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53篇文章
< 1 2 1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环境DNA技术的黄河流域下游山区河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特征及其影响要素分析
1
作者 赵茜 潘福霞 +2 位作者 李斌 臧小苗 丁森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3-535,共13页
河流生物群落组成由多种环境因子共同作用形成,但其影响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基于环境DNA技术,选择黄河流域下游4条山区河流(锦绣川、锦阳川、锦云川和三川汇合后河流)的10个样点开展大型底栖动物监测。结果发现:不同溪段水质状况有所差... 河流生物群落组成由多种环境因子共同作用形成,但其影响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基于环境DNA技术,选择黄河流域下游4条山区河流(锦绣川、锦阳川、锦云川和三川汇合后河流)的10个样点开展大型底栖动物监测。结果发现:不同溪段水质状况有所差异,锦云川盐化程度(以电导率EC表征)和营养盐浓度较高,锦阳川抗生素浓度较高,锦绣川水质较好。山区河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差异明显,锦绣川以水生昆虫为主,软体动物占比较低。其中,昆虫纲的大蚊(Tipula abdominalis)、天角蜉(Uracanthella punctisetae)和寡毛纲的顠体虫(Aeolosoma sp.)是造成锦绣川与其他河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差异的关键物种。冗余分析和变差分解分析结果表明,盐化、营养盐和抗生素均会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产生影响。其中,EC的解释率为22.86%,营养盐中的TP、NH_(3)-N和TN的解释率分别为20.12%、13.25%和7.81%;此外,盐化可与营养盐和抗生素通过耦合效应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产生影响,贡献率分别为21.60%和16.20%;抗生素与营养盐的贡献率为19.60%。逐步判别回归模型结果显示,Margalef指数(d)受盐化(EC)和营养盐(NH_(3)-N和NO_(3)^(-)-N)的共同影响;随着河流中EC浓度升高,d与NH_(3)-N之间的正响应关系及其与NO_(3)^(-)-N之间的负响应关系显著增强。因此,多环境因子对水生生物的影响不容忽视,在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应关注各类环境因子的影响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 多环境因子 耦合效应 大型底栖动物 山区河流 黄河流域下游
下载PDF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上线水源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环境驱动因子
2
作者 张丰搏 胡鹏 +3 位作者 闫龙 唐家璇 闫肖瑶 王玉莲 《水资源保护》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5-141,共7页
为评估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上线水源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环境驱动因子,于2022年7月(汛期)和11月(非汛期)开展监测采样工作。采用生物多样性指数和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作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参数,分析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在... 为评估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上线水源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环境驱动因子,于2022年7月(汛期)和11月(非汛期)开展监测采样工作。采用生物多样性指数和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作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参数,分析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在水源区的结构,并对其进行多元排序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共采集45种大型底栖动物,隶属于4门5纲10目32科44属,其中优势种8种,所有优势物种出现频率均大于50%,水源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一致性较高;水源区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值分别为4.01、1.68、0.61;多数采样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的ABC曲线呈纠缠态势,其丰度和生物量累积百分比的差值面积在0附近波动,群落以小个头物种为主;优势种以耐污值低的敏感种类为主,说明河流几乎不受污染,水体清洁;pH值是影响水源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 生物多样性指数 ABC曲线 环境驱动因子
下载PDF
基于底栖动物生物完整性指数的黄河干流生态健康评价
3
作者 冯治远 侯易明 +3 位作者 阴琨 金小伟 韩谞 潘保柱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2-522,共11页
黄河为世界上最长的多沙河流,全河段水沙异质性及其生态健康的空间差异明显。本文基于黄河干流全河段44个断面春秋两季(2019年)底栖动物的系统调查数据,构建黄河底栖动物生物完整性评价体系。该体系融入指示水沙过程变化的ASPT指数及EP... 黄河为世界上最长的多沙河流,全河段水沙异质性及其生态健康的空间差异明显。本文基于黄河干流全河段44个断面春秋两季(2019年)底栖动物的系统调查数据,构建黄河底栖动物生物完整性评价体系。该体系融入指示水沙过程变化的ASPT指数及EPT分类单元个体相对丰度,且参照点与受损点得分差异显著,适用于多沙河流生态健康评价。评价结果显示:黄河干流亚健康及以上状态的断面占比为秋季(75.0%)高于春季(54.5%);自源区沿河而下,底栖动物生物完整性指数值呈下降趋势;库区断面底栖动物生物完整性指数低于临近自然河段。回归分析表明,黄河干流底栖动物生物完整性指数与盐度、总氮、城镇及农田用地占比呈显著负相关,与林地及草地占比呈显著正相关。本研究结果可为黄河生态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干流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生物完整性 生态健康评价
下载PDF
长江上游江津段产漂流性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及繁殖需求
4
作者 朱俊 曹俊 +3 位作者 周涛 杨志 朱正强 朱其广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5-86,共12页
研究长江上游江津段产漂流性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和繁殖水文需求,可为长江上游鱼类资源保护和管理提供数据基础。2019-2022年鱼类繁殖季节,在长江上游保护区江津断面开展鱼类早期资源调查,以了解该区域鱼类早期资源种类组成、鱼卵密度的... 研究长江上游江津段产漂流性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和繁殖水文需求,可为长江上游鱼类资源保护和管理提供数据基础。2019-2022年鱼类繁殖季节,在长江上游保护区江津断面开展鱼类早期资源调查,以了解该区域鱼类早期资源种类组成、鱼卵密度的时间动态以及与水文、水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所采集到的67种鱼类卵苗中典型产漂流性种类26种;从各种类繁殖规模比例来看,吻鮈(Rhinogobio typus)、圆筒吻鮈(R.cylindricus)、铜鱼(Coreius heterodon)、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等占比较高;长鳍吻鮈(R.ventralis)繁殖高峰集中在4月,圆筒吻鮈和铜鱼集中在5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四大家鱼集中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吻鮈的繁殖时间较长,高峰期集中在4月下旬至6月中下旬;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主要产卵场分布在泸州弥陀镇、重庆朱杨溪-石门和金刚沱-油溪镇江段;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日均鱼卵密度与透明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流量呈显著正相关;分类回归树结果表明,涨水过程中的水位涨幅、初始流量和透明度最小值是影响保护区产漂流性卵鱼类繁殖规模大小的重要因素,对于不同种类而言,所需的积温、流量条件不尽相同。长江上游保护区江段是多种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产卵场,金沙江下游梯级电站陆续运行后,原产卵场位置和规模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建议在实施生态调度来减缓其影响时,不仅需要考虑水文、积温条件对鱼类性腺的影响,还需要考虑水文过程与产卵场形成之间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漂流性卵鱼类 产卵场 鱼类早期资源 水文条件 长江上游
下载PDF
黄河上游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若尔盖段水生生物资源现状研究
5
作者 梅燕 陈登 +6 位作者 胡杰 金利 李宇浩 赵甜梦 樊海灵 宗浩 付长坤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4期507-516,共10页
2021年8—9月对黄河上游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若尔盖段(核心区)的水生生物资源及其分布实地调查的结果表明,调查河段浮游植物5门29科51属68种,硅藻门(Bacillariophyta)最多,有12科19属32种,占种类总数的47.06%;浮游动物共计... 2021年8—9月对黄河上游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若尔盖段(核心区)的水生生物资源及其分布实地调查的结果表明,调查河段浮游植物5门29科51属68种,硅藻门(Bacillariophyta)最多,有12科19属32种,占种类总数的47.06%;浮游动物共计2类16种,原生动物和轮虫各占50%;底栖动物共有3门12种,其中节肢动物门种类数最多,占种类总数83.3%;鱼类共计11种,隶属于1目2科6属,其中鳅科(Cobitidae)有1属6种,占总种数的54.55%,鲤科(Cyprinidae)5属5种,占总种数的45.45%.鱼类生态类型以流水底层生态类群为主,按鱼类繁殖习性,鱼类产卵类型主要是产沉性卵和黏性卵;按食性划分,以水生无脊椎动物和藻类为食的鱼类最多;按区系划分,调查河段鱼类区系组成为中亚高山复合体,具有黄河上游区系组成特点.从渔获物组成上分析,占据数量优势有花斑裸鲤(Gymnocypris eckloni)、斯氏高原鳅(Triplophysa stoliczkai)和拟硬刺高原鳅(Triplophysa pseudoscleroptera)占优势,数量占比分别23.08%、21.15%和19.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水产种质保护区 水生生物 鱼类
下载PDF
胶州湾小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及环境因子的研究
6
作者 祝琳 陈晨 +4 位作者 杨湘君 崔雯瑶 邵聪聪 滕安康 于子山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77,共9页
为了进一步对胶州湾小型底栖动物有全面地了解,本研究于2018年春季(5月)对胶州湾15个站位进行了小型底栖动物调查取样,研究了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丰度和生物量,同时对这三个参数同沉积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主要结果如下:研... 为了进一步对胶州湾小型底栖动物有全面地了解,本研究于2018年春季(5月)对胶州湾15个站位进行了小型底栖动物调查取样,研究了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丰度和生物量,同时对这三个参数同沉积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主要结果如下:研究海域共分选出16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无论从丰度还是生物量,都以线虫为最优势类群;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为(89.689±43.007) ind.·cm^(-2),平均生物量为(104.652±42.706)μg·cm^(-2),其分布都呈现出胶州湾北部高、南部低的特点;小型底栖动物分布在沉积物表层(0~2 cm)、中层(2~5 cm)和底层(5~8 cm)的比例依次减小,丰度占总丰度的比例分别为47.73%、32.24%和20.03%;Pearson相关性结果显示,小型底栖动物的总丰度、线虫以及桡足类的丰度均同Chl 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综合线虫同桡足类丰度之比以及其他相关研究资料,以指示研究海域沉积环境整体优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底栖动物 类群组成 丰度 生物量 环境因子 胶州湾
下载PDF
辽宁5座水源地水库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比较
7
作者 温梦杰 邱龙辉 +3 位作者 贾璐歌 李江维 李爽 沈建忠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5-187,共13页
为探究辽宁省5座水源地水库—观音阁、白石、柴河、清河和汤河水库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并根据底栖动物的现存量估算鱼产潜力,为这5座水库保水渔业的放养捕捞提供科学依据,于2019-2020年开展季节性调查,共检出底栖动物67种,其中,节... 为探究辽宁省5座水源地水库—观音阁、白石、柴河、清河和汤河水库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并根据底栖动物的现存量估算鱼产潜力,为这5座水库保水渔业的放养捕捞提供科学依据,于2019-2020年开展季节性调查,共检出底栖动物67种,其中,节肢动物52种,以摇蚊幼虫为主,有39种;寡毛类12种,主要为颤蚓和仙女虫;软体动物3种,分别为观音阁和汤河水库检出的椭圆萝卜螺,以及观音阁和白石水库的梨形环棱螺和褶纹冠蚌。检出种类以汤河水库最多,39种,其次为观音阁水库34种,白石水库最少,仅23种。密度以白石水库最高,1546.89 ind/m^(2),其次为观音阁水库658.33 ind/m^(2),汤河水库最低,481.92 ind/m^(2)。生物量以白石水库最高,7.76 g/m^(2),其次为汤河水库5.68 g/m^(2),清河水库最低,2.49 g/m^(2)。5座水库密度在春、夏、秋季均可出现峰值,但最低值皆出现在夏季;生物量则以春、冬季较高,夏、秋季较低。各库密度和生物量总体表现为静水区最高,仅观音阁水库密度和生物量、白石水库生物量峰值出现在过渡区。观音阁和柴河水库河流区至坝前密度和生物量总体以寡毛类为主,而入水口以摇蚊幼虫占比最高;清河水库和汤河水库入水口至静水区密度和生物量总体以摇蚊幼虫为主,而坝前均以寡毛类占比最高;白石水库入水口至过渡区主要为摇蚊幼虫,坝前静水区以寡毛类为主。群落聚类与MDS排序结果显示,观音阁、柴河和清河水库群落较为相似,而白石水库和汤河水库群落相似性较低,且与观音阁、柴河和清河水库差异明显。CCA结果显示,水深、总氮、氨氮、DOC、叶绿素a含量是5座水库影响底栖动物密度的关键因子。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受总氮、氨氮影响明显,汤河水库总氮、氨氮含量最低,表现为种类最多,摇蚊幼虫优势地位高;白石水库中总氮、氨氮含量最高,表现为种类最少,水丝蚓优势地位高。基于底栖动物估算的鱼产潜力白石水库最高,汤河水库次之,清河水库最低。与以往调查数据相比,5座水库种类数均增加,主要是检测出的摇蚊幼虫种类增加;而密度和生物量表现有所不同,观音阁水库密度和生物量均降低,而清河和汤河水库均增加,白石水库则密度增加而生物量降低,柴河水库则密度降低而生物量增加。以上结果表明,应根据这5座水源地水库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针对性地管理底栖动物食性鱼类的放养和捕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鱼产潜力 环境因子 水源地水库 辽宁省
下载PDF
陆基圆桶养殖大口黑鲈经济效益分析
8
作者 汪焕 段国庆 +4 位作者 周华兴 胡玉婷 李彤 叶胜佳 胡光秀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8期47-51,共5页
陆基圆桶循环水养殖是一种新型高效的水产养殖模式,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陆基圆桶循环水养殖大口黑鲈的经济效益,为促进该养殖模式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本文调查了安徽省3个县区的陆基圆桶大口黑鲈养殖企业,并对其大口黑鲈养殖的投... 陆基圆桶循环水养殖是一种新型高效的水产养殖模式,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陆基圆桶循环水养殖大口黑鲈的经济效益,为促进该养殖模式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本文调查了安徽省3个县区的陆基圆桶大口黑鲈养殖企业,并对其大口黑鲈养殖的投入、产量、产值和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投饲成本是养殖成本的第一大投入要素;通过成本与收益比较分析,投放密度、苗种来源、固定资产投入和销售时间均是影响养殖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生产上建议养殖企业开展养殖技术研发,调整养殖模式,充分发挥陆基圆桶养殖潜力,适当延长养殖周期,提高商品鱼规格,错开销售高峰期等方式,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黑鲈 陆基圆桶 经济效益 养殖成本 投放密度
下载PDF
河北阳原桑干河国家湿地公园水鸟多样性
9
作者 高皖欣 吴渊 +3 位作者 刘亚东 鲁照阳 张有强 洪剑明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24年第2期50-55,共6页
河北省阳原县桑干河国家湿地公园是鸟类迁徙的重要驿站。为掌握该湿地的鸟类状况,于2020年10月—2021年9月,采用样线法和样点法调查桑干河国家湿地公园的鸟类组成。结果表明:桑干河湿地公园共记录鸟类7目13科63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鸟类... 河北省阳原县桑干河国家湿地公园是鸟类迁徙的重要驿站。为掌握该湿地的鸟类状况,于2020年10月—2021年9月,采用样线法和样点法调查桑干河国家湿地公园的鸟类组成。结果表明:桑干河湿地公园共记录鸟类7目13科63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鸟类2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7种,河北省重点保护鸟类23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受胁物种的鸟类8种。居留型以旅鸟为主,有41种(65.08%),其余为夏候鸟22种(34.92%)。区系组成以古北界为主,共46种(73.02%),东洋界5种(7.94%)、广布种12种(19.05%)。优势种为赤麻鸭(Tadornaferruginea)和绿头鸭(Anasplatyrhynchos)。各月水鸟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Pielou均匀度指数差异较大,5月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均最高,分别为2.732和0.860;11月均最低,为1.377和0.460。研究结果可为桑干河国家湿地的管理、该区域未来鸟类监测以及水鸟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鸟 多样性 阳原桑干河 张家口
下载PDF
澜沧江下游补远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10
作者 鲍思敏 张凯 +2 位作者 丁城志 陶捐 王军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36-547,共12页
自然流淌的支流在维持建坝河流水生生物多样性中起着重要作用。补远江是澜沧江下游的重要一级支流,保持了较为天然的河流状态,人类活动干扰相对较少,是流域土著鱼类保护区和水生生物重要栖息地。在澜沧江流域水电开发的背景下,掌握补远... 自然流淌的支流在维持建坝河流水生生物多样性中起着重要作用。补远江是澜沧江下游的重要一级支流,保持了较为天然的河流状态,人类活动干扰相对较少,是流域土著鱼类保护区和水生生物重要栖息地。在澜沧江流域水电开发的背景下,掌握补远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对澜沧江乃至西南河流的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于2019年4月(旱季)和2019年10月(雨季)对补远江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详细调查,共检出大型底栖动物150个分类单元,隶属于5门7纲68科,其中水生昆虫121种,软体动物20种,蛭类3种,寡毛类2种,甲壳类2种,涡虫、线虫各1种。毛翅目和蜉蝣目为全流域优势类群。补远江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在旱季和雨季均表现为上游大于中下游,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雨季显著高于旱季。功能摄食类群中,滤食者(41.09%)和收集者(31.81%)占绝对优势,其次为刮食者(11.00%)、捕食者(11.21%),撕食者(4.89%)较少。Mantel检验分析表明,河宽(RW)、硝态氮(NO_(3)^(-)-N)、化学需氧量(COD Mn)是影响补远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不同功能摄食类群所受到的环境影响因素不同。生物指数(BI)和生物监测工作组记分(BMWP)系统评价显示,补远江大部分样点处于良好及以上水平,少数样点处于中等及以下水平,总体水生态状况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远江 澜沧江湄公河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功能摄食类群
下载PDF
长白山区路域两栖类动物繁殖生境退化及生态修复
11
作者 郭艳双 史国强 +4 位作者 王卓聪 张伶俐 罗玉梅 代玉红 吴洋洋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309-313,共5页
长白山区道路建设对极北鲵(Salamandrella keyserlingii)、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和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等两栖类动物繁殖生境产生不利影响。2021—2022年,以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区公路两侧50 m内分布的45个繁殖池及... 长白山区道路建设对极北鲵(Salamandrella keyserlingii)、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和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等两栖类动物繁殖生境产生不利影响。2021—2022年,以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区公路两侧50 m内分布的45个繁殖池及其周边环境为研究对象,依据两栖类生活史,调查两栖类繁殖池溶氧量、水位变化及两栖类动物道路致死量,在总体掌握路域两栖类动物繁殖地环境特征的基础上,将环长白山区公路路域两栖类动物退化生境分为枯枝落叶堆积水域、水位下降区域、两栖类动物公路致死区域3种类型,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生态修复措施,改善路域两栖类动物产卵环境,减少两栖类动物道路致死和保持两栖类动物种群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 两栖类动物 繁殖池 生态修复 长白山
下载PDF
银川市犀牛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12
作者 黄晓晨 于金山 +1 位作者 王晓奕 贺树杰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3期121-124,共4页
为探究银川市犀牛湖浮游动物(Zooplankton)的群落结构与多样性,于2021年冬季(1月)、春季(4月)、夏季(7月)、秋季(10月)对犀牛湖水体的浮游动物进行定性、定量采样分析,研究其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时空分布特征,计算其多样性指数。... 为探究银川市犀牛湖浮游动物(Zooplankton)的群落结构与多样性,于2021年冬季(1月)、春季(4月)、夏季(7月)、秋季(10月)对犀牛湖水体的浮游动物进行定性、定量采样分析,研究其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时空分布特征,计算其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犀牛湖浮游动物种类共计4类33种,其中轮虫最多,占比60.61%。优势类群季节变化特征明显,冬季为桡足类,春季为原生动物,夏秋季为轮虫。浮游动物季均密度范围为60~319 ind/L,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季均生物量范围为0.94~4.97 mg/L,冬季最高,夏季次之,春季最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1.470~2.911,夏季最高,秋季最低,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0.464~1.744,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水质生物学评价综合分析表明犀牛湖处于中-富营养状态,中污染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Zooplankton)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水质生物学评价 犀牛湖
下载PDF
福建漳江口红树林湿地不同生境软体动物调查分析
13
作者 黄冠闽 《福建林业》 2024年第2期46-48,共3页
为了掌握福建漳江口红树林不同生境条件下软体动物的状况,对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红树林区、光滩区及互花米草区等不同湿地生境的软体动物种类组成、多样性、密度及生物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 为了掌握福建漳江口红树林不同生境条件下软体动物的状况,对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红树林区、光滩区及互花米草区等不同湿地生境的软体动物种类组成、多样性、密度及生物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红树林区、互花米草区和光滩区共有软体动物10科14种,其中腹足纲6科10种,双壳纲4科4种;红树林区的软体动物群落和多样性最高,其次是光滩区,互花米草区最低。可见红树林及光滩生境对于维持软体动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而繁密的互花米草对软体动物不利,应该严格控制互花米草的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光滩 互花米草 多样性 软体动物
下载PDF
天津近岸海域2015—2019年夏季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曌 丁页 +3 位作者 卞少伟 韩龙 刘喜惠 杨凯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0-35,共6页
2015—2019年夏季对天津近岸海域10个点位开展大型底栖动物的采样调查,分析其群落特征,并探究环境对群落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共采集鉴定了大型底栖动物100种;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变化范围为23.3~330.0个/m^(2),平... 2015—2019年夏季对天津近岸海域10个点位开展大型底栖动物的采样调查,分析其群落特征,并探究环境对群落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共采集鉴定了大型底栖动物100种;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变化范围为23.3~330.0个/m^(2),平均生物量变化范围为30.2~313.0 g/m^(2);优势种主要为棘刺锚参(Protankyra bidentata)、凸壳肌蛤(Musculista senhousei)、光滑河篮蛤(Potamocorbula laevis)、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耳口露齿螺(Ringicula doliaris)、红带织纹螺(Nassarius succinctus).2015—2019年夏季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整体均呈上升趋势且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意味着该海域水体污染状况逐年改善.用典型对应分析法研究环境因子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深、叶绿素a含量和pH值是影响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 近岸海域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近三十年保安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演变及其构建机制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洋 李正飞 +4 位作者 鲍少攀 葛奕豪 刘振元 谢志才 张君倩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97-1407,I0017-I0021,共16页
保安湖是江汉湖群的一个典型浅水湖泊。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保安湖面临多重人类压力影响,富营养化问题日趋严重。历史上曾开展过数次的保安湖底栖动物调查,但有关群落结构的长期变化及其驱动机制改变的认知仍为空白。本研究... 保安湖是江汉湖群的一个典型浅水湖泊。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保安湖面临多重人类压力影响,富营养化问题日趋严重。历史上曾开展过数次的保安湖底栖动物调查,但有关群落结构的长期变化及其驱动机制改变的认知仍为空白。本研究基于30余年(19862019)的多次调查数据,探索保安湖底栖动物的群落演变规律及其群落构建机制。研究共记录保安湖底栖动物5门10纲25目49科110属170种(历史记录154种,现场调查51种)。总物种数由1992年的107种降为2019年的51种;平均密度由1992年的433 ind./m 2增加到2019年的2177.6 ind./m 2;平均生物量由2001年的160.6 g/m 2降低为2019年的26.7 g/m 2。优势种在1987年有寡毛类、水生昆虫和软体动物多个类群,其后逐步演变为现阶段少数几种耐污的寡毛类和摇蚊类,如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中国长足摇蚊(Tanypus chinensis)、红裸须摇蚊(Propsilocerus akamusi)等,而多年生大型软体动物衰退明显。PERMANOVA和SIMPER分析结果表明,2001和2019年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不同时期特征种差异较大。近20年间,底栖动物群落构建机制发生变化,主要驱动力由环境过滤(2001年)转变为中性过程(质量效应)(2019年)。现阶段(2019年),不同季节的群落结构存在一定差异,春冬两季的物种数、密度以及生物量均大于夏秋两季,但不同季节的特征种相似。同时,群落构建的关键因子及驱动机制在不同季节间也存在一定差异,除秋季外,其他季节的空间因子解释率均大于环境因子解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湖泊 保安湖 富营养化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演变 驱动机制
下载PDF
温州瓯江口春、秋季主要游泳动物生态位及其分化
16
作者 周维维 王晓波 韩庆喜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68,共10页
根据2020年秋季(11月)和2021年春季(3月)在温州瓯江口附近海域两次渔业资源调查的数据,利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生态位宽度(Bi)、生态位重叠(Oik)和冗余分析(RDA)等方法,分析主要游泳动物的生态位及其分化。结果表明:温州瓯江口海域... 根据2020年秋季(11月)和2021年春季(3月)在温州瓯江口附近海域两次渔业资源调查的数据,利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生态位宽度(Bi)、生态位重叠(Oik)和冗余分析(RDA)等方法,分析主要游泳动物的生态位及其分化。结果表明:温州瓯江口海域游泳动物物种丰富,春季优势种数目高于秋季,其中秋季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的相对重要性指数最高。两季主要游泳动物的生态位宽度(Bi)变化范围为1.20~7.53,广生态位种(Bi≥6)包括两季的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秋季的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和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和春季的脊尾白虾(Palaemon carinicauda);中生态位种(3<Bi<6)包括秋季的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和春季的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等;窄生态位种(0<Bi≤3)包括秋季的刀鲚(Coilia nasus)、春季的口虾蛄等。两季的生态位重叠变化范围为0.03~0.96,种对间生态位重叠总体差异性较大,其主要受不同物种的食性、栖息环境及捕食关系影响。RDA主要从环境因子影响物种分布和解释种对间生态位重叠不合理现象两个角度体现生态位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瓯江口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冗余分析
下载PDF
圆口铜鱼资源变化及物种保护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熊美华 邵科 +1 位作者 李伟涛 朱滨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3-71,共9页
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Sauvage et Dabry))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长江上游特有鱼类,为中国典型的淡水洄游性鱼类,研究梯级电站建设背景下圆口铜鱼资源变化对保护圆口铜鱼具有重要意义。综合文献调研及野外监测结果,发现... 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Sauvage et Dabry))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长江上游特有鱼类,为中国典型的淡水洄游性鱼类,研究梯级电站建设背景下圆口铜鱼资源变化对保护圆口铜鱼具有重要意义。综合文献调研及野外监测结果,发现圆口铜鱼资源量呈下降趋势,分布范围随着电站蓄水不断缩减并呈现出片段化,大坝建成运行几年后,库区不再有圆口铜鱼分布,坝下流水江段仍有圆口铜鱼分布;圆口铜鱼繁殖群体分布范围愈来愈窄,目前金沙江下游仅乌东德水电站坝下流水江段东川渡口能监测到亲鱼;攀枝花断面和巧家、皎平渡断面所监测到的圆口铜鱼产卵规模显著下降。通过对圆口铜鱼资源变化等研究进展的梳理,提出圆口铜鱼保护建议:加强栖息地和产卵场保护,构建人工产卵场;对圆口铜鱼人工种群应开展相应的遗传管理,并进行放流效果评估研究;修建过鱼设施,使圆口铜鱼能顺利通过大坝完成生殖洄游,保护其种群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口铜鱼 物种保护 梯级电站 长江上游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近海中小型浮游动物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8
作者 宋星宇 林雅君 +3 位作者 张良奎 向晨晖 黄亚东 郑传阳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6-148,共13页
为阐明粤港澳大湾区近海水文动力和人为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9年7月(夏季)和2020年12月(冬季)在粤港澳大湾区近海珠江口、大亚湾、黄茅海三个断面进行浮游动物采样,比较分析中小型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并探... 为阐明粤港澳大湾区近海水文动力和人为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9年7月(夏季)和2020年12月(冬季)在粤港澳大湾区近海珠江口、大亚湾、黄茅海三个断面进行浮游动物采样,比较分析中小型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并探讨引起其季节和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调查海域共鉴定中小型浮游动物211种(包括浮游幼虫),其中桡足类占总种数的42.18%,浮游动物的多样性、丰度呈现明显的季节和区域差异。浮游动物种数和平均丰度均为夏季高于冬季,远岸海域物种多样性高于近岸。浮游动物丰度高值区在两个季节均位于珠江口咸淡水交汇区域;夏季河口水域的平均丰度高于大亚湾水域的,冬季丰度分布无明显差异。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调查海域夏季整体分为河口、海湾、远岸3个类群,珠江口水域受径流影响较大,与大亚湾之间群落结构差异明显;而冬季河口与海湾近岸水域群落结构差异不明显。强额孔雀哲水蚤(Parvocalanus crassirostris)、短角长腹剑水蚤(Oithona brevicornis)在夏季和冬季均为优势种,厦门矮隆哲水蚤(Bestiolina amoyensis)、中华异水蚤(Acartiella sinensis)、简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plex)等为夏季优势种,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等为冬季优势种。Pearson相关性分析与冗余分析表明大湾区近海浮游动物丰度与温度、盐度、叶绿素a浓度及营养物质的关系存在种间、季节和区域差异,表明湾区复杂的水体环境条件对中小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存在潜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珠江口 大亚湾 黄茅海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下载PDF
2011—2020年长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趋势
19
作者 杨颖 谭赛章 +7 位作者 陈思思 周红宏 季晓 蔡嫣然 纪焕红 杨幸幸 范海梅 邓邦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5863-5874,共12页
对2011—2020年夏季长江口48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定量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长江口海域底栖生物群落时空结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近10年长江口海域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284种,其中多毛类128种,占总种数的45.1%,甲壳类64种占22.2%,软... 对2011—2020年夏季长江口48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定量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长江口海域底栖生物群落时空结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近10年长江口海域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284种,其中多毛类128种,占总种数的45.1%,甲壳类64种占22.2%,软体动物56种占19.7%,棘皮动物16种占5.6%,其他类合计20种。平均生物密度为(79.5±45.9)个/m^(2)(年份变幅14.7—195个/m^(2))。平均生物量为(5.20±3.25)g/m^(2)(年份变幅1.01—10.11g/m^(2)),多毛类、软体动物、甲壳类是生物密度和生物量组成的主要类群。十年期间种类数、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口外区贡献最突出。四个监测区域(南支、北支、杭州湾、口外)的优势种差异大。丝异须虫Heteromastus filiformis在各年份的优势种中出现的频度显著最大。总体来看,长江口监测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自然演变趋势向好。三项多样性指数统计结果表明,口外区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多样性水平显著高于口内三个区。生物群落的种类、生物密度和生物量组成及分布的时空格局与河口环境砂沉积底质主体特征、长江口径流动力影响以及海岸带建设工程扰动等因素密切相关。以口外区最外三站为生物群落结构单元绘制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表明,十年期间该区底栖生物群落较稳定,未受不良扰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生物多样性 群落 变化趋势 长江口
下载PDF
斑纹小贻贝(Mytella strigata)基础生物学与生物入侵
20
作者 马培振 左晨霞 +3 位作者 李厚梅 王海艳 王庆恒 张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5251-5259,共9页
生物入侵是继栖息地破坏之后,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第二大驱动因素。近年来,原产于南美洲地区的斑纹小贻贝(Mytella strigata)在印度-西太平洋海区被陆续报道,而我国台湾地区、广东、海南、福建、广西等省份同样发现斑纹小贻贝,且其已... 生物入侵是继栖息地破坏之后,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第二大驱动因素。近年来,原产于南美洲地区的斑纹小贻贝(Mytella strigata)在印度-西太平洋海区被陆续报道,而我国台湾地区、广东、海南、福建、广西等省份同样发现斑纹小贻贝,且其已经建立可自我维持的种群。但是,作为一种新型入侵生物,斑纹小贻贝尚未引起国内海洋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足够重视,亟待查明其在我国沿海的分布现状、扩散趋势和生态影响等,为斑纹小贻贝的检测、监测、防控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综述了斑纹小贻贝的基础生物学特征和全球生物入侵现状,发现国内的斑纹小贻贝源于南美洲加勒比海地区,于2014年左右通过船舶压舱水或船体生物污损的形式侵入我国南方沿海并迅速扩散。此外,斑纹小贻贝在我国的生物入侵处于“引进-传播”阶段,即将大规模扩繁,因此亟需开展应急清除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纹小贻贝 基础生物学 生物入侵 特征 溯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