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99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灵长类动物保护的成就与挑战
1
作者 李保国 张河 +21 位作者 李明 蒋学龙 范朋飞 周江 郭松涛 齐晓光 李进华 路纪琪 夏东坡 崔亮伟 向左甫 周岐海 黄志旁 黄乘明 肖文 胡慧建 周智鑫 陈明勇 黎大勇 范朋来 杨寅 潘汝亮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55-766,共12页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导致全球灵长类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中国是北半球灵长类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但在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现代农业的扩张、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土地的过度开发,使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威胁。为此,...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导致全球灵长类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中国是北半球灵长类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但在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现代农业的扩张、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土地的过度开发,使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威胁。为此,中国实施了包括栖息地恢复和保护在内的多种生态保护措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某些地区的灵长类动物种群数量有所增加。该研究对中国灵长类动物的历史文献和实地调查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对中国灵长类动物的濒危状况进行了评估。尽管大多数灵长类物种的栖息地有所改善,种群数量也有所增长,但许多物种仍然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包括种群数量的减少。例如,缅甸金丝猴、东黑冠长臂猿和海南长臂猿等物种由于分布范围有限和种群数量极少,仍然特别脆弱。科学数据的缺乏以及保护生物学研究的不足,进一步加剧了这些挑战。此外,蜂猴、倭蜂猴、印支灰叶猴、肖氏乌叶猴和戴帽叶猴等物种的详细种群监测数据仍然缺乏,这严重阻碍了针对这些物种保护管理政策的制定。因此,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迫切需要开展专门的灵长类动物调查,实行跨境保护和区域合作,建立全面系统的数据库平台,对灵长类生物学进行持续深入的研究。此外,加强公众对野生动物保护的认识也至关重要。这些综合、系统的工作将为中国灵长类物种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长类动物 生物多样性 栖息地破碎化 生境修复 保护策略
下载PDF
河北衡水湖自然保护区水鸟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保护优先区
2
作者 郭子良 张余广 +2 位作者 刘魏魏 张曼胤 刘振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009-4019,共11页
水鸟是反映湿地生态系统状况的指示物种,水鸟多样性保护优先区识别对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和湿地保护修复具有重要意义。于2020年5月—2021年4月,开展了衡水湖自然保护区水鸟群落的调查监测,采用GIS软件和结构方程模型等分析其不同区域水... 水鸟是反映湿地生态系统状况的指示物种,水鸟多样性保护优先区识别对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和湿地保护修复具有重要意义。于2020年5月—2021年4月,开展了衡水湖自然保护区水鸟群落的调查监测,采用GIS软件和结构方程模型等分析其不同区域水鸟群落结构和季节性变化、水鸟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衡水湖自然保护区不同区域均表现出以雁鸭类等游禽为优势种的水鸟群落特征,衡水湖西湖和滏东排河的水鸟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最高,衡水湖东湖的水鸟种群数量最大,滏阳新河的鸻鹬类种群数量相对较大。(2)不同区域水鸟群落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春夏季涉禽数量明显增多,但仅在衡水湖自然保护区东湖、西湖和滏阳新河成为水鸟群落的优势种;9月之后各区域游禽种数和种群数量占比均明显上升,雁鸭类成为优势种群。(3)水鸟物种丰富度和种群数量较高的区域主要在自然保护区的湿地恢复区、滏东排河和小湖隔堤两侧等地;不同类群水鸟的空间分布格局差异较大,雁鸭类分布较为分散,鸻鹬类、鹤鹳类水鸟分布更为集中;栖息地状况是影响衡水湖水鸟多样性的主要因素。(4)衡水湖水鸟保护优先区包括湿地恢复区及周边区域、南李庄鱼塘、良心庄鱼塘及周边区域、东湖的姊妹东岛、小湖隔堤两侧等5个区域,占保护区总面积的8.94%。研究结果为衡水湖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划、水鸟保护策略制定、栖息地保护修复提供了相关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 分布格局 保护优先区 衡水湖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濒危马麝迁地保育种群繁殖成效与社会性和社会网络的关系
3
作者 周鑫 吕青昕 +4 位作者 桑珠扎西 扎西 周密 黎勇 孟秀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6417-6423,共7页
麝类驯养是濒危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迁地保育及保障药用麝香安全的重要方式,其前提和基础是深入了解制约迁地保育马麝繁殖成效的关键因素及与社会性和社会网络特征的关系。于2022年7月1日—8月31日期间,采用焦点取样和所有事件... 麝类驯养是濒危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迁地保育及保障药用麝香安全的重要方式,其前提和基础是深入了解制约迁地保育马麝繁殖成效的关键因素及与社会性和社会网络特征的关系。于2022年7月1日—8月31日期间,采用焦点取样和所有事件记录法对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甘肃平凉马麝繁育中心的21头成年雌麝进行了社会性行为取样,辅以同期粪样类固醇代谢物水平检测,分析了马麝的繁殖成效与社会性、社会网络及粪样类固醇激素水平的关系。结果显示,马麝的社会性与繁殖成效间呈显著相关(r=0.551,P<0.05),与粪样皮质醇代谢物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437,P<0.05),与粪样雌二醇代谢物浓度相关不显著(r=0.066,P>0.05);强社会性马麝的皮质醇水平((10.75±0.99)ng/g)和雌二醇代谢物水平((6.61±0.79)ng/g)与弱社会性马麝((13.70±1.68,5.20±0.99)ng/g)无显著差异(P>0.05);繁殖成功雌麝的社会性(19.86±1.88)%)显著高于繁殖失败雌麝(12.38±1.46)%)(P<0.05);圈群社会网络密度与圈群个体的繁殖成效相关显著(r=0.762,P<0.05),与粪样皮质醇、雌二醇代谢物浓度相关不显著(r=-0.355,P>0.05;r=-0.347,P>0.05);繁殖成功雌麝的粪样皮质醇代谢物浓度((10.31±0.86)ng/g)略低于繁殖失败雌麝((13.98±1.60)ng/g)(r=-0.420,P=0.058),繁殖成功雌麝的粪样雌二醇代谢物浓度((6.63±0.90)ng/g)与繁殖失败雌麝((4.78±0.76)ng/g)无显著相关(r=0.299,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在群居性的迁地保育和驯养环境下,雌性马麝的社会性、社会网络属性可以预测个体的繁殖成效,即社会性和社会网络密度较高圈群中的雌麝的繁殖成效相对较高。濒危马麝保育和驯养实践中,可区分麝类驯养为“保育性驯养”和“商业性驯养”。在保育性驯养中,可采用先群居再独居驯养的模式,尽量保持野外放归马麝的自然行为结构;在商业性养殖中,可采用群居驯养模式,提升驯养麝的社会性,实现较高的繁殖成效和驯养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迁地保育 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 平凉马麝繁育中心 社会性和社会网络 繁殖成效
下载PDF
基于生物资源的万山海洋牧场生境适宜性评估
4
作者 初建松 郑卫东 +3 位作者 孙利元 彭道民 索安宁 朱玉贵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5-84,共10页
万山群岛海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渔业资源持续衰退,因此建设万山群岛海洋牧场,修复海域生态环境、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迫在眉睫。针对现阶段基于海洋生物资源的海洋牧场适宜性评估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利用渔业资源调查和全球物种数据... 万山群岛海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渔业资源持续衰退,因此建设万山群岛海洋牧场,修复海域生态环境、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迫在眉睫。针对现阶段基于海洋生物资源的海洋牧场适宜性评估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利用渔业资源调查和全球物种数据库记录数据及13个环境因素数据,采用物种分布模型MaxEnt对选择的白姑鱼、日本金线鱼、红星梭子蟹和浅缝骨螺潜在分布区进行预测,探讨海洋生物地理分布与海洋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而进行万山海洋牧场生境适宜性评估,结果表明:(1)各模型AUC值均大于0.9,说明构建的模型对这些物种潜在分布的模拟效果较好,后续可采用MaxEnt模型对4种生物的栖息地分布区进行预测;(2)海底浮游植物密度、海底温度以及海底硅酸盐浓度是影响这4种海洋生物栖息地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3)基于该4种海洋物种MaxEnt模型的HSI分布区所存在重叠区域来看,海洋牧场拟建设区域应为纬度21.85°N~22.15°N,经度113.6°E~114.2°E。研究结果可为万山海洋牧场规划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牧场 万山群岛 适宜性评估 MaxEnt模型
下载PDF
中华鬣羚的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
5
作者 李安宁 邓帅豫 昝林森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81-988,共8页
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别名天马,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列入易危级物种名录。本文介绍中华鬣羚的生态习性和分类学地位,指出中华鬣羚的分... 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别名天马,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列入易危级物种名录。本文介绍中华鬣羚的生态习性和分类学地位,指出中华鬣羚的分类学地位目前还存在争议。简述中华鬣羚的寄生虫病调查研究进展,分析其进化情况,回顾中华鬣羚的人工圈养研究进展,指出不足之处,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为中华鬣羚的进一步保护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鬣羚 保护 进化 人工圈养
下载PDF
长江江豚的进化独特性及其保护
6
作者 杨光 田然 陆义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73-1076,共4页
在中国的长江中下游曾经同时分布和栖息着2种淡水豚类(白[既鱼]豚Lipotes vexillifer和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这曾是全世界范围内非常独特的现象。然而,不幸的是,由于过度捕捞与非法渔业、环境污染、密集航运、沿岸工... 在中国的长江中下游曾经同时分布和栖息着2种淡水豚类(白[既鱼]豚Lipotes vexillifer和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这曾是全世界范围内非常独特的现象。然而,不幸的是,由于过度捕捞与非法渔业、环境污染、密集航运、沿岸工程、围湖造田、水利开发等人为活动的不利影响,白[既鱼]豚在过去几十年里种群急剧衰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江豚 淡水豚类 过度捕捞 水利开发 围湖造田 人为活动 长江中下游
下载PDF
论江苏盐城滨海湿地再引入朱鹮的重要性
7
作者 王凯红 陈浩 +2 位作者 陈卫华 李洪磊 蔡新杰 《林业科技情报》 2024年第2期241-243,共3页
朱鹮(Nipponia nippon)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世界濒危鸟类,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有野生朱鹮分布的国家。朱鹮曾分布于我国东部沿海,在华东、东南沿海和台湾地区等地越冬,具有迁徙习性和在沿海滩涂觅食的能力。由于环境恶化、栖息地丧失和天... 朱鹮(Nipponia nippon)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世界濒危鸟类,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有野生朱鹮分布的国家。朱鹮曾分布于我国东部沿海,在华东、东南沿海和台湾地区等地越冬,具有迁徙习性和在沿海滩涂觅食的能力。由于环境恶化、栖息地丧失和天敌等因素的影响,朱鹮迁徙种群已经灭绝,仅剩陕西省洋县7只野生不迁徙种群。经过40年的保护,近年来朱鹮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工作成效突出,堪称世界拯救濒危物种的一个成功典范。然而现存朱鹮种群分布面积狭小、遗传多样性低、缺失迁徙能力,难以应对恶劣环境和传染病威胁。朱鹮再引入我国东部沿海滩涂生境,是重建朱鹮迁徙种群、提高朱鹮应对多变环境能力的一次勇敢尝试。该文旨在介绍朱鹮的历史发展、保护现状和讨论再引入滨海湿地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再引入 滨海湿地 迁徙
下载PDF
增温影响中华蟾蜍蝌蚪表型可塑性的生理代价
8
作者 张志强 彭秀娟 +5 位作者 裴鑫怡 王萍 李文慧 高歌 李龙萱 伍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329-3336,共8页
为探究增温促进变态发育的生理学代价,测定了23、25、27、29℃条件下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从37期蝌蚪发育至46期幼蟾,其变态时长、身体和内脏器官大小、应激水平及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1)随温度升高,变态时长缩短,存活率下... 为探究增温促进变态发育的生理学代价,测定了23、25、27、29℃条件下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从37期蝌蚪发育至46期幼蟾,其变态时长、身体和内脏器官大小、应激水平及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1)随温度升高,变态时长缩短,存活率下降,个体变小;内脏器官中,胃湿重和长度系数均在25℃组最高,27℃组最低;小肠湿重系数25℃组最高,29℃组最低,小肠长度系数无显著性差异。(2)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及两者的比值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嗜酸性粒细胞的百分比25℃组显著高于其他各温度组,嗜碱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百分比分别在23℃组和27℃组最高,均在25℃组最低。(3)对植物血凝素(PHA⁃P)的反应均在注射后5 h达到最大反应值,29℃组显著高于其他温度组。适度增温有利于幼蟾胃和小肠发育,促进嗜酸性粒细胞增殖,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增殖;高温刺激PHA⁃P反应强度增加,存活率下降,但对应激反应能力无影响,为快速适应陆地环境而被短暂激活的免疫能力可能不利于其未来存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蝌蚪 水温 变态时长 植物血凝素 应激
下载PDF
甘肃省成县东河鸭科鸟类组成及特征分析
9
作者 赵淑玲 高峰 +4 位作者 陈强 陈耀年 杨文 胡文斌 李璐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58-64,共7页
为了解甘肃省成县东河鸭科鸟类资源状况,2021年11月至2023年3月,采用样线法、固定样点法调查了该区域的鸭科鸟类组成,共记录鸭科鸟类9属20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鸟类3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1种,列入“三有动物” 18种,《濒危野生... 为了解甘肃省成县东河鸭科鸟类资源状况,2021年11月至2023年3月,采用样线法、固定样点法调查了该区域的鸭科鸟类组成,共记录鸭科鸟类9属20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鸟类3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1种,列入“三有动物” 18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保护级别1种,斑嘴鸭、绿头鸭、绿翅鸭为优势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2.412 1.研究结果可为更好地保护该区域鸭科鸟类多样性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科鸟类 生物多样性 成县东河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可鲁克湖-托素湖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
10
作者 朵海瑞 傲云巴特尔 +5 位作者 吾健 罗洪巍 同德兴 孔繁燕 杨芳 魏婷婷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1-526,共6页
可鲁克湖-托素湖自然保护区是全球候鸟迁徙网络中亚迁飞通道上鸟类在柴达木盆地荒漠区唯一的大型补给站和停歇地,是以迁徙鸟类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2019—2021年综合采用多种调查方法对保护区鸟类种类和个体数进行监测记录。结... 可鲁克湖-托素湖自然保护区是全球候鸟迁徙网络中亚迁飞通道上鸟类在柴达木盆地荒漠区唯一的大型补给站和停歇地,是以迁徙鸟类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2019—2021年综合采用多种调查方法对保护区鸟类种类和个体数进行监测记录。结果表明:区域共记录鸟类18目43科13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0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4种,夏候鸟和旅鸟是鸟类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比分别为40.58%和29.71%。与2019年相比,2021年保护区鸟类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呈增加趋势,物种数增加37种,个体数由7045只增加至24552只,其中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和赤嘴潜鸭(Netta rufina)的个体数达到全球种群数量1%标准,该保护区对于这两种水鸟而言具有国际重要意义。水鸟种类的增加,赤嘴潜鸭(Netta rufina)、普通秋沙鸭(Mergus merganser)等7种鸟类居留型的改变可能与区域气候变化有关。该研究结果为该保护区申请国际重要湿地、开展深入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提供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可鲁克湖-托素湖自然保护区 鸟类群落组成 鸟类多样性
下载PDF
不同距离迫近时鸽子脑室纤维膜周围灰质脑区局部场电位节律差异性
11
作者 尚志刚 杜需需 +1 位作者 杨莉芳 李蒙蒙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5期10708-10714,共7页
恐惧情绪的研究对于动物情绪控制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当前恐惧情绪对动物(尤其是鸟类)行为和脑活动的影响多偏重于行为学和生理学现象,缺乏涉及特定相关核团内神经电活动模式的动态分析研究。为了了解鸽子在恐惧情绪下的神经信号变化规... 恐惧情绪的研究对于动物情绪控制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当前恐惧情绪对动物(尤其是鸟类)行为和脑活动的影响多偏重于行为学和生理学现象,缺乏涉及特定相关核团内神经电活动模式的动态分析研究。为了了解鸽子在恐惧情绪下的神经信号变化规律,以鸽子为模式动物,以其脑室纤维膜周围灰质(stratum griseum periventriculare,SGP)核团为目标脑区,采用危险逐渐迫近的实验方法研究不同恐惧迫近距离下神经活动的变化模式,深入分析基于局部场电位(local field potential,LFP)信号的频域、时频能量和功能连接节律性差异。首先采集2只鸽子在静息状态和恐惧迫近实验的LFP信号,并提取Delta、Theta、Beta和Gamma这4个特征节律成分;然后采用自回归模型法计算了安静和恐惧两种状态在各节律下的功率谱密度占比差异;接着分析了恐惧状态下的时频能量随着迫近距离的变化的特异性变化;同时构建了基于相干性的脑功能网络,并对鸽子在安静和恐惧两种状态下的局部网络连接特性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方法进行了统计分析;最后对网络拓扑特征与迫近距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线性拟合分析。结果表明,鸽子恐惧迫近状态下Theta频段的功率谱占比和脑功能网络连接强度显著增加。随着迫近距离的缩短,Theta和Beta频段内的时频能量变化呈逐渐上升趋势,且局部网络连接强度与迫近距离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说明Theta频段可能与恐惧情绪的表征有关,Theta和Beta频段的神经电信号特征差异能够表征恐惧迫近距离的变化。研究结果可以为进一步探索鸟类恐惧情绪的神经编码机制研究及其神经调控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鸽子 恐惧情绪 时频分析 功能网络 节律
下载PDF
南昌师范学院昌北校区鸟类多样性研究
12
作者 熊国勇 余冠军 +5 位作者 张诗帆 阮颖乔 姚佳慧 彭佳豪 梁银芳 邱静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5期102-106,120,共6页
2021年3月—2022年2月采用样点法对南昌师范学院昌北校区进行全年鸟类调查,共调查到校园鸟类5目19科32种,其中雀形目鸟类种数最多(26种)。珠颈斑鸠(Spilopelia chinensis)、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乌鸫(Turdus mandarinus)、八哥... 2021年3月—2022年2月采用样点法对南昌师范学院昌北校区进行全年鸟类调查,共调查到校园鸟类5目19科32种,其中雀形目鸟类种数最多(26种)。珠颈斑鸠(Spilopelia chinensis)、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乌鸫(Turdus mandarinus)、八哥(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和金翅雀(Chloris sinica)5种鸟类是全年全校园鸟类群落的优势种。从居留型看,留鸟23种,占总物种数的71.9%;冬候鸟7种,占总物种数的21.9%;夏候鸟1种,占总物种数的3.1%;旅鸟1种,占总物种数的3.1%。不同生境空间鸟类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和Margalef指数大小顺序均为荒野区>林木区>草地区>建筑区>水域区,Pielou指数大小顺序均为林木区>水域区>荒野区>草地区>建筑区。不同季节鸟类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和Margalef指数大小顺序为冬季>夏季>秋季>春季,Pielou指数大小顺序为秋季<冬季<春季<夏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群落 季节差异 多样性指数 校园
下载PDF
张广才岭森林啮齿动物对种子扩散距离的生境差异
13
作者 李殿伟 张承志 +4 位作者 高明 曹钰炜 常诗麒 徐梦昊 王阳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9期161-166,共6页
为探究生境与啮齿动物对种子扩散之间的关系,于2020年9—11月,选取黑龙江省张广才岭4种生境(阔叶林、林缘、针阔混交林、人工落叶松林)为试验地点,采用塑料标签标记法,以红松(Pinus koraiensis)、毛榛(Corylus mandshurica)、蒙古栎(Que... 为探究生境与啮齿动物对种子扩散之间的关系,于2020年9—11月,选取黑龙江省张广才岭4种生境(阔叶林、林缘、针阔混交林、人工落叶松林)为试验地点,采用塑料标签标记法,以红松(Pinus koraiensis)、毛榛(Corylus mandshurica)、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种子为材料进行种子扩散试验。结果表明,①植物种子在人工落叶松林(2.92±2.24 m)中的扩散距离极显著小于阔叶林(3.69±1.92 m)、林缘(3.46±2.29 m)、针阔混交林(3.43±2.25 m)(P<0.01),该生境为啮齿动物提供了更好的隐蔽环境,人为干扰程度在4种生境中最小。其余3种林型间种子扩散距离差异不显著。②不区分生境时,3种种子的扩散距离分别为红松(4.38±3.62)m、毛榛(3.29±2.70)m、蒙古栎(2.16±2.66)m。③蒙古栎、红松、毛榛种子的扩散距离集中分布1~6 m的范围。啮齿动物对种子的扩散距离与生境的隐蔽性和人为干扰程度有关,生境中的隐蔽状态越好,扩散距离越小;人为干扰越大,扩散距离越大。啮齿动物对植物种子的扩散选择具有差别。不区分生境时,红松和毛榛种子扩散距离差异不显著,但两者扩散距离都显著大于蒙古栎种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啮齿动物 分散贮食 种子扩散 生境 扩散距离
下载PDF
河南省主要湿地水鸟资源调查
14
作者 刘冰许 崔媛媛 +10 位作者 王霄 张栋 孔德杰 马战 秦雪 李文悦 张晓耘 邹梅 李国红 张春玲 鲁雪丽 《陕西林业科技》 2024年第4期67-75,共9页
2022年,笔者调查了11家河南省主要国家级、省级湿地公园以及兰考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开展了全年的湿地鸟类普查工作,共记录到湿地鸟类68种,62424只。其中,11家国家级、省级湿地公园共记录到的鸟类数量为49种,4468只,兰考黄河湿地自然保... 2022年,笔者调查了11家河南省主要国家级、省级湿地公园以及兰考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开展了全年的湿地鸟类普查工作,共记录到湿地鸟类68种,62424只。其中,11家国家级、省级湿地公园共记录到的鸟类数量为49种,4468只,兰考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观察到的鸟类为47种,57956只。记录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7种。此外,本次调查还对鸟类所在栖息地现状及保护状况开展了调查,分析了湿地鸟类的受干扰、受威胁因素,并对保护工作提出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水鸟资源 湿地公园 湿地保护区 河南省
下载PDF
泛喜马拉雅区域藏原羚栖息地潜在分布、生态廊道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1
15
作者 田炳辉 王金牛 +7 位作者 汪沐阳 石凝 罗栋梁 张林 朱牛 张宁 吴宁 盖艾鸿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88-1801,共14页
藏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ta)作为青藏高原特有的有蹄类动物,明确其栖息地的潜在分布和影响因子有利于其种群的保护,进而缓解野生动物与人类活动的利益冲突,以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本研究在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及东、中、西喜马拉... 藏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ta)作为青藏高原特有的有蹄类动物,明确其栖息地的潜在分布和影响因子有利于其种群的保护,进而缓解野生动物与人类活动的利益冲突,以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本研究在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及东、中、西喜马拉雅等藏原羚分布整体范围内开展研究,并结合文献资料共收集藏原羚物种分布数据150个,利用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模拟预测藏原羚潜在栖息地,结合Linkage Mapper以生态源地计算潜在生态廊道。结果表明:1)当前气候情景下,藏原羚的适宜生境总面积为88.05万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3%。青藏高原适宜生境面积最大、横断山区次之,其余依次是西喜马拉雅、东喜马拉雅和中喜马拉雅。2)藏原羚的适宜生境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中部、北部、南部和东北部,横断山区北部和喜马拉雅北部。三江源国家公园、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色林错自然保护区是适宜生境最大保护区,其中有47.71%的适宜区位于保护区外。影响藏原羚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是年平均温度、坡度和海拔。3)识别出重要生态源地46个、共构建108条潜在生态廊道,平均长度为163.60 km。本研究从宏观尺度分析了藏原羚栖息地现状和生态廊道,有助于优化栖息地格局,促进种群迁徙扩散,对藏原羚种群的长期监测、管理和保护区规划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原羚 青藏高原 潜在栖息地 生态源地 生态位模型 相关性 阈值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白鹇日活动节律分化研究 ——以都庞岭和大围山种群为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唐佳敏 杨道德 +2 位作者 曹越 李佳琦 张志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621-2631,共11页
种群行为分化是物种适应环境的基础,而同一物种不同地理种群活动节律的分化是体现其生态适应的重要内容。不同地理种群活动节律的分化是由生态条件和种间竞争等因素引起的,研究不同地理种群物种活动节律的分化,有助于对种群的动态管理... 种群行为分化是物种适应环境的基础,而同一物种不同地理种群活动节律的分化是体现其生态适应的重要内容。不同地理种群活动节律的分化是由生态条件和种间竞争等因素引起的,研究不同地理种群物种活动节律的分化,有助于对种群的动态管理和保护。为研究同一物种在不同分布区域的年周期行为节律,通过提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在湖南都庞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湖南浏阳大围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分别布设的60台红外相机中监测到的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种群数据,利用核密度估计方法(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和雅各布斯选择指数(Jacobs Selection Index,JSI)对白鹇的日活动节律和日活动时间选择进行了构建与比对,同时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及T检验(T-Test)分析了两个异域分布的白鹇种群活动节律的分化趋势。结果表明:都庞岭分布的白鹇在全年和冷季的日活动节律为单峰模式,暖季为双峰模式;大围山分布的白鹇在全年的日活动节律为连续多峰模式,冷季和暖季为单峰模式。在活动时段的选择上,都庞岭分布的白鹇在全年和暖季更偏好在上午(JSI=0.479,JSI=0.461)活动,冷季更喜欢在中午(JSI=0.593)活动,全年和不同季节对日落(-0.41<JSI<0)为消极选择;而大围山分布的白鹇在全年和冷季偏好在下午(JSI=0.454,JSI=0.673)活动最多,暖季在上午(JSI=0.423)活动最多,同时对日落为正向选择(JSI=0.082)。依据活动时间重叠系数,都庞岭和大围山分布的白鹇在暖季的活动时间重叠系数最高(Dhat=0.92);依据活动频次相关性分析,2个地理种群在暖季的活动频次分化程度最高(Cor=-0.92,P<0.01)。综合分析表明,气候适应,回避人为干扰,同域竞争者和捕食者压力等因素可能是引起白鹇不同地理种群的日活动节律分化的原因。本研究结果可为雉类日活动行为分化研究提供经验线索,并为白鹇种群有效管理与栖息地保护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鹇 日活动节律 种群行为分化 湖南都庞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湖南浏阳大围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浮游生物对渭河水环境的响应机理及生态效应 被引量:1
17
作者 孙亚乔 蒋婕 +6 位作者 段磊 杨思月 周艾诗 朱思衡 曹永翔 孙佳乾 寇思飞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1-136,共16页
【目的】为探究浮游生物对渭河陕西段水环境的响应机理及生态效应,【方法】以渭河陕西段为研究区,于2021年4月共设置14个采样点,采集14份水样,分析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空间分布特征;评估浮游生物群落的均匀性、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时,常用Pi... 【目的】为探究浮游生物对渭河陕西段水环境的响应机理及生态效应,【方法】以渭河陕西段为研究区,于2021年4月共设置14个采样点,采集14份水样,分析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空间分布特征;评估浮游生物群落的均匀性、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时,常用Pielou指数、Margalef指数和Shannon-Weiner指数,并评价断面水环境质量;利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和冗余分析(RDA)识别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群落空间分布的影响程度。【结果】结果表明:渭河陕西段浮游植物共有7门55种,硅藻门种类数最多(49.09%),优势种有6种;浮游动物共3门22种,轮虫占比最高(68.18%),优势种有4种;浮游植物的H′、J及d变化范围分别为1.017~4.025、0.267~0.890、0.446~1.099,浮游动物其指数变化范围分别为0.811~2.459、0.754~1.000、0.126~0.542;CCA分析显示,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空间分布变化的环境因子主要有TP、NH_(3)-N和pH;根据RDA分析结果显示,对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影响因子,化学需氧量(COD)和水温(WT)起到了关键作用。【结论】结论显示:渭河陕西段浮游生物指数变化显示研究区域呈现清洁—中污染状态;根据《中国淡水藻类—系统、分类及生态》《环境和指示生物(水域分册)》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水污染指示物种判断水环境状况,对比本研究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评价水环境质量,得出浮游动物对水质评价的响应结果更加准确。通过构建水环境-浮游生物对比判断模型,选择区域更加准确的评价指标,有助于提高浮游生物对水生态环境指示作用的准确性,进而揭示浮游生物对水生态环境的响应机理。以上结果可为渭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指标识别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水质
下载PDF
南昌市艾溪湖湿地公园鸟类物种多样性调查
18
作者 熊国勇 阮颖乔 +4 位作者 彭佳豪 张诗帆 邱静宜 梁银芳 姚佳慧 《林业科技》 2024年第6期55-60,共6页
2022年3月~2023年2月对南昌市艾溪湖湿地公园进行全年鸟类物种多样性调查,共调查到鸟类10目31科67种。其中,留鸟33种,冬候鸟16种,夏候鸟15种,旅鸟3种;属于东洋界的有24种,古北界28种,广布种15种。全年的鸟类物种α多样性Shannon-Wiener... 2022年3月~2023年2月对南昌市艾溪湖湿地公园进行全年鸟类物种多样性调查,共调查到鸟类10目31科67种。其中,留鸟33种,冬候鸟16种,夏候鸟15种,旅鸟3种;属于东洋界的有24种,古北界28种,广布种15种。全年的鸟类物种α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为2.915,Pielou指数0.693,Margalef指数为6.681。不同季节和不同生境类型鸟类α多样性指数各项指标有不同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公园 季节差异 多样性指数
下载PDF
祁连山典型植被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9
作者 姜生秀 赵鹏 +2 位作者 张俊年 李得禄 刘子玺 《林草资源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共7页
探讨祁连山典型植被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可为评估该地区森林土壤固碳效应提供科学依据。以退耕地为对照,以草地、天然乔木(青海云杉、祁连圆柏)、人工乔木(落叶松)和灌木5种典型植被为研究对象,测定0~100 cm深度土壤有... 探讨祁连山典型植被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可为评估该地区森林土壤固碳效应提供科学依据。以退耕地为对照,以草地、天然乔木(青海云杉、祁连圆柏)、人工乔木(落叶松)和灌木5种典型植被为研究对象,测定0~100 cm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土壤粒度、pH、电导率、全氮、全钾和全磷含量,比较分析不同植被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分布差异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平均土壤有机碳含量排序为青海云杉(5.99 g/kg)>祁连圆柏(5.59 g/kg)>落叶松(2.91 g/kg)>灌木(1.83 g/kg)>草地(1.66 g/kg)>退耕地(1.16 g/kg);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排序为青海云杉(3.43 kg/m^(2))>祁连圆柏(2.76 kg/m^(2))>落叶松(2.16 kg/m^(2))>灌木(2.08 kg/m^(2))>草地(2.00 kg/m^(2))>退耕地(1.33 kg/m^(2))。2)随着土层的加深,不同植被土壤有机碳含量整体上呈减小的趋势,土壤有机碳密度呈先增后减的趋势。3)不同植被类型土壤C/N为9.30~15.73,均值表现为青海云杉(14.96)>草地(11.66)>退耕地(11.54)>灌木(10.83)>落叶松(10.69)>祁连圆柏(10.63)。4)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有机碳与全磷、黏粒、粉粒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P<0.01,P<0.05),有机碳与砂粒含量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P<0.01,P<0.05),有机碳与pH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祁连山自然生长的乔木土壤有机碳固持能力较好,在建设碳汇林时应充分考虑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优先选择乔木植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典型植被 有机碳含量 有机碳密度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大熊猫生境适宜性时空演变——以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片区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罗言云 胡泽南 +1 位作者 王倩娜 谭小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8165-8174,共10页
气候变化导致的物种分布范围变化已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造成严重威胁。为探讨气候变化对珍稀动物大熊猫的影响,研究以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片区为例,筛选得到326个大熊猫痕迹点及气候、地形地貌、生物环境、人为干扰4类16项环境变量,应... 气候变化导致的物种分布范围变化已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造成严重威胁。为探讨气候变化对珍稀动物大熊猫的影响,研究以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片区为例,筛选得到326个大熊猫痕迹点及气候、地形地貌、生物环境、人为干扰4类16项环境变量,应用最大熵模型及CMIP6气候模式数据探讨影响大熊猫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并模拟现在(2004—2020年),预测未来(2050s)低强迫(SSP1-2.6)和高强迫(SSP5-8.5)情景下的大熊猫生境,分析生境适宜性的时空演变特征及趋势。结果表明:(1)气候类变量对岷山片区大熊猫分布有较大影响,其中最暖月最高温(Bio5)、海拔、最暖季度降水量(Bio18)及距道路距离是主要的影响变量;(2)现在气候下,岷山片区生境质量良好,适宜生境面积占片区总面积的67.88%,未来大熊猫适宜生境面积整体呈缩减趋势,SSP1-2.6情景下大熊猫适宜生境面积缩减率为2.03%,SSP5-8.5情景下为33.73%;(3)SSP1-2.6情景下,适宜生境丧失区主要位于岷山片区东部,SSP5-8.5情景下,片区北部和南部也有大量生境丧失。两种未来气候情景下,新增生境均主要位于片区西北部;(4)大熊猫适宜生境的质心向西、西北方向,即高纬度、高海拔区域移动;(5)大熊猫主要在高、中适宜生境活动,现在气候下大熊猫在高、中适宜生境出现的频率分别为67.79%、24.23%,SSP1-2.6情景下为45.09%、27.61%,SSP5-8.5情景下为21.47%、26.69%。研究认为未来亟需关注气候变化下大熊猫生境的丧失和新增区,建议大熊猫国家公园从识别优先保护区、优化生态网络和调整管控分区三个方面加强对大熊猫生境的监测和保护,综合提升区域的气候适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生境 大熊猫 MaxEnt模型 大熊猫国家公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