,首次对各级微血管的管径和毛细血管的密度进行了测量,并对成年牦牛心室壁的微血管进行了分类。结果显示:成年牦牛心脏微动脉、毛细血管前微动脉和毛细血管的管径平均值分别为为78.50±10.23μm,16.24±2.27μm,6.57±2.28μm。其管径范围分别为12.5-100μm,12.50~19.99μm,6.25-12.50μm。成年牦牛心脏微动脉一般经3-4级分支才发出毛细血管,其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级分支的管径平均值分别为87.64±4.87μm,69.46±6.67μm,48.52±5.77μm,30.45±5.44μm。其范围分别为79.55-95μm,59.31~79.55μm,37.50~59.31μm,19.99~37.50μm。成年牦牛心肌层毛细血管的密度为2528±263根/mm^2,靠近心外膜处毛细血管的密度为1864±179根/mm^2,心内膜毛细血管的密度为1636±235根/mm^2。成年牦牛心脏微动脉铸型表面呈典型的"树皮样"结构,偶尔可见卵圆形的内皮细胞核压痕。成年牦牛心脏毛细血管前微动脉铸型形态呈锥状,铸型表面有环行缩窄。成年牦牛心脏的毛细血管铸型表面光滑,有环形缩窄,无内皮细胞核压痕。成年牦牛心肌层中毛细血管与心肌纤维平行,并形成"H"形或"Y"形的广泛吻合,而在靠近心内膜处毛细血管形态较为扭曲,毛细血管多形成平面或立体的吻合。成年牦牛心脏微静脉管径多在300μm以下,管腔扁且不规则,微静脉铸型呈"树根"样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微动脉 毛细血管前微动脉 毛细血管 微静脉
下载PDF
心脏介入手术急性损伤并发症与处理对策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正恭 王骄 +1 位作者 吴文莉 宋波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4期1323-1323,共1页
关键词 心脏介入手术 并发症 损伤
下载PDF
绿海龟(Chelonia mydas)血细胞发育过程的观察 被引量:4
3
作者 李长玲 曹伏君 +2 位作者 黄翔鹄 刘楚吾 黄庆嘉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51-459,共9页
采用Wright’s液染色方法,对绿海龟的外周血、骨髓、脾脏和肝脏等几种组织的印片和涂片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骨髓和脾脏是绿海龟的主要造血器官,红血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等血细胞主要在骨髓中发生,淋巴细胞主要在脾脏中发生;脾脏... 采用Wright’s液染色方法,对绿海龟的外周血、骨髓、脾脏和肝脏等几种组织的印片和涂片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骨髓和脾脏是绿海龟的主要造血器官,红血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等血细胞主要在骨髓中发生,淋巴细胞主要在脾脏中发生;脾脏中可以发现晚幼红血细胞,脾脏可能是红血细胞的成熟场所;肝脏中无原始型的血细胞,可能不是其造血器官。红血细胞的发育经历了5个阶段:原红血细胞、早幼红血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血细胞和红血细胞等阶段,其胞体体积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大到小、再到大的发育过程;粒细胞的发育经历了5个阶段: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白细胞、晚幼白血细胞和白细胞等阶段,胞体体积均由大到小变化,核分叶可能是粒细胞的衰老的标志;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发育各经历了3个阶段。各细胞发育均经历了由有细胞核仁到无细胞核仁的变化过程。原血细胞和幼血细胞在造血器官中可以进行有丝分裂,部分成熟的红血细胞可以在外周血中进行直接分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海龟 血细胞 血细胞发育 造血器官
下载PDF
鲎血淋巴系统的特点及其功能 被引量:5
4
作者 翁朝红 谢仰杰 洪水根 《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6-21,共6页
鲎的血淋巴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淋巴液组成.心脏和血管系统非常发达,而且血液量巨大.血淋巴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主要含有血蓝蛋白、α2-巨球蛋白、C-反应蛋白等.对鲎血细胞的种类,看法不一,其主要的血细胞类型为颗粒性血细胞,其... 鲎的血淋巴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淋巴液组成.心脏和血管系统非常发达,而且血液量巨大.血淋巴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主要含有血蓝蛋白、α2-巨球蛋白、C-反应蛋白等.对鲎血细胞的种类,看法不一,其主要的血细胞类型为颗粒性血细胞,其胞质中含有特征性的大小颗粒.鲎的血淋巴中含有50种以上的免疫因子,大都位于大小颗粒中,它们在鲎的天然免疫中起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淋巴系统 心脏 血管 血淋巴液 颗粒性血细胞 免疫因子 海洋底栖动物 节肢运动
下载PDF
三七总皂苷对大鼠缺血心肌血管新生及相关生长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陈社带 邹燕 +2 位作者 赵伟国 刘锐锋 李运景 《辽宁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1期7-9,共3页
目的观察三七总皂苷促对大鼠缺血心肌血管新生及相关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结扎左冠状动脉制备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三七总皂苷低、高剂量组,另设假手术组。比较各组大鼠心肌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 目的观察三七总皂苷促对大鼠缺血心肌血管新生及相关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结扎左冠状动脉制备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三七总皂苷低、高剂量组,另设假手术组。比较各组大鼠心肌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蛋白表达灰度值。结果模型组和三七总皂苷组大鼠MI边缘区MVD及VEGF、b FGF蛋白表达灰度值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三七总皂苷组大鼠MI边缘区MVD及VEGF、b FGF蛋白表达灰度值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或P<0.01)。结论三七总皂苷可促进心肌梗死(MI)后大鼠缺血心肌血管新生而发挥缺血心肌保护作用,可能机制为增强心肌VEGF、b FGF蛋白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总皂苷 心肌梗死 血管新生 生长因子
下载PDF
脉红螺(Rapana venosa)循环系统的解剖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田力 郎艳燕 +4 位作者 王秋雨 关宝丽 范妮娜 刘英华 金韵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01年第4期319-322,共4页
目的  了解骨螺科脉红螺循环系统的解剖学形态结构。方法  将新鲜脉红螺活体状态下灌注10%~20%聚氯乙烯四氢呋喃溶液(内溶有红色染料)跟踪解剖观察。结果  脉红螺心脏位于左侧中部、鳃肾和肝脏交汇处,呈椭圆型,左侧腹... 目的  了解骨螺科脉红螺循环系统的解剖学形态结构。方法  将新鲜脉红螺活体状态下灌注10%~20%聚氯乙烯四氢呋喃溶液(内溶有红色染料)跟踪解剖观察。结果  脉红螺心脏位于左侧中部、鳃肾和肝脏交汇处,呈椭圆型,左侧腹内发出总动脉,分支至螺体各器官,构成动脉系统,到达螺体各组织间隙即血窦后,再通过血窦和静脉回到肾和鳃,经鳃静脉回至心耳,并对心肌纤维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论  脉红螺循环系统有心脏、动脉系统、血窦、静脉系统和血液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红螺 心脏 动脉系统 静脉系统 血窦 解剖学
下载PDF
慢性应激对大鼠主动脉超微结构与热休克蛋白70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夏静 王旭梅 +2 位作者 邵云 李艳辉 金魁和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32-534,共3页
目的:研究慢性应激对大鼠主动脉超微结构与热休克蛋白70(N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1只和实验组12只。实验1 ̄21d,实验组接受各种不同的应激,单笼喂养。对照组群养,不给任何刺激。实验第22d取主动脉组织,... 目的:研究慢性应激对大鼠主动脉超微结构与热休克蛋白70(N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1只和实验组12只。实验1 ̄21d,实验组接受各种不同的应激,单笼喂养。对照组群养,不给任何刺激。实验第22d取主动脉组织,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法检测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结果:实验组体质量明显下降,水平穿越格数、直立次数、修饰次数减少,粪便粒数、中央格停留时间增加。实验组大鼠主动脉组织出现明显的超微结构改变:部分内皮脱落,平滑肌细胞由收缩表型向合成表型转化,向内膜迁移,线粒体变性。对照组主动脉超微结构基本正常。实验组主动脉HSP70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应激可引起主动脉细胞超微结构改变。引起主动脉HSP70表达增强。HSP70既是一种保护因素,也是机体正在经历应激损伤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应激 超微结构 热休克蛋白70 主动脉
下载PDF
家猪心脏二尖瓣复合体的形态学观测 被引量:8
8
作者 申彪 马建军 +3 位作者 刘恒兴 季米娜 卢娜 岳学强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02年第4期315-316,共2页
目的 观测家猪心脏二尖瓣复合体 ,为家猪心脏研究和心脏移植积累资料。方法 甲醛固定的家猪心脏 3 5例 ,解剖并观测二尖瓣复合体。结果 家猪心脏二尖瓣复合体由瓣环、瓣膜、腱索和乳突肌构成 ,瓣环周长为 73 0 0± 9 71mm ;前... 目的 观测家猪心脏二尖瓣复合体 ,为家猪心脏研究和心脏移植积累资料。方法 甲醛固定的家猪心脏 3 5例 ,解剖并观测二尖瓣复合体。结果 家猪心脏二尖瓣复合体由瓣环、瓣膜、腱索和乳突肌构成 ,瓣环周长为 73 0 0± 9 71mm ;前瓣、后瓣、前外侧连合、后外侧连合的高度分别为 17 45± 1 99mm、16 3 3±2 2 2mm、5 68± 1 3 7mm、5 3 5± 1 11mm ,前外侧连合、后内侧连合的宽度分别为 4 3 1± 0 80mm、4 40±0 63mm ,前乳头肌起始 ,腱索附着于前瓣、后瓣和后内侧连合的条数为 4 0 0± 1 3 0、5 2 1± 1 84、2 44±1 16,后乳头肌起始 ,腱索附着于前瓣、后瓣和前外侧连合的条数为 3 76± 1 78、5 3 8± 2 2 0、2 12± 0 91。结论 家猪心脏二尖瓣复合体中各结构与人类相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复合体 二尖瓣 猪心
下载PDF
荒漠沙蜥肺动脉分布及毛细血管超微构筑 被引量:2
9
作者 张德禄 胡春香 俞诗源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90-94,共5页
用 ABS血管铸型法对 15只荒漠沙蜥的肺动脉及毛细血管进行了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 ,结果表明 :荒漠沙蜥的肺表面分布有肺前小动脉、肺外侧小动脉、肺后小动脉和肺内侧小动脉 ,各肺小动脉向肺表面和深层分支并最终形成毛细血管 .肺表面肺... 用 ABS血管铸型法对 15只荒漠沙蜥的肺动脉及毛细血管进行了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 ,结果表明 :荒漠沙蜥的肺表面分布有肺前小动脉、肺外侧小动脉、肺后小动脉和肺内侧小动脉 ,各肺小动脉向肺表面和深层分支并最终形成毛细血管 .肺表面肺小动脉的分支之间互相吻合形成小动脉网 ,小动脉网孔内有毛细血管网 .肺内壁被网状隔膜和少量的次级隔膜分隔成许多多面体的肺泡囊和肺泡 .网状隔膜和次级隔膜上均形成丰富的毛细血管网 .肺表面的毛细血管网为单层 ,网状隔膜和次级隔膜上的毛细血管网为多层 ;肺的毛细血管的管内径小于网孔的孔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分布 毛细血管 超微构筑 荒漠沙蜥 肺动脉 微血管构筑 ABS血管铸型法 肺循环
下载PDF
环颈雉食管和气管的血液供应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德禄 刘左军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0-95,共6页
用血管铸型法和大体解剖学方法对 5只环颈雉的食管和气管的血供进行了解剖学观察 ,结果表明 :分布于食管的动脉有颈总动脉食管支、食管升动脉、颈升皮动脉食管支和食管降动脉 .分布于嗉囊的动脉有嗉囊左、右前动脉和嗉囊左、右后动脉 .... 用血管铸型法和大体解剖学方法对 5只环颈雉的食管和气管的血供进行了解剖学观察 ,结果表明 :分布于食管的动脉有颈总动脉食管支、食管升动脉、颈升皮动脉食管支和食管降动脉 .分布于嗉囊的动脉有嗉囊左、右前动脉和嗉囊左、右后动脉 .分布于气管的动脉有自颈总动脉分出的气管支、气管升动脉和气管降动脉 .分布于肺外支气管的动脉有由颈总动脉发出的支气管支 .回流食管和气管颈段前部的静脉汇入下颌静脉 ;回流食管和气管颈段中后部血液的静脉汇入食管气管静脉干 ;回流食管胸段前部和气管胸段大部血液的静脉汇入食管气管静脉干 ;食管胸段中后部和气管胸段后部以及支气管血液的静脉直接汇入颈静脉根部 .嗉囊左后静脉汇入食管气管静脉干 ,嗉囊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颈雉 食管 气管 血液供应 血管铸型法 动脉 静脉 大体解剖学
下载PDF
新西兰大白兔脑动脉系统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成像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玉健 赵冬青 +1 位作者 王科 沈张锋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67-669,共3页
目的研究新西兰大白兔脑动脉系统的特点,为建立兔脑血管疾病模型奠定基础。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0只,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方法,通过新西兰大白兔股动脉将微导管导入颈内动脉近端造影,分析新西兰大白兔脑动脉系统解剖。结果颅内前后... 目的研究新西兰大白兔脑动脉系统的特点,为建立兔脑血管疾病模型奠定基础。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0只,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方法,通过新西兰大白兔股动脉将微导管导入颈内动脉近端造影,分析新西兰大白兔脑动脉系统解剖。结果颅内前后循环系统显影清楚;新西兰大白兔具有与人类相似的脑动脉系统。结论超选择性脑血管造影有利于更好地显示兔脑前后动脉系统,新西兰大白兔脑动脉系统与人类相似,为建立兔脑动脉系统血管疾病模型提供较详细的影像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系统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新西兰大白兔
原文传递
石鲽血液学指标的测定和血细胞特点 被引量:5
12
作者 林明敏 李美玉 +2 位作者 刘浩民 朱香萍 李桢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年第2期109-112,共4页
应用常规的血液学指标测定方法和血细胞涂片法,测定石鲽血液学指标,并观察血细胞形态。结果表明:石鲽的红细胞密度为(2.84±0.26)×106个/mm3;白细胞密度为(5.3±0.14)×105个/mm3;血红蛋白含量为(6.44±0.15)g/100... 应用常规的血液学指标测定方法和血细胞涂片法,测定石鲽血液学指标,并观察血细胞形态。结果表明:石鲽的红细胞密度为(2.84±0.26)×106个/mm3;白细胞密度为(5.3±0.14)×105个/mm3;血红蛋白含量为(6.44±0.15)g/100m l;红细胞渗透脆性为(0.45±0.05)g%;沉降率为(4.57±0.07)mm/h。采用石鲽的外周血液进行涂片观察,在涂片上可区分出红细胞和5种白细胞:血栓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其中淋巴细胞所占的比例最大,其次是血栓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的含量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鲽 血液指标 血细胞
下载PDF
冠状动脉结扎与微创方法制备小型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静 周玉杰 +4 位作者 葛海龙 方哲 韩红亚 高霏 王建龙 《辽宁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5期397-399,481,共4页
目的观察开胸结扎冠状动脉与微创冠状动脉内球囊封堵法制备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的异同。方法选用贵州小型猪,分别应用开胸结扎冠状动脉法与微创法,阻断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中段血流,造成急性心肌梗死,比较观察两种方法制备急性心肌梗死... 目的观察开胸结扎冠状动脉与微创冠状动脉内球囊封堵法制备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的异同。方法选用贵州小型猪,分别应用开胸结扎冠状动脉法与微创法,阻断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中段血流,造成急性心肌梗死,比较观察两种方法制备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的异同。结果两种方法均可以成功制备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冠脉造影无显著差异。开胸结扎法造模后动物心肌酶升高水平与临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酶水平变化有差异。微创法应用造影剂可能会有一过性肾功能损伤。结论微创法对实验结果干扰较小,与临床条件相近,是很好的造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小型猪 模型
下载PDF
不同年龄大鼠大脑中动脉弹性纤维的变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文灿 朱星红 +2 位作者 肖桃元 糜建红 宋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7-69,共3页
目的 :观察不同年龄大鼠大脑中动脉弹性纤维的变化。方法 :运用光镜、电镜和图像分析仪对不同年龄的大鼠大脑中动脉弹性纤维作了系统研究。结果 :随着年龄增加 ,内弹性膜折叠的幅度和数量均减小 ,弹性纤维含量显著减少 (P <0 .0 1) ... 目的 :观察不同年龄大鼠大脑中动脉弹性纤维的变化。方法 :运用光镜、电镜和图像分析仪对不同年龄的大鼠大脑中动脉弹性纤维作了系统研究。结果 :随着年龄增加 ,内弹性膜折叠的幅度和数量均减小 ,弹性纤维含量显著减少 (P <0 .0 1) ,胶原纤维与弹性纤维的比值显著增加 (P <0 .0 1) ;2 4月龄以上组内弹性膜变薄 ,不均质 ,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向内弹性膜穿过 ,内弹性膜内出现脂质 ,并有分层、断裂现象。结论 :弹性纤维的变化可能与年老后易发生脑血管疾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纤维 内弹性膜 大鼠 脑血管疾病
下载PDF
新西兰大白兔脑静脉系统解剖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玉健 赵冬青 沈张锋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47-249,共3页
目的探讨新西兰大白兔脑静脉系统解剖。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0只,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乳胶灌注方法,通过新西兰大白兔股动脉将微导管导入颈内动脉近端造影及经上腔静脉行乳胶灌注,分析新西兰大白兔脑静脉系统解剖。结果新西兰大白... 目的探讨新西兰大白兔脑静脉系统解剖。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0只,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乳胶灌注方法,通过新西兰大白兔股动脉将微导管导入颈内动脉近端造影及经上腔静脉行乳胶灌注,分析新西兰大白兔脑静脉系统解剖。结果新西兰大白兔具有与人类相似的脑静脉解剖。结论新西兰大白兔脑静脉系统与人类相似,对脑静脉及静脉窦动物模型的制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静脉 乳胶灌注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新西兰大白兔
原文传递
^(131)I放射自显影法检测活体心传导束 被引量:1
16
作者 程彦斌 王晖 +3 位作者 程殿臣 程殿威 邢华平 谢定雄 《心脏杂志》 CAS 2002年第2期119-121,共3页
目的 :从细胞分子水平阐明碘仅使活体心传导组织显色而心肌组织不显色的内在机制。方法 :选用 5只健康家犬 ,手术暴露室间隔 ,用 1 3 1 I喷染左、右束支 ,使其显色 ,经取材、制片、放射自显影术后 ,用光、电观察。结果 :1左、右束支清... 目的 :从细胞分子水平阐明碘仅使活体心传导组织显色而心肌组织不显色的内在机制。方法 :选用 5只健康家犬 ,手术暴露室间隔 ,用 1 3 1 I喷染左、右束支 ,使其显色 ,经取材、制片、放射自显影术后 ,用光、电观察。结果 :1左、右束支清晰可辨 ,略呈棕黑色 ,与邻近心肌区别明显。2组成心传导束的普肯野细胞 (Purkinje cells)染色较淡 ,成族团状 ,周围包有结缔组织 ,位于心内膜和心肌层之间。胞核居中 ,染色更淡 ,细胞长径约 2 0~ 80 μm,横径约 2 0~ 6 0μm。3Purkinje细胞内可见大量散在的显影银粒子 ,心肌细胞内未见显影银粒子。结论 :1 3 1 I通过 Purkinje细胞膜进入到了细胞内 ,推测 Purkinje细胞膜上可能存在某种转运机制 ,而心肌细胞膜上则没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传导束 染色 放射自显影 放射性核素 电镜
下载PDF
脊椎动物胃壁微血管构筑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健 张建 +1 位作者 沈金宝 段相林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01年第1期48-52,共5页
微循环广泛分布于动物体的器官、组织中 ,是心血管系统在机体内真正发挥重要功能的部位。研究不同器官微血管的构筑特点是微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脊椎动物胃壁微血管构筑的研究进展情况 。
关键词 脊柱动物 胃壁 微血管构筑 微循环
下载PDF
黄芪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静 牛鹏武 《辽宁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6期484-486,共3页
目的探讨黄芪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黄芪治疗组,每组12只。采用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法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测定再灌注前静脉注入黄芪对损... 目的探讨黄芪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黄芪治疗组,每组12只。采用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法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测定再灌注前静脉注入黄芪对损伤大鼠心肌组织中MDA,SOD生成的影响;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心肌细胞bcl-2、Bax基因表达;电镜下观察其形态学改变。观察损伤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形成和黄芪的干预作用。结果 (1)黄芪组能减少心肌组织中MDA生成,并明显提高缺血再灌注组织中SOD的活力;(2)黄芪组中bcl-2表达明显增多,平均灰度值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Bax表达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3)透射电镜观察显示假手术组未见凋亡的细胞;模型组和黄芪组均有凋亡的细胞存在,但黄芪组中凋亡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结论黄芪可能通过拮抗氧自由基、上调凋亡抑制基因bcl-2等作用,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时细胞凋亡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缺血再灌注损伤 细胞凋亡 自由基
下载PDF
浅述IRM-2近交系小鼠生物学特性与应用前景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月英 《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 2004年第2期39-41,共3页
目的 对IRM_2近交系小鼠的生物学特性、血液生理指标、G_显带核型及自发畸变率、γ射线半数致死剂量(LD50 )、造血功能三项指标的测定和肿瘤易感性进行了研究。方法 采用自动光电血球计数仪计数、小鼠骨髓制备和G显带法 ,对1 37Csγ... 目的 对IRM_2近交系小鼠的生物学特性、血液生理指标、G_显带核型及自发畸变率、γ射线半数致死剂量(LD50 )、造血功能三项指标的测定和肿瘤易感性进行了研究。方法 采用自动光电血球计数仪计数、小鼠骨髓制备和G显带法 ,对1 37Csγ射线的LD50 测定及小鼠经 4 0Gy1 37Csγ射线照射后不同时期骨髓的有核细胞总数、脾指数、脾结节的变化 ;采用肿瘤的瘤块及悬液接种。结果 IRM_2小鼠血液生理指标稳定 ,个体间差异较小 ;G显带核型结构畸变分析 ,断裂占 0 33% ;无着丝粒畸变和不平衡易位均为 0 0 8% ,自发畸变率低。LD50 雄性为 7 17Gy,雌性为7 5Gy ,与ICR和 6 15小鼠比较 ,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对电离辐射具有更强的耐受性。造血功能三项指标均显著高于ICR和 6 15小鼠 ,CFU_S数比ICR和 6 15小鼠分别高出一倍和三倍。接种恶性淋巴瘤连续传 15 2代、移植乳腺癌瘤株75代、肺腺癌瘤株 5代 ,成瘤率均为 10 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M-2小鼠 生物学特性 辐射抗性 肿瘤
原文传递
大鼠左心室内膜超微结构年龄特征
20
作者 田香勤 徐晶 蔡新华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6期495-497,共3页
目的探讨大鼠左心室内膜超微结构随年龄变化规律。方法取新生(9日龄)、青年(3月龄)、中年(11月龄)和老年(23月龄)Sprague-Dawley大鼠的左心室内膜组织,体积分数4%戊二醛磷酸缓冲液固定,制作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样... 目的探讨大鼠左心室内膜超微结构随年龄变化规律。方法取新生(9日龄)、青年(3月龄)、中年(11月龄)和老年(23月龄)Sprague-Dawley大鼠的左心室内膜组织,体积分数4%戊二醛磷酸缓冲液固定,制作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样品,TEM下观察内皮细胞及内皮下胶原超微结构,SEM观察心肌内皮超微结构。结果随大鼠年龄增长,内皮细胞质膜变得薄而疏松,质膜小泡及突起逐渐减少;内皮下胶原从幼年到中年逐渐增多,排列方向一致;老年大鼠的胶原束排列紊乱松散,大鼠内皮细胞表面皱折增多,细胞核形态变长且排列趋于一致。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鼠心内膜组织的超微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这与心脏功能的改变以及心脏疾病的发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心内膜 超微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